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藏族文化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1
研究背景
民族,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既是传统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民族文化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穿着或者佩戴具有民族元素的人,他们的佩饰或者穿着,已经融入进现代社会,这些服饰简单而有内涵,能很好的体现出穿戴者的个性。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在这个充满创新与进步的时代,抓住有特色的东西,加以探索改造,才能更吸引人的目光。
藏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藏族服饰很有特点,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藏族服饰是在经历了漫长岁月,时代变迁之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的一种服饰文化。
藏族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多被运用,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藏族服饰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个少数民族最本质的文化风貌、民族特色对于今天的服饰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所展现的是雄厚的阳刚之美和一种淳朴的自然之美。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是藏族从小就开始的原始信仰。因此藏族的服饰都与这一切有关,他们崇尚自然,因而衣服上常常带有日月星辰,飞禽鸟兽,花草树木等等,代表他们热爱自然,崇敬自然。
藏族服饰的面料不是轻薄飘逸的,是带有厚重感的,触感十分厚实,散发着原始的乡野情趣和自然的肌理美感。这种面料的特征主要因为其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以及物质资源的缺乏,同时也能更加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是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藏族服饰的色彩大都鲜艳、明亮,能瞬间抓住人的眼球。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烈的辨识度。其中,藏族服饰的色彩运用颇具特色。藏族人崇尚白色,因而白色是藏族人民常用色调。色彩通过冷暖、强弱来展现穿戴者的情绪和情感,带给人不同的冲击。藏族人民通过运用这种鲜明对比和高纯度的色彩的运用来展现这个民族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传统文化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藏族最有特色的大概要算得上是其佩饰了。藏族的佩饰是藏族人民精神文明的载体,体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不同于其他任何少数民族。他们不分年龄大小,都会佩戴佩饰。佩饰起源一部分来自于藏族人民对力量、勇敢的炫耀,一部分来自于对宗教鬼神的崇敬。还有一部分体现其标志种族,氏族制度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到现代社会,佩饰仍然是藏族人民展现自己社会地位,显示自己富有美丽的重要元素。
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元素是一直被设计师所追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永远都有其创造的价值。民族文化内涵深远,处处都可以运用和创作。民族元素并不是单纯的把传统元素进行拼合整理,也不是对传统民族服饰的各种元素进行临摹或者稍加改造。而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和风俗习俗等的探索和创新。使中国民族元素升华发展,成为更符合现代审美而且更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服饰。从设计的服饰中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奥妙,体会民族文化带来的神秘与魅力。
我这里选择的是属于中国民族元素中的藏族元素,其特殊之处就是纹样美轮美奂,色彩多变艳丽,处处精致,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叹为观止。从这一个小的特色之处,所感受到惊艳,震撼,可以想象藏族文化的繁荣复杂。藏族服饰带给人肃穆、庄严的感觉,这种特色在现代的设计中都可以加以运用。
结论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2
关键词:藏族装饰;基础造型;题材
0 前言
早在石器时代藏族就已经出现了图案,演变至今藏族图案已经具有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与种类繁多等鲜明特色。此外,藏族图案在经历外来文化渗入、宗教洗礼与朝代变迁的背景下,逐渐吸收与接纳各种外来的文化,并且对外来文化实施再创造,加入本民族智慧、思想与情趣,使得藏族图案越来越多样化。
1 图案基本题材与象征寓意
1.1 没有生命的题材
(1)自然星象的图案。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自然星象的图案主要包含天空、水火、地、太阳与月亮等。月亮与太阳一般画于唐卡画的上部天空,处于主神像左右,画面分成方便与智慧两个部分。
(2)佛教的图案。密宗仪器、八瑞相、六长寿与转轮王等是藏族佛教中较为常见的装饰图案。其中,最普遍的要数八瑞相,其主要包含金轮、宝伞、吉祥结、金鱼与宝瓶等八种代表幸福、吉祥与圆满的图案。由于藏族人民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随处可见宗教图案,例如:卷轴画的唐卡属于藏族的佛教信徒拿来膜拜、供奉与观礼圣物,具有深厚宗教内涵与悠久历史。[1]
(3)几何的图案。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几何图案历史最悠久,在远古时代藏族祖先就开始在一些生活器具上雕刻几何纹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何图案是由简单几何形体进行交错组合与角度变化而成。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较常见几何图案包含螺旋纹、十字纹、云锦纹与回纹等,这类形式可通过复合形式或者是单形出现。
1.2 有生命的题材
(1)人物的图案。藏族的人物图案主要包含各种神佛鬼怪与宗教人物等,例如:鬼怪、佛像、仙女、菩萨与圣者等。这类人物图案在经过异化、神化、丑化或者是美化后,可以显示出各种造型特点与神态特征,这种图案的风格一般是写实,可以通过人物形象与面貌来传达各种精神的指令,进而给人慰藉、训导、启迪与威慑。
(2)植物的图案。在藏族植物的图案中,宝相花、忍冬纹、芥子、缠枝纹与牡丹纹等比较常见,而最有代表意义的是花头纹与卷叶纹,这两种图案由于受汉地与印度文化影响,在螺旋状的花叶形与韵律旋转线条基础上不断演变,使其造型逐渐趋向几何化与抽象化。除抽象类植物的图案以外,还存在变体花卉、具体与半具体图案,例如:梅花、牡丹与石榴等。
