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行业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范文1

1.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与科研创新的关系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 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査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的现状

截至2015年初,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以及教育部批准认定的查新机构,加上各级行政部门认定的查新机构已接近400家。科技查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科技人员的广泛认可,科技查新用户群在不断地扩大。科技查新为科研课题的立项、科技成果的转化、专家评审等提供了客观依据,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有力支撑了科研创新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科技查新数据库资源不断地完善,科技查新工作越来越规范,科技查新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多行业、多维度的行业格局,步入了良好的健康发展轨道。但与此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研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要求,面对类型多、动态化、价值密度低的海量大数据信息,科技查新工作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改进与开拓发展。

2.1 查新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开发不足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科技查新文献资源数据库系统,国内各科技查新机构由于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订购的科技查新数据库也不尽相同,并且查新机构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利用,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

在查新数据库资源配置中,期刊及专利数据库较为完善,而其他如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成果等较难获取。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特征的大数据信息,单就数据库的查新是远远不够的,不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纳入到科技查新范围,查全率的不足肯定导致结论的片面性。

2.2 科技查新人员的复合素质有待提升

21世纪科学技术研究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就是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以及边缘学科兴起。科学研究的交叉发展一方面会给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对科技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查新人员若要准确捕捉与把握项目的技术创新点,需要了解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并融会贯通,掌握不同学科的专业术语,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这就要求科技查新人员除了具备敬业、务实、探索精神外,还要具有广博知识面和专业技术理解能力、文献判读能力、计算机检索能力、写作总结能力、外语翻译能力等。因此,复合型查新人员的引进和素质提升迫在眉睫。

2.3 缺少科技查新质量监控环节

虽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有《科技查新规范》,对查新合同、查新策略、查新程序、查新报告的撰写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但也只限于流程上和格式上的规范,对于科技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是无法做出客观评判的。虽然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设立了审核员审核机制,但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也只能对查新报告形式上的东西进行审核。由于缺乏对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监督,查新员和审核员仅凭个人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的内在约束,容易导致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使科技查新流于形式,降低了科技查新的权威性。

2.4 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还比较单一

一直以来,大多数科技查新机构都是被动的服务模式,坐等科研人员上门寻求查新检索服务。工作的内容也局限于对申报的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和创新性进行判断,出具科技查新报告供科研管理部门参考。由于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单一,如果科技管理部门没有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奖必须出具科技查新报告的硬性规定,则很少有人自愿、主动地来进行科技查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环境下,科技查新机构单一的查新服务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科技查新机构除了常规的新颖性查新之外,还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进行有效信息的挖掘,主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创新开展多种服务模式,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

3.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3.1 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3.1.1 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人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3.1.2 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3.2 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3.2.1 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3.2.2  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3  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3.2.4  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3 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3.3.1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3.3.2  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3.3.3 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査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査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査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一一査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査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4 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

科技査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査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査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4.结束语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科技查新机构 评价 指标体系

[分类号]G251

1 前言

科技查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并做出结论。其中,新颖性的判定是科技查新工作的核心任务,它是指在查新委托日以前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部分或者全部没有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科技查新是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诞生、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信息咨询活动,它在科技立项和验收、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评价、科技奖励评定、技术引进等科技活动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为促进我国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不断发展,科技查新机构不断增加。仅教育部系统的科技查新站已经达到67家(包括2009年认定的第四批科技查新站10家),2007年已完成查新项目17 536项。应该说,科技查新工作为我国的科技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还应当看到,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分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不同系统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认定标准、考核要素和管理办法等都各不相同,这从客观上导致了各查新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整个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本文将本着促进科技查新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2 科技查新机构评价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科技查新机构是科技查新业务的承担者,它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等实施科技查新活动,科技查新机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科技查新质量的好坏,也间接影响着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规范并引导科技查新机构的发展是促进科技查新活动发挥最大效益的重要前提。设计合理的指标体系并对科技查新机构进行评价,能够为科技查新机构的发展树立一个标杆,辅助它们有针对性地发现并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科技查新咨询行业的发展。

2.1 我国科技查新机构评价研究现状

科技查新的最终结果体现为查新报告,科技查新的质量也主要通过查新报告体现出来。因此,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评价成为了相关评价研究的重点。比如,姚宝卿提出了由检索技术水平、检索文献的选用水平、文献分析水平和报告撰写水平组成的科技成果查新报告质量评价体系;杨传瑞构建了由文献检索质量和报告质量构成的查新咨询质量体系,其中,报告质量由对比分析质量、结论质量和表述质量构成;张凌等人则研究了利用查新工作过程中各参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来评估查新报告总体质量的方法。应当注意的是,查新报告的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查新工作的实施,但是查新报告的内容仅是某一次查新结果的反映,很难从根本上反映一个单位的查新水平,对查新报告的评价也就很难推动整个查新质量的提升。因此,只有从查新机构的角度人手进行评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查新的发展。

对于科技查新机构的评价,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科技查新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这类研究从查新工作本身的质量入手,探讨了查新质量的决定因素,比如杨锦春研究了文献支持条件、检索手段、查新人员的素质、查新用户配合、文献检索、报告撰写、报告审核等影响查新质量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同类研究已经超出了对查新报告和检索结果的评价,逐渐扩散到了相关的支持条件。另一方面是对查新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是,从科技查新机构本身的软、硬件条件,以及工作成效人手建立的成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多,只有卫生部系统的刘俊立等人基于对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的查新咨询工作现状进行评估,制订了由领导重视程度、人员素质、文献资源、管理、工作效益、科研和奖励七大类指标构成的评估标准,其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主要在医药卫生科研和管理领域。

