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职业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职业教育范文1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单轨制教育,虽然正在逐步完善、模糊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界限,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促进教育平等的举措,但是仅限于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国的职业教育就显得较为“窘迫”,被人们视为“工人的摇篮”“失败者的聚集地”,在中国,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于本科的存在,因此,国际金融职业教育在中国也就四处碰壁。与此同时,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金融行业的实践性人才较少,从业人员在工作前期的培养问题成为制约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而实践性较强的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却往往因为学历因素被金融企业拒之门外。我国的国际金融职业教育陷入了一个随大溜的误区,和普通本科一样,职业院校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甚至比一些“211”“985”名校设置的专业还要齐全,有些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干脆直接照抄本科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设置,甚至出现了聘请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兼职代课的乱象,办学模式趋同,造成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学不精。而且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设置根本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高职招收渠道,用高考模式招收教师,结果高职院校学不到本科教育的精髓,同时也丧失了自身的特色,结果造成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成了四不像。
我们将目光聚集到其他国家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以英国为例,要研究其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现状,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的高职教育制度以及选拔方式,英国是明显的双轨制教育国家,在英国,国家资格证书框架(NQF)是由教学大纲及学历管理委员会(QCA)制定的,能够与英国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FHEQ)对应。简而言之,英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和同等级的高等教育完全画上等号,具有同样的含金量。例如,在资格证书与学分框架体系(QDF)中获得职业证书文凭八级和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与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中的博士学位完全相等,七级QDF和五级NQF相加等同于硕士学位,六级QDF和四级NQF等同于大学本科学历,并且可以类推到普通中学教育乃至以前的完全式双轨制教育。
英国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了同等地位,职业教育培养实践性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性人才,并且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理论促进实践不断发展。也就是说,英国高等教育所承认的FHEQ学历和英国高职教育所对照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可以完全等同,受用于英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英国的职业教育已经相当完备,职业证书到了八等级的时候可以等同于博士学位。除了英国的双轨制教育制度以外,英国的职业国际金融教育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呈良性发展态势。
二、由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反观我国同领域的不足
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双轨制教育是教权一轨、国家权力一轨,而后国家权力高于教权,沿袭双轨制,变成了贵族一轨、平民一轨,最终发展为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终,由于近代金融知识总量成指数爆炸,渐渐出现了银行、证券、原油、贵重金属、股票等概念,进而分离出了实践和理论两轨道并沿用至今。犹如大树的两个分支,理论与实践平等且茁壮成长,由于历史积淀,西方完善的高职院校林立,双轨制教育制度极其完备。通过颁发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大量的人提供直接就业的可能性,造就了大批优秀的金融方面的实践家和资本大亨。而且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十分偏向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例如,教授学生炒股技巧、大盘走势的解读和分析,分析具体的企业金融融资问题等。而中国强调的产、学、研相结合,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一直都以这一思路实践着,高职学校和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密切的来往。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以及汇丰银行等都与高职学校联系紧密,学校培养的优秀的金融高职学生,可以与这些银行乃至证券公司直接对接,立即上手工作,因为每个高职学生都是金融行业的熟练手。通过学校和金融公司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接触到的每一个例子都是真实的工作案例,解决的是工作中真正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让高职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方式,既完成了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难题,也解决了在英国国际金融行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针对我国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社会观念落后是导致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困难的原因;单轨制的教育制度,加之国人观念里的重理论、轻实践,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增加了难度。想要效仿双轨制的英国金融教学,却没有施展的空间;我国的金融企业不认可金融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的实践往来也就无从谈起;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出现了本科生、研究生兼职代课的情况;国家财政拨款较少,造成软硬件双重缺失。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呈现出了封闭的状态,造成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实践乏力,只能照抄本科课程的设计方案,照本宣科、因循守旧。而最主要的是,长此以往,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将会出现学习乏力的情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主观上会认为自己前途渺茫,甚至会出现大规模的退学情况。
三、认清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制度与西方的差异并实施改正措施
通过分析英国的高职金融教育,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其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再加之与金融企业对接实习实践,这是英国大多数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中,国家可以采取强制性命令手段,保障高职学生的实习操作对接,长期坚持下来,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实践性强、上手快的金融能手和实践专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透彻地分析,综合分析我国大的经济环境,授人以渔,总结性地分析案例,并在实践中再次联系相关知识,教给高职学生归纳总结同类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国家要积极地实践并完善双轨制教育制度,广泛地学习英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机构认定制度,同时广泛汲取德国的双轨制,日本的短期大学、专门学校等其他国家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双轨制教育制度,使广大学生受益。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不断学习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双轨制教育制度,反思自身制度存在的不足并且不断前行,那么我国的国际金融教学制度就会逐步趋于完善,从而培养出大量的金融人才。
金融职业教育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88-02
2008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形势风起云涌。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对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时效,各国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2009年将异常艰难。在此背景下,作为一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笔者试图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高职教学改革做出一些理论贡献。本文首先分析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特别选取那些对高职教育有意义的影响,然后分析这些影响和机遇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机遇
