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员工管理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员工管理计划范文1
新学期的第一个月属于新高二与新高一的实习阶段。高二的管理员将与高三的同学完成交接工作,建立起新的管理员委员会,在原有的章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高三的上届管理员负责辅导和带领新高一服务员,使他们尽快适应图书馆的各种工作。原来的四名组长将与高二的新主席进行更多管理方面的交流,以做好新学期的管理工作。
10月计划:实现校园互动
图书馆是向同学们敞开的知识殿堂,图书馆是属于同学们的学习乐园。所以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图书馆管理员委员会的运行中来,为我们提出改善的方向与积极的建议,将委员会建设的更加人性化。在推动同学们的读书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
因此,大家决定设立意见箱或是意见簿,让同学们写出他们的心里话,每周争对这些提议召开一次管理员会议,将这些建议落到实处。并希望同学们能将喜爱的书告诉我们,也可用此方法与管理员们形成交流。
11月计划:开放电子音像类书目
在向同学们开放各类新书的同时,开放我们的电子音像类图书的借阅,使同学们能进行多渠道的“阅读”。而此类图书也将一点一点步入借阅轨道,逐渐使借阅程序趋向于成熟化。
12月计划:争取实行馆际学习交流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幽雅而舒适的读书环境,作为图书馆管理者的我们希望能尽自己的所能在原有的传统风华图书馆管理基础上做得更好,让图书馆成为师生们共同的理想学习场所。
鉴于新校图书馆机构成立不久,新出炉的《管理员章程》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强化。在尝试中摸索的我们希望能有一定的学习与积累的机会,通过与兄弟学校之间的馆际交流,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并学习更多“示范性图书馆”的建设方法。至此,不仅可以让我们这披管理者们开拓视野,也可以加强学校间竞争又互助的学习关系。在相互间的取长补短下,风华中学的图书馆管理机构也会变得愈发成熟。
而我们初步的设想,是希望能利用每周二的提早放学时间,组织10名图书馆管理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周围一些高级中学的图书馆进行参观,包括市北高中、新中高级中学、田家炳中学、六十中学等一系列学校。通过在参观和比较中的学习,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使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1~2月计划:迎春座谈会
总结本学期图书馆工作,安排下学期计划,畅谈工作体会。
其他计划:
每月设立新书榜和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常借图书top10榜,可使同学们感受的校园的读书趋势,选取更好的书籍。
员工管理计划范文2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班班通教学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班班通教学平台,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基本素质。围绕学校工作计划,有效、有序、有目的地开展班班通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和“班班通”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师的实验能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加大对教师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立足现有设备和资源,挖掘内在,注重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班班通工作管理水平。
二、工作目标
1.发动广大教师提高“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效率。
2.组织校级现代教育技术和“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3.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如何使 “班班通”设备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
4.做好各种电教设备和科学仪器的使用记录和维护工作。
5.做好班班通常规记载和资料积累工作。对于班班通器材的借还、班班通课的记载及新器材的增添,旧器材的淘汰等都要做好相关记载工作,积累档案资料;并要规范实验员的管理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三、工作措施
(一)抓好电教管理工作
1、制定班班通工作计划,做到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
2、加强对各种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和保管情况的抽查,对检查情况及时反馈。
3. 加强学校电化、网络等专用教室的过程管理,责任到人。
4. 及时做到班班通设备的检修、维护。
5. 维护保持“班班通”设备、计算机网络等电教设施设备处于正常运用状态。
(二)建立健全管理网络和远程电教的各项制度
完善电教设备、“班班通”设备使用的管理制度,健全各项电教记录,如教师使用“班班通”设备记录、多媒体设备使用记录等,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优化课堂教学。
(三)注重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运用
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通过开展公开课、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途径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教学的能力和习惯,促进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升。
1、积极做好对教师的多级培训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观摩、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电教运用能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助手。
员工管理计划范文3
关键词:员工帮助计划;基本属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07-03
