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创客”时代;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01-02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能力”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种方式。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需要。就业问题事关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多年来,高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目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国家极力号召青年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潮流趋势。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创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的就业率,实现大学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拥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愿望,才可以化内在动力为行动。

二、目前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有利环境

1.国家重视创业,在创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当前,国家已经通过创业的各项服务和政策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不少地方创建了创业园区以及创业孵化基地,在这里,大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创业资讯。例如:免费创业培训、创业孵化以及项目推介等。

2.学校重视创业教育,创设相关的创业平台。随着国家对创业工作的越来越重视,高校也开始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少高校开了“创新创业课”,时不时请一些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来做宣传,做讲座。重视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创业实践相关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兴趣,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等系列活动。

3.大学生重视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创业意识。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多向老师、学校方面了解相关创业信息;向学校的有关部门了解相关的创业的国家政策、银行的支持力度及创业资金的供应情况等。合理利用学校内的独有资源,积极主动参加创业活动,提高风险承担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策的落地效果有待提高。虽然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的贷款优惠政策,但许多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仍然无法达到贷款的条件。很多政策还要做细做深,同时能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差别,设置出体现个体、区域差距的政策。

2.大学生对待创业的观念有待改变。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以“高等教育”为目标的中国,“升学”的教育体制导致学生只限于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而不会对新事物进探索和思考,学生比较喜欢听命令做事,而比较少有主动去思考、突破的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当前社会对“创业”的认识态度还是不够端正,有人把创业看得高高在上,同时也有人把创业看得一文不值。

3.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首先,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许多高校在实际落实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个体优化,也没有从大学生方面入手制定教育计划。其次,师资力量不足。部分高校对于学校建设操之过急,以至于大多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授课老师创业经验不多,甚至有些创业课程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再次,创业实践的机会不多。在校方管理制度的限制下,大学生创业的想法与行动处处受限,使许多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时处处碰壁,创业意识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从而对创业心灰意冷。

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

1.国家政府重视,创业鼓励政策到位。国家处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地位,如果家在一些通知、工作要求上,强调重视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容易行成大众创业的氛围。政府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社会环境,颁布一些有利的政策,还要把这些政策落实落地。政府设立相应的管理大学生创业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政府走进高校,开展一些关于创业的宣讲会,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广播等宣传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给予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一些奖励,激发他们创业的积极性。

2.高校重视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供保障。高校要重视创业教育教师的选拔,严把入口关,设置有别于理论教师的选拔标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创业方面有比较丰富经验的老师。可以多使用兼职的老师,聘请企业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创业家。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邀请企业家或学校毕业的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相关讲座指导,或聘其为实践指导教师。高校要系统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同时要制定编写有针对性的、体现专业特色和行业领域的创业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将创新创业课纳入到学生的必修课当中,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教学计划,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兴趣。继续推进当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加强宣传,选取比较优秀的项目进行立项,重视对项目的追踪,将做得比较好的项目在全校进行宣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产业园或者科技园,将在学校里面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引进园区,进行孵化,最后变成真正可以投入市场的项目。学校还可以搭建一些创业平台,增加大学生创业的便利性,去除一些没有必要的条条框框。

3.提高自身素|,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自身要不断学习。社会的复杂性要求大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商业、法律和税务知识等,而最重要的还是专业知识,因此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好相应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树立创新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创新和独立性思维。要超越旧事物,开发新事物,对新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寻找方法和答案,并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荣誉感,要学会将获取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树立自我创业意识。大学生还应当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力、足够的自制力和判断能力,在创业前就能够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另外还要勇于投身到创业的实践中去,要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能力有效结合起来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学会合理利用身边有效资源,例如网络资源,从网络上了解创业知识和创业相关政策,为自己答疑解惑,还可以从网络上开辟创业新路,提高自身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缺少任何一方的力量,效果都会受影响。国家和政府方面,需要在方针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和鼓励;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需要在学生的各个培养环节加入必要的教育因素;而作为大学生本人,也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在思想上接纳创业,在行动上践行创业,最终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J].2010,(02).

