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百家讲坛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1
“大家”:保证栏目可信度的基石
由于讲坛类节目的决定因素在于主讲人,所以对主讲人的选择是非常讲究的。主讲人必须是某一领域的“大家”,以《百家讲坛》为例,从2001年创办开始,对主讲人的选定一般锁定于在学术上有一些成就的学者,其次才考虑其他条件。“大家”的选择保证了节目的权威性。“从传播学上讲,传播者对传播效果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宣传和说服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他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度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可信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的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尤其是以学术性、知识性、思想性见长的文化节目,传播者的权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自古以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使得在文化、知识传播方面,大众倾向于接受具有专业权威的传播者传播的信息。
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制片人简承渊认为,“我们选择学者的标准主要是看他的才华、他的学术思想,对这个社会要有启发,他的学术必须是这一领域内的权威。”会讲:实现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
讲坛类节目主要依靠主讲人的语言力量来传播深刻的思想和观点,所以主讲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并不是只要是“大家”就能成为电视讲坛类节目的主讲人,“主讲人的第一标准是他的学术根基,尽管我们的主讲人有中学老师,但他也是有深厚的学术根底的。《百家讲坛》失去了学术根基,就成了说书场了。第二条标准,就是他的表述要用让15岁的孩子能听懂的语言。第一条标准,有很多学者和专家符合我们的要求,但第二条标准就刷掉了一大批专家。第三条标准,电视有自己的传播规律,观众看电视的时候很少有人仅仅是为了听内容,观众手里有遥控器,抱着各种目的看电视,要想让观众看到你的节目时不换台,就必须吸引人”。从《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的话中可以看到:主讲人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就是上面论述的“大家”,第二是必须会讲。所谓的会讲,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共演讲能力。因为没有主持人或者说主持人仅起一个过渡或牵引的作用,主讲人在电视上以讲座的形式出现,口才就成了他们征服观众的一大武器,反应的机敏、语言的睿智,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讲演能力,成了观众痴迷这些学者的主要原因。
讲坛类节目的主讲人,在学界的影响力可以赢得受众对他们的仰慕,但如果他们的表述方式依然是课堂式的学术语言模式,也容易使他们与受众之间产生距离,所以要尝试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使新闻的传播与接受者能有角色的认同和情感的愉悦”。《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认为:观众已经厌烦了枯燥无味的讲座,对一板一眼的教授式的灌输有着天生的反感情绪,如果再把这一切搬到电视上,无异于将观众赶跑,所以在挑选主讲人的时候,除了要考虑专业的权威外,一个突出的要求就是主讲人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亲和力。
为了让主讲人能尽快熟悉在电视上的演讲把握,《百家讲坛》候选主讲人一般都要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如何提高收视率”的会议,会议一般在影视中心的八楼开,会上由央视调查者一一分析,一般都以近一段时间内最高收视率的一期节目为例,分析讲解。“隋丽娟被确定为《百家讲坛》主讲慈禧的候选人后,到《百家讲坛》刚刚试讲完了的她第一件事情就是被邀请参加了这个会议,她听纪连海那一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怎么切入的,高收视率是在什么时间、讲到哪一个情节时突然提上来的,王立群讲吕后的那一集的收视率也很高,那么他是分了几个悬念,几个悬念之间是怎么衔接的。”
个性:打造学术明星的关键因素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斯图尔特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版的人际传播著作《桥,不是墙――人际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是两个或者更多的人愿意,并能够作为人相遇,发挥他们那些独一无二、不可测量的特性、选择、反思和言说能力,同时意识到其他在者,并与人发生共鸣时所出现的那种交往类型或交往质量。”他的核心观点是:人际传播的关键是传播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人性特点的展示。在电视讲坛类节目中,主讲人居于节目的中心位置,所以他的个性化的展示就非常重要。主讲人只有具备了独特的与现场观众的沟通能力,才能实现人际传播的效果。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讲道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亲切幽默,语调抑扬顿挫,有时还常常伴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魅力的张扬不仅拉近了主讲人和现场受众之间的距离,还引起电视机前受众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固定受众群体。主讲人将丰富的知识积淀通过浅显易懂、和蔼风趣的讲述方式传达给受众的同时,得到的是现场受众和电视受众的敬佩之情,这种良好的人际传播的特色是《百家讲坛》成功的秘诀之一。
纪连海单口相声式的个性化的讲课方式,纯正的普通话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手势,活灵活现。易中天则将语言时尚元素引进了论坛,不仅使得内容更幽默诙谐,而且充满了时代气息。于丹的成功,除了所讲解的内容符合转型社会里人们的心理需求外,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也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之一,“于丹教授通过她独特的语言――抑扬顿挫、流畅无阻――带领大众沉浸在对人生崇高境界的向往之中,在对现实种种烦恼的暂时逃避中”。
语言符号的作用显而易见,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也不可忽视。美国符号学家萨姆瓦等人给非语言符号下的定义是:“传播情境中除却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则认为,非语言符号是“一种精致的代码――一种不曾写出、也不为人所知而又人人皆懂的代码。”非语言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指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这一类非语言符号也被称为“副语言”。在交流中,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其本身也具有特定的意义,可以向听者传递“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第二类是体态语言,指说话者的眼神、表情、手势、姿势、动作等,也称为“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语言符号配合使用,在意义的编成和传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或程式化的符号,指“各种非语言的象征符体系,如仪式和习惯、徽章和旗帜、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美术和建筑、手艺和技能、住宅和庭院、程式和消费方式等等。这些象征符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找到”。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2
