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奥本大学;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78-02

应用统计学是一个宽口径、融合型专业,主要是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在金融、经济、信息等领域的应用,用统计方法解决相关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内容涉及数理统计、金融统计、信息技术三大知识板块。在此新形势下,在高等教育中探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设置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1-3]。

经过先后对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兄弟高校进行调研,以及与我校有合作教育关系的美国奥本大学的交流和网上查阅资料,获得了上述国内外知名大学对于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高校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情况表

一 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此背景下,我校在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中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据获取能力: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能够将数学和统计学知识运用于经济、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并能解决社会经济、信息领域中的复杂问题;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目标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经济、金融、信息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设计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和预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

2 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工具并进行统计计算: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语言(如R语言)及一些数学软件特别是统计软件的使用(如SPSS或SAS),具有一定的软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课程设置之比较分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两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特点。

1 两校课程设置范围及内容基本相当,但我校本科统计学专业要求的总学分大大超过美国奥本大学要求的学分数,课程数量也相对较多。

2 在数学等基础课设置方面,我校及国内几所高校的统计学专业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等课程,奥本大学开设的是微积分课程,到大学二年级才开始应用线性代数课程,说明奥本大学在数学类基础课程的难度上较我校低。另外奥本大学没有开设物理课程,我校开设了4 学分的大学物理,说明我校比较注重理科基础素质的培养。

3 奥本大学更为非常重视人文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设了12学分的人文社会等课程。美国奥本大学开设了20学分,而且奥本大学人文社会艺术等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要远远超过北京信息科技大W。此外,奥本大学选修课的范围非常广泛,而这12学分的人文学科在我校属于必修课,受学校整体影响可选范围较小。

4 我校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要求远远超过奥本大学。我校的专业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数量上还是总学分数上都要超过美国的这所知名高校,究其原因是美国大学最后一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选择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并提交研究报告,或者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两三个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专业课设置较多。近来我校也在独立实践环节增加了课时,如统计计算、实验设计、抽样调查、金融数学等课程,均配备了1~2学分的独立实践环节,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表2 两校课程设置之比较

上表中带有“#”的课程均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统计系专业选修课程,综上分析,与奥本大学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相比,我校总课时数量、必修课学分总数等都相对较多,其中多门课程,如回归分析、统计计算、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也具有独立实践环节,但是在选修课这一层面,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要大大低于美国奥本大学。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同时提高实践课学分的比重”。这一文件以及对奥本大学培养方案的调查,对于我校的课程设置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之努力方向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我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并不逊于国外这所知名高校,但在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高方面,我们还需更加努力。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乃至我国的大学生课程设置中,有16学分为大学英语,且需要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上花费大量时间,则大大缩短了学生可自主分配的学习时间,而奥本大学可将学时分配至其他人文社科课程,如历史、文学、艺术等,引导学生从社会科学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

2 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例,应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例如我校开设文本数据分析与推荐系统、R语言等课程,是符合当前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青年教师亦应与时俱进,不断接触科技与社会前沿,加强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从而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应更加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制订出实验教学大纲,进一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和规范毕业设计和各种实习工作,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潘S, 赵喜玲.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J]. 河南科技, 2013(6): 252-253.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本文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类专业为划分标准,详细统计整理了学分和学时的分布及其倾向性,以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1.通识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设置的各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和学时上存在差异。从表1不难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平均达到35%左右;而文科类专业几乎不存在差异,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对合理。在学时的设置上,五所大学工科类专业通识课所占的学时相对较多,平均占总学时的40%左右,多者达到46%,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而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通识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且差异较小,平均在35%左右。

2.专业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60~100学分之间不等,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在80~90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且平均占总学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一些专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高。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不足。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到45%,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50%左右。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这对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十分不利。

3.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一致,不太关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学分及学时的设置上趋同。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条件、校园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其毕业后能较快融入社会。

2.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任何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都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其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要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淡化专业,模糊学科,加强文理渗透,加大基础课程比例,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3.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承认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的教育对策,并依据学生的差异创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论坛,2010(4):56-58.

[2]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_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4]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 新时期 本科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Take Shenzh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UAN Keming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Deepen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raised outline action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imed at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take Shenzhen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new era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reform ideas and propose specific action plans.

