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1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创新理论的研究,一些学者研究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问题,另外一些学者研究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题,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宏观层面的创新问题,如,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总体而言,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诚然,提高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能够促使企业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如果技术创新不能够持续,那么推出的技术创新项目将很难给企业带来持续的效益,企业只能依靠过去的创新项目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不能够持久,一旦其他企业推出技术更先进的产品,现有企业的技术优势将化为乌有,企业不可能再凭借技术优势获取垄断利润,因而只有持续不断地推出技术创新项目才能持续地获取竞争优势。
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只有进行持续创新才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即使“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也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也许只需要一两个创新就能使企业一劳永逸,但是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买方市场环境下,如果企业一味地生产同一技术含量的产品,就会无情地被市场竞争淘汰。因而,基于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研制新的产品,持续不断地推出创新产品以获取创新效益,应该是21世纪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企业持续创新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创新理论的研究,一些学者研究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问题,另外一些学者研究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题,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宏观层面的创新问题,例如,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总体而言,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诚然,提高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能够促使企业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如果技术创新不能够持续,那么推出的技术创新项目将很难给企业带来持续的效益,企业只能依靠过去的创新项目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不能够持久。一旦其它企业推出技术更先进的产品,现有企业的技术优势将化为乌有,企业不可能再凭借技术优势获取垄断利润,因而只有持续不断地推出技术创新项目才能持续地获取竞争优势。
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只有进行持续创新才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即使“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也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也许只需要一两个创新就能使企业一劳永逸,但是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买方市场环境下,如果企业一味地生产同一技术含量的产品,就会无情的被市场竞争淘汰,这样例子屡见不鲜,例如,蓝色巨人IBM、通用汽车公司、苹果电脑公司以及华人企业的骄傲王安电脑公司……这些曾经令同行竞争对手胆寒的企业巨人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不能持续地推出顾客喜欢的产品而蒙受巨大的损失,有些企业甚至走上了破产的道路。因而,基于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研制新的产品,持续不断地推出创新产品以获取创新效益,应该是21世纪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在此可用昆明理工大学向刚教授(1996)的一句话来总结持续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意义。“有必要从建立企业持续创新的基本概念入手,讨论并解决其评价准则、过程与运行动力机制、集成机制、效率评价方法及实现持续创新的必要条件等理论问题,从而建立一个较系统的企业持续创新的理论框架。”
绿色持续创新及其实现机制
绿色持续创新是在各个国家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基础上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对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过去那种追求产量、忽视能源、原料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不予重视的企业将受到市场的惩罚,因而推动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出旨在节能、降耗、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已势在必行(高忠仕,2004)。根据企业持续创新定义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把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定义为:“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是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地推
出、实施旨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绿色创新项目,并不断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向刚,2003)。”与一般的技术创新定义和持续创新定义相比,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增加了“绿色”和“持续”这两个特征,比较持续创新概念的几个特性,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具有绿色、技术升级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性以及企业发展持续性等特征。
综合对持续创新以及绿色持续创新的分析可知,绿色持续创新就是在持续不断地推出技术创新项目并适时进入下一个技术轨道的基础上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因而就要求企业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研发时有意识地使用节能降耗原料,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也尽可能地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工艺流程进行改进,企业在产生持续不断的经济效益时也要产生持续不断的社会效益。对于企业来说,实现绿色持续创新的难点在于在不牺牲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从而产生正的外部性。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2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受环境、政策法规、市场需求、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文章结合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现实困境,从经济、技术、文化和法律四个方面探讨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
一、经济方面对策
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发展,给经济带来直接利益,那么,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税费体制不完善使得绿色技术创新缺乏足够动力,因此要通过健全绿色技术创新资金供给投入体制和加强税费改革、制定税收政策给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激励。
1.健全绿色技术创新资金供给投入体制
