教师培养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培养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培养策略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1

转变观念 激发爱心

面对一些教师存在的消极心态,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端正其职业观念。首先,要明确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责任,不能将之等同于一般的社会职业,要明确认识到每个教师掌握着许多孩子未来的命运,决定着许多家庭将来的幸福,甚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可组织教师品读、观看净化心灵的师德建设书籍、音像,组织教师学习“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学习“英雄教师”周福如等本地、本校师德标兵事迹……让教师感受在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热爱与公平”、“服务与奉献”等崇高的教师职业观,感受到他们工作的美丽,忙碌的愉快,为师的幸福。

另一方面,学校要引导教师转换角色心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学校教学与管理难度日益加大,这都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在现今的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更多的快乐!应以此告诫教师不要怨天尤人,不能固步自封,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有自主转换角色的心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习,除了钻研专业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多地涉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树立起积极的、成熟的人生观,形成先进、有效的育人理念,这样才能更从容地应对工作,更好地教书育人。

目标引领 成果激励

针对存在问题,学校要研究制订师训培养计划,以目标引领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校可推出“市、区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学校骨干教师选拔方案”等具体的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措施,按计划对教师分层培养,通过三种途径将计划落到实处:

结对引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骨干教师。联系教研员、名校教师等为其指导,并与其结为师徒对子,不定期到校与定期上门听课请教相结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进行定期指导或跟踪指导,使教师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增强其敬业、乐业的职业意识,树立勤业、精业的师德风范。

目标加压。为促进教师尽快成才,人人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列人年度考核。为保证其实效,学校成立教师培养领导小组并制定培训目标,研究具体问题和应对策略,建立个人业务档案。对于骨干教师,要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开展示范课评比、课堂改进计划实施和获奖情况汇报等各项活动,使教师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形成积极的进取意识。

搭建舞台。学校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进修,不断充实和超越自我,自觉进行终身教育:鼓励教师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教学比赛,参加研讨、交流活动,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艺的舞台;同时,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和经费支持;尽量争取名额安排教师参加本学科学术研讨,了解教改前沿信息,以转变教学思想,提高综合素养。

疏导教育 调适心理

教师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成败。在解决教师的心态问题过程中,学校应该首先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一要竭尽所能帮他们解决切实的问题,努力解决其后顾之忧;二要通过心理健康训练和心理咨询治疗等途径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与活动。邀请心理专家做一些比较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报告等,切实提升教师心理素质,使其学会自我舒缓心理压力。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教师心理疏导的有效方式。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鼓励老师积极参与,提高其语言交往能力。组织参加体育锻炼,放松教师身心,缓解紧张情绪。如开展迎新年联欢活动、教工趣味运动会、友好单位联谊活动等,让教师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这样不但加强了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单位人员的相互沟通,增强了凝聚力,还能让教师在活动中忘却烦恼、愉悦身心、展示才华、寻找自信。

关注需求 激发潜能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如今,教师的生存需要已基本得到满足,而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则日趋强烈。学校应调查了解教师的感受和需求,重视教师主观感受上是否满意、情绪体验上是否愉悦,充分关注每一个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并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和谐发展。所以,除了积极争取物质条件的改善,学校更要着力满足教师的情感、精神需求。

关注教师健康。疲劳工作给教师带来的是倦怠感,我们首先要把教师休息的时间还给教师,平时严格执行作息制度。双休日不加班加点。其次,提供锻炼身体的设备与时间。如安排教师集体操、设置教工活动室,定期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体检等。

关注教师情感。学校管理工作中要重视教师的情感状态,作为校领导要摈弃居高临下、以权压人的管理方式,以服务者角色耐心听教师倾诉,细心为教师解开心结,及时帮教师调整情感状态。要创造性地开展一些优化教师情感的活动,如开展“教师家庭联欢会”、“集体生日联谊会”等,让教师切身感觉到学校管理者是真心实意的服务者。

关注教师发展。关注教师发展是学校工作的要务,是学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从关注教师的整体发展出发,激发教师的发展动力,给予教师发展、创新、成功的空间。要把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每个教师发展的具体计划有机结合,在学校物质文化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不断为教师发展尽力、尽职、尽责,在组织、培训、措施、指导思想上全面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落实。这是帮助教师实现个人素质发展的保证,也是学校管理者应有的专业素质。