Key words new era;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大学本科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最紧迫最核心的主要任务。现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摆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要问题,把握好这一作为高校的主要生命线,是各高校迈向现代化一流大学的重要保证,关乎着学校的生存、发展。深圳大学作为特区大学,教学质量的好与否,关系着深圳大学各项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深圳大学自创办以来,一直苦寻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深圳大学在国际、国内兄弟院校间的影响。通过多年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索,深圳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社会影响度不断攀升。但作为地方性大学,与一流大学相比,特别是与社会的期待相比,深圳大学本科教学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在学科建设上有诸多方面待改革和探索,如: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待加强;本科教育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在当前深圳大学本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原因有教育体制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对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

深圳大学对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及教育教学改革思想进一步的梳理,确定学校办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深刻分析本科教学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结合深圳大学总体发展战略,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抓住机遇,全面实施“深圳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

1 近年深圳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深圳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使命,以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为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进一步提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教学改革具体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打造拔尖创新人才

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条条框框和体制,进一步探索科学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融合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本科招生的三元结构,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积极探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截至目前,已组建高性能计算机特色班、数理金融班、国际投资接轨班、国学精英班、管理科学全英班等8个创新班。在推进现有创新班内涵建设的同时,学校将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分类指导、扩大规模,3年内重点建设五种类型共40个创新班,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五类创新班包括:以“本-硕-博”连读培养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学术研究创新班”、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技术应用实验班”、以跨学科跨专业方式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复合人才培养班”、以全英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国际合作接轨班”、以创业课程与创业实战相融合模式培养创业领军人才的“创业精英培育班”。

各类创新班充分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个性化教学组织、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开放灵活的管理制度,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特点,个性定制培养方案、精心设置课程体系、科学制定评价要素,实行学术导师制、小班授课制、小组研讨制、研究性教学与学习制、学习过程管理制。

1.2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建“创新创业实践与学生发展”课程模块,形成一套创新与创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系统完善又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理念先进、教学相长的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本科生创新学分奖励办法》。

(1)课内“创新研究短课”与课外“聚徒教学”相结合推进创新教育。“创新研究短课”设置科研项目短课、专题研讨短课、专技实践短课和学院特色短课四类,实施学期课内短课制,要求以学术研究性、探索性和实践性为开课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实践能力为目的,采取课内集中授课、集中研讨或集中训练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组织学生围绕学术主题进行研讨探索和方法训练、或开展专用技能集中训练和培训等。每年开设100门“创新研究短课”。

“聚徒教学”为课外实施的以研究性、实践性教学为基础和特征的教学活动。“聚徒教学”拟实施“导师书院制”,3年内聘请100位聚徒导师围绕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建立100个“导师书院”。通过“师传徒”、“老带新”的形式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工作室,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通过一大批课内“创新研究短课”和课外“聚徒教学”的实施,营造浓郁的创新教育氛围,使学生创新行为蔚然成风,创新成果脱颖而出。

(2)从意识、品质、知识、技能与实战五个方面构建“五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四年一贯制的创业教育与训练。对现有创业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梳理整合,改变非计划性、非系统性、孤立零星开设课程的状态,构建四年一贯制“五层次”创业教育体系:①低年级开设“创业兴趣引导课”,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业意识;②中低年级开设“创业通识课”,讲授创业所需财税、金融、法规、企业管理和创业项目运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品质;③高年级开设“创业专长课”,讲授各专业领域创业所需的产业模式、业态特征、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等行业知识,增长学生创业知识;④广泛开展创业素养和技能训练,如: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以项目、竞赛与活动为载体针对性地加强创业素养和技能训练;⑤组织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战。

1.3 实施“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实践平台

(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树立实践育人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加大课内外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以案例、项目、讨论、实践报告和团队作业等形式强化课堂内实践教学。(2)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广泛开展特色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校企协同、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依托产业集群协同,开展特色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施展的平台。3年内新增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10个,校外实习基地100个。(3)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学校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鼓励和资助学生尽早参与学科实践和科学研究;学院加强专业实践和岗位实践,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参加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和学科技能竞赛,以教育部、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其他省部级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为牵引,实施一院一赛制;研究改革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探索工程实践、企业顶岗、应用产品、调研报告、学术论文、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毕业综合训练。

