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1
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2
关键字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中学现状研究
自2001年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实施至今,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学已经落实到位,都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然后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和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以至于没能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下面结合现实情况将客观总结出其主要表现现状。
一、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研究
(一)不同地区教学配套设施的差异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学科,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发展状况不同、学校教学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教学所需的配套设施无法跟上,设施的不足、软硬件更新的迟缓等等,最终致使课程无法按要求进行教授,更不可能要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在相对偏远落后地区表现特别明显,而在相对越发达地区,相应能够很好的跟上教学中对配套设施所需要求。
(二)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
作为一门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课程,却没有在教程考试安排中设置相应严格的考试要求,暂且不论在中考中的位置,就在每学期结束时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测试要求进行检测,因此人们更多关心的是与考试相关的课程,特别是与中考升学考试相关的课程。而对于可有可无的实践基础课程,总是以最少的课程进行安排,最快的速度进行讲授,甚至随意安排为自习课进行自学,特别在学期末将要考试,一般都会为那些与考试相关的课程让出时间,这样老师都不予以重视,学生更不会从繁忙课业中抽身进行学习,更不要说掌握了。
(三)教师教学质量的相对低下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历史时间相对不长,对相关教学教育人员的培养也没有一个整体完备的输出体系,因此很多教授信息技术的老师都是从别的岗位调配进来的,尽管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但由于没有经过正统的教育体系的塑造,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内容不能具体了解,仍延续以前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授,照本宣科,被动灌输给学生,从而不仅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违背了当今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的“认知学习理论”,从而也与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背道而驰,导致信息技术教育远远不能达到国家战略要求。
在有关信息技术上机实践的方面,学生主要都是带着玩的心态去机房上机,总是想着去玩玩游戏,上上网,而不是当作一门课程来学习实践,进而形成较差的上课秩序和混乱的上机氛围,再加上老师对教学重视不够,教学质量较低,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使得学生宁愿自己去摸索也不想“浪费”时间听老师讲。最终不仅没达到教学实践要求,而且让学生养成了对信息技术课程不良学习习惯。这些问题在中西部相对边远落后地区表现突出,而在各大城市等相对发达地区,老师教学素质较高,教育资源较丰富,在对学生这方面的素质要求严格,进而能达到上机实践的相应标准。
二、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前景研究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和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下面我们将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奠定良好基础。
(一)实践中对信息技术活学活用
在这个信息极度开放的现代化时代,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但由于信息开放而引起的信息泛滥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领域,需要搜集与研究相关的尽可能多的研究资料,来进行广泛的筛选,然后整合出和研究有关的重要资料,进而进行学习消化,最终创造性的应用到实际研究当中。整个研究过程,都需要不断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跟踪配合,一方面能解决研究当中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研究问题对信息技术进行活学活用,从而达到互相强化,互相促进的双重效果。在中学阶段适当的布置一些相对容易,但能很好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通过寻找信息源、提取有用信息、对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是双方面的,因此也要培养出传递、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此来进一步加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稳固基础。
(二)整合到考试机制体系中进行重视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进步发展必不可少的素养,完全可以把它列入中学生正式考试课目当中,通过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相对健全的考核制度,特别是通过列入中考升学的教育机制中,从而可以以“考”带“学”,以“考”促“学”,增加上机考试,使得信息技术成为必须经过的“门槛”。平时学习当中,也可以适当准备一些能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进步的信息技术科学比赛,从而更加生动的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特别是电脑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进步。从而对信息技术更加热爱,学习乐趣也更加浓厚。
(三)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创新教学
新的课程是新时展趋势的代表,需要新的创新思想进行指导学习,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及创造性的鲜明时代特点,通过运用“认知理论”的指导,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进而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构建者。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以任务驱动式为主,辅以主题式、研究学习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三、总结
时展是信息技术的动力基础,推进信息技术大力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时展眼光,通过先进的科学思想观念来解决现状问题,从而更好更稳固的发挥出信息技术对于我国各个方面的促进。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从第一台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范围已经覆盖了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我校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计算机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机做为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地落到了信息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2.吴文虎主编: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4
论文摘要:信息素养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自身努力取得的。本文分析了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指出了现行中学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重点阐述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对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启发。
社会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素养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信息素养培养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
(二)信息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宗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息素养培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当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信息素养正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查找、利用信息。
(四)信息素养培养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鉴别、评估、分析、使用和创新信息,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人们具有信息素养。
二、现行中学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新课改中,要求师生之间积极交流、合作,在互动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在新课改中有点不适应,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不够。
(二)信息素质差异大。各地区中学由于受经济、区域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信息素质参差不齐,就计算机而言,有的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不懂,有的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有的经常接触计算机,甚至是高手。
(三)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暂没有列入高考科目,社会、学校、学生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就有限了,信息素养培养就落后。
(四)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区别不清。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但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素养。
(五)片面地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QQ聊天或打游戏的高手未必就是信息素养的拥有者。
三、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师要融入新课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转变中,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重视起来;其次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现在许多老师认为非高考科目不重要,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到学生,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们必须得尽快融入新课改,转变观念,给信息技术以应有重视。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交流、实践。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营造良好环境。要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为学生能够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三)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工具。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要通过对课堂的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明使用因特网的基本信息素养。教师要利用网络这种交互方式的显著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要综合地创设信息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在任何一节课的教学中,都不可能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信息环境,使同学在各种信息环境中,做到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
(六)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认知的工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学生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最佳工具,而上网查询也必将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单元内容时,与语文课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等,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
(七)要及时评价,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评价与教学过程一样重要,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评价作品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通过评价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四、中学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组织各项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时,应尽可能地创设现实生活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研究的工具、决策的工具、创新的工具。