分层评价 激励进取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2

1995年10月,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戈尔曼(D.Goleman)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戈尔曼在书中称情感智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即自身认识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并且认为在对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我国学者有关情感智商的研究大多依据戈尔曼《情感智商》一书作为理论基础。一般认为情感智力的主要因素有五个部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力。教师情感智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处理学生、教材以及自身情感的能力。良好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发展耐挫能力。因而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另一方面要重视情感智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教师。本文欲从激励视角来探讨教师情感智力培养途径。

二、激励理论和情感智力的关系

激励理论是西方行为科学理论的核心。激励理论主要研究用什么样的因素激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求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等。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受认识和情感的影响,其中认识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有认识而没有情感,人的行为就缺乏驱动力,那么怎样激起人们的积极情绪体验,调动人的工作热情,这正是激励理论所研究的内容,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激励理论和情感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激励理论中,无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它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引发人的积极情绪,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进而提高行为的积极性;期望理论主要是利用期望激发教师的积极情绪体验,增强教师的自尊感;公平理论主要是通过消除不公平和挫折,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教师的耐挫能力;而教师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坚强的耐挫能力都是教师情感智力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激励理论从最终结果来说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就其实现过程,是通过各种措施,引发教师的积极情绪,激起积极的自我体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坚强的耐挫能力,即提高人的情感智力来实现行为积极性的调动。

三、应用激励理论,提升教师情感智力

由于教师是一个知识型群体,他们敏感而自尊,刚性化管理显然不符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因而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用恰当的激励策略,有效提升教师情感智力水平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探索,笔者认为结合激励理论,考虑教师群体自身的特点,将激励理论具体化,是提高教师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教师的情感智力。

1.目标激励:培养教师情感智力的起点

所谓目标激励,是运用激励目标,刺激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教师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才能消除迷茫,克服消极的情绪,激起更大的热情去工作学习。所以在构建激励机制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目标激励,激起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是培养教师情感智力的起点。怎样正确运用目标激励,首先我们在设置目标时,首先应考虑到目标的设置应该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教师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目标太难,教师在实现目标时容易受挫,教师易自我效能感丧失,进而失去进取意识。目标太易,难以激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我们在给教师设置目标时,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中的不同需要。例如新手教师阶段(1-3年)应把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端正职业态度作为目标。在胜任水平阶段(5-10年)应把提高学术水平,多出科研成果作为目标。在熟练水平阶段(10-15年)应把专家型教师作为目标,所谓专家型教师,就是具备科学的教学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还应该将教师的个人目标同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的发展目标实现才更有现实意义。

2.成就激励:激发教师的积极的自我意识

教师自我意识是指教师了解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自我意识可以使人产生自信、自尊的情感体验,消极的自我意识会使人产生自卑、自怨等消极情感体验。那么,怎样使教师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构建积极的心理图式呢?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经过试验研究发现:当一个人不断取得成功,他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逃避失败的命运,就会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进而会产生自卑等消极的自我体验。由此可见,不断激励起教师的成就需要,帮助教师获得成功,不断获得成就感,是提高教师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成功所带来的个人成就感。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有密切关系。既然成就激励是可行而有成效的,管理者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教师成就感。具体说来,作为管理者首先应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进取的工作环境,为教师走向成功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环境和物质条件。其次,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良好的培训机会,提高教师能力,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保证。第三,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奖励力度,对取得成就的教师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让教师进一步体会到成就感,感受到努力奋斗的乐趣。

3.情感激励:点燃教师的激情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体验。情感激励是指通过感情沟通满足人们的社会性需要而使之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种激励方法。情感因素对人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教师的工作和学习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文化层次较高、社会需求层次较高,自尊心较强,在管理过程中如果简单地采用物质激励、制度管理等策略,很难满足教师的社会性需求,激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因此在教师管理中坚持情感激励,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教师的受关爱、受尊重及自我价值等社会性需求获得满足,这样才能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提高管理效益。怎样做到情感激励?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了解教师,学会欣赏教师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管理者应该深入教师群体,了解每个教师的特长和兴趣、优点和缺点,并能赞其所长、容其所短。以欣赏的目光看待教师,在交往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教师的进步,发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欣赏会激起教师内心的快乐与幸福感,激励着教师自我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注重情感投入

在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注重感情的投入和交流,注重人际互动关系,充分发挥“情感激励”作用,将制度化的“刚性管理”和情感化的“柔性管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刚柔并济”。在这样的情感激励中,教师将更加爱生、爱校,并将这种爱化为动力,努力工作。

