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1
根据联合国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就?儆谌丝诶狭浠?国家。
2000年11月底,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 ,占总人口的10.6%,65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占人口总数的6.96%,2002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7.06% ,按国际标准,2000-2002年,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2.218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5%,65岁以上老人1.4373亿,占人口总数的10.47%。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人口总数的19.3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4.48 % ,进入老龄化高峰期[1]。2015年,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529.4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45%,65岁及以上人口333.43万,占人口总数的9.10%。大同朔州地区(以下简称同朔地区)2015年人口总数516.3万,按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山西省老年人口比例推算,2015年同朔地区60岁以上人口可达83.38万,65岁以上老人可达54.06万。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及失能老人的增加,老年人预防保健、疾病护理、生活照料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发展更加缓慢。在国家最新的中高职专业目录中,也没有设置老年护理专业,只在护理专业下增设了一个老年护理方向,没有明确的教学标准和完整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处于摸索阶段。为更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我校护理专业开设了养老护理方向班,但人才培养方案极不成熟。2016年,有幸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作为一个课题,成功申报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因此有了这次调研活动。希望通过调研为我校乃至全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我校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老年护理方向的毕业生主要就业面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本次调研只涉及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状况,不涉及家庭养老领域。
2 调研对象与方法
2.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择了同朔地区二级以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发放问卷21份,回收有效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90.47%,其中包括4家医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家养老机构。调研对象为医院老年病区护理部主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养老机构负责人或主要管理人员。
2.2 调研方法
调研采用问卷调研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研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主要包括六部分:(1)医院的等级、养老机构的性质等。(2)目前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学历、性别、年龄、来源、人员稳定率等信息及对新招聘从业人员在数量、学历、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要求。(3)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依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咨询护理专家并查阅大量文献[2-3],将养老护理工作任务列出,按照“每天做、经常做、偶尔做、几乎不做”分4个等级,每个等级按4、3、2、1计分,统计时计算平均分,将工作任务按分数高低排序。(4)对老年护理人才主要知识能力需求。根据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转换的原理,列出主要知识和能力,每个条目分为“掌握、了解、基本不需要”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按3、2、1计分,统计时计算平均分。(5)老年护理人才核心能力需求。核心能力按照“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 分4个等级,每个等级按4、3、2、1计分,统计时计算平均分,将核心能力按分数高低排序。(6)制约养老护理机构发展的主要原因。这部分采用访谈形式,设置开放式问题,由被调查对象自由作答。
对参与调查者进行培训,在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调查中充分解释,确保调查对象能充分理解调查内容。
3 调研结果
3.1 当前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大量的从业人员都没有学历,以女性为主,而且年龄偏大,流动性较大;医院学历层次最高,其中本科67.2%,专科20.5%,稳定性最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学历层次适中,稳定性较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老年护理人员性别比例基本平衡。
所有调查对象在未来两年希望招聘222人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其中4家医院需要13名,10家社区卫生机构需要172名,5家养老服务机构需要37人。
在调研中还了解到,目前仅大同市城乡就有290多家申报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按现有日照中心每家平均30张床位、护理人员与老人3:1计算,我市两年内就需要近3000名具有康养一体护理能力的从业人员,这些人员中如果按50%为中职学历,那么就需1500名。中职学校老年护理专业大有可为。
3.3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员主要工作任务
表3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员主要工作任务统计表
老年护理主要工作任务为生活照料、安全护理、老年人健康状况观察,老年人健康教育、常见病护理、给药及药物治疗等医疗护理也是老年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任务。
3.4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知识技能需求
表4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常用知识技能需求统计表(前14位)
除上述内容外,老年护理工作中常用的还包括压疮预防与护理、热水袋及冰袋的使用方法、常用物品消毒隔离、肌肉注射等共计57项知识与技能。
3.5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核心能力需求
?o理核心能力指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4]。
表5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核心能力需求统计表
在老年护理工作中,危急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老年人安全隐患防范及管理能力、与老年人沟通能力、老年人心理护理能力、老年常见病观察与护理等非常关键,被视为老年护理核心能力。
4 调研结果讨论
4.1 根据需求层次,培养适用人才
各类老年护理机构对人才需求层次不同,社会应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对中专层次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康养一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比为48.3%;医院老年护理以医疗护理为主,工作技术含量高,待遇也高,工作稳定,所以要求的学历层次最高;养老机构工作主要围绕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工作辛苦、技术含量低、待遇低,要求的学历层次也最低。因此,各级涉医类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培养不同层次的老年护理人才,以满足不同工作场所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4.2 强化职业思想,稳定从业队伍
老年护理人员社会认可度低,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偏低,是造成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加之,我国养老事业刚刚起步,目前,年轻学生对这个行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人才培养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情感态度培养,稳定专业思想,稳定老年护理从业队伍,提高老年护理服务水平。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2
关键词:养老产业;职业教育;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53-02
民政部《2015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量的16.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带动老年服务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存在数量短缺、层次低、离职率高等问题,各类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规范、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等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一)从业人员总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专题研究》估算,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 000万。按照失能老年人与护理人员相关配备比例3∶1测算,仅基层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就需要1 300多万。而目前从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包括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以及社会工作者不足50万,其中获得护理、康复等相关养老服务职业认证资格的人员不足10%[1]。方士婷等对宁波市养老服务人才供需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宁波市220多家养老机构现有的养老护理人员仅有2 602人,其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的仅有 1 409人,且绝大多数仅取得初、中等级护理资格,而全市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超过100万[2]。