(一)我国出口企业及其他实体经济均受影响――改变制造业大国的现况适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传统的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这些企业长期处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加工制造环节,这些企业在质量以及成本控制上有一定的优势,没有品牌、渠道、销售团队,长期依靠海外稳定的订单生存,一旦危机爆发,没有了订单,必然导致企业停产、裁员,金融危机也就蔓延到别的行业和领域中去。研究经济规律我们发现,依靠出口拉动增长份额越重,又称对外依存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受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会愈深,保持增长的压力就会愈大。
这场金融危机对于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转型升级,那么就能够变消极为积极,即围绕全球价值链进行产业升级,向产业链的上游运动,从劳动密集环节(简单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等)向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如研发设计、高级原材料生产、复杂零部件生产等)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如市场营销、管理运营、品牌运作、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等,大致可以归为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两大类)游动。在这种背景之下,对于广大工业企业所需技术工人的输出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也有义务和必要顺应潮流进行调整,以应对这场危机。
(二)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普遍衰退――规避负面的传导效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低价的“资源”
金融危机肆虐汽车、房产建筑、零售、能源、航空运输五大行业,几大经济体陷入不同程度的衰退,以美国为首,经济学家普遍预计2009年经济衰退全面侵袭美国,经济负增长1%。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日本出口业开始大幅下滑,促使各大企业开始大规模削减对新工厂新设备的投资,日本经济增长失去了原动力。欧元区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因而陷入衰退;非洲、拉美各国亦难幸免。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通货紧缩不可避免,同时处于衰退漩涡中的各方必然积极寻找机会,全球把目光纷纷投向中国。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反而更多。引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对变便宜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寻求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开拓海外市场等,将变得比以往容易。
(三)国内企业订单减少、产能富余、人才需求减少――高校要迅速调整适应这种变化
金融危机下国内的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2008年的数据显示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进口、出口增长速度分别从9月份的21.3%和21.5%、10月份的15.6%和19.2%,转为11月份分别下降17.9%和2.2%。此外工业企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大量企业倒闭,以玩具企业为例,2008玩具出口企业数量减半。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现象增多,一些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企业签约率降至历史最低点。
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之下,企业利润空间下降,出于成本控制和产能的考虑,企业选择停产和裁员成为必然的选择。受全球裁员风波的影响,中国企业也加入降薪裁员的行列,企业招聘意向下滑。面对企业大量被闲置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以及流出企业的优秀的生产技术人员,我们可以将之充分利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是从1999年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伴随着教育部5部重要的文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结构相配套的专业学科体系。正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时刻,金融危机悄然而至。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给校方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经济结构调整要求高职院校重新审视现有专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一直以的产学结合为我们的目标,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进一步提出专业改革与建设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专业设置过分依赖市场,课程设置不能过分淡化知识结构的完整。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时问题不会体现出来,但是当危机来临,高职学生首当其冲被淘汰。现实证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市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如果过分依赖市场,往往适得其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又如,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被我省不少高职院校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其专业设置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而不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或者技术农民。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升级专业和课程,我们的学生不能只为岗位培养,在一线工作并不是学生的最终目标,我们的学生还要有其他能力,要能做技术主管以及品质主管等技术管理人员。这样,即使危机来了,他们也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二)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引入国际教育资源的时机成熟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全面陷入衰退,世界几大经济体都受到了影响,因而这些国家的教育机构也自然有海外寻找合作伙伴的动力。另一方面从国内的人才需求来看,一些掌握新技术、能说流利外文的人才倍受企业“厚爱”,虽然部分外贸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先收到冲击,但是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减慢,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也不会收到影响。而中外联合办学,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熟悉掌握语言,成为和国际接轨的人才,这样的学生必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
(三)企业人才设备出现富余,是吸纳企业人力物力资源的好时机
教育部历次重要文件都提到要提高教者的技能水平, “工学结合”,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这对于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我们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吸纳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就是一条捷径。在经济繁荣时期,只能较多采用兼职教师的形式。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企业出现大批人才的富余,这是我们大力引入企业专业人才的大好机会。可以在目前条件下以相对经济上行时期较低的成本“捞”一些从企业出来的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才,“蓄”到高职院校,改善自身师资结构。
从物的角度讲,金融危机产生的富余设备为高职院校改善实训设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量机器设备的闲置或淘汰使得企业不得不对其进行廉价处理,高职院校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向企业购买这些设备用作实训教学,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质量。另外企业定岗实习的模式不变而具体形式可以发生变化。对于有的院校来说甚至不用购买实训设备,因为大量企业停产,厂房设备闲置,我们可以将课堂和实训场地直接搬到停产的厂房,只需出较低的租金就可以让学生在一线进行操作。对于离开工作岗位的定岗实习生,学校大可不必为他们的再次就业大伤脑筋,这些租来的生产一线就是他们再次上岗的场地。
(四)高职院校应当成为人才的蓄水池
企业的人员“富余”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企业不会允许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才大量流失,学校能够做的是帮助企业开展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将这些人才放在“避风港”和“蓄水池”里,等到危机过后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高校应当积极寻找途径开展“职业中教育”,通过培训工作展开交流,对于企业方和学校方都会有很大裨益。
