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巫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巫文化论文

巫文化论文范文1

一、分析转轴判断滑轮类型

对机械中的各个滑轮,先假设通过滑轮作用的物体被拉动,对照物体被拉动时滑轮转轴的情况进行判断:

①物体拉动时,滑动转轴位置静止不动时滑轮是定滑轮。如图1—(a)

②物体拉动时,滑轮转轴位置随差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的是动滑轮。如图1—(b)

二、分析转轴确定动滑轮上的力的作用情况

在人教版教材中,分析动滑轮实质叙述为“是一个动力臂(L1)为阻力臂(L2)二倍的杠杆”。(如图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动滑轮可省一半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常误解为“只要是动滑轮,动力就是阻力的一半。”笔者尝试以下方式说明,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现说明如下:“作用在滑轮边缘上的力F1的力臂(L1)是作用在滑轮转轴上的力F2的力臂(L2)的二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作用在滑轮转轴上的力是作用在滑轮边缘上的力的二倍”。

下面结合例题示范说明。

[例一]力F作用在滑轮上,使重物G匀速上升,滑轮安装如图3所示。不计滑轮重量及摩擦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动滑轮,F=1/2G。

B、这是定滑轮,F=G。

C、这是动滑轮,F=2G。

D、这是定滑轮,F=2G。

解析:首先,因为重物被提升时,滑轮转轴跟随向上移动,所以判断这是个动滑轮。其次,由于力F作用在滑轮转轴上,重力G通过绳子作用于滑轮边缘,所以F=2G。应选C。

错解1:误认为是定滑轮,不省力,而选B。

错解2:认为动滑轮省一半力,而选A。

[例2]分别用如图4—(b)所示装置匀速提升相同重物。不计滑轮重力及摩擦力,那么F1F2大小关系和滑轮属于情况是()

A、(a)图中滑轮为定滑轮,(b)图中滑轮为动滑轮,Fa>Fb。

B、(a)图中滑轮为定滑轮,(b)图中滑轮为动滑轮,Fa<Fb。

C、(a)图中滑轮为动滑轮,(b)图中滑轮为定滑轮,Fa<Fb。

D、(a)图中滑轮为动滑轮,(b)图中滑轮为定滑轮,Fa=Fb。

解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作用在杠杆左端上的力F是相同的。设想重物被提升时,(a)图中转轴位置发生移动,所以是动滑轮;(b)图中滑轮转轴位置固定不动,所以是定滑轮。(a)图中作用在滑轮转轴上的力F是作用在滑轮边缘上的力F1的二倍,所以Fa<F。(b)图中F=Fb,则Fa<Fb,应选C。

[例3]用如图5——(a)(b)所示装置匀速拉起相同重物G,不计滑轮重力和摩擦力,那么Fa=G,Fb=G。

巫文化论文范文2

《动物生物化学实验》的课程安排是由10个小实验和1个综合性的大实验组成的,每个实验从表面上看都有很强的独立性,相互之间联系不大,但其实不然,整个实验的安排有内在的联系,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学生在学习实验理论、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对整体动物生物化学的理论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每次实验前进行讲解时,都要首先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使大家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有什么实际或者理论上的应用。目的明确了,才能使大家理解更深,知识掌握也更全面。除了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外,在给学生讲解实验的时候,还需要把看似独立的一个一个的小实验,放到实验的整体背景下,让学生对每个实验存在的地位和目的有整体上的把握,尽量减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情况的出现。根据实际效果来看,通过把每次实验的背景和意义都讲解清楚,学生对实验课的理解就更深入,减少了每个具体实验学习的时候都明白但在整个实验课都学完后又糊涂的现象,提升了整体的教学效果,也加深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做好预习,认真准备

