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话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话实践报告范文1
关键词:普通话课程评价 改善机制 反思 计划 行动
2012年以来,笔者尝试运用现代课程论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理论,构拟了普通话课程评价初步框架,以该框架为基础,针对H学院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设计并实施了普通话课程评价,随即在Y市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进行区域推广,均产生了积极成果。这里所谓的普通话课程,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简称,即指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进行的为应试人学习普通话服务的培训。普通话课程评价则是运用科学方法,对普通话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求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该框架涵盖了普通话课程评价的6个方面,简明回答了“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为谁评价”“谁来评价”“怎么评价”“靠什么来评价”等6个问题,具体包括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对象与范围、评价的服务对象、评价主体、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模式等。基于上述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笔者提出了普通话课程改善机制:反思以知不足—计划以明当为—行动以有所成。
一、反思以知不足
普通话课程改善机制首先需要通过反思找准不足以定向。反思一般可从管理者、培训者、受训者和评价者等不同视角去进行。大体上可以说课程评价的范围有多大,反思的对象和范围就有多广。通过课程评价之后的反思,能够更好地评估课程需求,诊断并改善课程,促进课程评价自身的改进。
从评价目的和评价的服务对象来反观。其反思清单如下。从管理者角度要反思:为何开设这门课程?怎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课程目的?从培训者角度要反思:有没有真正明确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与意义?有没有清醒地认知到为谁开课、上课以及受训者有何学习需求?在课程中如何有理有序有方地实现课程目的、为服务对象服务?从受训者角度要反思:是否明白自己为何而学,能否具体而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学习需求?有没有清醒地认知到参加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没有一个清晰的课程学习目标,愿意为之勤学苦练,不达目的不罢休?
又如对评价对象与范围的反思。作为培训者,需要对课程内容与要求认真反思。其反思清单如下:课程的内容是由什么信息、过程、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不同的内容环节是如何与教学要求相结合的?哪些教学要求的落实面或得到的体现最广,为什么?哪些教学要求的落实面最小,为什么?教学内容是如何有序化或结构化的?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合适的或不合适的?各个内容环节是如何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模式或结构的?在何种程度上还可能存在条块分割或缺乏统一性的问题?对某部分内容如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规律等的选择或强调这一行为本身所潜在的价值认识及其前提假设是什么?
再如对培训者学习成就评价的反思。作为管理者和培训者,就需要认真思索他们评价学生学习成就的过程与标准是否合适、有效。其反思清单如下:采用什么工具或过程来收集学生进步和成就的证据?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足够努力或者取得应有的成就?选择这些标准的依据是什么?评价程序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一致性如何?哪些教学要求或内容范围尚未得到评价?为什么?这些评价程序是否公正和客观?有什么能证明评价工具和程序所得出的结论是合理可靠的?评价结论是如何得到利用的?是否是在合理的时间内与学生交流所得出的评价结论?每个教师以及各个学期的评价标准是否具有一致性或稳定性?评价量是否过多,适中或偏少?
总之,反思越能涵盖关键方面、越深刻具体、越及时,查出的问题、找出的不足就越准确、越能说明问题,也就越有利于作出新的计划、付诸实践,从而较好地解决问题。
二、计划以明当为
普通话课程改善机制第二步是计划。通过深入认真全面的反思,就应当对已有课程如何改善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形成课程改善的计划方案。制定了合适的可操作计划方案,课程改善就有了方向和措施,具体到管理者、培训者和受训者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就比较明了,有了行动指南。
例如,通过课程评价的反思,多数受训者反映:虽经培训,但是对自己的普通话语音失误缺陷、词汇语法的错误、语音流畅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知之不多,甚至是茫然无所知。在培训之初如此,也许还情有可原,经过培训了还是这种状态,说明管理者、培训者和受训者都需要反思并加以改进。这里提出一个分阶段出具普通话水平诊断书的改进举措。第一阶段是入学伊始,对受训者进行普通话水平摸底性质的检测,检测完毕提供比较具体细致的“普通话水平诊断书”。该诊断书对应试人的检测实况逐题作出诊断,最后汇总,形成总分结合的成绩报告单,使受训者一目了然,知道自己普通话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便于今后有针对性地学习与训练。第二阶段是学习过程中,对受训者朗读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短文和命题说话等测试项目逐项作出相应的诊断,出具单项诊断书,尽量使存在的问题得到“确诊”,并能够“对症下药”。第三阶段是学习结束、完成测试,在已有的一纸证书式测试结果之外,再提供比较具体细致的“普通话水平诊断书”。这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将管理者、培训者与受训者三方管理、培训与学习的责任进一步精细化,显然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从而实现多赢。
至于这类诊断书怎样制作成型,天津市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已经开展名为《普通话语音诊断手段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可资借鉴和参考。
再如,通过课程评价的反思,不少受训者反映:普通话课程实施比较呆板,整齐划一多、因材施教少,希望开发出服务于受训者的针对性强、个性化的培训。借鉴“个性化服务”的营销理论,完全可以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较高附加值的衍生服务项目,如普通话个性化培训。与一般的大班教学不同,这采取的是“模拟测试,查出问题—对症下药,因人施教”的小班化教学乃至个别化培训。如果普通的培训名之曰“粗放式培训”,那么这类培训不妨称之为“精细化培训”。应试人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参加不同的培训。根据培训者需求分情况组织小班化培训、小组培训和一对一培训。既可为特定对象提供“普通话水平整改训练方案”,提供个性化训练菜单,还可以运用灵活、现代的方式培训,开通视频培训、音频点评纠错等服务。
前述提供普通话水平诊断书和开展普通话个性化培训,都可以列入普通话课程改善的计划方案。当然,诸如此类的服务,都不在传统的培训范畴之内,完全可酌情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如此,既满足了应试人多元化的需求,又能够拓宽服务范围,增加服务收益,善莫大焉。