此外,面对高职院校定岗实习的学生大量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我们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比如对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售后服务”,将已经毕业的学生召回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这样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的困境,一方面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又如适当延长在校学生的教学时间,由“2+1”的培养模式,转变为“2.5+0.5”或者“3+0”的模式。当然这也容易带来教学成本的上升和全面的调整。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重新审视“人才高消费”,让高职学生有机会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竞争。最终是做空还是做多,则取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育改革的成败。
参考文献
[1]王英.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与借鉴[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金融职业教育范文3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题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04)的报告中指出:“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教育。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学会用英语交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中职英语教材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学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不断的变化。
开发我校金融英语校本教材,就是要充分考虑到银行、证劵、保险等就业市场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 把英语教材内容与专业学习进行有效整合,使英语教学更具针对性。 金融专业是我校的主打专业,开发金融英语校本教材,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英语教学陷入的种种困境,彰显办校特色;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时展,提高我校的职业竞争力。
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现状
1.生源方面
近几年来,随着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普通高校的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明显下降,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漠视英语,没有打好基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丧失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因此降低教材难度,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编写出学生“喜欢学”和“学得了”的教材,更有利于缓解教学中的重重困惑,使中职英语教学得以正常开展。
2.心理方面
许多学生认为读完中职三年,拿个文凭,就可找工作。对英语这门课的学习没压力也没有动力。少数学生希望学好英语,但由于基础太差,问题太多又无从问起,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受挫,对英语完全失去了信心。因而开发出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或许是摆脱英语教学困境的较好途径。
(二)教材现状
1.缺乏行业特色,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学生使用的是“中职英语规划教材”,它是一种普遍性、导引性的通用教材,无专业特点,“所学并非所用”。如何让教材紧扣市场脉搏,把英语教学与金融专业学习进行有效整合,体现“职业性”和“针对性”,是校本教材开发要解决的问题。
2.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差太大
“中职英语规划教材”是建立在中职学生已学了三年初中英语的前提下编写的,教材呈现“普高化”。然而,中职生虽“学”过三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英语,但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处于较低甚至“零”的起点。 “中职英语规划教材”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很难衔接,学生无法接受与他们实际基础相差甚远的教材内容。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源,就必须面对现实,正视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并结合他们的兴趣和职业特点,使用与大部分学生英语起点相匹配的教材,使他们“喜欢学”、“学得了”、“学了有用、能用” 。
(三)教学现状
目前,职业教育虽已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等新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专业学科,忽视英语与专业课之间联系的现象依然存在,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的有效整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校本教材开发建议
鉴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和现有教材的局限性,经外语教研室同仁的讨论,一致认为开发校本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降低难度,突出口语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教学话题力求口语化、生活化,努力改变中职学生在“教室坐两年”的尴尬局面,尽可能少用中职学生不熟悉且不实用的词汇,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口语化的话题。从心理上帮助学生消除了对英语的恐惧感和自卑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和信心。
(二) 基于专业,贴近就业岗位
话题的选择须以“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为指导,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广泛选取那些既和金融专业相关,又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易教乐学的素材,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教学主题,将英语学习和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置身于虚拟的工作、生活场景中,试着开口并参与到话题学习活动中来。并努力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就业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亲身体验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实现为用而学,学而能用。
(三)合理穿插日常标示,关注身边生活
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的话题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和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日常标示用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学了就用”的感觉。如教学生一些在银行可看到的标牌语:pull拉、push推、private business私人业务、attention警示等,让教学资源既来源于生活,又可回归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充分体现出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适合我校实际需要
评价机制是校本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相应建立和我校教学实际相符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才能体现我校主打专业的地位,实现教材开发的预期目标。
金融职业教育范文4
关键词:银校协同;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
1 引言
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教学与实务训练紧密联系,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也是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略显尴尬的是,不少高校学生抱怨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实业务差别很大,而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又很难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在这一背景下,银校协同模式成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实转换学生培养模式、助推人才培养的一项成功举措。银校协同是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即是由在校内获取理论知识和在银行获取技能经验有机结合的模式。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脱离职业环境,而银校协同模式正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是对高校金融人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深入研究银校协同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对促进高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银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特点
