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双一流”目标;学科建设;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7-0014-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近年来,国家明确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等学校建设目标和奋进方案。所谓“双一流”,即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学科。在此目标的规约下,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多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作为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生力军,研究生群体的培养以及相关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工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但是,长期以来以固有的基础学科和科研模式为基准的执行方案和展开模式,尤其是地方院校工程应用型研究生新型培养体系和生态发展模式的研究[2],存在身份呆板、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技能相隔离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人才资源的梳理、优化与整合,研究并创新实现可行的实施方案。计算机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左右着人才的教育质量和能力结构。对于高等院校计算机类工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强化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理念[3-4]。
建设“双一流”,需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紧跟人才素养培养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的学历学位都有了变化。根植“双一流”目标,深化协同创新体系,旨在推进地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不仅在科研上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5],也在人才素养培养上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以协同创新为落脚点,以提升人才自身素B和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为根本目标,努力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梯队共进,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相辅相成、相互催进的战术战略[6]。
1 学科发展的“双一流”目标研究现状
借助相关理论模型和案例阐述“双一流”战略和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现状和可借鉴意义,笔者从几个典型国家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展开讨论[7]。
“双一流”的学科发展实施案例中,蓝海战略是典型代表。该战略立意高远,统领全局,引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因素,演化了高等教育人才竞争取胜的策略和方案。多年成功的实施经验,成为企业、事业和院校的重要参考蓝本。对自身资源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而言,汇集众家优势、实现多赢,是发展的重要思路。基于较稳固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实施基础,高等院校应在固守教书育人本职责任的同时,跟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接收人才需求的杠杆,自主做到“迈出去、走进来”,局部实现人才区域化特色和全局化目标,实现多方资源的有效协同和融合,更是协同创新的一大特色。
走出区域,迈入场域,是协同创新的另一特色。深扎区域的同时,需要大视野的眺望眼光,“坐井观天”和“刻舟求剑”是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两大弊端。涉及人才、生源、基金、经费等优质资源的竞争一直存在,但不意味着不可调和、势不两立和固守自己的发展空间,要实现踏实的办学和培养模式,只要根据发展需求和实时要求行动,拥有各类资源的高等院校也可以为共同的目标,适应性地“牵手”和“握手”,达成共赢。这方面,南洋理工大学就是成功案例。
协同创新和工程应用特色渗透在研究生培养中,美国的工程专业教育已发展完善,与本土走在时代前沿的高科技绑定在一起,培养“厚学术、强实践、多技能”的高学历人才。美国的常春藤高校,对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展开了充分的论证与实践。对于地方院校,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培养方面较为扎实,在实践和技能上,受限于各类设施短缺和更新速度较慢,在“强实践”和“多技能”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英国的高学历人才教育重视高品质人才培养战略。工程实践是英国应用型研究生能力构建的重要环节,重视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控作用,根据需求确定招生数量、培养目标和就业导向,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市场的目光”。地方院校的精英培养和教育一直是短板,生源、师资和设施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且与时代需求脱节。
德国的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师为主。德国赋予工程师更深化和更实情的含义,工程化思想是工程师教育的主线,贯穿工程师培养的全周期。这正是地方院校自身无能为力的地方,地方院校申请和运作大规模工程项目的难度很大,协同与协作是解决之道。
通过上面的分析,高等院校要向着“双一流”的目标奋进,实现学校和学科的共进,培养高学历、强能力人才,汇聚各方力量,实现协同创新。
2 计算机学科“双一流”发展需求
“双一流”的高等教育战略体现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计算机类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有特殊的背景和要求。
“双一流”目标驱动的高学历人才工程实施和培养平台建设,需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IT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创新,才能完成资源整合和优化。单凭几所知名高校的试点运营,拘泥于几篇论文局部改良,徘徊在几个实践模拟项目执行,是不利于计算机类学科工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能力结构建设的。
在高学历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依然旺盛的当代,有关学科、专业、人才、素养结构、应用实践、深造就业、市场需求与能力对接等问题都摆在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面前。如何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机统一和适应性关联,深化协同创新体系的实施机制,真正把“双一流”目标落到实处,值得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反思。
笔者以高校计算机学科研究生教育为落脚点,提出应以协同创新机制为线索,借鉴国内外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性、创新性、适应性的人才需求特征;从实际出发,结合研究生个体的先衍基础积累,调整人力物力基础设施资源,建立计算机学科工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方案体系。在整个体系的设计和搭建过程中,工程化需求和协同创新机制要实现融合,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各个方面;坚持人才素养目标牵引和过程体系主体目标引导,适当调整学术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平衡,优化体系实施细节,逐步探索出计算机学科应用型高学历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实施方案。
3 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实施方案
为实现“双一流”目标驱动的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体系,作者结合所属高校的学科建设实情,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创新重点,以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为两个基本扩展点,构建体系结构,实现体系的深化和实施,设计可行的执行方案。根据“双一流”目标要求,融合协同创新理念,体系结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稳固已有学科专业,绑定“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目标,“强学科”才能驱动“强学校”的发展与壮大。对于计算机学科发展,地方院校应立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充分考虑学科共进、资源互融、方向交叉点等因素,优化整合已有资源,梳理现有的研究方向,与时俱进地建立起主体目标和局部执行子目标集,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科建设成功案例,构建起一级学科相关的二级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改进策略和跟踪机制,力求做出特色,并做到与时俱进。