三、行动以有所成
普通话课程改善机制第三步就是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图达成新的计划目标。行动中的监控与评价十分重要。在此,主要就采用何种评价模式做一番探讨。
2012年以来,笔者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实践的个案与区域推广研究,尝试采用CIPP模式进行评价。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该模式由美国著名评价理论家斯塔佛尔比姆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创立。当时认为,无论最初的4步骤的评价模式还是后来的7步骤的评价模式,从理论上看,都比较适合评价普通话课程。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普通话课程评价及其元评价的实践,感到比预想的要难得多,虽然在评价实践中做了必要的简化,但是仍然感到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评价过程比较复杂,涉及面比较广,评价成本比较高,专业评价人员严重不足。而且普通话课程方案是一种小型方案,采用“特别适用于大型方案的评价”的CIPP评价模式并不很合适。更关键的是,推行普通话课程评价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推力都十分缺乏,在目前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普通话课程评价及其元评价的春天还没有来临。
但是,作为一种研究和尝试,开展小型的持续的普通话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以为今后推动较大范围的普通话课程评价进行经验总结、学术积累,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提供相应支撑。在此,采用CSE评价模式可能更适合一些。CSE评价模式是一种与CIPP最为接近的评价模式。CSE即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 of Evaluation)的简称。国内外的实践证明:CSE评价是一种较为实用的评价模式;在课程评价中,CSE模式运用更广泛。
如图所示,CSE评价包含4个步骤:
CSE评价模型的阶段
1.需要评定。就普通话课程而言,所谓需要评定就是调查社会、行业职业和受训者在普通话学习方面有何种需要。就普通话课程评价而言,需要评定就是评定社会、行业职业和受训者需要本课程完成什么目标任务,其核心问题是确定本课程的目标。
2.方案计划。第二步选择方案,核心是对各种备选的普通话课程方案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作出评价,它包括对本课程内外与本课程教育目标一致性方面的分析以及设备、经费和师资等人员配置情况的研究。
3.形成性评价。这一步重点在于发现课程实施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在于修正教学活动中某些偏离预期目标的地方,从而保证普通话课程目标的实现。
4.总结性评价。它是对教育质量的全面调查和判断。
在有些场合,方案计划还可分为方案选择与方案修订两个步骤,这样CSE评价就由5个步骤组成。
显而易见,这种模式相对于CIPP评价模式,更为简便,更适合普通话这类小型课程方案的评价。
只要普通话课程长期存在,那么普通话课程改善机制必然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从管理者、培训者、受培者的角度探索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改善机制刚刚起步,普通话课程改善机制研究任重道远,前途光明。笔者希望与更多的有志者跋涉前行。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立项课题“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12AYW002。)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美]阿姆斯特朗著,陈晓端主译.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姚喜双等.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普通话实践报告范文2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普通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可是受语言环境的影响,不少教师包括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相当低,不能给学生示范,弊端仍存在,推广普通话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它可以净化语言,提高修养,又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推广普通话工作,出台了许多政策,并制定了推广普通话的有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我国政府许多对外的部门窗口都把讲普通话作为一项硬性要求。由于我乡处在西南方言区的贵州,少数民族较多,加上地方的风俗习惯,教学条件落后,师生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讲好普通话的浓厚氛围,这些都加大了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难度,尤其地方方言讲起来与普通话常常大相径庭,如,师:你们的作业交了不有?生:还不有。正确的问答应该是“你们的作业交了没有?”“没有交”。这就是受我们地方方言的影响,在加上教师的普通话不过关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的结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执教者的担扰,那么,如何搞好小学阶段的普通话教学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较为适用的方法。
一 、课堂教学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场所
尽管现今已是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语言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模仿力最强的阶段,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普通话,并用普通话教学,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来说,不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也就谈不上什么教学的语言艺术了。
二、加强普通话教学的语言训练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学说练讲了普通话,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可以贯穿在课文讲读的过程之中。在我接任我们班时的第一节课我让学生朗读课文,一出口就是象念经一般声音高高低低,每一个字音都拖很长时间,还有一些声调也读的乱七八糟。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每次的早读课上我都亲自教读,最后让学生再读依次从中纠正。例如新课程五年级第十册语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写的字、句陶冶情操,以及体会作者笔下祖国儿童的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以及春天的勃勃生机,情感上产生共鸣。然后请几位学生有感情地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并让他们讲述哪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
