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1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35-02

1 引言

2002年,教育部首次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提出:“要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同时提出参与进行学校评价的主体力求多样化的指导意见。

2015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明确部署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按照文件精神,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从《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到《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13年来,高职教育经历了突飞猛进的迅速发展,正在进入量变到质变的全面提升期。当前,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但是关于高职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缺少第三方教育评价者,这项政策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第三方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为政策全面实施拓展空间,是高职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高职人才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

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依然延续惯用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和高职院校自我评价结合的方式。这种评价体系存在不少弊端,比如:评价标准不能灵活兼顾各类专业的特点,形式主义严重;评价结果不能真正体现用人方面和学生方面的意见,脱离社会实际;评价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易导致暗箱操作,出现报喜不报忧等遮丑护短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评价机制必须尽快进行改革,而引入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高职人才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

1)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办学透明度,将高职院校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促使校方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育方法。

2)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校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主动调整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3)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详细的依据,便于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4)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与国外先进的教育评价模式接轨的需要。我国虽然是一个教育大国,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很多教育实践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教育评价就是其中之一。引入第三方评价,在实现我国教育实践与国际先进经验接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行业、企业、毕业生、研究机构等多方协作,构建完善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第三方评价是指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外的社会评价,主要包括来自行业、企业、毕业生及其家长、专业研究机构等的评价。第三方评价的特点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无隶属关系,实现管、办、评分离,使得政府、学校、评价机构各司其职,从而发挥其科学、客观评价的功能,使整体教育评价工作朝健康、良性的方向持续发展。

高职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设计评价指标是关键。评价指标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具备操作性。高职教育水平的评价指标一般包括教育资源、教育方案、教育管理、教育效果四大方面。高职教育必须具备充分的教育资源、合理的教育方案、严格的教学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高职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遵循这四点。表1所示是高职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突出行业、企业在第三方评价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目标。行业、企业是高职院校需求的主体。高职办学是否有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参与度。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都要符合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学校要结合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制订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代表了用人方,在第三方评价体系中必然占据主导地位。行业企业从毕业生的思想修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另外,毕业生及其家长作为教育亲历者,在第三方评价体系中也有重要的话语权。他们结合学校学习、毕业求职、从业体验三方面的感受,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就业指导各方面进行评价。

构建独立运作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第三方评价”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当时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后期则向不同的领域扩展和延伸。历经数个世纪的发展,“第三方教育评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市场和运行机制。以美国为例,其教育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正是因为美国政府在教育管理中明晰了自己的定位,实现管、教、评分离。通常情况下,在第三方评价体系中,行业企业、毕业生及其家长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直观印象式的评价,主观因素难免偏重,缺少专业、系统的分析研究。因此,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价显得十分必要。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能够提供真实、客观、准确的评价报告,其评价分析具有较强的社会公信力。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对大量的行业企业、毕业生以及相关各方的调查,综合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这样得出的评价结果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有更好的参考作用。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计算机专业 问卷调查

2011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1]。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的设计,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组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中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为87.5%,其中95份来自本校中职和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现状

(一)学制衔接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对口升学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分段衔接3+2模式和自考衔接模式。我校采用的是分段衔接3+2模式,这种模式前三年在中职学习,成绩合格取得中专毕业证,后两年进入高职继续深造继而取得大专学历。这种衔接模式能满足中专生学历提升的需求,但是因为在校时间过长,学生易产生倦怠感,所以要协调中高职计算机专业两个层次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统一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衔接发展现状

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在课程的衔接中,有11.3%的学生科学统一地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有63.2%的学生实施了不同的课程标准,实施中高职衔接后,有82.2%的学生仍旧使用高职原来的教学模块,根据学生情况,有24.5%的学生重建教学模块。

从调查结果分析,中高职没有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还是各自为政,中高职衔接后课程没有衔接,仍然按照原来的普通高中学生教学的教学模块组织教学。

(三)教学内容衔接发展现状

计算机专业实施中高职教学内容衔接度为20%,有44.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定位,关于重复的内容,有33.3%的学生认为需对教材重新整合。

从对调查结果分析、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中高职的课程内容和专业定位是一致的,但没有解决重复的教学内容,高职在制定教学目标中,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需求,仍旧沿用高职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衔接发展现状

在开放式问卷中,我们设计的问题主要包含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数据显示45.2%的学生认为专业不明确,专业前景渺茫,89.2%的学生认为中高职的课程衔接不紧密,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较多,希望增加实践性的课程。76.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需要改变,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强化实训和技能的训练。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弱,进入高职后课程难度增加,教师授课方式不同于中职教师,学生刚开始接触极端不适应,甚至部分学生放弃学习。

二、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统筹课程衔接

造成计算机课程衔接不畅的主要原因是中高职各自为政,解决的办法是,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功能,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由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在课程开设时间安排、教材选用、课程教学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从而较好地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2]。