(2)招生是研究生培养周期的起点,生源是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参与对象。地方院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招生措施,提升生源质量。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学校应建立“严进严出”的生源质量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机制,为此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生源采集方法和有效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形式,加强成果的时效性,扩大影响力;与此同时,建立实时性强的招生网上资源库、优秀生源选拔机制、有效的招生服务措施以及相关的招生制度、执行办法、执行细则和奖惩机制。与招生相对应,应加强毕业研究生的后续发展跟踪机制,建立研究生的在线社交网络体系,实现在读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的实时交流与协作。
(3)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同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的教学,大学业务的根本依旧是教与学。实现教学相长,是“双一流”的重要参与子目标。地方院校应在原有研究生培养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软硬件资源,实现教室与实验室的一体化,逐步优化实验设施,利用网络优势,充分运用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课题,把学院级培养单位作为一个目标单元,分析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共性、特性和个性。应针对共性和专业特性,集中学院级教学和科研的优质资源,设立相对稳定的研究生学位课和必修课以及与之相关的固定基础知识点和多方向扩展点;针对个性,以研究团队或导师为子单位,设置研究生的方向课和任选课,在各方面条件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分层次、分团队地尝试并探索以科研项目为线索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模式。
(4)建立多维度的研究生资源库。研究生教育的“双一流”建设需求,需要加大完备资源的建设,根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实现核心课程群和案例库及基地。在实施中,要选定算法为核心的研究生课程群体系,以基础算法为辐射,贯穿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集群计算、大数据计算、服务计算、可信计算、网络计算等研究课题相关的课程,见图1;与知名IT企业合作,邀请高级工程师参与研究生的教学科研环节,引进典型项目案例;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积累研究生亲身参与的实际应用课题及相关的经验,整理出几套完整的课题实施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运作项目,建立以实践应用项目为线索的项目库和技术规范库,并规范案例管理模式。
(5)引进国内外优质研究生在线教学资源。这是“双一流”目标驱动下资源协同创新机制的实施。在MOOC和网络课堂资源愈加丰富的今天,观摩海内外知名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经典课程的影音资料成为可能。协同创新体系就是资源的“拿来主义”和创新的协同共进。应大力引进网络课堂,尤其是海外知名高校经典课程、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的经典报告、国家级精品课程、“十三五”重点规划课程等,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强化学术经典理论的认知意识,催化新形势下对学术学科发展前沿的领会,树立起导师和研究生实时、适时的学术科研态度。
(6)自组织的培养体系设计。“双一流”目标需要高校资源的“拿来主义”和自主发展的“有效产出”,并成为一个有机循环过程,这就是自组织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院校可以在强化专业技能和稳固理论功底的基础上,积极向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学术科研名师请教学习,论证并构建研究生综合素养目标实现的知识关联拓扑和生态发展体系,建立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本点的读书会、学术沙龙和学术专业互联、研究方向交叉与融合的研讨会课程体系,建立可持续的研究生沙龙团体。
(7)完善激励机制,出台相关章程、实施办法和细则。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重要参与力量,更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实施对象。学校壮大和学科奋进,归根到底是人才队伍的成果积累和实践应用,这需要可持续的机制以提高研究生从事科研和学术的热情和兴趣。地方院校可以在优秀研究生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激励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技能竞赛的激励力度,奖励获奖的研究生和导师。同时,进一步梳理、分类和细化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研究生培养机制等,与激励奖励实施办法紧密挂钩,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具体落实和细化映射,制订弹性并有章可循的实施办法和细则。
(8)学术科研相长的生态机制建设。“双一流”建设应该是一项长效有期、生态持续的战术战略。地方院校在“双一流”建O中,应不拘泥于眼前,不拘泥于地方,大胆走出去、引进来;以国际合作、国家、省市级横向纵向项目为线索,由研究生导师牵头,建立以青年教师、研究生为主体的科研团队;积极参与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邀请行业、专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建立长期有效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的学术报告资源库和伙伴合作关系网。
(9)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双一流”建设意味着成果建设,成果建设离不开品牌和口碑,产权意识是第一步。在计算机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对导师和研究生完成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和重要理论模型,积极引导申请著作权和发明专利,建立有序的成果保护流程,使该项工作在学校或者培养单位内部就可以自觉地完成规范化和梯队化,甚至做到成果的有效孵化和产业化。
上述是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建设的9个参与基本点,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双一流”目标的牵引下,有效协同、适时创新,以求实现可持续进阶和演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相关理论论证、方案设计和实施办法构建的基础上,形成文件和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优化该体系参与基本点之间的协同协作关系,实现整体的创新目标,及时总结应用过程和经验教训,形成实施报告和应用蓝本。为此,计算机学科的协同创新培养体系需要完成以下目标:
(1)制订“双一流”目标驱动下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策略和具体执行方案。
(2)大力强化培养单位的生态师资队伍成长和建设。
(3)分阶段制订9个参与基本点相关的各类执行办法和实施机制。
(4)建立本体系深化和实施的跟踪和质量保C机制。
(5)实现本体系9个参与基本点的有效协同通力合作及措施保障,出台体系整体目标实现的衡量标准和局部任务执行的监督机制。
(6)与时俱进地引入“双一流”新需求、新策略,积极拓展和汲取参与本体系运作的参与个人、团队、海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事业单位,力求在一段时间内建立起从招生到就业或深造一体化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有机发展机制。
4 结 语
本着强化学科建设和提升工程应用型研究生素养深化的原则,“双一流”目标驱动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协同创新体系更新高学历人才培养观念,突出人才的适应性和复合型素养因素,采用稳固的知识基础和宽角度的人才落地策略,实现“工程性、应用型、能力结构、专业素养”的研究生培养方针;立足高校院校的学科专业基础优势,广泛吸收各类参与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把高学历、强能力人才的素养培养和队伍建设摆在高校的关键位置。
本体系以学科建设为基点,实现并调动相关资源的有效调度和无缝整合,学科的强化是可持续性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更是“双一流”目标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科建设是实现高校和培养单位生态有序进阶的领导者环节。
“双一流”目标驱动的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体系的架构,强调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相互融合和促进,体系参与软硬件资源的改革,催化了人才素养的良性进化。该体系的构建,做到了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并驾齐驱,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合点,接下来要继续探索和深入,以取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鲍宇, 赵亮, 张爱娟,等.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6(9): 89-94.