(3)提高教师需要层次,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

情绪是在各种需求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应深入了解教师的各种需求,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满足教师各种层次的需求。可以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满足教师的低层次需求;也可以通过帮助教师成长,促其走向成功,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只有当各种层次需要实现以后,教师才会产生满足、幸福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4.公平激励: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1965年提出的。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教师在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后,如果认为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合理,就有公平感,因而心情愉快,工作积极性高。如果发现所获得的“报酬”和“贡献”不符时,则会产生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有时会以减少贡献来求得公平,严重的还会造成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当前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公立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大锅饭”现象,甚至还存在着“体脑倒挂”现象,造成承担教学任务的主力军收入偏低。教师常常感到知识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即使许多中小学对教师实行奖酬制度,这种奖酬也仅根据升学率来进行,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激励制度,往往也让教师感到不公平的存在。以上种种现象,往往造成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职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紧张。面对以上现象,学校管理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科学地制定评价制度,合理评价教师的贡献与报酬。第二,作为管理者对下级应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教师,尽量让教师公平分享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第三,引导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师正确地看待“贡献与报酬”、“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帮助教师消除心理上的不公平感。

5.期望激励:培养教师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是指遇到挫折后,教师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适应环境的能力,它是教师情感智力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面对各种问题,如学历、职称和学生升学等,在此过程中会遭遇各种挫折,产生挫折感,因而培养教师的耐挫能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怎样提升教师的耐挫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期望激励法,当教师遇到挫折时,首先,作为管理者不能袖手旁观,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在精神上给以鼓励。其次,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在学校管理、工作安排等方面做些改进工作。再次,让教师学会合理处理情绪的方法,如发泄、转移、升华、理性情绪疗法等,这样教师可以在遇到挫折时有效地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教师遇挫失败时,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教师会有成功之日,发挥管理过程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激活教师的工作潜能,提高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进而提高教师的耐挫能力。

6.自我激励:教师情感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我激励是指个体具有不需要外界奖励和惩罚作为激励手段,能为设定的目标自我努力工作的一种心理特征。德国专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到:“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自我激励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引擎,是教师情感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程文、张国梁在《高级研究人员自我激励因素研究》一文中对高级研究人员个体特征分析,并提出高级研究人员自我激励因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成就与挑战、个体成长、工作自治、认可、目标导向。因而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工作目标,明确目标导向,不断创造机会让教师不断地进修,促进教师的个体成长。同时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应充分认可,并鼓励教师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激励,进而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总之,在教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深入理解激励理论,灵活运用目标激励、成就激励、情感激励、期望激励、自我激励等多种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激起教师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身的情感智力,进而转化为行为动力,提高行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华建宝.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9(1).

[2] 周明星、邓新华.成功学生全面素质测评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吴应荣.现代教师情感智力结构分析.皖西学院学报2009(8).

[4] 李丹.激励理论在改善高校教师职业行为中的应用.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9).

[5] 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3

【关键词】电大;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的重要性愈加重要。而今电大的发展又踏上了新台阶,开始成功地向开放大学转型,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电大各方面的教育建设已变得更为紧迫。为了更好地适应电大以及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需要,更为了能够向社会输送国际化的适用性人才,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电大双师型英语教师的现实意义

电大开放教育成功开办十多年来,一直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要旨,多角度开展高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与社区、军队、政府、企业紧密配合,为经济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适用型人才,就广西广播电视大学而言,百色电大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开展项目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为百色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村官;北海的电大学习港正在为北海的北部湾经济区培养上万人的应用性人才,还有为残疾人服务的阳光班,为社会榜样服务的劳模班等等。而今,开放大学的亮相,更向电大提出了更高地培养人才的要求。双师型英语教师是指既能从事高等教育英语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开展英语实践的教师,他们不仅能够适应专科、本科乃至于研究生学历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善于研究英语教学原则、总结英语教学规律,具有鲜明的教学个性化;而且面对电大来自各个行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很好地组织他们开展相关的英语社会实践活动,针对行业英语的要求,做好英语社会实践的指导。此外,在电大非学历教育中,英语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双师型英语教师广受社会英语爱好者的欢迎,他们以真正的实力和高超的培养技巧带动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因此,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是电大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是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中首先应该培养起来的队伍,他们是我们电大开放大学教学教育进程中的一支主力军。

