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育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体育教育叙事

高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1

1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1 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敬业爱岗,教书育人”职业道德。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道德感;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全心全意做好教育事业,作风正派,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襟怀坦荡,行为是最好的老师,既要言传,更需身教,切切实实,为人师表;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勤劳勇敢、诚实正直、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实事求是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们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代新人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1.2 普通基础知识。

其特点是“博”,体育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专门人才,必须树立“忠诚人民事业”的思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

1.3 “多媒体”知识 。

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再有老师指导动作,使较易掌握动作技术。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力是每位必备能力之一。

1.4 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包含三方面的知识:

1.4.1 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运动力学等方面,对这方面的知识要求面要“宽”。

1.4.2 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包含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大纲,还要在多能基础上,对某部分做到精细研究,做到“树业有专攻”,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系统观点,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对科研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这方面知识要求“深”。

1.4.3 应用理论包括数理统计、科研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对这方面知识要求要“新”。

1.5 多媒体知识。

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获得信息的能力,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改进,当今的教学已经广泛的采用投影机、录像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操作这些仪器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落后的教育信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信息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信息的传播、更替将更为迅速,而信息的载体也由电子传媒取代了传统的印刷物。在大量信息面前,现代化的处理手段十分必要。因此,跨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强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以及一些教具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另外外语、计算机、母语的写作都是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工具,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

2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所谓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来的系统结构属性。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由以下4个方面组成:

2.1 教学能力。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有高超的教学技巧与技能;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制订各种教学方案和计划,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教学;教授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与运动技能,熟练地进行讲解与示范,娴熟地驾驭课堂、应变各种课堂突发事件;体育教师应在在教学整体设计中能渗透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体育教学上应具有新颖、独特和创新,体育课堂具有艺术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体育课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体育教师严谨合理的组织,才能使教学目标得以贯彻实施。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

2.2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给造成自觉地、地进行锻炼的气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2.3 训练能力。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的运动水平,包括:选材能力,制定和实施训练能力,管理训练和组织比赛能力,协调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关系的能力。

2.4 思想教育能力。包括组织培养健全集体的能力,对学生思想发展分析及预测能力,对后进生疏导与转化的能力,培养优良品德的能力等。

3 提高中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措施

高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2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的教育发展,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提出情绪教学模式,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探索一种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完整的、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

(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Www.133229.COm

(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为有效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四方面活动,注意对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1优化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感情愉快、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焦虑不满情绪。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2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

(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自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体育课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创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体验。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课堂中短暂的情景性情绪使学生渐渐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3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另一类是理论性较强的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学。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比较直观易懂,它侧重于操作,只要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大部分学生均可以轻松驾驭各种软件的操作。但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相比之下就难得多,它侧重于理解,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才能学好。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教起来感觉很头痛,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很吃力的一门课,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一些探索。

一、例题的选择及讲授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是数学中常见的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同样它也非常适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讲解VF语言中的赋值语句时,为了使学生能对此语句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它的适用场合,教师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有A、B两个变量,它们的值分别为5和10,试用赋值语句交换它们的值。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红、蓝两瓶墨水,现在我们想把红色墨水倒进盛蓝色墨水的瓶子,该怎样进行操作呢?经过思考,大多数学生能想到找一个空瓶来进行交换操作,这时再回到开始的例子,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交换时要设置一个暂存数据的中间变量,从而写出以下赋值语句:C=A,A=B,B=C。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赋值语句的功能和用法,同时还让学生对赋值语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巧设练习题

