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教学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教学笔记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22-02
在我国,英语课程不仅贯穿于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在大学里英语仍然是专业基础课程。因而英语学习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而且英语在课堂教学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新,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学生们有更高的兴趣来进行英语学习。但现在的中学英语教学仍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解决。
一、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填鸭式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这是我国现阶段中学教学中一个显著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不停的讲授一些英语语法、词汇、句子类型,而学生只是在不停的记笔记,没有给学生们留出独立思考和主动训练的机会。教师不能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使生动形象的语言变成了枯燥的记忆,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而且课堂的评价标准也是单一的,不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自信心受挫,因而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2.应试性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现在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高等学校大多是以成绩为标杆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对于那些即将升入大学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背负着巨大的成绩和升学压力,使得教学重点都放到了与考试方向一致的内容上。例如:语法知识、词汇、词义辨析,对于那些英语教学中,例如听力能力的训练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学生英语听说、会话能力相对较为薄弱,造成高中英语呈现“哑巴英语”的状态。对于我国来说更是如此,大部分的家长都把分数作为对学生成绩评价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的成绩又和教师及学校的利益直接相关,这直接导致了重分数,轻视教学能力的教学现状。
3.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俗话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而教师的自身素养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当今情况下高中英语教师的资历一般都相对薄弱,甚至有些教师在大学里不是学习英语专业的,所以教学理论和技能水平亟待提高,有些教师只是关注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领会和掌握情况,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开发,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课堂教学中气氛太过于压抑,也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相应的应对策略及分析
1.实行素质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而变为素质教育,通过英语教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中的英语教学,应该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从感性认识入手进行教学,定位于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基本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高中英语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教师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理论水平,不断完善自我和接受培训和读书,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观念,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这样老师就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一定的整合,使学生有所侧重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单词和表达方式是没有语言生命的,并且可以学习到相应的替代代词和句型,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英语学习的方法,提高英语学习的趣味性。现如今的高中英语教育,基本的模式都是教师使用课件为我们讲授一些课本上的知识点,这让很多学生感到十分的乏味。有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提高同学们的听课兴趣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要想尽办法,可以使用一些视频或笑话或故事引出今天所要讲授的内容。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例如:讲到名词性物主代词时,我就请同学们回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然后可以设置一个小情景:
(1)Put on your coat?
(2)Which one is my coat?
(3)The blue one is yours?
(4)Oh, it is mine,thank you.
先提问your, my,再问yours,mine 的意思,学生就会很容易的接受这些知识了,真正弄清楚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通过以上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教师们的努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分析,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心目中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使用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拥有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学生培养成英语界的顶尖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艳丽.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弊端及应对措施[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郭金多.多媒体运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8:269+272.
高中教学笔记范文2
【关键词】教学笔记 反思 青年教师 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89-01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笔记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如果能够养成学习、笔记的习惯,将笔记活动日常化、制度化,在教学工作结束后撰写教学随笔,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头脑中生成新的认识,积累新的经验,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反馈实践结果,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配合以学校或个人定期组织与其他教师交流分析成败得失,对笔记进行再分析研究,让教师处于积极碰撞、积极竞争中,达到资源共享、教师互动,也能很好地树立榜样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批思考型、研究型教师必将从这种不断的笔记、积累、探索的教学实践中产生。那么“什么是教学笔记?”“怎样进行教学笔记呢?”
