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培养计划

会计培养计划范文1

(一)举办ACA特色实验班项目

为适应教育国际化、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会计审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为加快学院国际化办学进程,提高学院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拓宽并促进学生就业与海外继续学习的需求渠道,2012年哈尔滨金融学院与英国EmileWoolfInter-nationa(lEWI)合作成立了“哈尔滨金融学院EWI国际会计教育中心”,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约定在培训项目、海外交流和高端会议讲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化高级财会人才的培养。借助这个平台,哈尔滨金融学院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引进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和考试体系,从2012年起在会计学专业学生中选拔培养ACA特色实验班学员,开始了国际会计人才合作培养的尝试。2014年,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学院开办了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ACA特色成建制实验班。

(二)项目建设目标

树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卓越会计人才,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将实验班打造成为我院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样板,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满足学生海外学习深造的需求,逐渐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办学特色,培养国际化师资,树立专业品牌。通过开办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ACA特色实验班,对课程、教材、考试、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引入国际化、职业化的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使培养的学生既符合我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专业英语、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将来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更具就业竞争力、成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并为其出国留学和将来成为ACA会员奠定基础。

(三)项目主要内容

1.实验班在新生入学时选拔设立,属于学院正式的全日制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一个教学班。实验班执行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参加分级教学。

2.实验班采用“嵌入式”教学,将ACA证书阶段6门考试课程嵌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置换相应课程。嵌入的6门课程分别为BusinessFinance(商务与金融)、ManagementInformation(管理信息)、PrinciplesofTaxation(税法原理)、Accounting(会计)、Law(法律)、Assurance(鉴证),每门64学时,共计384学时。置换的课程为公共选修课(6门108学时)、专业选修课(4门138学时),以及专业必修课中的财经基本技能(28学时),置换的课程共计274学时。

3.实验班师资队伍为整合全院资源,由名师、教授、教学新秀组成的跨系部教学团队,其中ACA考试课程由合作方派驻具有国际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优秀教师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

4.实验班ACA考试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参加ICAEW英国总部安排的ACA全球统一考试。课程结业由主讲老师命题并制定考核标准。

5.在实验班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以赴英国海外移动课堂取代学年实习。实验班学生学习期间可自愿选择赴英国参加海外移动课堂,其所修课时折算的学分可用于置换学年实习的学分。

6.学院为实验班提供带有标识的专用教室,除课程教学使用外,还可供学生自习、研讨、召开学习交流会、召开主题班会等使用。

(四)项目取得的效果

1.项目开办3年来,学院共聘请了6位由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授权机构派驻具有国际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优秀教师,采用中英文双语为实验班学生的ACA考试课程授课,将优秀教育资源引入我院。

2.学院先后邀请了多位ACA会员来院举办学术讲座,英国EmileWoolfInternationa(l简称EWI)总裁Gra-hamDurgan先生作了题为“国际会计人才的未来职业化发展”的专场讲座。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EmileWoolfInternational大中华区执行董事于梅女士作了题为“国际会计行业现状及未来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的讲座。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大中华区总监Mr.JamesLee(黎日忠先生)作了题为“财会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及发展”的主旨演讲。他们作为成功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代表,用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给同学们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将国际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带到课堂,让学生了解到作为一个优秀的国际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

3.有3名学员由于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积极向上、勤奋努力并在学员中起到了带头作用,被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授予优秀学员称号,受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会长MrMartynJones的邀请参加ICAEW大中华区2014年度颁奖典礼活动。

4.有3位同学经过刻苦的学习,分别通过了Busi-nessFinance、ManagementInformation和Accounting科目的考试,获得ICAEW大中华区颁发的奖学金和荣誉证书。

5.实验班学员一起到会计公司开展会计职业体验活动,还共同游览了第二故乡。每学期召开总结交流会,同学们在总结本学期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分享和交流本学期学习ACA课程的收获和感受,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学习热情与动力。

6.成功举行了国际化及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与会人员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共同探讨了实施开办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ACA特色)实验班人才的甄选标准、培养目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组织实施等内容。通过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和认识,理清建设思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对深化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重新定位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的学习是逐渐内化的过程,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不应把培养目标局限在通过几门课程考试上,而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开拓视野,思考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很多的学员在交流时谈到,更看中的是这种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矫正自己,塑造更精彩的人生。与目标调整相应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也要有所创新,应设计一套综合性的指标对未来发展潜力进行评价。