2.2 科技查新机构评价的意义

随着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加,如何保证科技资源取得预期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我国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者共同关注的主题。科技查新作为一种客观的评估方法,能够在科研立项、中期评估、课题验收、科技成果鉴定和转移等诸多环节为科技管理提供充分的文献支撑,辅助进行科技资源的配置决策。科技查新机构的水平是科技查新结果质量的根本决定因素,对科技查新机构进行评价,有利于引导查新机构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同时,评价结果又能为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2.2.1 为查新委托人选择查新服务机构提供标准科技查新的委托人一般是从事科技项目的科研机构或企业,对于科研立项、中期评估、课题验收等相关的查新项目,其主要需求是对项目的新颖性进行评判,防止将科技资源投入到重复的科研项目中,或者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以继续追加投资或者中止项目的执行。为了保证查新的质量,从而提升项目选择和执行的水平,查新委托人必须寻找文献资源丰富、查新队伍强大、查新设备先进的查新机构进行委托查新。对科技查新机构进行评价能够为委托人比较和选择高水平的查新机构提供标准。

2.2.2 为科技管理机构规范和引导查新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随着科技查新机构的增多、查新队伍的日渐庞大以及科技查新活动在科技管理活动中“把关人”角色的日益突出,规范和引导科技查新机构和整个科技查新行业的良性发展,是科技管理机构的一大重要任务。在这个规范和引导的过程中,科技管理机构需要发掘高水平的查新机构,对其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发现低水平的查新机构,辅助其有针对性地改进查新方法、手段和条件;筛选出不合格的查新机构,推动其整改,甚至将其清除出查新队伍。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各查新机构进行客观评价,能够从评价指标和整体评价结果两方面为科技管理机构提供参考。

2.2.3 为查新机构发现和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提供方向评价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纯粹的管理,而是辅助和推动查新机构和整个查新行业的发展。评价的总体结果能够帮助查新机构认识自己在整个查新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水平;评价的各项指标能够为查新机构树立发展的标杆,有针对性的发现和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评价对于科技查新机构自身的发展来说更具指导价值。

3 科技查新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技查新机构评价指标是基于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职能、查新质量的影响因素等的客观分析而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指标体系的先进性取决于研究方法和思路

的合理性。本研究结合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调研等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调研,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合理的指标权重分配。

3.1 研究方法

为设计出一套合理而又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采用了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预先给出一定的评价指标,经专家评议不断补充与完善,逐步形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定量的方法将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的目标及评价客体的特质,形成研究思路的同时对专家进行预调研。在预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科技查新机构评价体系的构成,初步确定科技查新机构的评估指标,设计科技查新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

・根据预研结果,设置指标体系调查问卷,该问卷中设定了“资源”、“人员”以及“其他”等8个一级指标,“文献”、“数据库”、“期刊”等近30个二级指标以及“文化程度”等若干个三级指标。以此问卷为提纲,对我国科技查新研究专家、查新用户以及查新工作一线的查新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审核人员进行调查,广泛地征求意见。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归纳,确定科技查新机构的评价指标,在对评价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形成初步的认识。

・针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专家调研和数据分析处理,最后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3.2 调查结果概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5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6份。在调查结果中,被调查者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包括:

・一级指标“管理情况”中的二级指标“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一项,普遍认为这是评价的基本条件,不具有评价意义,建议删除。

・一级指标“技术设备及经济情况”中的二级指标“局域网”范围过窄,建议改为“国内外网络访问”。

・一级指标中的“领导支持情况”下无二级指标,建议将其归入一级指标“管理情况”,成为其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人员”中的“人员比例”一项,认为概念模糊,建议改为“人员结构”。

・二级指标“人员能力”一项中的能力判断,主观性太强,不具备操作性,建议删除。

・二级指标“管理机制”,概念模糊,建议删除。

・三级指标中的“文献”,多份问卷认为,专利、成果、标准、会议录等期刊论文以外的文献对查新工作非常重要,应该添加“其他类型的文献”项。

3.3 研究结果暨科技查新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问卷调查、专家调研的结果,在汇总各项修改意见的基础上,笔者对原有指标的体系结构、指标构成和指标的表述方式等进行了修改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包含3个层次,由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科技查新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分大类对本指标体系概要描述如下:

・文献资源建设情况。科技查新是以文献检索和分析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咨询服务活动,因此,查新机构文献资源的学科相关性、文献覆盖时间和类型的完备性、检索工具和手段的先进性等都是影响查新质量的首要因素。从科技文献的载体形式和传播途径来看,期刊、工具书、网络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等都是查新机构文献资源建设的必备内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类纸质文献已经被电子化,联机检索系统更多地转换成网络数据库提供服务,这些文献类型在科技查新资源建设中已经不是重点,可以通过指标的权重予以区分。