(二)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缺乏
在我国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缺乏认同,很多时候把其定位为“保姆”“护工”。因此,养老服务从业人员90 %以上为进城务工人员[3],且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也偏低,护理技能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生活照料需求外,专业护理、心理疏导与沟通、精神慰藉等领域的需求也显著增加。“保姆”“护工”式的服务人员难以满足需求,迫切需要具备心理学、医护学、营养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供科学的专业护理、心理沟通、养生等方面的服务。
二、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尚未形成
截至2015年我国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有101所,高职院校约占57 %,中职院校约占39 %,本科院校只有东北师范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等4所,仅占4 %,在校学生不到4 000人,已经毕业的学生总数也只有4 554人[4]。而且大部分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招生的。邹文开在对设有老年护理服务专业的45所院校调查中发现,10所院校学生数低于50人,50―100人的有14所,100―200人的只有6所,甚至还有10所院校没有在校生[5]。
(二)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职业院校的多数教师很大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这些专业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获取了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或职业资格,普遍缺少养老服务专业背景,更缺乏养老服务一线的工作经验,在专业授课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地传授行业和产业的操作技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院校通过各种渠道聘请了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但是兼职教师队伍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授课能力有限,往往满足不了新形势下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教育与养老产业需要脱节
学校教育与养老产业需要脱节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和对学生的实训指导不足两个方面。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为解决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很多院校采取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养老机构及福利机构。受此模式的影响,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基础护理和保健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机构养老需求之外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需求。因此,学校在运营管理、老年产品营销等领域的课程及实践普遍偏弱,存在与养老产业发展状况不匹配、培养效果与市场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其次,在学生实训指导方面,部分院校没有开发与养老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方案,也没有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的院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学生实习实训时间较短。相关学者对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45所院校调研后发现实训超过一年的只有3所,大部分实训时间只有1―2个月,而且在实际教学实践环节,学生多是被安排为老年人洗衣服、喂饭或在餐厅帮厨,很少得到机会轮岗或从事关于老年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运营、营销策划等方面知识的工作。可以说,这样的实训与养老产业需要是脱节的。
三、破解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困境的对策
(一)专业方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现阶段养老服务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职院校应以养老产业需求以及个人价值实现为出发点,结合已有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通过增设或调整专业方向等方式来确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民政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社会工作领域;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与老年产品以及产业相关的经营与管理领域;卫生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领域;艺术设计、师范、旅游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可以侧重于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心理咨询、休闲等精神慰藉领域。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学生就业。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1年申报并开设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是典型案例,学院对养老产业的大量考察、调研,同时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重点开设老年产品营销以及养老机构管理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培养这两个方向的专业人才[6]。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产学融合”必须考虑课程标准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对接。职业院校作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做到养老服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以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目前,不同的职业岗位以及工种大多都有相应的初、中、高级的培训考核与鉴定相对应,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在养老服务专业原有的课程大纲基础上,结合与养老产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出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标准开展教学[7]。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养老服务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社工师等,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养老产业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三)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
职业院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实训过程尤为重要,必须实现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学院可以组织养老服务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到养老机构以及养老行业企业一线,对目标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记录,然后由专业教师团队和行业专家共同论证,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与理论课程进行一一对应,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避免实训过程中出现仅仅被安排为老年人洗衣服、喂饭或在餐厅帮厨的简单任务。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8]。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对接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一门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这一本领就是指职业岗位能力,其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这些能力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无法形成的,还需要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练就而成。因此,只有构建产学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按照与养老产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四、结语
目前,围绕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展开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必然将产业、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等要素融入职业院校教育实践中去。专业方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对接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解决好这些对接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 方士婷,夏亚雄,赵志邈,等.宁波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职业素质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
[3] 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7).