(二)建设体现会计审计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强化实践,需要构建校内外、海内外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模式。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教学实践环节,难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及一些企业合作,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模式已经形成。目前我们急需建立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下一步我们将通过EWI公司联系一些具有国际背景、拥有国际业务的大中型企业及具备承办外资业务资质的会计师学生走出去,去境外进行课程学习并对境外企业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聆听世界级大师的教导、探讨全球著名的商业案例。

会计培养计划范文2

(一)课程安排的时间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

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高校的会计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学第二学年,而在大学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学习基础课、公共课,然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第一学年的公共课程设置并没有为其在大学第二学年的会计专业课打基础、做铺垫。结果是,在大学第二学年内,学生需要在两周内学习完成(IntroductiontoFinancialAccounting)《财务会计基础导论》这门课,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周内学习完成(IntroductiontoFinancialStatementsAnalysis)《财务报表分析导论》这门课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在第二学年,中外合作办学班级中的学生,其外语水平大多尚未达到在课前、课上和课后都能轻松愉快学习的程度,换句话说,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阻碍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学习进步的第一大关卡。二是,会计专业课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缺乏中文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在两到三周的时间内把相当于国内班一个学期内要学的课堂知识理解并消化吸收,难度有些大只有个别学生基本能够完成。

(二)课堂安排过于集中

在国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国际班学生的课程安排一般都比较紧凑,通常在学习一门全英文授课课程的同时,还在学习另外的几门课程,而且,一般都在紧凑的45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在上午,由外教全英文授课,中方教师和学生一块听讲。在下午,中方教师去指定的教室给部分学生做中文辅导,同时,外教在自己的办公室给另一部分学生做英文辅导。但问题在于,过于集中的课堂安排,一方面使中方教师和外教的教学工作强度远远超过了国内班平时授课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程,这就对老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下午的辅导课是复习的好机会,但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下午的辅导不会比上午的全英文授课更容易理解,这往往使英语基础较差或会计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外教与中方教师的合作较少

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在部分高校内,完全由外教制定和执行授课计划,整个课程的授课由外教独立完成,如有课外辅导,也有外教独立完成,有时这种授课防水也被称为全英文授课。鉴于直接实行这种授课方式,国内学生较难立即适应,所以在国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部分高校,开始针对这种授课方式进行主动改进,授课计划和授课过程仍然由外教主导,但上午的课程由中方教师和学生一并上课,下午由中方教师和外教一并提供辅导课或分开提供辅导课,目前,这种授课方式的授课效果已经明显得到改善。尽管如此,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中,仍然存在外教和中方教师合作较少的突出问题。由于在以往的学习中,中文教师通常从一本教材的前面往后面逐步推进,一步一步的讲解与教材的结合比较紧密,而外教通常采取鱼骨式授课的方式,先把根本核心的概念和知识要点摆出来,然后再一一解释。中方教师和外教在授课方式上的这个差异,以及中外对会计专业重点知识的理解和会计准则差异,亟需中方教师和外教从授课计划制定到课后辅导等方面,进行密切的合作,然而,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中,这种合作目前仍然非常有限。

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有计划的逐步调整课程结构和课堂结构

针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现存课程结构和课堂结构问题,尤其是会计学专业课程和课堂。必须有计划的逐步进行调整,例如,在大学第一学年开始学习会计专业中文课程,这样,学生们可以获得一个总体框架性的会计知识和背景知识;在大学二年级,再学习全英文授课课程。例如,《IntroductiontoFinancialAc-counting,11thEdition,CharlesT.Horngren,PrenticeHall,2013-3-14,ISBN:78013325111》(财务会计基础导论,逻辑结构严谨),《FundamentalsofFinancialManagement,Concise7thEdition,EugeneF.Brigham,South-WesternCollegePub,2011-1-26,IS-BN:9780538477116》(财务管理基础E,课后练习详实充足)等课程。此外,在大学第一学年,还应针对国际班学生加强英语教学,尤其是听和说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为大学二年级的全英文授课做好充分的语言准备。