要建立和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投资的动力机制,形成绿色技术创新投资的动力机制和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资的资金支持体系,推进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体如下:加大国家公共财政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门的机构与专项的基金,并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国际援助,还要完善风险投资市场,政府可以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资本,放宽民间资金准入限制,降低投资门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民间资金组建民间金融机构。
2.要加强税费改革,制定适合绿色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
将环境税收改革同现行的环境收费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巩固环境税改革的法律基础,也有利于加强税收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设置系统的绿色技术创新激励税收政策,实行差别税率,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采取减、免、缓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扩大排污费的征收范围,强化环境资源税的征收力度,拓宽环境要素。
二、技术方面对策
科学技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定性因素,要减少技术因素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制约,就要加快理论和科技的发展,健全绿色技术开发与创新服务中心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1.加快理论和科技的发展,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生态文明每一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先进的载体一设施、设备的开发和利用。
2.建立绿色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探索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就要求实行由传统GDP向绿色GDP(EDP,绿色国内生产净值)指标体系的转变。其次要建立建立保护环境诚信档案和绿色GDP考核制度。扭转突出考核经济增长指标的偏执,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一起综合考评,把绿色技术创新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列为评价政府工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确保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文化方面的对策
一定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制约着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传播,从健全绿色科技的宣传教育体制和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去推进绿色技术创新。
1.要健全绿色科技的宣传教育体制
健全绿色科技的宣传体制和加强绿色教育的力度,比如增加环境保护的透明度,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家家户户。打造一个区域性人才基地。三要在人才引进机制上多创新。从多个渠道聘请和引进人才,特别是青年专业人才,也要加大力度引入。另外,其他部门也要积极协助、配合,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而且,又必须要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上,来思考,来决策,来行动。
2.倡导绿色消费 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消费,指的是一种对环境无害,或者只会产生低度危害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的本质和原则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可循环的、综合性消费,不破坏大自然的完整性和原生性。这是全人类消费观念的一场革命。
重点首先在于强化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形成绿色市场。消费者应该养成绿色消费意识,形成绿色市场,可以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种媒介工具,在最大程度上强调这一做法的紧迫性。同时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公众一贯的错误理念,。
四、法律方面的对策
人是有惰性的,因而由人组成的单位或企业,也必然带有不同程度的懒惰性,由于责任分散的效应,这种懒惰性甚至会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绿色技术创新的进程和应用的顺利推广,就需要一个后推力,或者说外部的强制作用力,法律无疑是这一角色的最佳候选。
1.健全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
具体到排污权交易制度上,就是要为这一制度的实施提供相应的法律规范。令人很是遗憾的是,我国这方面现行的法律法规还是很落后的,急需改进。具体表现在:绿色技术的创新立法应该能够体现责任伦理思想;对现行不合理的环保法律法规进行革新;对相关的法律方面的制度也进行改革,使之有利于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鼓励更多群众的积极加入,通过彼此之间多方面的沟通,使工作的进程得以加快;加强政府干预。这无疑是最有力度,也将最快见效的措施。
2.为成果的交易提供法律保证
任何一项成果的交易,都需要进行合约的议定等等。有时会因为费用过高而导致双方走向决裂。因此,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寻求有利于降低这些费用的制度安排。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3
【关键词】绿色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
一、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类在创造了足令前辈艳羡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因种种有意之过和无意之失而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性环境问题,人类在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现代产业体系(体系,在本文中可理解为由不同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略具雏形之后,祖祖辈辈休戚与共的绿色自然被钢筋混凝土阻隔在昏蒙空气之外,河山变色,江海易容,诸如伦敦烟雾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紧急状态事件”等重大灾难性污染事件接踵而至,时至今日,就世界总体情况而言是愈来愈严重,人类面临的污染危机愈来愈严重化、多样化,现代产业体系的形式、过程和结果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相对而言,西方各国以及经济发展历史与西方各国相似的日本、澳洲等国,在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发展道路之后,今日的环保立法和环保体系已臻相当完备之地步,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绿色产业体系所占比率比较合适,污染危机被最大限度地化解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形式、过程和结果之中,可持续发展思维已渗入现代生产细节之中,低碳环保产品层不不穷……而纵观高速发展的中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虽有一定的环保成绩和绿色创新体系建设经验,但终因成就过于淡薄而无法改变愈来愈严峻的劣势——环境危机逐渐加剧,环保立法亟待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构亟需调整,引入绿色产业,积极拓展绿色创新体系的比率。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是现代产业体系获得崭新生命力的唯一道路,是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进行良性调整的有效突破口,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必要奠基,是发展低碳节能产业的宏观要求。下面,本文主要结合当今实际情况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从以下方面简述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的可行策略。
二、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进程和政策支持力度
虽然因为绿色产业所包含的巨大需求可能和惊人利润潜力会部分激活市场潜力,使绿色创新体系的源动力获得激活和开发,但是,由于目前大部分国人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尚很淡薄,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片面的“政绩”意识而急推高能耗高污染但较短时间可见经济成效的项目,故而,仅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因素,不可能使绿色创新体系获得根本支持。必须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加快关键性领域的立法进程,并加上各级政府、各相关机关的政策支持,才能为绿色创新体系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不断拓展所占比率提供根本保障和持久动力,并可有力遏制、有效消除现代产业体系中阻碍绿色创新体系发展的负面元素。