(3)动物的图案。动物的图案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也比较常见,并且涉及家畜鱼虫与飞禽走兽等,表现形式一般是具象,这类图案经加工以后渐渐变成哲理观念与寓意形象的载体。按照性质可把动物的图案分成三种:其一,和图腾文化的发展、藏族原始的宗教密切相关类图案,例如:羊、猕猴与牦牛等,其中猕猴变人一直是藏族传说;其二,和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把外来优秀文化融合到本土文化中所产生的一种形象,例如:鹿、龙与凤等,在藏区区域龙凤一直是神物,同时被赋予了祥瑞意义;其三,因为佛教影响所形成的图案,这种图案具有佛教意义,例如:金翅鸟、大象与金鱼等,其中大象属于佛教祥瑞,其英勇无畏、体型大与强壮有力,象征着力量。[2]
2 图案造型与组织的形式
2.1 基础造型提炼
(1)变化。图案的设计需在客观基础上实施二次创造也就是变化,这样可以彰显出图案审美的价值。近年来,藏族的装饰图案变化多端,或抽象,或具体、亦繁亦简,换句话说,不管什么样的变化,都可以在藏族图案中找到对应图案。
(2)典型。典型的提炼也就是将一些没有显著特色的部分删除,强调和保留有明显特征的部分。藏族装饰的图案中仲丝图案之中植物祥纹就有着明显的典型性,仲丝属于藏族民族生活日用品,制造格式与图案风格多种多样,但图案中典型性基本一致。
(3)夸张。装饰图案夸张的目的就是为了变形,使对象与原始自然状态相脱离,呈现出独特美感,装饰图案的艺术对于夸张手法要求是浪漫但不离奇、变形但不丑怪。按照夸张对象的特性差异,可以分成动态的夸张、形态特征夸张与神态夸张等,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一些植物纹样一般表现出形态的夸张;动物的图案则表现出动态的夸张。
2.2 在形式美的法则下,构图形式和形的组合
(1)形的组合。在藏族的装饰图案中,主要变化形式是组合图案,联合式、分离式与覆叠式比较常见。大部分几何图案、骨饰图案与石雕图案主要使用分离式组合的形式,这种图案形式间具有特定距离,确保图案块面感。此外,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八瑞相构成宝瓶状时前后的关系、衣饰和人物前后遮挡的关系等是复叠式。
(2)构图形式。第一适合的图案。适合的图案主要指服从于外轮廓图案造型的方式,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在器具上绘制的边角图案或者是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佛教图案都应用了适形造型的方式。虽然适形构图方式会因为受到轮廓限制,但是构图均衡对称与骨骼的组织形式都会在表现在图案造型中,这也是藏族的装饰图案特色。[3]第二,连续的图案。连续的图案主要由几个或者是一个单独的图案根据特定排列规律所形成的一种造型,且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一般包含四方连续与二方连续形式。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大部分纯装饰性边缘图案一般都是连续的图案。其中,二方连续的图案主要在物体结构转折位置或者是边缘位置,以此强调画面分割效果与整体感。而四方连续的图案主要指把某个单独的图案在四个方向进行重复排列后所得图案,一般用于装饰品、织锦、地毯与地砖等较大面积的装饰。
(3)单独的图案。单独的图案主要指独立个体的纹样,如:一栋建筑物、一个人与一个动物等都可当作单独的图案,且复合图案构成基本单位就是单独图案。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比较重视图案组织,不管是复杂复合图案或是简单图案,在自身表现形式方面和其他图案组织方面均存在理性骨骼的形式,也就是均衡与对称。
3 结语
藏族的装饰图案发展历史比较长,且具有宗教特色与民族特色,其在藏族文化传承、民族身份识别与理解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一些外来游客通过研究与欣赏藏族装饰的图案,可以直观和深入了解藏族民族精神与文化,这使得藏族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段小萌,张竞琼.近代民间女袄装饰图案设计方法与审美特征研究――以齐鲁和江南地区相关藏品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4):298-301.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3
关键词:藏族本土文化 艺术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5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我们生活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之地,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了丰富而优秀的藏民族文化,如色彩艳丽、样式独特的藏族服饰;优美绚丽的藏族舞蹈;璀璨的热贡唐卡艺术等,诸多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都融入在我们身处的每一个事物中。因此,我们运用这些内涵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了课题研究《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增强了幼儿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幼儿审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能力,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和地域性。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本人在探索如何更好的运用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
1 多渠道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1)利用家长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 因此,我们让课题研究深植家长心中,运用家长收集了大量的艺术教学资源,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教学需要进行整理。同时,请家长配合我们帮幼儿巩固在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如,家长为我们收集了许多家乡景区的照片资料后,我们组织了艺术活动《我的家乡―― 甘南》,认识了一些家乡的自然景区,然后再请家长带幼儿到这些景区亲身体验,这样,幼儿学习兴趣极高。