[4] 闾志俊.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困境及破解对策[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5] 邹文开.破解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之策[J].社会福利,2015,(1).
[6] 隋国辉,蔡山彤.养老服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老龄科学研究,2015,(12).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3
[摘要] 目的:分析长沙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方法:对本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进行摸底调查,分析基层卫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目前本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全科医师严重缺乏、护理人员不足、技师不足、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不高和人才流失严重。结论:目前基层医疗队伍问题较多,需结合实际,采取规范化培训或转岗培训等方式,分阶段、分步骤地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卫生技术人才队伍,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居民的身体健康需求。
[关键词]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131-02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护士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重大意义[1]。本文笔者分析了长沙市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现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长沙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助理医师、护理人员、各级卫生机构及病床数量,重点是本市基层卫生队伍。
1.2 方法
2009年,长沙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摸底调查中,对各类医疗机构及医疗人才进行了调查登记,并将本市卫生人才状况与全国及世界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本市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措施。
2 结果
2.1 全科医师、护士、各类技师比例不足
①全科医师严重缺乏:本市全科执业医师不足200人,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26%,低于国际水平(30%~60%)及国内平均水平(3.5%)。②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本市每千名居民配备注册护士数(0.82)低于2008年国际平均水平(2.80)及2009年国内平均水平(1.39);长沙市2009护医(护理人员/医师)比例为0.5,低于国际水平(2.9)和2009年国内水平;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病床与护士比低于2008年国际平均水平和世界银行建议的1∶2比例水平。③各类医疗技师严重不足:2009年底,全市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中,医生与护技药之比为1.00∶0.85,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备检验、特种、药剂等资质的技师不到500人。与卫生部、教育部关于《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指出的到2010年医生与护技药之比要达到1.0∶1.5, 2015年达到1∶2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
2.2 基层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城乡和地区差距显著
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8 700名卫生工作人员中,本科学历约700名,大、中专学历约5 500名,无正规学历约2 400名;高级职称者约300名,中级职称约1 300名,初级职称约4 500名。不具备规定学历者占28%左右,25.49%(2 566/10 066)的乡村医生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 366个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中,90%以上无学历或仅有中专学历,无相应技术职称。
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较高,农村乡镇卫生院次之,农村卫生室最低;浏阳市乡镇卫生院的学历、职称较高,长沙县、望城县次之,宁乡县最低。2009年医改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医疗技术骨干或临床辅助人员缺乏,有38.46%的卫生院没有开展手术,有19.66%的卫生院没有开展生化检查,有21.37%的卫生院没有开
展3大常规检查,有43.59%的卫生院出现麻醉机、呼吸机、洗胃机、生化仪、心电图、B超、X线机等仪器设备闲置现象。
3 讨论
3.1 本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本市除全科医师缺乏(低于国际及国内水平),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每千居民配备护士数低于巴西、南非、泰国等国家[2])。医护比低于世界银行建议标准[3]外,基层医院人才流失现象也需要引起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主要表现为:①大量医学本科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下不去、留不住”;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专业人员;③一些经过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都流动到城市大医院或私立医院工作;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大批人员无学历、无执业资格,但又无法分流,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本市人才需求情况:依据国家和省医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精神,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发展调查,2009年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护士数及医护比分别为:4.15、1.75、1.39及11.00∶0.79[4]。预测各项指标至2015年达到5.21、1.84、2.02、1.0∶1.1,至2020年达到6.26、1.88、2.82、1.0∶1.5。①全科医师:按照每万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标准,目前我市仅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至少需要新增3 316名全科医师。②注册护士:按照世界银行建议的医护比1∶2的标准要求,我市需23 822名注册护士。目前,我市有20万老龄人口需要护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水平提高,居民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多,护理人员需求亦逐渐增大,预计未来20年,平均每年还需增加护理人员1 500名左右。③各种技师:按照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2名检验师、2名特种技师、2~3名药剂师的标准,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新增约2 000名检验、特种、药剂等资质的技师。
