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税务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税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税务管理

财务共享税务管理范文1

1.施工前期的财务管理措施

第一,水利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劳务作业人员需要树立财务管理观念、成本观念以及效益观念,其中最为主要是要保证施工工期不能超过合同约定的工期,保证施工质量满足合同的要求,并且施工成本低于中标的价格。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以此当作出发点,确保各级工作人员具备财务管理意识。第二是要确定施工项目的财务目标以及项目经理负责的财务目标管理体系。项目经理部应当招募既懂技术同时又懂财务工程人员担任成本控制负责人,一方面要参与到投标报价以及签订合同的过程当中,另一方面也要负责财务管理领域的工作。水利工程企业确定施工项目的目标成本,之后项目经理部则分解目标成本,同时编制控制措施表,具体落实到施工项目的各个责任人。第三,建立施工项目财务管理目标的实施制度。在接受项目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施工项目的各个负责人需要对项目进行系统全面的策划,从而形成规划文件,这一财务规划应当在项目施工前编制完成,并且有着比较强的现实性以及实施性,从而为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提供具体的指导。第四,重视各级部门费用管理。施工项目的管理方面,通常由项目部、分部以及施工管理处三部分组成。控制这几个部分的开支费用,对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施工项目应当控制管理费用方面的开支,一方面是要控制总额,同时制订开支计划,根据开支费用项日核定指标,另一方面是要不断精简管理人员,并且严格审批出差手续,控制招待方面的费用开支,对于各项费用开始要根据费用性质以及管理部门来具体核定,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尤其是那些特殊开支以及大额开支,需要通过会议研究,并报请水利工程企业管理人员的审批。第五,委派施工项目财务管理人员。水利工程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如何,财务管理人员是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施工项目的负责会计有着直接的作用。主管会计要是受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的聘用,容易出现造假账以及编假表的问题,因此为了转变这一情况,需要由水利工程企业委派主管会计。主管会计既要对水利工程企业负责,落实企业交待的财务管理任务,也要为项目部提供服务,及时做好记账以及算账工作,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做好财务管理当中的各项工作。

2.施工中期的财务管理措施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需要以施工预算作为基础,来做好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之间的比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项目部应当定期呈交施工项目的财务报表,出了根据正常报表格式来报送相关报表之外,还需要根据责任成本的分解要求来呈交执行情况方面的报表,同时对出现的差异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说明。另一方面,水利工程企业的财务部门需要定期检查施工项目的责任成本情况。检查的内容主要有:项目部的开支情况统计,根据费用项目同计划成本之间比较差异;项目材料的消耗情况;项目分包工程的清算状况;往来款项以及银行存款、现金等方面的状况。施工项目部需要强化项目成本检查工作,综合分析各个项目的成本情况,从而提出财务分析报告,确保管理人员准确掌握项目成本的具体落实情况。

3.施工后期的财务管理措施

项目施工后期需要对项目施工财务管理的执行情况做好分析。在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上个项目没有完工,部分工作人员已转入其他项目,从而导致完工之后出现账目不清以及责任不清的问题,甚至出现大额亏损的严重情况。所以在后期财务管理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项目工程的总收入,需要以甲方签认的价款结算单作为准。核对同甲方之间的往来,需要保证同甲方的核对一致,避免预收工程款、应收工程款以及在建工程科目里面潜藏问题。第二,各种材料要做到工完料清,对于那些剩余的工程材料,项目部进行作价处理,得到的损益列入成本科目,从而避免滥购那些价高质次的材料,以及多购材料加大后续项目的负担。第三,分包工程需要根据合同清算,明确各个合同的完成总价、欠付款以及已付款,超合同付款需要查明具体的原因。欠付款需要制订计划还款。第四,清理往来款项,根据性质的不同加以处理。施工项目的内部单位以及工作人员借款,需要清理完毕,同时外部单位的往来也尽可能完成清算。

二、结语

财务共享税务管理范文2

【关键词】 企业 财务共享中心 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只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样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资金流动大的施工企业来说十分必须,因为它有自己专门的管理结构,很好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节约了成本,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

