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 管理; 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企业税务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且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而从实证角度分析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的研究成果基本属于空白。因此,本文通过广东省部分城市不同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制度建设上的不足,并总结出影响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水平的因素,以期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假设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信息的沟通以及监督改进机制上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在中小企业内部产生了大量的税务风险。因此,本文参照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从税务风险目标控制、岗位设置、识别与评估、信息沟通以及监督改进等要素,编制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对不同类型、规模、运营时间、所在行业的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下假设以待验证。

H1: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差异。

H1A: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设置水平存在差异。

H1B: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设置水平存在差异。

H1C: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存在差异。

H1D: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涉税信息沟通水平存在差异。

H1E: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水平存在差异。

H2: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差异。

H3:不同运营时间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差异。

H4: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差异。

H5: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差异。

三、样本分析

(一)样本介绍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共向广东省8个城市(广州、惠州、清远、中山、阳江、湛江、潮州、东莞)各类企业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问卷1 413份,回收率94.2%;其中有效问卷1 289份,较之问卷发放总量,有效率为85.9%。被试的具体情况见表1。

(二)评价指标的测度方法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评价中涉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调查问卷》中的16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定性指标,因此需要通过对问题选项的赋值来进行量化。具体的赋值方法包括:

方法一:根据企业对问题2选项“会咨询、不咨询”进行的选择,分别赋予“2、0”值进行量化。

方法二:根据企业对问题4、问题6、问题7、问题8、问题9、问题11、问题12、问题13、问题14以及问题16选项“是、否”进行的选择,分别赋予“2、0”值进行量化。

方法三:根据问题1、问题3中企业实际选择的信息沟通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企业选择“从不、偶尔、经常”分别用“0、1、2”来进行量化标度。

方法四:根据问题17中企业实际选择的对国税发[2009]90号文的了解程度,给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企业选择“从来没有听说过、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大概了解一些、仔细研读过”分别用“0、0.5、1、2”来进行量化标度。

方法五:根据问题10中企业实际选择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设置情况给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企业选择“设置了税务部门、设置了税务岗位、有财务部门人员兼任、由外聘机构、否”分别用“2、1.5、1、0.5、0”来进行量化标度。

方法六:由于问题15是反向设置题,根据企业对问题15选项“是、否”进行的选择,分别赋予“0、2”值进行量化。

(三)整体样本的正态检验

传统上,学者多采用ANOVA方法识别因素的不同水平量所带来的差异。但是ANOVA方法应用的前提是变量的分布必须满足正态分布,因为ANOVA所采用的F检验等方法,是建基于正态分布假设之上的。为此,我们首先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可见,全体样本的显著度在1%以上,拒绝样本为正态分布的零假设。这意味着,相关的样本不能采用传统的ANOVA方法进行分析,而Mann-Whitney U检验最显著的优点是无需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可以视为对大样本正态检验的代用品,因此,本文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代替ANOVA来进行分析。

四、不同企业规模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现状分析

(一)不同注册资本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分析

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3。

不同注册资本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特别是注册资本低于500万元的小企业,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控制水平、岗位设置水平、识别评估水平以及监督改进水平,都显著低于注册资本在3 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但在信息沟通水平上与大型企业没有显著区别,这是由于小型企业员工人数少,管理权相对集中,导致小型企业在涉税信息的沟通上,反而优于大型企业。就中小企业本身而言,随着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对于注册资本在500―3 000万元的中型企业而言,所有税务风险管理相关的制度建设都有了显著提升,这说明了注册资本越大的企业,规模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在其他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上比起小型企业都有所加强。特别是在税务风险管理目标控制水平、信息沟通水平以及监督改进水平上与注册资本3 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区别。但在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设置以及税务风险评估水平上还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二)不同收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分析

将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4。

不同收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特别是年收入低于500万元的小企业,无论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控制水平、岗位设置水平、识别评估水平、信息沟通水平还是监督改进水平,都显著的低于年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就中小企业本身而言,随着企业收入的增加,对于年收入在500―5 000万元的中型企业而言,除了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设置水平以外,其他制度建设都有显著提升,这说明了中小企业随着年收入的增加,虽然尚未设置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但在其他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上已经有所加强。特别是在税务风险管理目标控制水平、信息沟通水平以及监督改进水平上与年收入5 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三)结果分析