学习知识的时候,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时候,还能够进行预习,但对实验课的课前预习重视不够。每次实验结束后,笔者都把下一次要做的实验告诉大家,在下一次实验前需要预习,预习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的基本原理,因为实验是与理论课相结合的,所以实验的基本原理学生基本很容易就可以掌握。预习的重点就更侧重另外一个方面:实验步骤。预习不仅仅是把实验步骤简单看一下,了解一下要做的实验过程,笔者要求大家能把实验步骤总结出来,最好能做成一个简易的流程图,在不看课本实验报告的时候能够把实验步骤背出来。比如在《动物组织中DNA的提取》实验中,至少让大家总结出来实验步骤是取组织破碎细胞去除RNA去除蛋白质和其他杂质沉淀DNA。这样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就会对整个实验有所了解,有效地避免了很多学生看一个步骤,做一个步骤,最后不了解自己到底做了什么的情况出现。实际上预习可以看作是学生对实验课理论知识的准备,除了理论知识准备外,还需要作实验材料、实验试剂以及器材的准备,而实验试剂及器材的准备在实验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一般都是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基本都是按照实验步骤,找到相应的已经准备好的试剂器材取用,往往对试剂或者器材本身的作用和特点忽略掉。笔者在上课时常常告诫大家:“做实验和做菜很相像,做菜的功夫固然重要,但是食材的准备隐含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关键”。例如蛋白质盐析实验中最重要的是饱和硫酸铵试剂,大家取用的时候常常发现烧杯玻棒包括手上经常会粘上白色粉末状物质,这个试剂笔者常常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结束的时候,挑两个同学当面配置,这样大家对饱和硫酸铵试剂的配置过程就有了了解,对于饱和硫酸铵中硫酸铵的量有了直观认识,有助于大家理解盐析的原理,下次取用试剂时也会注意到很多细节,比如取用过后迅速洗干净容器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认真的实验准备对提高实验教学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严谨操作,紧抓细节

记得笔者上大学实验课的时候,笔者的老师就教导我们“实验课最重要的不是获得了一个好的实验结果,也不是学会了操作一个仪器,最重要的是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一个科学的做实验的习惯”。笔者对这个思路是非常认同的,实验理论可以学习,实验操作经验可以慢慢积累,唯有实验习惯很多时候一养成是陪伴终身的。那么如何培养好的实验习惯呢?笔者的做法是从细节入手,从一进入实验室开始,就从细节上对大家严格要求,从最基本的桌面整洁做起,试剂归类放置好,并在实验过程间隙随时整理。整个实验过程是由一个一个仪器的小操作集合而成的,如果仅仅笼统的要求大家认真做实验,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做实验前,笔者会把重点仪器的实验规范教给大家,比如移液器的用法、离心机的用法等,尤其在大家进行操作的时候,笔者会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些共性的容易犯错的地方,再召集大家强调一下。很多仪器在多个实验中都会用到,这样经过多次使用巩固以后,基本做到了每个学生对仪器都能按照正确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

四、课后报告,完善总结

巫文化论文范文3

由于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碳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四主族的元素。最外层有四个电子,不容易失去也不容易得到。原子间常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成长短不一的链状和形式不同的环状。导致有机化合物在种类数上远多于无机物。而且有机物中的每一元素都表现出不变的化合价如碳原子永远是四价,氧原子为二价,氢原子总是一价,使得有机化合物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都能燃烧,熔点低,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稳定性差,反应速度慢。而反应产物复杂。又由于碳碳键的连接类型不同。导致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也不相同,可将有机化合物分为开链烃(饱和链烃和不饱和链烃(烯烃和烷烃))和闭链烃(脂环烃和芳香烃)初步形成有机化学基本框架。

二从规律中掌握相关知识

(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明显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意识地教学生从规律中掌握相关理性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烷烃的命名则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因此讲好烷烃的命名,使学生掌握好命名原则。这点对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尤为重要。所以开始讲烷烃命名时应将学习进度放慢一些,多列举例题反复练习。让每个学生把系统命名的规律都掌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而课本讲命名的步骤不太好记,教师自己编写口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掌握了知识。烷烃的命名口诀为“选定长碳作主链,按照碳数称某烷,支链近端为起点,主链依次把号编,支链名称写中间,阿拉伯数冠于前,支链名称若相同,合并起来为二三,支链名称若不同,复杂在后简在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熟练掌握了烷烃的命名,从烷烃的命名中掌握规律,运用到烯烃和炔烃中去,差别仅在选主链上,前者为“长碳链”后者为“含双”或者是“含三”上,以至于后面的醇、酚、醚、醛、酮、羧酸的命名都可以用此规律,驾驭这种规律为以后各类有机化学的命名打下了基础。

