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育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育方案范文1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高职体育
1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归纳为:
①自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交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
③辩证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④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⑤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和谐友爱。
⑥文明道德教育:尊重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⑦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
⑧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爱护体育器材,积极搬放回收器材,打扫体育场地卫生。
2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1教学内容渗透
体育锻炼运动量大,一些体质弱的学生常不愿参加,体育教师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常能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自觉刻苦地参加锻炼。体育教学的规范化要求高,操作必须掌控一定的动作要领,教师可以通过提示、示范、讲解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和行为规范教育。体育教学大多去室外进行,使用器材教具面广,在组织学生搬放,使用运动器材的过程中,能直观而自然地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教育。
体育与军事教育,保健教学,心理教学,运动教学,德育教学等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联系性,教师通过团结,严肃,活泼,互助的课堂气氛的创设,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就能取得明显的集体主义教育之功效。体育教材可以结合许多事物以多种形式教学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达到身体锻炼情操的目的。
下面举两则范例:
例一:
在队列队形练习中,通过学生集合,站队,立整,稍息,看齐,齐步走,跑步走等内容的队列队形教学,就能体现集体主义军事化的训练特点,以此激励学生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的精神。
例二:
在“跨栏”中,往往有不少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是作为教师及时采用低栏前面加上海绵垫子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跨栏”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体制,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体育老师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时机。
2.2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根据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交教育的效益。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求和难点。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又比如,同样是体操队列、队型教材,采用“兵营”式和“观摩、江报、评比”式的俩种组织教学形式,后者符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德育渗透。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武术、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游戏和球类,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最好的捷径之一。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感染力给学生讲解的故事,进行红色革命教育,激励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培养了学生站队快,而又整齐。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2.3教师形象和语言渗透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严于律己。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老师正上课迟到早退,学生有时就会说老师您迟到啦!老师听起来脸就会发烧,感觉很不自在,对学生就严肃不起来,会对学生纪律产生消极影响。树立威信就会降低。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术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理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示范规范—动作标准正确,熟练优美。
教案规范—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仪表规范—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环境规范—场地设计合理优美,教具摆放有序。
行为规范—举止大方,处事得体。
2.4寓情于教.以情感人的教学渗透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间双边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
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的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奋斗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2.5教学中用评价鼓励,启发式的渗透
表扬赞美有如学生打了兴奋剂,批评挖苦便可丧失信心,经受挫折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没有了上进心和积极性。使表现不错的学生更加勤奋的学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突出特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与启发。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和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的很好的效果。
例如:
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的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五种激励法和批评三原则:
五激励法
①兴趣激励法;
②信心激励法;
③自我激励法;
④语言激励法;
⑤榜样激励法;
批评三原则
①不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身体;
②言行不粗暴;
③就事论事,不以学生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2.6事件中的处理渗透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的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予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使他们接受批评的同时又提高了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3结束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
德育教育方案范文2
一、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它的优劣直接决定课堂能否灵动。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努力做到:1.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的起点,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通过了解,应弄清这些问题:教学目标中有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正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教学重点,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优化教学内容。新教材倡导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将教材为我所用,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此,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以下问题:(1)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重点、难点又是什么?(2)教学从哪里开始?课文中的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3)除了教材,还需要补充什么?只有回答了上述问题后,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3.构建弹性的教学预案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所以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案预设时,要“大气”,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考虑预案时要在“粗”和“细”上下工夫,“粗”指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 “细”指的是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入、透彻。