要分析财务共享中心是如何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首先就必须要知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涵盖的服务内容: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差旅费报销、总账与报表、应付工资、固定资产、现金管理与基金管理、员工福利和奖金的管理、信用控制和收款、财务分析及报告。清楚了共享中心的知能之后,我们才能了解财务共享中心的实施给企业带来的意义。

一、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

施工企业采取的一般是分散的财务核算和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在开始是有其优势的,它可以有效地执行核算和监督职能,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分散的财务核算和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弊端。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设置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财务职能架构,包括财务经理、会计和出纳,虽然企业有相关部门进行财务核算的指导工作,但各个部门之间缺少经常性的沟通,都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行事方法,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当某个部门的财务工作量出现陡增的情况,其它部门财务人员虽然闲置,但由于操作流程和行事方法的不同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工问题,很难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第二,由于部门的财务工作相对独立,无法形成专业化分工,每个财务人员都要求掌握比较全面的技能,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这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支出。

财务共享中心把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流程集中到一起来处理,很好地解决了上面出现了问题,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带来几方面的好处。

首先,企业财务处理的流程趋向简化、集成化和自动化,这使得企业整个财务管理机构运作实现了规模化,需要的财务操作人员数量大大减少。并且通过流程再造和优化,流程实现的精益化和信息化,从而大大减少了非增值性质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企业的规模经济,企业内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与外部专业公司的同行业竞争,持续不断地提高财务运作的效率,很好地节约了成本。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统一引入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达到降低成本的预期。

再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很好的优化了整个企业的组织。它相当于把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再造,把各个分支机构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集中到建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一个统一的运作,财务相关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其它部门还可以将精力集中到自身的核心业务上去,很好地聚集了企业的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

最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用其专业性可以提升财务处理的服务质量,降低企业相关风险,从而相应地降低了有可能产生的成本。

从本企业内部调查数据可知:财务共享中心建立以后,财务相关员工人数减少26%,看起来这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太多的成本降低,其实不然,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以后,对于财务相关人员的需要也就基本固定了下来,当企业的业务和规模不断发展,原有的模式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财务人员,在共享服务中心这个平台上则不会需要大量的财务人员增加,甚至无需增加任何人员,同时参与共享中心的业务成本降低了50%。由此可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成效斐然。

二、提高管控能力,增强信息的标准化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以后,企业的相关制度和各种操作流程可以得到很好的统一和规范。对于一些数据信息和内部控制可以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实现必要的一致性和标准化,最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水平,降低相关风险。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础数据的定义和准确性是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与正常运行,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可以建立起一套标准的、统一的信息数据体系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优化了财务管理工作流程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可以实现财务工作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将复杂的工作变得更简单、更标准、更细化,从而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很好地诠释这段话,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将很多个会计记账的工作变成“会计工厂”统一运营的模式。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整个规模服务经营过程中,同样可以引入质量管理理念,在共享的环境下把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将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服务上来。

以往的财务工作,由于工作流程的不标准和不统一,造成了大量信息的失真以及舞弊现象的出现,这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来说存在巨大的风险,现在通过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操作,可以确保企业用相同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同一具体的操作,极大地降低了不合规情况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很多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初衷是成本节约,其实其意义远不止此。在共享服务平台上处理一些繁琐和重复性强的业务时,各个业务部分可以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上,而平台又可以提供一个标准的工作程序,这样极大地避免了业务部门之间因为对标准执行和内部管理的偏差和内部管理而出现的风险,使得更多更详细的管理数据在统一标准上可以更有可比性,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另外一个方面,作为一个服务中心,它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依据自身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结构开发出更专业、更有效的服务技术,并在企业内推广。

四、强化了财务职能

“去职能化”这个词在企业中已经不算陌生,很多部门的服务模式都在朝这个方面发展。但是财务共享服务则有所不同,它仍然强调管理和控制模式,在标准化的平台上还要对企业其它部门的专业性财务管理要求予以考虑。