学生在课堂中做得好,但是一到课外,他又把这一神圣的语言抛到九霄云外。作为语文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学说普通话,除了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外,我还在班中设立了普通话监督员,督促学生人人讲普通话;在每期的壁报中开设推普专栏,渗透普通话知识;在学期中,结合教学内容,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激发学生讲好普通话的热情;并在期末将“讲好普通话”作为评优的条件之一。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在班级中成功地营造了人人学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教室内专栏普及学习普通话的有关知识,宣传学习普通话的典型人物,让学生人人参与进来,争当学习普通话的排头兵,从身边学起,从点滴学习,不断充实积累,学习普通话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四、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普通话实践报告范文3
摘 要:普通话普及情况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新崛起的研究领域,按调查对象的不同对近些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查研究作一个基本的分类归纳,讨论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并对研究提出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普通话普及 调查 展望
一、引言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内容。建国初期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核心任务就是推广普通话;1982年,“推广普通话”工作载入宪法;1994年,国家语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由学术和科研层面进入国家行政和应用推广层面。自此,我国对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查也明显增加。
我国大规模语言调查中涉及普通话普及度调查的有三次。第一次是2000年前后由教育部等9个部委组织实施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调查严格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通过问卷法调查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简化汉字等的使用情况。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截止2000年,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该项调查全面反映了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首次调查的实际,填补了国情调查中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空白。《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作为国家语委“语言生活绿皮书B系列2”,已由语文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二次是2010年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负责组织、河北、江苏、广西三省(区)语委办参与的国家语委重点项目“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此次调查的主要目标是摸清自2000年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以来普通话的普及情况,因此调查方案的制定并没有脱离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但是,在调查规模、调查内容和操作细节上此次调查都有所调整。此课题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谢俊英《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1);孙曼均《河北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1);郭龙生《教育领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2);戴红亮《广西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2);苏金智《江苏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2)等。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截止到2010年,河北省普通话普及率为73.30%,江苏省普通话普及率为70.67%,广西地区普通话普及率为80.75%,3省区的平均普通话普及率为74.91%,同2000年相比,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第三次是2011年由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语言使用情况调查课题组进行的“澳门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该项目对澳门公共场合和大中小学生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是澳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专项调查。调查显示,普通话在澳门语言使用中排名第二;在正式场合,尤其是政府部门,普通话的使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次调查结果收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港澳台专题中。这三次调查坚持了科学的调查方法,在调查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但受人口基数、时间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
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查研究
在学术界密切关注普通话普及情况及相关问题的同时,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本文将对各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查归为以下两大类:
(一)专门针对普通人群进行的调查
此类调查的文章主要有:戴红亮《广西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2)。该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入户调查,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普通话作为母语、普通话能力、普通话在不同场合的使用等方面描述了广西普通话的普及情况。贾楠楠、刘晨红《银川市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2013)在2010年三省普通话调查的基础上,所制定的调查问卷,增加了对普通话推广工作的了解程度、普通话的学习意愿等内容,对银川市三个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银川市的普通话普及情况较好地结论。陈东芳《关于乌鲁木齐市农民工子女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研究》(2010)就乌市农民工子女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她还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叶清、陈利亚《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推普现状的调查及思考》(2011)通过走访阿克苏沙雅县,通过学习普通话的措施、群众的观念及政府宣传力度等方面,了解到南疆地区普通话推广的成效不理想。王秀旺《贵州彝汉双语和谐环境建设调研与启示》(2013)通过走访调查珠市彝族乡,发现绝大部分彝族村寨已形成了彝汉双语通用的环境。马米奇《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对策——以开远市大庄回族乡为例》(2014)不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人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而且对300名调查对象的语音面貌进行了分析。