2.1 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更具复杂性
依据教育学理论,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包含四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其中,主体指教育者;客体指受教育者;介体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环体指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银校协同模式的引入会导致以上四个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更具复杂性,如教育主体不仅是学校教师,还包括指导学生实践的银行培训人员,两者负责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也不一样,学生需要经历一定的适应期。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不只是在校学生的身份,同时兼具银行实习生的身份,不同身份对学生的要求和责任有较大差别。银校协同模式的教育环境既包括大学校园也包括各银行培训的分支机构,两者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迥然不同,银行工作的上下级关系、严格岗位制度,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影响,促进学生对适应环境和职业定位的思考。
2.2 教育载体更具多样性
银校协同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借助的载体变得更加广泛,既拓展了有形载体也增加了无形载体的范围。有形载体是指物质方面的因素,例如大学校园和银行的建筑设计,学习和工作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等;无形载体是指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例如所在学校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学科特色以及教风师德,还有银行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员工精神风貌,团队合作等。总之,师生关系和师徒关系、学习和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校园和银行的氛围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内在的,潜移默化的人格和心理影响。
2.3 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连续性和多维性
银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校内延伸至校外,无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在银行顶岗实训操作阶段,都可以切合时宜实施教育指导,因此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长期的。同时,银校协同的才培养模式更加扩展了有效的教育空间,不仅包括学校的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室,还包括银行的营业厅、办公室和实地调研场所,这样就形成了职业教育的立体式网络,所以在空间上是多维的、开放的,有助于取得综合整体的教育效果。
3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
3.1 目标机制。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需从学生成长和成才规律出发,依据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将总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各个阶段目标,落实到校内教学和银行实训的各个环节。总目标是指导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观念、职业竞争意识和职业理想,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我国银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并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同时,还要设定具体的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开展金融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该阶段的重点是对职业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第二阶段是以金融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础,同时开展个案教学进行职业道德场景模拟和分析,此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进行培养;第三阶段是学生在银行顶岗实操,以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训指导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阶段,重点要落实在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3.2 合力机制。首先是主体合力机制,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可以包括四个部分:校内政工干部(包括党团干部、专职辅导员和就业指导教师)、校内授课教师、大学生自身和银行实训指导师傅。以上四个主体在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构成合力机制,但每个主体在教育体系中所起作用是不同的,校内授课教师和银行指导师傅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政工干部是依靠力量,大学生是自我教育力量。其次是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合力机制,可以包括课堂教学载体、文化载体、工作载体、活动载体以及传播媒介载体等多个方面。
3.3 保障机制。第一,制度保障。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制度化管理和程序化运作,双方要制定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在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明晰教育职责,确保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正常运行,使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更科学、更严谨;第二,队伍保障。银校双方要建设高素质的职业道德教育队伍。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推动在校教师深入金融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调研,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银行应把优秀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兼职教师,负责在顶岗实训中对学生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第三,资金保障。银校协同模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需要相应的经费保证,银校双方应将职业道德教育的经费列入预算,以保证各项教育工作顺利推进,同时,银校双方要提供必要的设备与场所,为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3.4 激励机制。银校协同模式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银校双方应依据学生多元化的个人心理需求,采取适宜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激励机制能在学生由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银校双方应对职业道德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以学业评优、就业推荐、继续深造、奖学金、荣誉评奖等方面优先权,让学生获得应有的正向激励,反之,对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及时指正,帮助其反省和整改。
3.5 考评机制。银校双方要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银校协同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考评体系更加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是教师还有银行的指导师傅,工作小组,同班同学;评价方式包括笔试、答辩和顶岗实训中职业道德的表现情况;评价内容既有学校教学要求的道德准则也有银行岗位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银校协同模式的职业道德考评机制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突出金融行业职业道德考评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总之,银校协同培养模式对传统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银校协同模式下,高校要结合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特点,有效地进行相应改革,必须要遵循职业道德培养的趋势和心理规律,不断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切实引导学生树立全新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职业道德情感,坚定和巩固职业道德意志,强化职业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吕岚.论工学结合环境下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J].河北企业,2015,(11):25-26.