1.4 实施“国际交流拓展工程”,探索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模式

(1)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学校国际化程度。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全面拓展全英课程资源,积极联系和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提高学位留学生比例和留学教育质量。(2)积极推进联合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院级“2+2”(混合班)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研究制定学费、招生、课程和管理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倡导中外学生相互融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联合办学项目前两年实施中外学生混合教学。(3)开拓本科生出国(境)交流项目,为学生搭建对外交流与学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包括:短期会议、研讨、暑期学校等;积极拓展交换生项目,稳妥实施学分转换,让更多本科生有机会到国外大学学习深造,开阔视野。(4)鼓励教师出国交流学习,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分专题选送骨干教师赴国外开展教学交流培训,掌握国外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领域学术新进展,全方位提升师资水平。

1.5 实施“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1)建设一批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程)。结合国家级、省级与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通识教育类课程为重点,遴选并建设一批高水平MOOC课程,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开展“翻转式”课程教学改革,推行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以深圳大学为首的地方高校MOOC课程联盟,探索MOOC课程共享机制,开展高校间在校生跨校选课、学分认定等工作,实现更大范围的优质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2)实施“双百”品牌课程建设。3年内遴选和建设百门“通识教育品牌课程”和百门“专业教育品牌课程”(简称“双百品牌课程”)。“品牌”课程体现于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双百品牌课程”将成为深圳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标杆性课程,在其示范、辐射和引领下,带动学校本科课程建设。

1.6 实施“教学质量保障工程”,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1)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校院两级质量报告制度,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价和保障体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作为学校对各学院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推进实施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制度,促进专业和课程统筹调整,优胜劣汰。加强教学过程评价,继续实施教学检查、三级听课制度和学生评教,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2)充分发挥本科教学督导团的监督、指导与评估功能,有力促进教风建设。加强督导团听课、常规教学检查和评优工作,实施督察建议和回复制度。(3)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举办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培训或讲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教学工作坊、教学午餐会、专题研讨会、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教学法与教学实践的交流研讨;持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立项。(4)全面实施《深圳大学本科课程考核规定》。改革课程考试和考核办法,继续推行过程性考核制和附加题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形成性评价,规范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提高课程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加强学业过程管理。严格实施学生学业预警、退学机制,调整选修学分上限,推进学分制收费,改进学风。

1.7 实施“本科教学奖励工程”,激励教师教学投入

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学奖励体系,形成《本科教学教师奖励办法》,实现教学评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真正发挥教学奖励的评价、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扩大奖励范围、增加奖励项目、提高奖励标准,奖励在本科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本科教学奖励工程”设立综合奖、突出贡献奖和专项奖三大类:(1)综合奖。包括校长教学奖、腾讯良师奖、腾讯教学管理团队奖和教学成果奖。综合奖由学校组织评定,教学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其他奖项为每年度评选。(2)突出贡献奖。对取得各类国家级教学荣誉的教师授予“本科教学突出贡献奖”称号,并予以奖励。(3)单项奖。为本科教学各个环节设立三大类共十六个单项奖。包括学年优秀课程奖(最佳课程、最佳创新短课、最佳全英课程、最佳过程性考核课程、最佳课件、最佳案例教学、最佳PBL课程);学年优秀教师奖(最佳课堂教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最佳“聚徒名师”、最佳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最佳学术及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最佳实习实践与实验指导教师);学年优秀教研成果奖(最佳教研成果、最佳教研论文、最佳教学改革推广)。单项奖由学院评定,每学年度评选。

2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人才,这是高等教育最基础、最根本的使命。深圳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是牢牢围绕着这个命展开的。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促进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培养视野宽广、意识领先、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创业人才,把深圳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问题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23-02

一、导师制的概念与形式

(一)导师制的概念

最早出现导师制是在英国14世纪,意为一名导师负责一名或数名学生教学、生活、行为的指导。而在中国导师制出现比较晚,它主要是针对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导师做主要工作内容是,辅导学生的学习、相关学术研究及论文的撰写等工作。但随着大学本科生的扩招,国内一些知名的高等院校所招生的学生素质比较高,学习能力比较强,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对学生实施大学本科导师制。大学本科导师制是对导师制这一制度的延伸,但是它需要相应的老师人数与之配备,有一名导师直接地、全面地、综合性的辅导数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大学现有教育制度的尝试性变革,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二)大学本科导师制的形式

针对我国大学本科的现状,目前我国本科高校,所设置的导师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全程本科导师制