・人力资源建设情况。在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查新专业人员又是查新工作的另一大要素。首先,文献的检全率、检准率、文献对比分析的深度、对查新项目内容的理解程度等都是影响查新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查新人员在查新检索经验和技能、学科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等方面有充足的储备,以应对查新环境的变化;其次,查新工作的项目分析、文献检索、综合分析、报告撰写等环节都是相对固定的,每个查新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也相对固定。查新机构必须根据自己的查新业务量,配备充足的查新工作人员,以保证每个查新员都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每一份报告,从而保证查新报告的质量。

・查新设备保障情况。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办公工具和信息获取渠道,科技信息资源也逐渐以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因此,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查新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从满足查新工作需求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的配置和对国内外网络的访问是查新机构必须提供的查新设备保障。

・内部管理环境建设情况。在充足的文献资源、人力资源和查新设备保障的基础上,查新机构必须有完善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将这些要素有效整合起来,以最高的效率对外提供服务。同时,为了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来自领导的大力支持也是提高查新机构的查新水平的重要条件。

・科研和奖励情况。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科技信息资源的载体、形态、传播途径和方式等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为了保证查新的质量并促进查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查新人员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和研究工作,适应变化着的查新环境。可以从相关学术论文的撰写和科研项目的研究来衡量查新机构整体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查新业务情况。如果说前述5类指标是查新机构水平的内在决定因素,那么查新业务情况则是其外在表现因素。可以从机构查新流程的规范化程度、查新业务量、查新报告撰写的质量等方面对查新业务情况进行衡量。

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专家对科技查新机构进行评价的一个客观依据,为了明确指标的考核标准,我们对每一项指标都做了进一步细化的描述。以规章制度为例,它是指查新机构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包含的内容有委托制度、用户须知、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人员培训制度、质量保证和监督制度、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反馈制度、收费制度、收入分配办法、奖惩办法等。结合查新机构的汇报和实地调研,专家在对这些细节内容有了了解之后,就可以对该指标进行评分。工作人员根据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进行加权求和,就可以得出查新机构的整体评价得分。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科技查新;统计;分析

科技查新是一项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它通过计算机检索或手工检索等手段,对其检出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为决策部门、科研立项、新产品开发、申请专利和科技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文献依据。

福州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成立于2007年,是在1991年建立的“情报检索服务中心”基础上成立的,它依托于福州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建设,承接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业等单位的科技查新与咨询服务。

根据查新课题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所研究区域科研的基本情况以及科研管理和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决策部门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1]。现将福州大学查新工作站2007—2008年承担的查新项目统计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以福州大学查新工作站保存的科技查新档案材料为统计分析信息源,从查新项目学科分布、查新项目数量、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查新项目委托单位、查新项目地区分布、查新项目类型、加急查新项目等7个方面进行分类、分项统计。调查资料包括:1)科技项目查新咨询登记表;查新项目申请书;查新咨询委托单;查新报告。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查新项目数量

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了356项科技项目的查新。其中,2007年完成93项,2008年完成263项。通过对查新项目数量的分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科研技术的发展速度。

从查新数量上看,2008年的查新项目数量较2007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主要原因:1)福州大学查新站成立于2007年初,在建站之初,对查新站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知道福州大学有这项业务范围。随着查新站不断为查新客户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查新工作为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认可,查新项目数量有了大的提高。2)近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也逐年增多。

2.2查新项目学科分布

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所完成的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统计,根据学科分布比重可分为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轻工业、手工业,医药、卫生,生物科学,交通运输,管理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建筑学和物理学等。详情见表1。

1-2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以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比重分别为23.0%,18.3%和15.7%。由此,可判断福建已形成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

2.3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

根据完成的年度分析,2007年完成的9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75项(80.6%),国外查新目18项(19.4%);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61项,地市级项目4项,其他项目13项。2008年完成的26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225项(85.5%),国外查新目1项(0.4%),国内外查新目37项(14.1%);国家级项目45项,省级项目171项,地市级项目36项,其他项目11项(如图1、2所示)。

03-04

从查新项目的范围和申请级别上看,大部分查新项目主要是进行国内查新,委托单位大多数为企业,申报的课题主要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等省、市级项目。国内外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主要是各高校,申报的课题主要是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由此,也说明了高校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前沿科研项目,而企业的角色一般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者。

2.4查新项目委托单位

将356项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按照大中专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中小学、其他单位等5个类别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承接的查新项目委托单位中,企业198项,占55.6%;大中专院校130项,占36.5%;研究机构13项,占3.7%;中小学13项,占3.7%;其他单位2项,占0.5%。通过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的分析,可以了解科研单位的分布现状,发现不同单位的科研实力。

05

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企业、大中专院校的查新项目数量较多,研究机构等其他单位查新项目数量较少。这说明高校在福建省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福建省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也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正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2.5查新项目地区分布

通过分析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分布,可以了解我省各个地区科研开发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为国家统一协调项目研究的力量分布和项目分布提供参考。按福建省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分为福州地区、厦门市、莆田地区、三明地区、泉州地区、漳州地区、南平地区、龙岩地区和宁德地区。如图3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的356项查新项目中,福州地区244项,占68.5%;泉州地区102项,占28.7%;三明地区3项,占0.8%;南平地区3项,占0.8%;莆田地区1项,占0.3%;龙岩地区1项,占0.3%。

06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主要分布在福州地区和泉州地区,地区分布的差异与各地区的学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福建省大部分大中专院校都集中在省会福州,其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科研力量都比较高。同时,福州、泉州和厦门三个地区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这些地区的查新项目比较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其中,由于厦门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查新站都有资质开展科技查新,可承接厦门市的查新项目,因此,福州大学查新站有关厦门市的查新项目比较少。