(二)切实推进中方教师和外教的深层次合作

无论是从节约外聘成本的视角、学科建设的视角还是学生培养的视角来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实践都亟需切实推进中方教师和外教的深层次合作。这种深层次合作不仅包括授课任务的明确分工,更为重要的是,在授课计划、授课重点和难点内容、课后辅导,以及基于教学的科研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在中方教师和外教能够在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上深层次合作的条件下,学生能够较为容易的接受讲授的内容,老师也可以更加灵活的安排课程和课堂,这样,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课程安排和课堂安排就可以更加富有弹性,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外教的工作强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聘请外教的成本,也可以缓解目前国际班课程安排过于集中的现状。此外,中方教师和外教的深层次合作,既能有效推进中方教师的科研进步,也能有效提高外教的岗位归属感,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长期发展。

(三)构建更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会计培养计划范文3

1.1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知识结构不足

由于没有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有着明确的认识,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能力评价中缺乏对会计电算化能力的必要考核,使得专业教师更多地注重传统会计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将会计电算化课程边缘性化,因而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二其现状是,在高职院校中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两个方,一方面是对原来的会计专业教师进行计算机和软件知识方面的短期培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信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比较薄弱,只能把计算机当做处理会计工作的工具来讲解;另一方面是授课教师来自计算机专业,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缺乏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而将会计电算化当成软件开发课。也正是由于教师缺乏交叉性系统的学习,使得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难有保证。特别是近几年,会计专业在一些地区就业不足,也使得会计电算化教师师资队伍比例失衡,老中青教师队伍脱节比较严重,中流砒柱力量日益减弱。

1.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黑板+粉笔0教学方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要求。会计软件的演示操作与使用、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案例、编程效果的体现、大量数据的分析等均需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内讲授才能提高上课的信息量,取得好的效果。目前,很多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实践环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硬件配置较低,软件版本较旧,会计应用软件过时,信息系统的开发平台落后,整个系统更新缓慢等方面。因此,加强信息类课程的建设,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迫在眉睫。

1.3学习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实践通常仅仅局限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单项核算,会计电算化实验通常以总账系统为主,教学层次与教学要求一般仅限于会计核算教学中,如何使用计软件进行编表、记账、审核、制单和建账等的学习上,教学的内容也以一般的工业企业为对象。由于现有的教学实践只关注报表编制和财务核算,因而,教学范围较小,对于如何进行会计决策和预测、财务分析和与其他学科联系的教学较少。

2.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会计电算人才培养定位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而不断地丰富与变化的,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会从内容与能力上不断提出新要求,只有紧贴产业,适应企业,其所培养的人才才会被市场所接。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根本不顾忌自身的教学条件,错误理解会计电算化人才,认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就是所谓的既懂会计又会电脑的人。自然在确定培养目标时,由于对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缺乏周全的考虑,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会计电算化工作难以相互匹配。

2.2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在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没有全面理解会计电算化工作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能力要求,偏重于所谓的/动手能力0培养,所以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仅局限于培养技能,进而满足于通过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着眼于某种商品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使用某种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处理,以及编制报表等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们均只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学习一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践,并且在一个学期完成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人才质量,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应变方面,适应性都表现出不足。

2.3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条件简陋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现有的校内会计电算化实习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使得会计电算化校内模拟实训流于形式。会计软件的单一,版本的滞后,都给培养条件带来了困扰。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味地以市场为中心,在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教师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就盲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质量非常低

3.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构想

3.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成培养具有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应用型人才。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应建立与完善严谨的专业课程体系。并通过这一课程体系的教学完成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时,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并让这些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体系下培养的学生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具备了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

3.2强化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强化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是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关键。首先是优化人员结构,通过引进校内外实训类教师,加大实训教师比例,为实践类教学提供有力的师资保证,其次是提高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委派教师参加有助于会计电算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各类培训与实践活动的,从而更新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第三,要培养致力于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的青年教师,保证师资队伍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做到长盛不衰,薪火相传。

3.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既是教学内容的输出手段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形式,根据教学内容与课程特点采用丰富,并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是做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直接要求。首先丰富教学手段,将讲、演、学、做、测、评等手段与环节有机结合,层层推进,做到在讲中演,学中做,评中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其次加强教学环境与实习实践场所的建设,丰富教学元素,将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充分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情境与工作环境相一致,案例与工作任务相依存,让学生在/真真切切0环境中学知识,长本领。