二、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课堂是生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这就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1)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试想学生是喜欢一个能够旁征博引许多诗文,并能信手拈来穿插在课文讲解中的老师?还是喜欢一个只对“大江东去”这一首词精讲细析的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因此,要想打开学生的视野,教师的视野必须开阔,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渊博。(2)教师的教育机智。式无常式,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遍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往往出于教师课前预案的设想之外,所以课堂上会经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的无能,而课堂上的灵动往往就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所表现的机智上。
教师在课堂上要顺学而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让课堂真正“灵动”起来,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借学生的质疑生成。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奇思妙想,令教师一时难以置否。这些问题有的是学生理解错误造成的,有的是没有读懂上下文引发的,也有的是领悟不透文章的要旨造成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敏锐地捕捉住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备课时我准备了许多资料,但是一上课有个学生这样问:“这么衣衫不整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小女孩的爸爸却觉得他是个伟大的人呢?”这是一个牵涉到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备课时始料未及的,我认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探讨,学生终于理解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调整教学思路,体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教”的和谐统一。我们只有根据教学情景及时调整,才能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德育教育方案范文3
与教学理念的守旧相对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也缺乏新意。受“健康第一”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片面地强调传统的增强学生体质的课程和体能达标测试。我们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中,体操课所占的时间比例最多,达到60%,而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可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课程,总的时间比例则只有35%。一些现代体育技能课程,如健身操、瑜珈、标枪等,很多学校并未开设,即便开设,所占学时总比例也不足5%。很显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还较传统守旧,与现代化的、快节奏的社会不相适应。在浙江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堂上教学的内容通常是体操、篮球、乒乓球、单双杠、铅球等常规体育技能,这些项目多数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到高职院校后仍然学习,很难从中学出兴趣来,因此这些体育技能课中,很多学生参与热情显得很低落。我们调查中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体育课没有意思,有的甚至建议学校不要开设体育课,以免浪费时间。
教学方法传统
教学方法上,受体育课场地条件限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示范教学法,即教师面对学生集体进行示范,然后学生跟着模仿,这样反复尝试,直到学生动作模仿到标准为止,而现代的多媒体动画动作示范教学方法等鲜见采用。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般环节是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示范教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纠正动作,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动作较规范的学生带头组织全组进行反复训练。这种行为主义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确也是体育课中少不了的,但将之贯彻教学始终则难免让学生生厌。我们现场观摩了全校十二位体育老师共四十个课时的体育课,四十堂课中,体育老师无一例外都习惯性地使用传统的示范教学法,而且对于同一体育教师而言,其课堂前后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纵观四十余堂课,每堂课都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时无精打采,敷衍塞责,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佳。
教学评价内容片面
受“增强体质”和“技术教学”等观念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普遍过度强调体能与运动技能的测评,而对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关的学习态度、动动习惯、意志品格、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则有所欠缺。评价上的片面性导致教学活动的片面性,教师一味强调学生的体能训练,而学生也一味地只注重体能训练,从而对体育活动中相关的精神价值内容集体忽略。这样的评价,无疑会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越走越偏。我们在浙江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抽查了几个年级学生的体育成绩表平时考评记录,结果发现体育成绩都是体能测评成绩,平时的考评记录多数都只有考勤记录,没有真正对学生的体育表现的考评记录。这印证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片面性。
师资力量不足
根据调查统计,浙江全省39所高职院校,每年需要开设体育课的学生有50000余人,而体育教师则不足500人,师生比约为100∶1。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师生比应为1∶18。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严重缺编。以较少的教师面对较多的学生开展体育教学,必然面临重重问题,教学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证。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校有教职工300多人,而其中体育教师仅12人。全校学生5000余人,每年约3500名学生需要学习体育课程,体育教师与上课学生的比例约为1∶300。很明显,该校师资严重不足。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体育教师们都超负荷劳动,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也就实在难以保证。
训练场地有限
调研发现,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场地十分有限,许多学校只有4~8个篮球场,1个足球场,而且部分场地还对外出租,常有一些赛事进行,导致教学中经常不能使用。由于学校普遍扩招,学生班级多,同一时段上体育课的班级也相应增多,现有场地往往不够使用。走进高职院校,不难看到一些花园空地、步行广场、教学楼架空层、楼间广场等稍微宽敞一点的地方,都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此外,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数量十分有限,由于每次能在场地上训练的人并不多,这些场地的使用更显得十分紧张。还有如网球、排球等场地,许多学校甚至还没有,相关课程无法正常开展。
教学班额偏大
调查发现,受师资和场地的限制,70%的高职院校存在合班上体育课的现象,体育教学班普遍超过60人,有的甚至上百人。这使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负担成倍增加,体育技能的指导显得非常困难,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练习的效率大打折扣。以一个60人的教学班为例,教师在示范一个动作后,如果要逐个指导,每个学生身上保守估计为30秒,那么全部指导完毕则需要30分钟。一节课就45分钟,剩下的15分钟里要想再另教一个动作就已经不可能。在这种现实下,体育教师们往往在动作指导上只注重抓典型,即整体上观看全部学生动作完成情况,发现动作严重不规范的,才予以个别指导纠正。如此一来,就容忍了许多学生一定程度上的不规范。而这种小毛病会在教师的容忍中聚积,时日一长,直接影响到多数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再者,由于班额过大,师生互动交流也就跟着减少,教师往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有意无意地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与教师交流的渴望。这种现状持续存在,最终使学生无法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对体育失去兴趣。
