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1
一、企业经营范围的概念和性质
经营范围,亦称营业范围,是指由企业章程规定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在国外的公司法律制度中亦称为企业法人的目的范围。我国目前关于企业经营范围的规定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民法通则》第42条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13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可以修改章程,改变经营范围,但是应当办理变更登记。”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范围不仅是企业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的事项之一,是企业开展具体经营活动的依据和规范,也是法人章程的必要记载事项和法人内部自律性管理所遵循的依据。
关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性质,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一是权利能力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是对于法人活动范围的限制,也就是对于法人权利能力的限制。法人超出其民事权利能力范围所实施的民事行为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应该说主张经营范围是对法人主体一切商事活动的完全赋权,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一律视为无效法律行为。二是行为能力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不是对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而是对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法人的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只是其行为能力受其经营范围的限制,超出经营范围的活动为效力待定,如果事后经修改章程取得行为能力,则该行为可以因补正而具有完全效力。三是内部责任说。认为经营范围是法人内部关系的准则,仅为股东限制董事或经理人滥用权利、追究董事或经理人责任。以及要求责任人赔偿公司损失的依据。公司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对外当然有效,而不论相对人为善意或非善意。四是代表权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不过是划定法定代表人对外代表权的范围,而这种对外代表权的限制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法人超出经营范围以外的行为属于超越代表权的行为,应为效力待定,存在予以追认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范围是企业民事权利能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其民事权利能力的全部。商事活动中,企业作为商事主体,需要自主选择从事经营活动,而国家从实施产业政策、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交易安全等方面考虑,为这种经营活动划定了边界,这就是经营范围。企业经营范围对内规定经营管理者的权力边界,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对外则是企业作出的某种声明或承诺,它使交易相对人因知晓企业的经营范围而获得与之进行交易的便利,企业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其效力视情况而定。
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法律效力和主要功能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对商事登记进行统一立法,经营范围登记的效力问题在理论和实务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许可主义、公示主义(亦称“抗辩主义”)和折衷主义三种观点。
许可主义认为经营范围登记属于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企业的一种赋权行为,未登记,不生效。其主要依据是《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而《行政许可法》明确将企业登记纳入调整范围,经营范围作为法定的企业登记事项。自然具有许可性质。公示主义认为“登记”为行政机关利用其公信力,向不特定对象公开企业相关信息,以维护交易安全,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公示主义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观点。折衷主义认为“登记”兼有许可与公示两种效力,不能一概而论。其主要依据是《公司法》第12条的规定。
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现实状况应为折衷主义,即企业的经营范围由投资人在制定企业章程时加以约定,但同时又被作为法定登记事项。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审查核准: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改革方向则是公示主义。基于这一思路,研究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方向。确立和保留企业经营范围登记制度。应发挥如下四种功能:
一是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决策参考。通过经营范围登记,政府可以对相关行业发展施以影响和控制,落实国家行业准入政策;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可以掌握市场主体的数量、资本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资本进出动态,修订完善产业政策,有效实施宏观经济调控。
二是维护交易安全。通过企业登记信息公开、营业执照记载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企业的经营范围,方便判断交易对象的资格和履约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维护交易安全。
三是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在股权的高度分散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日益分离的情况下,使投资人知晓并确保其投资用于其成立公司的目的范围,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经营管理者则据此对股东做出承诺,确保股东的投资将用于章程约定的经营项目。
四是方便国家税收征管。登记机关通过经营范围登记确定企业的经营项目,税务机关则据此确定征税科目,从而明确具体的征税对象、范围和幅度,保证国家税收征管的有效实施。
三、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的主要弊端
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许可主义色彩和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存在三大主要弊端。
一是章程规定与登记确认之间存在矛盾,影响企业意思自治和经营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范围的选择和确定属于投资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当然,其前提是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法律规定),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主导和安排有着本质的区别。基于这一价值判断,新修订的《公司法》第12条首次将公司的经营范围的决定权交给了股东,即由公司章程规定,这无疑是立法朝着市场规则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该条又同时规定公司经营范围应当依法登记和变更登记,体现了立法者的谨慎和矛盾,带有明显的“转轨”痕迹。