无论从企业注册资本还是经营收入分析,规模较大企业与规模较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经营收入越多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也越高。研究假设H1得到了证实。具体到目标控制水平、岗位设置水平、识别评估水平、信息沟通水平以及监督改进水平上,规模较大企业与规模较小企业也都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水平上,无论是从注册资本还是经营收入来分析,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水平越高。研究假设H1A、H1B、H1C、H1D以及H1E得到了证实。

五、不同特点中小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上的差异研究

(一)样本调整

由于本部分重点研究不同特点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差异,因此,在数据的使用中进行了进一步筛选,剔除标准参照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文中《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将注册资本在3 000万元以上或年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上的规模较大企业予以剔除。剔除大型企业后,有效问卷为967份。被试具体情况见表5。

(二)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差异分析

将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6。

根据表6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中小企业渐进显著度明显;主要体现在外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的被试企业。

(三)不同经营年限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差异分析

将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7。

根据表7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运营时间不同的中小企业渐进显著度明显;主要体现在运营时间在10―20年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明显大于运营时间在10年以下的企业。

(四)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差异分析

将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8。

根据表8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渐进显著度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以及建筑安装企业之间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差异分析

将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9。

根据表9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渐进显著度明显;主要体现在湛江、潮州地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明显高于广州、惠州以及阳江地区企业,另外中山地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明显高于惠州地区。

(六)结果分析

1.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外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企业。研究假设H2得到了证实。

2.运营时间不同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运营时间在10-20年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显著高于运营时间不到10年的企业。研究假设H3得到了证实。

3.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虽然有所不同,但并未存在显著差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业以及建筑安装业的差异并不明显。研究假设H4没有得到支持。

4.虽然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但与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并无直接联系,例如在2011年广东省城市GDP排名第九位的湛江市,其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显著高于排名第一位、第六位以及第十六位的广州、惠州及阳江。研究假设H5没有得到支持。

六、结论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分析如下:

1.与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规模较小的企业其税务风险管理水平都显著较低。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税务风险的管理上是明显落后于大型企业的,这也证明了中小企业需要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与税务风险目标控制、岗位设置、信息沟通以及监督改进等制度相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也随之提高,这说明部分中小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时候,更注重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但在其他制度的建设上没有同步跟上。

3.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分析时发现,外资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上比内资企业要高。一方面由于国外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外资企业非常重视税务风险问题。另一方面,也由于外资企业收入较高,其员工素质普遍较高,在税务风险的管控上更有“执行力”。

4.中小企业的经营年限也直接影响了其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经营时间较长的中小企业对税收制度了解的多一些,甚至是在税收问题上“吃过亏”,因此对于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要显著高于经营年限较短的中小企业。

5.本研究最初假设,中小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会影响到其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应高于其他地区。通过分析最终发现,经济发达与否并未显著影响到当地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可能会受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经营环境、税收环境、税收执法力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6.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税务风险的管理不仅要求中小企业要有税务风险意识,关键还要建立一套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参照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中小企业同样需要从税务风险目标控制、岗位设置、识别与评估、信息沟通以及监督改进等要素入手,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仅有风险意识,没有建立配套的制度,将无法实现管理税务风险的目的。同时,各项制度的建设必须齐头并进,不能简单的将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停留在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要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及控制目标,通过企业内部及外部的涉税信息沟通,识别与评估税务风险,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及时的完善、改进管理制度。

7.中小企业应认识到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紧迫性。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应及时进行,不能等到出现税务问题了再“亡羊补牢”。在前文的分析中提到了税务风险可能给中小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一定要在税收上“吃了亏”才想起税务风险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成本就太高了。特别是对于刚成立的中小企业,应该在成立初就打好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为企业快速平稳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更应该尽快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税务筹划 风险