三从教学中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置疑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讲“苯分子机构”时先向学生介绍苯的分子式(C6H6)和结构式。然后回顾烷烃和烯烃的化学性质。根据苯的结构式向学生提问。苯能使高锰酸钾褪色吗?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都回答:“能”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证实回答是否正确。结果不褪色,学生的头脑中就可以产生疑问。他们急于寻找原因,在恰到好处的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就会听得很仔细,兴趣很浓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列举

一些生活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剖析酒后驾车的原因。日常饮用的各类酒都含有不同量的酒精(乙醇)。若饮酒过量,就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及抑制状态。那么司机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所以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国严格禁止酒后驾车。那么,怎样判断司机是否属于酒后驾车呢?一种科学简便的检测方法是通过化学试剂颜色的变化进行判断。这种方法是让司机呼出气体通过盛有硫酸酸化处理的三氧化铬硅胶检测仪进行检测。通过是否使仪器内物质又橙红色变为绿色来判断。原因是乙醇蒸气会被氧化成乙醛同时三氧化二铬被还原成绿色的铬三离子。通过类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例说明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教学中恰当的进行演示实验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恰当的演示实验,可以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清晰化:如讲尿素时,缩二脲的生成和缩二脲的反应纯属理论学生经常混淆,难于记忆。但通过实验将尿素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加热后产生难闻的气味,继续加热至试管内形成白色固体,在白色固体中加入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即呈现紫红色,这就是缩二脲反应。若在尿素中直接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时,不会出现这样的颜色反应,这就说明有缩二脲的生成而无缩二脲的反应。能发生缩二脲反应是分子中含有酰胺键的缘故,也就是说凡是分子中有酰胺键的化合物都能发生此类反应。比如蛋白质。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日常的教学。

六对学过的知识应善于归纳总结

巫文化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学生知识与精神和谐发展的“软食粮”,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需要。典型人物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本质,对学生精神及德性成长施加着隐性作用。典型人物的伦理思考,是对典型人物隐性影响的道德性追问,通过剖析典型人物的非典型化现象,合理地认识典型人物的价值并使其发挥促使学生德性自由成长的作用是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必备食粮,又是知识成长的助力器,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典型人物作为校园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种现象,是校园文化本质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及期许。

典型人物,是基于学生自主选择、对学生精神及德性成长产生影响的一切人物形象的概称,是学生的情感及心理的真实反映,与学生的心理需求、道德要求一致。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是将校园文化的内涵具体体现为各个典型人物的特质,与校园文化紧密相连,不是独立存在的。

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不仅仅包含雷锋、赖宁等学校树立的典型人物及沈浩、张正祥等社会树立的人物,也包含周杰伦、范冰冰等偶像、明星,奥特曼、喜羊羊等卡通人物形象及教师、父母、同伴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人物,甚至有黑色人物等价值观错误、行为另类的人物。因此合理审视校园中的典型人物,正确地引领学生选择典型人物,更显其重要性。典型人物与校园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典型人物的价值体现、积极影响是共生于校园文化之中的,引导学生选择对精神及德性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典型人物与校园文化伦理性的体现是一致的。对典型人物的伦理思考首先应审视校园文化的伦理性,校园文化的伦理性出现偏颇使典型人物失去原有的典型意义,对学生精神及德性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中典型人物的非典型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主体的意志与行为、制度的规范与执行及环境的设计与建造共同体现的影响学生成长的隐形驱力,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1]。教育与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校园中也隐存有“经济思维”,出现诸多令人担忧的教育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异化:校园制度文化的禁锢