(2)利用社会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我们在课题实施中,挖掘社会资源,追溯甘南藏族文化根源,如:唐卡艺术是藏族艺术文化中的精萃。为了让幼儿了解唐卡艺术,我们走访了甘南州文化局、寺院、藏族资深老人和民族院校的唐卡老师,然后将搜集到的唐卡艺术进行简化、创编,并组织幼儿学习绘画唐卡。在此过程中,正直甘南藏族自治州60州庆唐卡展,我们通过多方联系,组织幼儿前去参观,进一步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2 创设本土特色的育儿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忽视,要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合于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课题实施前,布置了藏族本土文化气息浓郁的室内环境,使之透出浓厚的本土气息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教育功能。比如,我们创设了“美丽的甘南我的家”“小脚走甘南”“帐篷展”“五彩唐卡”等主题互动墙饰。在老师的引导认识下,请幼儿在每天入园和离园时,讲给父母听,有些幼儿还当起了小导游讲解的绘声绘色,充分激发了幼儿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兴趣。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本土艺术教育活动
(1)开展本土文化特色的区角活动。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而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操作、想象。在区角活动中,我们有意投放各种幼儿在真实生活中常见的藏族文化操作材料。如:美工区投放黑白色毛线绒、牦牛、羚羊图片,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粘贴、制作了形象生动的牦牛、羚羊作品。在表演区,提供了藏族服饰、藏戏面具、拨浪鼓,让幼儿创编藏族舞蹈、藏戏等,用浓浓的乡情熏陶幼儿,激发幼儿对家乡的喜爱。
(2)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在挖掘本土艺术资源的基础上,精心筛选,提炼出适合幼儿的艺术教育内容,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如在“有趣的藏戏面具”活动中,我们首先让幼儿观看藏戏视频,使幼儿对藏戏中人物所戴面具产生兴趣,接着将各种各样的藏戏面具呈现给幼儿,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之后,再引导幼儿了解面具的特点、图案装饰以及不同颜色面具的含义,感受藏族艺术作品大胆、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像力。同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设计各种形态的藏戏面具,最后,请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将本土艺术文化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皆教育,我们将藏族文化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本土文化艺术,让我们的课题实施更加生活化。如我们创编了“锅庄舞”作为每天的课间操;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藏族民间故事;组织“骑马”“好玩的冈多”等游戏活动,做到了藏族民间艺术教育情景化、生活化。
藏族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充分挖掘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培养幼儿对藏族文化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爱家乡、保护家乡、宣传家乡的美好意愿!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南州志[M].民族出版社,1999,5.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4
关键词:地域文化;藏族;首饰艺术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98-03
藏民族依托独特的地域特点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这些文明成果反映了在物质生产、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藏族首饰艺术便是这座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对于藏族同胞而言积累物质财富只是佩戴首饰的表象之一,藏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形态全部蕴藏在独具韵味的传统藏饰艺术之中。自治区包括一个地级市、六个地区和73个县,不同区域的藏民族所佩戴的首饰在样式上有所区别,正如民间流传的歌谣中唱到的:“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服饰我知道;贡觉服饰让我讲,三串宝珠胸前吊。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服饰我知道;德格服饰让我讲,头顶珊瑚闪光耀。我虽不是康定人,康定服饰我知道;康定服饰让我讲,红丝发辫头上飘。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服饰我知道;理塘服饰让我讲,大小银盘头上套。我虽不是巴塘人,巴塘服饰我知道;巴塘服饰让我讲,银丝须子额前交。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服饰我知道;盐井服饰让我讲,红绸帕子头上包。”对于藏族首饰艺术要透过造型和纹样的表象研究其风格形成的社会属性,才能从整体上读懂藏族首饰艺术的风格特点。
一、藏族首饰艺术的地域文化特征
首饰是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一种物质形态。这种身体的装饰物在诞生之初是以功利性目的为主导的。考古所发现的人类早期的首饰,多为兽皮、兽骨制成的装饰物,这种装饰行为除了潜在的审美意识的主导,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在自然界的力量面前是渺小而脆弱的,面对凶猛的野兽和生存的渴望,原始人类希望通过佩戴兽皮、兽骨从而获得超自然的力量。藏族首饰文化最初也是以功利性为背景而产生的,这种功利性起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域特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藏传佛教的;粗犷豪放的民族气质共同孕育出具有独特雪域高原气质的藏族首饰文化。
二、生活用具到身体装饰品的嬗变
藏族首饰中的很多造型都是由生产生活用具发展而来。受游牧生活的影响,藏族人习惯把常用的工具随身佩戴。一件工具单独存在于空间中,人们很少会在使用价值之外对它有更多的关注,当一个物件与身体形影不离时,人们自然会对它产生一种情感,因为在使用价值之外又附加了审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佩戴者的精神气质,因此,对这件工具进行装饰的行为随之产生,这种装饰行为促使单纯的生产工具逐渐演化成一种装饰品,藏族首饰中的很多造型都是这样发展而来的。
(一)藏刀