2.6查新项目类型

将查新项目按其类型分为立项、成果、报奖、新产品和其他查新5种类型进行统计,见表3。统计结果表明,科研立项类的查新项目占据了重要的份额,这与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科技立项的政策是分不开的。立项查新一方面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立研究项目时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争取项目申报成功。

07

2.7加急查新项目

从2007年和2008年查新项目的加急情况来看,2007年加急项目45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8.4%,2008年加急项目120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5.6%,2008年的加急查新项目所占比例比2007年略有下降。由于查新项目申报时间的限制,查新委托人一般都有加急心态,希望查新时间越短越好,甚至某些查新委托人认为上午委托查新,下午就能拿到查新报告。主要原因是查新委托人对科技查新不熟悉,误把查新工作等同于简单的检索。事实上,科技查新是一项严密的科技情报工作,对查新项目要进行理解、检索、分析、比对、判断等过程,需要适当的时间。为了保证质量,查新项目的完成一般要保证至少5个工作日以上的时间。

3 建议

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在科研立项,科技项目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与入股,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我们应该从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加大查新机构宣传力度等方面加强科技查新工作的完成,以保证科技创新更上一个新台阶。

3.1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密切协作,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2]。一方面科技查新部门结合专业特点,长期关注和跟踪一些技术和项目,并且定期反馈给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作为立项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协作,共同资助一些好的项目去申报和立项,这样可以提高申报成功率。

3.2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制是确保查新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3]。为了促进科技查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查新机构应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包括查新业务咨询受理、查新工作流程制度、查新审核制度、查新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查新档案管理制度、查新人员激励机制等。

3.3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

查新机构管理人员应根据课题专业和学科类型,统一协调分配查新任务,确定将查新课题分配给相应学科专业的查新人员[4]。这样,有利于查新人员与查新委托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保证了查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韩力.从医学查新课题统计分析研究查新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6:10—30.

[2]毕克新,郭东亮,姚秀荣.科技信息与现代科研管理[J].科研管理,1995,16(3):16—19.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范文4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年上半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2.6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57.24亿元)的8.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1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37.11亿元)的11.27%。

(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到**年6月,瓯海区拥有经认定的温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17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家。23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值超亿元的有5家。**年上半年,全区33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近四千万元,约占销售比例的4.8%,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0.2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

从**区域划分后,没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或省级科技型企业进入工业企业总产值前20强名单,到**年发展为1家,**年发展为3家,到**年达到了7家(如温州市瑞新皮革有限公司、温州市冠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大好大食品有限公司、温州市汇顺达工贸有限公司、立峰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顺威光学眼镜有限公司、温州市通用锁具有限公司等),占到了总数的35%。

(四)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相继涌现

**年6月,有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1项省高新技术产品和60多项省级以上新产品正在瓯海区试制和生产。**年上半年,全区33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收入达8.32亿元,比去年同期(7.56亿元)增长了近一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人达到5.39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总额的64.8%。高新技术产品作为企业主要利润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五)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得到成功实施

**年6月,瓯海区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18项;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项,省级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的进程。

(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瓯海区已有60多家企业与国内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较密切的科技合作或技术依托关系。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家。全区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大,企业单体规模也不大,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快发展

瓯海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需加大力度。**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86亿元,仅占瓯海区工业总产值(297.85亿元)的8.01%。**年上半年,瓯海区有温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6%,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大。瓯海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体规模偏小。**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居全省第58位,全市第8位;增长率19.31,全市第10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居全省第62位,全市第7位,而且明显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后备高新技术产业有待培育

从瓯海区高新领域的33家企业所属行业分析,4家电子信息行业,占12.1%;属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的17家,占51.5%;属新材料行业的10家,占30.3%;属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行业的2家,占6.1%。

从企业规模分析,四个高新行业中,光机电行业的企业规模最大,年平均产值超6058万元。电子信息行业企业规模最小,年平均产值仅2453万元。在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贡献份额上,主要集中在光机电行业。

表1**年高新产业33家企业分行业企业数、产值占比及平均产值对比表

企业数量占比(%)

产值占比(%)

企业平均产值(万元)

电子信息行业

12.1

5.7

2453

光机电行业

51.5

60.5

6058

新材料行业

30.3

27.6

4713

高效节能及

环保技术行业

6.1

6.2

5214

从高新技术产品分布的技术领域分析,瓯海区23个高新技术产品中,属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的占13%,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的占47.8%,新材料技术的占26.1%,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的占4.3%,其它占8.7%。

以上数据及表1充分反映了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电子信息、新材料、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等行业,虽然在企业数量、高新产品数量上占了一定的比例,但在企业规模上偏小,高新技术产品的规模化程度偏低,光机电(一体化)行业一支独秀,其他行业仅仅是补充或点缀,有待于加快培育。

(三)高新技术产品关联度低,延伸能力差,对行业幅射、拉动作用不明显

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发展快速,但高新技术产品品种仍然不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是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但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在整个行业中的比重仍较低,总量也不大。可以说,瓯海的高新技术产品,零部件、中间体多,整机产品、终端产品少,而且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因此,对关联行业的幅射与拉动作用不明显。

