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龙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龙文化论文

龙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陇西云阳板;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0-005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遗存体现了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陇西云阳板即为陇西现存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陇西云阳板概说

陇西以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陇西城南的仁寿山俗称“十方山”,始建于唐贞观极盛时期。山上寺院殿堂错落,规模宏伟。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有全县规模最大的一次朝山盛会。全城男女老少倾城而出,四乡农民接踵而来,朝山敬神,热闹非常。庙会上最引人注目、热闹欢快的焦点和核心,就是民间那一队队在旗幡引导下、挥舞着长板进行表演的云阳板,亦称“朝山队”。表演队由八人组成,都是精选出来的青年武术好汉,队员头束双髻,顶戴红花,披云肩,系战裙,着短裤,足登青线麻鞋,上缀一颗鲜艳的红绒球。他们手执云阳板为道具,俗称“拍板”,此板长约3尺,宽约2.5寸,四片为一付,顶端用红丝线串铜钱拴系,留有活动余地。舞者双手各执云板下端,排成双行,两人一列,作对称式挥舞行进,旗幡前导,唢呐吹奏,锣钹齐鸣,板声铿锵。时而舞板对击,金戈齐鸣;时而舞板划空,彩虹飞舞。时值春末夏初,花红柳绿,景色宜人,游人如织。各队云阳板竞相比舞,各显其势,刚柔相济,颇具神韵。

传说,陇西云阳板的诞生与佛教有关。陇西是丝绸古道上的重镇,当年唐僧取经就是从长安经陇西西去的。仁寿山建有闻名遐迩的“十方古刹”。农历四月初八的朝山会是僧侣们为释迦牟尼的诞辰作“芦花会”,诵经献礼,香汤浴佛。因此,这天又称“浴佛节”。因此,陇西云阳板是佛教活动的产物。

又一传说,元朝时禁止民间藏有兵器,陇西民间便以云阳板作为演习武功的兵器,并在庙会上比试争雄。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陇西百姓为策应大明平羌将军冯胜西进,利用四月初八浴佛会的机会装扮成八仙模样,手执特制3尺长、带铁色头的四片云板,以演练云阳板的形式杀入巩昌府衙,一举夺下府城,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四乡武人进城演练云板以纪念这一胜利。

还有一种说法,云板是古乐中的一种打击乐器,在宫廷大型乐队演奏时作伴奏掌握节拍而用,和其他弦乐配在一起演奏时称“云和”。《周礼•春宫•大司乐》中就记载:“云和之琴瑟。”北周时大文学家庾信所著的《周祀圜丘歌•昭夏》中有诗:“孤竹之管云和弦,神光未下风肃然。”唐代王昌龄《西宫春怨》诗中也写道:“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就因为这一首诗,云板后来也被叫作云阳板。

二、云阳板名称来历

关于云阳板名称来历,无明确记载,但却不是“云和”演变而来。“云和”语出《周礼•春宫》:“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孤竹”、“云和”均为地名,相传云和以产琴瑟著称,故后人皆以“云和”为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通称。庚信诗句“孤竹之管云和弦”,王昌龄诗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当是借用此典无疑。李白也有诗云:“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显而易见,皆指瑟琶之类的弦乐,而不是指相击而发声的响板。故“云和”与“云阳板”似不相关。

“云板”又作“云版”,俗称“点”,两端为云头形的扁铁片,据古籍载,多为报时、报事之用的响器。元曲中就有“左右击云板,后堂请夫人出来”之句。《红楼梦》中也有“叩云板”报事的描写,可见云板延至清代仍在使用,即为官署和权贵家报信之器。从“叩”看,也许只是单片,以它物敲击发声。古代乐队中掌拍之乐器叫“拍板”。拍板之记载最早见于魏晋,以后渐为详尽,壁画及其他绘画作品亦有所见。其形制为:长尺余,宽不过掌的数片硬木板,上有两孔,用绳串系,敲击时双手执最外侧的两片,对击发声。木板数目,历代不等,唐十余片,宋六片,明四片。目前,福建南音中仍在使用四片的拍板。其他中国戏曲乐队中的拍板,至近代已逐渐变为三片,改双手握持对击为单手拍击,俗称“牙子”。八仙中的曹国舅所持的云阳板,就是这种“牙子”,道教中亦称“阴阳板”,据说敲击它能呼风唤雨。从制作样式和敲击方式看,陇西云阳板即从古代拍板演变而来,名称由“阴阳板”演变为“云阳板”。