3.4促进校企合作,让学生有的学、有地练

会计培养计划范文4

全球金融危机的联动效应显现了经济全球化下的彼此影响,也使会计和会计人才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G20峰会史无前例地数次提到会计问题,并敦促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统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改进会计准则、推进会计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也已于2010年4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2009]56号),也提出要以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趋同为大背景,加快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出去。在会计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化会计人才是其主要的执行力量,会计国际化也是会计人才国际化的直接动因。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加入WTO后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会计的国际趋同与等效是会计国际化的表现和要求,促使了会计人才的国际化,其关系可用图1表示:

二、国际化复合型的内涵与能力框架

(一)国际化复合型的内涵 国际化的标准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从会计是国际化的商业语言角度来看,国际化的会计人才首先需要具备运用国际会计语言的能力;其次从参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要得到国际认可。总括来说应该具有以下特质:一是会计人才自身要能够在国际上走出去,如加盟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就职国际和跨国公司;二是要能为中国的资本走向国际服务;三是要能为国际资本引入中国服务;四是要能为国际间资本流动服务。国际化强调国际市场参与,复合型则强调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但这两者又是互为条件和因果,国际化必定要求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方能进入国际市场。

(二)国际化与复合型会计人才能力框架 国际化与复合型互为包容,复合型是国际化的要求,国际化是复合型的表现。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可表示为如图2:

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应是通才加精英,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综合性的,包括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素质,职业素质可以分为软技能,如沟通能力,经商的敏锐能力,还有协调能力、管理领导能力。技能方面包括专业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如ACCA的资历,还有语言能力,对本专业的业务知识的掌握能力。

复合型人才,在企业工作不仅仅需要能够记账,也需要做好沟通,还需要锻炼领导能力。会计师不仅需要好的体魄,还需要好的心理素质来承受压力、缓解压力,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会计师事务所用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转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型、实务型的转化,还包括理论实务的转化。

三、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国际认证: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 双语教学并不代表真正的国际化,只有在掌握流利外语的同时,在思想、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都与国际接轨,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国际化。部分高校开设的诸如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班和CGA(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班,学生接受的是国际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同于纯学历教育。学生们可以先人一步进行职业经验积累,可以迅速更新专业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以后的竞争力。目前,中国有将近40%的高校办有会计专业,会计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占所有在校本科生的10%左右。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的国际化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设立诸如ACCA&CGA培训考试中心,举办ACCA班、CGA班和中外合作办学等,目前已有20多所院校办有ACCA或者CGA班,包括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会计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要办好会计专业,就一定要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将国际化的教育特色、职业教育融于学历教育中。

(二)联合培养:国内+国外 2006年11月,中国内地与香港启动了一项合作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工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在京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十年内合作培养1500名取得香港会计师专业资格的内地注册会计师。2007年1月1日起,中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对通晓国际财务准则和实务的会计师需求迫切是达成此项协议的原因之一。目前,香港会计师专业资格已经获得北美、英国、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方的会计师组织认可。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并全科合格的人员,在报读香港会计师公会专业资格课程时,可以豁免“财务管理”及“核数及资讯管理”两个科目的考试。

(三)研修:实务+理论 许多高校在本科常规教学之外,举办多种高级研修班。研修班大多面向在职人员,但同时也针对全日制学生,研修班一般都以培养高层次、具有管理能力能够走向国际的复合型人才并注重实践能力,一般向学员颁发相关培训证书,其权威性和培养的系统性虽不如国际认证和联合培养,但却是帮助会计人才国际化的快捷方式。这方面实践很多,以上海为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国际财务总监CFO高级研修班”颁发英国资深财务会计师资格证书(FFA)、上海财经大学财务总监高级研修班颁发上海财经大学财务总监资格证书和结业证书等。此类培训旨在突破传统财务视野,从战略高度去审视财务与会计问题;领悟公司治理、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作手段;有效控制和防范企业风险;大量接触国内外前沿性的财务管理知识和信息;深入了解相关国际规则并借鉴国际企业的相关经验,促进了会计人才的国际化。

四、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素质与培养质量差距明显 目前大学会计教育呈现两种模式:一类是一些综合性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复旦等会计本科生招得非常少,如复旦一年招一个班,二十几个人,过去隔一年招一次,而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比重非常大,最高达到15%,所以这类院校基本上还是精英教育;另一类是像东北财大这样每年计划招300人,实际上要达到400人的普通院校,最明显的现状就是学生分数差距很大。