此外,王远新《新疆喀什古城的语言生活——高台民居社区居民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2013)、孟红莉《新疆伊宁市维吾尔族城市居民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2013)、史晖《广西都安、罗城两县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2004)、周炜《西藏农村居民的语言能力及语言使用》(2003)等都在针对少数民族进行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时增加了普通话专项调查,这部分内容将是我们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重要资料。
(二)专门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的调查
1.专门针对教育领域人群进行的调查
学校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基础,以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文章主要有:贾晓玲《蒙古族师范生学习使用普通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009)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蒙古族和汉族师范生的普通话使用情况,为学校针对蒙古族师范生推广普通话提供教学策略。与贾文相比,盛桂琴《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学生使用汉语现状分析》(2004)主要针对乌市哈萨克族大、中学生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王杰、付华丽《贵州省乡镇初级中学推广普通话的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除了问卷调查,还采用访谈法、考察法,就乡镇初级中学的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杨鲤宁《浅析贵州少数民族青少年汉语言社会化问题——对侗族的个案分析》则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个案法分析了侗族青少年在汉语社会化中存在的语音、词汇方面的问题,建议国家、学校、新闻媒体发挥推广普通话的作用。采用个案分析法的还有李君《贵州省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与推广——以贞丰县芳个案》(2010)、熊湘华《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民族地区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以贵阳学院为个案》(2012)、尕桑吉《安多藏区藏族学生汉语普通话的学习现状研究——以青海省南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为例》等。杜秀丽《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调查研究》(2004)、阮茁茁《莆仙家庭语言教育与学校普通话推广现状调查》(2005)、刘凯《四川省民族杂居区普通话培训测试现状调査与研究》(2013)等文章采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普通话水平,归纳分析了普通话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偏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应对建议。而陈进《西藏高校学生普通话面貌分析》(2012)则以调查对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为研究样本,结合问卷调查真实展现了西藏高校学生的普通话使用面貌。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在研究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的同时,也对其普通话使用能力进行了调查。如高建平《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调查研究》(2012)、叶俐丹《南宁壮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2014)等。
2.专门针对机关公务员人群进行的调查
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文章比较少,仅有两篇。即李秀《关于推进国家公务员普通话教学工作的思考——对内蒙古地区公务员使用普通话情况调查研究》(2005),《西部大开发与内蒙古地区公务员的普通话建设》(2005)。李文就内蒙古11个主要盟市的公务员进行了普通话问卷调查,问卷突出了公务员普通话水平的自我评价和对推普工作的认识等方面,并针对公务员群体提出了推广普通话的有效建议。
3.专门针对公共服务行业人群进行的调查
公共服务行业是推广普通话的“窗口”,但专门针对此类人群的调查较少。已有的资料主要集中于对新疆地区的调查,主要有:古丽扎尔·吾守尔《喀什从商人员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分析》(2006)。该文发现在商业活动中,掌握维汉双语的商人更容易达成交易。樊慧荣《哈密大十字商业街维汉商户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2013)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法,对比分析了大十字商业街维吾尔族和汉族商户的母语和汉语能力,还就他们对使用普通话的态度进行了专项调查。田真《新疆国际商贸城市场语言状况调查》(2014)调查发现商贸城经营户基本掌握普通话。
4.综合针对推广普通话重点领域人群的调查
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教育系统、公共服务行业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四大领域。综合针对这四大领域人群进行调查的文章有:麻彩霞《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2008),《部分行业推广普通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9)。后者对内蒙古地区的公务员、警务人员、教师、服务行业人员和医务人员等行业社会群体的普通话水平进行了研究,提出针对此类特定行业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普通话考核机制的建议。
调查西藏地区的有:李永斌《提高西藏普通话教学水平的策略分析》(2012)探讨了西藏普通话使用人群,主要为干部职工、商贸人员和学生的普通话使用特点,并重点从学校教育方面提出了提高普通话教学的策略;南晓民《西藏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概况研究》(2008)指出西藏地区在公共服务行业和广播电视教育部门都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少数民族说普通话的情况是地市好于县城,县城好于农区,农区好于牧区。