三、陇西云阳板特色

就目前陇西民间云阳板表演的形式和内容来看,旗、幡、伞的图案名称和表演者装饰打扮皆具道家特色,而队伍后面却高举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这种佛、道色彩兼备的奇特现象,令人费解。

从表演形式看,现行民间云阳板队所执的八面大旗的图案名称为龙、狮、虎、豹、日月、星辰、朱雀、玄武。云阳板清光伞和巨幅上的花纹图案皆为道家特有的太极图、云头环,所着服饰也为道家仙童模样打扮。

从舞蹈动律看,是以我国西部特有的民间单手鞭杆和双手鞭杆之武术套路演变而来,刚柔相济,力势并举。

从表演内容看,大量民间现存的资料表明,最原始的云阳板表演形式比现在民间所表演的要复杂和庞大得多。首先,云阳板的样式就分为大、中、小三种。大板长6尺、宽1.2尺、厚寸许,由两个精装大汉举舞。中板长3尺、宽2.4寸、厚0.5寸,四片一副,红丝线串铜钱相缚,均由青年列队击舞。小板长1.8尺、宽1.5寸,为两片一副,顶串铜铃,柄缀红绸。由俊颜少年双手各执一板自由舞击,清脆悦耳。从舞蹈表演的核心内容看,当年云阳板表演至少由64人组成为八八六十四卦之图形。在表演过程中随着旗幡的指引不断变幻为阴阳五行和八卦太极图势。且有披发执剑之道士做法,以求神祈雨。现行民间云阳板仅有八人,显然无法完成以上复杂庞大的布局。

从唢呐吹奏的乐曲来看,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五声调式,以徵、羽两调式旋法构成,且与道教其他宗教活动音乐旋律极为接近。

综上所述,从道具、服饰、表演阵图和吹奏乐曲来看,陇西云阳板表演属道教原始的求神祈雨的宗教活动。但现在陇西民间朝山队中既有道教内容也包含佛教内容,且在农历四月初八仁寿山浴佛节演出,这是由陇西佛、道不分的悠久历史而形成的。

道教创始于东汉顺帝元年(142),传入陇西当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陇西,较道教稍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陇西佛教已很兴盛。佛、道两家在陇西并行不悖。《陇西县志》记载,民间只管敬神“既不管宗旨信仰,也不问佛教、道教,更不管佛道派别,而只是进庙门就磕头烧香,迷信求福而已。至于舍身出家的人,才有喇嘛、道士之分。喇嘛、尼姑应住寺庵,道士应住观、宫、庙等。而在陇西,庵、观、寺院的住持有时却没有严格的分限,如城隍庙住的唐喇嘛,钟灵寺住的王道姑,这种现象就讲不清教义和信仰了” 。那么,陇西民间云阳板阵容佛、道混杂的现象就非常自然,仁寿山四月初八浴佛节期间道教的云阳板队朝山拜佛也不难理解了。

四、陇西云阳板现状

现行陇西民间云阳板表演从使用道具上只保留了中板,去丢掉了大板和小板,人数也由64个减至8个。表演内容上省略了太极八卦图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布阵与变幻,而只保留了进行式的表演队和内容。舞蹈动作也由武术动作与民族舞蹈动作相结合,保持了刚柔相济、矫健轻松的特色。

1994年8月9日,在兰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由陇西县文化部门继承、整理和改编的陇西云阳板在“陇原风”广场舞蹈中进行了演出。从道具、服装、音乐、舞蹈动作的设计到整个舞蹈的构思编排,既保持了原有的传统特色,又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内容,体现了民族特色、陇原风情和时代气息。整个舞蹈分“祈雨”、“丰收”、“欢庆”三篇,矫健欢快的舞蹈、粗犷雄壮的喊声反映了黄土高原人民渴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和喜获丰收的欢庆场面。

整个舞蹈突出了民族特色、西部风情和旱塬风韵,展现了陇原儿女G悍飒爽的英姿、矫健豪放的风采,形成一幅磅礴恢宏的壮美图画,将陇西云阳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国内外观众,具有保护、传承、发展和宣传这一文化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牛建强.甘肃陇西云板舞调研[J].艺术探索,2008,(3).