[2]张纪元.财经类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3):17-19.
[3]雷艳平.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0):20-21.
金融职业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融合;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很多高职院校校开始重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正在开展企业合作教学改革的实践,有意识的把握企业文化的引进高职教育,对高职教育起到积极的影响,为高职院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建议。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发展,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的问题。
一、行业企业融合的概念及作用
行业企业融合就是指在企业和校园中的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校企特色的价值观,对企业的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的整体理念。企业文化也就是个体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主要就是为企业发展和生存提供服务,对企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行业企业融合也就决定了市场的动态,决定了整体市场的发展方向,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也表现为企业软实力。在高职教学中,老师不但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而且老师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和专业技能对学生体育知识和自身修养起到重要作用,老师也就是学校教学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应该重视老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一旦形成,就会对校园经营管理、团队凝聚力、员工行为等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如何提高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融合
1.企业和高职教育相融合的内容
(1)体现高职特色的物质文化层面的融合
对于高职特色的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分为基础设施文化和环境布局文化,在对这些文化的宣传和引进的时候,对文化的展示就要做到实际可行,避免对文化知识形式的展示,基础设施文化元素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我院新校区建设的“工业中心”。环境布局文化主要体现在利用空间,如教室、走廊、黑板等,将某个企业文化作为专题展示,或将几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综合展示。“走进的是教室,看到是车间”,通过环境营造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教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体现高职特色的制度文化层面的融合
制度是学院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中具有重要功能。借鉴企业管理中的规章制度,结合我院特点和实际,建章立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的学生都很难认识到学校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学生在谈到校园文化的时候也就缺少了主动,没有正确有效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所以我们在对校园文化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观念和学生认识做起,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要求学生无论在实验、实习、实训中都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与生产,在工作中形成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与管理。
(3)体现高职特色的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
精神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高职教育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相融合的最高境界。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教学活动中也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在这里面既有竞争,同时又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着各种的成功和失败,同时在学校群体生活中也会面临各种不同的社会问题。对学生精神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研究工作中,将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引入到学院的教育教学中,使全院师生理解、内化企业文化精神的内涵、实质,实现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在精神层面的融合。
2.高职院校引入融合企业文化的具体做法
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当今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倡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在这些教育模式下,分层次的教学要求有利于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对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教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方针与基本政策,为适应企业对各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教改等诸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基本上完成了在知识和技能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在校企合作中就是要充分的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来发挥高职教育,让学生理解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理解。
3.营造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氛围
校园实训的建筑和布局应该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和深厚的文化相结合,跟上时代的进步,增加企业元素与色彩呈现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通过环境的感染与熏陶,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自觉将企业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我们可以通过对电子商务实训室为例,实训中学生模拟企业工作岗位进行业务操作,在这种环境中可以很好的增加学生的企业理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校内开展技能竞赛,同时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技能竞赛,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实训活动,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在对人才的培养的时候是全面的发展,这也就是高职教育的要求更加高,行业企业融合机制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也是高职教育的改革之路,我们只有积极地改革教育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的观念,才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余兴国.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7).
[2]朱丽佳.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立体融合[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2009(1).