绿色技术创新的建设,需要绿色技术产权法律制度使产权关系制度化,并据此建立一整套产权管理制度、产业化制度等,使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在最短时间以最可靠的方式转化为市场成果。而关系绿色技术创新建设的企业法律制度亦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健全绿色技术标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绿色技术产权保护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系统等,使企业在生产行为中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使企业在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之际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外,包括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等在内的市场法律制度、政府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为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资金之源,打造出公正的市场基础,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最大限度地使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因素实现绿色技术突破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关联经济、社会和生态,就很多因素而言可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纵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负面影响的现代产业体系,其发展亦为与外部因素长期磨合的结果,其中每一环节、每一项目的存亡兴衰,均对相关产业格局有着层重的联系,如果依靠简单取缔等方式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占有空间,很可能会因点及面影响一片,一时之间很可能会得不偿失,不如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因素,通过改变其内部组构,使其向绿色创新产业发展,这样,在潜力产业的性质获得了涅槃式的良性变化之际,亦迅速融入了原有的产业关系链中,可以使转型代价最小化,而综合受益最大化。
利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因素实现绿色转型,最需要技术体系的创新突破,只有改变旧有生产模式、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才能实现现代产业的“换血”,譬如说,很多凹印制版企业在过去普遍采用以化学反应为主手工腐蚀制版方式,这是很多凹印制版企业在过去制造大量污染尤其是铬污染的根本技术原因,而今,不少凹印企业采用先进的电子雕刻制版、激光制版技术,使凹印制版过程中的污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控制,基本可被视为“绿色企业”。关键性技术环节的绿色技术突破,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式。
四、力促邻近地域的绿色创新体系互补有无、互动发展
绿色创新体系均有地域性,但是,绿色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囊浩繁,牵连各个局部,因此,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建设,要出台政策或运用政府力量,从地域界限、行政界限等较大的局限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分割式的局部发展,突破如今普遍存在的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绿色创新体系不断打破负面现代产业体系的架构,扩大生存空间,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有机网络,实现彼此之间的融合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之上,政府要整体筹划,整合相关科技资源,力促不同区域创新要素的互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使得绿色创新体系不断拓展,渐成气候。
使绿色创新系统实现互补有无、互动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由其子系统着手改变,使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趋于一致。具体而言,要促使绿色创新系统中的大中型企业与政府密切合作,在与周边企业合作发展方面要勇于突破旧有观念,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正如在2012年07月15日在湖北考察时就区域集群发展问题所言,“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当绿色企业彼此联为一体之后,绿色创新体系自然就密不可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得绿色创新体系在地域等层面逐渐占据负面现代产业的空间,不断扩大规模。
五、运用一系列先进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绿色创新体系本身就包含着十分繁芜的理性基础和科技成分,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理性和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运用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就格外重要。尽管目前对于绿色创新体系宏观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的理论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是,运用一系列先进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失误,少走弯路,少花学费。
譬如,利用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结合实证,对影响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影响因素模型,可有效判断支持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技术性因素是哪些,以及,创新体系的不断突破主要依靠内部力量还是外部力量,从事绿色创新的技术工作者在多大比率范围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等等;而量化分析方式,可以有效构建绿色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可通过对不同地域的绿色创新绩效的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分析不同地域在绿色创新潜力方面的差距;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对绿色创新体系发展趋势、基本方向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关系有一个整体判断;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市场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关联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对绿色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有很大帮助。
以上理论皆以缜密的科学规律为依据,经历过丰富实践的检验,用于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可使绿色创新体系在发展之路上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为绿色创新体系的迅速壮大提供坚实的理性基础。
六、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引入成本低见效快的绿色产业
要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除了对已有的绿色创新产业进行发掘、重组、延伸之外,还需积极建设或引入诸如旅游、信息、绿色食品、家具加工、太阳能、风能、电子、艺术品加工、精密仪器仪表、金融之类的新的绿色创新体系。在我国现阶段,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为一些问世不久、成本低廉、见效较快,或目前缺乏而发展潜力巨大的绿色产业铺路搭桥,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不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
参考文献:
[1]曹保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
[2].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OL].http:///gn/
2012/07-15/4032946.shtml.
