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1
科技创新高地建设顶层规划不断完善。第一时间印发《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方案》,明确27项重点任务,并制定三个细化方案,抓好落实落地落细。分9个专题开展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调研,进一步掌握全省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和优势、短板,夯实工作基础。对标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主线,按照问题导向、前瞻布局、系统构筑、引领未来的要求,科学编制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岳麓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等四个专项工作方案,加快壮大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支撑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落实产业项目建设部署,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11个,预计年度投资约58亿元、研发投入约25亿元。今年1-6月完成投资40.26亿元、研发投入18.02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61.3%、67.2%。“专班专人专项方案”推进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示范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经济培育。汇思光电首次实现量子点激光器国产商业化制备;楚微半导体完成15台设备国产化替代,功率芯片产品合格率突破97%;中车时代半导体完成1200伏、3300伏高功率轨道交通及新能源汽车用碳化硅芯片样品研制。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重大民生、前沿科学“揭榜”项目8个。部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项目129项,加快突破“卡脖子”难题,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机遇,启动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着手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长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完成注资,启动建设种质资源创新数据库。多次与中国工程院对接,完善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制定年度重点建设任务清单,落实责任分工,加快推进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超算中心部署天河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纳入全省新基建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启动首批4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建设。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在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人才计划项目中推进经费“包干制”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落实破除“四唯”要求,对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和省赛一、二等奖的主创人员,直接纳入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落实自贸区建设任务,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提出创新创业服务、子女教育、医疗等11项政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改革,首次设立社会化出资项目,撬动社会资金3亿余元。加强与省建行、省农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启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扩大科技投融资规模。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单位启泰传感成功争取省建行2亿元贷款授信;今年以来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5家,总数增至11家,居中部第2,铁建重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迈上新征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全省科技战线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切实肩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各项部署,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七大计划”,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新湖南建设。一是突出目标导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主业主责,体系化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紧紧围绕“3+3+2”产业集群发展,凝练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清单”“榜单”,实行“揭榜挂帅”,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战略支撑。实施农业千亿产业链创新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生命健康等领域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支撑绿色湖南、健康湖南、平安湖南建设。二是立足优势特色,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创建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岳麓实验室,优化形成新型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体系。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2
曾被寄予期望的新三板遭遇了第一波“成长的烦恼”。
2016年前三季度,新三板市场较2015年“降温”,做市指数呈下滑趋势,从年初1400多点回落至1100点附近,跌幅达21%;月成交量下降,从2016年初的36.35亿股下降到9月的25.50亿股。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新三板市场今年开始步入调整阶段。
流动性不佳和市场监管趋严加速了市场的“萎靡”,新三板公司的“各怀心事”也让市场平添了几分“惆怅”。
融资回落、流动性不足、企业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困扰着羸弱的新三板。
而且,自今年5月底新三板《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至今,经过数月的发展,从流动性角度看,分层制度红利的落地并没有使新三板市场出现预期中的“沸腾”和“期冀”,反而以三板做市指数为代表的价格走势出现持续疲软特征。