[2] 王永生. 地方高校建设“双一流”大有可为[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15): 38-40.
[3] 苗春雨, 陈丽娜, 叶安新, 等. 面向协同创新理念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6(3): 53-56.
[4] 彭昱忠, 元昌安, 潘颖, 等. 地方院校“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6(4): 95-99.
[5] 姜彤彤, 吴修国. 高等学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及分析: 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 高教探索, 2016 (8): 24-29.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质量;研究生;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4-02
一、优选教材、精讲理论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变化比较快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变化得就更快,几乎每年都有变化。因此,选择适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选择教材的基本原则有:(1)重视基本理论。任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都是在一定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只有精讲计算机专业理论,使该专业的研究生掌握好这些理论,才能扎实地理解所使用的技术,才能不断改进所使用的技术,并最终可能发明新的技术。(2)重视教材讲授技术的先进性。计算机教材虽然更新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选择教材时要注重教材所介绍技术的先进性。
二、认真备课、组织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上好一次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备课。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强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对讲授内容的前沿性的领悟。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次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确保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确保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备好一次课呢?显然,集体备课是一种好形式,可以集思广益,把教师的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在研讨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从而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然而,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由于教学师资有限和计算机专业课所涉及知识快速发展的特点,几乎是每门专业课只有一个教师能上,其他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参加集体备课。根据这种具体教学环境,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思想是可以借鉴的。首先,任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之前,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认真钻研教材,需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然后,查找相关的论文和参考书,精心研读,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次,在教授课程之前,由主讲教师把主要内容进行讲授,列出还存在的问题,供听课教师进行讨论。这种通过集体研讨、交流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式在许多的情况下还是非常有效的。再次,通过集体讨论后,任课教师要认真归纳和整理解决的方案,以达到进一步提升和再创造,体现这种备课的教学特性。最后,必须重视问题的反复思考,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教师主导、学生能动
从某种意义上看,备课还仅仅是“纸上谈兵”,备课的效果如何,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研究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还要靠课堂的实际教学来检验。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的结果是检验备课好坏的唯一标准。主讲教师对备课内容的演讲和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方案设定的目标。主讲教师要勇于创新,敢于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风格的教学活动,追求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状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发挥研究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研究生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并有一定的创新和发明创造。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有趣的教学方法,积极发挥研究生的能动作用,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研究氛围,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环境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创造这种条件的前提是教师要精讲授课的主要内容,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抛出一个或多个与本次课程有关的讨论题目,也可以在讨论和交流中产生有关的讨论题目,使得师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交锋、可以辩论、可以倾听、也可以倾诉。总之,课堂讨论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通过精读教材、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讨论稿,促进了研究生的阅读文献的热情,是培养研究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为了避免讨论的随意性和肤浅性,最好在课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重视操作、重视实践
计算机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不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有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应该端正对实践操作的正确认识,不能把上机等一些实践环节看得很简单,只要按照书本上讲的操作过程就可以得到实验的结果。事实上,计算机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注意操作的细节,就会常常得不到所要求的结果。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的科研能力,首先要使参加实践活动的研究生端正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拿学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课能提高他们的上机动手能力,能学会应对生产实际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的能力。
五、把好“出口关”、重视论文质量
学生的毕业论文体现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其质量反映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少的原因,确实有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是很高。因此,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必须严把论文“出口关”。具体措施是实行论文的“盲审”制度、“”制度和学位论文的“淘汰”制度。所谓论文“盲审”就是把所有的论文全部请外单位的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学位论文的质量;“”是使用相应的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抄袭了他人的论文;而“淘汰”是指应届毕业生中不是百分之百的毕业,应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不能毕业。指导教师应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修改和定稿进行详细的指导,包括开题的指导和收集材料的指导等等。
总之,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的培养,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姚秀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2-6.