(二)各有侧重地设置中高职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制定教学思路和实践方法,中职阶段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高职阶段注重理论的提升和高级技能的培养,中高职之间要相互沟通,合理设置课程,降低课程重复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中职阶段,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由于时间短,基础差,很难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中职阶段打好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得宽泛一些,进入高职以后再提高专业素养。例如,中职阶段开设的《Photoshop》课程,在学生掌握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操作之后,高职阶段可以继续开设《图形图像高级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处理图片的能力。在中职开设《Dreamweaver》、《数据库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相应地高职可以开设的衔接课程有《PHP动态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和开发》、《网络服务配置》、《计算机网络协议》等。同时授课时增大实训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设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时要考虑职业能力要求

计算机专业在设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时,应认真分析计算机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按照技能型人才由初级到高级的能力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中职专业课为基础,避免重复,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制造”。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在中高职阶段分段实施授课计划、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在中职技能的基础上,高职阶段加强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中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职教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有效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使得中职生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实现了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2011(8).

[2]慈溪职业高中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0):33-35.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3

摘 要:当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

>>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方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网方向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意见》研制思考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能力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竞赛型创新基地建设与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1-20.

[3] 王玲,雷环. 《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88-92.

[4]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A]//工程教育认证手册[C]. 2015.

[5] 吴明晖,颜晖等. 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8):66-68.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调研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58-01

一 调研背景

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及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要求,按照相应的指导意见、方案论证报告、课程设置说明、方案模版等进行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三年高职和五年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二 调研目的

了解渭南市辖区所有公办、民办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师资需求情况;了解园长、校长最喜欢聘用具备哪些综合技能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了解园长、校长对目前所聘用员工的满意程度,希望她们在哪些方面得到尽快提升;听取园长、校长对师范院校今后师资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园长、校长对所聘用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分析、汇总、明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定位。

三 调研对象的选择方式

市直公办幼儿园1所;部队幼儿园1所;高端民办国际幼儿园1所;普惠型民办幼儿园1所;县直公办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所;早教机构1所;幼儿课外培训学校1所。

四 调研对象

省、市级幼教专家、顾问;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园长、校长;幼儿园保教主任(教学副园长)、机构教学管理者;幼儿园保健医生;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骨干教师;幼儿园优秀保育员;学院历届优秀毕业生代表;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家长代表。

五 调研方法和内容

第一,文献和统计资料研究方式(网上调研)。收集渭南市辖区范围内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社会现状、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的数据;了解渭南市辖区范围内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单位的数量和规模,就业人数和层次,幼教领域投资情况,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等;了解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及周边兄弟院校当前就业人数、渭南市辖区范围内近期预计需求人数、分析当前教师缺口人数等;了解当前社会急需学前教师岗位及所需人员的层次和具体职位;了解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学院目前已经向社会输送的人员和即将输送的人员情况。

第二,专家咨询。了解国家目前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文件以及今后发展动态;了解全国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同现状和水平;了解国家对今后学前教育发展的阶段目标和前景规划;访谈调研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课外培训学校等的园长、校长、保教主任、保健医、骨干教师、保育员等;园校的师资需求现状;园校未来3~5年的师资需求状况;对学院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园校不同岗位的主要职责;园校不同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及流程;园校不同岗位的工作目标分解情况:各类型岗位工作目标、各具体岗位工作目标;园校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安排情况:具体工作任务内容;各类型岗位的工作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内容;各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内容;园校各具体岗位的胜任能力、胜任资格要求;对学院所培养师资的满意度评价情况及今后的师资培养建议等。

第三,访谈在岗毕业生。调查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了解学院毕业生不同岗位变迁后的心理承受情况;了解学院毕业生不同岗位的薪资待遇情况;访谈部分家长代表;了解学院毕业生在岗工作的家长满意度和认可度;听取家长对在岗教师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第四,现场观察。园校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学院毕业生在岗的工作状态;幼儿园空间环境创设;学院毕业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五,专题讨论。小组成员结合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逐一进行深入讨论。

第六,信息分析。梳理信息、分类汇总、提出观点、形成报告。

六 经费预算

总金额为4500元。资料收集、复印费占5%;问卷设计、印刷费占5%;实地调查劳务费占30%;数据输入、统计劳务费占20%;报告撰稿费占20%;组织管理费占20% 。

七 调研组织及其人员

学前教育教研室:小组成员人数4人;总方案设计1人;问卷设计1人;实地调查4人;统计资料分析2人;分析调查结果、撰写报告2人。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教学模式;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为贯彻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市教委关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业的能力,整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适应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科技管理学校经审批于2013年开展“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

一、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现状及优势

通过广泛调研,专家论证,2013年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科技管理学校联合举办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申报成功,并于201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2届在校生。按照专业要求,2014级贯通班学生于2015年7月进行了甄别,60名学生全部升级。2015年9月贯通专业正常招生59人。2015年11月,上海市教委对中高职贯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中期诊断性检查,总体评价良好。

两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中高职贯通专业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不断探索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绿色技能开发,构建绿色节环保体系,推进完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实践以专业为纽带,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符合现代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加快培养适应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领域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通过深化改革“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教学方向,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做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以具备相关实际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深化课程建设,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进一步相适应。不断提高相应从业人员的技能素养,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对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新的培养模式引发的新问题、新思考