[2]胡莉.大学生创业意思培养研究.[N].西南大学,2009.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eating" Era

WEI Jin-ling,WEI Xin-yu,LIU Si-qi,HUANG Shan-shan,LU Lin-lin,XIE You-xiang

(Institute of Medical Imaging,Youjiang Medical School,Baise,Guangxi 533099,China)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胜任能力;艺术设计;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胜任力特征

张炜、范巍等学者对我国创业者的研究发现,我国创业者应该具备8个方面的创业胜任特征,它们分别是:关系要素、组织要素、机会要素、战略要需、概念要素、情绪要素、承诺要素和行为要素。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胜任特征是不同的。

二、基于胜任特征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方案设计

1.艺术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以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实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业技能的“双能型”人才。

2.艺术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1)培养创业意识

意识支配着行动,只有先有了意识,个人行动才有被支配的可能。

(2)培养创业技能

创业技能除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某项专业技能、某个理论知识或操作设计软件,还包括必需的专业技能或理论在内的以智力为核心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经营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3)培养创业精神

支撑完成创业行为的精神支柱即创业精神,特指在从事创业行为过程中面对挫折、困境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稳定性的个性特征,其中包括坚韧、果断、独立、面对挑战和把握机会的能力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是否成功。

3.艺术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高校应该从大学生步入校园开始直至毕业创业之前就应该建立完整的创业能力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一是要注重专业能力的训练,二是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三是形成创业能力的训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从管理体制改革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并在教学质量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必然创新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能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严正,卜安康.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创新创业能力 指导模式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就业指导模式的意义

在当今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时代,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创新型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部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提出强化“双创”精神,激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要求把创业作为2014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重点是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但是,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材料显示,在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待业的人数也在同步增加,以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例,其初次就业率为77.4%,意味着有将近160万毕业生未在毕业离校时找到工作,就业形势不可谓不严峻。

就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高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组织校园招聘会等,指导模式比较陈旧和雷同,没有将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到就业指导的核心地位。结果导致就业指导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要给大学生提供与实际联系更紧密和更具实用价值的就业指导,就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更要寻求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深层剖析,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就业指导模式的核心内容,这样才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及人的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为了能深入了解和真实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笔者选取了武汉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经过筛选,有效问卷一共476份,有效率为95.2%。在有效样本中,男生为259人,所占比例为54.4%,女生为217人,所占比例为45.6%;在年级构成方面,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3.7%、26.3%、24.4%和25.6%。

1.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程度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总体来看,大学生群体对于创新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参与到有关的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四个年级的学生中,选择感兴趣和非常感感兴趣的比例总和分别为71.3%、73.8%、57.7%和41.2%,参与意愿在二年级以后逐步下降,这也与大学生的大学发展周期有关。大二的学生是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体,在经过大一的探索后,逐步认定和认可了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参与相关活动的意愿较之大一会更加强烈。而对于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估,只有不到37.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或者满意,更多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某种程度上而言,大学生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满意也导致了其创新创业的高意愿。

2.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就动机分析

31.3%的大学生觉得创新创业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20.2%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相关的经历,以期对未来发展有帮助,18.5%的学生选择为了赚钱,16.4%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潜能,剩下的13.6%的学生则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3.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分析

在476份有效样本中,113名大一学生中只有不到15%的学生有参与过创新创业类的活动,说明一年级学生虽然想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很高,但实际参与的人数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而这个比例在125名大二学生中上升为33.6%,在116名大三学生中为43.1%,在122大四学生中则攀升到了47.5%,可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随着年级的成长而快速上升。至于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类型,最主要的活动为选修创新创业类的公选课程以及聆听过有关创新创业内容的讲座,其次为有过一些校外的兼职经历,再次为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者类似的活动,最后只有不到3.1%的学生参与过创业大赛或类似的比赛。由此分析,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真正参与实践的人数还是相对不足。