3.2 原因分析
3.2.1基层卫生人员待遇无保障根据2009年的抽样调查,有40.17%的卫生院在职人员月均工资低于1 000元,3.84%的月均工资低于600元。地方财政仅给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办工作人员拨款0.4~1.0万元/(人・年),离退休生活无保障,与教育等行业相比差距较大。医学生录取分数高、学制长、学费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后,工资福利待遇低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
3.2.2 缺乏培训进修的制度保障目前国家规范化培训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卫生人才缺乏培训培养的机会和资源,基层就业的医学毕业生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技能培养,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功差、动手能力弱、误诊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等,与二级以上医院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差距不断拉大,诊疗水平难以得到居民信任。
3.2.3 缺乏社会保障政策支持目前,乡镇村卫生人员收入低、无社会保障的问题突出,在户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也存在制度缺失。
3.2.4 缺乏编制和岗位管理政策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难以满足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区县(市)基层卫生机构无编制、无财政保障政策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基层单位缺乏用人自,“想要的进不来,想出的出不去”,只能通过招聘解决“人员缺乏”问题,但临时聘用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成为单位技术骨干。
3.2.5基层卫生人员生活条件艰苦基层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住房无保障,婚姻不理想,子女上学就业难,导致高学历毕业生、执业医师、技术骨干不愿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现有的人才也相继向城市医院流动。
3.3 解决对策
各级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财政保障、编制管理和职称晋升等政策,强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是我国卫生人才培养教育的重点。
3.3.1 财政保障政策①政府负责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衔接。③对村卫生室采取政府扶持、集体投入、自筹经费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政府给予适当补偿。④逐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小户型公有周转房建设等问题,使其在社会保障方面无后顾之忧。
3.3.2 编制管理政策①按照每万服务人口配备12~14名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比例,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事业编制性质核编。②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3.3.3 职称管理和对口帮扶政策①制定农村卫生技术职称晋升优惠政策,单独设置农村卫生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序列,使农村卫生技术骨干安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②继续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政策,达到为基层带教骨干的目的。③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城市三级综合医院选派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到县级医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从二级以上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④城市二级以上医院领办或对口帮扶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开发利用卫生资源,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提高社区诊疗水平[5]。
3.3.4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协调组织下,利用现有医药院校,培养高中起点的大专层次人才和开展在职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专层次的人才需求瓶颈问题。①在志愿到基层工作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和基层在职临床医生中招生,采用订单定向政府免费培养等方式,进行规范化培训或转岗培训1~2年,学习全科医学课程,加强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等教育,强化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教学,分阶段、分步骤地为全市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全科医生队伍,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②面向社会或直接在现有无学历、无执业资格的在职卫生人员中招生,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特种技师队伍,打牢三级救治网络的网底基础,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健康检查需求。③快速培养无学历、无执业资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工作人员胜任岗位工作。通过学习、培训、考试获得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的基层卫生人员,享受报销学费、提高工资、调整职称等待遇;对通过学习、培训仍不能获得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的基层卫生人员,实施退出机制,兑现“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6]。
[参考文献]
[1]谭琼,曹永鹏.医院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8(4):45-46.