EAP是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的英文缩写,是组织为其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福利与心理帮助支持项目。作为解决员工身心健康问题和提高组织绩效的一种新兴项目,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以及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对员工帮助计划(以下简称EAP)的基本属性认识不清,以至于在实施该项目时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边缘化倾向。没有意识到EAP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和为企业带来的长远潜在效益,认为对员工的个人问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在EAP引进上持可有可无态度。二是心理咨询化倾向。视员工帮助计划为心理咨询,甚至用心理咨询“代替”员工帮助计划。出于个人隐私和就业安全的考虑,员工在使用EAP中徘徊观望和不信任。三是娱乐化倾向。过度强化形式的多样化,如心理活动、心理游戏、户外拓展训练、宣泄放松等等,对EAP实施效果表示质疑。EAP与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的关系怎样?它的基本属性究竟是什么?有没有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如何高效地实施EAP?本文试图予以探讨。
员工帮助计划(EAP)与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EAP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心理咨询是面向社会普通人,由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不适问题。员工帮助计划则是由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诊断和建议,对员工及其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其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两者都属于服务行业,均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其任务与内容有重叠与交叉之处,但仍有许多不同。第一,对象和目标不同。心理咨询是面向社会普通人,其对象是心理需要帮助的个体或团体。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不适,促进其身心健康,实现其自我成长。EAP服务则面向企业员工及其家属,除员工心理咨询外,还有管理咨询和组织咨询,即还要为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服务,帮助组织建立组织文化,协调组织内部关系,提高组织的健康水平与绩效水平。第二,内容侧重点不同。心理咨询一般根据来访者的需求确定咨询重点。EAP服务涉及员工生活与工作问题、管理技能和组织发展,其侧重点在员工的职场身心健康上,包括家庭问题和工作平衡、压力管理和个人职业发展等问题。第三,服务方式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有面对面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上心理咨询等形式。EAP服务除心理咨询的方式外,还有心理健康调查、针对性培训、系列讲座、心理活动、效果评估等。第四,服务时间长短不一。心理咨询的次数一般根据来访者的情况和要求有所不同,短程咨询可能1次就会结束,而长程咨询可能会延续12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EAP服务是企业为员工买单,往往采用短程咨询,标准的咨询次数通常为每人1~6次。第五,专业人员不同。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是心理咨询师,EAP的专业人员是EAP咨询师,可以认为是“心理咨询师和顾问的总和”,其角色除心理健康的宣传者和心理咨询师之外,还是企业和人力资源顾问。
EAP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 EAP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密切联系。其一,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两者共同的核心理念;改善员工生活质量,提高生产率,获得企业竞争优势,是两者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其二,EAP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EAP属于员工的一种精神福利项目,它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操作性实践流程,包括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宣传教育、针对性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效果评估等环节,EAP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入。其三,EAP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支持与促进作用。目前,EAP服务越来越多地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内容联系在一起,有机渗透到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环节中。EAP服务正从最初的救质转变成员工福利乃至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组成模块。其四,EAP须与人力资源管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EAP可以通过向企业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行动技巧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习得处理压力的方法,间接对组织效能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其内容和性质所限,它并不能为组织和员工减少工作压力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压力症结。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有权限、有能力去改变工作场所中的问题源,从根本上减少问题。不同的功能,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和EAP必须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打造高品质的现代企业。
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基本属性