所谓教学笔记,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笔记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在近一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笔记需要具备这样的心理:
首先要有“关怀的准备”。这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它既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也表现为对自己的关怀。笔记型教师要主动去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也要时刻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关心自我的完善。
如果说以上是纵向笔记的话那么横向笔记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即要有构建的学习观。笔记型老师一般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社会建构的过程。他们努力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不仅仅停留在静的个人笔记方面,他们还会积极争取他人的帮助,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团队,把个人笔记升华为“集体笔记”。“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借助于同事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一人提出问题,众人参与,使得原来为各人所有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
另一方面体现了“创新性教学的教学观”。如果说以上两点还处于运筹帷幄的准备阶段那么这一步则是笔记型教师厚积薄发的展现时期。笔记型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纲》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并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要成为一个研究者,研究自己的教育过程,研究学生的反应,将孩子们的反应看作重要的教学评价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改进、调整教学。并在自我笔记中把这些已解决好的问题鲜活地认真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财富永远保存。
调查中我们总结出了教学笔记需要的以上心理状态。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青年教师若要“有效”的进行教学笔记还需要以下外在的条件:
第一,丰厚的知识储备。这个知识不仅包括坚实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甚至鲜活的生活常识和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有了这两点,笔记才会深刻、丰富,成长才会永不止息。但只有这两方面,青年教师的笔记和成长就会失去方向并且会走很多弯路,事倍功半。所以,科学的理论教育知识是我们必备的笔记指导,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才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高级教师、名师、特级教师的成长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独特的创造性人格。不断更新理念,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在传授知识育人第一的理念下改变自己的认同观,与学生共进步,共成长。教学手段和方式实现多样化,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第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出色的科研能力。善于运用语言、情境、动作、表情等各种手段启发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把课堂带入鲜活的情境里。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尝试要笔记沉淀,敢为人先,做大胆尝试。
做好以上几点,青年教师就会:
第一,认识和改变自己
这种学习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变性格这个议题基础上思考的,通过对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达到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的目的,集体笔记学习最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集体笔记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过程,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第二,培养良好思维模式
集体探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局限性,这是由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通过笔记学习可以修正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应该是多元的,也允许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包容各种思想和思维。
第三,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
可见,进行教学笔记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笔记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笔记,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教学笔记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笔记这一重要环节。教学笔记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主动性,不断的笔记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等。
参考文献
高中教学笔记范文3
【关键词】中美高校 入学教育 内容与方式 比较及启示
入学教育是新生转换角色的开始,是学校和新生互相了解的重要渠道。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帮助新生尽快融入角色,自觉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日益重视学生事务管理,在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一、中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能让学生很快适应大学学习,在第一时间内生动感受学校优良的校园文化和校风校纪。在学习专业思想、学习方法和常识安全法制教育的同时更好的适应校园生活,从而快速融入对学问的热爱和研究中。当前我国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1.校史校纪教育。在入学教育中,学校会采用参观校史馆、开学典礼、报告会和文娱活动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学校发展的光荣历史,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状况,以及优秀毕业生和杰出校友们在社会上做出的突出贡献等。了解学校的校规校纪,增强大学生纪律意识,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能够有序地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2.环境适应教育。在入学教育中,一般学校会让辅导员或其他老师把中学生与大学生及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等之间的不同向新生讲清楚,使新生认识到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以便尽快地调整自己,适应新环境。入学教育中也会开展一系列迎新活动,帮助新生有效地认识新群体及适应新环境。
3.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教育。在入学教育中,学校会请各专业的教师给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比较详细和清醒的认识。大学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要主动去发现研究问题。对新生进行专业学习教育,了解所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及专业特点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有效地进行学习。