(一)了解新的培养模式――召开中高职贯通班学生家长会

所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孩子在贯通班学习什么?要怎么学习?今后就业形势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家长迫切想要了解的问题。通过中高职贯通院校联合召开贯通培养试点专业新生家长会,由高等学校校长、教务处长、专业负责人等向家长及新生详细解读贯通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由中职学校介绍贯通培养的相关学籍管理制度、学习要求,家长及新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二)两所学校共同贯通培养――中职与高职两个校区有效沟通

两所学校在已经建立贯通培养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和资源共建”等举措落实到每一教育教学环节。

两校定期召开教学管理联席会,监控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改革;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共同进行教学督导。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收集有关教育教学反馈信息,适时进行优化调整;共建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定期交流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市教委诊断、调研――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市教委对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进行跟踪、随访、诊断,中高职贯通院校也联合对2届贯通学生、家长以及行业企业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进行调研,得到了大量有效教育教学反馈信息,贯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次及时召开会议,共同讨论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及修订,共同讨论贯通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实施。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6

一、中高职衔接的内涵

中高职衔接,即中职和高职实施贯通从而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国外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如英国、澳大利亚模式国家确认职教与普教文凭等值的衔接;德国、法国模式专门补习促进学历达标的衔接;美国模式实施中高等一体化职教大纲或课程的衔接。国内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一贯模式。即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签订协议,实施三二分段人才培养,具体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2)升学模式。即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没有签订协议,中职学校学生统一参加升学考试升入高职院校学习。(3)直通模式。即高职院校内部招收部分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全国部分省市正大力开展三二分段式中高职衔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试点工作,即属于上文所述的一贯模式。如广东省2013 年确定全省39所高职院校与部分省级重点以上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对接,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鉴于此,全面厘清中高职衔接的内涵显得十分必要。中高职衔接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招生考试制度、学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校际合作、教师培养培训、实训装备、行业指导、质量评价等方面实现全面衔接。

具体来说,宏观层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统一考试、单独考试、高中学业评价、中职对口考试、特殊技能人才、中高职贯通等多样化入学选拔方式,统筹设计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鼓励探索试点五年制分段培养、中职在职学习、高职学分制课程等衔接方式。微观层面,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院校按照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研究确定中高职衔接专业,编制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衔接;编制专业教学标准、核心课程教学标准,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探索联盟、共建、托管、高职院校设立附属中职学校等中高职衔接校际合作形式,实现校际招生考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师资培训等方面资源共享;建立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设计中高职一体化的学分认可体系和学分银行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职业技能不同层次的衔接;建立基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标准的中高职一体化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二、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培养目标界限不清

通过调研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存在着两个教育层次培养目标厘定不清的现象,基本描述成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市场分析、销售与管理、客户服务、营销策划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营销技能人才。同为培养技能人才,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相似性,但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差异定位,划分界限不明显,导致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能顺利衔接。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重复

由于中高职教育管理相互独立,导致各自为政沟通不畅,严重影响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雷同,致使课程体系设置没能衔接,导致课程内容重复。我们通过比较广东省一些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各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课的教学内容均存在重复现象。中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均开设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消费者行为、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在选取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几乎没有深度、广度和难度的区别。

(三)中高职实践技能课、文化基础课不能衔接

我们通过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子课题中高职校企合作现状比较研究发现,由于中职学校办学历史较长,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专业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方面还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忽视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导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高等数学、英语、语文等科目存在难度,同时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后续高职阶段培养市场营销高素质技能人才目标难以实现,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能力低。

(四)中高职教学过程不能衔接

通过对广东省部分中高职院校调查研究发现,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不仅课程设置重复,而且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也存在重复雷同。很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没有沟通协调统一制定衔接课程标准,而是各自实施不同的课程标准,也没有按照统一要求和标准制定衔接授课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也没有实施衔接。

三、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对策

(一)厘清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

要顺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衔接,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二者均培养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营销技能人才,但是二者又有各自的定位,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中职学校注重培养掌握基础的销售操作技能,而高职院校注重提升学生的销售管理和营销策划综合技能。体现在职业资格层面,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直接对照可操作性标准应是营销员、高级营销员岗位,高职培养的直接对照可操作性标准是助理营销师岗位。

(二)衔接中高职营销课程体系

根据 岗位群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路,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三个方面构建能力递进、内容拓展、模块化设置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所谓能力递进,即体现在课程目标上,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高职阶段提升综合技能训练之外,兼顾职业岗位拓展和跨专业学习需求,专业能力方面侧重培养职业领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所谓内容拓展,即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基于岗位(群)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高职阶段课程内容应该以中职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特别是衔接课程一定要明确中职课程培养目标和高职课程起点,实现课程内容的无缝衔接。所谓模块化设置,即体现在课程结构上,将中高职课程分别设置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和毕业实习课程模块。

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操作重点应该是《市场调查与预测》等7 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衔接,应按照统一规范编制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实现营销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延展。如中职学校《市场调查》课程,要求熟悉市场调查的基本流程,掌握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设计市场调查方案,能独立进行市场调查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