目标的明确性 研究表明,一个成功有效的EAP项目要围绕员工个人和组织整体两个层面的需要开展工作,并在两个层面上达到预期的目标。员工个人层面的预期目标是:促进员工身心健康,指导其提高生活品质;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各种困扰;帮助员工缓解压力;推进员工良好的人际及工作和谐关系;促进员工家庭和睦,改善夫妻、亲子关系;促进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协助员工自我成长,引导其生涯发展等。组织整体层面的预期目标是:丰富福利制度,满足员工不断变化和提升的需要,特别是心理层面的需要;优化组织承诺,增强员工在组织中的幸福感受;提高员工各项满意度指标,增进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改善组织的氛围,提高员工士气;降低相关管理成本,如离职率、缺勤率、意外事故所导致的损失等。
发展的可持续性 EAP反映了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人的价值高于一切”,每一个员工都被看作是有价值的人力资源。以人本主义人性观为依据,以人文关怀为基础,蕴含着一系列发展性观念:一是全体发展的理念,即服务对象的全体性,包括员工及其家属,关注的问题有员工的工作生活与个人发展,也有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组织的发展战略等。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中国的EAP不应当,也不可能只是解决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还应当帮助员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企业消除或减少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三是潜能开发的理念,EAP在我国是属于发展性、建设性、教育性和预防性的,侧重点应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主要关注全体员工的健康维护、潜能开发和工作绩效提高。
内容的生活性 与人力资源管理相比,EAP作为一项为个人和组织提供咨询的服务项目,它重点关注员工个人生活、工作问题和组织发展。个人生活方面涉及健康问题、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经济问题、情感困扰、法律问题、焦虑、酗酒、药物成瘾及其他相关问题;工作问题涉及工作要求、工作公平感、工作关系、欺负与威吓、人际关系、家庭/工作平衡、工作压力及其他相关问题;组织发展涉及的是具有企业发展战略的服务项目,如企业如何更好地应对业务重组、并购、裁员等变革和危机;改善管理风格、沟通组织关系、谋划工作设计等。
隐私的保密性 EAP计划是一项涉及个人隐私的服务。严格保守秘密,既是EAP激励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EAP激励能有效进行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一个EAP项目必须建立在服务公司、企业组织以及员工三方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在先期的推广说明上,要特别做到使员工确信他们的隐私权会得到充分的保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员工的隐私性,当事人的资料绝不能当作社会闲谈的话题。除非涉及生命保护需采取保护措施外,EAP激励专家所作的记录不能视之为公开的记录而随便任人查阅。若有必需,资料传阅之前,必须经当事人同意。EAP工作者的专业伦理规范,关系到服务对象的权益和员工的信任。
激励的非薪酬性 EAP是一项精神薪酬的福利服务项目,它不只是把雇员看成是管理的对象,更注重把雇员看做伙伴和朋友,通过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使员工从纷繁复杂的个人问题中解脱出来,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工作绩效。实践表明,EAP体现了企业对员工全方位的人本主义关怀,满足了他们自身层次的精神需求,将产生全面持久的内在激励作用,先期投入的成本能得以加倍的回收。据报道,日本摩托罗拉公司在2002实施EAP项目后,员工的病假率降低了40%;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1995年宣称,企业对EAP投资每一美元可为其节省5~7美元的营运成本。
员工帮助计划(EAP)的有效实施
EAP是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精神福利项目。EAP的有效管理除要考虑对项目范围、时间、成本管理外,还要重点考虑与之相关的在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优化组织机构,整合EAP人力资源 EAP在组织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组织高层领导与主管阶层的支持、一般员工的认识、工会的参与、执行团队的专业力量和执行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此,需要设计配置结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以促进援助资源的合力形成。一要加强党对EAP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由工会牵头,会同人事处以项目形式从组织角度积极推行,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要科学设置机构,明确工作目标。企业应该建立专业的EAP管理部门,同时企业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包括各种必备的物质资源,比如资金、场所、设备、人力等,还包括充分、快速、准确和及时的信息传递,消除各种不确定和潜在的问题。三要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稳定的EAP工作队伍。
选择适宜的操作模式,确保EAP实施效果 EAP实施的成功,选择合适的操作模式至关重要。根据国内外研究,EAP操作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内置模式,指在企业内部配置专门机构或人员,为员工提供服务。二是外设模式,指企业将EAP服务外包给外部专业的服务公司,并与该公司签订合同,安排1~2名EAP专员负责联络和配合,由专业公司提供全部援助专业人员和服务。实践证明,内置模式具有更了解、熟悉组织内部情况和员工情况的优势,便于有效地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但目前咨询人员远远不足,在人员配备上会有较大困难。更重要的是,在我国企业中人际关系相对紧张,内置模式容易导致员工的不信任感。而外置模式提供的服务更加专业化,更能取得员工信任,满足员工最在意的保密需求。但目前外置EAP实施人员多以心理学家为主,结构单一,相当一部分咨询专家没有接受过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与变革方面的培训,或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难以结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实施服务。还有第三种整合模式,比较适合当前中国的EAP选择,即在原来已有内置式EAP的基础之上,与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共同为本企业员工提供援助计划服务。