教师科研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受传统的体校教育影响,很大一部分文化素养不足,科研意识淡薄,只注重自身体育技能的提升,而忽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普遍缺乏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意识。我们对浙江39所高校200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主动申请科研课题或撰写科研论文的人仅占10%左右,而多数人都是处于被动科研的状态,即需要评职称时,才设法写点论文投稿。由于缺乏科研意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更不会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视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此一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一直持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也就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解决策略
1转变思想,树立新课程理念
当前时代要求以人为本,要以完善人的人格及生存方式为主要目的。与此相应,教育上要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即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实施体育教育时,不能为体育而体育,而要把体育放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去考虑。此外,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部颁布了《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这一更名,体现了体育教育不能再以体育技能为目标,而要把学生的健康作为终极目的。因此,体育教育不能简单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以某一体育技能为教学目标,而要设法通过体育教学来完善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获得体育技能、养成健康第一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培养长远的体育兴趣和健康意识,以此让他们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在教学方式上,高职院校教师要设法从竞技体育向健康与终身体育转变,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均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2立足实际,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体育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应立足实际,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将走向社会,从事相关技能型职业。体育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应考虑他们将来的需求,在开展好公共体育项目的教学之外,还应增加一些有利于他们将来职业生涯的课程内容,如有关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终身体育兴趣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让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与职业压力。比如建筑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会高空作业,为此,他们需要在体育课中锻炼平衡力、攀登能力,还要预防恐高症的出现;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手掌、肩、脚掌、腰等部位用得较多,体育教学中可以增加上下肢协调训练、肩带肌、躯干肌及脚掌力量训练,上下肢静力耐力训练等内容。此外,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以后,与人协作完成工作任务是必不可少的,在体育教学中增加集体协作方面的训练也就显得十分必要。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完成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而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和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自主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从整体上优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使体育教学内容切合学生需要,使他们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有益于他们的职业生涯。
3以评促学,改进体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当前社会语境下,体育教学评价要注意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进行,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要把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技能以及所学知识与技能对将来职业的促进效果等指标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在评价方法上,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为确保评价的规范性,体育教学部门应制作统一的评价表,表中涉及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体能、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心理和兴趣、体育参与情况等,各项指标均应注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为方便成绩计算,每项指标都可以进行量化,比如对“体育心理和兴趣”这个指标,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量化:(1)对体育活动有较强的兴趣,并主动积极参与———10分(2)对体育活动热情度不高,被动参与体育活动,无缺旷———8分(3)对体育活动有排斥感,体育活动少量缺旷———5分(4)对体育活动毫无兴趣,经常缺旷———2分以上方式,可以将一些定性评价进行量化,以方便进行成绩核算。当然,这种定性评价量化的方式必须要注意科学性,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实际,另一方面定性分层要合理,量化差距也要适当,分值分配更要综合考虑在成绩总分中的合理比例,否则就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类似的注重过程的评价做得好,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会有良性的促进作用。
4适应发展,充实体育师资队伍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对体育教学的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改变这一现状,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学生规模和教育部有关师生比的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体育专业人才进入高职院校。在人才规划上,应充分考虑人才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职称结构等,力求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学校招生规模协调发展。此外,学校还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科研,让他们在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学术研究,以此培养一批体育学术师资。具有学术科研能力的师资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加大投入,扩充体育场地设施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场地普遍不足,部分体育设施也很欠缺,这令体育教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此,政府应考虑加大对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的投入。当然,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能盲目扩建,而要结合学生规模来评估和分配。大型场地,如足球场,一个高职院校有一个足够;中型场地如篮球场、网球场等,则可根据学生规模和场地实际,建设四至十个;小型场地如羽毛球场,则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资源进行建设,甚至可以在篮球场上建,实现篮球场与羽毛球场的合并使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
结语
德育教育方案范文4