刀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之一,但是对于藏民族而言藏刀与他们的生活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虽然现在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但是这种佩戴习惯依然承袭下来。藏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是牦牛肉,他们把牦牛进行分割后在阴凉处风干,食用时直接用刀具切成小块生吃,不进行任何加工。在游牧生活中,把刀具随身佩戴非常方便,这种佩戴习惯就这样延续下来了。因此首饰匠人对藏刀的制作也是极尽装饰之能,通体用錾花工艺进行装饰,刀身上还要用藏族包镶技法镶嵌各色宝石。一把精美的藏刀对于藏民族已经不仅是生活用具,同时还是一种腰饰。
(二)火镰
藏族首饰款式多样,按照佩戴的部位分为头饰、项饰、腰饰三大类,每一类又包括多种款式,火镰、藏刀、子弹盒、奶桶钩等都属于从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首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火镰(图1)。火镰是一种古老的取火工具,通过敲击火石打出的火花引燃火绒进行取火。最初,火镰只具备单纯的工具价值,造型上少有装饰元素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佩戴火镰的行为不仅仅出于功能上的需求,还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时,审美价值开始产生,慢慢的一些工匠开始在火镰上添加装饰物。卷草纹、莲花纹、d字纹是火镰上常用的植物纹样。卷草纹和d字纹常常以四方连续的形式出现,首饰工匠用这种纹样制成金属图案分别装饰在荷包和镰刀上面。随着现代取火工具出现,火镰的实用价值逐渐被替代,但是人们佩戴火镰的习惯随着它的审美价值被保留下来,每逢节日庆典人们都会把火镰作为一种腰饰佩戴。由此,火镰作为传统藏饰,经过纯粹工具的使用价值,到半工具半装饰品,再到纯粹装饰的审美价值,完成了从劳动工具到身体装饰品的嬗变。
火镰由生产生活用具到装饰品的转变过程代表了藏族首饰的演变过程,很多藏族首饰都是在这样一种过程中演化成身体装饰品的,例如奶桶钩,最初是藏族妇女在挤牛奶时,为了减轻手臂的负担,利用奶桶钩帮助提携奶桶,在佩戴的过程中逐渐转化为一种腰饰。由此可见,如果不了解藏族的生活习惯,以及藏族首饰的演化过程,就很难理解藏族首饰的造型特点。
三、发饰带――游牧生活形成的佩戴习尚
游牧生活漂泊不定,不便于携带贵重物品,人们便以佩戴首饰的方式作为财富积累的手段之一。在传统藏族服饰文化中,女性比较注重头发的修饰,这一点体现在女性所佩戴的发饰带上。牧区生活给日常洗理带来很多不便,爱美的藏族妇女把头发编成很多辫子,少则几十根,多则上百根,然后在发辫上佩戴装饰着各种宝石的发饰带。发饰带是一根黑色的布条,也称为辫套,上面钉挂着各色宝石以及錾花银盘。带子上装饰着天珠、珊瑚、绿松石、蜜蜡等有色宝石。宝石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进行排列:天珠一般被视为主石,其两侧为珊瑚,发饰带一般是两根,其中一根从头顶中央经后脑及腰部或肩部,另外一根从额际两侧经双鬓至双肩或腰部。为了佩戴这种发饰带,要将头发辫成几十根甚至上百根的小辫子,还要通过接假发增加头发的长度。最后将所有发辫扎到一起,再用嵌有绿松石的錾花银盘装饰在发稍,发稍处衔接各色彩线。
四、藏传佛教对传统藏族首饰设计风格的影响
藏传佛教对藏族首饰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装饰纹样、造型功用及宝石文化。在藏族首饰上经常出现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动物纹样主要以金翅鸟纹为主,金翅鸟的形象是一种人与鸟的综合体。金翅鸟又名迦楼罗鸟、妙翅鸟,源于印度神话中的神鸟,是毗湿奴神的坐骑,在佛教中,是八部众之一。嘎乌是最能体现藏传佛教色彩的首饰造型(图2)。嘎乌是根据藏语音译而来,它是一种挂在胸前的护身符,嘎乌的造型很多变,有心形、圆形、佛龛形等,但是基本结构是固定的,都是类似于一个金属的小盒子,盒子的两侧各有一个金属挂钩,有的嘎乌正面有个小窗户,能看到里面盛放的东西,一般嘎乌里面盛放宗教信物,例如经文或者活佛喇嘛赠送的圣物。
天珠是最具佛教色彩的宝石,天珠也叫瑟珠,是藏族本土特有的稀有宝石品种,也是藏密七宝之一。藏族人认为天珠是从宇宙坠入凡间的神物,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佩戴它可以祛病辟邪,如果把自己佩戴的天珠送人,将会招致不幸,在这种巫思想的影响下,藏族人对天珠倍加珍爱。天珠是一种具有极强磁波的沉积岩,其构成中含有玛瑙及玉石成分。天珠上类似眼球形的图案具有特殊的佛教意义,其中九眼天珠被视为天珠中的极品,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蕴含着无上佛法、权威显赫、大圆满等佛教意义。事实上,因为天珠中含有的镱元素,在矿物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医疗作用,这种放射元素的作用也是促使天珠产生超自然力量的因素之一。此外红珊瑚、蜜蜡、绿松石也是藏族人喜欢佩戴的宝石,都具有藏传佛教意义。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5
关键词:九寨沟藏族;饮食文化;餐饮产品
素有“童话世界”之美誉的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因沟内有盘信、彭布、故洼、盘亚、则查洼、黑角寨、树正、菏叶、扎如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因其神奇的自然山水,特异的藏族风情而受到中外游人的喜爱。在我国的世界自然保护区中,九寨沟是唯一的一个住有一千多名原住民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藏族同胞长期以来居住生活在高寒区域,从而形成的饮食习惯与其他民族相比有很大区别。藏族主要是以熏烤肉为主食,饮品包括青稞酒、酥油茶以及酸奶等。藏民对于藏族传统食品及食俗保有深厚的感情,就像对待藏族民俗一样深厚。一般来说,民族传统饮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侧面反映出民族文化中最根本的饮食特点,以及最贴近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状况。民族传统饮食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本民族,而且对于游客而言也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也造就了民族餐饮不能被孤立于旅游市场之外。九寨沟旖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藏族风情,以及特色的藏族饮食文化,都是九寨沟旅游市场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藏族饮食文化可以适当在旅游餐饮产品中得以体现,向世人宣传安多藏族的传统饮食文化,肯定会加强与丰富九寨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别,并且促进九寨沟餐饮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九寨沟藏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九寨沟藏族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宗教气氛,同时还稍微带有些许神秘色彩。按照史料记载,九寨沟以前属于中羊峒番部,由于是九个寨共同组成一个部落,因此才有九寨沟的美名。目前而言,九寨沟居民大约有一千多人,大多数均为安多藏族。按照藏文历史古籍《多美宗教源流》中的相关记载,吐蕃王朝发起东征,两个部落军队长期驻守在今南坪、平武一带区域,而未被召回,因此军队就世代定居于此,衍变成“安多”藏族。生活在九寨沟的安多藏族民众,为了生存而逐渐适应了高海拔山区比较残酷的生存条件,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比较特殊的生活习俗,这就是川西北高山特殊的安多藏族文化的起源,具体表现为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等各个方面。地理上分析,九寨沟位于藏族聚居地比较靠近东部的边缘区域,历久以来处于交通闭塞的状况,因此如此特殊的历史条件以及该民族自我封闭的意识状态,导致九寨弦廊槐A糇疟冉显始而又自然的藏族传统文化。在饮食习惯方面,九寨沟藏族同胞和其它民族之间具有很大差异性的。