因流动性不足所带来的价格发现功能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正成为摆在新三板监管者及所有参与者面前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新三板市场似乎出生就带着问题,被诟病最多的自然是优质公司占比偏低。
新三板中的公司约15%为优质公司,其余所谓的“僵死股”太多。 企业无奈
这些“僵死股”各个也是“身不由己”。
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为9147家,其中有VC、PE投资的共929家,投资总额达186亿元,而在这929家挂牌企业中,有256家公司共涉及669条对赌协议。
对赌,是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协议时对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实际上是期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沃土”,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在新三板市场选择投资标的时也较多采用了签订对赌协议的方式。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12日,新三板共有669条对赌协议,共涉及256家挂牌公司。其中,2015年新增480条对赌协议,涉及143家挂牌公司。2016年以来,共新增188条对赌协议,涉及118家挂牌公司。从新增对赌协议涉及的挂牌公司数量看,2015、2016年对赌协议在新三板已经成为常态化。
赌上“身家性命”的有之,寻找“大树”庇身的也有之。
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新三板渐渐成上市公司并购热土。
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共发生68起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企业案例。其中,鑫高益于9月9日起终止挂牌,在今年5月26日,鑫高益了接受IPO辅导的提示性公告,称公司于5月19日向中国证监会宁波监管局报送了IPO辅导相关材料,并确认5月19日为公司辅导备案登记日,这距离其2月24日挂牌过去仅半年有余。
除了被并购和主动选择终止挂牌,还有2家企业因未按时披露2015年报,被股转系统强制摘牌,这在新三板尚属首次。6月30日,股转系统公告称,朗顿教育、中成新星未能按照规定时间披露2015年度报告,股转系统决定自7月1日起终止两家企业股票挂牌。公告还显示,腾楷网络、扬开电力、泽辉股份、无锡环卫、宝莲生物等5家公司也未披露2015年报,目前已提交主动终止挂牌的申请。这5家企业后来也纷纷退出新三板市场。 政策力推
和市场的无力与公司的无奈比起来,政府则对新三板寄予厚望,似乎并不为当前的“烦恼”所困惑。
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该意见称,积极发展股权融资,加快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研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转板创业板相关制度。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要求深化创业板改革,强化新三板融资功能,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机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并购融资。
20天以后,8月22日,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其中,在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方面,《方案》强调要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合理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完善证券交易所市场股权融资功能,规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展,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9月18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和《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中称,要支持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大力推动优先股、资产证券化、私募债等产品创新。
9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拓宽创业投资市场化退出渠道。充分发挥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畅通创业投资市场化退出渠道。完善新三板交易机制,改善市场流动性。鼓励创业投资以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市场化退出,规范发展专业化并购基金。
和政策配套的是监管的力度,汲取主板市场的监管经验,对于新三板,监管机构可谓是“煞费苦心”。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3
VR技术潜力巨大
模拟现实世界的方法有实物仿真、机电仿真、计算机仿真等。实物仿真事例很多,草船借箭就是用稻草人对人进行模拟;军事训练中用木头棍模拟枪械进行拼刺刀训练。计算机诞生后,计算机仿真成为模拟仿真的一个主流技术和方向,早期是模拟机仿真,后来是数字计算机仿真。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处理和人机交互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VR概念。
VR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沉浸感,参与者可以全身心沉浸于计算机生成的三S虚拟环境中;二是交互性,参与者可以通过一些VR交互设备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产生与对应真实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的体验。现在自然交互、体感交互是非常热的研究方向。三是构想性,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可以激发想象,或者可以构想未来世界和历史世界。
VR技术由于其特点,适合以下几方面应用:一是各行业领域的规划决策,如城市规划,手术规划等;二是设计评价,如在装备制造领域,可以先设计构造虚拟样机,通过对虚拟样机各种性能的评价测试,对设计进行修改;三是训练体验,比如军事训练,以及对航天设备、核设备的维护,可在虚拟装备上进行维护和操作训练;四是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应用。
VR可以从两方面改变我们的世界:一是让我们的发展变得更加科学,先在数字空间进行充分论证,然后再实际实施;二是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精彩。举一个VR应用的实例。2015年10月,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答辩会上,采用VR进行实时直播,拥有VR观看设备的观众可以现场前排座位观众角度进行观看,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将是新闻传播发展的趋势。