异化,是指人的命运不由自身主宰,而受外界力量、他人命运、他人运气或一定制度等的支配时所产生的感受[2]。典型人物的异化是学生不自由、被强制的行为表现,这些异化体现在校园的制度文化中,通过制度文化对学生“一刀切”,禁锢自由的行为,否定学生群体中自主的典型人物。奥特曼、周杰伦等典型人物是相对的,既有代表正义、为社会做公益等道德表现,也有暴力、物质、另类等非主流文化的含义,学校应辩证地看待,不应用班规、校规禁锢典型人物,不允许学生谈论、交流,单一地否定其价值。校园制度文化的禁锢是其伦理性丧失的表现,校园作为教育共同体和责任团体,应发挥其智慧影响,给学生启迪,是一种团体伦理。学校的制度用其强制力对学生的行为及思想施加过度的控制,阻止学生自由选择典型人物,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学校宣传的典型人物。

与制度文化产生矛盾的典型人物受到抵制、批判直到转变,制度将社会主流意志视为主体,将学生视为客体、被约束的对象,是异化的根本原因。校园制度文化旨在教学的进行、学生的管理、环境的维护、生活的有序方面体现控制的有效性,忽视学生的客观存在,对学生的禁锢则产生“欲速则不达”的结果。以制度为工具实现主流意志,以学生为对象实现有效禁锢,这是制度文化的客观表现,更是典型人物异化的导火索。只有保证制度文化的伦理性,才能促进校园主体学生的德性成长。

2.功利:校园物质文化的侵蚀

功利,是指以物质为基础的功名利禄,多用于贬义,如庄子指出“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在功利获得的同时,道德、正义失去了,这是矛盾的对立,根源是对功利的认识及欲望超越了应有的度。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校园面积的扩大、教学设施的更新、学校环境的优化,在理想蓝图的设计中均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对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引领。学校之间的比较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准,而是以校园面积、教学仪器、住宿设施等物质条件为比较,对学生发出“功利至上”的信号。学生的功利定向同样体现在典型人物的选择上,代表时尚、奢华的明星身上的功利、物质特性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一些体育明星代言广告等也使学生追捧,不重视体育明星身上刻苦锻炼、坚持不懈的精神,漠视精神文化的追求,似乎学校在包装自身的同时也肯定了学生的认识错误。

学校的物质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建设,还体现在追求升学率、荣誉,忽视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在一切道德问题上,最后总是诉诸于功利的,必须把人作为前进的存在而以其永久的利益为根据。”[3]对学生来说,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成绩、校园设施等功利性物质,还有对生命、内心的关怀,学校中学生自杀事件正是对内心缺乏关怀的抗争。具有精神引领意义的典型人物容易被学生身边充斥的物质文化掩盖、难以生存,学生也被物质文化所浸染,改变价值选择,道德模范被视为“外星人”。校园中的物欲文化缺乏理性的调和、精神的指引。

3.排挤:校园精神文化的失调

排挤是一种变相的抵制,是使用群体的力量对与自身意志相对的行为产生否定的态度,并剥夺其存在的空间。校园精神文化的主体包括学生与教师,各自均有选择的权利,和谐相处,一方的偏重会引起校园精神文化的失调。学校树立的典型人物排挤学生自主选择的典型人物表现在学校为树立典型人物,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张贴宣传语、教师说教等形式进行灌输,旨在学生心中留有深刻烙印,学生心中的典型人物盲目地被教师权威冷落、排斥,甚至禁止,极易引起校园精神文化的失调。

校园文化中学生自主选择典型人物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违背校园制度并且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持中立态度,静观其变,允许在学生群体中自由成长,如,父母、同伴;二是对校园制度及正常的教学秩序没有影响,但有潜在的不稳定征兆,教师持否定态度并予以警惕,抵制典型人物的存在,如,偶像、明星。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强制行为,是校园精神文化失调的典型现象,透射专制、压抑的氛围,为实现控制目的丢失精神文化的自由、公正特质。教师依从社会准则及已有的经验,在自身主观意志下判断学生的选择,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此不同就会出现排挤的现象,使学生自愿妥协或强制妥协。