1.在“餐”方面,九寨沟藏民爱吃牛羊肉,但不食奇蹄类兽肉,以熏烤肉为主。其次,糌粑是九寨沟藏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用青棵、大麦或豌豆炒熟磨粉,再拌以热奶茶而成,形状接近于内地非常普遍的炒面。藏胞出门在外都会带着糌粑,比如下地劳动,上山放牧,或者是出门旅行,糌粑是必备之物。吃的时候向碗里倾洒些糌粑,另外添加些许酥油,冲茶水以供食用。糌粑具有携带方便、熟食、物美价廉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地广人稀而且燃料缺乏的区域。除此之外,藏胞常吃的是食物还包括玉米、小麦、洋芋以及杂粮等。另外还有核桃花、刺笼苞、火烧馍、荞面饼、洋芋糌粑、山野菌煲、农家腊肉、高原牦牛肉、手抓羊肉等,均是九寨沟藏民日常生活主要的食物。
2.在“饮”方面,九寨沟藏民喜好青稞酒、酥油茶、酸奶等饮品。酥油茶是深受藏民喜爱的一种茶品,是在酥油之中添加些许花生仁和核桃仁,将其置入特殊的桶内,然后掺入一定量的清茶,反复捣击即可融合成酥油茶。在藏胞家中酥油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随时都可以看到酥油茶壶煨在火塘上,任何时候都可以品尝到又香又热的酥油茶。研究调查发现,酥油茶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香醇可口,具有一定提神、滋补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清茶,是用大茶或者砖茶放置在茶壶内进行熬煮,饮用过程中再适当添加些许盐。奶茶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是利用清茶锅将牛奶或者羊奶煮沸,添加些许盐即成。藏民最喜欢喝的是青稞酒,因为颜色微黄,而且酸中带甜,素有“藏式啤酒”的美称,青稞酒是藏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同时也是招待宾朋的必备饮品。根据对藏族习俗进行观察,一般是客人来到家里,豪爽而又热情的藏民端起青稞酒壶,连斟三碗以此敬献宾朋好友。其中前两碗酒客人可以估摸自己的酒量,可以喝完也可以剩余,但是绝对不可一点也不喝。到最后一碗斟满则必须要一饮而尽,以表示对藏民的尊重。每当藏族同胞劝酒时,唱酒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歌词丰富,曲调优美。
总体而言,九寨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九寨沟景区的旅游动机更加丰富多彩。因此,重点挖掘九寨沟藏族饮食文化的底蕴,提升九寨沟餐饮文化品牌,使饮食文化与餐饮旅游相融互动,从总体上培养九寨沟餐饮产品的特色,促进九寨沟文化旅游品味与层次的全面提升。
二、依托九寨沟藏族饮食文化开发景区餐饮产品的必要性
通过有关资料统计和笔者实地调查,在前往九寨沟途中,可在茂县,松潘等地用餐,餐饮条件尚可。早餐、晚餐等可以选择在所宿宾馆食用,就餐条件有限。当地比较特色的餐饮以牛羊熏烤肉为主,饮品包括青稞酒、酥油茶以及酸奶等。景区参观游览结束后,沟外就餐的饭店多以经营川菜为主,厨师的水平有限,饭菜质量也一般。而在九寨沟景区内,最初有一些餐厅向游客对外开放,但随着“沟内游,沟外住”政策的实施,景区内餐厅被拆除重建,目前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是2003年投入使用,是功能性比较集中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中心,共有3010个餐位,提供自助式快餐,是九寨沟景区内唯一可供游客就餐的餐厅。就饭菜质量与用餐环境而言比较不错,然而旅游风景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消费选择有限,易形成自然垄断。垄断一旦形成,必将产生不合理的价格。
1.促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作为当代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旅游既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更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旅游业是根据旅游者生活方式的特点,通过满足旅游者的需要,适应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以文化传播的形式取得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一种服务行业。因此,游客在享受旅游产品过程中,根本上可以解读为是购买、消费以及享受文化的一种过程。九寨沟藏民俗最深层次的文化价值注重的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和延续,从而为藏民族文化不断推进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动力。众所周知,九寨沟的藏民俗文化与九寨沟藏族群众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它深深扎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群众之中。我们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需要往深层次对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并且要结合国际化的旅游发展形势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增加九寨沟旅游的品位和内涵,使得九寨沟文化旅游产品在饱含地方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更能彰显出高原民族所特有的、内在的民族精神。
2.满足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