VR和应用领域的关系,类似于数学和物理。先通过数学理论方法给出一个假说,然后再用物理实验方法对其进行验证。比如爱因斯坦100年前就通过理论和数学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到10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才真正从物理上观测到了引力波。VR应用于各领域可实现先在虚拟环境或虚拟对象上进行研究论证,然后再构造实物或进行实物操作。
目前, VR已进入“+”的发展期。一是VR进入各个行业领域,二是VR进入大众生活,特别是进入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应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就把VR列为信息领域优先支持的三个方面之一。《“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VR也是一个考虑重点,和大数据、云计算一样,国家会给予继续支持。
VR应用成果瞩目
VR已在许多领域取得引人瞩目的应用成果。面向制造领域,在装备设计、研发过程中,可以采用虚拟样机技术。例如波音公司上世纪90年代初期对波音777飞机中的各种管线布局设计采用VR技术,一次成功。
现在运用VR技术较多的是汽车制造业。近年来,梅赛德斯-奔驰、宝马、丰田等著名汽车公司在新车设计中采用VR技术,首先研发虚拟样车,设计人员在虚拟样车中沉浸式地体验新车性能和舒适感,进而对设计进行改进,大幅度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
航空航天也是应用VR比较早的领域。我们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研发了大飞机驾驶舱的虚实结合的仪表布局和环境设计系统。驾驶员戴着头盔进行操作,测试飞机仪表布局、色度,起落时的光照是否合适,依此对设计进行调整。
VR在医疗健康领域也极具发展潜力。首先是对人体及人体器官的三维可交互展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北航VR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续研发了牙科手术模拟器、心血管介入手术模拟器以及腹腔镜手术模拟器,目前正在向产业化方向推进。民政部康复中心已经制定了建设基于VR的康复基地的规划。医疗健康领域将因VR应用而产生重大变革。
基于模拟器的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式手术不同,医生手术不是看着人体器官做,而是通过内窥镜看着屏幕来做手术。这就给虚拟手术、研发手术模拟器带来了机遇。虚拟手术中的人体器官都是通过几何、物理和生理建模得到的高度逼真的数字化器官,医生在这样的器官上进行手术操作,感觉与在真实器官上做手术一样。这样就可以通过虚拟手术模拟器对大夫进行手术培训。还可以采集个性化的病体器官数据,构建个性化病体器官模型,进行具体的手术规划和预演,从而大幅度提升手术效果,对医疗手术带来颠覆性影响。
VR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使得消费者不仅能看到商品逼真的三维图像,还可以进行首饰、服装等的试穿、试看。
数字化文化保护与利用是VR的传统应用领域。例如,通过VR技术可以再现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参与者可以穿越时空,体验历史文化。目前,基于VR技术构建的虚拟博物馆和虚拟科技馆已经出现,如虚拟故宫、虚拟圆明园,以及中国科技馆的许多VR科普展品等。
教育领域对VR也有着巨大应用需求。目前的网络教学课件都是文字和图片,无法做实验,通过VR技术可以实现交互式物理、化学等的仿真实验,还有医学教学等各种实验。教育部现已批准建设了200多个虚拟仿真教学中心,支持这方面的发展,相信会对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影响。
VR将爆发式增长
近几年,Facebook、微软、谷歌等公司对VR产业的介入,导致VR在产业界和投资界迅速升温。
一些巨头公司通过收购或领投VR创新公司,或自身部署VR研发团队,开始抢占VR产业的制高点,特别是头戴式设备,头盔和眼镜。因为它们是VR的基础设备,是硬件平台,如果在这方面领先的话,就会像苹果手机、高端芯片一样,占领VR产业制高点。
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了Oculus公司,该公司是VR头盔创业公司。头盔有两大类,一类是VR头盔,一类是增强现实AR头盔,两者技术路线不同。2015年,微软宣布推出Microsoft HoloLens全息眼镜;谷歌、阿里巴巴领投数亿美元支持Magic Leap创业公司。2015年,一项颠覆性显示技术得以突破,即光场全息显示,能使虚拟物体看起来完全与现实生活中一样。这一技术将给影视、游戏、商务、旅游和电信等行业带来全新的机会和颠覆性影响。此外,HTC也宣布与Valve联手,推出重量级头盔显示设备Vive,并于2016年4月开始发售。
目前,学术界、企业界、投资界都在对VR发展前景进行预测。2016年年初,美国高盛一份报告,详细讨论了VR/AR产业的未来发展状况。高盛认为VR/AR拥有巨大潜力,到2025年VR与AR软硬件营收将达到800亿美元,乐观估计,年营收可达1820亿美元(硬件1100亿美元,软件720亿美元),保守预测,到2025年也会有230亿美元。在标准预期下(800亿美元),2025年VR/AR产业将超过全球平板电脑(630亿美元)和游戏机(140亿美元)。在乐观预期下,到2025年,头盔显示设备等将从小众产品发展成为一种大众通用计算平台,移动性和电池续航问题均会得到解决。1100亿美元的硬件规模与当前笔记本电脑市场规模(1110亿美元)和电视机市场规模(990亿美元)相当。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4
“现在中国最缺的就是自主研发的能力和素养。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造完全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成为材料设计、器件模拟计算软件领域全球的引领者。”在位于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鸿之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之微)写字楼办公室里,创始人、董事长曹荣根坐在《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面前,描绘了一幅可期的未来蓝图。
鸿之微做的事情并不普通,甚至有些难懂。这是一家致力于开发材料设计软件、集成电路工艺参数提取软件及集成电路器件设计软件的科技公司。其开发的计算软件基于最先进的量子力学理论,从原子水平出发,在不需要任何实验参数的情况下,进行材料和器件的计算和设计。
曹荣根常常为了如何把这件事向大众解释地更加通俗易懂而伤透脑筋。不过,懂行的人早已抛出橄榄枝,加入这项不普通的事业中。2016年初,创业服务机构茄子烩就已密切关注了鸿之微的发展,为其提供定制的企业成长支持,帮助其完善商业模式和公司结构梳理,使鸿之微从一个外人眼中的科研机构成功转型为尖端技术型公司,并辅导鸿之微完成股改,在2016年底顺利完成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挂牌。2017年初,鸿之微获得新疆投资发展集团下属的大西部成长产业投资基金和茄子烩千万级A轮联合投资。
如今,鸿之微已走向正轨,曹荣根觉得是时候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名字了。
探路与布局
鸿之微提供软件开发、软件设计服务、材料云计算、材料数据库服务、软硬件一体机五个维度的服务内容,并以集成电路、光电为第一阶段核心产业应用方向。
做任何新的产品,第一个步骤就是材料设计。而鸿之微的产品正是最前端的材料设计软件,它既是材料学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又是智能制造最为尖端、最难攻克的核心技术。鸿之微拥有的材料设计软件开发技术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准,这些技术主要应用在新材料的研究与设计上,而作为工业自动化最为成熟的集成电路行业,该应用已经完全成熟。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鸿之微目前的主要服务对象,而集成电路和光电相关的企业是鸿之微产业化应用的长远目标。“材料设计是按行业划分的,集成电路是里面最特殊的一个设计,是利用软件最成熟的行业。”据曹荣根介绍,我国集成电路领域一年进口额高达2000亿美金,市场需求接近全球1/3,但是我国集成电路产值不足全球的7%,对海外技术服务依赖严重,上游环节甚至完全依赖海外客户。其中,全球集成电路上游设计软件市场一直被Synopsys、Cadence和Mentor Graphic 三家传统巨头垄断,抢占了该板块70%以上的份额,我国尚无一家上市企业有开展此项业务的能力。