以新疆地区的普通话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的有:高莉琴《新疆的语言状况及推普方略研究》(2006)。其调查内容包括了各行各业的汉族群体和少数民族群体的普通话使用状况,调查结果反映了新疆各民族普通话的实际情况。李丽华《新疆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的现状与对策》(2004)、《南疆少数民族学汉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005)就南北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在党政机关、公共服务行业、学校三个领域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走访。刘燕《新疆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的现状及建议》(2008)则以和田地区党政机关、学校及公共服务行业少数民族普通话使用现状调查为例,指出新疆尤其是南疆推广普通话任重道远。
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目前,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查虽然已取得不少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改进与完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我国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研究在调查空间和时间上需进一步深入。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尽管目前针对我国民族地区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大的空间上来说,具体到各个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内容还是显得有点狭窄和单一;且就某一地区而言,调查范围往往集中在中心城市,缺少对乡镇、农村的调查;调查对象往往集中在学校、政府机关等人群,缺少对推广普通话的“窗口”——公共服务行业及广大普通人民群众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广大普通人群的调查。从时间上来说,针对某一民族地区的调查在时间上缺少连续性,往往不能形成对这一地区普通话使用情况的动态反映。此外,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在普通话普及度的调查上,还缺乏对民族聚居区尤其是像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聚居程度较集中的少数民族普通话普及度的调查。我们认为,只有将调查的广度与深度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更宏观地把握我国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情况。
二是在针对普通人群进行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时,有关普通话标准的界定还缺乏统一、规范的理论指导。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对调查对象在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且要求被测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音、词汇、语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测试,在大规模的实际调研中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对普通人群普通话程度的调查往往通过问卷中的问题来体现。如主要问题之一的“您觉得您的普通话程度怎么样?”针对这一问题,有的选项设计为:A能流利准确地使用,B能熟练使用但有些音不准,C能熟练使用但口音较重,D基本能交谈但不太熟练,E能听懂但不太会说,F能听懂一些但不会说,G听不懂也不会说。规定只要选择ABCD其中任何一个选项的人,这个调查对象就是会说普通话的人。但同样的问题,有的选项却是这样设计的:A程度好,没有口音;B程度较好,基本没口音;C程度一般,方音较重;D程度差,纯方言。规定选A的相当于二级甲等及以上的普通话,选B的相当于二级乙等,选C的相当于三级甲等,选D的相当于三级乙等或以下。普通话水平衡量标准的不统一势必会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关于针对普通人群普通话标准的界定这一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语言的发展变化及各个调查地区的特点做进一步的探究。
三是学术界大多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的数据来了解样本人群普通话普及的情况。就抽样调查而言,一个好的抽样方案设计是调查成功的关键。调查者通过对所调地区整体的了解、掌握,采用PPS系统抽样的方法或分层抽样法等来确定样本市县和样本人群,这一点在所有调查中都得到了很好地贯彻和执行。至于后期的数据统计,当涉及到需要用样本情况来估算整体情况时,2000年《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及2010年河北、江苏、广西三省采用结合区县、城乡、性别等因素通过分层加权方式精确统计结果的方法,对此类相关调查的数据统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于普通话普及情况的问卷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背景信息(2)普通话能力问题(3)普通话使用问题(4)普通话态度问题(5)普通话学习问题。背景信息一般包括调查对象的籍贯、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普通话能力和普通话使用等相关问题的设置在调查中具有重要意义。普通话态度和普通话学习等问题的设置可以为今后进一步推广普及普通话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由于不同的调查实施者关注的问题不同,调查时设置问题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但从整体来看,对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的主要问题的设置基本上都包括以上五个方面。
随着地域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及国家推普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的普通话使用情况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需要语言学者们不断地关注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情况,及时发现在普通话普及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对其进行科学引导、规范。然而,我国辽阔的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决定了进行实际调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通过有关部门、语言学界等多方合作,才能尽快实现民族地区普通话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通用,使普通话更好地为我国民族地区服务。
(本文是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度抽样研究”[ZDA125—11]。)
参考文献:
[1]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语言文字使用
情况调查资料[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2]谢俊英.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1,
(3).