1984年,“藏在深闺人未知”的九寨沟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宝贵的“世界自然遗产”,1997年又被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此外,还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个旅游胜地,同时拥有这三个桂冠,不仅在中国,大概在全球也很难找到第二处。九寨沟旅游景区在过去发展的历程中,主要是依靠比较特殊的自然资源,从而发展最为传统的观光旅游,实际上独居于此的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过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整体上而言不利于九寨沟旅游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国际旅游行业开始注重多产业互相融合,不断对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在此情况下,九寨沟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和老化的情况形成明显对比,存在极其严重的旅游营销产品后续发展力度不足的情况。除此之外,随着景区交通的不断完善,自驾游等旅游方式的兴起,游客们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开始更多地关注传统民族文化,然而九寨沟景区却欠缺特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换言之,也即是世界遗产地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还未向世人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也很有限,游客满意度较低,特别是文化旅游人员。同时,旅游景区的餐饮也是景区的重要配套服务设施,也是景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旅游景区餐饮产品质量较低,一方面会对游客旅游体验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侧面也反映了旅游景区的质量。所以,必须要改进和提升旅游景区的餐饮质量。
3.满足游客多方位的享受
现阶段,九寨沟旅游存在“沟内游,沟外住”的旅游模式,这种模式限制了游客无论是餐饮、购物,还是住宿、娱乐等方面,其体验到的民俗风情实际上和自然风光环境相差甚远,民俗风情的特色未得到体现。调查发现,最能吸引游客的依然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大多数游客们认为自然风光要比藏族风情更具有吸引力。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一方面是因为九寨沟自然风光过于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游客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现阶段当地因为欠缺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而造旅游资源的衰竭。所以,必须要注重满足游客的多方位的享受,在对九寨沟的“人间仙境”进行宣传的同时,对具有九寨沟特色与藏族风味食品进行开发和创新。
三、九寨沟景区餐饮产品开发路径
按照调查分析,九寨沟的游客对于饮食需求偏向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川味自助餐,注重的是营养健康、卫生安全,其次才是味道、便捷。除此之外,当地特色小吃也具有非常大的需求量。因此可以得知,九寨沟餐饮的最具核心吸引力在于,一是营养均衡而且方便快捷的自助餐;二是具有地特色的小吃。可以在餐饮中适当添加藏族特色菜品,并且把藏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餐厅环境布置、器物摆设以及服装等,从而既体现了藏族文化,又增加了人文内涵,提升九寨沟餐饮的核心竞争力。
1.旅游餐饮产品要实现特色化
从旅游文化的视角分析,具有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特点的地方餐饮是属于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吸引海内外游客到访,因此对旅游餐饮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对特色餐饮产品进行挖掘、利用以及保护,积极树立起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促进旅游发展的生存空间及市场份额,增强旅游吸引力的同时推动旅游发展。所以,针对于这个原则,九寨沟旅游餐饮产品可以从沟内和沟外两个层面进行打造。
(1)在九寨沟景区内诺日朗服务中心内,主要销售风味营养的自助餐,以川菜口味为主,并突出藏族特色。根据平衡膳食宝塔的相关建议,以正常成人一天所需食物种类及摄入量为前提,适当添加九寨沟当地土特原材料,比如牦牛肉、冷水鱼、青稞以及荞麦等。饮品主推青稞酒、沙棘、青稞茶、荞麦茶、酥油茶、红景天麦冬饮料等。
(2)在九寨沟景区外,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带,可以以藏文化体验、安多风情体验等为宣传切入点,把九寨美食、民居以及民族风情等和乡村旅游带结合在一起。民俗旅游村寨要具备当地的乡土气息,比如寨标、寨门等,可以让游客到访时自由走访农家、或住或吃,或干农家活,也可以亲自熏烤肉、做青稞酒,掌勺做糌粑等。“民以食为天”,精神的回归当首先是本性的回归。核桃花、刺笼苞、火烧馍、荞面饼、洋芋糌粑、山野菌煲、农家腊肉、高原牦牛肉、手抓羊肉......佐以青稞酒、酥油茶、酸菜汤,保你满口生津、一饱口福。
除此之外,可以开发规划九寨沟特色餐饮和少数民族美食相互结合的美食街,具体可以规划成三个层次,包括大众型小吃街、中等档次美食街以及高档次美食街。扩建现有的九寨沟民俗风情园,把当地民俗文化融入到风情园中,汇集藏族歌舞的精华所在,同时还可以在此品尝到藏族特色的食品。
2.就餐环境
随着旅游景区餐饮行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加,其设计特色逐渐成为影响旅游景区餐饮行业的重要因素,因此,九寨沟景区除餐饮产品本身需要创新和改进之外,对就餐环境的打造同样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建筑形式民族化。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一方面能引起游客的注意力,促使其到访参观;另一方面,是民俗风情的重要体现。所以可以着重考虑对就餐及住宿的宾馆饭店进行民族特色住宿建筑形式的打造。
(2)内部设施现代化。尽管游客对于异质文化非常感兴趣,但是长时间将其置身其中势必会感到疑虑不安,特别是游客的就餐及住宿场所。要确保求异心理和现代化设施结合在一起。
(3)装饰风格乡土化。保证和建筑形式民族化相结合,房间内部的装饰风格要具备乡土化特征,二者形式上要配套,使得游客在用餐及住宿的过程中体验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增强生活情趣。
四、结语
九寨沟景区经过多年的旅游发展,除在国内外获得了较高知名度外,在旅游产品层面暴露出缺乏长足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产品缺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本文通过调查和研究总结出,九寨沟景区可以利用对当地特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以藏族传统饮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尤其要给予足够重视,大力开发具有九寨沟特色和藏族风味的餐饮食品,以此来创新和提升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饱满度,满足游客对餐饮产品深层次的需要,获得持久的美誉度和号召力。
参考文献:
[1]陈祖明,袁静涛等.九寨沟旅游景区风味营养自助餐设计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22-24.
[2]陈祖明,李想等.九寨沟旅游景区餐饮市场调查分析[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33-35.