[3]陈华斌,王效俐.绿色创新及其激励机制[J].上海管理科学,1998(12):10-11.
[4]丁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绿色创新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
[5]华振.中国绿色创新绩效研究——与东北三省的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2011(7):30-34.
[6]华振.我国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法[J].技术经济,2011(9):36-41.
[7]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论文,2012.
作者简介: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4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学 绿色创新 节能减排
1、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1.1、应用领域广泛
一些领域明确结合了空间因素的模型以及相应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应用,如区域科学、城市和房地产经济学、经济地理;而且在更多的经济学传统领域的各种经验调查研究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如需求分析研究、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地方财政、农业和环境经济学。在一些涉及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文献中,对如何处理与结合数据的地理属性的模型相适合的备择模型、估计量和检验统计进行了越来越多的讨论。
1.2、理论验证增加
空间经济学应用领域的广泛发展,重新对与经济地理学有关的马歇尔外部性、聚集经济及其他溢出效应的空间特征进行了评论。基于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验证的理论不断增加。
1.3、与 GIS等空间数据分析和模拟技术融合
2、绿色创新的测度研究
基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等途径实现的,能够推进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创造性活动,都可称之为绿色创新,其结果都将体现为有益于节能减排的技术进步。现阶段,国内学者对绿色创新的度量尚处于起步与尝试期。陈劲等就曾构建过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体系,包括环境绩效指标、创新绩效指标、创新过程指标、创新投入指标,这些审计指标与方法能够对单个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进行诊断,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的测度奠定了基础。
已有研究一般都是通过问卷调查来测度绿色创新的。比如,童听等重点关注了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以及电子元器件等三类企业,通过电话向样本框内的2600个企业发出面访请求,成功访问266个样本,受访率约为10%,此项调查通过企业是否采用了“无铅焊接技术”来度量其绿色创新水平。唐建荣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择了全国20个城市,覆盖了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有效样本数为1653份,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所有24个原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目的是找出可以有效描述绿色消费者的若干公因子,并解释各主因子的经济含义。
学界已建立了对微观层面的绿色创新指数的度量方法,但对地区、行业乃至国家层面的绿色创新水平尚缺乏合理、有效的度量。测度“传统创新”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主要集中为3个方面:数据包络分析(DEA),随机前沿分析(SFA),指标体系法。俞立平认为:数据包络分析(DEA)能在一定的投入产出下,对经济系统进行综合效率评价,其方法成熟,被应用到许多领域;随机前沿分析(SFA)需要事先确定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函数关系,在复杂经济系统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指标体系法存在着指标权重的赋值问题,存在着人为因素。应用DEA方法并结合Malmquist(后文简称为GM)指数来分析经济系统的创新水平,往往更加成熟可靠、更为学界所认可。
3、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结果
我国各个地区随机效应的LR值均高于固定效应,因此本文选择了随机效应模型。由于绿色创新指数(GM)相当于一阶差分值,因此本研究也将自变量做了相应的差分处理。从空间相关系数可知,我国绿色创新确实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基于此,仅用普通的面板模型估计,确实会造成估计结果有偏,研发存量(RD)的估计参数在全国及西部地区模型中显著为正,这意味着科研投入可以有效增强绿色创新过程中的物质资本积累,对绿色技术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在全球日益高涨的环保意识下,新技术的应用往往比原有技术更加环保。人力资本(HC)在东部地区,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但是在中部、西部乃至全国模型中的估计参数却为负数,并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原因可能在于,由于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仍比较匮乏,加上配套设施及专利技术的缺失,致使人力资本不能有效的转化为绿色创新力。外资依存度(FDI)对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绿色创新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开放度(TRADE)仅在东部地区发挥了积极作用。外资对绿色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要优于外贸,以FDI为渠道的技术溢出是各地区绿色创新的重要源泉。从环境规制的角度看,排污收费(GCHAR)、排污许可证(GPERM)、污染治理成本(GCOST)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匀,石油禀赋(PRODO)在西部地区,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估计参数皆不显著。煤炭禀赋(PRODC)在全国、东部、中部地区,在10%或1%的水平上显著,而在西部地区的估计参数不显著。研究发现,各地区并未呈现能源禀赋越紧缺、绿色创新水平越高;或能源禀赋越丰裕、绿色创新水平越低的现象。我国各省市并未鉴于煤炭等能源禀赋的稀缺性,而从事更多的节能型绿色创新活动,他们面对稀缺性问题时,往往更多的依赖于国内或国际市场的贸易流通,而非绿色创新。
4、空间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展望
我国省际间绿色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资源禀赋(特别是煤炭)与绿色创新之间呈现了良性互动机制,丰裕的资源禀赋往往更有益于形成促使能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创新动力。我国绿色创新的激励机制主要源于能源的污染性、而非稀缺性,各地区的绿色创新主要面向减排,而非节能。
4.1、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亟待优化的。由于煤炭的高污染性,以低碳经济为主要建设目标的绿色创新应被予以更多重视,长期看来,太阳能、风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采用应是绿色创新的重要攻关方向。
4.2、我国的能源价格改革仍不充分。扭曲的能源价格体系是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绿色创新动力不足的罪魁祸首。在扭曲的能源价格体系下,绿色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是失效的,它使节能环保型的绿色创新效益被严重低估。当前,我国有必要加速能源的市场化改革,让能源价格能够反映出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
参考文献: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5