(四)缺人才,缺技术储备,产学研合作度低,整体创新能力薄弱

瓯海区的企业通过近几年来的大量引进和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知识与年龄梯度较为合理的较稳定的技术队伍,但学术带头人、专家型人才、研究开发的攻关型人才仍相当缺乏,真正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则更少,一些外聘的兼职专家或退职专家在唱技术研发的主角,因走掉关键人才而导致高新技术项目半途而废的事也曾有发生。

人才缺乏导致技术储备不足。在一些大中型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缺乏高新技术项目的现象也较突出。**年上半年统计数据反映,瓯海区567家规模企业中,仅有6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有合作关系,只占10.6%;3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仅有10多家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活动。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大多停留在单纯的开展某个项目,解决某项技术难题层面,普遍还没有建立一种长期、紧密、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合作关系,院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研设备、科技信息等等优质科技资源远未能得到应用。

企业内部而言,科研条件、试验测试手段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不专岗,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对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及趋势的研究与跟踪,内外部科技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水平较低。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高素质人才引进较难,成本高,留不住。

(五)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中小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项目融资难

就全区企业层面来说,企业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科技监测统计,**年瓯海区规模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约8914.1万元,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140.47亿元)的比例仅为0.64%。

与其它地方类似,缺乏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资金已成为制约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年、**年,区本级财政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投入都在700万元左右,远低于浙江省的平湖、诸暨、新昌、上虞、嘉善等县市,与自身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与实力不相称。一些成长性好、充满生机的科技型企业,一批高新技术苗子产品与初创产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而得不到快速发展。

(六)企业负责人的自主创新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品牌意识淡薄,高新技术产品的知名度不高

许多企业大多是从事传统产业发家致富的,企业经营者知识层次高的很少,许多经营者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市场意识、国际竞争意识和核心技术优先意识。**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瓯海的33家高技术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15家,占企业数的45.5%;长远来说,这对高新产品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非常不利。

瓯海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在瓯海区的所有省名牌和温州市名牌产品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不多。

(七)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环境欠佳

区域调整后,瓯海区原有有关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难以执行或需要调整。在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企业的用地、用电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给予照顾,相对于其他的兄弟县(市、区),瓯海区的政策力度明显不够,如龙湾区、鹿城区,它们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用地上给予了1~5万元/亩的优惠。特别是一些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科技型小企业,政府部门还缺乏应有的培育和扶持,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之尽快发展壮大。

三、“十一五”期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载体及政策措施

(一)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建立起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宗旨,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瓯海区科技创新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在2007年前跨入浙江省科技强区行列,到2010年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具体目标为:

1.综合科技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全省科技强区的先进行列。把服装、鞋革、锁具、眼镜、包装印刷、汽摩配、特色农业培育成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凸现的特色产业基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1000项,力争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领域有重要突破。

2.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超过15%。

3.基本形成具有瓯海特色的、开放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家;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家;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有新进展,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比例达到5%;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10家。

4.建立起高效、有序的政府科技管理体系。确立“营造环境、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示范引导”的工作思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研究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5.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壮大科技队伍取得成效。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5.5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达到1200人,全民科技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二)工作重点、载体及政策措施:

1.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高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组织力度

建立由区长任组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统计通报制度,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列入对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制订优惠政策,建议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并汲取外地相关政策的精华,在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地营造更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吸引本区域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吸引国内外更多的科技资源进入瓯海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2.编制高新技术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编制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与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的原则,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等高新技术作为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重点项目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工程。在现有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基础上,采取财政每年安排高新技术专项资金,或技改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倾斜等形式,予以重点扶持。各相关部门零距离地对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进行跟踪服务、管理,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达到预期目标,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3.加快以信息化引领高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通过应用试点与示范,在通信、机械、造纸等行业全面推广先进设计、先进制造、现代管理、现代网络、电子商务等技术应用,加速信息技术在全区制造业中全面应用和深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眼镜、锁具、鞋革、汽摩配、服装、包装印刷、特色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以CAD/CAM提升皮革制造业、服装设计与加工业的技术能力;锁具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工业用锁、智能锁等;眼镜业发展高档光学眼镜、新型太阳镜,加快应用新型纳米材料;机械行业向光机电一体化进程推进。依托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自主研发,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二次创新。

4.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强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引导规模型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研开投入,着力建设一批省部级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争取到2010年培育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家,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研发中心50个,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以龙头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开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机构等为依托,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目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力争到2010年新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50项,开发国家级科技项目30项,专利授权1000项,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例达到10%。

5.加快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建议区政府将经济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定位为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中心,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为创业人员提供一个安营扎寨、创新创业、孵化成长的场所,为本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要素市场,规范有序地发展各类中介服务与机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一如既往地建设好网上技术市场。对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实现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政府给予一定的科技投入作为鼓励,促进广大企业充分使用好这一平台。

6.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激活用人机制,推行技术入股参与分配,切实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制定灵活、柔性的引才机制,通过引项目带进人才,联络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产生连带效应;建议成立“引进科技人才之家”,建设“校企联合研究生实习基地”,建立区域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联系点和招聘平台,作为引进人才的有效载体。实施“人才515工程”,加强企业经理人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人才资源开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组织企业家到省外、国外考察,加速企业家队伍成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使其成为人才的集聚地辐射地;深化改革,激活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要素入股、期权奖励等形式,与各类高素质人才组成“利益共同体”,在维护资、智双方权益的同时,确保高素质人才能长久地安营扎寨。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范文5