4.生活常识、心理健康与安全防范教育。现今大学生大多适应社会及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因此对他们加强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也是很必要的。同时,对新生进行一些政策信息宣讲。一些新生在入学初会对大学里新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适应,出现心理困惑和心理落差。对此,在入学教育中通过讲座等方式,对新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理论教育。此外,要教育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安全方面的教育。
(二)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
1.全面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学校采取召开全体大会、听取报告、调查问卷、迎新晚会和文体活动等育方式,全面进行例如环境适应、角色转换、理想信念、校规校纪、职业生涯规划、安全、心理健康和专业教育等。也会采取一些座谈会、召开主题班团会、专题辅导和专题研究等一些形式教育方式。
2.专职与兼职导员相结合。当代高校会挑选一些高年级学生担任助理辅导员,这样可以发挥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优势,也会聘请优秀校友担任职业顾问,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使领导决策跟学生工作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利于新生入学教育管理的立体网络的构建。
3.重点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根据对新生教育的反馈情况,结合大学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总结一些教育计划。在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重点内容教育,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每个班级设立一个心理保健委员,为每一个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一些因某些原因缺爱的学生予以特别的关爱,确保新生入学教育取得实效,为构建和谐校园保驾护航。
4.正面引导与反面教材相结合。在入学教育问题上,仅仅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教育。如有计划地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校友代表及其他成功人士给广大新生现身说法,引领人生航程,使广大新生知荣廉,明辨是非,同时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反面案例,引导学生往正确的道路发展。
二、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
美国高校普遍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它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提供完善服务为宗旨,通过校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参与配合,广泛开展有益新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熟悉及适应性训练课程,借助于入学前教育和新生日教育等三个不同阶段入学教育模式,使新生完成向校园生活过渡,促使新生和高校融为一体。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1.新生环境熟悉与适应性训练课程。新生环境熟悉与适应性训练是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必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术指导、人际关系等,新生必须修满入学教育课程学分方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资格。美国的入学教育课程比较系统,为新生提供较多内容和较长时间的指导。在一系列讲座中也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现代教育方法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入学前的教育。美国入学教育计划启动的比较早,这种入学前的模式的教育,从大规模的校园参观到小型的团体会议,内容则通常包括与教师会面、校园游览以及学校介绍等。这种模式的项目也面向已经申请该校并被接受的学生,旨在向这些学生及其家长介绍学校服务,帮助学生进行学术和社会方面的调适,提出选择专业和第一学期及学年课程的建议。
3.新生日和周模式的教育。这种模式的项目在新生开学后的某天或者某周举行,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社区”,为学生创造一种归属感,使学生熟悉院校环境。在学生即将开始新的学术生涯之时提供这些活动,无疑给学生提供了熟悉学校环境以及与教师、员工及在校生相处的机会。
4.新生课程的教育。当代美国高校新生讲座可能是美国大小院校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入学教育模式。新生讲座实行小班化,讲座由两部分构成:(1)信息分享,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并学会应对他们面临的最初调适期;(2)创设环境,使学生融入团队,获得社会性支持。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所在院校,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术能力的发展。
(二)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
1.学前和学后教育相结合。美国高校入学教育启动早,随着大学竞争生源的加剧,美国很多高校实行入学前教育模式,把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提前到入学前的暑假进行,既面向已经被该校录取的学生,又面向那些主意未定正忙于择校的生源。领导该团队的是一位专职或兼职的项目负责人,一般由拥有硕士学位的专职人员从事该项目,赋予他们能够按教育目的计划和执行相应活动的职权,同时该负责人则必须具备与多部门合作共事的能力,在院校间有很高的威信,能处理复杂事务。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美国高校建立了学校与新生家长定期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教育的积极作用。学校采取跟家长通话、通信、召开家长代表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经常把入学后的感受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参与到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来,实现学校与家长教育的优势互补。
3.统一和多样化教育相结合。在美国,高校的使命不同,也相应有不同的教育。学生群体的多样化也需要不同的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广开思路,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个性化项目。高校生源多样化,多样化的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针对多样化的学生,根据新生的不同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4.强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群体式教育为主,在一段时间内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这种密集式的教育活动中思想得到启迪,心理得到调适,行为受到约束,这本身就是对教育的强化。在这种强化式的教育中,同时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活动中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功能。
三、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异同比较
在入学教育方面,中美两国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立了入学教育的方案。通过对比可以为提高我国入学教育质量提出建议和观点,以下就是关于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异同点的分析比较:
1.美国高校入学教育计划启动早,中国高校则是集中进行在新生入学后。随着大学竞争生源的加剧,美国很多高校实行入学前教育模式,把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提前到入学前的暑假进行,既面向已经被该校录取的学生,又面向那些主意未定正忙于择校的生源。中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一般是在新生开学的第一个月实施,只有极少数重点大学实施面向保送学生的暑期项目。这些项目启动早,集中化,使学生更早的体验大学生活,既消除了学生择校的迷茫,又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是一种双赢的项目。
2.美国入学教育课程化,要求严格。在入学教育中,美国高校设计了完整的新生环境熟悉与适应性训练课程体系,新生必须修满入学教育课程学分方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资格。中国高校多进行开学后军训、典礼、介绍、讲座等,也没有学分的限制,比较宽松。可以看出,美国的入学教育课程更为系统和严格,它能为新生提供较多内容和较长时间的指导,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对大学认识的系统化。
3.美国入学教育形式多样,中国高校入学教育相比较单一性更强。美国高校的入学教育呈现多样化趋势。在中国,大多数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主题基本一致,面对的是学生总体,现在正逐步走向多样化,广开思路,引导学生,但还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个性化项目。
4.中美两国高校入学教育面对群体不同。美国高校的入学教育群体广,不仅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还面向新生的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中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目前只是面对学生,还没有扩展到面向学生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新生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配合,把项目群体扩大到家庭成员,有利于给新生营造一个成长的和谐氛围。
四、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对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启示
新生入学教育对于整个大学生涯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在某种程度来说,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事情成功了一半。我国高校应该立足于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实际,从美国高校新生入学中吸取一些对我国入学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1.抓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步。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非常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涯的起点,是对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它能帮助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克服思想上、心理上产生的困惑和矛盾的冲突,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适应期,完成角色的转变,为学生顺利地度过大学四年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丰富入学教育形式。在我国新生入学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比较宏观的的观点。即便是形式上偏重着重强调比较狭义的观点,然而像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也以宏观思想疏导为主要内容,偏重校风、学风建设,而详细的学习方法、校园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却很少被提及。我国高校在设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时,可借鉴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采纳的一些实用且可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切实帮助学生熟悉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
3.扩大实施范围。在美国,新生入学教育的服务对象包括中学校里潜在的报考者、接到录取通知的“准新生”和在校大一新生。这种范围设定使新生入学教育成为一项长期进行的活动,使教育的开展可以做到循序渐进。另外,大学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还会以学科、宿舍、俱乐部或协会等形式将新生结成学习共同体或活动团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学生之间的影响,为帮助新生适应各种关系,融入大学生活服务。在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新生涌入大学校园,如何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实现智力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新生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4.调动各方力量,设立长效机制。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在实施时,充分调动校内职能部门,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新生入学教育的顺利实施。另外,美国高校还对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研究或实践的教授及相关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充足的研究经费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人才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中来,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在我国,新生入学教育主要由学生管理部门参与完成,参与人员也十分有限,所以,我们必须吸取美国优秀经验,加强校内外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校外资源的投入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方海明,吴婉湘.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专业化与学术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6,(6):57-58.
[2] 蔡国春.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务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104.
[3] 洪昀,吕晓清. 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J ].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10) .
高中教学笔记范文4
注重知识技能和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主体体验;教师把教学看成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过程,却忽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认知规律。教师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采用灌输的方式“填”给学生。主要体现在:①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将化学学习定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上,唯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课程要求的“统一性”掩盖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②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系统”、“严谨”,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生活需要分离。