(三)要通过家庭教育、社会网吧监督与管理以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来形成合力。
信息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5
【关键词】计算思维 中学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9-02
前言: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以计算思维观念的融入来开展该学科教学活动,则能够为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思维知识内容并实现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奠定基础,进而促使学生以计算思维的具备来实现对问题的分析并解决,并实现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要想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则就需要确保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对计算思维的科学且合理运用。
一、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融入计算思维的作用与原则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将计算思维引入能够促使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同时,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观积极性,为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效率并实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实现计算思维理念应用的价值与意义,则就需要遵循如下几点原则:第一,科学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指的是在进行教学中,要确保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并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进行有机融合;第二,直观性。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知识与技术进行紧密结合,并以直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复杂的知识的具体化,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此来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第三,实践性。意味着在开展教学活动的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同时,为实现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第四,创造性与因材施教性。创造性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等的创新,并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因材施教性则是要基于教学目标下,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实现分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二、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设计
(一)相应思维模式与所呈现出的关联性
搭建思维模式的目的在于以经验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以知识模式的构建来明确应用知识的规律,进而促使学生在思维中搭建出这一思维模式来解决相似问题。而基于教学主题的不同,教师在搭建思维模型的过程中,应建构出相应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进而在主观上实现对知识的构建与延伸,进而充分展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在进行研究与探讨的过程中,主要列出了如下五种思维模型:操作思维、存储思维、算法思维、编码思维以及数据安全,在此过程中则以算法思维为核心。
(二)具体思维模式的运用
第一,编码思维。基于计算思维角度下,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进而归纳出涉及到编码思维模式的知识内容,实现编码思维的构建,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所建构的思维模式来实现对编码与数据知识的理解,并促使学生学生具备相应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在掌握计算机二进制与现实世界间的关联性与区别,并切实体会到计算机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第二,存储思维。与编码思维同理,将信息技术教学中涉及到存储思维方式的知识内容重新进行归纳整合,进而建构出相应的存储思维模式,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能够在掌握关于存储数据相关理论知识内容的同时,使学生具备信息存储与管理的意识理念,同时明确何为权衡思想方法,并明确实现信息安全存储对现实工作与生活所带来的重要作用。第三,安全思维。同样是以计算思维角度出发,对关于安全思维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后构建出相应的安全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学生+数据信息安全意识理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如何实现对信息的加密以备份处理,同时与实际生活案例相联系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项内容的重视程度。第四,算法思维。将相关知识内容从计算思维角度出发进行整合,以此来搭建出相应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在实现对知识主动建构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五,操作思维。实现操作思维模式的搭建需要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为基础,进而促使学生在建构这一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具备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现师生课堂教学角色的科学定位
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实现对基于计算思维下相应思维模式的建构外,还需要明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要在明确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并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模型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提升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总结:综上,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以计算思维的融入来实现对该学科知识的传授,则能够以相应思维模式的搭建来促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并通过对知识的分类与整合后来实现不同思维模式的搭建,以此来促使学生在系统性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并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明,陈卫卫,陈希亮,叶旭光,杨飞,王坤.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法探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S1:96-99.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6
(一)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因此如何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便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而要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就必须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信息技术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来迅速提升我国创新性教育的高度。
(二)灵活变化学习环境,加大知识传输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过去传统的电化教育由辅助于学习的工具手段转化为支持现代化学习系统的学习环境。这种以多维形式出现的学习环境,不仅是设备或硬件配置在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习模式、学习观念的变化。如远程同步学习方式、远程自主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方式、非集中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等,这些都是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的。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没有网络环境的构建,或者说没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上述类型的学习就无法展开。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有支持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环境上的支持。
(三)提供丰富信息资源,支持多种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过去的电化教学由辅助于教学的手段转化为系统的信息资源配置,因而使各类知识信息以最佳的呈现方式提供给学习者。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要想培养创造型思维,就必须利用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思路。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提供大量的、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提供的正是丰富的、多样的、生动的、多层次的教学信息,以满足学习者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需要。
二、 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运用的方法
(一)形象教学法
对于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大家都怀着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是用来干什么的,想亲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将学生引入趣味的计算机世界。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如教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一节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社会?什么是信息技术等等。学生纷纷举手,兴奋地告诉我有关内容,但都说得不怎么完整。接着让学生观看《信息技术》碟片,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信息化社会的世界。通过观看碟片,学生了解了信息技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运用。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比喻教学法
对于刚开始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甚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文件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的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操作实践法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对某一方法、步骤反复实践从而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也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主要途径。由于我们学校里的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分开,教师演示教学和学生操作练习就分开来进行上课,相应的实际操作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教师演示
由于学生的理解、应变能力还在培养之中,教师讲授的方法他们不一定都能理解。比如指法、鼠标的使用,如果教师只叙述,不演示,他们很难领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先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操作过程,接下去就让学生作相应的模仿操作,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
2.学生练习
让学生更多地利用计算机进行操作练习,但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也要勤于辅导。这是因为在实践中一些微小的错误,比如无空格、大小写拼写错误等学生一时不知道。可以适当地加以指点,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补充,让学生及时掌握。
3.实际运用
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某一领域。信息技术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极好条件。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它学科进地巩固性练习和整合创造。例如学了word之后就会编辑相应的文档和制作一些精美的小卡片,让学生通过Internet了解更多的信息,查找更多的资料等,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上手。
4.兴趣激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