(二)学校教育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 重知识轻能力,在很多学校的会计系或者是会计学院,学生普遍都比较沉闷。会计学院的学生,几乎都是学校成绩出色的学生,可是当举行社团活动或是演讲时,他们往往是最“沉静”的。不少新的毕业生包括名校的高材生一开始连支票都不会开,这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会计工作当中使用的知识实际上有15%是大学学习来的,剩下的大部分是实践和自学的。不善于交流和实践能力差,几乎是多数大学毕业生的通病,而这些学生往往考试成绩却是异常优秀的。

(三)高校教育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框架不适应国际化的需求 课程体系方面,我国会计本科课程内容及课程的设置过于狭窄、陈旧,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会计课程未能及时适应会计行业变化的需求,未能适应会计人员能力变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会计专业教材结构不合理。教与学的方法方面,会计教学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和记忆,遵循教师“念经(会计准则)”学生“背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过于依赖课本,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创造性的学习。

五、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一)重新定位会计目标:国际化+复合型 教育程度取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未来的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国际水准的具有理论研究和复杂实务操作技能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这就要求当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及所使用的教材都要体现这一目标的要求。目前各大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日趋一致,那就是着重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使培养对象成为“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基础+国际 会计教育的国际化要求会计课程进行改革,改革办法一是增加国际会计课程和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的课程,二是整合现有的会计课程体系。高校的会计教育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新知识、新理念适时的引入到教学中,并使之与我国会计准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长期重大课题。

(三)实施分层教育:大众教育+精英教育 一是名牌院校的精英教育与普通院校的大众教育区分,综合性名牌院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南大、厦大等着力培养具有国际一流视野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二是普通院校包括专业财经类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分为面向国内会计界培养方向和国际市场培养方向。

(四)革新教学方式: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 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要不断充实会计和相关专业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技能,完善教学方式,加强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教育,使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更高层次的通才技能,全面满足社会进步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要求。

(五)加强师资队伍: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实际工作经验 高等院校必须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批高素质的能够适应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1)扩展教师的选聘标准;可以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担任会计教学工作。同时,高等院校应适时选派教师到会计工作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并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2)优化教师的考核标准。(3)加强企业与高校教师开发涉及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横向课题,如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内部控制的设计、财务管理流程的设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会计类或管理类知识,而且还涉及各种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这些横向课题是培养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的最好方式。

国际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一的教学改革不能促成真正的国际化,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师资与科研等诸多方面在内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培养国际化的中国人,而不是中国人的国际化,要坚持为我所用,以我为主,要将中国的实际融入国际化过程中,从引进、嫁接、合成、本土化、国际化这五个方面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本文系2007年江苏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国际化复合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NO.110(编号:3-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守华:《把握改革发展脉络 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研究》2010年第1期。

[2]刘瑾:《试论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的本科会计教育》,《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10期。

[3]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4期。

[4]陈晓芳、翟长洪、崔伟:《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5期。

[5]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厦门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6]施建军:《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特征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1期。

会计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知识点模块化教学 民族院校财会专业 技能型人才 资金时间价值论

民族院校财会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传统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因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富有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改进和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文以资金时间价值论教学为例,打破课程壁垒,整合课程资源,优化专业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构建知识点的模块化教学,培养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含义及意义

(一)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的含义 朱建君(2006)认为模块化教学,是指将主干课程按单位会计工作的具体岗位划分为若干模块。财会专业的模块化教学的特色就是将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从学科体系转化成岗位体系,以强化主干课程中对岗位职业能力实践操作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李艳(2008)和韩意(2010)认为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而开发的技能培训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王晓辉等(2008)认为模块化教学,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它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地重新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在模块之间进行选择搭配,以实现不同的目标,从而达到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实践要求。卓成秀(2009)认为模块式教学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蒋胜梅(2010)认为模块化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明确学习内容和任务、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三个“中心”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知识模块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中心。沃雅珍(2008)认为能力观、基础观、过程观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特点是对专业采取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点模块化教学是指从素质技能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出发,从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独立性的“学科体系”,向体现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的“行动体系”转变,实现多维度的课程目标,打破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分割,优化和整合知识点及能力面,将理论教学、能力培养、岗位实训有机结合在一起,划分成若干独立的知识模块,为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也便于改革和创新,形成个性化课程群和知识群。知识点模块化教学以财会课程群和财会知识群为主体,可以把财会专业课课程切割为专业基础理论支撑模块、专业技能应用模块、会计职业发展模块。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和平衡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财会专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教学中财会类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不能被高度仿真模拟,并且现有课程设置自成体系且各自为政现象,阻碍了财会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具有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特征,造成课程设置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教材适应性差、教学形式陈旧、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关于长期投资决策的内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投资学等课程都将其视为重要的知识点,是几门课程都要讲但都不深入。财会专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专业课程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为此,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可以打破主干课程分割,优化和整合知识点及能力面,将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突出素质技能的培养,正确地解决了会计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现行“学科化”教育以知识为本,财会专业使用的课程及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现有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致使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缺乏计划性,实践性教学的环节与现实单位具体的岗位操作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脱节,影响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学科化”教学体现不出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化,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需要实施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现行财会专业以课程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能力的发展。现行课程结业考核,以及格为通过标准,继而,开展下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通过该门专业课程考核后,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遗忘殆尽,缺乏将多门专业课相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分析的能力。实施财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可将课程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弥补知识能力构建不系统、不全面的缺陷,还财会知识集群的本来面目,克服单门课程单独结业,互不影响的弊端,变知识识记导向为能力应用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实例:以资金时间价值为例