[2]欧宗启.如何在研究生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12-14.
[3]计国菊.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2):33-36.
[4]蒂尼尔.质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65-72.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研究生生源质量;优劣势分析;招生方案;招生实践
学生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术风气、科研成果、社会影响乃至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故而提升生源质量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提高学生生源质量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也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生管理工作者首先需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详细分析了制约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因素、提高生源质量的措施以及前景展望。
一、研究生招生背景分析
作为研究生招生生源的主要对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形成时期在本科阶段,故而在重点高校攻读学士学位并在本科阶段表现出较高的学习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且具有明确的科研意向的本科生是较为优质的生源,同时也是招生工作的主要目标群体。
通过对影响生源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相对主观的招生政策这一因素以外,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着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优劣。客观因素中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的气候;经济欠发达、繁荣程度不高;计算机专业衍生的第三产业不完善;城市化程度较低,计算机行业就业机会较少。优势表现在:学院文化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具有健全的先进的培养机制、硬件设施设备齐全;学校专业种类齐全,本科生的生源较好并且基数较大,有利于和各个专业结合而培养复合型人才,帮助高级人才转型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综上所述,我们要扬长避短,发挥学术底蕴深厚和学风优良的优势,将本校优质本科生作为潜在生源进行宣传和适当引导。同时吸引本省乃至东北的优秀生源,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招生政策和恰到好处的宣传方案来增加我院的吸引力。
二、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规划方案
通过对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因素的分析,我们制定研究生招生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本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优秀本科生为主,辐射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生为主要招收目标,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出台奖励政策,提高在x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提升我院研究生就业质量等环节,达到招生、培养和就业的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为此我们制定如下具体方案。硕士研究生方面:在每年的暑假针对全国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通过组织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测试,选拔出一部分优质生源作为我院研究生的优质后备;在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开始前期,针对具有保研资格的学生开设讲座进行宣传,使得具有推免资格的同学对本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深厚的办学底蕴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配合奖学金政策等增加吸引力;在考研报考前期,针对具有考研意向的应届本科生开设讲座,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报考策略,适当引导报考意向。博士研究生方面:针对在读硕士研究生制定本硕博连读和硕博连读政策以及政策激励和奖学金奖励等方案来吸引优质生源。
在积极制定招生方案和政策的同时,积极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加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高水平前沿领域知识的学习机会。同时以打造名校和名牌专业为目的,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应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以提高社会期望值,树立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社会威望以吸收潜在的优质生源。
三、研究生招生方案实践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招生工作实践效果也是检验方案正确性和研究生管理工作执行力的重要标准。自2013年以来,学院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通过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科目,开展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引进激励政策和新生奖学金制度等一系列手段,使我院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有了可喜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013年至2016年,我们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随着夏令营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校内外学生中的影响逐步深入,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高涨,校内外报名的学生逐年增多。活动过程中,夏令营组委会精心组织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包括开营仪式、营员专业技能考核、校院情况介绍、学科专业介绍、专家讲座、导师见面会、校史馆参观、优秀营员表彰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中学院组委会组织专家组出题、考试、评卷,根据笔试成绩和专业素质能力测评,评选出优秀营员,颁发优秀营员证书,对于优秀营员在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考研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我院举办的夏令营活动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肯定。通过历届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的开展,充分向校内外学生们展示了我院的光辉历史,卓越成就和雄厚师资力量,许多具有保研资格的学生经过沟通了解,选定了自己仰慕的老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指导教师。四年来参加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的学生逐年增加,营员地域分布也由东北地区辐射至全国各"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对我院研究生招生工作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
在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之前,我院通过研究生入学初试的学生数量经常达不到学院计划录取数,需要进行校内外调剂,有些考生是由非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理工科其它专业考生调剂过来,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弱,直接影响到导师科研活动的进行和开展,往大处着眼甚至影响到博士生的生源质量和学院整体的学术水平。自从学院采取系列措施以来,我院研究生初试上线人数已由不足变为每年有相当大的剩余(见图1)。
2014年开始教育部改革推免生政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拟推免的高等院校,面对激烈竞争,在学校整体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我院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三年来推免生人数不降反升(见图1)。研究生生源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见图2)。
学院还采取了其它一系列措施来提升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如加强研究生的复试环节的考核,实行单科淘汰制度。总体来说,学院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方案和有效的执行,实现了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明显提高,并且具有上升趋势。
四、研究生招生工作展望。