寻求专业合作,加强EAP合同管理 企业一旦决定EAP服务外包给外部专业的服务公司,则需要与该公司签订合同。EAP合同有非常特殊和复杂的内容,每做一个EAP项目,可能需要签订多个合同,无论是当面访谈还是问卷调查,都要单独签订隐私保密协议,与其他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也要签订核心保密协议等。合同是管理的灵魂,合同内容是EAP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基础。设计单位是合同主体,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所有工作内容、工作范围负有主要责任。项目的名称、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双方权利和义务、咨询费用及支付方式、违约及合同解除、保密义务、不可抗力、合作期限、合同的终止与争议解决、附则等都要明确表述。因此,设计单位在起草、签订、实施前重点要做好合同评审。合同评审时间通常在投标、签定订同或订单之前进行,以确保与项目服务有关的要求,包括口头表达的要求得到确认,异议得到解决,乙方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同时,对合同评审中的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合作内容与形式发生变更,应修订合同并及时将修改信息通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
设置制度化的援助流程,加强EAP质量管理 EAP的实施必须遵守基本的操作步骤和原则。一般来说,EAP有六级操作模式:第一,把脉与诊治。由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方法评估员工心理生活质量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二,宣传与推广。搞好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利用海报、自助卡、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员工对心理健康正确认识,鼓励员工遇到心理困扰时积极寻求帮助。第三,改善环境。除改善工作硬环境――物理环境外,重点通过组织结构变革、领导力培训、团队建设、工作轮换、员工生涯规划等手段改善工作的软环境,在企业内部建立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指明员工的发展方向,消除问题诱因。第四,全员培训。开展员工和管理者培训,通过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等一系列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第五,心理咨询。组织多种形式的员工心理咨询,对于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员工,提供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团体辅导、个人面询等,充分解决员工心理困扰问题。第六,检验反馈。即针对解决的具体问题设定不同的指标对EAP做出检验,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确认EAP在组织和个人表现中的有效性。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EAP沟通管理 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是EAP有效开展的主要渠道之一,组织应提供畅通良好的上下双向沟通渠道。一是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员工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和处理员工意见,或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员工的心理现状,及时预防问题。二是组织开辟诸如E-mail或BBS社区论坛等通道,当员工工作、生活、学习或人际关系上有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对待时,可以向上级或主管部门反映和申诉,相关部门和人员经过调查核实后,尽快处理并协助员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西超.员工帮助计划――中国EAP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上册):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45.
[3]张西超.员工帮助计划(EAP):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J].经济界,2003,(3):58.
[4]赵然.员工帮助计划――EAP咨询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4.
[5]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
[6]Masi D A,Friedland S J.EAP actions and options[J].Personnel Journal,1988,67(6):61-67.
[7]郭建斌.EAP的非薪酬激励功能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2):75-78.
[8]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9]王雁飞.国外员工帮助计划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10]孙冬梅.国内外员工帮助计划(EAP)的研究综述[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3(25):55-61.
员工管理计划范文4
关键词: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外汇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11-0090-03