4.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撑途径分析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95.3%的人认为高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而对于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近7成的学生首选参与创新创业类的实践活动。问及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首选哪个主体给予支持时,66.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23.2%的学生选择了政府部门,剩下的10%的学生选择了家人和朋友。对于目前高校中实施创新创业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78.6%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太少,47.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37.7%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31.4%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还有23.8%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资金投入不足。可见,大学生还是希望通过学校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对此充满期待。

从这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偏弱,参与过相关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比例偏低,但想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意愿比较高,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来提升和挑战自我,他们认为学校有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的开展。

三、就业指导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三个考量维度

1.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精神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品质的集合,具有新颖性、开拓性、持久性、执着性、主动性、自主性的特点。特别是自主性,这是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最为缺乏的品质,它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既能勇于进取,迎接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各种挑战,又能拥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独立地解决问题,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地去应对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2.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思想基础,是推动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根本原因,它指人对创新创业活动自觉的反映,也就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起到促进和动力作用的个人心理倾向。这种意识究其根本,其实是一种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以及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这样的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训练,就会逐渐形成创新创业意识。

3.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创新创业精神的体现,是创新创业活动实现的有力保障。它是指在为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综合使用的各种策略和手段,是与创新创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依靠教育和实践来获得。结合本次调查的结果,并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和社会机构相关调查所反映的结果,笔者认为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三个部分:一为认知能力,包括认知环境、认知自我、洞察市场机会的能力;二为职业能力,包括组织策划、分析和解决问题、决策、团队合作、经营管理、应对变革能力;三为社会能力,包括有效沟通、人际交往、心理承受能力。

四、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

1.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中的课程体系多由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类的课程构成,而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则是立体化的,在这个体系中,除了原有的课程,还需开设创新指导、创业指导等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最好是将这些课程开设为必修课程形式。在此基础上,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并将第一课堂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类讲座等结合起来,以形成这样一个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养成。采取多种形式,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更是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其中,在学习和实践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多看、多听、多问、多思,不断调查和实验,不断总结,方能在实践中出真知。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恰恰注重实践性,这意味着必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两个部分。校内平台的搭建要将重点放在丰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上,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和专业竞赛。同时,扶植和培育一批创新创业类的社团组织,如创业俱乐部、创新发明协会等,通过协会的号召来吸引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校外平台的搭建主要是通过创业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企业见习等形式来完成,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通过这些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以及社会相关机构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以此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从而确保了大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培养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不论是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还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专业指导教师这支队伍。因此,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中,更需要组建这样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基本由专业教师、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一线辅导员组成,这些教师的理论功底较好,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指导中容易犯“纸上谈兵”的错误。因此,一方面,高校应扩宽指导教师队伍的来源,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一定讲授能力的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等担任就业创业导师,特别是符合上述条件的校友尤其适合担任这样的角色。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尝试提供一些机会,鼓励和选派一些指导教师到企业去实习,从而丰富他们的实践经历。

总而言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就业指导发展的趋势,这种模式的实现需要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培养专业化的指导教师。唯有此,才能体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才能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育人助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沈超.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考――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 [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4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涵义

创业教育由“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广义上的创业教育指的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的创业者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同时,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具备把握时机、自主创业的思维与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最早在美国被提出,并且形成了创业专业课程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初次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是在20世纪末,国务院批准《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门,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尝试大学生创业教育,并且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活动计划。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方面看,因为起步较晚,而且创业教育集中在高校阶段,所以在创业教育的成效方面并不理想。大学生创业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创业思想的启蒙老师

创业思想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动机等,大学生是否具有系统的创业思想,是影响其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启蒙老师的作用,辅导员的启蒙和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系统的创业思想。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辅导员利用公开或者非公开场合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思想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创业有正确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带领大学生参与社会创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2.创业教育的指导者