就目前的生源质量情况来看,我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源数量,保证生源质量,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进一步加强招生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通过校友、微信平台、学院网站等多种途径对学院专业设置、导师情况和招生工作进行深入的宣传介绍。加大力度开展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扩大宣传范围,以本校为基础、辐射东北乃至全国,吸引越来越多的“985”和“211”高校的优秀生源,建立起多层面体系化的招生模式。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赢取良好口碑,以期满足考生的期望。加强培养环节的管理,创新培养模式。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联系和建设研究生培养实习基地,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习实践指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加大争和激励力度,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优秀论文。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高水平大学专业接轨,努力营造国际化的全英语教学环境。争取为研究生提供更多与国外高水平前沿领域接触的机会,鼓励研究生出国学习交流。加强学风建设,净化学术风气。进一步加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强化师生教育,以导师带动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净化学术环境,促进学术诚信。通过多方面努力来提高我院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特色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建设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与背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国际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到60年代专业教育逐步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轨道,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则采用学术团体提出的参考方案。
1985年以后, 面对学科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组织结构的日渐庞大, 美国的学术团体开始寻求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模式, 1990年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 并推出“’91教学计划”。人们普遍认为“’91教学计划”难以实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目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扔存在许多问题。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培养计划的影响, 制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仍然不能与原有的课程体系向脱离, 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一些理论基础深奥、教与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仍占有较大的学时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强调实践与实验、时代前沿的工程技术类课程难以及时全面的进入培养方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而言, 更存在培养的学生既不能掌握完整、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不具备工程应用能力的问题, 由此出现了两手抓,两手都不硬,实际效果差的局面, 从而导致了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满意工作另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的供需矛盾,充分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务必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求其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二、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 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和核心专业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庞大, 学校和学生面临难于做出准确正确的选择的局面,专业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案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需要。要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案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模式,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专业知识系统实施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改革才能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通过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分委员会组织的我国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 成熟的企业并不回避再培养的问题, 但迫切希望有效地降低再培养成本。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 是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可行途径; 从长远看, 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 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过对一些先期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可知,他们共同点集中表现在面向市场实施专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紧密,以本科教育为主,形成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实用性教育体系。我国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建国以后为适应我国当时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而逐渐形成的,为了能够不断适应时展需求,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成功的办学经验,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变革和创新。
教高(2007)1 号文件要求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要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为核心,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三、体系建设方案
哈尔滨石油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国家、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侧重计算机工程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本领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使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教学工作;适宜到ICT产业以及相近学科的有关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发研究、应用与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系统地、较好地掌握理工科公共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
(2)初步了解整个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核心概念和学科基本工作流程方式,初步了解学科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工程方向的基本技能,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一般教学、研究、应用与开发或深造提供一个开展工作的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3)毕业生应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等专业素质。
(4)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能适应计算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
基于以上目标,我专业的课程设置共有五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群;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群;专业基础课群、专业课群、实践教学环节。
四、组织管理建设方案
优质高效的管理是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校就已经实现了对各门课程的统一管理。
(1)材,统一大纲,统一课件,统一考核。
(2)建立教学督导制度。由专家专门从事督导工作,不定期的对一线教师进行抽查,包括各种教学文件和随机听课。
(3)要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完成实验设计及讲授、实训设计及讲授、设计参赛题目并指导学生完成。
总之,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具体的方案及设计,另一方面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具有不怕困难不怕阻力勇于担当的豪情与责任感。要积极的与校方联系、与企事业联系争取一些赞助,尽快完善各学科的现代化实验平台,早日实现实验环境一流的目标。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5