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学习成了“背书”、“做题”和“考试”的代名词,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身体验获取知识的机会。将课程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一切为了高考"成为现实教学“主旋律”。轻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只关注学习成绩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导致学生成为重复演练的学习机器,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学生学习的思想压力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
强调教师中心和教师传授,忽视学生主动建构;传统型的教学强调教师讲解和灌输,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使课堂成为名符其实的“一言堂”。学生只有听的权利,没有讲的权利;学生只有被问的权利,没有提问的权利;学生只有服从和遵守教师的权利,没有主动参与制定活动的权利。学生以最简约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讲记背练"、“多记多练"把学生限定在教室和习题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则极大缺乏,学生的学习情感受到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结果导致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效率普遍下降。
从以上二点可清楚地看出传统化学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它淡化了教学中最关键的因素—“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样的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要在化学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就必须对传统教学观进行深刻的反思,跳出它的束缚,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来理解新课程形势下互动教学观的深刻内涵及全新理念,为在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中进行实践创造条件。
2 依据新课标,建立高中化学的新型互动教学观
要建立突破传统教学观束缚的新型互动教学观,就必须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提出“高中化学学习过程是一种科学学习的过程,具备学习的一般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学习,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互动性较强的新型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提倡新型互动教学观,对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形成新型教学模式,增强高中化学学习的科学性和丰富性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新课标精神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存在着相通之处,笔者以高中化学新课标作为精神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策略引导建立了新型互动教学观。即互动教学是一种复合活动,是教师、学生、中间体(包括自然环境、课程资源、课堂氛围等)这三个因素以信息为载体的互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中间体之间全方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新型互动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化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互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动态、立体、交互的信息环境中探究治学的方式,启迪多元的思维,从而培养起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对一个问题具有立体化、多元化的认识的意识习惯。新型互动教学观在化学学科教学上的实践有助于体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将“愉快学习”,“全面教育”的口号落到实处,通过新型互动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更能陶治情操,健全人格。
高中教学笔记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程对比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58-04
中图分类号:G642
当前,社会对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网络建设、网络开发、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技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它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未来的岗位实践中。因此,一方面,我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目前全国授予网络工程学位的院校大约有260所;另一方面,各种网络课程深入到计算机、网络、电子、通信、数理、管理等多个专业,网络课程已成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由于学校层次不同、所属行业不同、教育理念不同、教学资源配置不同,使这些学校各具特色,又有众多的共性。
在美国各高校中,电子相关专业也有大量网络课程,本文仅以笔者访学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例,对比分析中美两国高校的网络课程教学方式,探讨如何进行网络课程的改革。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对网络知识的需求会与日俱增,大学中网络知识教学所占的比重也将得到提升。
1 网络课程设置的对比
先来谈谈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设置情况。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以下简称为UIUC)是伊利诺伊大学三所分校中最大的一所公立学校,位于厄本那一香槟两个小镇上。UIUC工程学院里有两个系与计算机网络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CS)和电气计算机工程(ECE)。CS系偏重计算机,ECE系侧重电子电气。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人员上都是相互交叉的。很多教授既是CS系的教授,也是ECE系的教授。CS系有4个本科学位,ECE系下有2个本科学位,我们仅讨论CS系中的计算机科学学位和ECE中的计算工程学位中面向网络方向开设的课程,在这2个学位中,都按照技术进行组合,形成了一些特殊领域的方向课程。网络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向。网络课程在这2个学位课程中,课程名称相同,课程内容相同,课程编号不同(如ECE438与CS438,课程名称都是“Communication Networks”,同一个老师上课,因此是同一门课程)。
再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课程设置。下面以济南大学(下面简称为UJN)为例加以介绍,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中,下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5个本科专业。我们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计算机科学方向(CS)和网络工程(NE)专业为例,来进行分析。在课程编号设置上,我们采用同一门课程相同编码的方式,即“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中编号都是12305030,这样学生通过编号容易知道是开设的同一门课程。
表1所示2012年秋季UIUC和UJN两校的本科生网络课程设置情况。UIUC的“Communication Networks”课程与我们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大致一样,“Distributed Systems”与“分布式系统”近似,“Wireless Networks”与“无线网络”相似。从表中可以看出,我们开设的网络课程相对美国高校偏少,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科学方向,开设与网络相关的课程太少,并且缺少与网络的新发展和新技术相关的课程(如“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s”)。当今的互联网社会,计算机就是网络,没有网络,计算机存在的意义并不大,所以,网络课程应该是计算机专业需要大力增加的内容。从课程的学分设置来看,美国高校的高级课程占的学分要比基础课程学分高,而我们却缺少高级课程,基础课程学分有高有低,相对混乱。