[3]孙曼均.河北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11,(4).
[4]郭龙生.教育领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12,(3).
[5]戴红亮.广西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12,(1).
[6]苏金智. 江苏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12,(1).
[7]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贾楠楠,刘晨红.银川市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语文学
刊,2013,(4).
[9]陈东芳.关于乌鲁木齐市农民工子女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叶清,陈利亚.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推普现状的调查及思考[J].
大江周刊,2011.
[11]王秀旺.贵州彝汉双语和谐环境建设调研与启示[J].贵州民族
报,2013,(3).
[12]马米奇.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对策——以开远市大
庄回族乡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4,(3).
[13]王远新.新疆喀什古城的语言生活——高台民居社区居民的语
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13,(1).
[14]孟红莉.新疆伊宁市维吾尔族城市居民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
与语言态度调查[J].西北民族研究,2013,(3).
[15]周炜.西藏农村居民的语言能力及语言使用[J].中央民族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16]史晖.广西都安、罗城两县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南宁: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7]贾晓玲.蒙古族师范生学习使用普通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语言应用研究,2009,(4).
[18]盛桂琴.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学生使用汉语现状分析[J].语言
与翻译,2004,(2).
[19]王杰,付华丽.贵州省乡镇初级中学推广普通话的现状调查与
研究[J].安顺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0]杨鲤宁.浅析贵州少数民族青少年汉语言社会化问题——对侗
族的个案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21]李君.贵州省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与推广——
以贞丰县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2]熊湘华.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民族地区高师学生普通话
水平——以贵阳学院为个案[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3]尕桑吉.安多藏区藏族学生汉语普通话的学习现状研究——以
青海省南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为例[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4]杜秀丽.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调查研究[J].语言与翻
译,2004,(2).
[25]阮茁茁.莆仙家庭语言教育与学校普通话推广现状调查[D].福
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6]刘凯.四川省民族杂居区普通话培训测试现状调査与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7]陈进,代文学,康西菊,王开宇,黄科.西藏高校学生普通话
面貌分析[J].西藏教育,2012,(5).
[28]高建平.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调查研
究[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29]叶俐丹.南宁壮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以广西
民族大学为例[J].大众科技,2014,(8).
[30]李秀.关于推进国家公务员普通话教学工作的思考——对内
蒙古地区公务员使用普通话情况调查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1]李秀.西部大开发与内蒙古地区公务员的普通话建设[J].前沿,
2005,(11).
[32]古丽扎尔·吾守尔.喀什从商人员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3).
[33]樊慧荣.哈密大十字商业街维汉商户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4]田真.新疆国际商贸城市场语言状况调查[D].乌鲁木齐:新疆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5]麻彩霞.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J].内蒙古电大学
刊,2008,(10).
[36]麻彩霞.部分行业推广普通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前沿,2009,(2).
[37]李永斌.提高西藏普通话教学水平的策略分析[J].天中学刊,
2012,(5).
[38]南晓民.西藏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概况研究[C].语文现代化论
丛,2008.