Summary: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haveoccupiedsizableproportioninnationaleconomy,havingcreatedalargenumberofemploymentopportunities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chievement.Itisoneoftheimportantsource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playinganimportantroleintechnologicalinnovation.Thiscompositionintroducesthemaintype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Anditintroduces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activity,functionofgovernmentandinfluenceofgovernment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thecurrentsitua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Chinese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andgr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s.
Keyword: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Technologicalinnovation
GovernmentProductsinnovationServeinnovation
ThecraftinnovatingResearchanddevelopment
CurrentsituationGr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则是这一主体中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文化及其培育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风险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精髓,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小企业,就没有市场经济。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维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技术创新活动。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还可能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预料。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由于中小企业所处行业、技术水平、规模、发展环境以及企业体制等呈现无限的多样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的类型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u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一般说来,重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渐进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小有大,但前者往往比较难以实现,投入也大;后者较易做到。
u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u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产品(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常常互相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并与中小企业的直接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2)研究与开发
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分为自身的研究开发和合作研究开发两种类型。其中自身的研究开发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只局限于一些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等)较好的企业,但提高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应该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努力方向;合作研究开发包括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企业等的合作,对于缺乏信息、人才、技术等的中小企业来说,合作研究开发活动更加合适和普遍。统计资料显示,在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帮忙,以及利用各种公共资源方面,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大的效率和热情。另外,积极参与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形式。比如近些年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就是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欧盟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的框架之中。今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二、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与方式还有很多争论,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考虑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对的种种不利的因素,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而且市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都迫切需要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现在很多国家政府都已经把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作为维持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各国政府采取的扶植措施都应遵循下述一些基本原则。
u政策性扶持为主的原则
u公平与公证的原则
u公开原则
u分类指导的原则
u直接支持方式和间接支持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2)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加之国情不同,因而,各国政府扶植中小企业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各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方式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u法律规范
u组织管理
u政策指导
u财税经融支持
u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
u实施具体的科技计划
三、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且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他们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其中大企业229个,中小企业797个),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不久前,由农业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530家企业中,70.7%的企业有技术创新活动,34.4%的企业从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22%的企业有研究活动与开发机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住处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占技术创新总支出的73.4%,用于购买技术的费用仅占9.3%。调研结果还表明,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在影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列前三位的是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短缺的市场信息不足。