部分同学老是感觉学的知识没有用,看了这档节目,他们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体会,也让同学们了解自己学习的目的,甚至可以指引他们努力的方向,提供学习的动力,开阔学生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我也会为学生推荐《美丽人生》、《成长教育》等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
二、发散思维拓展思路
写文章需要灵感,而灵感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往往能给学生带来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什么样的生活才算丰富多彩呢?笔者认为《艺术人生》能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需求。该节目的宗旨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
如玖月奇迹这组著名器乐演唱组合,他们将新颖独特的双排键表演与各种风格的跨界演唱完美融合,开创了舞台上的全新表演模式。而成员之一王小海是沈阳人,毕业于沈阳大学财务专业,毕业后进东大工作,对于音乐,是个十足的门外汉,但优秀的音乐天赋使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更有西游记再聚首,红楼梦再聚首,看了之后学生对演员、对人生的感触会更多,写作思路会更广阔。
三、与他人分享智妞人生
作品是每个作者智慧的结晶,与他人一起分享,无疑能给作者和读者带来快乐和幸福。我选择了对学生写作有帮助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的栏目宗旨是: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和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学生了解的历史和文化多了,就会拥有智慧的人生,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让别人接受,写作能力自然就会慢慢提高。
四、总结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3
【关键词】 百家讲坛―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舌辩雄风―实践中的合作学习 社会调查―实践中的探究学习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将上述理念付诸行动呢?本人结合每一课后的“活动与探究”,在活动中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家价值,让每个学生都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一、百家讲坛―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每个学生都有在老师和学生面前表现的愿望,以赢得别人的赞扬和肯定,这种愿望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为此,我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立“百家讲坛”这个活动栏目,让同学们大胆的讲,痛快的说,尽情的展示自己的风采。
1、讲演历史小故事。具体的做法是:由教师实现给出题目,如“张骞出使西域”“昭觉出塞”“诸葛亮借东风”“左宗棠进疆”“文成公主入藏”等等,要求学生独立自主的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分析筛选整理成篇,以自己喜欢喝熟悉的题材(可以使散文、诗歌、快板、小小说、三句半等形式),讲演出来,例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进谏。淳于髡(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长达三十六年。
2、成语交流会。在学完一个历史的知识后,让学生精心搜集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成语,为大家讲出成语出现的历史时期、由来、含义、应用及对我们的启示,活动的大致过程是:学习小组成员之一向大家宣布他们搜集到的成语的数量和名称,然后本组成员一次讲出每一个具体的成语,例如:“五十步笑百步”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说有两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退了五十步远的讥笑退了一百步的,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多看自己的短处,多看别人的长。
每次成语交流会上,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活动的开展旨在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开阔学生的视野,体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为今后正确地阅读理解史料打下基础。
二、舌辩雄风――实践中的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及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我组织大家开展课堂辩论会,美其名曰“舌辩雄风”。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和裁判三个组,正反两方事先通过分工,每小组要分头搜集材料,在辩论是无论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反驳对方的看法都需要有充分的论据,掌握的材料在小组内交流筛选、分析,要充分酝酿,相互切磋,提炼观点,并研究对方可能运用的材料,上头反驳之策。
开展一些活动,例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让同学们掌握了所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正反方面的更多的资料知识,学会了用“史实”支持自己的论点,反驳对手的辩论方法和语言技巧,大家学会了在合作中分工,在分工中合作,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在提升。
三、社会调查―实践中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具体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中确定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展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设立“社会调查”这一栏目。
1、历史现象的调查。以家乡的历史变迁为调查内容,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具体变化,深究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条件,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活动步骤如下:首先进行调查准备,确定调查的主题,如住房变化、交通变化、商业变化等等;设计调查内容,编制调查问卷;确定调查形式,可实地考察或查阅历史资料;确定调查对象,可以是具体人物,也可以是某个职能部门等等。
2、历史人物专访。用小型座谈会或个别访谈等形式,访问老一辈人。
首先确立访谈专题,选择和确定访谈对象,同时还要事先你好访谈提纲,在访谈中不要脱离主题,并要按访谈者的原话忠实记录。访谈结束后,将访谈资料汇编成展示文稿。通过长辈对往事的回忆,真实感受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后的“”时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不同见闻,探究党的政策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究家乡未来的发展规划。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不管调查的对象是什么,调查的最终结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了社会,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弥补了课本上相关史料的不足。同时,学会了认识、思索、感悟,认识到了当地社会资源与教育的关系,思索出当地的认识给自己的生活启迪,感悟到了学习需要探究,探究会促进学习的辩证关系。