例如,会计核算的基础业务在进入共享服务机构之前,它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资金调度等的设置情况,在后续共享流程取代了原有分散流程后,需要考虑和研究如何在保持对原有财务管理和内控职能的基础上,去更好地承接、融合以及标准化这些相关运作和产生的种种问题。在这个设置和思考的过程中,管理控制模式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财务共享服务是在财务服务领域内履行企业所赋予的各种财务职能,所以它的内部交易处理职能的意义远不如强化财务管理这一职能明显和重要。

因此,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过程中大部分都会采用保留原先财务职能部门里从事职能管理、共享服务机构相对与之分离这样的模式。因为考虑到管控模式下专业化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已经包含了多种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以及支撑的功能,所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职能实际上已经被二元化,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共享服务模式的设计、部门结构的设置、流程的开发与协调等方式来进行磨合。

五、强化了总部监控职能

在企业原有的分散的财务核算和管理模式下,基层财务团队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公司财务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和真实地掌握基层部门的财务状况。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财产安全性很难保障,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无法估计。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服务中心是以流程和业务分工的财务作业模式进行财务工作,单据都是随机分配到中心的每位财务人员手中,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并没有任何直接的接触,他们之间进行串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数据在平台上都是共享的,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部门的支出、收入及业务费用都是可以查找的,其透明程度十分之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很方便的对各个部门的财务及预算进行合理分析,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另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整合也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基础财务业务从分散的各个部门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那么服务中心就需要一批有能力的高端财务管理人员来承担组织具体资本运作、预算管理、投资和资金活动管理等财务管理职责,这给相关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展现自己实力的平台,也很好地突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同时,各个部门由于财务业务的集中,原有的财务人员释放了手中的工作,部门从繁琐的日常核算工作中释放出来协助各部门进行经营决策,强化了部门自身专业性业务的开展,最终强化了企业战略核心能力。

除此以外,报表格式的统一、数据来源口径的一致等也是财务共享中心带给企业的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可能一时无法看出其效果,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潜在的获益会逐渐显现出来。

六、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不足

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大体上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财务集中使得财务与业务完全分离,财务人员仅仅是处理大量的数据,没有任何业务经历,对关键数据的敏感度还不够,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其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初期的支出十分庞大,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服务中心的财务人员需要不断的与基层部门的财务人员进行沟通,需要尽快了解各基层部门的财政状况,才能进行中心的建设工作;第二,中心还未完全成熟和独立运行之前,各基层部门的财务部门任然需要保留来保障日常的财务工作,而此时中心人员又已经在履行其工作,工资支出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

再次,信息管理与系统成本的大量支出。财务共享中心运行的前提就是各基层财务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而这些庞大的原始数据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模式来进行处理,而这个模式的开发、运行与管理需要大量的花费,这本身给企业就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最后,财务共享中心建立的出发点是细化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每个财务人员都有自己专一的工作,他们不需要了解财务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只要将自己这一部分做好,这带来的问题就是大量重复的简单业务操作、工作一成不变枯燥无味、机械劳动过多,最终的结果就是财务人员的流动性十分大,工作交接不顺、新人的培训等都会影响到中心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段培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典型案例分析与研究[J].金融会计,2009(9).

财务共享税务管理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基建项目;编制;竣工财务决算

一、编制资料的收集

在水利工程基础建设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过程中,其基础工作为收集相应的编制资料,若无编制资料,其财务决算也就不能有效地开展。随着该项工作的开展,会产生大量和项目相关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有部分资料可直接拿来引用。此外,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所有资料的分类和筛选,在大量的信息中 选取编制工作所需的相关资料。

二、竣工财务决算各项清理工作

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之前,应该做好各项清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基础建设项目竣工后,其资金基本就已经退出了该项目建设的领域范围内,因此,在清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其资金清理工作,全面核实资金使用情况、剩余情况以及其分配情况等,逐项进行检查与核实,查看其资金是否已经到位、其使用是否合理等,逐项和概算比较。其清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收集和整理基建项目的相关档案资料,项目财务处理情况;第二,实物的盘点以及核对,项目债务纠纷情况等;第三,各种材料、工具和设备等的保管情况、使用情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各项规定来使用与保管,不可随意使用或者侵占相关的物品,对于多余资金应该及时上缴,同时还应分析计算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分析决算和概算之间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三、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工作