[39]高莉琴.新疆的语言状况及推广普通话方略研究[M].北京:北
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40]李丽华,王静.新疆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的现状及对策[A].第
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41]李丽华.南疆少数民族学汉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疆大学
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42]刘燕.新疆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的现状及建议[J].和田师范专
普通话实践报告范文4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河北省汉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条例》,落实石家庄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暨语委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我校在创建国家一类城市语言文字应用达标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对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对我校语言文字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全面做好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健全了学校领导机构: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处主任、教育处主任任副组长,各教研组组长为组员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各部门组成的语言文字工作网络,语言文字具体工作由教导处负责、教导处副主任兼管。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做好教师、学生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的指导工作,在学校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新格局。为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年初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语言文字工作计划,按计划有序的开展好各项工作,并做好记录,年终对语言文字工作做好总结。除此之外,加大对语言文字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成立了由已达一级乙等水平的教师组成的语言文字监督小组,对师生用语用字和学校周边环境用字及时监督,并予以指正。这一工作的开展,更好地促进了学校普及普通话,使用规范字工作的落实。
二、 宣传环境
我校十分重视普通话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利用校园广播每周分三次对学生进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知识广播,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创设以“一角”、 “一语”、“一橱窗”为固定形式的宣传环境。“一角”:即各班的黑板报每期都设有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推普角”,向学生介绍语言文字的有关基础知识;“一语”:即楼道、会议室、教室等公共活动场所都设有“学说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警示语;“一橱窗”:即学校设有“语言文字”专用宣传橱窗。这一宣传环境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学说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自觉性,为广大师生营造了良好的语言文字使用氛围。
三、档案工作
我校语言文字档案工作按达标评估细则建档,档案资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字资料,包括上级机关下发的语言文字的文件、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机构、工作网络、工作计划总结、奖励制度、监督制度、师生各项活动的原始资料、学生获奖证书复印件以及校园内外用语用字监督资料。第二类是图表资料,包括教师上岗情况、普通话培训、语文教学情况、口语实践、宣传环境等登记表、统计表。第三类是教师和毕业班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等反映师生普通话水平的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全面详实的记录了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情况,档案管理由教导处委派专人负责,及时收集各种资料、保存完好,确保推普用字工作落到实处。
四、教师工作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教师对语言规范化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说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法律意识,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普通话既是教师职业语言,又是校园语言,增强教师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自觉性。
2、制定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计划,每学期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不少于4次,每年模拟测试1次,认真落实教师普通话持证上岗工作。经过培训,我校现有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一名,区级普通话辅导员一名,全校教师普通话水平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其中6名语文教师100%达到一级乙等水平,非语文教师15名,达到一级乙等水平的有9名,占60%,二级甲等水平6名,占40%。
3、为了更好地监督教师规范用语用字,把普通话合格列入录入教师的条件之一,把教师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要求教师课上、课下与教师学生交谈使用普通话,板书、教案使用规范字,通过推门听课随机进行规范用语用字的检查,并将普通话合格做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职、晋级、参加各级评优课、观摩课、示范课以及教师业务考核条件之一,凡语文教师达不到一级乙等水平,科任教师达不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均不得参与各级评优课。除此之外还组织教师开展“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比赛和普通话比赛,规定每年11月9日为我校教师“普通话比赛日”,教师全员参与,互相打分,评出奖次。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使用普通话规范字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五、学生工作
我校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属于借读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市,普通话基础较差,为了使这些学生也能较好的使用普通话,学校把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班主任工作常规管理,要求学生课上课下交谈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并把这一要求作为“班集体评先”、“学生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使这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用语用字能力水平,主抓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1、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语音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其按使用普通话情况进行分类登记,对普通话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建立对个别学生的帮教档案,以利于跟踪指导。
2、发挥课堂教学,尤其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把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纳入语文教学全过程,既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又注重给学生创造朗读和口语表达的机会。如:低年级利用每周一节的说话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基本能用较完整的一段话来表述一件事;中、高年级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活动,把自己从广播、电视里获取的新闻用简短的语言,准确予以表述,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结合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以校、班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口语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如:组织开展“忠心献给祖国”演讲、庆“教师节”诗朗诵,“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每学期各类比赛1次,这样既加强了对学生的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4、充分发挥学校语言文字监督小组的职能作用,在校内外广泛开展“不规范用语、用字稽查活动”。对学校的标牌、宣传橱窗、班内的黑板报、教师的板书、同桌的作业进行不规范用字稽查:对教师、学生课上、课下交谈用语等进行不规范用语纠察,将所查写在纸条上投进监督箱,每月末汇总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这一活动有效的促进了学校用语用字的规范化发展。
5、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紧紧抓住每年“推普宣传周”的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到跃进路桥头、建华商场广场进行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的宣传工作;查找跃进路两侧店铺标牌、广告牌的不规范用字,还同四汇文化用品商店达成协议,在此建立“红领巾”监督岗,每年对这里的用语用字进行四次检查并做好记录和反馈。鼓励学生在家做父母的“小老师”,帮助家长说好普通话。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用语用字水平得到锻炼提高。
今后,我校还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继续做好语言文字的各项工作,力争取得更大进步。
普通话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中职语文 模块化教学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5-01