二、校园文化中典型人物的伦理视角

典型人物的伦理视角,就是从伦理的维度对典型人物进行合理解读,给予典型人物世俗、平等、自由的生存空间。

1.还原典型人物世俗的生活本质

世俗的生活本质是源于生活的真实,是对生活中人、事、物的认识、思考及领悟,与西方的神化理念及中国的政治化理念相对。马克斯?韦伯曾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总之是世界去除巫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4]理性化就是韦伯对世俗化的理解,他引领世人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生活,改变原始的神化观念。世俗的生活是平凡人亲身经历的,融入其中的,而非神的超越精神。人的本质是生命体,存在方式是生活,对生命的关注就是对生活的关怀,二者一脉相承。典型人物的世俗本质,是学生对生活的直观理解,是社会的世俗含义不同,是最平实、朴质的生活。 典型人物的选择也多是学生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及向往,是生活情感体验的积累,是真实、生动的原型再现。例如,父母、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典型人物,他们是平平常常的形象,却在实践着生活,用自己的言语、行为理解世俗的生活。学生对于典型人物的选择不是临摹的,是自我情绪的转换、隐匿、宣泄,它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共鸣及生活的创新。审视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不能从政治化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意愿及行为,应回归校园生活的世俗本质,抹去校园文化中的政治色彩与学生产生世俗生活的共鸣。

2.给予典型人物平等的生存空间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在学校管理中却是客体,没有追求平等的权利,这本身就是矛盾。

第一层涵义将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是社会典型人物中的一员,在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寻求独立的空间。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是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学生思想情感的体现,是对学校教育、社会主流文化的继承与反抗。由于典型人物的选择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意愿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社会群体用同样的标准理解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忽视特殊性,导致排斥、压制等隐形力量轮番上演。社会文化应用平等的视角对待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独立的现象拥有平等的生存空间。

第二层含义是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是集合体,学生群体中的典型人物作为集合体之一,追求彼此之间的平等。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有社会意志树立的、有学校主流文化树立的、有教师群体树立的等等,与学生群体树立的典型人物共生于校园文化中,彼此应是平等的。在强调学生群体中典型人物的积极价值引领的同时,应给予平等的生存空间。学校不应完全以社会或学校意志为依据,应该在分析学生群体中的典型人物对学生成长是否有积极影响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后辩证地审视学生群体中的典型人物,使其在平等的空间中更好地发挥积极的影响。

3.赋予学生自由选择典型人物的权利

学生选择典型人物的自由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由选择典型人物源自学生内心需要;二是自由选择典型人物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外在条件。巴甫洛夫说过,“任何形态的物质之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存在,都同样有赖于自身内部诸因素之间及其复合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6]人是有生命的个体,是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复合体,只有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需要的共同满足才能达到平衡。典型人物是学生情感的表达、精神的寄托,自由选择典型人物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因此,剥夺学生自由选择典型人物的权利或控制自由选择典型人物的方向,则会使学生内心因需要不能满足而失去平衡。

自由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追求,也是自我实现的外在条件。学生自我实现与内心需要是一致的,自我实现的条件之一是个性的发挥,典型人物的自由选择是学生个性的体现,“对自我实现者来说,他们的动机就是发展个性、表现个性,成熟、发展,一句话,就是自我实现”。[7]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典型人物,是融入自我意识、与个性一致的过程,是学生的愿望驱使做出的自由行为。学生自由选择的典型人物是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或是对自己产生心理动力的人,是个性、价值表现的内在要求,剥夺学生自由选择典型人物的权利就是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漠视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自由选择典型人物是一种对校园生活幸福的体验,是本能的行为反应,是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对幸福的基本认识。自由不是萨特所说,“人的行为的最根本的意思是:就自由而求自由,我们要求的是以自由为目的的自由,是在各种特殊环境下均有的自由。”[8]这种言论是偏激的,学生自由选择典型人物不是对学校管理权力、引领责任的否定,学校有引领学生正确选择典型人物的权利及责任,学校应对学生予以一定的认可及尊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自由、自觉地选择积极的典型人物,排除消极的典型人物是学校真正的教育责任。

典型人物作为校园文化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有其合理意义及价值,作为浓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施加着更具体的影响。正确理解典型人物的典型涵义,分析典型人物非典型化现象,辩证地解读典型人物并深化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价值,既是对学生的适时关怀,也是对学生主体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晔.校园文化的伦理审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08,(5).

[2]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36.

[3][英]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9.

[4][德]韦伯.社会学文选[C].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6.155.

[5][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40.