[2]林晓波.陇西“云阳板”发展现状之我见[J].现代企业教育,2009,(2).

龙文化论文范文2

二维动画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对其的英文翻译有:animation、cartoon等。其中,比较通俗与正式的用法是"Animation",经考证其词源自于拉丁文词根anima,包含有灵魂的含义;而与之相对应的动词animate,则有赋予生命的内涵,进而引申为使某物活起来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创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事物获得生命一般的活力。动画属于综合艺术门类,其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和政府对动画产业的政策倾斜,动画业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但是,目前中国专业动画人才奇缺,据统计,中国动画人才的总需求量在200万人以上,而业界仅有5万人左右,由此可见动画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已成为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动画人才培养计划”的启动以及在“让动漫走进特殊学校”教育科研的推动下,一些高校也相继开设了针对聋人大学生的动漫专业课程,主要的培养对象为聋人大学生(在下文中,简称聋生)。聋生作为弱势群体,一直处在社会边缘。即使其自身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也大多从事一些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性的劳动。而聋生中有一大批对二维动画感兴趣并具备一定天赋的青少年,却苦于没有学习深造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考虑到聋人大学生中动画制作人才的潜在资源,以及聋生得天独厚的刻苦、耐劳、好学的优势,怎样在动画设计教育环节中发掘聋人大学生的优势并进行深入与细致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与迫切的。

二、聋人大学生二维动画设计的学习特征

发展针对聋人大学生的二维动画设计教育,首先必须要先了解他们在二维动画学习中的学习特征。阅读理解能力不足是聋生在学维动画设计中遇到的最显著困难,在学习过程中,聋生与健听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的差距较大,如19一21岁的聋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并不比8一9岁的健听生的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无法很好的理解动画脚本与剧本。语言的障碍始终贯穿于他们的学习与职业生涯当中+。聋生学习特征的许多方面都因其具有听觉障碍而出现特殊性,如对语言材料记忆困难、语言形成发展缓慢、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迟缓等。听觉障碍虽然给聋生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也带来某些新的动力,对某些方面(如视知觉)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动画教学中发现聋生具有以下相对优势:

1.聋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聋生不喜欢上抽象的理论课而喜欢动手操作的实践课。他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操作来操作,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

2.聋生的模仿能力强。借助于书本与视屏,他们能将动画人物的动作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他们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在听觉上的缺陷。

3.聋生想象力较为丰富。由于聋生长期使用视觉来替代和补偿听觉的缺陷,其视觉优势明显,他们可以不受噪音干扰,由于视知觉的发展相对比较迅速,相应的使聋生在观察的细致性、记忆的直观性、思维的形象性等方面较见长。

三、聋人大学生二维动画设计教学法

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包括动画的前期制作阶段(文学剧本、文字分镜、美术设定、画面分镜头台本),动画中期绘制阶段(设计稿或构图、原画设计、动画序列帧绘制、背景绘制、填写律表、清稿导演检查),动画的后期合成阶段(扫描、上色、配音、合成),而考虑到聋人大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即使其想象力较为丰富但也是基于模仿上的,其绘画基本功较弱,文化层次低等学习上因素,以及其刻苦、耐劳、好学的优势做综合考虑,有以下教学法可以尝试采用:

1.改革针对聋生二维动画的课程体系,基于聋生动手操作能力强、模仿能力强、阅读理解力差等学习特点做综合考虑,改变针对聋生的二维动画课程设置,减少文字剧本、文字分镜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着重加强聋生对于二维动画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其能通过大量的练习与临摹,使聋生逐渐牢固掌握对于人体结构、人体运动规律、动物运动规律等的基础性内容。

2.强化重点,找到突破环节,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维动画的聋生比较适合动画中期绘制阶段的动画序列帧制作这一环节,动画序列帧绘制是二维动画制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动画制作中人力资本投入最大的一个环节,需要绘制人员根据原画的关键动作和摄影表,准确地加出中间帧,最终以标有序号的连贯张数完成一个个镜头动作。在这一部分的制作中只要熟练掌握运动规律无需太多的形象思维便能绘制出比较连贯的动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只要听障学生能熟练掌握运动规律,基本都能胜任动画序列帧绘制工作。由于在前期的课程改革中,强化了聋生对于二维动画基础内容的学习,使其都具备了较牢固的基础技法,所以在绘制动画序列帧制作这一环节中,聋生基本可以自如发挥,收效显著。