(一)核心知识点:资金时间价值的本质及来源 资金时间价值论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它准确地提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资产评估、项目投资中有广泛的应用,是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证券投资等课程重要的交叉知识点。笔者将该知识点的教学优化核心知识点、思维全新拓展、能力点交叉、决策实际应用四个层面,核心知识点是基础,思维全新拓展是激发,能力点交叉是深化,决策实际应用是提高。四个层面构成四个维度,将财会专业课程中有关货币时间价值的知识和内容凝练在一起,构成一个资金时间价值论的知识模块。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关于资金时间价值来源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资本家和消费者心理出发,认为时间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活偏好、消费倾向等心理因素。投资者进行投资就必须推迟消费,对投资者推迟消费的耐心应给以报酬,这种报酬的量应与推迟的时间成正比。显然,这些没有提示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形态是G——W——G’,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其中的 G’=G 十G,G’比G有G的增值额,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增加了自己的价值量,称为剩余价值。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精辟地论述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机制和过程,因而,资金的时间价值只能来源于生产过程,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不仅揭示了时间价值量的规定性,还指明了时间价值应按复利方法来计算,他认为,在利润不断资本化的条件下,资本的积累要用复利方法计算,因此资本将按几何级数增长。从综合技能培养的层面,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并非所有的资金都具有时间价值,只有投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资金,才具有时间价值。同时,善于从阶级分析的观点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来源,货币时间价值不是时间和耐心创造的,真正唯一的来源只能是工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二)思维全新拓展:资金时间价值系数的相互关系 资金的时间价值随时间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即资本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数增长。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有单利和复利,单利的核心思想是“本金计息,息不生息”,复利的核心思想是“本金计息,息又生息”,可谓生生不息。复利方法计算方法更为常见和实用。复利和年金都是资金时间价值的表现,复利是年金概念的基础和平台,年金是复利概念的延伸和深化。年金按收付的时间和次数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年金,先付年金,递延年金和永续年金。本文涉及的年金是指普通年金,又称“后付年金”,是指每期期末有等额的收付款项的年金。这种年金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最为常见。积极引导学生拓展专业思维,推导出资金时间价值系数之间存在的九个关系式:复利终值系数和复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关系;年金现值系数转化为年金终值系数;年金终值系数转化为年金现值系数;年金终值系数递推公式;年金现值系数递推公式;年金现值系数分解公式;复利现值系数分解公式;复利终值系数分解公式;年金现值系数半期分解公式。以上关系式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需要耐心细致地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让他们不能仅仅满足现有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要把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知识点培养的过程中构建扎实的综合技能。以年金现值系数和年金终值系数的相互转化为例,从实际过程来看,如果利率和计息期相同的条件下,年金现值系数和年金终值系数实为同一笔资金在不同时点的价值,其内在的联系是复利现值和复利终值,年金的计算是复利计算的延展和深化,此例形象地揭示出了复利和年金之间内在的联系,比单纯的理论推导更加生动。