二、培养电大双师型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电大英语教师群体性能弱,具体表现为市级电大英语教师数量少,很多市级电大只配有1至2名英语教师,校内的团体教学研究和科研活动搞不起来,各校间英语教师的教学交流也甚少,市级英语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关注电大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少,致使电大英语教师在自学或培训中学不到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在科研中找不到充分、有力的理论依据;电大英语教师的专业性不够突出,其一,电大英语专业学生锐减,英语专业教学处于弱势。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教师需要本科化要求的不断升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教育已基本结束,目前就读电大英语学历的学生已然不多,方寸舞台舞不出英语教师们的专业教育教学热情,无法形成持久地、有规模地英语课程研究氛围,致使电大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搞不起来,他们的专业研究水平受到限制;其二,英语作为公共课程并不受学生追捧。对于大多数来电大学习的成人学生来说,英语一向是学生望而生畏的课程,他们英语基础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极少接触英语,参加学历教育是为了工作与升职,即使有的学生对英语比较有兴趣,在繁忙的工作与紧张的学习面前,他们也无法在考试成绩与培养英语兴趣之间舍前取后,一般都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课程考试上,对于需要时间去练习与训练的英语来说往往已力不从心,因此,英语教师无法在公共英语教学中享受更多更好地教学愉悦感。以上这些因素制约了电大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向上发展,使他们在英语理论教学上得不到更多、更好地学习深造,缺乏英语专业知识之外其他专业、行业领域中相关的英语知识,在指导学生开展英语实践活动上缺少更好地技能。由此,电大英语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不如其他专业教师高,市级电大副高职称以上的英语教师数量是很少的;科研成果也不如其他专业教师来得多。这些困境深深地束缚了电大英语教师向双师型转化的进程,是当前电大培养双师型教师急于突破的瓶颈之一。电大双师型英语教师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期,如何综合利用电大的教育资源,参照其他高校的相关研究,建立起电大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机制十分紧迫。

三、培养电大双师型英语教师的策略

(一)推出全面、合理地培训计划,建立在职教师培训制度。培训是在职人员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大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分两个方面的内容:提升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严格的专业实践的培训,有步骤地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到实践操作能力实施全方位培训。目前为止,电大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主要放在领导层,还没有扩大到专业教师的培训上,因此,推出全面、合理地培训计划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计划,合理、有步骤、多渠道地开展培训学习活动,使他们得到教学理论上和教学艺术方法等方面地提高,同时拥有熟练的英语实践能力。比如到欧洲、亚洲、香港、台湾参观知名开放大学,与开放大学的同专业专家、教师交流;或参加国际开放大学会议,聆听与讨论开放大学的先进理念;甚至是派送专家、教师到世界知名开放大学进修,扎扎实实地学习专业新知识、新理念,这对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非常有效。

(二)搭建英语教师专业实践的平台。英语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好英语、让学生学会英语、会用英语。然而,我们对电大英语教师的要求,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水平高,英语口语表现力和翻译能力强等方面,学校还应该积极搭建能为英语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平台,使英语教师能深入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成为学生的示范者。比如组织英语教师参加高校讲坛交流,开展网上英语教学课件比赛和英语说课比赛;与当地企业联系,组织企业人才英语培训活动;建立电大英语毕业实践基地,加强英语教师对电大毕业生英语实践的指导监督,使电大英语教师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带领学生开展英语实践,通过这些英语实践活动,促进电大英语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还为掌握其他行业英语知识作好准备。

(三)重视高素质英语教师的培养。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应拥有高学历、高职称,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而且还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编写教材的能力。基于这些,学校应大力提倡英语教师在职提高学历,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职称评定,致力于大力发展电大英语教学,提高电大英语实用性,成为培养当地国际化人才的好教师。

(四)建立师资培养的激励机制。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离不开激励机制的建立,否则培养计划将形同虚设。首先要建立学历培训、专业进修的奖励制度,以鼓励英语教师攻读研硕士、博士,打破当前电大英语教师学历不够强大的局面;其次是出台英语教师外出参加非学历培训的资金方案,有计划地派送英语教师外出培训,参观学习交流;第三,建立科研奖励制度。大力支持教师开展英语科研活动,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提高职称,改变当前英语教师职称水平不够高的现状;第四,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效果纳入电大的绩交考核。在培养双师型教师进程中,教师的表现情况与绩效挂勾,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快的教师要委以重用,使他们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效用。

(五)积极倡导英语教师作好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自己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历程包括了学习、创造、发展和贡献。由此可以看出,职业发展规划是在职员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培养人才不可的重要内容。职业发展规划与个人、组织、社会息息相关,在不同的人生历程,每一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反思、评估与改变。也就是说,随着个人价值的提高、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职员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以达到工作价值的突现。教师的职业发展包括了学历、职称、职业转型等等多方面。双师型的英语教师,首先是要作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双向发展,其次是实现教师与工程师的双师身份,第三是多证的获取。在实用型社会里,英语教师应成为语言工程师,语言训练师,考证方面的英语培训师,只有获得多证,英语教师才能真正适应电大以及开放大学中多种多样英语教学和英语培训工作的需要,要达到这种境界,英语教师必须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脚踏实地地学习,去实践,去获取技能证书,在英语教学领域中实现职业性和实用性,培养出英语实用性强的人才。

电大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顺应电大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徐云祥.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意义[J]. 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05).