四、总结

龙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山东龙山文化;生存环境;考古研究

研究古代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现代社会更好的认识人类生存、发展等诸多问题。考古遗迹的研究是最直接的历史证据,近几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通过考古遗址点附近的水系、地貌、植被等能较好的反应出山东龙山文化时期民众的生存环境。龙山文化是海岱文化的重要组成,考古研究表明其当时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文化都处在海岱文化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史前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1 山东龙山文化的自然环境

山东龙山文化目前已经发现的考古遗址多分布在河岸湖滨和浅山丘陵地带,这符合了早期的人类社会以农业为主的特点,在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水源充足而且土壤肥沃,便于耕种,同时丘陵和湖滨地带也能从事狩猎、捕捞和畜牧,是古代人类理想的栖息地。而从各个遗址已经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农业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并形成了以家禽饲养建立起来的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从墓葬出土的动物骨骼来看,鸡、犬、马、牛、羊、豕六中最主要的禽畜都已经具备,其中以猪为主,狗、羊、牛次之,而鸡和马则较少。家畜的大量繁殖也说明居民生活环境温润。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山东龙山文化的早期植被非常茂盛,早期的植物还发现了环纹藻类,这种藻类只能够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存。子而在滕州庄里西遗迹发掘中还发现了人工培育的水稻,种种迹象表明山东龙山文化早期气候温润,自然环境非常舒适。而到后期,云杉、冷杉、松树等针叶林分布广泛,说明原始的阔叶林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充分显示出在晚期发生了气候上的变化,而在泗水尹家城遗址研究发现,5000a B.P.以后,扬子鳄的分布北界向南推进,而在上世纪30年代还在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了碳化竹节,也验证了气候变化导致了植被分布上的改变。

研究当时的全球气候可知,在距今约5000~4500年也就是山东龙山文化早期,全球气候湿润温和,水热条件较之前稍有下降,而到距今4500~3600年,气候略干,温度稍微上升,导致水分相对减少,草原植被得到发展。到达,山东龙山文化的晚期也就是距今约4000年时期,由于温度逐渐上升,降水量减少,湖泊沼泽水域收缩留下了大面积的肥沃土壤,比较适合农作物生存,在栖霞杨家圈附近发现的稻谷、粟也显示这一变化。研究发现,在日照两城镇遗址也就是山东龙山文化中期阶段,水稻在整个农作物中的总量占比高达81.2%,而到山东龙山文化的末期,水稻的占比为37.5%,尽管由于全球气候向干冷过度,但水稻在整个农作中的占比仍然较高,充分说明了尽管气候有所变化,但水稻的大面积种植表明山东龙山文化中的居民的生存环境仍然是比较温暖潮湿的。推测可能是人类在选择居住地时,会尽量选择在躲避洪水灾害,保持一定的高度,且距离水源较近的河流两侧。

2 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遗址研究发现,人们在建设部落时会受到地面坡度的很大影响,地势和坡度升高后,房屋的建造难度也相应增加,而先民为了减少能量上的消耗,活动范围也基本围绕在房屋周围。而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发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对于土地的坡度有很大的要求,当坡度超过8°时,土壤的水土流失情况会加重,而且耕作难度也会提高,并影响作物产量。因此先民民往往选择坡度较低,适宜生产的地区进行生活,而人类的耕作、狩猎和捕捞等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先民一方面寻找良好的聚集环境,适应自然,同时也改变着自然。

研究表明,史前时期的黄河曾经多次改道,而鲁中南山地恰好处在黄河冲积扇的范围之内,最先受到黄河泛滥的危害,并且黄河改道后还形成了较多的沼泽地带。面对恶劣的环境,先民为了生存只能选择迁移,为了躲避洪灾,修筑高达的囟眩充分显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征服和改造,而在这个过程中显著提升了适应自然的能力。