(三)能力点交叉:资金时间价值论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影响 固定资产折旧,指固定资产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按照一定的方法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和自然原因而引起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如机械磨损和自然条件的侵蚀。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从专业的角度讲,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因为固定资产服务潜力的消逝(功能的降低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将其成本逐渐转化为不同期间的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既然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固定资产价值转移及补偿的过程,计入生产成本或计入经营费用的过程,那么,合理地计提折旧,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转移过程,贯彻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利润,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回收与更新改造的顺利进行,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可分为两类: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直线法包括平均年限法、产量法、工作时间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偿债基金法和年金法等。我国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笔者以平均年限法为例,探讨货币的时间价值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影响,其包含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两大知识模块。开辟此主题教学,目的是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找出相关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和交叉应用能力。平均年限法下若不考虑时间价值,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应该为:(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使用年限,即D=(C-S)÷N,若考虑时间价值,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实际上是求年金问题。可以将给定的最低收益率或银行储蓄利率为贴现率,首先把净残值贴现,然后用原值因素以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速度大大加快,这正符合加速计提折旧的思想和基本要求。在当前科技飞速发达的形势下,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固定资产无形损耗在损耗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迫切需要加速计提折旧。由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不容小视。考虑时间价值可使固定资产每年计提的折旧额增加,因而可加速固定资产的更新与改造,为企业带来纳税的好处。因此,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除现有规定外,即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且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和船舶运输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运输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经财政部批准的其他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还应鼓励其他企业在使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考虑时间价值的影响。此外,应积极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以知识模块化的思维掌握资金时间价值论在证劵股价、长期投资等领域的应用。如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时,应特别关注:(1)前提假设的规定性。在股票分段计算价值时,往往会忽视时间的阶段性,而简单套用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由于期数的有限性,计算结果出现偏差。(2)现值和终值计算的相对性。由于时间点选择的相对性,使时间价值的计算具有相对性,只有时间点的参照物选定后,才有现值和终值的具体数额,复利和年金概莫能外。(3)东西方计息方式的差异性。在经济实践的具体应用中,我国金融机构计算存贷款利息时采用的是单利计息的方式,而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计算存贷款利息时采用的是复利计息的方式。为真实反映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过程和结果,理论研究中大多默认采用复利计息的方式。(4)不要忽视时间价值对项目投资回收期的影响。不考虑时间价值前提下计算出的回收期为静态回收期,考虑时间价值前提下计算出的回收期为动态回收期。

(四)决策实际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论在定期存款转存临界点计算中的应用 资金时间价值论在决策中的实际应用相当广泛,利用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定期存款转存临界点。每次央行加息时到银行办理转存业务的人数都会骤升,储蓄存款利率上调后该不该转存?转存是否真的能够获取更高收益?储蓄搬家与转存都需要谨慎,因为根据储蓄条例规定,支取未到期的定期存款,银行只能按活期利率付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六条《条例》实施后,新存入的各种定期储蓄存款,在原定存期内如遇调整利率,不论调高或调低,均按存单开户日所定利率计付利息,不分段计息。第二十七条 《条例》实施后,新存入的定期储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和部分提前支取的部分,均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利率计息;未提前支取的部分,仍按原存单所定利率计付利息。”如果定期存款存入的天数已大于转存临界点就不要进行转存;如果小于转存临界点,就可以转存。银行界人士提供的存款临界点的计算公式为:转存临界点=360天×存期年限×(新利率-原利率)÷(新利率-活期利率),需要说明的是,按《储蓄管理条例》规定,储蓄存款计息每年按360天,每月按30天计算。存期超过这一时限的存单转存反而吃亏。此实例涉及三个知识点:货币的时间价值、盈亏平衡点分析、决策方案选择,为了培养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激发他们学习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兴趣,拓展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一年定期转存的计算公式按货币时间价值的思维,可以表述为:转存临界点÷360×活期利率+(360-转存临界点)÷360×新利率=原利率,这要比银行界人士提供的存款临界点的计算公式要易于理解和应用。如央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了3.25%。如市民在2011年4月5日和4月6日分别存入一万元一年定期存款,则到期后利息分别是300元和325元,调正后要比调正前多出25元利息。如张先生持有一年定期的80,000元储蓄存单,计算到此次加息的当天,该笔定期储蓄存款已经存了20天。是提前支取后进行转存合算,还是继续持有这张存单合算?一年期定期存款的转存临界点=360天×存期年限×(调整后定期年利率-调整前定期年利率)÷(调整后定期年利率-活期年利率)。即:一年期定期存款的转存临界点=360天×1年×(3.25%-3.00%)÷(3.25%-0.50%)=33天。笔者建议,做定期存款期限不要太长,以不超过半年的短期为宜,以定期转存临界点为决策的标准。这样,一旦利率再次提升,投资者存款到期后可迅速转存,享受新利率带来的溢出收益。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YX110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胜梅:《浅谈模块化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策略》,《新课程》2010年第6期。