即学生在入学时,学院会设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对其学生未来4年来所要学习的课程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做详细的介绍。学生可以选择心仪的导师,导师对其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后选定自己的学生,即为“双向性选择”。一旦双方选定后,到时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为其指定学习、生活、学术研究、就业辅导、论文撰写等方案。低年级时,导师会针对性的让学生学习一些专业知识;高年级时,导师会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大学的最后,导师会给予学生就业或考研辅导,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

2.高年级导师制

顾名思义是学生大三以后,针对学生就业和考研情况,给现阶段的学生配备科研实践型的导师,帮助学生完成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和就业辅导。

3.低年级导师制

低年级导师制针对的对象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主要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态度、和专业前景介绍,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充满兴趣,对能够迅速地适应大学生活。

4.英才导师制

英才导师制针对的是一些各方面能力都非常突出的人才,这些人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这类人才可以一旦选择专业后,导师根据专业差异对其设置课题研究或科研活动,实施个性化培养。

二、大学本科导师制存在的意义

(一)利于教书与育人的结合

大学本科导师制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直接性的辅导,不仅能够指点学生的专业课程,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在学术研究上,导师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使其参与到相关课题研究中,通过广泛查阅资料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以达到专业知识在短时间迅速提升的效果。在生活上,因为一名导师负责一名或数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辅导,导师的精力和时间是相对充足的,课下与导师沟通与交流,能够向导师汲取生活的经验。大学本科导师制使教书育人有效结合,突出了导师制的优势,若在一些高校尝试性改革后,可以广泛的向其他本科院校推进。

(二)利于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将学分制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学生更多的专业课程选择空间,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但大一新生对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并不清晰,不知道如何选择课程及选择哪些课程,这时导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详细地为其介绍所学的专业,建议或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课程,并将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介绍清楚,在学习中给予学生最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地修完学分。学分制的改革体现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但事实上不少学生为了凑学分而选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导师在此时应起到关键性作用,引导学生选择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与课程,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三)利于弥补课堂授课不足

课堂授课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在同一个教室使用同样的教学器材,对相同专业的学生实施相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但因为课堂授课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形式,特别是一些大班授课,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无法对学生实施一对一辅导。而导师制的优势在于缩小了课堂授课的规模,一名导师制辅导一名或数名学生,能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可以与导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双向性”的沟通方式相对于单项灌输式的授课更具有针对,随时可以为学生补差。

(四)利于教师队伍自我优化

我国导师制最初用于研究生教育,他作为学生学术研究、生活辅导的重要人物,对导师的任职要求非常严格。作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品德,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过硬的业务能力。目前本科导师制只在少数院校尝试性实施,并未向其他院校广泛推行,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的教师队伍有待优化,一些教师的学历和经验达不到导师的选聘条件。若在国内高校广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那么必须对整个高校的教师队伍进行优化,聘用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执教。

三、我国大学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制度定位模糊

我国导师制开始的时间比较晚,长期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而研究生与本科教育存在本质性的差别。研究生是在本科的基础上,对其专业课程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懂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工作。而本科生是通过高招入学的学生,高中教师并未告诉他们应该选择什么专业,专业发展前景是如何的,他需要专业的导师为其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课程。但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片面的认为导师是生活辅导员,或学分制的补充,对大学本科导师制的定位非常模糊。

(二)严重缺乏导师人数

优秀的导师培养具有以下几点作用: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性的人才;作为学生人生的导师,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为其添砖添瓦;给予学生生活、思想、就业或考研方面的辅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大学四年生活。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师生比例是1:50,而发达国家的高校如美国斯坦福师生比例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例是1:6。由此可见,我国的师生比例不协调,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学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唯有从数量上满足学生对导师的要求,大学本科导师制才能广泛地推行,否则是举步维艰。

(三)缺乏对学生义务规定

导师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纵观大学本科导师制实施的相关规定,大多是对导师义务的硬性规定,如导师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考核体系等,但对导师的权利并未明确。而相反,在相关规定中对学生的权利进行过多的叙述,并未提及学生对导师或学院应尽的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现象,使很多导师工作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生活、就业方向等很少干涉,一旦学生修完学分和完成学业,与导师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少,导师制成为高校的一种摆设。