[2]孙传亮.关于"双师型"教师意义的再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4).

[3]夏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能碎片化.中国教育报,2012(03).

作者简介: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4

[关键词] 创新 能力培养 策略 教师

教育创新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教师职业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职业。这种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不懈探索和教育的不断创新上。由于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因而教师成为特殊形式的艺术家。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对教师来说,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当然也就谈不上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界定

创新能力是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善于把握机遇的敏锐性和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位教师成为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标准。

教师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异、新颖、高效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产品的各种能力的复合体。

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既是创新者,又是创新产品的制造者;既是一位善于发现、鉴别学生创造力的良师,也是一位关心爱护学生的益友;不仅使学生知道过去,而且尤其重视教学生关心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仅是指导学生智慧生活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创新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准确判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并创设促进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合乎学生心理发展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创新能力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1.教师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进步和发展

创新是教师首要必备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崇尚经验,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超越,这种观念曾使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无发展的历史循环”,暴露出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指出:缺乏创新,是我国科技界当前的弱点,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2.教师创新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实施以培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是跨世纪我国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和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教师。

3.教师创新能力是教师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

创新是教师工作成功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创新,教师的工作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就会走向失败。一定的创新能力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关键,它关系着教师能不能始终以一种创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其灵魂就在于创造。能不能打破常规,把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其关键就在于教育艺术的创造性。

三、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策略

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培养与训练。

1.以人为本,培养创新意识

确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教师应具有发展的学生观。教师创新的阵地在课堂。教师应具有共建的课堂观。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新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性情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实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具有合作的教学活动观。牢固树立教学观回归教学的本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二传手,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不再是“以本为本”,而是回归生活,回归学生。

2.专业自主,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造性,提倡高度个性化的、多姿多彩的创新的教学,其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能够做到专业自主,能够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只有自主研究才能产生不同的方法,上出“自己的课”,形成富有个性的风格。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高度发展个性的教育。在全社会尊重个性的前提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观念更新,改变传统教育中过分提倡社会性、过多注重应试性和过多倡导师道尊严的观念,大胆地进行教育观念创新,实践崭新的、现代的、更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模式。要跳出思维定势,鼓励个性张扬。

3.抓住机遇,提供创新保证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不一定每个人都具备将创新潜能激发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在机遇出现时,展示创新潜能;在互动互惠的教学中,挖掘创新潜能;在创造性的工作中,释放创新潜能。要提倡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没有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分析和“再创造”,就不能跳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工作模式。主动地对教材进行重组,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要创造课堂教学新思路,凸现潜能。

4.整合信息,提升创新深度

教师的创新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创新教育的向前发展,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也将不断变化。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开发、整合和利用教育信息的能力。要“见微知著”,发现普通人不注意的容易忽略的问题。要学会分析处理信息,并运用综合的能力重新组织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意和创意。可以说,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教师要培养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的筛选、吸纳、整合的能力,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唐讯.建构新世纪教育理念[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时见.学校教育变革的反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5

语文教师 语言素养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高水平的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呢?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语言的要求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按其功能分,可以分为:

组织语:一堂完整的课需要用适当的教学语言来进行组织,我们称这样的语言为课堂组织语。它包括导入语、过渡语和总结语。

导入语: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导入,不仅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借此还可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直入正题,背景介绍,联系比较,复习回顾,标题分析,等等。

过渡语:教学是由各种不同环节构成的,一堂课可以有多个阶段组成,在这些阶段与阶段之间需要教师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过渡。对于课堂过渡语的一般要求是顺畅、简洁。

总结语:总结语专指一堂课或者一个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堂内容所做的归纳总结,而把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时所用的结语称为“小结语”,因为它与整个提问过程密切联系,所以放在问题语中研讨。总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准确而重点突出。由于总结还具有引发思考和拓展的功能,因此,总结语也还可以具有抒情性和思辨性等特征。

阐释语:语文课的阐释语用来解释名词、概念,分析文章内容,讲授课文思想内涵等。按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其分为叙述语、分析语、抒情语。