[6][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演讲集[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

巫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物业管理文化建设

随着百姓物质条件的逐渐丰富,消费能力的日渐增强,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使其对住房的要求已由“有房住”、“住得下”发展到“住得好”,住宅小区不仅要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全,更要承担起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和功能,为业主提供一个和谐、文明、奋进的精神家园。而这就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自身及社区基层管理组织等,以文化为媒介在住宅小区管理的不同阶段播种文明之花,建设和谐社区。

一、规划设计,文化为先导

物业的规划设计在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系统工程中举足轻重。如果把一个项目比作一辆“坦克”的话,那么,其对市场的“摧毁力”完全取决于规划设计的质量。但建筑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体,更有着人文与情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语言的道具箱,在欣赏视觉效果的同时,更令人感动的是其深远的文脉背景、内涵。只有拥有人文与情感的建筑,才是有生命的建筑。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物业外部环境(造型、配套、设施、楼名等)设计时,应注重物业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含量,突出物业的附加价值与鲜明个性,使社区不仅成为建筑文化和景观文化的展示地,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舞台。

二、物业服务,文化是灵魂

物业文化设计与定位的秉承。作为物业的售后服务组织,物业企业一旦从房地产企业手中接管了物业,便不可能再按自己的文化设计去重新改变辖区的硬件环境,只能去秉承其原本设计的文化品味,为此,在其规划设计阶段物业企业就应尽早介入,积极揣摩房地产企业对社区的文化定位,以发展的眼光并结合自己的服务经验,向房地产企业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议,以利于日后社区文化的顺利开展。

物业管理中文化的整合与传播。物业管理中的文化涉及物业企业文化、服务文化和社会公众文化。

1、物业企业的文化建设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物业管理行业有八字箴言,叫做“物的管理、人的服务”。首先,物业管理的实质是服务,对其质量的管理除制定标准化规范外,更多地强调对员工个人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其次,物业服务传递的是形象,如果不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熏陶,业主难以接受。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原则,有双层含义,其一是指在经营理念中突出以业主(或使用人)为本,业主至上,在物业服务过程中,向业主提供人性的满足,即对人的尊严、价值、个性、身份、地位、审美、情感、时尚等需求的满足,使服务呈现人性化、个性化、层次化、传统化、流行化等;其二是指突出以员工为本,为员工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突出团队精神的原则。以此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每一员工、每一部门、每一管理区域协调一致。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物业企业文化是指物业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可划分为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

物业企业文化的三个层密切相关:其中物质层是物业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也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约束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物业企业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物业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2、服务文化建设

所谓服务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顾客满意、赢得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物业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及物业服务工作的无形性、突变性、随机性、不可恢复性、不标准性等,决定了服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服务文化是路标系,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导向功能;服务文化是文化场,可以形成一种文明服务氛围;服务文化是共振链,有激活组织的功能;服务文化是免疫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御不利事态的发生或扩展;服务文化是一种心理契约,可以传递信任和快乐;服务文化是兴奋剂剂,可以使服务硬件充满生命力与活力;服务文化是一种监督制约,对服务起着无形的巨大的监控作用。

3.社会公众文化建设

谈到社会公众文化,即社区文化,人们就粗浅地理解为娱乐游戏。其实它是一个极富内涵的概念,它是物业开发者、经营者、政府部门和小区业主共同创造出的具有小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结合。就外延来看,它体现在社区文化观、社区价值观、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区制度等各个层面,社区文化是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者和业主共同的追求。当今的城市家居生活,邻里关系淡薄,各自封闭,老死不相往来成为都市流行病,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使人们走出自己的家门,传播中国人互敬互让、互帮互爱的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已成为社会的一个共同话题。作为物业的开发者、管理者以及政府基层组织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建设社区文化责无旁贷,但这只是一种过渡形式,社区文化最大的受益者应是物业的住用者,社区文化建设最终也应成为物业住用者的自觉活动。

4.物业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

物业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在内涵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物业企业本身负有建设社区文化的管理目标。但长期以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物业管理公司只偏重于小区文娱活动的组织和支持,满足于建立几个业余文艺团队。这些工作虽然也是必须的,但却是浅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各种载体将公司的服务理念渗透到业主和使用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公共意识,建立和谐、高雅的生活工作氛围。