(四)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国外推行导师制的时间较早,其制度相对完善,高等院校会给予导师一定的教学经费,导师会根据其教学计划,分步骤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对导师超出工作内容的部分,学校给予其进行教学补贴,在每年的年终考核阶段,学院会对优秀的导师给予物质和金钱上的奖励,因此外国很多高校的导师制实施的效果要比国内高校好。国内一些高校对导师的义务做硬性规定,导师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全方位的学习和生活指导,然而仅仅以工资作为报酬是远远不够的,本科院校推行导师制应对导师实施有效地激励措施,更好的发挥导师的作用。

四、完善我国大学本科导师制的对策

(一)明确导师角色定位

导师是非常具有权威性的一个角色,在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需要导师的指点和教导。一名优秀的导师不仅可以使大一新生迅速地进入大学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而且能够有效地、分步骤的对其学业进行专业化设置,帮助学生顺利修完学分,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虽然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并未推行开来,但在部分院校实施时,不应该让导师流于一种形式。导师身上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有待每一位学生去挖掘,并在导师的指点下将所有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财富。

(二)缓解导师紧缺难题

每一所院校对人才的需求量都是非常大的,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对更多。一是我国高校现有师生比例是1:50,师生比例失衡,以现阶段情况很难实现本科生导师制;二是我国高校博士导师缺乏,大多学院教师以硕士研究生为主,部分院校某些专业还有本科教师任教。解决导师数量和质量紧缺的问题是实现大学本科导师制的基础,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实行让高年级学生暂时作为引导,有效地节约了学校的教师资源。另外,返聘已退休的老教授,让他们继续在教学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三)明确学生义务任务

大学本科导师制对导师的工作做了硬性规定,导师需要履行的义务在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考核标准中做了要求,但对导师所享有的权利并未明确指出。例如高校助学金、奖学金的发放和评选,多数由班级辅导员说得算,导师对其评选无参与权。但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后,导师对学生在学术研究的成果最有发言权,在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选和发放中应给予一些参考性的意见,确保每一笔资金能够更好的落实及发放到品学兼优的学生手中。

(四)建立有效奖励机制

学院对导师奖励机制设置的状况决定了大学本科导师制能否有效实施。一些院校导师流为一种形式,很多导师除了本职范围内的工作外,其他均由学生自学完成,导师并未给予学生过多的指导。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对高校导师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晋升、评职称、评优、奖金等,有效的奖励机制能够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使之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出色的人才。

五、 结语

导师制从研究生延伸到大学本科教育,是对现有高校教育的一种尝试性改革,能够改变我国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松散的现状,使大一新生快速进入大学状态,制定有效地学习计划,分阶段完成相应的课程,顺利完成学业。但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针对问题从导师定位、导师人数、学生义务等方面进行完善,使大学本科导师制能够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彭廷红,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0(02):51-54.

[2]吴小立.以本科导师制为基础的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06):23-25.

[3]张之顺,段庆.高校本科导师制之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12):10+14.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5

>> 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大学本科教学中创新教育实践的反思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 我国财经类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美国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对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浅析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供需问题 “教学学术”理念对提高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启示 美国MBA教育变革对我国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启示 我国财经类本科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浅谈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的启示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 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发展趋势评析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验调查研究及其对我国院校研究的启示 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测评的探讨 国外大学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查询日期:2013年10月 27日)

图1 2013年春季立命馆大学毕业生就业领域

资料来源:http://ritsumei.jp/public-info/pdf/public04_11_7-3.pdf(查询日期:2013年10月27日)

立命馆大学通过100多年的教学摸索和实践积累,在本课教学上非常重视师生互动、学以致用和学企交流等环节,产生了“基础演习”、“实务操作演练”和“专业辩论大赛”等具有立命馆文科特色的教学成果。

基础演习。“基础演习”是立命馆大学为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开设的课程,每周一次,时间为一年。大一新生被分为若干个班级,由各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各负责一个班级,采用本学院所有教师共同编写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是本学院所涉及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现阶段的热点问题。基础演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并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使得学校和教师可以尽早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在“基础演习”课程的时间内,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讲解图书馆的利用方法和网上资料的查阅方法。