1留学目的地:伊利诺伊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是“莫里尔法案”(由林肯总统在1862年签署)生效最初十年期间通过公用土地赠与方式创立的全美37所高校之一,于1868年正式开学。其座落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南部安静幽雅的姊妹城镇-厄巴纳和香槟,占地1458英亩,拥有272座主要建筑。此外,学校还拥有一个机场、433英亩森林保留地以及占地1765英亩的阿勒顿公园。
经过近140年的发展,伊利诺依大学已经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位居全美公立大学的前五位。该校拥有仅次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美国第三大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料达一千七百多万册。此外,学校还有自然史博物馆、世界传统文化博物馆以及一个美术馆和一个表演艺术中心。该校能提供一百五十多个专业方向领域的四千多门课程,每年授予一万五千多个学位,其中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稳居全美前五名。目前,该校拥有近两千名教授和四万余名学生。其中,学生由近三万名大学生和一万一千余名研究生组成,含外国留学生近五千名。
伊利诺伊大学以理工科尤称翘楚,稳居全美大学排名前六位。进一步讲,有十余个本科专业位列全美前二十五名,其中会计学、材料学、农业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核工程、机械工程等并位居前五位;有超过六十多个研究生专业位列全美前三十名,其中图书馆学、土木工程、材料学、微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冷凝物质、逻辑学、数论等并高居前五位。该校共有11位教师及校友荣获过诺贝尔奖,18位教师及校友荣获过普利策奖。其中,该校教授巴丁因发明晶体管和提出低温超导理论而成为历史上在同一领域(固体物理学)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一人。另外,尼龙的发明者卡罗瑟斯、集成电路的发明者杰克科勒比、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获得者李安等均为该校毕业生,我国前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早年也曾在该校攻读农学。
非常幸运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番留学团队组成成员的研究兴趣或主攻方向均属伊利诺伊大学的优势学科方向,这为各位老师的学习和提高创造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工作非常到位和值得肯定。
2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我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主要讲授本科“操作系统”和研究生“安全操作系统”,有幸被分派到久负盛名的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进行访问学习。网络神童马克・安德森曾在那里设计了互联网浏览器软件Mosaic及Netscape,著名的微软IE浏览器至今还是构建在Mosaic的基础上。留学期间和回国后,我曾对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进行了较为粗浅的分析和对比性研究。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可提供三种不同的大学学位教育(即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理学学士以及文理学院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五年制本硕连读学位教育、辅修计算机科学专业学位教育及软件工程学历证书。本科学位教育主要由校院教学要求和专业教学要求两部分构成。前述计算机科学专业理学学士、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学院要求和专业要求的不同。例如,工学院要求物理与化学,而文理学院则不要求,同时两个学院的一般教学要求也略微有所不同。不同专业间的教学要求区别在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要求多上三门不同的数学类课程,同时又比计算机科学专业少上五门计算机科学类课程。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要求大致相同,只是用统计学类课程替代了某些数学类课程。对于三个专业来讲,有15门数学类或计算机科学类课程是相同的,所以共性大于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计算机科学类课程由计算机科学系负责开设和讲授,课号、名称及要求完全一致。这和国内的大学是不一样的,至少北京交通大学是如此:和计算机专业较为相似的理学院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某些计算机类核心课程(如“操作系统”)的要求和讲授就与计算机学院无关。此外,国内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则由通识教育、学科门类教育、自主教育三部分教学要求构成,它们与伊利诺伊大学的学院级或专业级教学要求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晰。其中,通识教育由综合基础和基本技能组成,为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要求(伊利诺伊大学在这点上似乎不太明确或较弱);学科门类教育由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自主教育包括全校通识教育与各学科门类教育课程与实践、系列讲座、竞赛、证书、科研论文、自主和开放实验、就业实践、科研实践等,是我国高校为加强实践环节和推动就业竞争力而引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学分组成,国外自然无等同物。
具体以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对比来讲,伊利诺伊大学总共要求128学分,含学院级要求39-51学分、专业要求76-85学分(参表1所示);北京交通大学总学分要求为190学分,含通识教育必修40学分和选修20学分、学科门类教育必修97.5学分和选修22.5学分以及自主教育选修10学分(参表2所示)。后者比前者高出62学分,主要包括必修类的英语16学分(国外对外语的要求为0-12学分,注意其并未指定特定语种)、选修类的自主教育10学分。国内通识教育综合基础部分(必修22学分、选修14学分)近似等同于国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18学分),但多出18学分的教学要求。另外,国外大学专门设立写作课程(含4学分写作I、3学分高级写作)来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能力,国内大学则主要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写作(毕业设计共16学分)来达到相同的目标。国外大学把普通化学I和普通化学实验I(共计4小学分)作为工科专业的公共基本要求,而国内大学如计算机科学专业在内的工科专业则可以不选修化学类课程;同时,国内大学设定数学、物理类课程同为学科门类基础课程,而国外大学则把其中的微积分、概率论或统计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专业要求。
表1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注:表中大类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必修)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电子技术类课程(电路分析基础3学分、模拟电子技术3学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1学分、数字电子技术3学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1学分)、计算机数学类课程(离散数学8学分)、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数据结构4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操作系统4学分,编译原理3学分)、计算机硬件类课程(计算机体系结构2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学分)等;专业主修(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原理、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接口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毕业设计等。专业特色课程(选修)则划分为四个方向给出可选课程:1、计算机软件类(软件测试、统一建模语言、高性能计算导论、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Unix/Linux环境下程序设计、XML程序设计、软件类综合实践);2、计算机硬件类(计算机控制技术、硬件类综合实践);3、计算机网络类(计算机安全保密、网络安全与管理);4、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辅助造型与动画设计、数字图像处理)。
伊利诺伊大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字计算机的理论、设计和应用的广博深厚的知识。前两年主要学习数学与物理以及入门性计算机科学基本原理。第三年完成基本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并要求选修和拓展学生的理论基础。第四年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课题进行学习和深入的理解(均为选修课)。进一步说,国外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关于计算机专业特色课程的公共要求简单明晰,仅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与软件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I/II、系统编程、大程序设计项目、计算理论入门,等,而多达24-27学分允许学生可按计算机科学、科学计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数学三大方向分轨选课(参表3所示);而其中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并给出系统、数据库、图形学、人机交互、编程语言、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网络等八个子方向,在科学计算方向上并给出航空宇宙工程、应用数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生物学、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分子工程、化学工程、化学、控制、电子工程、工程机械学、环境工程学、遗传学、地质学、制造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建模与仿真、神经系统科学、原子工程、运筹学、优化、物理学、等离子工程、心理学、放射学工程、机器人学、信号与图像处理、统计学、结构工程等三十多个子方向上给出细化且较为明确的各6-分的选课指导和教学要求。