[3]陈祖明,袁静涛等.论地震周年九寨沟景区餐饮状况及对策[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45-48.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6
关键词:藏族文化;传承机制;规划模式
收稿日期:2011-06-20
作者简介:俞明海(1967―),男,浙江舟山人,讲师,主要从事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90-05
1引言
“文化”是特定的人类共同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主观意识的群体性反映样态。环境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由“环境认知文化”、“环境规范文化”、“环境物态文化”和“民俗环境文化”构成,4种文化循环扩展、交融互渗,形成一个动态的复合系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在分析了100多种文化定义后于1952年《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对于民族文化也可以从“类型”的概念着手更易理解,“类型”既包含了“具体式样”又涵盖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借鉴类型学相关理论,可把类型传递文化的途径分为“模式、组织原则和元素”,体现于规划设计所涉及的各个尺度。在此基础上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及民族村镇的本土化规划模式。
2藏族文化
2.1藏族文化的结构体系
文化的结构研究是指文化系统内部诸多要素及其组成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秩序,也就是说文化的结构是由众多要素组合成一个个小的系统,若干个小的系统组合成一个中系统,若干个中系统组合成一个大系统,若干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文化体系(表1)。
表1藏族文化结构的系统组成
2.2藏族文化的传承
藏族苯教文化是在继承自然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袄教二元论文化形成的,而藏传佛教几乎继承了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等所有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教法精要。外来的印度文明和中原文明随着佛教传入藏区,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藏族文化。现阶段的先进文化形态和公有化的经济制度又使藏族文化产生了质的飞跃并具有了广阔发展的前景。这都是吸收和继承了藏族先人及人类文明精华的结果。
文化的传承是指学习继承和享用前人创造的文化,人类社会的文化和经济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也是在继承先人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造并不断充实完善的结果,创造提供了文化的传承条件,传承提高了文化的创造水平。藏族文化蕴涵着建筑、经济、审美等多元价值,是藏民创造力、想象力的结晶,代表着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以及藏民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并继续发扬其文化的基因作用,更好的应用于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及为其他创造活动提供基础,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热门课题。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其生存和发展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建立健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机制,对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保护人类的创造力、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藏族建筑的传统审美
藏族人具有质朴而极富张力的审美倾向。远古时期他们就有石头崇拜现象。自古石头就与藏文化密切相关,远自石器时代的各种打磨器具,近到现在随处可见的石碉房、摩崖石刻、嘛呢石堆等。他们创造的以石碉房为主流类型的民居艺术充分证明了其高超的思维能力。碉房为石木结构,梯形体,矩形平顶,顶层通常为经堂,所有顶层外沿都涂有红、黄、黑、白4种颜色,房顶有经幡和熏烟塔,屋檐、门窗悬挂白色帘布帷幔;门楣、窗棂、房顶四角放置白石。碉房四面墙壁均用石灰涂边,窗户周围也勾白边,墙上画有图案,彰显藏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图案通常是金刚结、万字符、胜利伞等藏传佛教吉祥图,是藏民族幸福平安的标识;也是火和太阳崇拜的象征。墙边和门窗边框还涂有白色变形牛头的图案。藏族民居布局严谨,式样具有浓烈的装饰趣味和丰富的实用价值,民居的装饰很多,在山墙、屋檐、天花、神龛上都画有各种优美图案。藏族民居装饰所含的精神内容也极具张力,避邪的符号、古老的图腾等都能在其中得到反映,它体现了藏族文明与文化诸多方面的精神内核(图1)。
3山南地区泽当镇的基地环境
本文所叙的规划案例是山南地区的泽当镇,山南是藏文化的源头,山南的行政中心是泽当镇,泽当作为藏族的发祥地,史料记载丰富。泽当镇位于拉萨东南雅鲁藏布江南岸,海拔3 551m,镇区面积0.2km 。这里土地肥沃,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素有“粮仓”之称,还有约2 000年历史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藏王墓以及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曾经居住的昌珠寺等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旖旎。
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基地与人文环境,其集镇的规划设计也必须充分考虑集镇的基地环境及当地的文化脉络,避免简单照搬国内外相关规划模式。在民族自治区域建制镇这种尺度的空间范围内,其基地自然环境及人文历史和社会生活状态具有独特性,规划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成因,应以人本视野将其纳入历史背景中考察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寻求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和适合自然及人文环境的规划路径。
3.1山南地区泽当镇民族路集镇设计
这种可操作性的建构理论在泽当方案(图2)中得以反映。本案例“山南地区泽当镇民族路城市设计”是四川大学建环学院周波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课题组规划设计的实践项目,在尊重藏区基地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应用建构模式规划方案,结合本地区民族风情的建筑元素和文脉特征,采用本区域的生态建材,规划设计与基地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化民族集镇。
建筑、人、环境三者自古以来便密不可分,人是建筑和景观存在的唯一理由,这三者也构成了集镇设计的3大要素。集镇设计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历史的演进,它始终是在为人服务的,它们的形成是对人性的尊崇和感悟,该集镇设计如何处理好在适应人的需要的同时又必须顺应与融入环境,符合当地民族风味浓厚的特点,是贯穿于本方案工作的灵魂。
3.1.1泽当场地区位
乃东县泽当镇位于山南地区,是该地区行署机关所在地,与首府拉萨相距176km,距贡嘎机场约90多km,是山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第一个全国文明镇。民族路自东向西贯穿雅砻河、湖北大道、三湘大道、安徽大道,是新城区东西轴线的主体所在,同时又与泽当镇旧城中心区联系紧密(图3)。
设计指导思想为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和综合考虑的城市设计的思路和发展方向,结合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特征,创建山南地区泽当镇浓郁的藏民族文化。提高生态效应,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应用动态的观点,立足于可操作性,使设计成果能对泽当镇的城市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运用系统理论,和山南地区泽当镇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成为总规的重要补充与发展。
3.1.2设计依据
(1)国家有关城市规划法及国家对民族地区城镇建设的指导方针,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及建筑工程涉及的有关规程和规范。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自治区泽当市总体规划》(2003-2020),山南地区建筑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民族路”用地现状地形图;山南地区行政公署和建设局对民族路的设计要求。