四、新事物-----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起步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行。绿色技术创新是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产物。对绿色技术的研究经历了末端工艺、无废工艺、废物最少化、清洁技术、污染预防五个阶段。E.Brawn和D.Wield于1994年提出了绿色技术的概念,概括地说,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和节约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者产品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绿色产品创新,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之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绿色工艺创新,指能减少废气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成本、物耗的工艺技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化解这个危机。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重要性后,应及时把绿色技术创新提到日程上来,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尽管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更深入的研究有待更多的研究者的努力,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不断深化,是之成为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的武器。最后,我引用萨缪尔森(Samuelson,P.A.)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创新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许多大厂商对研究与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使得那些相册地摧毁大厂商的人或宣称大就是绝对的坏的人举棋不定。同时,小企业或个人也做出了某些最有革命性的突破。为了促进迅速的创新,一个国家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的方法与组织并存。”
参考文献:
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
万兴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6
【关键词】 产业结构优化 企业家创新 社会偏好
一、引言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产业结构优化是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内涵,探求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各项改革内容的深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产业结构偏差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受到需求制约,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2000年以后,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力量,因此,确定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与程度,也就把握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涵。
产业是由企业家主导的企业组成,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创新性。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化自身收益,同时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根本上的促进作用。但企业家的缺乏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然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企业家创新引起产业技术创新进而产生了不同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现实所发生的技术进步由于部门特点的不同并不是全都按照中性技术的性质进行,故在分析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时,须考虑不同部门所拥有的技术性质。
那么企业家为何会进行持续创新?这种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的创新通过何种路径作用于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除了供给层面之外,通常假定的不变社会偏好从需求层面有没有对产业结构产生优化作用?本文将尝试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便于分析,在分析问题之前先作如下假设。
第一,经济体系有两类产品提供部门,分别提供两种产品。绿色部门采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生产出绿色产品,灰色部门采取有悖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生产出灰色产品。同一种产品可能属于灰色产品也可能属于绿色产品,主要取决于采取何种生产方式。绿色产品与灰色产品并不是区分产品使用性质的标准。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灰色部门向绿色部门转移、绿色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
第三,经济体系中的主体有三个:企业家、政治家和其他社会群体(以下简称社会群体)。企业家为产品提供者,社会群体为产品需求者,政治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
第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群体对绿色产品和灰色产品的总需求由社会偏好决定,社会偏好由文化、价值观决定。社会偏好满足完备性、自返性、传递性;社会偏好线呈现严格凸性,表示边际替代率递减。
第五,生产可能性集合为闭集和凸集。
第六,产品现实提供点总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即生产要素总被充分利用。
1、社会偏好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由微观经济学理论可知,社会偏好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PPF)的切点决定了产品最优提供点。当社会偏好发生变动时,偏好曲线与PPF曲线的切点也发生了变化,如图1所示。偏好曲线发生移动,最优产品提供点也转移到了B点,但由于现实中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生产过程,就造成现实产品提供点A和最优产品提供点B的偏离,这种产品结构上的差异可以由A、B两点边际转换率的差异体现出来,这种差异以产品相对价格比的形式被企业家观察到,企业家将据此价格比来调整绿色产品与灰色产品的提供,以完成产品提供点从A到B的转移,即差距是创新的动力源泉。这个过程被称为效率改善,效率改善的结果使得灰色产品提供减少,绿色产品提供增加,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现假定社会偏好保持不变,可用生产要素不变,考察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技术创新引起部门内技术进步,现实中不同部门所表现出的技术性质并不相同,故在此分别分析。