一、境内个人参与跨境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在国内业务的发展。以及国内公司在境外上市的增多,这些公司面向境内员工实施员工个人股权激励计划需求日益增长,在实践中产生了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的跨境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跨国公司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面向全球员工,但由于我国实行资本管制,尚未允许中国员工持有境外上市公司股票。因此中国员工不能享有与其他国家员工一样的福利。而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的目的,是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激励员工更好地为企业长期服务。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企业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在改善劳资关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放开境内个人参与跨境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对促进跨国公司规范经营,优化直接投资政策环境起到了良好效果。
目前我国对部分资本项目交易仍实施一定的管制,其中境内个人对外直接证券投资就尚未完全开放。目前境内个人外汇投资的渠道主要为境内B股市场、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以及境内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等。但由于境内B股市场的规模有限。QBI[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较大,境内个人要求拓宽其他外汇投资渠道的需求日益增长。由于个人持有的外汇投资渠道狭窄,在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政策下,个人境外证券投资往往借助各种灰色渠道,使得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大大削弱。因此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之下,拓宽境内个人外汇投资渠道日显重要。在实施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的跨境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中,一般境外母公司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因此投资风险较小。另外跨国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在全球实施也日渐完善和规范。因此适时放开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的跨境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的时机和条件已成熟,成为促进境内个人对外直接证券投资首先考虑开放的重要环节。
允许境内员工持有境外上市公司的股票,不仅使境内员工在全球员工持股计划中享有与其他国家员工一样的福利。使个人境外证券投资在QDII的基础上大为拓宽,更能有序拓宽资金流出渠道、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二、跨境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外汇管理的现状
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等外汇管理操作规程》以及《关于下放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首次购付汇额度及开立外汇账户审批权限的通知》等文件,逐步对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涉及的外汇管理问题进行了规范,目前法规主要明确了跨境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Stock Option Plan)和认股期权计划(Srock OptionPlan)的外汇管理原则。
目前对跨境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的外汇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对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年度购付汇额度的核定。境内机构计划参与公司的员工按年度向所在地外汇管理局申请年度购付汇额度,额度获准后,境内机构代个人在批准的额度内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购付汇手续。
二是对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实行专户管理。境内机构计划参与公司的员工向所在地外汇局申请开立境内专用外汇账户,专项用于跨境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外汇资金的收付。
三是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或认股期权计划资金调回外汇资金结汇的管理。员工出售持股项下、认股期权等项下股票及分红所得外汇资金汇回境内外汇专用账户后,结汇须经所在地外汇局审核。
四是对资金流动的监测。境内机构每季度向所在地外汇管理局报送《境内员工参与境外上市公司或认股期权计划情况备案表》。
自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的外汇管理操作规程实施以来,上海市境内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外汇业务平稳快速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申请业务的公司逐年增加,截至2010年6月30日,上海市已有70多家公司作为境内机构,全国600多家境外上市公司的境内子公司或关联公司申报了境内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二)额度使用率低。比如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核准的2009年度境内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购付汇额度、结汇和境内原币划转额度,企业实际使用额度仅为百分之二十几。
三、跨境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外汇管理的监管难点
尽管目前外汇管理有关法规规范了跨境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的外汇管理,但在实际的外汇业务监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监管难点,影响了外汇管理的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购付汇申请额度合理性的判断存在困难。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时,委托境内一家机构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年度购付汇额度。员工持股计划的额度计算主要根据买卖股票的价格确定方式、频率以及参与人数等要项:员工股票期权的额度主要根据行使认股期权的价格和本年度已进入过或将进入行权期的员工数量等要项来计算。由于年度购付汇额度的计算要项均由申请公司拟实施计划决定,外汇局只能被动审批公司申请的额度。如前所述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核准的2009年度境内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购付汇额度实际使用率仅为20%,而这些公司申请的2010年度购付汇额度却仍然不减反增。