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辅导员的正确指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我国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都集中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而没有将创业教育始终渗透到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所以效果并不理想。辅导员应当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充当创业教育的指导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创业教育,并且制订系统的创业教育活动计划,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辅导员工作计划,实施持续性的创业教育指导。

3.创业能力的锻造者

创业能力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人脉等要素体现出来,辅导员在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创业课程学习,学生形成扎实的创业知识基本功,并且可以将其应用于创业实践活动中;通过校内的创业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获得不同角色体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通过进入实习单位和参与市场调研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创业技能,如企业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等策略,有利于积累人脉网络,从各个不同领域获得创业指导和帮助。

4.创业活动的组织者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辅导员可以组织开展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对学生的创业思维和行为进行必要引导和指导,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创业实践活动,并且养成善于总结和分析的习惯,勇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在创业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素质教育,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没有在高校形成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所以,辅导员要从新生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帮助,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创业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

2.强化学生创业技能

大学生创业的过程,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创业的过程涉及很多相关领域的内容,如法律、经济及保险等,所以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创业知识的学习与其他相关体系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系统的创业理论基础,才能为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3.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培养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因此辅导员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积极对待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问题。同时,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也是他们个人品质彰显的过程,所以辅导员要在创业教育中渗透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四、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通过聘请企业家开展讲座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

辅导员通过开展讲座、会议等方式聘请成功人士进行创业主题讲座,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最直接的形式。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可以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激发起到榜样作用,而且他们艰辛的创业历程和成功的创业经验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更直接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是看到成功的创业案例,激发自己的创业意识,从而不断克服困难,赢得胜利。除了成功人士,也需要聘请校内的院士、专家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介绍他们关于创业教育的学术观点,可以为辅导员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科学指导,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2.积极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

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可以让学生体会从创业思想的养成,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整个创业过程,使大学生对创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赛事的过程中,需要大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与销售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工作,而这与真实的创业过程完全吻合,所以参加创业设计大赛的大学生,往往拥有更系统的创业思想,在创业实践的道路上有更坚定的信念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3.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的创业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所以开展大学生创业社团活动,将创业教育渗透其中,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大学生社团通常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和管理,而辅导员可以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为大学生社团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如组织大学生社团与企业工会之间的联谊活动,互相之间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交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应当进行合理安排,初入大学的学生,通常着重强化其创业意识和创业思想的培养,而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则要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层次。

4.丰富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对于创业活动往往充满无限的遐想,而且心中充满创业的热情,面对创业总是跃跃欲试,但是,创业活动并不是拥有一腔热情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强化,以及经验的积累,因此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帮助大学生积累更多社会经验。组织大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使他们对实际的企业生产和运作过程有更多了解,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有更清晰的认知,只有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让大学生更了解社会、了解市场,明确自己的创业活动将要面临的环境,对自身的创业能力有客观评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强化自身的创业技能。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途径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教育,培养其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创业素质的内容及培养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首先要加强对其创业素质的培养,用良好的创业素质指导其进行创业活动。良好的创业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基本保障,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丰富的创业知识

大学生要想自主创业,首先必须了解当前自主创业的形势和所需的条件,结合自身情况,丰富和完善自己。其次,大学生一旦选择创业,自己就兼任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进,还要具备一定的商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策略。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就要加强对创业知识的学习,了解相关行业的信息,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强烈的创业意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但大多数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没有自主创业的魄力和勇气,单纯依赖企业单位的招聘信息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为了理想努力奋斗的意识,锻炼他们为理想奋斗的勇气,让他们能够形成符合自己理想、兴趣的创业观念。

(三)良好的创业心理

创业是一项风险高、挑战性强的活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对于刚进入社会、经验欠缺的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过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困难就想着放弃,那永远都不会成功。大学生要经得起磨练,让自己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遇事不急不燥,勇于挑战,才能取得创业的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不断创新,提高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表现出的问题

(一)创业动机功利性强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获取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不会考虑自己创业的社会价值,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提醒我们在注重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同时,更要端正其创业动机,把大学生创业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差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和家庭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走入社会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和创新意识,遇事畏畏缩缩,缺乏冒险精神和主动实践的能力。