一直以来,中职语文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和要求不一、考核方式也不尽统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效果不佳的问题依然存在,就业时学生基本应用能力不足,终身发展受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解决以上问题,结合我市最近决定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精神和培养合格中职生“八个一”的标准,我们着手进行了语文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学习和吸收模块式教学的理念,将语文教学分为五个模块: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演讲和钢笔字。
1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模块――传承传统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1.1 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以就业为导向,弹性使用教材,精讲精练,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字、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以适应社会需要。
1.2 重在阅读与欣赏,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名著”,是我市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八个一”的标准之一,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延续和载体,因此,作为中职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模块,肩负着传统和时代两个因素的教育使命,是语文课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编写这一模块时,以中职语文教材为依据,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全面地精选文学阅读与欣赏的内容,例如第二册语文,课堂上选择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善良》《人生的境界》《荷塘月色》《我爱这土地》《雨巷》《雷雨》《将进酒》(男生班)《念奴娇・赤壁怀古》(男生班)《琵琶行》(女生班)《雨霖铃》(女生班)《师说》等课文。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灿烂文化和传统精神,在学生早自读时,我们补充了《弟子规》《三字经》经典诗词等内容作为朗读材料。
2 应用文写作模块――让学生注重实效、学以致用
(1)目标:通过此模块的教学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公务性、日常事务性文书的写作格式和要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讲究时效、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为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解决问题和促进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本着“注重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选择了条据、书信、个人求职简历、讲话稿、通知、计划、总结、合同、报告、启事、海报等常用应用文种进行讲解和练习。突出表述的精要性,力求写作格式的规范和内容的简明扼要、切合实际,避免长篇大论;突出例文的典范性,选择规范的例文进行精当的讲解;突出特色的鲜明性,在讲解文种时,力求使例文内容反映职业生活,体现鲜明的时代性;突出训练时的操作性,提倡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减少理论知识的练习,侧重小组合作进行写作训练和展示。
3 普通话模块――让学生讲一口较流利的普通话
(1)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使学生掌握普通话基本知识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证能力和自我训练能力;能用规范标准或比较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说话、演讲及其它口语交际,毕业时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
(2)这个模块的教学主要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采用情境教学,在学生掌握准确发音,朗读和说话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强调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学习不同情境下该怎么说话,怎样与人礼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就业。学校每年定时组织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要求所有学生达到三甲以上水平,与口语相关专业的(如文秘、商贸、服装专业)要求达到二乙以上水平。
4 演讲和口语交际模块――让学生“能说会道”
(1)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演讲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和胆量,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及现代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人才竞争的需要。
(2)该模块要求每堂语文课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给学生轮流锻炼的机会并确保每个同学每期参与和上台至少4次锻炼的机会。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灵活开展朗读或朗诵比赛、半脱稿和脱稿演讲比赛、即兴演讲比赛等。活动结合语文教材“口语交际”部分实施,教师重在指导、点评和总结,学生重在多实践。
5 钢笔字模块――让学生写一手规范的钢笔字
(1)目标:通过楷体钢笔字的学习和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写字的态度,达到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匀称,有一定的速度,并力求流畅、美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毕业时能写一手规范的硬笔字,为以后适应岗位练好基本功(开设制图课程的专业适当补充仿宋体知识)。
(2)此模块主要要求学生坚持练习,每个学生发一本庞中华《楷书入门基础训练》字帖和两个练字本练习,学生每天至少练好3~5个字。教师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定期考核,并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示在班级的展览墙上,营造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
普通话实践报告范文6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第一,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教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教给学生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
第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素质主要通过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及其相对应的能力表现出来。其能力结构基本构成要素如下。1.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学习是学习各种能力的体现,是认知能力的整合和思维活动,是学习的根本。具体包括,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想象力、观察力等。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比如,写作、阅读、科研、对本专业的知识运用等。3.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汉语言专业,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要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以及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能正确地辨析和纠正自己运用普通话时的方言土语,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能使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能自由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4.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包括座谈会纪要、迎送辞、自荐书、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专题报告以及事物说明的应用文等,要求做到要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二)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育是封闭式的教学,中文教师凭借一本书、一个粉笔让学生去记忆、写、练。教师只是在僵硬地传授课本内容,不是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走到工作岗位后会茫然不知所措,知识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导致学生在社会上缺乏立足的根基。所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既明白了道理,又学会了运用。我们要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应用性的教学是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将书本与实践相挂钩,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我们只有注重基础课与应用的结合,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其一,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参加很多活动,学校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对社会的了解,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了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阶段。其二,建立实习基地。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工作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进行岗前培训,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各行各业来适应毕业生实习多样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