因此,这也成为鸿之微最为看重的一个未来应用领域。鸿之微自主研发的Device Studio 、Nanodcal、TCAD软件,未来可以作为集成电路产业上游软件服务商,提供材料、器件与工艺设计服务,在极小尺寸的集成电路器件模拟领域,是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软件。“从产品发展角度出发,我们预计在2020年左右,在集成电路产业应用领域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曹荣根说。
除此之外,鸿之微还创立了良好的产学研模式。公司与清华大学帅志刚教授合作,将他领导的团队自主研发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OLED)件MOMAP推向了市场,客户遍及欧美及亚洲,在有机光电材料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万润、京东方、三星、TCL等知名企业都是该产品的见证者。
“我们正在与华为、中兴谈合作,”作为国内第一家在此领域试水的探路者,面对谨慎的工业产业用户,除了保证产品的准确度,更多需要的是耐心。开发企业用户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公司初期,曹荣根把目光更多放在了高校科研院所上。
“我们的第一个用户是深圳大学,接着是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把产品植入高校,再从高校渗透到企业,这是曹荣根的策略,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产业化布局,但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2016年,鸿之微在63所高校里拿下了订单。“朋友开玩笑说,你们公司就像蝗虫一样,扫过了各大高校。”曹荣根说,今年还将有望增加140多个学校。
鸿之微科技的技术还可以运用在量子器件、人工生物、先进电池、智能照明、存储器等产业中,辅助其完成相关的材料研发与设计,并且每一个市场都是增量市场。“我们计划在2020年前推出多款技术领先的材料设计软件,大致分布在电子材料、合金、生物科技等领域。”曹荣根说。
从学术到产业
在鸿之微成立之前,曹荣根的角色是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年轻讲师,帮多家集成电路公司做过技术服务。他说自己“没那么书生气,也没那么一根筋”。
2011年,曹荣根去香港做访问学者,遇到了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教授郭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电子学电输运理论,电子器件物理,材料物理,统计物理和计算物理。郭鸿院士长久以来的夙愿就是将产品从学术界带到工业界,并填补中国在集成电路和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空白。在与郭鸿的头脑风暴中,曹荣根看到了未来的机会,以及心目中的首席科学家。
对于郭鸿来说,曹荣根也是把他的产品实现产业化最合适的人选,不仅有深厚的理论研究背景,还清楚知道产业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商业运作能力。2014年6月,郭鸿与曹荣根一拍即合,三个月后,鸿之微成立,而当初做这个决定,他们只用了两个小时。
鸿之微成立后获得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关注与支持。2014年获得上海张江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基金重大项目支持,并获得上海市金桥区政府的300万元扶持基金。
曹荣根为鸿之微的发展制定了一个20年规划,并亲自搭建起鸿之微的公司架构,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架构,曹荣根称之为“学术共享模式”,也是国内第一家用此种模式运作的企业。鸿之微的研发体系下有四个分支:鸿之微科学研究院、鸿之微联合研究中心、鸿之微大学和鸿之微创新协会。
科学研究院是支撑其研发体系的关键一环,由鸿之微首席科学家郭鸿担任院长和负责人,通过鸿之微在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加入科学顾问团,进行学术交流,帮助产品研发。曹荣根说,“如果碰到很重要、想要研发的东西,我们会先从学术层面和科学家合作,从学术层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既是学术成果,也是新产品最核心的技术,我们会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发,形成新产品。”
鸿之微以“学术共享”的模式,获得优质技术的二次开发授权,并以较低成本完成商业转化,让科学家在学术成果基础上变为产品大脑,共同打造出国际一流软件产品,这种独特模式形成的高技术壁垒也成为其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鸿之微大学与联合研究中心是与高校进行的合作,鸿之微在高校设立教学点,由公司的培训人员及在校的老师进行培训,让学生短时间内拥有使用一个软件的能力,用曹荣根的话说,有点像“职业化的研究生培训”。“我们并不只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提升我国材料类领域的科研水准,这也是我们的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之一。”2017年,鸿之微将继续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使高校成为产品的培训基地和出口。
经过两年的发展,鸿之微成功实现中型科技公司规模,其中负责技术研发和技术支持的相关专业领域的硕士、博士就有20余人。如今鸿之微已拥有多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及器件设计软件,包括1个全球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31个国内专利。从2015年的快速扩张,到2016年开始盈利,2017年,在曹荣根看来,将是开始尝试产业化的一年。
未来已来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明确了包括新材料在内的十大领域的发展目标。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出台,指出,要在实施好“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等已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础上,面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力争有所突破。
2017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新材料、集成电路”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中国制造2025”中有一个极为重要但却极其薄弱的h节,就是材料与工艺设计,只有拥有了这项技术,中国的智能制造业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化与国产化。