表3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按方向分轨选课
相比较之下,国内大学计算机专业设立的公共特色专业课程则较多,有时即便划分出一些方向,要么方向太大,要么选课思路和教学要求不太明确。
3教学科研、学生素质培养及其他
在伊利诺伊大学,我主要选择了三门与我在国内所授课程及研究方向关系密切的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包括CS 423 Operating System Design“操作系统设计”,CS 523 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高级操作系统”和CS498DM Software Testing“软件测试”)进行旁听学习。
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及教学环节课堂组织可以看出,国外大学始终贯彻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和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后完成复习思考或上机作业,否则课堂根本就是听天书,学不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且归因于其自身的问题);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在操作系统设计概念原理或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海洋中畅游,或快速前行或停下来慢慢品尝,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自己给出答案,或启发式般把教学话题引向研究前沿进而开阔学生的课程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相比较之下,国内课程教学则把更多的责任赋予教师,要求教师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的科学性并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彻底,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非常强调。
同时,国外大学授课教师关于课堂组织的自主性更为灵活多样。其间,软件测试授课教师并邀请了知名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资深测试师就软件测试的公司组织运作方式和软件测试技术及实用技巧,使学生实现了与社会公司及实用技术的零距离接触;操作系统设计授课教师并委托她的两个研究生分别就他们当前所作科研课题项目阶段成果的主题报告,使学生对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前沿及自己将来可以利用本门课程所学知识在实业界有所作为的方向有了感性和更为明确的认识;高级操作系统授课教师更是针对研究生授课对象、采取自己在课程前后把关、指定不同主题和分发文献资料由所有学生依次轮流课堂汇报的形式,既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拓展及学生关于课程内容全面掌握的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文献阅读水平、科研调研能力和演讲报告能力。另外,我还在伊利诺伊大学强化英语学院参加了教学术语与教育学(Professional Language and Pedagogy, 简称PLP)和美国文化与交流( America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简称ACC)等两门课程的学习,其课堂组织形式和授课方式则更为多样化,或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实践和体验课堂讲授和组织技巧,或实地参观访问当地图书馆、校园问路、到餐馆点菜用餐、到咖啡屋品尝咖啡,甚至安排了与当地居民配对、每周定时交流谈话一次的环节,这对于日益国际化的国内大学的语言教学的开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从课程评分环节而言,国外课程强调实践环节并以较高权重计入课程最终成绩,鼓励分组协作但应通过团队演讲或逐个交流等来细化组员得分等级,课程最终成绩由期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与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综合构成从而避免单纯依靠期终考试成绩计分机制可能造成的期末突击风与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等弊端,其中平时成绩、实践环节得分和期中成绩的计算充分利用和信任研究生助教,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也起到了培养研究生工作态度和能力的效应。国内大学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关于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也在逐步增强,但课程成绩更多地取决于期末成绩,大多数课程不在设立期中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近年来一直不断扩招的客观现实及由此引发的庞大工作量、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当中抱有凭借期末突击过关心态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外大学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相反,国外大学对课堂教学和成绩考评的重视程度较之国内大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其更遵循“学生”作为主体的客观教学规律并据此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已),这从其在各门课程最后一节课给学生分发和要求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学年末由学生自主推选产生“我最敬爱的老师”以及学校专门常设有考卷测评研究机构等可见一斑。国内也有类似的课堂教学评测手段,只不过基于校园网在网上展开而已,同课堂分发为听课者有份的评价机制相比,网上硬行要求每一位同学参与测评的方法存在部分不听课同学随意评价的问题。
另外,我觉得伊利诺伊大学同一专业课程(主要指本科高年级专业课程,如CS 423和CS498DM)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打通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一方面,研究生本来就存在跨专业报考和录取的现实,自然而然地某些专业课程需要补修;另一方面,即便是本科和研究生读的是同一专业,也可能由于兴趣或研究方向的改变而使得需要选修某些本科阶段就曾开过但不曾选修的专业课程。况且,国内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同一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也是大同小异,只是掌握深度和难度有所区别而已;而从实际技能与水平而言,本科高年级学生与课程学习阶段的研究生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如果专业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之间打通,则可以节省教学资源并便于统一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至于相关专业课程的本科与研究生要求的区别对待,则可采取补充针对研究生的课程要求、增强研究生实践动手环节或论文演讲环节等措施。同样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如CS523)同样可以打通。
如前所述,伊利诺伊大学的科研实力是非常强的,科研氛围自然也非常浓厚。另外,从整个校园、工学院乃至计算机科学系层出不穷、从不间断的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研讨会或研讨班,大厅或楼道里相关单位最新科研成果的展示、科研项目或相关人员的获奖快报以及包括微软研究院、谷歌、摩根斯坦利等参与的主题活动日与信息技术讲座中也验证和说明了这一点。
现今美国社会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其好的地方,但同时必须坚持自己好的方面。换句话说,应该在坚持自己的好的方面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而非完全抛弃自我和全盘吸收他国的无论精华还是糟粕。我国从古至今一直赋予教育机构道德教育的责任,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应予坚持、加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要关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付出再大也不为过。
另外,我们还利用春假参观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给我的深刻影响是哈佛校园(建设)非常一般,草坪光秃秃的居多,难道真的是老牌名校不在乎这些?不过,其诺贝尔获奖者人数又是非常之多。果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吧!国内高校是否应该由此得到启发,把本不富足的经费优先用于人才引进和真正的科研资助上,而非老是富丽堂皇的表象第一。
三月份的一个周末,伊利诺伊大学曾举办了一场规模庞大、全校各单位甚至外联单位一并参与、面向全社会(老少与年轻人皆有“节目”可看)的学术活动节,展示了该校相关的科研学术成果、学生科技成果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普演示实验等,活动节全体总动员和面向社会开放的举措值得国内高校借鉴,这其实是拉近市民与高校距离,并向社会宣传学校的一次大好机会。
参考文献
[1] 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编制.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一览.2006.