(三)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长辈的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独立能力差。在创业过程中,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由于社会经验少,心理素质不高,大学生在创业时就容易轻易放弃,导致最后的失败。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汇聚的殿堂,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主要阵地,是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的摇篮,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但是,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的配合与帮助,形成全方位、科学化的培养模式。

(一)高校要加强教学改革,注重创业型人才培养

首先,学校要树立起创业教育的理念,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知识结构,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使同学们掌握丰富的创业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观念。其次,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师进行创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创业素质。第三,高校要改革学生培养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打下基础。在教学中,适当地给他们制造困难,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从而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二)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给孩子提出合理建议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家长要首先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不能采取强硬的反对态度。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其创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面对孩子的创业想法,家长不能一味反对或一味赞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帮他们进行合理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做好孩子创业的坚强后盾。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6

1 国内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发展过程   

高校大学生创业园是一个综合大学生创业咨询、创业项目运行、创业比赛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具有创新实践、项目管理、企业孵化、指导服务等功能,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的专门机构,一般由高校自己建立或依托政府或社会上的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创业实践基地等建立。1999年8月,清华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园,此后,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也先后成立了创业园或科技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

2 医学类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为缓解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高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为高校毕业生创业经营提供支持,逐渐提高高校大学生创业比例,以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此外,大学生创业园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驱动力,提高创新创业激情,还能促使高校探索大学生培养方向,合理设置各专业招生规模。  

 对于医学类高校而言,有针对性地为医学生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具有现实意义。医学类专业和生命科学紧密联系,因此医学类高校教育教学采用严谨、保守的教学体系;有些医学生受父母或其他亲属意见的影响而选择医学专业,说明这些医学生缺乏自信和独立性,对他人依赖性强;以上两种原因共同造成了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动力不足。而通过大学生创业园可有效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1)医学类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利用自身在医学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可以集产、学、研等各要素来实施创新创业项目,促使医学科研与市场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与企业需求、临床需要、病人需要相结合,逐渐形成高校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医学类行业是和人生命相关的特殊行业,项目科研、转化、产业化都有前置或后置的程序或特定步骤,且项目投入大、见效慢。大学生创业园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服务和企业服务,规范创业项目运作,降低项目运行风险,减小创业成本。

(3)聘请医学相关领域的创业成功者来校举办讲座,使医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获得专业知识,完善创新创业思维,并引导其以临床需要、病人需要为市场导向,以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标准进行创新创业项目遴选。

(4)促进医学生全新成长观的形成,培养其敢于承担风险的创业精神,增加社会经验值。

3大学生创业园在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当今医学正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叫,人的健康已不仅指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健康。因此,现代医学应是集合生物医学、心理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综合体,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医学生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动手能力与医学人文关怀能力。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与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密切相关,是医学类高校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医学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基地。

3.1以人为本,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当今大部分医学生比较关注时事政治、消遣娱乐类信息,而对科技创新方面关注极少,也较少浏览J一香园、小木虫等专业网站。此外,大部分医学生注重就业所需证书的获得,如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而对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应具备的医学科学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大学生创业园要以人为本,对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因势利导,利用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激发其创新创业热情。

3.2发挥医学类创新创业项目的示范作用,增强医学生创新创业驱动力   

大学生创业园可以通过校内树立榜样、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成功运作等方式,激发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校外邀请医学类成功创业企业家开展讲座交流活动,增强医学生创新创业驱动力厂。

3.3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从众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个体的意见、想法和行为与所在群体的大多数人一致。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匾乏,独立性较差,因此,从众行为在大学生(包括医学宝中普遍存在。由于缺少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医学生受从众心理影响,很少或几乎没有进行创新创业活动。长期以来,医学类高校注重医学生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培养,虽已开设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课程,但仍未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可通过一系列讲座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医学生近距离观察、了解创新创业过程,促进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