叙述语:用叙述的方法讲述故事、现象的经过过程的语言。说明功用、性质等的说明性语言也可以包括在内。这种语言的要求是清楚明白、富有条理。

分析语:分析文章结构,阐释文章中心思想的议论性语言。课堂上教师发表个人见解的语言也属此类。分析语的要求是清晰、透彻、深入、准确、有理有据。

抒情语:教师在课堂上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语言。抒情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能够起到感染学生情绪、有效营造课堂气氛的作用。这类语言的要求是真诚、适时、克制,不可偏激。

问题语:语文课堂一般总是由问题来构成的。一般是教师或者学生提问,然后进行探讨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问题解决时,教师还应当进行总结,以使明确是非,加强学生的对信息的印象。对于教师而言,这类语言可以分为:提问语、引导语、小结语。

提问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加强记忆,帮助理解和启发思考。提问语关键是清晰、简洁、到位。它必须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切忌过大、过难、过泛。

引导语: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或者学生的回答不够到位准确时,教师进行引导所用的语言。这类语言的要求是要起到诱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因而具有启发性,且要有一定的暗示内容。切忌急躁粗暴和语带讥刺。

小结语: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所进行的归纳和小结。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供信息反馈,以使得学生能够把握重点信息。在问题的探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小结,明确答案的重点要点,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评价。小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同时又要能够具有启发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和激励为主,适当给予指正和点拨。

二、高中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培养策略

1、要广泛地学习和阅读,加强知识修养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倍增、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过去掌握的知识已经陈旧,必须用新知识来填充自己的问题。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教师,知识更新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更新知识,就不可能教好学生。就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不更新知识,就“无话可说”。因此,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关心本学科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广泛地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在广泛阅读中吸取知识,开阔眼界,使自己“有话可说”,而且要争取“把话说好”。

2、教师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亲和力,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要让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教师就得在教学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于亲和力而不显得呆板枯燥的课堂语言,学生是乐意接受的。富于情感,亲和平等的语言,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学生才容易接受。而那种板起面孔,师道尊严,而又只会一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不要说学生听着累,自己讲起来可能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吧。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喜欢的是日新月异;学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喜欢长篇大论;学生的思维是丰富的,不喜欢一成不变;学生又是情感丰富的,严肃生硬的而缺少人情味的教学语言,学生很难喜欢。只有那些紧扣教学,话语简洁,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知识性与趣味性同在,能跟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强烈亲和力,富于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才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教学情景,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6

论文摘要:文中分析了我国传统幼儿教师培养目标及策略存在的缺陷,提出高师学前专业应以培养“临床型”幼儿教师为目标。并充分阐述了“临床型”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个人实践理论。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方面的培养策略:一是与幼儿因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二是进行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三是在实践中进行评价与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幼儿师资的培养逐渐趋于本科化。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和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研究发现,近年培养的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素质尚可,比较缺乏的是实际工作中指导幼儿行为抉择、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需的实践性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学前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未能较好地打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通道,学生在校期间未能获得幼教实践方面足够的知识和良好的训练。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学前本科专业应当培养“临床型”幼儿教师。

“临床”一词,本义是“医生给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临床医学的教学以医院为主要的教学场境,以问题为中心,以病床边教学和小组讨论等为主要教学形式。临床教学使医学教育的实践教学独树一帜,因而医学教育被称之为“临床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教师教育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科学。只是教师“临床”的对象是一个个更为丰富、独特、发展的个体。幼儿教师“临床”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幼儿形成并发展其潜在的素质、品德和能力,包括解决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传统幼儿教师培养目标及策略的缺陷

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培养学校的层次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在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与策略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类:

其一,偏重学术型。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重点院校和一些重视学术传统的高师院校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只有少数重点师范院校办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儿师范院校培养师资,或为相关研究机构培养人才。因此,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学科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师院校的培养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是走上幼儿教育的第一线,成为幼儿园教师。以华东师大为例,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担任幼儿园教师的比例,2005年是77%,2006年是96%。相对于培养方向的变化,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的转变比较滞后,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要求,由于实践知识和技能不足,不太适应幼儿园的需要。李季湄教授曾对华东师大学前专业2007年毕业生关于在校期间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基本满意的只占10%,基本不满意和不满意超过25%。从“上海31名幼儿园教师与华东师大51名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毕业生和教师,感觉问题最大的是实践课程过于薄弱,专业技能课程不受重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等。这种情况在其他高师院校中也普遍存在,如我们对广西本科毕业的在职幼儿教师做访谈调查时,90%以上的教师感到所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有较大距离,面对丰富而复杂的幼儿教育实践,常觉得自己的知识显得苍白无力。