【正文】

为使工业经济在上海新一轮的大发展中得以健康发展,许多学者都针对当前上海工业经济的现状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上海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做详细分析。在理解指标与因素间关系的基础上,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把上海工业各个行业中诸如经济规模、产出效率、财务状况、能耗水平和科技开发等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类,从整体上对如何促进上海工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本文以上海35个工业行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研究对象,从《2002年上海工业交通能源统计年鉴》中获取截面数据作为样本(原始数据略),参考了国经委提出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选取了15个观测变量,分别为:从业人员数a[,1]、工业总产值a[,2]、工业增加值a[,3]、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a[,4]、存货a[,5],、利润总额a[,6]、基本建设a[,7]、更新改造a[,8]、产值能耗a[,9]、成本费用利润率a[,10]、工业增加值率a[,1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a[,12]、全员劳动生产率a[,13]资产负债率a[,14]、科技开发支出a[,15],等。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主成分特征值及其贡献率,提取了6个公共因子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组合指标计算(过程略),如果如上图。这6个公共因子包含了原始指标91.8%的信息量,构成了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

附图

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构成图

一、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1.经济规模因子

第一因子主要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存货、利润总额、从业人员数等反映经济规模的变量密切相关,可称之为经济规模因子。该因子的贡献率达43.6%,在六因子中占突出地位,显示出上海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主要由经济规模因子所决定。另外,该因子与更新改造、科技开发支出两指标的关联度也很高,体现出上海工业已经开始注重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成果,通过对原有设施的技术改造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扩大再生产,做大经济规模。

从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看,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这类行业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生产集中度应该较高,生产要素应较多地集中于专业化的大型企业。但实际上,这些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都不够高。钢铁,化工等适合大规模生产,但这些部门的企业规模却具有小型化,分散化趋向。上海市2001年特大型工业企业有39个,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0.21%;从业人员数19.4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数的10.43%,平均职工人数为4997人;工业总产值总计2019.39亿,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71%。而日本在1985年占企业总数比重0.5%的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就达45.1%,就业比重达25.7%。因此上海市要想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发挥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另外,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初创期,大型或超大型骨干企业很少,以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群落尚未形成。从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来看,除外方独资、合资的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初具规模以外,其他高新技术企业均规模较小。2001年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总计1671.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99%;工业增加值为441.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1.40%;利润总额为147.7亿元,占全市利润总额的32.54%。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其利润总额所占比重明显超过增加值所占比重,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创利效率较高,带来的经济效益已露端倪,这就说明上海工业发展走依靠科技创新,向高科技要效益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2.产出效率因子

第二因子的贡献率为19.6%,主要与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增加值率等变量密切相关,可称之为产出效率因子。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上海市2001年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6676.01元/人,其中大中型企业为140241.30元/人,较之平均水平高出71565.29元/人,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规模经济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了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高水平的成本管理和费用控制是决定企业是否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上海市2001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43%,其中中央工业为7.99%,地方工业为5.97%,虽然中央属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仅129.2亿元,比地方工业企业的324.9亿元少了195.7亿元,但其成本费用利润率高出地方工业2.02个百分点,看来地方工业企业要努力控制成本费用,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才能在创造高利润的同时真正提高经济效益。工业增加值率反映了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上海市2001年工业增加值率为42.8%,2000年为43.0%,比2000年稍微下降了0.2个百分点,必须引起适当的重视。

3.财务风险因子

第三因子的贡献率为10.8%,主要与资产负债率相关,可称之为财务风险因子。由因子负荷阵(具体计算过程略)可知,资产负债率的因子负荷量为-0.94,而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增加值率的因子负荷量分别为-0.43、-0.60,可见高资产负债率必然影响企业的产出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上海市2001年资产负债率为46.96%,根据实证经验,一般比较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可见上海市的资产负债情况良好,对企业所有者而言,既充分利用了较少量的自有资金投资,形成较多的生产经营用资产,又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且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财务杠杆,得到较多的投资利润;对企业债权人而言,较低的资产负债率表明企业资金实力强,债权人承担的坏账风险较小。不过对于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而言,在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5.35)远远高于平均数(150.65)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却低于平均水平,仅为42.31%,因此对于大中型工业企业而言,在企业经济效益良好的形势下扩大融资力度,利用负债经营的杠杆作用,做大企业规模,从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开拓。

4.能耗因子

第四因子主要与产值能耗、固定资产净值相关,称之为能耗因子,该因子的贡献率为8.0%。降低能耗是当前全球各行业共同的目标。上海市2001年平均每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为0.53,其中非金属矿采矿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得分最高,而这三行业的产出效率因子得分相对较低,因此对这三个能源消耗密集的行业,要特别注重加强设备运行管理,充分依靠科学技术,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流程,想尽办法大力降低能源消耗。

5.营运能力因子

第五因子的贡献率为5.5%,主要与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高度相关,称之为营运能力因子,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反映投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和利用水平,是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指标。周转次数越大,资金流动就越快,于是在有限的资金总量下,便能获取更多的销售收入,资金的利用水平就高。另外,当企业的负债利率一定时,较高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将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因此其亦可作为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辅助指标。上海市2001年工业企业平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53,但大中型工业企业仅为1.36,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长期以来的三角债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解决好企业间三角债问题,提高企业营运能力值得关注。另外,合理的存货也是值得企业关注的问题。