中小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过程中,筹划方案由于受到或者未考虑到一些内在或外在的原因而失效,进而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出等的可能性,也就是指由于事先无法预估的各种因素的存在,使企业制定的税务筹划方案产生纰漏,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致使企业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一、中小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成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对税务筹划风险的认识存在欠缺

税务筹划风险管理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时间还很短。到现在为止,很多中小企业对税务筹划风险缺乏深刻的认识,企业将会因此遭受巨大的损失。虽然目前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慢慢了解到税务风险对于企业的深刻影响,但是这种认识还是太过片面。税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专业知识的缺乏很容易导致企业混淆一些概念,使得企业无法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做好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无法全面而又协调地进行税务筹划,从而使从根本上增加了税务筹划方案的风险。

(二)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税务筹划人员

由于中小企业受规模的限制,再加之现在独立的税务筹划部门在中国并没有普及,大部分税务筹划部门都附带于财务部门之中,因此与税务方面有关的问题一般都是由出纳人员或会计来办理的。一项有效的税务筹划对筹划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要求,意识到税务筹划风险更是需要筹划人员具有敏锐的觉察力。然而会计或出纳人员一般缺乏系统的税法及相关法规知识的培训,限制了其自身职业素质的发展,所以不能精确衡量有关税收法规的精神,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面临的税务风险。在实际情况中,企业税务风险相比其他比较特殊,税务业务办理通常与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和交易办法有关,因此办税人员应对企业的整体业务种类和交易方法了解十分准确,又要懂得会计、税法、财务管理,又要懂得法律法规的这种高端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由于成本、规模的限制,企业的财务人员往往在税务筹划专业基础这方面比较薄弱,致使税务筹划风险这个概念缺乏认识。再者,由于企业内部税务筹划意识相对淡薄,经常容易导致财务人员在思想上忽视税务筹划,再加上在工作中分工不明确,权责没有具体落实,往往使财务人员觉得税务筹划应该是企业领导层决定的事项,从而导致税务筹划无法顺利地展开。

(三)税务机关执行认识上存在偏差

从当前的税务发展角度上来看,我国的税务机关既不会将税务政策宣传给中小企业,也不会指导相关政策在企业内部中的具体运用。对于一些刚出台的税收政策,税务机关自身可能还未对其进行了解,更别说引导督促企业去关注,因此,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在税务机构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很容易引起税务执法认识上的偏差。就拿税种这方面来阐述,任何一种税种的制定,税法肯定会为其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并未做明确的规定,这时就需要税收执法人员自身的经验进行判断是否合理合法,加之税务执法人员专业水平不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从一个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在实施过程中,税务机关一定会存在人为的意识偏差,将一些合理合法的税务筹划给予否定和处罚;而本就不合理合法的税务筹划却给予有关肯定,行政执法认识上的偏差,会给企业错误的纳税方向,在将来会引起纳税企业更大的税务风险。

二、中小企业应对税务筹划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税务筹划风险意识

想要规避中小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应从根本上树立税务筹划风险的意识,对于税务筹划风险有一个系统的概念,知道其为什么会产生的原因。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与税务筹划有关的所有工作的前提都是遵守税收法律制度。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也没有选择合理合法的税法制度,那么他的税收筹划必然是失败的。在税务筹划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企业对利益太过看中,急于得到回报,没有好好地去理解税法相关知识,不加思考地引用别的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借助了税务事务所等一些相关的机构帮助进行税务筹划,但是那些税务机构毕竟与企业自身没有联系,总得还是为自己谋利益,再加上同行业间竞争,很容易帮企业钻法律空档,这样反而给企业带来了税务风险。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会面对很多风险,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必须加强税务筹划风险意识。企业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应该在税务政策的允许条件下,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制定符合其切实需要的筹划方案,再者一定要对税收政策的变动进行时时跟进,这样才能确保税务筹划方案既合理合法又为企业降低税收负担带来经济利益。总得来说,税务筹划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对税务筹划的科学认识。

(二)建立正确的纳税观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甚至包括税务执法机关对税务筹划方面的知识都不够了解,税务筹划的意识淡薄,在理解方面也存在很多误区,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有关专家权威和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向社会大众传导有关税务筹划方面的基本概念以及宣传税务筹划的益处,纠正纳税人及税务机关之前对税务筹划方面的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纳税观。