[2]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7):685-688.
[3]周晓敏,吴芳,夏迎秋.我国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6):9-12.
[4]黄哲毅,邹宇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120-122.
[5]辛雅菊.康乐县、乡(镇)两级医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8):120-121.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4
关键词:中职生;养老护理员;前景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到2015年,宁夏的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与失能失智老人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3,与自理老人的比例不低于1∶10,但是宁夏的养老护理员队伍遭遇了空前的尴尬,这就使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医学、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一、养老护理员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1)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年均增加800多万老年人口。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400万,年均增加100万。
(2)宁夏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速为3.2%,而我区达到了5.1%。预计到2015年,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9.3万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2.7%;2020年,将达到110万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5%以上。
(3)居民健康养老观念不断增强。空巢老人以及夫妇双方赡养双方父母的压力过大以及国家老龄化人口急速增长的趋势,老年人目前由过去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向社会化养老转型。更多的老年人在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公寓等社会服务部门度过老年生活。
2.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按照我国推行的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计算,全区养老护理员缺口率约7万人。然而,我区养老护理人员还不到500人,且98%没有经过规范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寥寥无几,且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学历低、年龄偏大、不具备专业技能的特点,养老护理员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短缺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养老事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发展刚刚起步
2008年以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虽然从90年代以来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合格的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二、我校护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1.护理专业分布情况
宁夏卫生学校(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宁夏青松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职业院校都设有中专护理专业,每年毕业生近几千人,目前我校护理专业2012-2014级在校生达2313人,是宁夏护理专业招生办学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
2.护理专业中专层次就业存在的问题
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并有一定比例的本科、硕士、博士比例,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对不同学历层次护理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相对中专生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才无论在职业修养、心理成熟度以及基础理论、技能方面都更胜一筹,因此,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招聘大专以上学历护士更具有市场价值。
三、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首先增加对老年护理等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其次重视与宁夏老年护理中心的负责人每年定期合作完成一批学生的“国家中级老年护理资格证”培训认定;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为社会培养更多亟须的专业护理人才,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护理专业师资队伍
首先,我校聘请从事老年护理事业的专家指导专业改革;其次,我校积极选派教师到老年医院、社区、相关机构学习引导教师接受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实践、锻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最后,学校通过在职培训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标准,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3.实训条件配置建议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5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学实践 产学研用 跨专业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05-03
艺术设计是一门多层次、多结构、综合性学科,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其他专业相比在人才培养方面更要注意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培养模式,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注重教学改革,走产学研用道路。教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上跨专业融合,和实践环节相结合,才能使人才培养有的放矢,使其具有开阔的思维和创新性理念。
一、跨专业交叉与融合的教学改革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弱化、创新思维越来越僵化,国家强调要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展创新思维,跨专业设置艺术设计课程可以提升其他学科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开拓眼界,增加动手等各种能力。
我校护理专业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2012级护理专业在大一时开设了“手工创意设计与制作”课程,将艺术创意设计课融入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能力的理念,这是对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对教育内涵的提升,打破了长期以来护理专业学生仅局限于所学专业知识,而缺少人文素养、审美欣赏、融合创造意识等其他能力。跨专业开设艺术设计类课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加强感知训练,提升动手能力