其次是难以防范汇出资金在境外二级市场投资非母公司股票。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实行专户管理,要求境内专用账户和境外股票托管账户一一对应,资金通道封闭,但理论上存在境内员工在抛售股票后将资金再次投资其他公司股票的可能。因为目前的外汇管理法规没有规定员工在抛售股票后外汇资金调回境内的时间期限,因此如果员工抛售母公司的股票后,将闲置资金通过境外受托管理机构在境外二级市场投资非母公司股票,之后将所得收益汇回境内外汇专户,仍然可以做到境内专用账户和境外股票托管账户一一对应。在外汇管理上缺乏事后监督的手段。另外如果员工在抛售母公司股票后,将外汇资金再次投资母公司的股票,也与
目前的外汇管理法规要求个人不得直接从境外支付行权所需资金的规定相悖。
第三、对员工离职后所持股票和认股期权的外汇监管存在空白。由于境内个人不得直接投资于境外的二级市场,因此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的境内个人,仅限于境外上市公司在境内的母公司、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的员工。如果员工一旦离职就不得在二级市场做跨境交易。但目前的外汇管理法规未明确员工离职后所持股票或股票期权应如何处理,如果离职员工(非境外上市公司的境内员工)也享受激励计划,与《个人外汇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不符。
第四、可能出现境内机构重复申请额度的问题。大部分境外上市公司在中国境内设有多家子公司、关联公司及分支机构,公司注册地不同。这些境内公司一般委托其中一家境内公司作为境内机构,向境内机构所在地外汇管理局申请统一办理各外汇管理事项。但由于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的外汇管理没有全国统一的信息数据系统,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个计划通过不同的境内机构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多个分支局申报的情况,那么会造成年度购付汇额度重复核准,外汇资金的跨境流动逃避了额度监管的限制。
第五、境外上市公司对境内员工激励计划的丰富对现行外汇管理政策提出了一定挑战。目前的外汇管理政策重点规范了员工持股计划和员工认股期权两类股权激励计划。随着形势的发展。境外上市公司对境内员工的激励计划也不断丰富,目前已有公司申请实施与普通股价值相关的股份增值权利(SARS),即虚拟股票计划。股份增值权利是一种与股票价值挂钩的虚拟股权激励模式,激励对象不实际持有股票,股份增值权持有人在未来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因公司业绩提升。股价上扬等因素可以获得行权价与行权日二级市场股价之间的差价,增值收益以现金支付。如何监管虚拟股票交易引起的跨境资金流动,以及增值收益真实性甄别,也成为监管实践中的一个难点。
四、推进跨境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外汇管理的政策探讨
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能够有效推行,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了相关业务操作规程,从而使境内员工跨境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推行起来有据可依。在我国对部分资本项目交易仍实施一定的管制的情况下,特别是境内个人对外直接证券投资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先行放开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在外汇业务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是难免的。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为进一步规范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和认股期权计划外汇管理,应加强对跨境持股计划的风险管理意识和创新计划的前瞻性研究。并逐步完善监管体系。
目前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的风险管理存在不足,如境内机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科学的风险内控机制。为使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的外汇业务健康发展,应加强计划的风险管理。同时随着境内公司激励计划的不断丰富和创新,应加强前瞻性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各类计划的潜在风险,规范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和认股期权计划的发展。
员工管理计划范文5
从这个分析来说,考虑合作的基本条件是互相认同,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只要态度好,认同我们,能力是可以培养嘛”的一种,就说我们说的能力鸡肋型。这种具体可以分如下几类:
第一类:自我评估过高,脱离能力实际型。这样一类员工工作热情很高,很有责任感,很努力,但自我评估太高,容易造成企业的损失。自我评估过高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感觉公司给自己工资低,给自己职务低,所以容易定期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总感觉社会和人民群众欠自己五毛钱似的。这属于有药可救的一种。要中药慢治,以阶段性成果工作考核。
第二类:官迷型。这类型员工喜欢公司给自己一个很大的称呼,叫个“总”啥的,那么这么称呼之后,工资一般也成,他需要在小范围的一种海市唇楼般的领导体验感,如果不给这些称呼,他还会定期心理不平衡,会以为下级看不起他,以为上级看不上他,会非常敏感,进而影响他自己的心情。这也属于有药可救的一种。要中药慢治,设置阶段性成果工作考核。
第三类:机械学院型。这是个比喻的说法,这类员工知静而不知动,知上而不知下,知进而不知退,知张而不知弛,按部就班,能力固定,态度固定,抽一辫子跑三步,抽两鞭子跑六步,一步不多,一步不少,你不抽他就混,等着你发工资。你抽了他真踏实地按你的指令能干好,这类员工对领导的领导水平有非常高的要求,领导一旦水平不到,就搞不好。这也属于有药可救的一种。最好的药,就是配置一个高水平的领导。
第四类:钻牛角尖型。这类员工极其倔强,工作努力,认真,一旦自己认准一个理,八头牛都拉不回来。这也属于有药可救的一种。最好的药,就是让他出方案,按他方案执行,一定执行很好。 第五类:知识分子型。这类员工自尊心非常强。属于可杀不可侮辱的类型。这类员工,属于思想工作最难搞通的一种,他们都活在自己的逻辑和世界里。他们没有恶意,但很难沟通。这也属于有药可救的一种。最好的药,就是让他在社会和工作中碰壁,啥时候世事洞明了,病就好了。
三、配套措施