以上活动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做的尝试。当然活动的开展并不能说明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但为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环境。在各种活动穿插开展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主动探索、共同研究、相互交流,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团结的精神、用于探索的睿智。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地发生着积极地转变。
参考文献: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4
一、“引”――让学生爱上名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没有阅读的兴趣,只能是敷衍了事,收不到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入手,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引导学生走进名著的大门。
1影视激趣法
如今的学生普遍喜欢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习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把观看影视作品与阅读名著结合起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集中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或鼓励学生在家中收看名著欣赏类电视节目,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祖孙之间》等名著小说课前,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观看,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家的生平,这样就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阅读理解,从而熟悉名著的基本情节。同时,由于播放的只是片段,学生都十分关注名著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这就为学生从片断到整体阅读名著做了良好的铺垫。
2“讲坛”感悟法
时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受到热捧,其内容涉及面广,以历史、文学居多,并且这个节目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收看《百家讲坛》中与名著关联性较大的讲座,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等,同时购买这类图书借给学生轮阅。通过这些精彩而深刻的名篇解读,学生普遍有所感悟,并激起了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比如,一些学生说,在观看了易中天品评曹操后,很想再去翻看一下《三国志》或《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情节。
3名家激励法
一部伟大作品的产生,往往是作者历经苦难的结晶,像《史记》《红楼梦》的问世,很大程度上缘于作者蒙受深冤奇辱,身心备尝苦难。所以,每当向学生推荐一部名著或教授名著有关章节时,笔者都会讲述作者的生平,使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产生共鸣,激励学生对作者本人的尊敬、对作品阅读的渴望。同时,通过对作者经历的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用意,更好地体会作家隐藏在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在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导读课时,着重向学生讲述蒲松龄、吴敬梓参加科举的情况,引导学生与“范进中举”做比较,以作者的苦难经历引发学生对名著内涵的思考。
4高考“威逼”法
当前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很多学生过度注重分数,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在名著未纳入高考之前,学生课外阅读已窄化为升学考试的推荐阅读篇目,更有甚者只推荐书籍的内容提要,或提炼出重点部分,将原著完全抛弃。为改变这种情况,福建省把《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论语》等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语文高考的考试范围。这也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环境下做的反位思考,借助高考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引起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广泛重视。
二、“读”――让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如何更加有效地阅读名著,实实在在地把握故事脉络、主旨,而不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笔者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即先了解著作所处的时代、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旨等),从“小”处入手(即根据名著框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办法),以“小”见“大”,这样就比较容易了解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品的主题。
1时间研读法
长篇名著时间跨度一般比较大,从几年到上百年都有。阅读时,如果根据情节的发展,分成几个时间阶段,就能准确知道不同时间内发生的事,清楚把握作品的脉络。
比如,《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可分为三个大的时间段,1回~33回为第一阶段,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34回~85回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86回~120回为第三阶段,主要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学生弄清这些阶段,阅读时就会容易许多,不会被众多的事件搞糊涂。
2空间跳读法
名著描述的故事情节繁多、复杂,阅读时如果根据地点空间来进行跳读,就能比较清楚地把握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或者同一地点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
比如《西游记》是一部按照地点转换来安排故事情节的著作。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由不同地点发生的50多个故事组成的,每个故事都自成一体,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来读。
再如《东周列国志》,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500多年的“列国”的历史,人物、事件相当丰富,学生很容易弄混,搞不清头绪。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国家有选择地跳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在不同的诸侯国里,有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件,然后再把列国的历史串起来,就可以通读全书了。
3人物品读法