实务操作演练。“实务操作演练”是为大三的文科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具体的场景设置和演练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例如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在每年的5月自由分组,协商一个国际经济合作的案例,各组扮演一个角色(不同国家政府的代表,企业的代表,非营利性政府组织的代表等),以所学的理论和搜集的资料为依据,通过紧张而激烈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达成期待的结果,而教师只是观摩者和建议者。大三学生通过演练可以检讨入学三年来在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上的得失,另一方面也为将来的定位增强了信心①。

专业辩论大赛。“专业辩论大赛”是为大四的文科毕业生设置的实用型专业比赛。“专业辩论大赛”最大的特色是用人单位作为观摩者或者评委加入比赛。每年的11月,立命馆大学的大四学生自由组成辩论队,针对国际焦点问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或者企业实际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用人单位通过对辩论个人和团队的具体表现判断学生的个人应对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常用人单位会在辩论大赛结束后立刻与符合要求的学生签订就业合同。正是因为用人单位参与“专业辩论大赛”这个特点,每年的参赛者络绎不绝,参赛者不仅希望通过大赛提升自己的理论应用水平,更希望利用大赛这条捷径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提前完成就职活动①。

二、立命馆大学教学方式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财经类高等学校虽然在招生上面对的压力相对较低,但是伴随着教育的多样化,教育资源间的竞争也将会日趋激烈,不仅将要面对来自国内综合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更大的挑战,也将要面对海外大学进一步挤压招生空间的压力。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财经类高等学校的特色教学资源,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立命馆大学的本科教育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首先,大一新生在入学后,可以参考立命馆大学的“基础演习”模式设立“专业概述”课程,该课程拥有与专业课程相同的学分,有固定的教室和详细的教学计划。“专业概述”的讲述内容不仅包括大学期间课程的介绍和各项奖励措施的细节,更有必要向学生详细演示资料收集和数据整理的过程。

其次,课堂互动环节有必要继续增加,但是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可以考虑将相关课程联合,实现“大课堂”互动,让学生将相关学科交叉应用于课堂,增加趣味性,降低片面性。

再次,探索进一步提升实务型比赛的“含金量”。例如,积极承办高层次、大规模的实务型比赛,为本校学生展现自己创造有利条件。也可以考虑将实务型比赛的时间和场地与校园招聘会相结合,给学生和企业创造彼此深入了解的机会。

最后,教学改革的推进离不开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监督。学分的设定,对教学改革内容的审查、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是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

三、结语

我国财经类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财经类专门人才,其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也一直把学生的期待和企业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近几年,我国的财经类高校在教学上一直坚持高水平、高标准、高层次的探索方向,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我国的财经类高等学校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确保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根据社会的需要动态的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徽财经大学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在本科教学上的特色比较”(acjyyb2013019)。

注释:

①资料来源: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星野郁教授提供并讲解。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 研究型培养体系 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实习 从业教育 地质类本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03-03

“培养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型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1]赵晓闻、林健教授系统研究了国际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总结了工程人才培养的5种模式,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处理好数量、效益和创新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的关系、保持自我特色和国际化学习的关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2]林健教授还系统地论述了面向卓越工程师的研究型学习。[3]崔崇芳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4]多所学校就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5][6]研究型学院的特色优势专业如何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类相关专业包括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本科专业,从1996年起,开始以培养具有大地学基础和开拓精神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大类培养方案,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为适应具有大地学基础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从2001年开始试验和建立地质类本科研究型培养方案,从2006年开始研究型教学体系、创新教育平台和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通过10多年的改革和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一、以研究型课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研究型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内容。根据地质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现状、行业特色,在地质类专业提出并实施了“5+3”分段式教学和三层次培养方案,教学组织形式延伸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科技活动”的“三元结构”教学组织形式。[7]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课程体系,增加了研究型核心课程和研究型实习模块。

研究型核心课程的设置和选择,既要考虑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实际工程问题,又要考虑课程内容的成熟度。为确保教学质量,一般每个专业(方向)先选择1-2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确定3-5门的研究型骨干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如地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勘查方向),首先选择《土质学与土力学》进行试点,于2000年首次开展课题研究型教学,并进行了教学对比试验,该课程于2006年、2009年分别被遴选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取得经验后,在《工程地质学基础》、《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等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型教学推广。在《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灾害地球物理场观测技术》等课程内则以研讨式教学的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

(二)研究型课程的实施

研究型课程教学,无论采取课题研究型教学,还是研讨式教学,教师的工作量都明显加大。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感受了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完成任务”,效果远好于单独的课堂讲授。