2 课程内容的对比
UIUC的网络课程在两个系中开设虽然相同,但是不同学期由不同教授讲授,一年开设两次,春秋学期都会开设,分别由CS系和ECE的教授来讲。不同系教授讲同一门课程,但在内容上有较大差异。CS系教授讲网络知识多一些,而ECE教授侧重电子通信方面会多一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学期的课程修学分。
以下是2012年春季CS系教授Robin Kravets与2012年秋季ECE系教授Nitin Vaidya分别讲授的“Communication Networks”课程内容与我们所开设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比较,详细内容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UIUC的网络基础课程都是以Unix网络编程作为课程的第一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而且是后续项目编程的基础。这是我们“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存在的一大缺陷,我们的多种版本的经典网络原理教材几乎都是以多层体系结构的构架来分章介绍,涵盖计算机5层体系结构,从物理层,链路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到应用,以及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知识,很多教材根本没有提及网络编程部分的内容,或者放在教材的最后章节中简单介绍。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了网络原理后,仅仅知道网络各层结构,没有真正从编程角度去学习。
因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后续学期会陆续学习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课程,因此,在这个专业中并没有覆盖“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相关内容。而对于计算机科学方向学生而言,因为缺少开设后续网络相关课程,就使得网络原理课程内容过于单薄。
再看国外大学对这一门课程的设置情况,由于不同教授的讲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侧重面不同的课程。而我们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而且是以5层结构为核心,围绕5层结构从下往上,或者从上往下来讲解,内容相对陈旧,这些应是我们需要改进的。
3 课程考核方式的对比
以UIUC开设的“Communication Networks”本科生课程的考核方式为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总成绩由作业、期中成绩、期末成绩、项目成绩4项构成,如图1所示。在美国同一所高校中,不同的老师讲授同一门课程时,评定分数的标准有差异,但是总体上分类相同,百分比略微有不同。而我们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总成绩由四项构成:点名、作业、实验和期末成绩。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美高校的网络课程考核方式存在巨大差异。
与美国高校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相比,我们的课程考核普遍缺少期中考试一项,而增加期中考,试,会在学期中间督促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也能减少学生期末临阵磨枪的投机取巧现象。另外,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们的课程实验评价占比与美国大学的项目在课程考核中所占比例是有较大差异的,我们的实验成绩占10%,而UIUC编程项目是占分值最高的,达到35%。这说明国外高校对于实验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我们,我们课程的实验是与讲课内容结合,讲了一章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本章内容去做验证性实验,验证类试验偏多,综合设计型试验较少。而国外的项目成绩来自于开学初老师布置的编程项目,分组协作完成一个项目的编程,这个项目要求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尤其对于计算机科学方向的学生而言,程序设计是未来工作的必备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增加网络程序设计的内容。由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实验内容过于零散,系统性不强,缺少贯穿课程的项目实现。对于计算机科学方向的学生而言,没有后续的网络课程内容,所以应该调整课程内容,增加网络编程,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的内容。
我们课程的作业和考试内容,偏重记忆性的题目、概念性题目居多,导致一个班级的作业答案就是少数的几个版本,无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国外高校的作业题目则极少有概念性的,多是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探讨,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抄袭作业,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应减少客观题所占的比重,增加主观思维类题目所占的比重,增加期中测试,并将期中成绩计入最终成绩,形成较为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教学笔记范文6
>> 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比较研究 学术期刊审稿史回眸 医学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构建与管理 学术期刊在线审稿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改善学术期刊编委审稿不及时现象的几点建议 对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队伍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也谈学术期刊的现状和经营理念 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库的建设及动态管理 学术期刊如何“反腐” 轻松翻阅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分群研究 学术期刊不是商品 学术期刊泡沫管窥 学术期刊与学术批评 基于适他理念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开发策略 论学术期刊的观念创新 学术期刊的功能和使命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修正 学术期刊的编辑意识 学术期刊如何捍卫公信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Information for Authors[EB/OL].(2006-10-25).[2013-04-15].http:∥.
[12]刘克兰.科技期刊实行三级审稿制的评价[J].编辑学报,1995(3):135-138.
[13]孙,董高怀.“三审制”并非简单的话题[J].编辑之友,1999(6):76-79.
[14]冷怀明.科技期刊同行审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48-150.
[15]熊伟.试论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的发展趋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3):46-49.
[16]金晓明.论学术期刊的审稿方法与发展趋势//第六届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出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7-08-01)[Z].2007:43-46.
[17]王健华.科技期刊审稿制度探析――关于“三审制”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3):107-109.
[18].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19]上田修一,田敬子.情の生と[M].京:草房,1992:123.
[20]山崎茂明.学のレフェリシステム[J].科,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