无疑,鸿之微搭上了这趟未来的顺风车,已然到达风口。目前在集成电路行业设计辅助软件有3大巨头,垄断了90亿美金左右的市场,而新材料领域尚无巨头出现。鸿之微在该领域尚未大规模进入产业市场,但其所在的集成电路行业、新材料行业均为万亿级市场,也是我国大力扶持的朝阳行业,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在曹荣根看来,赚钱并不是第一且唯一的。尽管有盈利需求,但他和郭鸿,和他的团队都有同样的愿望,那就是提升国内材料领域的研究水准,做出世界领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填补国内市场的技术空白。
“在中国最缺的就是研发的能力和素养,”曹荣根对此感受颇深,“我曾经分别对国内和国外的企业去讲鸿之微做的事情,国内很多企业老总听不懂我讲的东西,但国外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却一听就懂。”原因在于,国外企业会专门有一支研发队伍,而在中国,拥有研发队伍的企业凤毛麟角,大企业在研发方面进度缓慢,小企业更承担不起研发的巨额费用。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5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双素质;工学
产学研教育是一种将生产、学习和科学研究结合为一体,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与科研单位的教学研究环境及相关教学资源,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产学研教育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1、产学研合作必要性
目前直接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是资源的低效使用和产业发展动力的匮乏,具体表现为即使我国的教育和科研单位聚集了大量的生产研究资源,但无法通过成果转化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我国的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享誉国际的知名品牌更是少之又少。根本原因是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水平较低。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响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各领域特别是工程领域培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各高校应坚持“以产促学,以产促研,以学带产,以研增产,综合通效,共赢共进”的人才培养原则,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中,企业提供市场需求、关键项目和资金保障,高校则发挥人才、学科、研究环境、国际合作等资源优势。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为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导向,高校则是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创新源头,两者通过交流和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以更加积极的行动投身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去。产学研一体化给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把握办学方向,更新教学内容,围绕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开展全方位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科知识的学习,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夯实创新的基础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得到通才型的职业素质培养。
2、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厚基础,强能力,倡适应,重岗位”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基本途径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式突出工程性、技术应用性、适应性、创新性等素质培养要素,把对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三者的高度统一。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首先要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整个教学模式要面向实践,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来辅助教学;最后要面向就业需求,根据社会的职业需求来规划教学体系。为了营造产学研的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在完善校内的教学实践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践基地,如校内软件研发中心、校外的企业实习基地等。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在人才培养中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来实现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统一。具体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1)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由他们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教学监督组来保证教学质量。
(2)实验室建设合作。企业可以为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提供软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
(3)技术领域学术交流。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资深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到学校做技术交流和学术报告,这样不仅能为师生了解技术领域问题提供帮助,还可以为企业进行宣传,为企业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
(4)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与企业签署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将企业作为专业技术实践和创新的教学场所。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还可以为教师提供研发环境和技术资源,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还可以在企业进行就业辅导,缩小课程知识与就业单位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校企合作还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单位的“无缝衔接”,为企业和科研院所输送高质量人才。
3、计算机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内容