金融职业教育范文6
[摘 要] 2001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制度》与1998年财政部颁发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相比较,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对新旧制度的比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会计制度的变革,为建立适合我国保险业的会计准则提供帮助。新旧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适用范围、资产的期末计价、长期股权的帐务处理、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等方面。
2001年11月财政部颁发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与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新制度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会计制度于一体,在对会计处理的规定上有了新的突破,更加注意了金融企业的风险,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较多的运用。虽然财政部规定新制度仅仅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而保险公司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也就是目前尚无保险公司必需执行该制度,但财政部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中指出,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新制度。许多股份制保险公司酝酿上市已久,保监会明确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上市融资,保险公司上市应该说并不是遥远的事情,执行新制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准备上市的保险公司需要按照新制度编制与报送相关的财务资料。因而,对新旧保险会计制度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会计制度的变革,把握保险会计制度的发展趋向,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保险业发展和各方需要的会计准则提供一些帮助。为此,将新制度与旧制度做了一些主要比较。新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旧制度存在不同:
(一)资产的期末计价
旧制度中资产的期末计价均按实际成本,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可以提取投资风险准备。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
旧制度中规定,保险公司如有经国务院特批对外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以前投出的目前尚未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增设“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但对于具体的账务处理没有做出规范。而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乃至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都将成为其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链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新制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入帐价值、成本法和权益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当然这是针对所有的金融企业)。
(三)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
新旧制度对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规定相同,而对于另外几种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
1.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帐价值。”
2.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评估确认的原价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帐价值。”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如果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4.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增加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帐价值。”
5.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新制度规定“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1)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3.如受赠的系旧的固定资产,按照上述确认的价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6.盘盈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重置完全价值记账,而新制度根据其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采取与捐赠固定资产类似的原则确定入账价值。
7.新制度还规定:“经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入账价值。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还应当包括金融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交纳的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税费。”这在旧制度中均未说明。
(四)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旧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的,按不超过受益年限的期限摊销。”而新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其他情况新旧制度的规定一致。
(五)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是摊销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摊销费用。新制度对于长期待摊费用规定的概念一样,但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不再包括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直接计入损益)以及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损益),并且明确指出:“应当由本期负担的借款利息、租金等,不得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2.旧制度规定:“开办费应当从公司开始经营的当月起,按不超过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如开办费不大的,也可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摊销。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应在大修理间隔期内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而新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单独核算,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对于旧制度规定的开办费,新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金融企业开始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此项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新制度增加了如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或佣金等相关费用,减去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2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损益。”
4.新制度规定,如果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做了详细规定,与旧制度相比,有以下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等借款费用,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计入有关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除上述情况之外的,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除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外,其他借款费用均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新制度规定,在以下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开始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旧制度对此没有规定。
3.新制度还对资本化率、以非借款方式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购建某项固定资产、某项建造的固定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以及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情况做了详细说明,这些在旧制度中均无规定。
(七)短期投资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短期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记入“应收利息”的除外。而旧制度中规定,除已计入“应收利息”科目的以外,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一般应于收到时确认为投资收益。
(八)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会计法。两种下会计处理有很大区别,所确定的各期所得税费用也不同。旧制度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用应付税款法缴纳所得税。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那么,就需要增加“递延税款”科目。
(九)外币业务核算
新制度对外币业务核算的主要变化有:
1.旧制度中规定,采用外汇分账制的公司,应设置“货币兑换”科目,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有关外币账户的联系均通过“货币兑换”科目核算。新制度中规定:“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按业务发生时的各种原币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金融企业发生结售汇、外币买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账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买卖’科目,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账。‘外币买卖’科目应采用多栏式账簿,同时记录外币金额、汇率等。”
2.旧制度规定,对于采用外汇统账制的公司,月份终了,其按照月末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计入该项在建固定资产成本;除上述情况外,均计入当期损益。新制度则规定:“采用外币统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分别记账本位币和各种外币进行明细核算。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期末时应当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按照期末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按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
3.新制度对外币报表折算作了规定,要求金融企业应将以原币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折算为人民币。具体折算方法如下:资产负债表,除权益类项目外,其他项目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权益类项目按照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不同汇率之间形成的差额,作为外币折算差额单列项目反映。利润表,按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而旧制度中对此没有做出规定。
(十)增加了会计调整
新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做了详细规定: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或未来适用法。会计估计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当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应当如同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发生的事项一样,做出相关账务处理,并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相关附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但不包括现金流量表正表)作相应的调整。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做出估计,应当说明其原因。旧制度对此均未涉及。
(十一)增加了或有事项的处理
新制度对或有事项做了详细规定,指出金融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如无法预计,应当说明理由),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旧制度对此未涉及。
(十二)增加了对会计报表附注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