在护理工作中,大量的实践证明,动手能力强、观察力强的护士更能胜任这一工作,受到患者的欢迎。护理是一门很精细的职业,需要在平时的实训中培养护理人员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细节问题,动手解决,改造并创新方法等。
例如护理专业开设的“手工创意设计与制作”课程,就是在平时的手工训练中,锻炼学生的眼力、想象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学生举一反三,将艺术设计课中学习的创意思维带到护理专业中去。比如学生在手工创意课上利用已经被弃用了的有裂纹的医用刻度杯作为小花瓶,里面种上一些植物,装点着病房,让病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同时学生在这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结合护理专业联想到“将灌肠筒做成透明的装置,并显示刻度有利于护士操作”,得到了专业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又如学生在动手制作一个小香包的过程中,将各种有利于病人的呼吸的药物放进香包里,挂在病人床前,起到辅助恢复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护理专业提出“能否将口腔护理漱口溶液配制成水果味的,让患者更好接受”等等。通过手工创意课的思维发散培训,学生们不仅动手制作了小作品,还将创新思维结合到自己的专业中去,这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正是我们护理专业迫切需要的。
(二)辅助专业治疗,进行心理引导
手工设计课程的引进及应用,对病人可以起到治疗、照顾、安慰、开导、康复等为一系列作用。护士具有手工设计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对病人进行互动、沟通,进行心理引导。例如儿科护士,护理小朋友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困难,孩子大吵大闹不配合,这时候利用一些手工设计能力,为小朋友制作一些简单的卡通玩具,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亲和力,再进行护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护理老年患者时,老年患者相对来说比较固执,容易产生各种抵触的情绪,使得治疗进程缓慢,这时如果用一些老年人喜爱的小手工作为兴趣点,打开他们的心结,增强医患之间的感情,让老年患者产生信任感,就能顺利地开展护理工作;护理心理及精神患者,也能利用手工创意设计,给病人起到心理引导,增加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等。
(三)增强学生对审美的鉴赏能力
护士被人们美称为“白衣天使”,良好的形象和亲和力让这个行业被人们尊敬。护理人员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适当的开设一些艺术设计美学类课程,能够让他们感受美、鉴赏美、欣赏美、创造美,是对自身审美能力、创造力的开拓。一位护士如果浓妆艳抹、花枝招展地出现在病人面前,想必病人也很反感;如果拖拉懒散地护理病人,病人对此会产生很多疑问;如果动作粗鲁,冷言冷语地对待病人,病人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和被遗弃的感觉,而导致放弃治疗等。所以护理人员通过艺术审美陶冶情操,对待患者也可以以美表善、以美动人、以美动情让人们在赏心悦目中得到享受,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
跨专业设置艺术设计课程,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艺术设计类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专业进行设计课程的改革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艺术设计类课程的选择、与本专业课程设置结合的问题等等,我们老师要进行系统分析,以此来帮助其他专业人员利用艺术设计课程更好地运用于社会。
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
现行设计教育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还有脱节,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高校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市场、科技相脱节的状况。艺术设计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必须面向市场需求,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中去,为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实际尝试。
(一)课程变课题,作业变项目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7级、2008级统招4年制护理本科生各两个班278名护生,男10名、女268名,平均年龄21.5岁。已完成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学、中医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科研等课程的学习。按等同原则将2个年级的一班140人归为观察组,二班138人归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及所学课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老年护理课程设计及教学的实施
两组均选用化前珍[3]主编的《老年护理学》,36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6学时。均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课;主讲教师及实验辅导老师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即课堂讲授理论,实验室上实验课。观察组具体方法如下。
1.2.1.1老年护理课程的设计
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3-6]初步拟定课程总目标,即一级目标,根据一级目标及教学规律细分若干个二级目标。根据二级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为6个单元;根据每个单元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及形式,如讲授、精讲点拨、角色扮演、护生小讲课、讲座、小组讨论、指导护生查阅资料等。课程进行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的形式包括课堂提问、单元测试、过程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护生自评、教师批改作业及发调查表等。对评价时发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反馈。方案确立后,聘请2名老年院高级专业管理人员、1名老年科护士长及1名主讲教师、1名实验教师成立专家小组,进行论证修改,最终确立课改方案。
1.2.1.2实施教学
在课程的第一节课首先展示并解析课程总目标。在每一单元及每一节课开始时首先展示目标,利于护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把握。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第1、3、6单元理论学习结束后,组织护生到老年院实习。上绪论课时先由老年院管理人员介绍情况,参观老年院,之后分组与老人进行交流,了解老人在此处的生活状况、愿望及需求,课后每人交1份参观感想。在第3单元学习健康评估及相关量表使用时,再度进入老年院,选择有代表性且有一定沟通能力的老人进行交流,训练健康评估的技巧、方法、评估量表的使用。学习第6单元时,第3次进入老年院,此时课程已接近尾声,护生已初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基本具备了与老年人的沟通能力,能完成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此时,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健康教育及实施生活护理,如喂饭、辅助行走、轮椅运送、喂药、按摩、翻身、身体清洁等。对老年人护理时能关心体贴。课后组织教师点评、小组成员互评、护生自评,然后反馈矫正。