其二,偏重技能型。目前一些高师新办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及部分高职的幼师专业、幼儿师范学校等,比较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幼儿园用人的标准来设计自己的课程方案,强化技能型课程和艺术类课程。比如目前许多幼儿园园长倾向于聘用技能型人才,特别注重毕业生的唱歌、弹琴、舞蹈、绘画等艺术技能。高师学生由于人大学前较少接受艺术教育,因而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方面。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也许能比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工作需要,艺术教学技能较突出,学生能歌善舞、能写会画,但又表现出比较缺乏应有的教育智慧和实践能力,表现为:浅层次的教学内容多,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如旨在培养幼儿情感、意志、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内容少,教学活动显得机械、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同时,由于其理论基础薄弱,迁移能力不强,科研能力也不能达到幼儿园教育研究的需要。

除以上两种较典型的培养策略外,一些学校也在尝试改革,增加学生实践的环节。但由于没能系统设置,操作上比较分散和随机,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把学生带进了幼儿园现场,没能给予较多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更多的还是对带班教师的机械模仿,缺乏分析、批判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学习过程。

要消弥上述缺陷,从理论上探索“临床型”幼儿教师培养策略并推诸实践,十分必要而且有益。

二、培养“临床型”幼儿教师的理论基础

培养“临床型”幼儿教师,即将学前专业的教育教学置身于幼儿园现场之中,使理论与实践交融在一起。学生从上大学初始,就在课程安排和教师指导下,由少及多地、不间断地深入幼儿教育现场,带着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以及原有的实践性知识,到幼儿园进行学习、观察、验证,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研究孩子。结合所学课程,有计划地观摩幼儿的生活、学习,观摩教师的教学,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互动,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发现幼儿、理解幼儿,思考自己的所言所行。通过让学生接触各种幼儿及幼儿的教育现场,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实践中获得新的实践理论。

1.临床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个人实践理论”

“个人实践理论”是欧美国家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与之相关的概念有“实践性知识”、“情境性知识”等。笔者更倾向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应称为“教师个人关于教育的实践理论”,概括地说,个人实践性理论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它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但由于“个人实践理论”常常不被教师觉察,而没有引起重视。一些学者认为按主体对其个人实践理论的意识和表达的清晰程度,可分为几个层次:可言传的、意识到但无法言传的(即缄默理论或默会成分)、无意识的(内隐理论)。后两者是在教师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尽管教师本人没有意识到或无法言传,但它与教育实践的联系比可言传的观念更加紧密。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被调动起来的常常是教师个人的默会知识。

2.临床式教学能帮助学生实现实践思维的转向

由于个人实践理论的默会性和隐含性导致其不被重视,当前教师教育多为只关注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实体性思维,将教师的专业素质预设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即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技能技巧,以此来诠释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忽视教师发展中内隐的个人实践理论的影响。使得教师无从发现自己的个人实践理论,也无法更新个人的实践理论。因此,只有实现从“知识论培养观”向“实践智慧培养观”、实体思维向实践思维的转变,才能使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更富实效。因此,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等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3.临床式教学还基于学术界对“实践”的重新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将理论置于实践之上,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看到教师的个体“实践知识”的重要意义,把实证主义的“科学”规范和标准强加于教师,迫使教师盲听盲从、照抄照搬,丧失了充满着个体体验的“真诚”的教育实践话语。教师对教育隋境的整体感知、对教育问题的敏锐把握、对教育冲突的机智处理,则消隐在对理论的不断地“借用”和“移植”之中。其结果是扩大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

贝加德和威鲁普指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教学领域中是一个重要问题,教师实践性知识不是理论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对立面,而是包含大量的理论性知识,并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发挥着媒介功能。实践并不低于理论,实践也能产生新的理论。因此,如果我们现在仍强调理论教学先行,往往会造成实践教学只是验证和补充理论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遭忽视的结果。因此,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尝试并行或实践教学先行。教师应当成为实践知识或实践理论的生产者。教师一旦获得了生产知识的权利和能力,就会成为自己世界的批评家和创造者。实践的价值在于它使教学不同于技术活动,有一种把人引向“善”“美好”“幸福”的行动倾向。在实现实践智慧价值的时候,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验到应该怎样生活更好,教师也不仅是进行了单纯的教授活动,也体验到教学自身的魅力,在内心产生向善的价值追求。