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来的不断研究与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成为专业特色建设的突破口,这其中就不乏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3.1 围绕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定位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专业的优势。为了把握市场需求,学校在制订教学方案初期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市场资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要持续调研,以保证专业教学方向的准确性、超前性和科学性。
根据区域经济和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计算机专业教育要在已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制订不同教学方向。教学方案由资深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该委员会负责对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进行全面指导,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准确和贴近实际。
3.2 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体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特色,本专业制订了多种人才培养和就业辅导机制,通过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1)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立足于本地区和相应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首先企业和学校签订“人才订单”,然后企业委派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入学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技术实践、毕业设计和就业教育,为培养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技术人才进行教学指导。学校根据企业对相关技术领域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进行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得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就业选择且更快地适应岗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学校真正成为区域技术人才输送的人才基地。
2)工学交替培养机制。
工学交替培养机制是指学校与当地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培训基地,建立一个集教学、培训、科研和提供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产学研教育平台。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实验综合大楼,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配备了大、中、小型的专业实验室。这种人才培养机制是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新尝试。依托产学研教育平台,学校为当地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体系培养一批研究型的高技术人才,为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提供一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还与南岗区政府合作举办信息产业技术培训,定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计算机技术培训服务,与部门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
3)项目导向培养模式。
项目导向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或科研单位)合作,按照行业高技术人才的标准进行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项目导向教学要把工程项目深度融入专业教学活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去,并对团队合作、项目管理和职场文化相关的素质进行专项训练,力求实现学校教育到真实职场环境的飞跃。如引进北京科瑞尔斯有限公司、加拿大达内IT培训集团等多家企业的真实项目。
3.3 加强双素质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相关技术领域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双素质”型教师。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多数一线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指导能力较弱,很难满足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聘请科研人员、专业技师或行业专家作为专业技能教学的兼职教师,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学校还组织年富力强的一线教师到企业进行定向培训,如选派教师参与北京科瑞尔斯有限公司的实际项目,训练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提高在职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综合素质。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6
关键词:湾区经济东南沿海湾区城市群开放引领
湾区经济是依托共享湾区形成的开放型区域经济高级形态,目前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并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在2015年3月授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我国东南沿海有着丰富的湾区资源,有必要在发展湾区经济方面为全国探路,构筑引领全球的湾区城市群。
一、东南沿海湾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按照我国七大经济区的划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①,这一区域的湾区资源较为丰富,从湾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厦门湾区和北部湾区三大湾区经济体。
(一)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我国珠江口,背靠我国华南地区,通往南海,分别连接福建和广西等省份,并通过珠江内河构成我国华南内陆城市与南海交往的通道和门户。湾区主要包括香港、广州、深圳等国际化大城市和珠海、中山、佛山、东莞等我国中等城市,这些城市对珠三角区域发展影响极大,已经形成了
①孙久文.区域经济[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14:257