解决问题除了上述写的总思路方案外,有几个配套措施要跟上:
第一,是培训体系。培训体系要针对员工的愿力和能力,制定可行的计划并执行。
第二,是考评体系。考评是手段,进步是目的。执行细节中,注意防止为了手段而手段,一定要搞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第三,是晋升体系。晋升要有理有根据,从德能勤绩廉方方面面出发,以业绩为主,形成公平的晋升流程。
四、小结
员工管理计划范文6
【关键词】员工差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一、国有企业员工差异化管理的内在需求
1、岗位和员工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显著的,企业内部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确有区别。鉴于此,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差异化成为共识同样道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劳动关系管理也应相应地实现差异化,在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按照劳动力的社会属性或心理学特征对人力资源进行分类,如性别、年龄、经历、工种或者气质类型、个性等标准,据此对员工进行差异化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化是节约管理成本的需要
现代企业在拥有相对丰富的物质资本的同时,迫切需要寻找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本,但并不是所有的员工对企业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企业只有拥有较多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发展的空间才会比较大。同时,企业每雇用一个员工都会耗费一定的成本,除了向员工支付报酬和福利、提供培训等物质支出之外,还要花费很多非货币性的成本。因此,在组织内部多种类型的员工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差别地管理员工,仍然对员工“一视同仁”地投入相同费用的话,势必会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的浪费。
3、对人力资源实行差异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
对不同人力资源的正确划分,能够将日常性的工作规范化,减少无效劳动,使管理人员集中精力解决特殊性问题,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节省了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有利于企业进行正确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做出合理的雇佣决策。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实施对策
1、针对高价值和高独特性的人力资源
这类员工可称为核心员工,他们从事与企业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企业将其视为产生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员工所处的基本上是卖方劳动力市场,在劳企双方的力量对比中,占相对的优势地位。对这类员工,管理者应注重劳动关系中的信任和组织承诺,要与员工建立以组织为家的紧密的劳动关系,鼓励雇主和员工在开发企业关键技能方面相互投资。管理这类人力资源的关键因素是长期介入和投资,组织通过投资和开发员工技能,允许员工更多地参与企业决策活动,使员工产生高水平的持续承诺,而员工的承诺就能转化为更高的绩效。这类员工一般都能得到高薪水、高福利甚至企业的一部分股权,工作中的自主性也比较大。但同时这类员工是企业用人中的“双刃剑”,他们在具有高价值和高独特性的同时也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威胁,因为企业会为这类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花费较大的成本,但能否收回投资是一个长期的、有风险的过程。另外,一旦这些核心员工违约离开企业,就有可能把核心技术带走,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这类员工除了要有健全的激励机制以外,还需要有相应的约束措施,如在劳动合同中设置竞业禁止条款和商业机密条款,以此维护企业的利益。
2、针对高价值而非独特性的人力资源
这类员工是企业的必备员工,从事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工作。企业可以直接从市场获得这类员工,他们拥有的技能很大部分是各企业通用的。为有效地管理这一类员工,组织将谋求建立一种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以提高生产率为基础的互惠式共生劳动关系。这些员工较少对组织承诺,而是更多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承诺,所以他们向组织提供的技能都是建立在希望得到高回报的基础上的。但是就组织而言,在关注即时绩效的同时,必然期望在双方关系存续期间员工对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忠诚。因此,企业也会为这类员工提供较好的工资待遇,薪资水平高低将以市场为指导。
3、针对价值和独特性都较低的人力资源
这类员工是企业的辅员工,从事基础性工作,例如操作工人、普通文秘、后勤人员等。这类员工价值较低,且容易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他们拥有的技能可以说是一种“公共知识”。这一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其劳动力数量在我国相当庞大,但是这类员工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企业各类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这类辅员工,保持其工作的连贯性是企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针对这类员工,企业方将以命令和服从为基础建立劳动关系,与之签订尽量详细的劳动合同,并严格按照合同履行职责,管理方的主要工作在于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和制度化的工作流程,做好监督和约束,努力追求管理的规范化。这类员工的薪资水平一般都不高,以满足一般生活为标准。
4、针对高独特性低价值的人力资源
这一类人力资源通常是指那些从事基础研究,不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等,又比如企业内部刊物的作者等,他们也属于企业的辅助型员工,但其工作又是难以替代的。这类员工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对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这类人力资源使企业处于两难境地,其低价值使得企业不愿花费较多的成本进行内部培养,且内部化的成本过高,其独特性又决定了企业无法完全依赖外部资源得到适用的技能。因此,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的作法或雇佣非全日制员工,如一些企业与高校在基础性研究方面的合作对这类员工的劳动关系管理应该以合作为基础,与之建立一种联盟关系,注重协调。