(三)立和健全税收风险管理的内部制度

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在发展中,所以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制度。首先企业一定要重视税务筹划风险,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关于税务筹划税收控制制度,对有关事项进行按期检查和做出相关的评价。现阶段很多企业都是被动地接受税务机关的检查或者将自身的税务方案外包给外面的税务中介机构,这样在税务筹划的问题上就缺乏了主动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外包风险,因为外部的税务机构的利益并未与企业紧密联合在一起,也很难完整地了解企业自身的事情情况,把无法将筹划落实在实处。

参考文献:

[1]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12.12-19.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财务管理;中小企业;意义;见解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49-02

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的我国的中小企业,如民营、私营、个体户等,家族式管理现象严重,他们一般很少设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中小企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尽管如此,根据中央的号召我国各地政府近年来在政策上给予了中小企业不断的支持,如天津市增设了数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风险保证金,支持银行为数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信用贷款100亿元,为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解决了后顾之忧;云南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设立相应的奖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获得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两种支持方式,大大地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经济负担。每一项政策都与财务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对中小企业在具有的重大的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与所处行业的大型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中小企业通常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其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相对较少,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由企业管理者直接管理,受外界干涉较少,接触的圈子也比较狭窄。然而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拥有与时俱进的理念。我们只有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进而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制还可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加企业的可信度,使中小企业能够应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有效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而又快速的发展。

(二)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自我完善

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队伍之一,但就目前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看: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理论对其经营过程进行指导,盲目压制成本,大多采用追求销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完全忽视了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因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很多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碰壁之后,最终面临了死亡;很多中小企业因缺乏专业的会计人员,出现会计账目混乱的状况,或者因逃税避税,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社会环境的复杂,中小企业中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些都要归咎与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所以中小企业应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控制度的建设,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有效的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三)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既能体现经营成果又能防范风险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一项专门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活动,它的首要特点是一种价值管理,由于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所以能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其次,面对当前激烈市场竞争的我国中小企业承受着各种财务管理的重大压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几乎是在风险和不确定的情况进行的,所以一般财务风险也是从财务管理环节爆发的,财务失败也就直接威胁到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如何做好风险分析和防范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所以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要先转变理念

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阻碍各种各样,但就财务管理方面来看,仍把“财务就是记账”的错误认识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虽然财务账目很是清晰明了,但是却不能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执行决策有力的参考资料,致使中小企业效益滑坡,盲目生产,造成资源材料的大量浪费。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这就要转变管理观念,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在市场体制下的作用。如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时候,可以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毕竟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经过多年运用发展和完善,已形成了以财务管理目标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和以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和分配为主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但是并不是西方的什么理论都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转变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二)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

一个企业的管理目标如大海上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而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像是船上的舵手,因受其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制约,两者相辅相成。现代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是有层次的,其基本目标是生存;核心目标是发展;最终目标是获利。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同时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不同层次的目标,制定具体和实际的管理目标。如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在充分考虑风险的前提下,保持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和必要的偿债能力,注重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状况,用以保证企业资产必要的流动性。但是中小企业又与其他大型企业有所不同,它规模小,制度在实行上较为灵活,所以在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方向下,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来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功能,指引中小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人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制度框架去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就很难使一个企业健康的发展。首先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的要求。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并受其制约,企业管理者可运用财务的各项职能,正确处理好各项财务关系以达到企业经营者最终的结果。很多中小企业因为没有明确的职责权限、没有实行职务分离、更没有明确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各自的职能和权限而导致企业经营混乱,入不敷出,都是因为没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中小企业中,我们可以加强库存现金管理、银行存款管理、往来账户管理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内部牵制部分,如公司银行支票与签章应实行分管制度都应该做出明确的规定。