情境教学法在近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通过课堂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应根据英语的学科特征,在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化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融入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外国友人来中国游玩,向学生问路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扮演外国人来进行对话。这种情境设置的确能够起到锻炼学生英语口语的作用,但学生在对话时常常会选择自己熟知的单词或语句,对学生口语应变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真正的外国朋友请到课堂上,让他们配合情境,与学生们进行口语交流。这样一来,就能够使教学情境真正活起来,学生们会对与外国人交流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对话过程中切实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2.营造轻松气氛。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新课改要求之下,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英语教学始终在融洽的氛围中推进。良好的学习气氛能够使学生保持精神上的专注、心态上的放松,使学生拥有大胆创新的信心和勇气。例如,在词汇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享自己记忆单词的心得,对于一些比较难记的词汇,鼓励他们想办法来辅助记忆。如有的学生会巧用音标来降低记忆难度,有的会将单词拆分,进行分别记忆,有的则会利用加减或者替换字母的方式来记忆一个系列的单词。另外,当学生取得进步后,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学生融洽的气氛当中更愿意投入精力来开展英语学习。
3.成立学习小组。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很多英语问题在小组内就可以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来进行小组划分,一般4-6人最为适宜,小组中既要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又要有成绩偏差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使班级整体英语水平得到提高。教师要在学习小组的运作方式上进行创新,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而非仅作为一个名头存在。比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英语探究课题,如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区别,让学生分工进行资料收集,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在汇报探究结果时,要说明小组内的哪位同学完成了哪部分任务,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分享合作心得,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了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并且能够从中获益。
4.开展课外活动。
德育教育方案范文5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校园经典文化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探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以德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最终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
二、具体工作
(一)德育工作
1、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每一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德育工作者,然后是一位学科教师。欲成材,先成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理应是学生德育工作的榜样。教师在好读书、乐读书、言行举止、自我约束、榜样示范等方面,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力争成为学生品德的楷模。
2、经典文化教育为主线,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以《弟子规》为主要学习内容,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校园。通过主题班会、诵读经典等活动,大力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从师生互相敬礼、鞠躬开始,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3、狠抓基础文明建设,营造学校德育环境。
好习惯是长期坚持训练的结果。继续深入开展以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寝室“等活动,完善评比制度,提高升旗仪式和两操质量。明确文明学生标准(即衣着整洁、举止文明、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生活俭朴、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劳动),通过开展班级竞赛,力求做到人人深刻明白,个个自觉执行,提高学生修养。
4、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管理的主体地位。
要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发挥先进学生的作用。通过学生会、共青团等学生组织,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以团总支为领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会干部,锻炼班干部,提供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德育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和提高。
(二)班主任工作
1、继续加强班主任考核制度,对班主任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进行等级评定,做好引领工作。对各班礼仪常规、卫生、纪律、两操、出勤、活动开展、主题班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评比,以考核促提高。鼓励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力争上游。激发班主任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评价体系。
①、抓主题班会,坚持正面教育,突出我校经典文化学习的主体地位。
②、加大力度注重日常班级管理。
③、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及对优秀学生的培养。
④、沟通家庭、社会教育,督促课外活动的有序开展。
⑤、突发事件及时处理,重大事件及时报告。
2、班主任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上。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抓好各项工作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并及时做好反馈。强化学年组长在本年级工作中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学年组长的主导作用。
3、优化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对家长的来访和教师的家访作好记录。及时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通报班级管理、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以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三)做好学校的卫生工作。
加强卫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实行政教处主抓,确保学校卫生工作达标,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1、卫生检查实行政教处主管,各学年轮流值周的管理形式。每天按时对各班级卫生及室外分担区进行检查。同时,每周四各班级要进行卫生大扫除,由学校统一进行检查。做到室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有序,校园内整洁无垃圾,无卫生死角。
2、每周对各项检查分初、高中进行综合评比,设值周流动红旗,把卫生检查评比的结果作为班级考核的内容之一,作为优秀班级评比的重要条件之一。
3、定期对学生个人卫生进行检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四)其它常规管理
1、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学生的安全为重中之重,杜绝隐患,并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学生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校园的整体安全。要求学生不准随便出校门,认真履行请假制度。
德育教育方案范文6
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中小学 安全教育 防范 处理
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建筑物倒塌等意外死亡的,每年达1.6万之多,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这些花季少年
夭亡再次警示我们,中小学生安全隐患令人震惊,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防范刻不容缓。“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天职。我国现在有2.1亿在校中小学生,他们离开家庭走进学校,学校就应该担负起安全防范的责任,对学生的生命健康负责。