财务建帐方式对于基建项目的竣工决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一开始,应按照相关要求做好账务的设置工作和处理工作,以此为其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做好准备工作。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分类并汇总凡是涉及到基建项目的各项经济业务,总结与概括各项目的核算内容,按照各经济业务的财务决算要求,采取相应的核算方式。

在建帐过程中,应将项目概算的单项或者预算的单项、水利工程的单位工程以及其费用明细等作为其成本核算的基础,根据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要求来构建和其可衔接的分类账或各类不同角度核算的表格,弥补会计核算和概算之间存在的差异,满足财务决算编制的需求。

四、成本和费用的核算

在水利工程基础建设项目财务决算编制过程中,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实施成本核算工作,不管是在划分成本对象上,还是分摊费用上,均应做到合理且科学,在大型或者中型水利工程基础建设项目成本核算上,可将其分为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以此来实施成本的核算。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时候,根据其编制要求,确保其成本核算对象和会计核算要求相一致,在项目正式开始时,应划分好成本核算对象,根据其成本核算对象来归集与分摊成本。

在核算项目成本和费用时,应该正确核算与分摊待摊的费用,在编制竣工决算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待摊费用明细表将待摊费用真实反映出来,将费用的实际支出情况以及划分情况反映出来。在分摊待摊费用的时候,应该划清费用项目,明确哪些项目可分摊,哪些不可分摊,把握好分摊的原则以及方式,及时计算与分摊应该分摊的各个项目。

五、工程结算工作与年度财务决算工作

在项目完工后需实施单项工程的结算,这一环节是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基础。工程的结算应该按照成本的计划与其投资完成的情况来执行。工程结算工作的及时性、质量的高低、资料的完整性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会计核算工作造成影响。因此,只有做好其工程结算工作才可促使其会计决算工作的顺利实施。

工程结算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月结、一次结算以及分段结,这三种方式均有其自身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在实际工程结算中,具体采用哪一种方式,可针对工程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其中对于工期较长的,可选择分段结算方式;较短工期可采取一次性结算方式。还应该明确各结算方式的内容,明确其结算的步骤以及程序,做好工程价款结算工作。

六、竣工财务决算报告

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基建项目的总体建设情况;关于其投资概算情况、预算的编制情况以及具体执行情况;基建项目的债务情况与财产清理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与各种财务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通过不同的财务分析方式,分析财务指标、技术指标以及经济指标,以此发现基建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与决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过程中,竣工验收是最后一道验收程序,主要是验收项目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工程项目的竣工也意味着其建设成果即将投入到使用,因此水利工程基建项目的竣工决算编制也变得非常重要。对此,在水利工程基础建设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过程中,应该按照其相关的资料,将项目的实际财务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确保其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其数字的准确以及内容的完整。此外,还需要项目全体人员的大力配合,才可高效完成该工作。

参考文献:

[1]吴伟华:水利工程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及有关问题的处理[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7):106-107.

[2]耿双卓:编制水利基建工程竣工决算应注意的问题[J].河北水利,2012,(5):34-34.

财务共享税务管理范文4

1.1征税环节太靠前

白酒消费税征税环节太靠前,无法有效控制白酒的市场价格。在目前白酒市场上,白酒销售价格走势存在明显分化。一方面,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为首的高端白酒价格不断上升。这些高端白酒在出厂时价格较低,在批发环节和零售环节被层层加价,涨价幅度大于50%。另一方面,中低端白酒的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目前白酒是某些经济落后地方的支柱型产业,由于GDP、税收、就业增长点等原因,地乡政府大量鼓励中低端白酒生产,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中低端白酒同质化严重,为了抢夺市场只能大打促销。对白酒流通阶段出现的价格疯狂上涨或非理性打折促销战,现行白酒消费税税制都不能起到控制作用。