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编程,但编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步到位的,首先,对命令语句的熟悉程度,是否能独立看懂已编好的程序;再者,对错误的程序是否具有一定的调试能力;最后才能培养独立的编程能力。如:读程序分析结果的练习,能加深学生对程序语句用法的理解,及对程序结构流程的理解;看程序改错练习,可以锻炼学生静态调试程序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看懂程序,但对于错误的程序却一筹莫展,关键还是对命令语句的用法不熟悉,不能灵活运用,而让学生找错误,能促使学生去理解、去思考、去假设、去推理,锻炼思维能力。此外要求学生们模仿一些例题熟悉编程的方法和技巧。如课堂上举例讲解了求1到100整数和的编程,那么布置练习1到100的偶数和或者奇数和的编程。这样使学生整个的思维过程包括了想象、创造、启发等方面的训练,对于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更加有其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

三、上机辅导

上机辅导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上机时,教师细心观察学生在编写程序中容易出错的问题并加以重点记录,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必帮每个同学都逐一去解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忽视其他学生。采取的做法是:先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找出解决办法;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先挑出重点部分进行提示,鼓励学生动脑,教师再针对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集中加以讲解,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避免今后犯类似错误。上机课,教师还可以随堂布置一些程序设计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快速设计,从而锻炼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其它学科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这样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用脑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情境设计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人为创造的“典型场景”,创设目的在于引出教学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教师把将要学习的程序设计知识通过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不平衡,引起他们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并通过探究活动把学生过去的活动和将来的活动联系在一体。探究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做到:

(1)创设的情境是为程序设计教学服务的,要以程序设计探究教学目标为依据。

(2)探究情境要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和求知欲。

(3)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4)情境中必须包含学生未知的新内容,这里可以通过创设陷阱探究情境进行说明。

五、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从事计算机的简单的软件和硬件的维护和应用。在其中软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软件的重中之重就是编程。要让这门语言让学生掌握的比较好那么就需要好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定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帮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采用综合评价学生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陶深.新就业形势下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整合方案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08,(02).

高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4

高血压的主要表现是动脉压升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严重者会引发卒中、心脏病、血管瘤以及肾衰竭等相关性疾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无形杀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次研究中,给予急诊高血压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个体化延续护理干预满意度显著,总结报告如下:

1.资基本方法

1.1 基线资料 在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选取所在科室70例急诊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资料统计分析,采用硬币随机分类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Ⅱ组和Ⅰ组,每组研究对象是35例。Ⅱ组男18例,女17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83岁,最小年龄是43岁,平均(62.6±7.4)岁。Ⅰ组男19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84岁,最小年龄是44岁,平均(63.5±8.5)岁。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可为之后观察指标的系统研究做好铺垫,展开充分的对比。

1.2 护理方法

Ⅱ组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对组内的患者进行出院登记,口头教育,饮食、运动和用药指导,嘱咐患者进行定期复诊等。

Ⅰ组患者在健康教育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1]:①建立患者档案:护理人员要详细的记录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建立个体化档案,给予患者开展延续护理。②健康教育:密切监控患者的血压,给予每一位患者发放动态血压监测仪,指导患者及其患者家属能够正确的使用,及时掌握患者自身的血压状况。另外,可制定高血压健康知识手册,向每一位患者发放,加大宣传力度等。③心理干护理:护理人员要经常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康复信心,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④运动指导:护理人员要经常鼓励患者参与有益的社区活动,例如健走活动。乒乓球锻炼以及太极炼等。

1.3 观察指标 ①满意度:满意度评分标准:总评分≥90分为一级满意;总评分80~90分二级满意;总评分70~80分为三级满意;总评分< 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一级满意度+二级满意度+三级满意度。②血压改善情况:分析患者的护理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舒张压正常值:小于90mmHg,收缩压小于140mmHg。③生活质量改善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5.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开展有效的统计,并且做出系统的分析,其中包括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本次研究中满意度为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n,%表示,进行检验,舒张压、收缩压和生活质量改善评分为计数资料,采用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差异明显,即(P

2.结果

2.2 血压改善情况 Ⅰ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舒张压(86.3±5.1)mmHg,收缩压(145.3±7.2)mmHg;Ⅱ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舒张压(100.2±8.3)mmHg,收缩压(100.1±8.2)mmHg。与Ⅱ组相比,P