(四)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素质建设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中小企业在财务人员管理工作上却存在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据有关不完全统计,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中约有60%的人员没有职称,可持会计上岗证的人员却不计其数,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呈畸形发展。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招聘会计人员的时候更要把好关,禁止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不能因为经济利益的关系就对财务人员的招聘不够重视;在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也要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财务工作者,要积极配合相关财政部门的工作,按时按质的进行相关的继续教育,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并考取更高级的相关职称,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中小企业要大力倡导财会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 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职业道德,鼓励财会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五)加强成本费用的有效监控

当前的一些中小企业很多都暴露了这样一个两偏高的现状:一是小企业因促销活动频繁,导致了单位产品营销费用偏高;二是中小企业因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应酬增多,行政管理费用异常偏高,最终导致成本费用升高。成本费用是指在整个企业生产的耗费过程,作为中小型企业,他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以较小的耗费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让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配置,但也不是盲目的降低自己的成本,或者单纯的压榨企业员工的人工成本。实际上成本费用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不同的划分范围而会做不同的区分。成本大多是材料、燃料、人工和制造费用,费用主要是期间的费用,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加强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控制可以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扩大经营规模,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节约资源为增加国家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中小企业生产中,普及员工对计算机的使用,办公软件,制图软件等可大大节约对纸张的浪费。

(六)加强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

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仅只是包括财务人员、会计机构、会计制度,还应该包括税务管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早就超过了千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实现税收占了全部企业的50%左右,因此中小企业仅在数量上就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中小企业普遍税负较重,各个生产周期又面临着不同税务风险,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偷税、漏税、骗税的情况。如某些中小企业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伪造和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逃避代缴企业员工个人所得税,虚报营业额等等,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犯了偷税漏税罪。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革,我国已施行了很多对中小企业在税务方面的减免降低措施,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时,在加强税务方面也应该有所重视。如某些小型企业,因公司规模较小,加上税务管理方面的人才稀少,就可以专门聘用一些税务机构或者人员帮助其中小企业建账建制,加强财务和会计核算管理,实施财务、会计、税法培训,办理各项纳税事宜,可让中小企业与税务机构的良性互动中养成按时按量的缴纳税额的好习惯。

(七)加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控制企业财务或资金活动的行为,其目的是使中小企业因各种风险导致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确保企业能顺利实现各种经营管理目标。随着中小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也随之与日俱增,因此在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时有必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首要的是加强筹资风险的管理,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筹集到一定数额的资金,企业才能得以形成;其次加强投资风险的管理,在企业实施投资前,须对该投资项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出具相应的财务评估;再次加强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特别是存货,常常出现缺货断货,或者长期成为存货不能进行流通的状况;最后要建立财务管理风险预警制度建设,中小企业经营者可根据相应的风险数据指标,尽早的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及时的做出有效的对整个经营管理有利的决策,将潜在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提高中小企业的科学经营管理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实施财务管理,作为薄弱环节的中小企业。只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才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中小企业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有效的进行风险防范,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变化,免遭淘汰。加强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最首要的是转变财务管理理论,选择切合实际的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会人员素质培养,才能防范风险,才能使中小企业不断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阳阳.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J].时代金融,2011(27).

[2] 汪卫红.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

[3] 朱琴.对建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预警体系的探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4).

[4] 黄国文,马英.浅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9(6).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4

一、某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主要做法

1.成立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建立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中枢

大企业经营范围广泛,涉税事项复杂,对税收管理与服务的要求高。某市通过遴选的方式,在全市国税系统选调12名人员,组建市风险监控中心,负责任务的整合、分发,起到风险管理中枢的作用。成立情报管理、风险分析识别和风险应对管理三个紧密型团队,明确各团队的岗位职责,在县局把情报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管理由征管科扎口管理。

2.成立专业化风险应对分局,构建大企业风险应对系统

大企业作为重点税源户的典型部分,其税务风险天然地与其他重点税源户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某市设立风险应对实施分局,专门负责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下发的典型户应对、行业解剖性应对和重大风险应对,形成典型案例分析报告和行业性应对指南,并承担重点税源户的应对实施管理。在县局通过职责调整,组建2个专业化应对分局,分别负责重点税源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风险应对;在市区分局组建3-4个税源专业化应对科,以此形成网状结构系统,全方位锁定大企业税务风险。