人物在名著中占有重要位置,绝大多数名著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生阅读时以人物为切入点,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及主要事件去品读,就能比较容易地体会作品主题。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5
名作之所以“名”,一方面在于其蕴藏着真情实感和卓越的思想;另一方面则归功于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就培养作文能力而言,后者更有现实意义,需引起重视。因为要探究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对涉世尚浅的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有点勉为其难。这里,笔者谈谈如何从作文角度去阅读名作。
注意积累绝妙好句
这里的“好句”泛指名作中出现的哲理名句(名段)、写人状物名句(名段)、成语、熟语等。这些名句或有助于作文观点的阐述,或有助于人和事物的准确描写,都会使文章富有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哲理名句、成语较熟悉,而对写人状物名句往往重视不足。
我认为,积累好句可以这样进行:先熟读作品并根据自己的悟性标识某些佳词佳句佳段,达到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参读较权威的鉴赏文章(如《名作欣赏》《百家讲坛》《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等),弄明白名句究竟妙在何处,并将其摘录到笔记本上,熟读成诵,也可进行仿句练习或在作文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长期坚持下去,作文语言一定会达到简练且富有文采的要求。
揣摩体会构思技巧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6
该同志从参加工作以来,就战斗在教学的前线。她结合音乐学科趣味性强、能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的特点,认真备课,让学生学会乐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了鉴赏音乐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她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兢兢业业,始终把爱心和耐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学生身上,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们说:“她既像妈妈,又像朋友。
由于她教学工作的出色,班主任工作的细心到位,具有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年担任了北安三中的团委书记。她深深地热爱共青团工作,尤为深爱德育工作,在工作中把青少年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提升学生德育观念,因而形成了具有北安三色的育人工作风格。
一、以校园生活为阵地,深化道德风尚教育。
她善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利用每周的的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学生在五星红旗下回顾先辈们血战前行的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进而好好学习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园地,她让每班级的学生结合班级特点、学生特色,撰写班训,因而每个班级的黑板上面都有了代表班级风貌的八字班训,一扫传统的整齐划一,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热爱班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在集体创作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彰显了学生个性。
三中的校园广播内容丰富多彩,这都得益于的辛勤培育。她精心策划栏目,设计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有播音才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空间。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无须罗列,足见她的聪明才智,可见她在育人方面的良苦用心。
二、培养优秀团干部,搞好办团会建设。
班干部和团干部是学生中的进步力量,也是学生的代表,直接影响着班级学校的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班团干部队伍,关系到班校大计。她经常组织班干部和团干部进行学习培训,注重培养他们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
她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兴趣和文化水平出发,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创造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祖国在我心中”“我爱校园”,“明荣知耻,放飞理想”为主题的演讲会;开展“八荣八耻”千人签字仪式;举行“争做文明小市民”活动,努力创建绿色校园,通过征文比赛,辩论会、学生军训等异彩纷呈的活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遵守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以活动为载体,于无声处润泽学生的心灵。
(1)祭扫烈士陵,学习雷锋。她以每年的清明节为契机,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写心得体会祭奠烈士,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为了让学生发扬雷锋精神,利用班团会组织学生学习雷锋事迹,开展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等系列活动,效果显著。
(2)举办体育节,赛场之上塑灵魂。每一年的体育节,都是全校学生的盛大节日。她充分利用这个育人的机会,想尽千方百计让每一个环节都彰显育人个性。为期一个月的体育节,体育项目五花八门,从体现个人体育素质的踢毽子比赛到显示团队精神的跳绳比赛,从显现协作精神的篮球比赛到足球竞技,同学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尤其是运动会上,她更是身先士卒,精心筹划、细心安排,使学生在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还能增强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以及在活动中增加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3)《百家讲坛》系列活动,践行新课改。年春,隆重推出了具有三色的《百家讲坛》系列活动,近600名学生认真聆听了“品《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成功”专题讲座。这个活动使学生在重温经典的同时接受现代成功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懂得了先做人后学习文化知识,为人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付出百分之百得努力,才能达到成功彼岸的道理。
(4)圆梦大学活动,让学生在爱心中学会感恩。她深深地明白一个道德素质高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爱心懂得感恩的人,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心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面。每年高考过后,她都会积极组织爱心助学活动。年的高考三中的蒋云路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理想的大学,由于家庭的贫困,使他读大学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满丹丹深入了解情况后,号召全校师生为蒋云路捐款,及时的圆了它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