1.2税率设置太单一

根据目前的白酒消费税税制,国家对白酒税目没有进行区分,只要是白酒都是20%的比例税率加上0.5元/500g或每0.5元/500mL的定额税率。消费税除了增加国家财政税收以外,还应该起到引导公民合理消费以及调节公民收入分配的作用。单一的消费税税率无法起到引导合理消费的作用。同样,现行消费税税制也没有对高端白酒和中低端白酒的纳税进行区分。税收负担的累退性意味着中低收入人群的整体税收负担将会高于高收入人群的整体税收负担,白酒消费税无法有效起到正向调节公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1.3税收征管制度不合理

按照目前消费税制度,白酒消费税属于中央税,由国税局系统进行征收管理。白酒的酿制除了对水质和原料的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外,还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酒厂大多建在具有阴冷潮湿的土壤气候环境和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的偏远山区。酒厂众多且位置偏僻,白酒消费税的征收存在很大的困难。另外,各地还存在着大量财务不规范甚至是无证经营的非法酒作坊,偷逃税款的情况也很严重。

2针对我国白酒消费税税制改革的建议

2.1保持生产环节征税,将征税环节扩展到流通环节

生产环节的征税情况大体上可以保持不变,但要将消费税收缴纳入加入到增值税的链条体系中。生产环节依然以白酒出厂价为计税基础,由白酒企业承担这部分税款。在市场流通环节,按照增值额部分计算流通环节的消费税,由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这增值部分的消费税税款。在流通环节征税会导致白酒价格的上涨,对于高端白酒而言,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了转移税款负担将会继续涨价,但是高端白酒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价格上涨导致需求量下降,又会迫使高端市场白酒销售价的下降,最后市场价格到达合理水平;对中低端白酒而言,由于总消费税税款的增加,迫使酒厂放弃价格战,走上兼并壮大、研发创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通过白酒市场价格全面上涨,还可以引导消费者适量饮酒。

2.2合理优化税目税率,适当降低从量定额税率

对于高度白酒和低白度酒的划分,应该采用行业普遍接受的40%为标准,即小于40%的白酒为低度白酒,40%及以上的为高度白酒。具体税率调整可以是低度白酒的比例税率为18%,而高度白酒的比例税率继续保持20%。对低度白酒实施2%的税收优惠会减少税款,但能够起到更好地引导合理消费的作用。白酒消费税中的从量定额消费税不应该完全取消,但是可以适当减少。将0.5元的标准降低到0.3元,能够为白酒生产企业进行适当减负,也能平衡流通环节税负上涨对白酒行业整体的冲击,一定程度上保持白酒销售价格的稳定。

财务共享税务管理范文5

关键词: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 会计模式 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88-02

一、税务会计的内涵

税务会计是以企业为核算主体,以税收法律为准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税款形成、计算、缴纳和退还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专业会计。

税务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现代税制,只有在现代税收制度下,国家征税、企业计税与缴税才需要借助企业会计的账簿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立学科意义上的税务会计。1944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出台的《会计研究公报》第23号《所得税会计》,结束了美国会计师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面的“自由创造”时代,标志着现代税务会计的形成。为了适应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现代税收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

二、中国税务会计的现状

1.财务和税务会计高度统一阶段(1984―1993年)。从1984年至1993年7月1日“两则”(《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实施之前,针对当时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现象,中国企业执行的是分行业、分所有制成分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企业所得税制度也因所有制不同而不同。这一时期企业所得税制度与会计制度高度协调,应税所得基本上是按照会计利润进行确认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高度统一。

2.财务和税务会计开始分离阶段(1993―2001年)。1993年7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两则”以及分行业会计和财务制度。1994年1月1日施行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统一了中国内资企业所得税制,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并行不悖。“两则”和“两法”的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首次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由于企业所得税有关规定尚不完整,当时采用了“纳税调整”模式,即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有规定的,按税法的规定执行;税法没有规定的,按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税法规定与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不一致的,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按税法规定对企业利润进行调整。从此,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独立化倾向初步显现,两者分离趋势开始显现。