闻名全球的湾区城市群。该湾区拥有香港和澳门2个自由港,深圳、珠海2个经济特区,南沙、横琴和前海3个自由贸易区,形成了自由港、自贸区、经济特区等多重经济体的叠加优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能量,产业、物流、科技、金融和贸易等资源高度集聚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总体陆地面积约为20516.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为14184.2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668万,2015年GDP总量已经达到9.03万亿元。拥有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等世界级集装箱港口,2015年深港广三大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6171万标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航运中心。湾区创新能力强劲,正在打造仅次于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引领区。数字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年报,下同
(二)厦门湾区
厦门湾区由厦门、漳州以及泉州湾区共同组合而成,地处闽南金三角中部,直接面对台湾海峡,连接东海和南海,是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重要湾区城市群。主要包括厦门、漳州、泉州、福州和金门等城市,湾区拥有厦门经济特区和平潭、厦门自由贸易区,同样具备特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叠加优势。该湾区总体陆地面积约为25331.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为3026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717.1万。湾区内经济发达,交通方便,2015年GDP总量为1.23万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服装食品、建材建筑等优势产业。
(三)北部湾湾区
北部湾湾区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通向东南亚最近的出海通道。主要包括广西的南宁、玉林、崇左、钦州、防城港、北海、广东的湛江,以及越南的下龙、海防等城市,如果仅以我国区域来计算,北部湾湾区实有陆地面积大约为73913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长约2766.9公里,目前总人口约为2775万。该湾区主要港口有湛江港、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等,在越南还有边水和海防港。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04万亿元,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油化工、临港产业等主导产业。
二、东南沿海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依托东南沿海湾区资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以厦门湾区为东翼和北部湾区为西翼,形成“一核引领、双翼齐飞”的发展态势,并带动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区域发展,共同构筑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核心枢纽。
(一)一核: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东南沿海湾区经济核心区
尽管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在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以邻为壑、各自为战、效率低下等问题,但是粤港澳大湾区仍然是东南沿海区域最具潜力的湾区经济体。除了上面所分析的区位优势和经济规模以外,湾区内基本上形成了以金融、物流、旅游、娱乐和休闲、会展、电子通讯制造等为基础的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尤其金融业比较发达,已吸引了70多家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银行,2016年港交所和深交所IPO总额突破1754亿港元,仅次于纽交所的1788亿港元,位居全球第二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 湾区产业竞争力研究[R].2015(5)。同时,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湾区内支柱产业,深圳南山、广州天河、东莞松山湖分别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区。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了比肩世界发达湾区的基础和条件,是目前东南沿海湾区经济中最有可能赶超东京、纽约湾区的城市群。建议将粤港澳大湾区设立为我国湾区经济发展先行区,通过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大力发展金融证券等服务业,加强港口整合和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一流国际科技创新产业中心、全球先进制造业高地、生态宜居湾区等,为我国发展湾区经济提供示范。
(二)东翼:依托厦门湾区打造东南沿海湾区经济东门户
厦门湾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以东区域,历来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与世界主要发达湾区经济相比,厦门湾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港口能力发挥非常有限,创新能力不太突出,城市群发展还相对滞后。因此,该区域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湾区经济的意识,充分发挥与台湾地缘、文化等独特优势,推动海峡两岸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的深化合作;通过建设港口联盟形成沿海扩大开放带;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构筑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加强与东盟国家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三)西翼:依托北部湾区打造东南沿海湾区经济西门户
北部湾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从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就提出了依托湾区发展经济的设想。但由于地处广西境内,北部湾区总体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经济要素不集聚,高技术产业相对薄弱,港口规模不太大、内部港口重复建设,交通设施比较滞后,快速通达周边省特别是珠三角大市场以及东盟国家的陆路通道亟待完善,与经济腹地和国际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北部湾区更要主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推动与东盟地区的海上通道和门户建设,成为外接东盟国家、内联湾区腹地的交通枢纽。要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越南的湾区经济合作,通过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区域的物流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东南沿海湾区经济发展的若干具体对策