但后来山东龙山文化逐渐的被岳石文化多代替,岳石文化的制陶技术明显低于山东龙山文化,且居址的规模和分布密度、文明程度、生活水平等都远低于山东龙山文化,分析这种突变可能为两种:一种是外族入侵,一种是自然环境的剧变。俞伟超先生认为距今约4000年的一次大洪水是导致山东龙山文化没落的直接原因,黄河泛滥导致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严重缩减了农作物产量。再加上当时的全球气候在距今4000年是转向干冷,综合分析,大洪水事件和全球降温是导致山东龙山文化逐渐没落并形成地理限制的原因。

3 结语

初步分析可知,山东龙山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和中期,气候温和,自然环境舒适,而到中晚期也就是距今约4000年时,气候开始转向干冷,先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再加上大规模的洪水导致了山东龙山文化逐渐没落,并被后来的岳石文化所取代。

参考文献

[1] 徐倩.山东龙山文化日照黑陶形态特征演变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龙文化论文范文4

日前,由东华大学承办的“2012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在上海世贸商城隆重开幕。作为历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品牌项目,今年不仅延续了往年以论坛为平台,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话行业焦点话题的优良传统,更从服务上海市、长宁区和东华大学共同签署的“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战略合作协议出发,在连续10年举办“东华时尚周”的基础上首推“环东华时尚周”。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达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区长李耀新、副区长杲云。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外教育界的领导专家、企业界人士及校友。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党委副书记浦解明、殷耀,副校长陈招应、刘春红、邱高等校领导以及校党委常委袁孟红出席。开幕式由东华大学副校长刘春红主持。

“上海国际服装论坛”是政府、高校、产业及企业之间进行时尚思想和创意文化的高层对话,是相互分享智慧、凝聚共识、成就未来的互动平台,迄今,已是东华大学第18次承办论坛、第11次举办时尚周。“环东华时尚周”的举办,是我校坚持在传承中创新,致力于促进上海时尚创意产业与教育进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新时期的具体举措。开幕式上,蔡达峰代表上海市人大对活动开幕表示祝贺,并充分肯定我校始终坚持特色发展,推动传统纺织产业向时尚创意产业转型所作的积极贡献。希望我校继续围绕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局,坚持自身特色、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培养人才和集聚人才,推动自身和产业发展。夏令敏、邵志清、杲云等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徐明稚在致辞中表示,东华大学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弘扬学科特色和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谋求“开放、集聚、适变、持续”的协同创新新机制,在上海建设国际时尚之都、发展时尚创意产业和时尚设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开幕式上,来自英国伦敦时装学院(FIT)的12名优秀硕士应届毕业生带来了以“POEMTRY”为主题的盛大服装展演,共展出120套学生设计的服装作品。据了解,伦敦时装学院是国际时装教育界专业细分最全面的院校,是我校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伙伴之一。在时尚创意教育领域,东华大学已与包括法国巴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及日本东京等世界五大时尚之都著名服装院校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31所院校开展了合作办学,有80多位外籍教师开设了70余门合作课程。与施华洛世奇、伊泰莲娜、德库宁、意大利IED等著名企业联合建立30个时尚研究基地,在雅戈尔集团、ESPRIT、ADIDAS等中外著名服装企业建立了2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评“2011年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据悉,本届服装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将持续5天,以学术论坛、时尚庆典、创意大赛、时装、成果展览等形式开展,主要内容包括两大论坛、六大动态秀和六大静态展——题为“协同创新,共建时尚之都”的主论坛和题为“中国历史刺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的特色论坛;伦敦时装学院优秀学生作品展演、“海思堡.东华”2012秋冬学生作品秀、2012“巧帛.东华杯”服装设计毕业生作品决赛、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罗竞杰专场会、2012 “雅莹.东华杯”中日合作班毕业生作品秀、2012第八届“YKK.东华杯”研究生服装设计作品大赛等六大动态秀;2012第五届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2012中日合作班毕业生作品静态展、2012东华大学第四届创意市集展、2012东华国际现代艺术展、2012新水墨艺术邀请展与2012估衣——平衡与循环:刘佳婧个展等六大静态展。

龙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伏羲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4-0066-03