3.财务和税务会计分离不断扩大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代替了分行业会计制度和分行业财务制度,基本上消除了不同行业会计制度的差别,取消了统一的企业财务制度。2006年2月15日,中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率先实施,以后将在所有企业逐步实施,并于2010年12月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最新修订。2007年以来,中国税收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修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了《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等等,这标志着中国现代税收制度日趋完善。

三、建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

1.建立独立税务会计是适应中国税收制度和会计准则差异的要求。中国现行税制已日趋完善。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中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实行分税的财政管理体制,把所有税种按其特点和属性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三类。目前中国已初步确立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税制框架,按其性质和作用大致可分为:(1)商品劳务税类。这类税收是在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中,按照纳税人的销售收入(或数量)、营业收入和进口货物的价格(或数量)征收的,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和关税等五个税种。(2)所得税类。这类税收是在收入分配环节按照企业或个人取得的所得征收,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两个税种。(3)财产税类。这类税收是对纳税人拥有和使用的财产征收,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八个税种。(4)其他税收类。这类税收是难以归于以上三个主要类别的税收,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烟叶税等五个税种。(5)燃油税。

2.建立独立税务会计是完善中国会计学科体系的需要。在西方国家,会计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税务会计三大分支。在中国,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已经形成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税务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有重大进展,为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建立以税法为规范的独立的税务会计,一方面可以此来体现和协调财政、税收法规的变化,另一方面还扩充了中国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容,使之得到完善。

3.建立独立税务会计是改进中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目前中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是:财务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其他纳税资料。由于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诸多差异,从而造成现行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财务会计信息与税务机关需要的信息相关性不强,主要体现为:企业提供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按公允价值计量后的净值列示,负债类项目只反映总括的情况;企业提供的利润表中的各项收入和费用,不仅包含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和费用,也包含了企业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税务机关所需要的与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相关的信息难于从中获取;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包含了一些与纳税相关的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税务部门一般不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报表附注,也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税务部门的需求。另一方面,纳税申报表和其他纳税资料由企业填写,税务部门征、管、查分离,从而导致:企业增值税的计算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了征税成本;企业所得税计算种类和项目繁多,计算程序和方法复杂,容易产生差错;增加了税务部门的审核难度,为企业偷逃税提供了可乘之机。

4.建立独立税务会计是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也已建立和逐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已经形成。

四、建立和完善税务会计的几点建议

1.确立符合国情的税务会计模式。一个国家所采用的税务会计模式,是在该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环境、法律环境、会计核算规范管理形式、会计职业队伍的力量等。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各国的税务会计模式也不尽相同。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税务会计理论和方法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并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税务会计模式:英美税务会计模式(财税分离模式)、法德税务会计模式(财税合一模式)、日本税务会计模式(财税混合模式)。由于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英美的所得税会计方法较为接近,而增值税会计则具有中国特色,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所得税和增值税为主体的复合制独立税务会计模式。

2.建立企业税务会计核算账簿体系。税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税法,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这些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中也做记账,只是并不具体,在制定税务会计的核算方法时应予以补充。目前,中国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有关企业纳税的会计科目有“应交税费”(按税种设置明细分类科目)、“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等。有关企业纳税的账簿按以上会计科目开设,其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采用了多栏式账页。由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会计科目设置达到了全面反映企业有关纳税的经济业务的要求,而账簿设置不能满足编报企业税务会计报表的需要,因此,企业不需增设专门的税务会计科目,但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税务会计账簿体系。企业税务会计可按税种设置各种备查账簿,账页格式采用多栏式,具体项目应根据税务会计报表的编报要求确定,应单独设置的账簿有:(1)应交税金账簿;(2)差异额账簿。应单独设置的会计报表有:(1)纳税申报表;(2)应交明细表。

3.建立税务会计准则。税务会计作为一门专业会计,既对外又对内提供会计信息,因此税务会计需要制定会计准则,虽然税务会计依据税法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调整,但税法只是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信息调整的依据,它不涉及税务会计的具体方法、原则等内容,同时税务会计又与财务会计在目标、,因而方法等诸方面有重大区别财务会计准则不适于它,则建立税务会计准则也就顺理成章了。