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商务日语;培养方案;BPO;计算机应用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90-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面向对日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业务非常普遍,这些从事BPO业务的公司目前急缺的是既具备熟练日语又精通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操作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普遍的问题是,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大都只侧重其中的一个专业方向培养人才,而忽略了对日BPO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规格,其结果是企业招聘的人才需要重新培训,增加了企业成本,也制约了BPO业务的开展。因此,如何制定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日语能力为主线,将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融合在整体培养方案中,比如开设IT日语、日语Office等日语版的数据处理软件等课程,实现对日BPO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商务日语BPO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培养对日BPO服务外包企业日文数据录入员、日文数据校改员、日文数据处理软件操作员等;培养熟悉对日BPO业务流程,熟练掌握日文版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日常办公软件,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具备日语与IT应用技术复合型BPO技能。从以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以看出,BPO作为现代服务业,不仅要求具有熟练的日语交流、阅读(特别是IT日语)和书写技能,还必需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双语(中、日)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正所谓“没有IT技术就没有BPO”。如何提高对日BPO人才的计算机日文数据处理能力,日文IT软件应用能力,一直是本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点课题,也是教学组织实施的难点,需要采取多种途径,设计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学习与训练,方能培养出对日BPO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对日BPO符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1.对日BPO就业岗位的分析。目前,通过对大连、青岛等城市BPO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对日BPO接包量很大,项目比较多,其业务岗位大体包括:日文数据处理、日文软件测试、日语呼叫中心、日文IT系统运维等,这些都是人力密集型的岗位,对BPO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这对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改革、人才培养的修订提供了机会和依据。
2.商务日语专业BPO方向复合型人才能力结构的设计。笔者经过多年从事对日BPO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实践和在对日BPO企业学习与训练中总结出一些对日BPO教学的经验,由于对日数据处理业务量比较大,企业急需大量即精通日语又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日文操作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的BPO复合型人才,因此,针对本专业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特点,商务日语(BPO方向)专业迫切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在保证日语课程设置的前提下,需要开设有关计算机应用软件技能、数据录入操作技能和办公软件的课程,其能力结构要求如下:①日本语(要求达到N3/N2以上水平);②IT日语;③双语(中、日文)Office办公软件;④日文数据快速录入系统(日文数据处理软件);⑤BPO业务流程管理(与BPO发包方,客户一般是日本公司,进行会计对接、人力资源管理、采购、业务协调等内部业务流程管理)。
3.商务日语专业BPO方向计算机技能培养措施。由于商务日语(BPO方向)专业的学生对就业领域的理解不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关注对日语的学习,而轻视对IT技术的学习,因此,要培养对日BPO复合型人才,必须科学的设计教学计划,分阶段、多措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技能。①技能认知阶段,由于学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比较薄弱,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计算机通用性基础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由于这个阶段学生的日语能力不够,因此,计算机应用操作使用中文平台和软件,并要求考取某个级别的计算机等级证书。②技能加强阶段,经过一个学年的基础学习,学生对未来的就业领域也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学生对BPO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技能要求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学生对IT技术的学习更加重视,并表现出强烈的学习需求。因此,在第二学年,除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有关IT专项教学和实训外,将计算机应用与日语结合起来进行训练,开展课外第二课堂,目的是训练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日语,又要学习和训练日文IT应用技术,以适应未来BPO岗位的要求。③技能提升阶段,经过两个学年的系统性学习,学生日语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基本上掌握了日文计算机操作技能、日文软件应用技能。在第三学年,教学计划要与BPO企业对接,根据BPO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制定全面系统的培养方案,将BPO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专用日文数据处理软件等内容嵌入到教学实践中,并由企业对学生提前进行岗前培训、BPO业务流程培训、操作软件培训等。该阶段教学组织可以按照企业岗位需求,采取校内集中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授课和实训指导,该阶段的特点是:就业岗位明确、岗位对技能要求层次清楚、实践性实用性强,实现学习、实习、就业一体化管理。
4.商务日语专业BPO方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以上三个阶段学习规划设计,商务日语(BPO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采用“1+1+X”模式,其中,第一个“1”为日语能力模块;第二个“1”为BPO专业技能模块;“X”为顶岗实习企业定制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如表1所示。
商务日语专业BPO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和实施需要完善相关教学条件,一是具有日语和IT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师资,这是实施教学计划的关键和瓶颈,由于BPO作为比较新的产业,这方面的师资比较少,需要对日语专业教师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分别培训,以适用对日BPO有关双语课程教学、双语计算机应用操作等要求;二是教学组织与实施要与BPO企业密切结合,因为BPO企业的业务流程具有独有的特点,因此,学校必须与企业开展深度耦合,让BPO业务流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实习和就业;三是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训练的硬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