2.3 生活质量改善评分 Ⅰ组患者的整体功能(59.4±7.7)分,角色功能(69.6±6.5)分,认知功能(60.5±6.3)分,情绪功能(59.5±6.9)分,躯体功能(63.6±6.4)分;Ⅱ组患者的整体功能(40.1±4.3)分,角色功能(50.1±4.2)分,认知功能(40.2±4.2)分,情绪功能(44.1±4.3)分,躯体功能(40.3±4.2)分。与Ⅱ组相比,P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引发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 素。有关研究表明[2],具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心、脑、肾等脏器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临床上及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方法,对该病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

对急诊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的控制,可减少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患者的血压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在健康教育的同时,给予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延续护理干预,充分的保证了护理的协调性、连贯性和延续性,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出院后患者发生风险事件,同时可积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建立延续护理小组,系统培训等,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指导患者科学地进行自我监控,进一步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Ⅰ组在给予急诊高血压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个体化延续护理干预,患者的满意度(94.28%)显著高于Ⅱ组患者的满意度(77.14%),值得临床效仿。

参考文献

[1] 吉云兰,崔秋霞,殷晓红,等.个体化延续护理在急诊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6):4403-4405.

高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课题研究; 研究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1.014

在体育教学的日常工作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研究,以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无疑是最佳选择。现从理解小课题研究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入手,针对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直面教学实践,发现和选择适合于小课题研究的问题,形成小课题研究。

1 理解小课题研究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职场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1]小课题相对于传统的以课题组为形式的大课题,在研究的指向、内容、过程、时限和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征。

1.1 研究指向基层教师个体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在自身日常工作情境中,以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为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所进行的研究,与大课题的课题组团队研究不同,小课题研究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的。“小课题研究关注教师个人的教育反思与行为跟进,关注的是教师自身问题的解决与经验的提升。”[2]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小课题研究指向教师的个体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1.1 解决教师自身日常教学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如,女生中长头发较多,影响身体练习的进行;男生在整队集合时喜欢动手动脚,影响教学组织;小学一年级男生在体育课中,经常出现‘集体尿尿’情况。这些都是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

1.1.2 研究课题是教师自己选择与确立并独立承担。也就是教师个人即研究者,是实验教师,也是课题的主持人。

1.1.3 教师采用自己能够操控运作的方法进行研究。小课题研究一般是教师的一种个人行为,主要是通过读书、行动、反思来进行研究,一般采用适合于基层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1.2 研究内容直面微观现象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小课题研究的内容都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而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现象。从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性质来看,在小课题研究的内容上主要表现这样两个特点。

1.2.1 直面体育教学实践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课题研究是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随“问题”而生,并随解决“问题”而止,而且是微观层面的问题现象。如,夏季的体育课中,由于学生出汗较多,出现了需要更换衣服的问题,进而形成了“夏季体育课如何让学生更换衣服”的小课题。

1.2.2 研究内容是教师自己能够把握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很多,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只有自己能够把握得准,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才能成为小课题。其研究过程随教师个人的特点不同而具有灵活性,并且研究成果也是形式多样。对于不同的教师,也许对于其它教师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自己的需要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时限短无固定模式

大的课题研究一般需要申报、立项、开题、研究、结题、推广等环节,需要时间也在一年或几年之中。而小课题研究的启动、实施、结题,没有固定的时间周期,没有严格的步骤,需要的是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发现了问题,就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走访他人的学习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方法是否有效,并通过反思来进行总结与提升。

1.3.1 不需要按大课题研究规范要求进行过程操作。小课题研究不需要进行课题的立项申报,也不要进行开题论证会、中期检查,更不需要进行结题验收。

1.3.2 研究时间短所需经费少适合于基层教师研究。小课题研究不受教师职务、职称、工作和研究经历等限制,只要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性质,愿意将此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随时可以进行研究,也可向学校申请立项(有条件的学校)。