4.加强税务会计的依法管理和监督。随着税务会计的诞生,一方面要求企业用制度的形式规定税务会计必须遵循的准则,规定企业的其他管理人员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强行要求税务会计做出违法行为,从而为企业税务会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要求税务人员要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减少税务管理上的人治现象。税务机关应充分认识到税务会计分析和检查的重要性,坚持核算和监督并重,既要正确核算各种应纳税金,又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监督工作纳入征管程序,建立和完善税收会计检查制度,以保证税收会计资料真实、完性,不断提高税收会计核算质量。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郑宝凤.浅析中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建立和完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3]徐林峰.税务会计在中国的前景展望[J].铜陵学院学报,2006,(6).

财务共享税务管理范文6

关键词:营业税 增值税扩围 探讨

1.营业税改增值税势在必行的必要性

1.1 营业税存在的问题

1.1.1营业税在课征范围上存在的问题。1994年的税制改革分别确定了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两税平行征收,互不交叉。增值税主要在工业生产和商业流通环节发挥作用,相当一部分第三产业没有纳入其课征范围,而是划入营业税的征收范围,由于征收范围划分不当带来的问题在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营业税征收范围存在的问题与增值税课征范围过窄是相伴相生的,就发展趋势来看,增值税征收范围扩大与营业税征收范围缩小是不可避免的,大多数第三产业应逐步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

1.1.2营业税税目上存在的问题。现行营业税对课税对象采用列举法,将应税项目逐一列出,在列举范围内的课税对象属于营业税的课税范围,不在列举范围内的经营行为也就不在营业税征管之列,这不仅造成了税收流失,而且使不同经营者之间税负不平衡,有悖税收的公平原则。

1.1.3营业税计税依据上存在的问题。1994年税制改革所作的一些规定对相关营业税计税依据的确定是有明显突破的。除此之外,在运输业、保险业、文化演出业、旅游业等若干项目中也有以余额作为计税依据的规定,这种做法吸收了增值税的优点,消除了重复征税的弊端,其意义应该肯定。

1.1.4营业税征免界限上存在的问题

营业税是地方税体系中的骨干税种,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营业税的减免优惠政策应力求规范,以保证其收入和调控功能的实现。但现行营业税的减免优惠制度中,有些规定颇值得推敲。

1.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2.1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营业税的重复征收,是营业税与生俱来的缺点,有此严重缺陷而长存不废,仅仅是因为它征管简单,征收成本较低。在此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中,将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分别适用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增值税是以企业的销项减去购买原材料所产生的进项,仅就增值部分进行征税,不涉及重复征税问题,总体降低了企业的纳税额,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也为税制的完善增加一份助力。

1.2.2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因为实行差额征收,理论上减低企业税收负担,提高劳动收入。这应该是今年国内大量中小企业出现生存困境时,国家推出的重大结构性减税措施,对缓解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企业税负水平也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恐怕也是国家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恶劣环境下,不得不转向刺激消费需求的重要政策变革。

1.2.3打破第三产业发展瓶颈,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

这项改革一旦开展,将消除营业税重复征收的问题,会使我国在结构性减税方面又迈出一大步,并且会影响经济格局,对加快社会的优化做出贡献。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问题和障碍

营业税和增值税是两大税种,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目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

2.1征收管理上的困难

目前营业税由地税局进行征收,而增值税由国税局进行征收,一旦将营业税纳入增值税的范畴,那么纳入增值税范围后的营业税是由国税局还是地税局进行征收?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如果将国地合并,那么内在行驶的职权该怎么划分,现存的一些税种的征管该怎么制定?不管怎么设置改征增值税后的税收征管管理,都会涉及到税务系统的内部管理问题。

2.2收入分配上的问题

营业税已经成为地方税系的主体,2008年营业税收入7394.29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5.81%,占地方收入的32.9%。2007年营业税收入为6582.8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7.07%。由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地方财政收入的25%都来自于营业税的收入。而增值税目前实行的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的政策,即中央占75%,地方占25%,从收入的角度上看,地方的收入主要是靠营业税,它是属于地方财政收入,如果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后,势必会对我国的财政体系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就要重新设置增值税的地方和中央对增值税的共享比例。