以《土质学与土力学》为例,课题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了解型内容、研究型内容、延伸性内容等。把研究型内容,即本课程涉及的科学主题(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和有利于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内容)划分为若干小课题。课程开设之初,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提出课题,接着,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学习效果则通过提出问题的难易、资料检索、研究或实验方案、学习报告和答辩等综合考评。研究型课程不仅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学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不断努力,我校健全了研究型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手册,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增加了学习指导书、习题集和试题库,使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更为丰富,近10年教学质量调查效果优异。

(三)与研究型课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

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试验项目的选择上主要考虑:(1)科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试验内容。(2)本学科中的科学主题。(3)要有结合工程实际的有利于学生综合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并能独立地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如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中,对于黄土地基处理部分内容,由学生根据湿陷性、击实、含水量、干密度、剪切等常规试验,设计黄土地基处理提高承载力的实验过程。学生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课程中,根据实际的斜坡、洞室地质条件,分析计算岩土稳定性。在课外教学中,学生提出以泥浆剪切黏度测试与黏性土塑限相关性为题,开展创新性试验;结合煤田小口径钻探取芯测试需求,申报立项进行岩心定向方法的研究和设计工作。由于积极引导和投入大量精力辅导,使学生在动手设计、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部分学生公开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和申请了专利。

二、以研究型实习和从业教育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研究型实习

研究型实习首先是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期间根据地质现象和条件、实际问题或矛盾,收集整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方案。在基础地质综合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实习指导组在实习出发前,首先布置给实习学生的是实习问题,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地质现象和条件,进一步提炼地质工程问题,根据基础地质和应用地质学的观点,独立或分组分析问题,并提出地质工程对策。研究型实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一般基于生产或者科研项目进行,以使学生在实习中工作主线更为清晰,更能集中精力分析解决某一类地质工程问题。

(二)从业教育

我校地质类专业开辟了矿大岩土公司、中岩工程检测公司、青岛地矿、徐矿集团、江苏煤田地质二队等实习基地,建设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的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例如,试验教学中的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抽水试验等,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多且投入大,在实验室难以使学生得到系统锻炼。在建立从业实训基地后,这些试验结合生产来进行,试验时间、试验效果都得到了保证。

三、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主体的创新教育平台

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激励机制,配备专门的教师指导队伍指导开展相关活动,为学院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保障和广阔平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院为课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政策支持,每年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专门的经费,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配备了专门的工作负责小组和指导教师;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专门的科研训练室和各种软硬件条件;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个人及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物质奖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科技文化节、申(承)办学校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近年来,我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训练计划,以学生为主发表了地质类研究论文近百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2项。

四、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抓手的组织保障体系

以研究型为导向的基层学术组织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学院层面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改革,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与基层研究所(系)的工作职责紧密结合,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学院在本科教学方面对各基层学术组织提出了明确的分工,尤其是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

以基层学术组织为单位承担和完成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立项,申报教学成果奖和教学质量奖的任务,完成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全校性公选课开设任务。矿山地质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主要承担全院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设备保障等,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为全院本科生创新性试验、科技活动提供硬件保障。基层学术组织按照需要组织和聘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教学教改研究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对办学资源具有支配权。基层学术组织积极关心、参与学校和学院各项事业改革,特别是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工作,通过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不仅改变了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为研究型教学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

五、实施效果

近年来,通过对地质类专业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了本科研究型培养方案;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成果,建成了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个、江苏省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立了以研究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课程3门、学校精品课程4门,获得江苏省精品教材1部。这样,建立了以研究型实习和从业教育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建立了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层次载体,包括科研训练计划、教师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写作、专利发明和申报等,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1项,国家级一、二、三等和鼓励奖28项,省级奖励24项,市校级奖励68项。

我校在工科地质类课程研究型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基本经验和方法,在援疆工作中被推广到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并在煤炭地质类专业产生较大影响,该成果获得201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绪红.建设好研究型大学是走向高校强国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2-22.

[2]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3] 林健.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4] 崔崇芳.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5):155-157.

[5] 唐铁军,成协设,徐跃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3-25.

[6] 朱志伟.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5):99-102.

[7] 隋旺华,曾勇.面向21世纪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工程地质学报,2000,(s):631-632.

[8] 曾勇,隋旺华.地质类专业的拓展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0,(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