1.3.3 没有固定的成果形式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小课题研究是以解决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主要任务,因此,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和成果呈现方式。小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可能是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或更新,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许没有像样的文字形式记录,更难写成规范的,但这种研究成果表现在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的不断增长和自身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2 选择适合小课题研究的体育教学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在涉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提出了学校体育的工作方向,特别明确“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正是因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就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强化”过程中所急需解决的,需要进行研究的。在此,将之作为体育教学中小课题研究的问题线索链,去发现和选择问题。

任何课题研究都是从选题开始,而选题则基于发现和选择相应的问题,关键在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没有研究的行动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3]小课题研究虽小,只要选对研究的问题,就能形成好的研究课题,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大问题。体育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中复杂性,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环境之间的多边互动关系,使得体育教学的问题多而转换快,关联多而不确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是选择适合于小课题研究的问题,选择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生成的不同点来进行分析。

2.1 确保体育教学正常开展

2.1.1 问题现象分析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按要求开足上满体育课程规定的课时,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常规状态,这是完成课程计划的基本条件。而在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难达到这一基本要求,我们的常规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原因很多。如,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地区,有的学校是开足了体育课时,但很难上满,而较多的表现为“改自习”、“看录像”或“被其它学科占用”等随意化行为。还有,体育课经常被学校的一些活动冲掉或占用等。对此,我们可以围绕“确保体育教学正常开展”为主题,面对自己的教学实情来选择适合于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问题。

2.1.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开足上满体育课程所规定课时的问题。如,“如何与学校领导沟通排好体育课”、“因学校活动被冲掉的体育课如何补回来”、“雨天不让其它学科占用体育课的做法”等。

(2)从课堂教学常规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概念和教学常规。如,“让学生建立‘体育课与其它学科课同等重要’概念的策略”、“体育课开始部分如何高效地完成‘考勤’”、“高效发放回收器材的方法”等。

(3)从教学过程管理的角度来选择:如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与调控。如,“选择与培养学生体育干部的操作策略”、“体育学习小组形成的方法”、“学生体育学习即时评价语言的归类”等。

2.2 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

2.2.1 问题现象分析

目前的学校体育中,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不高,直接造成了学生课外锻炼的低效率。虽然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号召下,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所好转,但学生真正形成了自主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够进行科学健身的还不够理想。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没有掌握应有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又没有经过课外锻炼的强化,形成不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我们的体育教学满足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在此,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为主线,形成体育教学的小课题研究问题。

2.2.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形成快速跑动作技能的方法”、“初中生形成篮球‘投篮技能’的策略”、“高中生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需要理解的动作概念”等。

(2)从体育方法掌握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在运动技能形成中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记忆身体动作名称的方法”、“初中生如何理解动作要领的策略”、“高中学生如何在冬天进行球类运动的方法”等。

(3)从健康知识获得的角度来选择:运动技能的形成与锻炼身体的健康知识结合:如,“小学高年级学生越野跑中如何选择安全的路线”、“初中生耐久跑中如何控制运动量”、“高中生进行耐久跑锻炼时如何补充营养”等。

2.3 调节教学过程突发事件

2.3.1 问题现象分析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指超越教学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正是由于体育教学的时空相对宽广,教师与学生,师生与环境之间关系变化多而快,难以预设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需要教师及时处理,以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实施体育课程标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2.3.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教学安全需要的角度来选择:学生身体练习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处理与预防。如,“小学生身体练习中相互碰撞的预防”、“初中男生身体练习中交往矛盾的解决与预防”、“高中体育课中学生伤害事故出现的及时处理”等。

(2)从气候环境变化的角度来选择:因天气原因突然发生造成课堂教学活动变化。如,“突然下大雨了体育教学活动如何处理”、“如何将室外课转变成室内理论课”、“如何在相对较小的室内场地进行高效的体育教学”等。