一、伏羲文化的精神实质

(一)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

伏羲又作虑牺、宓羲、包牺、庖牺、炮牺、皇牺、羲皇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古成纪,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创八卦、结网罟、制嫁娶、开田地、制礼仪等十多项发明创造,使伏羲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和勇于进取的形象代表,开创了中华文化与文明。追根溯源,伏羲成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原因就是他有着非凡的功绩和特殊的贡献。因此,伏羲也就成为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称为“人文始祖”。

(二)龙文化是伏羲开创的中华传统文化

三皇五帝之中,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龙)身,其实质就是中华龙祖(图1)。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许多原始文化遗址都发现了龙文物,如河南濮阳的蚌塑龙、红山文化遗址的碧玉龙和黄玉龙,这些文物可将崇拜龙的历史推进到6000年以前。从而可以映证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神,华夏先民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显亮的旗帜。伏羲之后,炎帝、神农、勾芒、共工、祝融、黄帝等远古文化英雄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从而龙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内涵博大、最富有魅力的形象。

(三)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华夏文明的核心

天水伏羲庙挂有一块“一画开天”的匾额(图2),是赞颂伏羲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精神的。“一画开天”就是伏羲在质朴、简易、无框框条条局限的原始思维状态下不断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个思维的制高点,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考察,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并用八卦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打开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闸门。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历来被奉为“六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众多哲人学者推演说解就形成了易学。易学中的“天人合一”、“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华夏文明的核心。

二、伏羲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有意义的元素

(一)龙图腾

龙文化是伏羲开创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称天子为龙始于伏羲,“龙的传人”实为龙文化的传承人,也就是由伏羲开创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二)虎图腾

20世纪80年代,在河南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了仰韶文化时期蚌砌龙虎图案,印证了虎图腾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伏羲开先河的传统文化也称为龙虎文化。

(三)八卦图

八卦是阳爻“―”和阴爻“--”的组合。先民认识到世界的组成,首先是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等,都是一一相对应的存在,便有了阴、阳概念。而后又用最基础的单、双来表示阴、阳观念,这就是“―”和“--”。如果把两个爻相替迭加,便会出现四个卦,再加一爻便会出现八个卦象。

(四)太极图

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期,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河图》和《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又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五)河图

伏羲在黄河上发现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这样画出了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作河图。

(六)洛书

洛书古称龟书,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

三、伏羲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对伏羲文化内涵的借鉴

伏羲文化元素会随着时展、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形态变化和发展。但是,其思想精髓却一直贯穿其中,成为一条主线指引着环境艺术的表达方式。在现代环境艺术中,手法的运用只停留在浅层,要创造性地继承中国传统装饰要素,还要抓住其文化内涵,来指导手法的运用。

1.集美思想的体现

集美思想是图腾崇拜的来源。所谓“集美”,通俗的说就是将一切美好的事物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就是传统集美思想的体现,也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常用的题材。

2.趋吉纳福的表达

趋吉纳福的意识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未见淡薄,吉祥图案、吉祥色彩、吉祥观念长盛不衰。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为伏羲文化的元素符号在当今社会的运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条件。

在室内环境中,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和虎图腾常常作为装饰元素,寓意吉祥、正义和威严;在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中,龙图腾、虎图腾、八卦符号、太极图、河图和洛书也是常用题材。

3.以人为本的宗旨

《周易》认为,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三种基本物质材料,所以称之为“三才”。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从这种直观的认识中,不仅得出人是整个宇宙的构成部分,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人是天地化育的结晶。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凝视和解读。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不断推动环境艺术的发展。以人为中心,对地域文化及社会环境的承认与重视是环境艺术设计从简单实用到实用之外蕴含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

4.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就是“天人合一”。伏羲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易经》中有以柔克刚、阴阳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等理念,都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不断向对立面转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方圆、阴阳、浓淡等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转化过程。这一规律揭示的是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过程。现在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都体现这些元素的对比,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让元素形成互补,造成一种心理转化,达到和谐共生的效果。比如粗糙未打磨的沙石墙面,搭配材质精细光滑的地面,就会产生原始和人工相碰撞的现代效果;或是整体灰暗的色调,辅之以大红所形成的视觉冲击,使暗的不沉、亮的不艳。

(二)伏羲文化及其元素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对于伏羲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对于伏羲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通过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来进一步体现其精神实质。

1.对伏羲文化元素符号的直接应用

设计中运用伏羲文化元素的视觉形态如造型以及纹样等,按照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以元素形态的整体或局部与现代事物相结合进行组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图3)。