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化管理的环境建设
1、让员工参与制定动态绩效考核目标,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如果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提前明确要达到的结果和需要的具体行为,即“事前计划”,并且考核标准的制定由部门经理和员工共同完成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各级主管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以及书面调查等形式制定岗位工作说明书,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职责,使得员工对自己所处的岗位有明确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双方共同分析和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不仅使员工增强了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意识,增强管理人员、团队和个人在实现动态目标上的共同责任,而且还可以促进主管与员工的沟通,便于主管在员工执行目标的过程当中起到监督、辅助的作用,并在员工偏离目标的时候予以警示。考核标准的制定应抓住关键指标、避免繁琐,尽量量化,并且考核期间应可随客观因素进行调整,也就是动态的考核目标。这不仅实现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还促使员工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相一致,使得在企业管理中形成公司成长的正向反馈管理回路。
2、优化评估工具
目前大多数企业将360度的绩效评估用于对员工的行政管理,而忽略了其对员工个人发展的作用。通常是到了年底,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员工进行一次年终总结,并填写一份绩效评估表,列出各项需要评估的项目,如工作成绩、能力、态度等等。所有的项目都要通过员工自评、同事之间互评、领导评价、考核小组审定等程序进行全面的评估,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档次,每个部门还有获得优秀的名额限制,评估得出的分数与员工薪酬、晋升等挂钩,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仅仅是一个分数,并且大多是良好,可想而知,员工对绩效评估也就缺少了充分的信任。本文认为,合理的绩效评估表应分为业绩评估表、素质评估表和个人发展评估表三个表格,分别用来对员工的工作业绩、素质和发展潜能进行评估。业绩评估是由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制定动态的绩效考核目标后,由管理人员对员工实施的工作业绩考核,业绩评估表应列出岗位职务说明、考核期的绩效考核目标、实现目标的工作项目、所需的条件和完成时间、效果等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五个档次,业绩评估结果与员工的薪酬、奖励挂钩。素质评估是对员工个人工作能力和表现的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由员工个人、上级、同事、下属和相关客户对员工进行评估。为了达到公平、公正评价个人能力的目的,素质评估不与员工薪酬和奖励挂钩,仅为换岗、培训、晋升等提供依据。个人发展评估是挖掘员工个人发展潜力的一个辅助手段,包含有员工想改变的意愿和个人职业生涯设想、管理者对员工今后改进工作、岗位晋升、扩展和发挥潜能的建议等等,人力资源部可作出次年的换岗、培训计划,还可以对次年绩效考核的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
3、加强绩效沟通与反馈
绩效反馈应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当中,传统的企业中员工与管理者沟通绩效的机会不多,管理者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常用的反馈方式是召开部门会议,定期下指标、分任务,员工在年终也仅仅是拿到一个分数或考核等级结果。绩效沟通是管理者与员工追踪工作进展情况,找到影响绩效的原因和应采取方法和措施的过程,绩效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如定期或不定期的部门或小组工作情况交流会、员工定期书面报告、专门的沟通以及非正式的沟通等等。另外,绩效沟通要做到及时、准确,才能达到解决问题、明确和实现目标的目的。正确反馈评估结果是决定整个绩效评估是否有效关键的环节之一,只有正确地对绩效评估进行反馈,并且正确地传达企业对员工的期望,才能使企业和员工达到共同改进和提高的目的。一般来说,年度或半年的绩效评估结果应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负责向其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反馈,部门管理人员向其部门员工反馈,人力资源部在整个反馈过程中应起到帮助、指导和监督作用。
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
绩效评估的具体执行人是各级管理人员。随着通信企业的不断发展,一批年轻干部不断涌现,加强管理者的素质也是绩效评估能够有效、公正执行的一个关键。人力资源部在进行绩效评估之前应对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保证他们做出的评估前后一致并公平、公正。在绩效评估过程当中要根据不同的评估执行人进行适当地指导,发现偏差及时与其沟通并共同修正,并且对其执行绩效评估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以帮助其不断地提高绩效评估的水平。
为了起到监督、指导和控制的作用,对人力资源部人员的培训也不容忽视。传统的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一直停留在行政事务管理上,为了适应企业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也日益重要,对人力资源部人员进行专业的绩效评估体系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注:本文系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AA
401C11。)
【参考文献】
[1] 詹婧、朱必祥:企业劳动关系差异化管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2).
[2] 王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