(3)从场地器材安排的角度来选择:教学场地器材环境发生变化的教学活动维持。如,“如何排除和处理体育教学过程中因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何带领学生进行排除与处理场地器材的突然损坏”、“教学场地器材变更下的教学活动维持”等。

2.4 妥善处理特殊教学案例

2.4.1 问题现象分析

由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学生,身体运动能力的缺陷(不足),体育学习程度的不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是一些特殊的癖好。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群体,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否则就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形成“妥善处理特殊教学案例”为问题主线,从中发现和选择小课题研究的问题。

2.4.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来选择: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善待身体运动能力较差者。如,“了解小学入学新生体育能力的基本方法探讨”、“分层教学中关注体育差生心理感受的个案研究”、“如何组建学生小团队帮助和关爱特殊学生的行动研究”等。

(2)从学生个性特长的角度来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为体育特长生提供发展机会。如,“体育教学中针对体育特长学生进行教学的个案分析”、“如何形成体育尖子生帮助其它同学进行学习的案例研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情绪宣泄的操作方法”等。

(3)从学生个人利益的角度来选择:保障学生个人利益及时处理教学殊事件。如,“体育教学中保护小学生自尊心的个案研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处理‘损害他人利益”行为现象的案例研究”、“高中体育课中处理丢失损坏器材现象的个案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方展画等.“小课题研究”: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2011-01-03(4).

[2] 夏玉成等.研究自我自主成长——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与管理[J].上海教育科研,2010(7):60-62.

高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6

[关 键 词] 师生经历;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 徐明,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

一、“师生经历”及其特性

“经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做过、见过或者遭遇过的事情”。在思想政治课诸多课程资源中,教师与学生的亲身经历因其鲜明的生活性、特别的真实性和显著的特殊性等特点,成为思想政治课不可或缺的资源。

生活在本质上表现为人生经历的展开和人生经验的积累。“师生经历”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课堂上师生讲述各自经历其实就是交流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历就是生活本身。与思想政治课教材客观冷峻的叙事方式不同,师生述说个人经历一般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讲述,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为事件的当事者或者见证人,“我”始终在场,所以能够给人一种特别真实的感觉。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都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痕迹,彰显个人特点。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一个生命的绽放都是与众不同的。尽管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的特定时期,师生日常生活可能会呈现出模式化和雷同化的倾向,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和磨去师生生命过程的特殊印记。

二、“师生经历”的课程价值

由于“师生经历”自身所具有的上述特性,在思想政治课中,凸显其独有的课程价值。概括起来,“师生经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如下课程价值。

(一)拓展课程内容,增加生命意蕴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师生经历”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无疑会拓展课程内容,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生活化素材、开阔的思想资源和多样的价值选择,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师生经历”凝聚了师生生活的酸甜苦辣及其对人生真实而独特的感悟,因此有利于在教学中注入生命的气息,使师生在生命互动中更好地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二)协助课程目标,促进心灵感悟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结合的三维目标。将“师生经历”引入思想政治课堂,能够使枯燥刻板的理论还原于生活,使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变为知、情、意相融合的活生生的教育,使“理论思辨内容丰满起来,使内心主观感受凸显出来,使抽象而复杂的观点变得通俗易懂,使固着不变的文本充满灵动的意味”,从而更好地协助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全身心的参与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心灵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完整的发展。

(三)改变课程实施,实现平等对话

新课程倡导对话教学,主张“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将“师生经历”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有利于转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生处于被教导、规训和控制的地位,使师生双方能以平等主体的身份述说自己的悲欢离合,倾听对方的喜怒哀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得失,从而实现马丁.布伯所倡导的“我与你”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师生经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是基于师生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而展开对话和分享经验的地方,是师生生命相遇和心灵相约的场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集中体现在教师是否善于将客观的、冰冷的课本知识进行“人格化”处理,使其烙上师生主观意志的色彩,体现师生鲜活的生命印记,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从“无我之境”进入“有我之境”。这里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支撑,将师生自身的经历引入课堂。