三、“临床型”幼儿教师的培养策略

具体地说,“临床型”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个能与孩子在各种不同情境中进行合作学习,协助孩子获得良好发展的教师。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她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临床”状态。她们时时会面临孩子的各种问题,如游戏、交流、提问、吵闹、争执以及许多生活小事,她们能否处理好这一切的问题,同时借助那些能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引导孩子成长,这都需要在教育现场完成。借用瑞吉欧“打乒乓”的比喻,则更为恰当——教师接过儿童扔过来的球,然后把球扔回给儿童,促使儿童继续玩下去或者开展新的游戏。为了维持游戏的进行,教师可以回球,也可以在技巧上给予指导,可以在材料上有所调整,进行支持性的干预,以扩展儿童“发球”的技巧和策略,提高注意力和努力程度,同时又保证儿童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这一“打乒乓”的过程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过程。这也是教师的“临床”能力提高的过程。

以“临床型”幼儿教师为培养目标实施教育教学,其策略如下:

1.与幼儿园相互支持——“临床型”幼儿师资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

如同培养临床医生离不开在职医生与病人的帮助一样,未来的“临床型”幼儿教师必须将自己的学习场所与幼儿园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能让学生有机会到各个有着不同特色及拥有较优秀师资队伍的幼儿园学习,培养学校应当在建立该专业之初就与幼儿园进行协商与沟通,交流其培养目标及互助成长的设想,形成合作关系。邀请园长及部分教师参与到研究互助小组之中,从而真正做到大学与幼儿园“教学相长”。幼儿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项支持,主要有:提供相对固定的班级给学生观摩见习;配备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经常安排一些“研究课”给学生观摩和讨论;接受学生参与幼儿园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带班的机会,使学生能按照管教学计划,组织幼儿游戏、活动和上课;尽可能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自已进行的“小研究”给予支持。

此外,高校可以聘请专业上有一定造旨的幼儿园教师担任本专业的导师,不时请她们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开展经验交流。这种专题讲座可以促使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激起实践探索的热情。同时,高校也要支持幼儿园的优秀教师、新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活动,结成对子,进行互助。这样双方在合作中能使教师与学生获得共同成长,合作才能长期进行。

2.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临床型”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

根据“临床型”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上,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幼儿园现场,参与实践,培养实践智慧。应当将“幼儿园体验”置于整个课程方案的核心,将之整合到其他各个模块中,分散安排在各个学年,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交叉进行、互为支撑。每学期的理论课程的教学,均要求不同程度地结合实践体验进行,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情景中获得的经验,培养实践能力。同时又通过引导他们研究和分析教育现实中的问题,提高师范生的实践理论素养。比如,大一下学期“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内容为“儿童心理学”,该模块中安排一半左右的学分,要求学生参加幼儿园实践才予记录。换言之,学生想要获得这一模块完整的学分,就要到幼儿园观察和学习。教学法课程则以学生听课、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及承担幼儿日常生活管理为主,并注重临床案例技术和临床实验技术等。在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上,学生到幼儿园的见习或实习,不仅有听课、上课,还有对幼儿的学习特点、思维习惯、交往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可以让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的情景中对教育的常态或异态进行最直接的接触,了解幼儿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的影响,积累更多的有关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学习方式等策略型知识。

在课程调整的同时,学校还应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以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为主,讲授法为辅。教师的教学多立足于信息量大、观点新颖、突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常常与学生一起提出在幼儿园可能面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孩子的生活。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有效指导,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支撑,能切实帮助职前教师提高个人实践理论,就像瑞吉欧的老师帮助幼儿一样。

3.在评价与反思中成长——“临床型”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实施的催化剂

个人的实践对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怎样才能落到实处呢?一句话,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性课程的评价。所有临床活动的评价都要规范化,要制定评价标准。在这方面,英国的教师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每学期见习、实习评价包括实习学校导师、大学的导师对实习生工作的评价,也包括实习生的自我评价。如英国的评价标准由大学教育学院依据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制定。导师定期对师范生做出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评价,并反馈给实习生。”

目前师范院校对学前专业学生已有一定的评价体系,但应进一步完善。如对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要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不断检查和评判自己的进步隋况,培养反思习惯和反思性实践能力。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在“幼儿园体验”的过程中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写反思日志,记录每日的体验,思考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将体验、自学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二是做好自我评价记录,完成自我评价表;三是在学生每一阶段的实习,都有一次较为全面的评价和反馈,总结该阶段的得失并制定下一阶段的实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