6.基本建设投资因子

第六因子主要与基本建设、科技开发支出相关,称之为基本建设投资因子,贡献率为4.3%。基本建设投资属于外延性扩大再生产,是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增长的一个重要数量特征。企业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基本建设投资,粘合诸生产要素,推动资源存量的优化,才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从科技开发支出0.31仅次于基本建设的因子负荷量来看,即使不能说2001年上海市基本建设已经完全按照科技含量的高低进行合理投资,但基本建设中的科技含量正逐步提高,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现象正在逐步减少。

二、产业综合评价

1.因子得分及其分类分析

通过因子负荷矩阵利用回归估计法求得因子得分模型,得到如左表所示的结果。

35个行业的因子得分

附图

由表可知,经济规模因子得分居前三位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上海市来说是个可喜的现象。虽然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初创期,大型或超大型骨干企业很少,但其总体发展方向正朝着扩大规模前进。产出效率因子得分情况也很符合上海市现状,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5.1的高得分位居第一,烟草加工业则位居第二,这两行业的产出效率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1.5的得分居财务风险因子得分榜首。联系产出效率因子得分情况可知,虽然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但由于其产出效率很高,且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大量资金,因此仍可以通过大量融资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获得更多的利润。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相反的是,虽然烟草加工业的产出效率也很高,但其财务风险因子得分最小,这也体现了烟草行业高利润、低风险的特征。能耗因子得分最高的是非金属矿采选业,其次是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显示出这三个行业高能耗的特征。另外,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两产业的营运能力较好,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因子得分较高。

由于公共因子有6个,不可能在6维空间标出该35个行业,而且前3个因子的贡献率较高,因此只做出前3个因子的因子得分图,并标出特殊值。

附图

图1

图1是由经济规模因子与产出效率因子组成的坐标系。由图可以看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均属于规模不大但产出效率很高的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则产业规模很大,但产出效率较低。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产出效率较低与其大量业务为来料加工与装配有关,因此在发展该产业时,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所以提高产业效率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附图

图2

图2是由经济规模因子与财务风险因子组成的坐标系。从图可以看出,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采矿业、烟草加工业属于低资产负债、低经济规模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较高资产负债、经济规模大的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低资产负债、高经济规模产业。

附图

图3

图3是由产出效率因子与财务风险因子组成的坐标系。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属于高资产负债、高产出效率产业;烟草加工业属于高产出效率、低资产负债产业;煤炭采矿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均属于低资产负渍、低产出效率产业。

2.前景预测

上海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城市,工业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应当合理布局上海工业,充分利用上海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建立最佳的地区工业经济结构。

(1)上海是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而采掘工业受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影响很大,因此,上海应减少采掘工业的规模,对破产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政策。如非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业等。另外,加工工业只是间接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且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因此上海可适当发展加工工业,如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

(2)出于上海劳动者综合素质、劳动生产率、劳动技术水平较高等因素的考虑,上海应注重发展新兴工业,把技术创新作为建设工业新高地的关键环节。如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而传统工业部门,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其转移到内地或临近地区,利用这些地方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延长上海产品的生产周期,如纺织业等。

(3)对于关系国民日常生活的行业,应努力弥补行业缺陷,加强改革,发挥其应有作用。如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要注意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各因子得分都不行,要彻底改变现行运行、管理机制;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另外,通过节能降耗,提高产出效率。

(4)对于经济效益好、盈利能力强的行业,要重点培养。如烟草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产出效率很高,耗能又少的产业,可适当加大规模,利用规模效益,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对策与建议

1.发展特大型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创造名牌效应

在新型支柱行业中,通过市场选择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方法加速几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在资金方面大幅度倾斜于经营良好的大企业,加速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迅速使企业在更高技术层次上形成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同时在有利于大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政府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推进经营良好的大企业兼并其他企业,实现资产重组,从而发挥大企业的重要作用,形成专业化产品和劳务的规模供给,以本市的资源优势形成战略产业,创造名牌产品,提供规模供给,占领上海市内外市场。大企业自身形成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组建利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企业组织和结构,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把科技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对科技人员开发的新技术和拥有知识产权的项目,实行技术入股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自主创新,从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大企业的增加值率、利润率。另外,构造与大企业配套的专业化中小产业,让大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的集中发展,而让中小企业形成以依赖大企业,以订单、承包合同为核心,灵活调整的专业化生产。最终产生资金、产品和劳务等各方面的经济联系,在生产、销售、社会服务等方面互为依赖,形成一张巨大的经济网络。

2.推行目标成本管理,降低产品成本

首先,大力节约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通过改进生产设计,改变材料加工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利用废料和代用料等,降低材料消耗量;通过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来降低原材料的买价,选择适当运输方式降低运费,并注意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通过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其次,加强期间费用的预算管理,减少非生产性费用开支。期间费用的数值变动对成本费用利润率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要提高效率就要节约所费,各企业可将一些可控费用如差旅费、办公费、修理费等量化到各部门,将期间费用与责任人挂钩,从而加强期间费用的管理。