(一)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个体经历联系起来

“师生经历”的生活性、真实性和特殊性特征,使它具有其他课程资源无法代替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知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时候,就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将“师生经历”引入课堂,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唤起学生参与知识掌握的情感,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个体经历联系起来,透过知识看到自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发现,每当思想政治课教学进入教师或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环节的时候,教室就会变得特别安静,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种愉悦和谐、参与互动的课堂气氛往往会油然而生,教学也常常在此刻出现。将“师生经历”引入的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巧妙地找到课本知识与个人经历的结合点。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有利于实现课本知识与“师生经历”的结合。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要与师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例如,“股票、债券、保险”的教学,教师可以讲讲自己投资理财的经历;“个人收入的分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父母收入的来源;“劳动与就业”的教学,教师不妨谈谈自己求职历程和劳动权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让学生交流自己家庭的消费结构和自己的消费倾向。

(二)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经验设计问题情境

思想政治课教材承载的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人类社会的一般经验,这些用文字符号表达的社会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只有还原为师生的个体经历和经验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正如肖川所言:“如果知识传授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或丝毫不能激活个体积淀的经验,那么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个体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这种种子就如同假牙、假发,是没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课将“师生经历”引入课堂,将课本知识与个体经历相结合有利于“活化”知识,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哲学中“矛盾”的概念由于具有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特点历来是教学难点。尽管教材设置了一些感性材料如漫画《他敢剪吗》以帮助学生理解,但实践下来,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这些材料离学生实际生活还是比较远,不能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一位教师匠心独具地创设了一个话题情境――《回家的感觉》。当时学生刚好结束假期,从家里返回学校,心里还恋恋不舍。

老师问:同学们回家的感觉怎么样?

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异口同声的说“爽”、“开心!”,并举了不少开心的事。

老师问:在学校的感觉如何呢?

学生顿时愁眉苦脸,连声说“苦死了”,也举了些例子。

老师归纳:苦和乐是两种不同的情绪体验,所谓“苦乐两重天”,两者相互对立。

老师问:如果让你天天呆在家里,你还会觉得那么快乐吗?

学生回答:快乐的感觉会减弱,最后就麻木了。

老师归纳:没有在学校的苦,就感觉不到在家的乐;反之,没有在学校的苦,也不会感觉在家特别快乐,说明苦和乐相互依存。

老师问:在家很快乐,但就没有不开心的时候吗?在学校学习很苦,但就没有开心的时候吗?

学生回答:在家也有苦的时候,如父母的唠叨,在学校也有乐的时候,如上体育课、春游。

老师归纳:家里乐中有苦,学校苦中有乐,苦和乐相互渗透。

老师问: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非常苦,但是,当有一天你接到心目中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心情会如何呢?

学生回答:三年的辛苦将化成巨大的喜悦。

老师归纳:苦与乐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老师小结: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苦和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依存表现为两者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它们之间构成一对矛盾。请同学们根据苦与乐的关系,概括出矛盾的含义,并举出类似的例子。

这位教师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经验――苦和乐,由易到难设计了一连串问题,对苦和乐的关系进行层层剖析,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矛盾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学生固有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来的。可见,学生个体经历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对于他们掌握课本上的公共知识非常重要。卢梭曾经指出:“如果我们把人的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的人共有的,另外一部分是学者们特有的,那么,把后者同前者一比,就显得是太渺小了。可是,我们是不大重视我们所获得的一般的知识的,因为它们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是在未达到有理智的年龄以前获得的。”

(三)以师生自己的心路历程取得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课作为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教育,其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在于将知识内化为信念和信仰。在思想政治课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应居于首位。将“师生经历”引入课堂,有利于唤起学生参与知识掌握的情感,促进知识转化为信念,增强价值认同。

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计划经济的弊端,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同感,我讲述了自己初中时候的一段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