[2]李艳:《高职成本会计模块化教学探讨》,《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0期。

[3]汪冠群:《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财经类专业综合实训中的运用对策》,《当代经济》2010年第6期。

[4]王晓辉:《谈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中的运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朱建君:《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年第17期。

[6]卓成秀:《会计专业模块教学浅析》,《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第2期。

[7]苏亚民、翟华云:《财务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王华、石本仁:《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李金泽:《银行新业务法规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会计培养计划范文6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资本市场日益国际化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会计国际化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不断地推进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了更好的实现会计的国际化,我们还应当学习、分享不同国家间的会计思想、实务及教育等问题,以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作为培养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各大高校,应当在会计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恰当地调整,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国际会计人才。

我国会计研究生培养现状及SWOT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培养单位没有明确的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但通过分析各高校会计研究生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学术型会计学硕士作为学历教育,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侧重于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而专业型会计硕士作为职业教育,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注重于实务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两类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相较本科及以下学历更为乐观,相当大比例的会计研究生都能进入到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及各领域内翘楚的私企、外企、会计师事务所等,值得一提的是,就目前来看,入职后的研究生在单位的发展大多呈良好趋势,这与其在校期间获得的扎实的理论功底息息相关,再加上入职后的实务锻炼,工作及社会经验的积累,多数研究生都能够在单位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肯定,单位自然愿意为研究生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另外,会计研究生的基本聘用薪酬、福利与各地经济发展、工资状况等有关,但基本上都能达到较高水平。

会计研究生的优势:结合近几年的统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会计研究生的录取虽然有扩招的现象,但是录取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因此,能够得到研究生就读资格的学生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而对于有资格培养会计研究生的各大院校,国家教育部对每个会计硕士导师培养研究生数额有明确规定,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这对于会计研究生优势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国家对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在读年限规定为三年,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在读年限规定为两年,从而使得研究生有充分的时间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根据调查了解,两类会计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安排基本都于第一学年完成,这样一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弥补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事实上,除了学生自主安排这些时间来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之外,导师也会参与进来,对自己的学生给予合适的引导,因此,一般不会存在盲目学习的状态,大多会计研究生都能够在巩固本专业学习之外,在导师的推荐下结合自身能力、兴趣,合理、有效的吸收其他知识。

会计研究生的劣势: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定,会计研究生在读期间接触到会计实务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学校毕竟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很难提供大量的实践教育机会,案例教学也只存在于个别学校,还无法做到全面地推广,导致会计研究生实务方面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差。尽管有不少学校及会计硕士导师关注到这个方面,并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但是由于会计岗位在公司的性质比较特殊,学生们被允许接触的往往是实训课上学习过的内容,很难做到对于会计实务的真正认识和掌握。可见,会计研究生在锻炼实务处理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实务处理能力是高层次会计人才必备的技能,因此,实务处理能力较差是会计研究生的一大劣势。

会计研究生的机遇: 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总体有缩减的趋势,但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例如大公司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以及各研究机构的高级分析师等少有人能够胜任,再加上目前跨国公司、国际性单位等的涌现,无不要求会计人员具备高能力高素质,这给有充足时间完善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为脱离了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会计研究生在校期间拥有更多的专业内外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这种方式,研究生能够很快具备会计复合型人才的条件,获得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所具备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其在解决问题时有更为清晰的思路,这正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这一事实,加强了各大培养单位对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会计研究生基本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有效地协作其供职企业在国际会计事务上的处理,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趋势下会计研究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改进我国会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建议

作为会计研究生培养单位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好培养方案,尽可能的杜绝研究生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服务社会这些现象的出现,鉴于当今经济形势和国际化会计的大趋势,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由于各大高校会计研究生教育都是根据研读方向分别安排导师及其所修课程的,因此,所修课程没有统一的设定,但我们应当统一课程体系,尤其是在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下,应当特别注意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传统授课内容上,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最直接的就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众所周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必然趋势,各大高校必须围绕这一点,同时将课程体系进行国际性的系统完善,才能保证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国际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