(3)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与山南地区建筑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的自治区山南地区泽当镇“康珠街”城市设计。
3.1.3设计主题
本集镇设计以综合前瞻性、民族性、生态性、经济性等为设计理念;按照政府供地、用市场化原则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与运营管理的方式,实现城市民族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政府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机结合,为藏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旅游购物、文化休闲场所。
3.1.4设计构想
在大量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地环境对集镇结构的影响,得出“一轴、三片、六珠”的空间布局形式。
(1)一轴。以民族路主街道作为空间序列主轴线,以文成公主入藏这一主题为背景自东向西串连起体育用品购物段、民族文化展示段、民族工艺品购物段、酒吧休闲段、民俗产品购物段5个集商贸、购物、旅游等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是民族路重要的景观意象轴,也是山南重要的中心景观轴线之一。
(2)三片。民族路从东向西在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上由3个片区组成,依次体现藏王松赞干布辉煌的历史成就、文成公主入藏及汉藏文化相交融的发展过程。
(3)六珠。民族路自东向西展示着不同的空间形态意象,依次为东入口广场、体育场入口广场、民族经幡广场、酒吧一条街入口广场、民俗产品购物段中心广场、西入口广场6个节点,这6个节点由民族路主轴线串联起来,形成集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步行街区(图4)。
3.1.5设计方案设想
(1)总体设计。根据山南地区开发、建设的目标取向,规划民族路全长近1 200m,道路红线宽度为54m,原则上,民族路为步行街区,不通机动车辆,但在必要时,可将54m宽的街道作“人车分流”,从中根据景观设计要求,中部做主车道,主车道宽8m,双向行驶车道,两边配以绿化形成景观大道。民族路自东向西分为5段,建筑以2、3层为主、局部4层,总体高度控制在24m以下。
(2)集镇设计。城市设计总体风格在借鉴藏民族风格基础上,结合现代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与手法,根据现代功能需要和当地气候及地形特点,在传承山南地区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基础上力图有所创新。建筑柱网配合常规模数的要求,适当灵活设置;细部装饰如门窗、檐口、柱头等取材于当地民居的某些建筑符号,并予以适度提炼、简化,使之在具有现代功能的新建筑上焕发民族文化的生命;材料以当地石材为主,作砌体或外饰面。建筑空间形式汲取当地传统民居的菁华,借鉴如天井、三合院、柱廊、上层悬挑、屋顶晒台等诸多形式;同时考虑到在传统藏式建筑中探索创造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藏式建筑的商业骑楼空间。这些商业空间配合广场空间,体现出城市建筑空间及景观中的地域文化氛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验空间。整个集镇设计在空间序列上自东向西延伸,形成错落有致的立面轮廓;在第1段体育产品购物段,把藏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文化相结合,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造型;在第2段民族文化展示段以气势磅礴的民族文化宫来统领整条路的建筑立面与建筑空间,同与其相邻的16 000m 的达瓦卓玛广场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开阔的建筑空间;在第3段酒吧休闲段,建筑造型取意于藏民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通过建筑的骑楼空间与廊道空间来形成一道亮丽的曲线,整个建筑群造型活泼、色彩艳丽,体现出酒吧文化的特色;在第4段民族工艺品购物段与第5段民俗产品购物段,建筑形式与该段的经营产品相联系,建筑形式取意于藏民族的建筑工艺和民居形式,体现出该段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经营特色。
(3)街道设计的景观构想。景观设计上根据本城市设计的主题思想主要集中在“三段、一空间、六广场”来设计,“三段”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生态的原则进行设计。其中第一段体育公园内主要布置水景、树木与健身广场、休闲晨练场所等,结合体育设施,以优质的景观元素为以后的民族运动会作准备工作;第2段闲趣广场内设计了一系列的小广场,中间贯穿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第3段为民族特色段,该段结合建筑特色为民居形式,取意于藏民族原为一游牧民族的特点,做成两条以可踏草种为主的草地,人们可以在其上嬉戏玩乐。“一空间”即民族文化艺术宫前有近12 000m 的达瓦卓玛广场空间,其取意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第一块田,中间有一地毯形式的休闲广场,好比在藏族人们家里的地毯上一样,人们可在其上喝茶、聊天,四周的绿地内布置了富有当地特色的休闲椅,成为人们平时集会、游乐的中心。“六广场”以民族路的景观轴线为中心,以铺地、绿化、小品设施等为基本要素来进行设计,自东向西主要有东入口广场、体育场入口广场、民族经幡广场、酒吧文化一条街入口广场、民俗产品购物段中心广场、西入口广场等6个广场好像六颗明珠一样把民族路贯穿起来。在民族路交通道路的两侧及绿化带内设置灯光照明设施,以烘托夜晚休闲旅游的气氛。
(4)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用地面积为165 133.02m ;占地面积为25 717.34m ;总建筑面积为76 084.89m ;集中绿地面积为43 666.87m ;广场硬地面积为6 146.93m ;容积率为0.46;建筑密度为15.57%。该设计从山南地区泽当镇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使民族路建设不仅满足城市的交通要求,更能满足各地旅游者的需要。
4结语
在民族村镇旅游区规划与基地环境的适合性评价中,“适宜”就是美。正因如此在平常的设计创作中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本土村镇的规划设计,尤其是要把握好“适宜”这个度。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是人们认识到有序协调、非破坏性的发展才是规划美的一种新标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外不着象、内心不乱”的禅机,是“与天、地契合的大美”。从某种程度来说规划设计的感染力就存在于旅游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这是一种永不消褪的渴望。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徐宗威.传统建筑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杨嘉铭.建筑的历史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4] 汪永平.拉萨建筑文化遗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徐千里.创作与评价的人文尺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 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7] 吴晓敏,史缄.肖彼三摩耶,作此曼拿罗――清代皇家宫苑藏传佛教建筑创作的类型学方法探析[J].建筑师,2003(12):89~95.
[8] 陈.简析内蒙古喇嘛教建筑特色[J].华中建筑,2005(7):135~137.
Discussion o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Mechanism and Localization Planning
Mode of the Ethnic Villages and Towns
―A Case Study of the market town design of Dangze Township
in Tibet Shannan Prefecture
Yu Haiming ,Zhou Bo ,Zhang Jian
(1.College of Textile & Garment,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60,China;
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Sichuan University,Chendu 610065,China;
3.Chengdu Jinniu Urba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Co.,Ltd.Chengdu 610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