2.对伏羲文化元素符号的抽象和重构

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挖掘传统的精华,有效地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

如北京奥体中心区域内的大厦建筑,就是对龙图腾形象进一步抽象和简化,将华夏五千年龙图腾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机融于一体,成为北京的一张经典 “城市名片”(图4)。

再如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雕塑“水龙”,将龙的威严形象和水的柔韧形态结合重构,大气而柔美,震撼人心,抽象地张扬着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主题。“水龙”塑造了一个和平崛起于世界的中华民族新形象,代表了民族的腾飞,演绎着文化凝聚的力量(图5)。

3.对伏羲文化内涵的表达和演绎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需要设计师寻求其思想根源,传承其精神实质,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对立统一的规律,推陈出新,创造有文化价值的环境艺术空间。

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由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构图以方和圆作为基本母题,用隐喻方式充分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将儒学“仁”、“和”观念融入规划之中,借签“洛书”、“河图”、“九宫格” 及风水学说理论,将现有的地段匠心独运、合理布局,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图6)。

四、结语

用现代手法诠释伏羲文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根据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创造性地使用羲文化,让伏羲文化及其元素符号从内而外被人们接受:一是要体现它的文化内涵;二是元素符号的运用不拘泥于传统形态;三是用现代材料和物质技术来搭配协调使用,使之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实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永昌.论易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当代艺术.2007,(4).

龙文化论文范文6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发展状况,并以巨龙公司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巨龙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就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公司经过多年的经济积累,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人才开发与管理的体系;初步形成了有巨龙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本文在对巨龙公司员工进行的问卷调查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巨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才管理部门作用不够强;人才队伍结构与目前企业发展战略矛盾突出;在人才的使用上存在问题,部分高素质人才流失;任用机制存在问题。论文还归纳出巨龙公司面向二十一世纪面临的五大挑战,并明确提出了巨龙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的战略对策:发挥公司班子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建设;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和政策;培养和更新企业文化。

论文对于其他的中国环保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巨龙公司,人才对策,人力资源开发

ABSTRACT

Startingfromasimplemanufactory,GUDRAGONhasnowbecomeaninternationallywell-knownmodernenterprise.However,duetoseriouscompetitioninthemarket,thechangingofmarketenvironmentandallkindsofchallengesappearingin21stcentury,GUDRAGONhasexperiencedmanydifficultiessuchasmarketdeclination,profitdropdown,demoralization,talentslossandevennegativeprofitsintheyear2000and2001.ThethesismakesadeepstudyandanalysisofthecompanyfromtheHumanResourceaspectwiththeknowledgeonmanagementandhumanresourcemanagementaswellas;empiricalresearch.

Thisthesisfirstlyintroducesthehumanresourcemanagementdevelopmentofnationalandinternationalappliancemanufacturers,andthentheaccomplishmentsofHRdevelopmentofGUDRAGONandindicatestheadvantagesofGUDRAGONintheconstructionoftalentsteam:GoodmanagementachievementformsaneconomicalbaseforconstructionofHRdevelopmentandmanagement;hasacomparablynormativeHRdevelopmentandmanagementsystem;hascreatedacharacteristiccorporatecultureandhassetupagoodcorporateimage.

ThenthethesisstudiestheproblemsexistinGUDRAGON’sHRDevelopmentandManagement:thefunctionofHRmanagingdepartmentisnotstrongenough;thetalentconstructionandcurrentcorporatedevelopingstrategieshavesharpcontradiction;problemsexistintheutilizationoftalent,whichleadtotalentloss;theappointmentmechanismhaveproblems.ItalsobriefsthefivebigchallengesGUDRAGONisconfrontedwithinthe21stcenturyandputs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Exertthecoreeffectoftheleadingteam;Furthercompletethetalentdevelopmentplan;Enforce theorganizationconstructionofHRdepartment;BuildandcompletetheHRcultivatingsystemsandpolicies;Fosterandrenewcorporateculture.

ThisthesisalsogivesadvicetootherChina’sappliancemanufacturersandtownshipbusinesses.