3.权衡财务风险与资金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优的资金结构

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有利于企业所有者在较少自有资金的情况下扩大再生产。对于经营状况良好;负债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要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杠杆作用,获取更多的投资利润。同时也要把握好负债规模,过多的负债必然增加利息等固定费用的负担。另外,财务杠杆的作用会增加企业破产的机会,并出现企业“给银行打工”的现象。因此,企业要运用一定的办法寻找最优的资金结构,使企业通过负债取得最大收益,保证资产负债率恰到好处。

4.依靠科技,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依靠科技进步,改造高耗能工艺和设备,用现代技术武装传统设备,降低能耗;充分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的创造性,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以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加快开发新能源技术;以环境保护为核心,重点开发洁净生产技术,等等。如能耗得分很高的电力工业,可利用清洁能源,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污染和排放;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武装电力工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电力供求协调发展。

5.进行理性基本建设投资

在进行基本建设投资时,把加大投资力度与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结合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市工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以此提高其硬件水平,提高竞争力。把启动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是全面启动上海市投资需求的前景所在。目前,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的投资领域非常广阔,且将为全社会带来高额的长期投资回报,不仅近期有利,也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发展。

6.加强经济合作

牢牢把握国内市场,加快实施工业产品向内地转移的战略,推动经济合作。上海市的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中的一些产品,只要是有市场、有质量的,都要大胆的与内地企业实行经济联合,把这部分产品下放到内地去,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及一定的资本支持,延长上海产品的生命周期,用低劳动成本来相对增加经济效益。将传统工业行业有效地转换出来,根据上海市发展的战略重新选择新的行业,以此走一条产业升级换代的新路子。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采用多种联合方式开发新行业、拓展新领域,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战略联盟”,通过兼并、购买、合资办厂等密集型联合方式和联合开市、市场合作等松散联合方式,组建若干较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实现国内外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的结合,提高产业能级。

【参考文献】

1.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柯惠新、黄京华、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现状;推进模式

中图分类号:U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004-01

前言

机械自动化指的是机械设备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按照人为要求,以自动检测、信息自动处理、自动分析判断、自动操纵控制等途径实现预期目标的生产过程。由于机械自动化是在无人参与或少数人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这就使得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具有节约劳动力资源的特点。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等多个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机械自动化的技术

1.1 技术概念

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对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化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原料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节约人力资源。机械自动化所带来的优点主要有: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促进产品更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和进步的主要手段,是未来机械制造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保证获得最高生产率、最优产品质量和最低成本的最好手段。

1.2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组成

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应用广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五个单元组成。

1)程序单元。决定系统该做什么和如何做。

2)作用单元。对系统旖加能量和定位。

3)传感单元。检测系统工作过程的性能和状态。

4)制定单元。对传感单元输送过来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制定和发出指令信号。

5)控制单元。进行制定并调节作用单元的机构。

2.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通过对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发现,在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现状来看,机械技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机械自动化管理方面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的是组织管理体制和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问题。在西方的机械自动化管理体系中,以准时生产、敏捷制造、精益生产为代表的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已经在机械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应用,但在我国,大多数的小型企业还处于传统的管理阶段之中,除了较为先进的无人化管理操作技术在农业机械自动化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以外,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只在少数大型企业中得到了应用。

2.2 机械自动化技术方面

数控机床系统、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已经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还处于一种以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为主的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系统只是在少数企业中得到了应用,以我国的纺织产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为例,我国纺织业的机械自动化发展存在发展空间狭小、企业终端技术自主研发资金投资入力度不够、高端技术资金投资力度较小的问题,导致我国纺织产业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只能以高价换取国外陈旧的机械自动化纺织生产技术。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纺织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

2.3 信息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缺乏

信息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成为了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我国机械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型机械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导致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了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操作人员只懂得相关理论,却没有实践经验,这会对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我国机械自动化的推进模式分析

通过对我国机械自动化现状的探究可以以及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举例说明可以发现,我国的机械自动化仍然处于一种正在推进的状态。上述问题的出现也可以说明在我国机械自动化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机械自动化模式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工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来促进机械自动化的推进。

3.1 树立正确的机械自动化理念

正确的机械自动化理念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推进机械自动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来提升自动化水平是不可忽视的,但在引用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工农业生产部门应通过结合生产实际的方式对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选择性的应用。比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过程中,针对农业生产仍然以小规模个体生产的局面,农业科技部门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过程中就需要对农业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和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的农户进行统筹考虑。在农业机械的研发过程中,农业技术部门应适当加大对一些价格相对较低、功能较为全面、适用于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在纺织业生产过程中,技术部门应从纺织业的发展实际入手,通过树立正确的机械自动化发展理念的方式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3.2 认清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机械自动化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机械自动化经历了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可看作是机械自动化水平不嗵嵘的过程。由此可见,机械自动化生产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机械自动化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有清醒的认识。

3.3 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针对我国目前机械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体系的完善成为了促进机械自动化推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机械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方式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作为一个高新行业,作为一个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行业,它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对其现状进行改造和推进。机械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也是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现状,在机械自动化的推进过程中,从工农业生产现状入手,树立正确的机械自动化理念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保障,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可以为机械自动化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因此,在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发展观念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促进机械自动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胡洋.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与推进模式探讨[J].农技服务,2015(08).

[2] 张岩,董晓冬.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9).

[3] 刘晓娟,赵长滨,赵丽平,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4):116-117.

[4] 李航.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16,47(2):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