(一)集聚创新要素,构建我国创新经济新引擎
1.促进资本功能叠加。充分发挥湾区经济贸易自由度相对较大的优势,最大限度调动投资和风险资本的积极作用,加大风险资本投资力度,实现资本功能B加。尤其是要利用香港作为国际化较早地区在风险投资管理及金融运作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深圳前海的金融创新作用和深圳创业板的资本市场功能,不断提升创新产业发展空间。
2.加快创新人才集聚。要充分发挥湾区移民人口多、创新能力强的特点,一方面要加快建设适应创新产业要求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打造学习培训、实践体验、产业孵化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建立湾区内城市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和共享机制,促进全世界优秀人才到湾区集聚创业。
3.优化创新产业布局。要加大创新经济的布局力度,以三大湾区为核心设立我国创新产业引领区。重点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创新引领区建设,推动香港河套地区创新区建设,加强香港河套地区创新区、深圳高新区、东莞松山湖、广州天河科技园等高新园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建设成为我国创新经济新引擎、引领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创新产业高地。
(二)推动开放引领,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1.构建世界级湾区城市群。三大城市群要充分发挥湾区独特的“拥海”和“抱湾”优势,实施“以港兴城、以城聚业”战略,构筑大湾区交通通勤,湾区内城市之间基本实现城际轨道交通和快速干线铁路网络架构,形成“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湾区城市群发展模式,力争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超过东京的亚洲第一大湾区城市群,成为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者。
2.建设全球航运中心。要充分发挥深圳港、广州港、香港港、厦门港、湛江港、北海港、防城港、钦州港等优质港口的特点,共同合作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首先要加强目前已有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泊位的扩建工作;其次要加强各港口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学习日本东京港经验,将各湾区内港口资源的进行重组和重新规划,根据集装箱、散货等货运情况进行适当分工,减少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再次要增开沿海港口和空中的国际航线,将三大湾区港口和空中航线全部与东盟各国的主要沿海城市连通。
3.打造国际一流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香港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促进前海金融业发展,加强湾区金融合作和创新,创立粤港澳大湾区的“湾区合作银行”,主动服务湾区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大胆进行金融创新,共同参与制定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标准,提升区域内金融合作水平和质量。
(三)加快绿色发展,建设全球宜居美湾区
1.构建湾区临海生态带。一是要借鉴美国洛杉矶的做法,各大湾区都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以民间团体为基础的所有城市都参加的海域生态联动治理委员会,城市空气管理委员会等湾区环境治理机制,二是以深圳碳排放交易为基础建立海湾区域碳交易规则和市场,探索以市场手段建立海域和大气排污问题解决机制。三是加快制定海域生态保护规划,严格控制海岸填海造地,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和扩展。
2.创建生态优美的海湾国家公园。充分利用湾区海陆共存的优美生态环境,依托自然海景风光、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和地方特色的历史遗产等资源建设国家公园,推动湾区环境提升。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就可以以深圳大鹏半岛为基础,结合东涌和西涌的优质海岸线、七娘山、古城风貌等建设国家公园。
3.建设宜居美丽湾区。推动湾区城市规划和宜居城市建设,以国际一流滨海城市为标杆,打造粤港澳全球宜居休闲湾区,构建世界最宜居的湾区绿色优质生活圈。并以广州、深圳、厦门和桂林等著名旅游品牌为核心,充分发挥广东、福建和广西生态旅游资源,结合湾区优良的海景资源打造我国东南沿海美丽湾区。
(四)强化区域联动,促进东南沿海联动发展
1.建立多层次的统一协调机制。以政府间协调为基础,城市合作为依托,民间联合为推手,构筑东南沿海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要建立东南沿海湾区经济协调合作组织,建议国务院成立 “中国沿海湾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负责对沿海湾区的开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二是要加强湾区内城市联盟,成立所有城市都参与的非政府性质的湾区城市市长协会,建立市长联系会议制度和领导会晤机制。三是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北部湾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分别具有跨国和跨境功能,建立非政府组织来推动湾区城市和港口的合作十分必要。
2.打造东南沿海湾区经济的战略腹地。要按照湾区经济产业协同、海陆联动的发展理念,利用粤港澳核心和东西两翼的资源禀赋的差异和互补,通过产业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各区域产业优势,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在更高层次寻求产业协同发展,努力打造支撑核心、联接两翼的湾区腹地。
3.推进湾区经济与泛珠三角经济的融合发展。泛珠三角覆盖众多省份和特别行政区(即“9+2”),需要按照湾区经济发展规律,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厦门湾区、北部湾湾区和江西、湖南、贵州、云南、海南、四川等五个省份地区的合作发展,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推动泛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形成湾区经济的战略纵深和腹地。
参考文献:
[1]韩康等著.北部湾区新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2]刘士林、刘新静.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
[3]汤明霞.建设国际化湾区名城[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4]吴思康.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的几点思考[J].人民论坛,2015(2).
[5]谭刚等.深圳发展湾区经济与泛珠三角合作研究[R].深圳发展研究中心委托课题,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