物业企业适应业主对社区文化的需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是对物业管理市场的积极主动反应;物业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在社区中的渗透力、辐射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是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是物业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是物业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物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体现物业管理特色,用社区文化塑造文明社区,通过社区文化项目的建设、社区文明氛围的塑造、社区生活服务项目的展开以及社区意识的培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为业主营造一个“居住安心、环境舒心、生活称心、娱乐欢心”的生活家园。

现代化的物业管理需要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与传播,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环境不是文明,没有文化的商品不是精品,没有文化的服务不是享受,没有文化的竞争不能取胜。只要我们坚持运用文化眼光对待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就会创造出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就会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使物业管理具有鲜明的生命力;有了这种认识,进行文化建设与传播就有了自觉性和动力,就会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巫文化论文范文6

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它们相互吸收借鉴既有利又有弊,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明确利与弊,以取得更好的吸收借鉴效果。通过吸收借鉴能丰富古典舞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推动古典舞发展与时代同步,增强其时代气息,更好满足人们观赏需要。但吸收借鉴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生搬硬套,可能会导致古典舞失去其韵律和内涵,又缺乏现代舞的时代气息。另外还可能导致古典舞失去根基,影响古典舞的创新与发展。

2.古典舞对现代舞的吸收借鉴

第一,技法。要想促进古典舞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通过吸收西方现代舞,引进和补充更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现代舞的训练方法对古典舞有着重要的训练价值。例如,玛莎格莱姆体系训练,机遇编舞法、霍顿技巧、倒地爬起技术体系、林蒙技巧等,这些训练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强调动作平衡和训练到位,对古典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古典舞学习过程中,上身训练时容易出现动作僵化的情况,而现代舞收缩—放松、倒地—爬起等训练技巧,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合理引入这些训练动作和技巧,能增强古典舞演员的灵活度,让他们在舞蹈表演中更为自如的舒展动作,提高肢体协调能力与表现能力,更为全面的把握古典舞的神韵,提高舞台表现艺术效果和能力。第二,观念。古典舞吸收现代西方舞的观念,并在训练方法上有所突破,实现二者的改进与融合。具体训练步骤为:肢体开发思想,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肢体技能,促进舞者更好进行舞蹈训练,并打破原有动作套路尝试去开发新动作,促进舞蹈动作创新。其次,用思想引导肢体。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运动的人体动作是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内容。训练和表演中,可以利用思想去选择与思想情感一致的动作。舞蹈并不是简单的动作堆积,而是动作、思想、情感等的多种融合。学习中不仅要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与技巧,更应该透过舞蹈技巧透析它所表达的舞蹈观念和艺术原则。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效果。

3.现代舞对古典舞的吸收借鉴

第一,继承传统并创新发展。古典舞有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要在继承这些优秀、合理成分基础之上,结合时展需要,推动其创新发展。也就是古典舞既要立足传统,又要面向当代,彰显其当代价值和审美追求。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古典舞发展进入新时期,机遇和挑战并重。应该坚持民族性、舞蹈性和时代性的指导理念,使古典舞紧跟时展,把握时代主题,并借鉴吸收西方现代舞的合理成分,为推动现代舞蹈更好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提高审美意识。在吸收借鉴古典舞的时候,要提高审美意识,从审美角度看待古典舞借鉴吸收的优势。经验表明,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对传统古典舞全盘吸收,而是要在鉴别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发扬古典舞的合理成分,吸收西方现代舞精华部分,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舞蹈艺术时代感、艺术感、空间感,推动现代舞创新发展。第三,开展多元化、包容性的舞蹈教育。开展舞蹈教育教学工作时,要发扬多元化、包容性的舞蹈教育,让舞蹈的未来发展能够兼容并蓄东西方特色。舞蹈作品既有古典舞的传统特征,也具有西方现代舞的时代气息,并且自由发展,不断创新。舞蹈教学时,要将东方和西方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东西方舞蹈特征,更好指导自己的舞蹈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推动舞蹈教学创新发展。

上一篇狼文化论文

下一篇性文化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