3.成立重点税源管理机构,扁平化实施大企业风险管理

在属地管理模式下,总局、省局、市局、县(分)局均对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业务边界不清,效率低下且很容易影响纳税人的遵从度。某市国税局由国际税收管理处上收原先分散于各地管理的大企业风险管理事项,承担全市列名所有大企业的税收服务、风险分析与识别、评定审计和反避税为主的风险应对实施职责。市局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处和省局大国处对口,对下级风险应对分局具有指导职能。明确各级大企业管理机构业务边界后,市局直接实施管理的大企业占全市税源总量60%以上。

二、大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5年来某市对大企业风险管理的探索过程来看,笔者认为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1.人少事多矛盾突出,对大企业管理的基础薄弱

某市国税系统目前有在职干部1015人,比1994年仅增加169人,而管辖的纳税人有近70000户,比1994年增加53400户,特别是“营改增”实施以来纳税人增加7694户,大企业的户数也是连年增加,采取以往“人盯户”“以票管税”的方法越来越管不了,大企业的隐藏在巨大业务量下的细微风险很难被及时发现。

2.大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日趋提高

大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大,业务复杂,资产重组、股权投资活动频繁,产业结构呈现多层级、跨行业等特点,基层干部风险管理能力与这些大企业财务人员及其税务中介机构的财务水平差距很大,也就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以弱对强”越来越不好管。

3.税企双方层级管理及信息不对称

对于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地区经营集团企业、股份公司、跨国税源等,不同层级的税务机关在大企业管理过程中很难取得全面的信息和类比分析数据,尤其是在对大企业分支机构实施税源管理时,基层主管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管得着看不见、看得见管不着”现象。

三、进一步优化大企业税务管理的思考

目前,税务机关对于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力推进以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为主要内容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前进方向,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转换工作重点,建立平等互信合作的新型税企关系

将过去事后的监督检查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步向预防和及时发现事前事中风险延伸,做到最大力度地预防风险发生,最快速地发现潜在的遵从风险,最大限度地以共赢方式解决已出现的税务风险。大企业一般内控较强、财务核算健全,纳税遵从能力较高,税务机关应依据大企业的上述特点,促进其主动提升纳税遵从度,以求从一定程度上走出税务管理人员“人少事多”的管理困境。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纵向推进内部职能调整

坚持以解决大企业复杂问题为突破口,提升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区别于中小企业的显著特点是涉税问题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大企业跨国交易、税收筹划和内部交易等方面,因此建议压缩管理层级、上升管理重心、优化职能配置,合理划分大企业风险管理职能,进一步实现大企业管理的扁平化。成立针对大企业复杂问题管理的专业化应对团队,上收管理下级重点纳税人的重大复杂涉税事项。同时分级组建大企业风险管理团队,专门负责大企业的风险应对,以及时有效地预防、化解大企业税务风险。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新三板挂牌企业 发展现状 财务风险 成因 控制对策

为了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国家建设并且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新三板市场,就该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市场扩容明显,这无疑是取得可喜成果的体现,但新三板挂牌企业参差不齐,各种风险事件尤其是财务风险日益凸显,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新三板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核算不规范,如何防范新三板企业的财务风险,并提出科学的对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及其现状

(一)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可喜现状

新三板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老三板市场的挂牌企业数目不多、质量偏低、转板困难、缺乏流动性等问题,同时给中小型企业以良好的融资环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9月20日成立,负责运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近几年,新三板的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完善,新三板市场容量迅速扩大。比较容易实现的挂牌条件、较短的审核周期促成了新三板挂牌企业迅速增加。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2日,挂牌企业总家数达到了9786家,已将近万家挂牌企业。