(1)当灰色部门与绿色部门都使用中性技术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按原边际转换率向外扩张,与更高的社会偏好曲线相交于B点,如图2(a)所示。在产品最优提供点B,绿色产品与灰色产品的提供量均较技术进步之前的最优点A有所增加,各产业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结构得到升级。
(2)当绿色部门使用非中性技术而灰色部门使用中性技术时,技术进步的发生会使得PPF曲线向外扩张,但扩张的幅度并不相同。绿色行业与灰色行业相比属于新兴行业,技术进步对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降低所产生的作用可能十分巨大,使得企业家也热衷于在绿色部门进行技术创新。当这种不均衡的技术进步发生时,引起部门间生产效率的不均衡提高,导致部分灰色部门生产要素流入绿色部门。如图2(b)所示,新的PPF曲线更加平坦,B点为新的产品最优提供点。从原最优产品提供点A到新的最优产品提供点B,绿色产品提供量的增加程度较灰色产品更大。这种由于部门技术性质不同所产生的技术进步结果在改变最优产品提供的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
3、包含制度创新的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经济中的企业同时面对技术和制度边界:设想一种限制灰色部门扩张同时鼓励绿色部门扩张的制度颁布,在生产要素和社会偏好不变的情况下,这将使得PPF曲线产生异常的移动,如图3所示,纵轴截距下降表示由于制度的约束作用,现有资源按照许可的方式全部用来进行灰色产品的生产,总提供量反而较之前有所减少;同时横轴截距有较大增加,表示由于制度的激励作用,绿色部门在发生技术进步的同时,现有资源按照许可方式全部用来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总提供量较之前有很大程度增加。加入制度创新因素的技术创新使得PPF曲线发生异常变动,产品最优提供点为B2,产品现实提供点为B1,这种现实与最优的差异要求企业家对自身行为做出调整,转而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优化了产业结构。例如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工业改革,在一些国有部门留下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场合,乡镇企业的进入有助于矫正过于重化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可以看出当加入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制度创新因素时,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将被扩张。
三、包含社会偏好的企业家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Crépon提出了一个包含研究与开发、创新、生产力三块内容的模型,按照研究与开发――知识资本――创新――生产力的分析逻辑,综合其他影响研究与开发的因素,采用计量方法分析了研发、创新对生产力的影响。Griffith(2006)按照创新努力、知识生产、生产力的分析思路对原始CDM模型进行了修正,并采用欧洲四国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了分析检验。上述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把分析范围限制在企业内部,且假定产品的社会偏好不变。实际上在改革范围与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由文化、价值观决定的产品社会偏好将不再是一个长期不变的外生常量。
下面将在修正后的CDM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扩展,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构造一个包含企业家创新描述与产业结构动态演变的模型,分析包含社会偏好因素的企业家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1、模型介绍
设i=1,2,…,n表示企业。
方程一:企业家创新努力ri?鄢描述
ri?鄢=zi'?茁+ei(1)
ri?鄢是个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zi'是创新努力的决定向量,?茁是利益(interest)参数向量,ei为残差项,可以用企业的R&D支出来估计ri?鄢。
方程二:知识生产方程
gi=ri?鄢?酌+xi'?啄+ui (2)
gi表示知识量,可用产品与流程创新指数来代替,创新越努力知识产量越多,知识产量越多,技术进步越快;潜在创新努力ri?鄢作为解释变量,xi表示其他决定知识生产的因素向量;(?酌,?啄)表示利益参数向量;ui为残差项。
方程三:产业演化方程
X=X(t)表示某个产业在时刻t的产值,是描述产业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状态变量。a是产业成长速度系数,主要反映产业系统的生产率,即技术进步状况,a=pgi,p是技术进步以外的其他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控制参数,假定其为大于零的常数。Ne表示包含企业家在内的社会群体对某产业产品增长极限值的加权预期值,上标e表示预期,或者说其表示的是该产业产品市场需求量极限的预期值。在影响社会偏好的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Ne值不发生变化。
2、模型分析
根据(1)、(2)所表达的各变量关系,不失一般性,令参数?酌,?茁,?啄>0。(4)式表示产业演进的速度取决于产业内企业家创新努力zi'和社会偏好决定的产业增长极限Ne,?淄i为误差项,?淄i=p(ei?酌+ui)X(Ne-X)。
考察企业家创新努力对产业演进的影响,(4)式对zi'求偏导有:
用(6)式描述绿色部门的产业演进状态对绿色部门企业家创新努力的变化:由于社会偏好向绿色产品的不断转移,使得绿色产品Ne增加。在此另假设X0Ne>X02(因正常产业发展的极限值通常远高于其初始发展状态),结努力对产业的演进,即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如图4所示,社会偏好加强了绿色部门企业家创新对本部门增长的影响,绿色部门产值不断增加且产值增加速度也不断提高。
用(6)式描述灰色部门的产业演进状态对灰色部门企业家创新努力的变化:由于社会偏好向绿色产品的不断用不断加强,即灰色部门企业家进行着不利于灰色部门扩张的创新努力,结合社会偏好使得这种创新对灰色部门的收缩作用不断加强。灰色部门扩张速度的不断下降最终将使得灰色部门消失,如图4所示。
四、结论与启示
1、结论
第一,在制度、文化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经济体系内,企业家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力。
第二,企业家创新的作用通过部门内向部门外的延伸,改变了产品的最优提供结构,最优提供结构与现实提供结构的差异推动了企业家持续创新行为的形成。
第三,制度创新由文化、价值观决定,社会偏好的改变会加强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2、政策启示
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进行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制度创新,例如生态保护、特殊行业准入等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向社会公众、企业家发送对要素使用或产品提供的调整、限制信号,进而引导企业家不断调整技术创新,产生微观主体效率改进、资源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转移等一系列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
第二,政府应充分重视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文化氛围,引导社会群体对现实可提品的需求结构朝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进行调整,这种社会偏好的变化将加速企业家持续创新努力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演进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郭克莎: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偏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1999(9).
[2] 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8).
[3] 王诚:增长方式转型中的企业家及其生成机制[J].经济研究,1999(5).
[4]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