Keywords:GUDRAGON,talentscountermeasure,

HumanResourcesDevelopmen

目录

绪论………………………………………………………………………………1

第1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综述…………………………………3

1.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3

1.1.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3

1.1.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3

1.2与本文相关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4

1.2.1人力资源规划……………………………………………………………4

1.2.1.1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4

1.2.1.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5

1.2.2人员激励…………………………………………………………………5

1.2.2.1人力资源激励的定义………………………………………………5

1.2.2.2人力资源激励的方式和原则………………………………………6

1.2.3绩效考评…………………………………………………………………7

1.2.3.1绩效考评的含义…………………………………………7

1.2.3.2实施绩效考评过程中的职责分工…………………………8

1.2.3.3考评者的选择………………………………………………9

1.2.4人员培训……………………………………………………………9

1.2.4.1确定培训目标………………………………………………9

1.2.4.2拟定培训计划……………………………………………10

1.2.4.3选择受训者………………………………………………10

1.2.4.4培训的形式………………………………………………10

1.2.5薪酬制定……………………………………………………………11

1.2.5.1影响薪酬制定的主要因素……………………………………11

1.2.5.2薪酬结构…………………………………………………12

1.2.6企业文化……………………………………………………………13

1.2.6.1企业的物质文化………………………………………………13

1.2.6.2企业的制度文化………………………………………………14

1.2.6.3企业的精神文化………………………………………………15

第二章国内外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16

2.1国外先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情况概述……………………16

2.2外国先进环保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实证研究…19

2.3我国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策略性研究……………………23

2.3.1我国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24

2.3.2我国环保企业和外国先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差距分析…25

2.3.3我国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30

第三章实证研究巨龙公司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企业人才对策………………37

3.1巨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37

3.1.1巨龙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就……………………………………………37

3.1.1.1企业的人才素质逐年提高…………………………………………37

3.1.1.2企业人才结构渐趋合理……………………………………………38

3.1.2巨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利条件………………………………39

3.1.2.1经过多年的经济积累,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39

3.1.2.2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人才开发与管理的体系………………………41

3.1.2.3初步形成了有巨龙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43

3.1.3巨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43

3.1.3.1人才管理部门作用不够强…………………………………………43

3.1.3.2人才队伍结构与目前企业发展战略矛盾突出……………………45

3.1.3.3在人才的使用上存在问题,部分高素质人才流失………………47

3.1.3.4任用机制存在问题…………………………………………………56

3.2巨龙二十一世纪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挑战………………59

3.2.1巨龙自己培养的中高级人才满足不了未来发展的要求……………60

3.2.2外来的人才供给越来越有限………………………………………60

3.2.3设备行业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61

3.2.4地区的环境条件使巨龙客观上存在对人才吸引力的不足…………61

3.2.5本地的人才政策存在偏颇……………………………………………62

3.3巨龙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的战略对策……………………………63

3.3.1发挥公司班子领导核心的作用……………………………………63

3.3.2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规划…………………………………………64

3.3.3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建设………………………………………66

3.3.3.1人力资源部门重新定位…………………………………………66

3.3.3.2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设置………………………………………66

3.3.3.3推进信息网络系统建设…………………………………………68

3.3.3.4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68

3.3.4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和政策………………………………69

3.3.4.1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人才引进政策………………………………69

3.3.4.2完善人才测评制度………………………………………………70

3.3.4.3推进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70

3.3.4.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80

3.3.4.5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和培养的政策和措施………………80

3.3.4.6完善任用机制……………………………………………………84

3.3.5培养和更新企业文化…………………………………………………85

3.3.5.1巨龙文化要体现中山人文特质…………………………………85

3.3.5.2结合“巨龙”实际,加强建设表层文化…………………………86

3.3.5.3锤炼“巨龙”个性,加强建设内层文化…………………………87

3.3.5.5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89

3.3.5.6建立跨文化管理的新模式………………………………………90

第四章中国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93

4.1中国乡镇企业政企不分带来的人事弊病………………………93

4.2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一蹴而就………………………95

4.3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状况必须改变……………………98

4.4入世后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100

4.5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102

4.5.1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102

4.5.2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103

4.5.3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104

4.5.4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105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107

5.1研究结论……………………………………………………………107

5.2展望…………………………………………………………………107

参考文献…………………………………………………………………109

附录:巨龙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调查问卷……………………………………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