(二)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隐忧

随着挂牌企业的增加,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证监会从2016年开始加大监管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项核查;另一方面,由于新三板挂牌企业参差不齐,公司治理水平较上市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规范意识较差,导致2016年新三板挂牌企业风险事件频发。截至2016年10月31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对新三板挂牌企业和挂牌企业人员的自律监管措施已将近100例,而2015年全年对新三板挂牌企业和挂牌企业人员的自律监管措施约70例。此外,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主办券商频频披露对督导企业的风险提示公告。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违规行为、风险提示内容主要包括关联方资金占用、信息披露违规、年度报告披露重大遗漏、提前使用募集资金、违规对外担保、现金流紧张、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等方面。新三板挂牌企业已暴露的风险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财务风险,由此可见,加快分析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财务风险成因、并且做出科学的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三板挂牌企业财务风险表现

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一书中提出,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而新三板挂牌企业也无法避免财务风险,特别是从股转公司的监管措施和券商的风险提示公告中可以看出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财务风险更加严重。首先,新三板挂牌企业面临税收政策等方面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公司现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若国家调整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将给公司的税负及盈利带来一定影响。其次,企业内部资本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风险,如果其内部的自有、借入资金比例不平衡,举债规模太大,会加重企业支付利息的负担,降低单位偿债能力。再次,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一般涉及到筹资、投资和营运资本管理各个方面,其具体内容涵盖制定财务决策、制定预算和标准、记录实际数据、对比标准与实际、评价与考核等等,如果财务制度不够完善,就可能无法有效分析企业的真实运营状况,影响管理层做出有效决策。除此之外,还有企业的收入问题,公司业绩大幅波动、年度经营亏损、收入季节性风险等风险。当然,流动资金不足、存货周转率低、存货占总资产比重较大等等也是产生风险的因素。综上所述种种风险,给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日常经营带来风险,可能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

三、新三板挂牌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一)内部控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在企业对内部系统不断加强管理,从而实现向社会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开展合理的内部设计,可以为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工作效率的正常提升,还可以在预测企业内部隐藏的风险因子的基础上,设计减少风险爆发的几率的有效措施。而新三板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挂牌后公司规范意识较弱,特别是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对于公司治理的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以公众公司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导致新三板挂牌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或者不能严格执行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

(二)财务工作不规范

新三板挂牌企业财务工作不规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三板挂牌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较弱,不能适应企业挂牌后的需要;二、财务人员对会计政策的适用选择错误或处理不当,导致财务核算混乱,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反映企业真实状况;三、财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不够重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报表的处理不够规范、甚至错误;四、财务工作人员的独立性不足,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实际控制人的限制,难以发挥员工的个人才能和主观能动性,这很容易影响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新三板挂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一)建立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鉴于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主体是中小型的高科技企业,其所处的行业无疑是竞争激烈的,企业更需要考虑风险问题,据此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领域中,需要加强自身的应用控制、认知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整合,强化内部控制,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关的各种机制、战略和人力都要得到有效的监督控制。

(二)强化财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

为了做好财务核算工作,首先,需要从整体上加以重视,树立严格做好财务核算工作的意识,而且企业要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其次,建设规范合理的工作组织,建设高效的会计核算中心,把其涉及的人事关系转化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管辖范畴之内。再次,企业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应自主意识并保持独立性,减少工作中来自公司管理层的干扰,提高财务工作质量。最后,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应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适应企业挂牌后不断提升的财务工作需求。

(三)做好企业税务管理工作

企业为了不断提高自身在防范税务风险方面的水平,就要从优化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框架入手,促进税务管理行为走向合理合法化。除此之外,想要让企业税务风险得以降低,还要加强与税务顾问、税务部门的合作关系,从而才能够对企业中出现的重大税务问题做到及时、准确的反应和应对。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出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进行持续优化和强化,从而最大程度的完善管理行为,促使企业税务管理能够发挥更有力的影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财务风险及控制问题的探讨,是具有非凡意义的。相关的企业和工作人员为了做好财务处理工作,需要首先认清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及其现状形势,包括其可喜现状和市场发展隐忧;同时寻找新三板挂牌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探讨有效的新三板挂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对策,建立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专业、高效的工作团队。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风险管理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

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人补充资金。

其次,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叫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坚决杜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 “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实现双赢。

2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健全再担保制度,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门而言,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

法律,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信息的共享,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人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屡教不改,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奖励守信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孙启,信用担保与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