2.3区域性优惠政策的倾斜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先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进行,区域性优惠政策必然带来与周边政策衔接问题,造成资金流向试点地区。如何处理好不同地区之间的税务衔接、不同纳税人之间的税务衔接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税务衔接等3个方面问题,虽然试点文件已有所考虑,但试点势必会导致税负不公,所以应该加快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全国实施的进程。

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可能带来的影响

3.1有助于增值税体系的完善以及增值税收入的增加

1994年推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增值税纳税人抵扣机器设备等货物所含税额,导致增值税链条的不完整。2009年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允许纳税人抵扣。营业税改增值税,使增值税链条基本完整。营业税改增值税,从静态看增加了增值税收入;从动态看由于在最终消费以前的各个环节,税收环环相扣,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促进分工,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城市竞争力。

3.2有助于试点城市和地区提高城市竞争力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提高分工和专业化,同时减轻相关行业消费者负担,可以刺激需求,对试点行业是有利的政策。试点地区可以带动更多企业和人员的加入,扩大试点地区相关产业群集规模,增强企业和区域竞争力。

3.3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 从而降低通货膨胀水平

长远角度看,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促进产业间、产业内的分工与合作,有益于总体上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对政府间收入分配产生影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由于涉及的两个税种也是地方的主体税制,这要求地方政府尽快推行地方税制度改革,弥补因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造成的地方税收损失,地方政府应尽快推动地方税的核心房地产税制度改革。

4.顺利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措施

4.1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合

增值税“扩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突出解决重点问题,尽量减少改革阻力。由于增值税是共享税,营业税是地方税,均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必须与财政管理制改革相配合。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扩大,增值税的税基将持续增加,最终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企业得益、中央和地方财力增强等“多赢”的局面。在增值税的征管上,增值税作为一个环环相扣、对征管要求非常高的税种,如果由国税和地税分别征收的话,将会增加征收成本,造成征管的低效率。

4.2完善对接转换与过渡

试点改革期间过渡性政策安排:首先,税收收入归属。试点期间保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税款分别入库。因试点产生的财政减收,按现行财政体制由中央和地方分别负担;其次,税收优惠政策过渡。国家给予试点行业的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可以延续,但对于通过改革能够解决重复征税问题的,予以取消。试点期间针对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过渡政策;再次,跨地区税种协调。试点纳税人以机构所在地作为增值税纳税地点,其在异地缴纳的营业税,允许在计算缴纳增值税时抵减。非试点纳税人在试点地区从事经营活动的,继续按照现行营业税有关规定申报缴纳营业税;最后,增值税抵扣政策的衔接。现有增值税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服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按现行规定抵扣进项税额。

4.3加强小规模增值税纳税人的管理

由于现行增值税存在小规模纳税人,且税率是3%,这个税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如果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那么就要考虑目前哪些行业应该使用这个税率。综合我国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改征增值税后的一些没有进项税额的服务业应该适合按照这一税率进行征收。在没有进行改征之前,营业税的服务业是按5%的税率进行征收的,改征后这个行业的税率突然提高至10%左右,那么即使有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也不会减轻该行业纳税人的负担,更别说对没有进项税额的服务业了。所以对没有进项税额的服务业应该纳入小规模纳税人的范围,对其实行简单的3%的增值税税率。对税源难控管的小规模纳税人,在具体征收方法上,可采用核定征收、委托代扣代缴等方式,其征收科考虑4%的税率进行征收,这既体现了公平税负的原则,又基本维持了其原有的税负水平。

但是从长远来看,我国应该在改征增值税税率的基础上逐渐取消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的区别,因为小规模纳税人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在进行交易的时候难免会受到歧视,所以应该废除。废除后可以减轻小规模纳税人的负担,使得大量小规模纳税人不被排斥在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之外,体现公平。

参考文献:

[1]林娜,《营业税改增值税影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国际商务财会》,2012年第3期

[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务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财税【201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