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孕育着希望的开端,预示着未来的收获。少年儿童正值人生的春天,对中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无疑如同在生命中播下了平安的种子。俗话说,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要切实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抓好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学校安全防范与处理。安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1.学法用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保障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他们的人生安全。然而目前发生的侵害少年儿童的事件仍时有所闻,并且由于受害人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常常不能想到运用法律来大胆地保护自己,造成违法犯罪者有机可乘,变本加厉。最近,重庆有四名少女(三名中学生)被带到缅甸,幸被警方救回。无知少女埋怨警察未能让她们挣到钱,见到妈妈骂“爬开”,执迷不悟。
我们要求少年儿童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一方面是要让他们从小自觉遵纪守法,长大成为一位好公民;另一方面就是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同时,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人格尊严,明确自己拥有的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尊严和权益遭到侵犯与损害时,学会采用合理合法手段,运用一切可以和可能调动的资源,机智勇敢地进行抗争,充分发挥自我保护的作用。学校请沙区少年刑审庭杨庭长,结合案例做专题法制报告,典型的人和事,精彩的讲解,学生颇受感动,效果显著。
2.学会生存,掌握自我保护技能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
2.1 从听到的小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教师组织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如福安市某中学一位年仅16岁的初三学生,无视“高压危险”的安全警示,爬上了离地面3米多高的变压器台架上方铁横杆捉鸟,结果被10千伏高压电击。经紧急抢救,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已致残。收集学生在体会中写到:我也曾经有爬上电杆拿风筝的想法,今天我听到了这件事,回想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怕。十年前学校发生的“脚一伸,赔偿三千元”恶作剧,故意把一同学弄倒门牙拌断治疗费。教训深刻,引以为戒。
2.2 看到的小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眼睛是我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小事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也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如:学校看木偶戏表演结束,学生端者着椅子上楼梯,前边二年级一瘦小女生被拥挤的人群一挤,失去重心,侧身倒地,几个男生跨过女生而去……
这种情况就经常在我们学校集会时出现。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在班队活动课上让学生讨论:假如有同学不小心把这位女同学挤倒在地上踩去了,后果会怎样?假如你当时就在这位女同学的身边,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位女同学,你会怎么办?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后积极发言,认识到位,提高了类似安全事故发生的防范意识。
组织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边的安全隐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如“5.3”两车撞击余阳事件,张权上学时私自到民主湖捉虾溺水身亡严重事故等等。
2.3 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少年儿童活动的领域愈来愈广,接受的事物愈来愈多,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自我保护意识及避免伤害的能力也比较弱。因而他们往往在突发事件到来时容易受到伤害。正因为儿童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能力极其有限,而且仅靠大人跟在身边保护是不可能的。所以,积极的办法是引导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树立自护自救观念,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机智勇敢地处置遭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和危险,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
有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把手割去,捏着伤口,哭着,跑进教师办公室请求教师的帮助;有同学上体育课,不小心脚上擦破了皮,哭着……各种各样的大小问题全部找老师,学生已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针对这一点,召开班会,倡议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伤小问题自己解决。同时在学校医务室准备了一些伤口消毒药水及一些包扎伤口用的物品,教学生尝试包扎一些轻微的小伤口。从此,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一些小意外,能自己到医务室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体验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
我们要对儿童进行以“生命大于天”的自我保护教育,让他们知道保护生命是现代社会人的最基本权利之一。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我们应针对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从校内学习和校外活动、家庭生活,以及预防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方面,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交通、消防、用电等安全常识,提供预防和紧急应付各类事故的常用措施和方法,教会他们识别常见的安全符号和标志,告诉他们常用的求救电话号码。观看安全教育片《花季少年》和《生命安全高于天》。学校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和《紧急疏散演练预案》,针对消防和不名气体先后两次实战演习,学会紧急情况下逃生技能。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故或案件教育他们,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自我保护,形成一定技能,使他们学会处事不惊,遇险不慌,真正起到自护自救的作用。
3.增强“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现实生活中,既有许多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同时也不免存在一些消极、甚至有害的因素,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颓废、丑恶的生活方式沉渣泛起,正在毒害人们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成为诱发犯罪、破坏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盲从不合理的事物和屈从不正当的要求,甚至被坏人所利用,这在青少年当中时有发生。迷恋网络游戏导致荒废学业,网上交友良莠不分走向深渊,中学女生误入歧途,这不是危言耸听,值得深思。
应当看到,少年儿童在其向成年人过渡期间,由不成熟到成熟,正值身心发育时期,具有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我们应以利废偏,根据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大,愿意接受真理这一特点,抓住这一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等方面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运用正面教育,先入为主,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免疫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行为侵蚀,这才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六至十二岁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开始逐渐的变化,特别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意识。虽然识别能力、自控调节能力都存在不少缺陷,但如果认为他们还未成年,就不尊重他们的意识与行动,无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则往往会使幼小的心灵产生扭曲,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们的愿望,重视他们的意见,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创设民主愉悦的氛围。既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严加管束,严而无格,更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的少年儿童,采取耐心、细致的引导,进行有关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事,引导他们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当他们有了进步,及时地勉励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一旦遭到挫折,热情鼓励他们去克服。
我们在加强教育、保护的同时,应注意尊重儿童个性意向的正确发挥,才能有利于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自信,提高他们的自主、自制、自理能力,增强应受能力与承受能力,也才能使少年儿童自我保护得到体现。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