1.2.2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进行终结性评价:①理论考试。两组均实行闭卷考试,由教务处组织统一监考。②实践能力考核。编制6~8个典型病例,主要考察对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技巧、健康教育、健康评估、日常生活护理能力等。两组考题相同,各6~8个签,约10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由4名非任课教师分两组盲法评分。③教学效果评价。由课题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已了解未来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对老年护理工作产生兴趣及毕业后有到老年机构工作的意向等12项,每项均分是、否及不明确三级评价。于课程结束当天发出问卷278份,均有效收回。④实习出科成绩。全部课程结束3周后进入临床实习。选择2007级护生的实习出科成绩进行比较。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t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生理论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
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
2.32007级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出科考核成绩观察组54名护生中52名优秀,优秀率为96.30%;对照组53名护生中43名优秀,优秀率为81.13%。两者比较,χ2=6.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充分利用教改成果,实现培养目标
3.1.1以目标为中心设计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按教材顺序从头讲到尾,每个单元及每节课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课程结束后,教学效果的评价缺乏客观依据。尽管部分院校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7-9],增强了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评价缺乏标准,课程目标是否实现难以衡量。目标教学正是克服了这方面的不足,它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高效运行的保证。即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护生主动学习、调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10]。本研究正是利用了以往教学改革成果,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增强了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理论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护理等方面,观察组的自我评价亦相对高于对照组(见表2)。
3.1.2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出发点,而教学评价的结果又是调整教学目标的依据[11]。由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关注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注重“发展”的评价[12]。借鉴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理论,目标教学建立了“反馈-调控“机制,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反馈矫正手段。本次研究中,将目标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引入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评改、教师点评、小组互评、护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客观有效,并及时反馈,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技能水平。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目标达成度方面均相对优于对照组(见表2),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3.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2.1导入课程、激发兴趣
以“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课程,以“我们老了怎么办?你了解中国的养老现状吗?”开始绪论的学习。通过参观老年院,请其中的管理人员介绍情况,使护生了解到中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匮乏,激发了护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了深入了解我国养老现状的愿望。通过PPT课件展示国外养老院的照片,提供相关的学习网址,指导护生查阅资料等,使其明确了社会老龄化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查显示,在观察组护生中,了解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的达65.71%,对老年护理工作产生兴趣的占63.57%,毕业后有到老年机构工作意向的占41.43%;而对照组仅有35.51%,8.70%及6.52%。这一差异说明了该课程设计对提高护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产生了作用,实现了课程的情感培养目标。
3.2.2灵活教学、增强效果
以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护生小讲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专题讲座、参观交流等。如到老年院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时,以小组为单元,提前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制定护理计划,遴选健康教育内容,课程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护生自评及小组成员互评。表2示,观察组73.57%的护生认为通过老年护理课程的学习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而对照组护生只有15.22%、14.49%。
3.3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在老年照护工作中,护理人员是老人护理照顾的思考者、设计者、指挥者和提供者[13]。而年轻护生与老年人年龄差距大,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生活需求不熟悉,从而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针对这一特点,课题组联系了本市规模较大、入住率较高的2家老年院。带领观察组护生走近老年人,亲身感受老人们的生活规律、身心特点、心理需求。6节实验课分3次进入老年院。绪论课后护生真实地感受到我国的养老现状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及对老年护理工作的兴趣。在第3单元学习健康评估及相关量表使用时,再度进入老年院,训练健康评估的技巧、方法、评估量表的使用。学习第6单元时,第3次进入老年院,此时,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老年人实施护理服务,进行交流等。培养了护生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