这一制度设计看似兼顾了企业意思自治和政府有效管制两大目标价值,实则使权利(权力)归属不清。依法登记作为必要条件,使股东自治权不能完全落到实处,必须经过与行政机关的谈判沟通过程,其权利实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人员的素质和当地依法行政的水平。而章程规定又使登记和变更登记的性质和效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情况瞬息万变,需要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迅速判断、迅速决策和迅速实施。而登
记程序从咨询、材料准备、提出申请到作出登记决定,在各环节高效顺畅的情况下,至少也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完全可能使那些循规蹈矩的企业错失商机。新修订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一般超范围经营的处理作出了较为宽松、温和的规定,既可以看作是对《公司法》第12条的应和,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上述制度缺陷的补救和矫正。
二是企业设立登记与特定行业许可实施顺序颠倒,妨碍了企业设立行为。在正常的企业设立过程中,投资人在制订章程、缴付出资、建立组织机构之后,需要先取得主体资格。解除验资专户的资金冻结,征用土地、建设厂房、购买设备、招聘人员,开展各项筹备活动。另一方面,行业许可部门也需要根据申请人的资金、场地、设备设施、人员资格等实际情况,判断申请人是否符合许可条件,科学合理地作出准予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因此在逻辑上。应当是企业取得主体资格在前,行政机关准予行业许可在后。但现行的行业许可多数为企业登记的前置许可,要求相关企业在设立登记前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否则不予登记,即“许可在前,登记在后”。这一制度安排明显存在逻辑问题,也给企业的设立行为制造了不少障碍。《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工商部门与质检部门围绕食品生产许可是否前置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尽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援用旧例,最终支持了工商部门的意见,但质检部门的许多观点不无道理。
三是经营范围登记有许可之名、无许可之实,工商部门登记管理权责失衡。无法加以引导和规范的无照经营主要有两大成因:一是从事特定行业的申请人无法取得前置许可(或不具备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起码条件,或因取得前置许可成本过高);二是经营场所不具备工商登记条件。前者由来已久,与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制度相生相伴:后者则是近年来城市大规模征地拆迁和国家对“住改商”的一系列限制性政策所造成的。数量上前者居多,是产生无照经营的首要原因。
无照经营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挑战国家法律规定和行政管理秩序,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必须依法查处,问题是应该由准来查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把经营范围登记的本质和无照经营的成因弄清楚。《行政许可法》把企业登记规定为一类行政许可,但经营范围登记并不具有“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许可属性,企业经营范围中的许可经营项目由前置许可部门审查批准,企业登记机关依“葫芦画瓢”核定相关经营范围,不能视为“二次许可”:一般经营项目由登记机关依照章程、合伙协议予以登记,只在文字表述上进行规范。对这两类经营项目,登记机关都无需也无权进行实质意义上的许可审批。既然如此,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和《行政许可法》的“谁许可、谁监管”的立法精神,对未经批准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理应由前置许可部门进行查处,无需前置许可的无照经营才应由工商部门进行查处。
但多年来企业登记与特定行业许可“挂钩”的制度安排,使原本的“无证”经营变成了“无照”经营,原本理所当然由前置许可部门承担的监管取缔责任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再加上《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在监管责任划分上模棱两可,一些领导和司法、监察部门片面理解,不问成因地把所有无照经营行为的查处责任归于工商部门,工商部门承担了不应承担的巨大责任和风险。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引发许多深层次矛盾的根源,其结果是,工商部门在登记上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看门人”。在监管上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打工仔”,在问责时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替罪羊”。另一方面,由于有权无责,一些许可部门“只许可、不监管”,不能主动地、因地制宜地采取降低门槛、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改善服务等办法对无证无照经营进行引导规范。这个问题无疑是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中,工商部门最关心、最现实、最利益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触及,研究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就不完整。
此外,现行经营范围登记制度还存在若干技术性问题,如:不同类型企业超范围经营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同,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待遇不公平:国家工商总局2004年梳理形成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目录》未适时更新,也未依法正式公布,个别项目(如环保)是否前置许可存在争议,登记人员审查把关存在风险隐患:2004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滞后于经济发展。参考作用下降,部分新兴行业核定用语不统一、不规范:许可经营项目标注有效期和分公司经营范围不得超过总公司经营范围的规定导致多次变更,加重了企业和登记机关的负担;许可经营项目和一般经营项目分段核定的模式不能突出企业的主营业务,影响行业统计准确性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登记机关依法登记、规范登记。
四、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各地工商部门立足当地实际,基于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在改革经营范围登记制度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造出一些新鲜经验,获得了一些有益启示,但由于种种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北京中关村的“三句话”模式,其实质是放弃了经营范围登记,过于超前;一些地方通过个案或普惠政策形式,试行“筹建登记”、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两分离”制度,缓解了工商登记与行业许可的前后置矛盾,但由于法律支撑不足,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一些地方工商部门促成当地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划分无照经营监管责任,但协调成本较高,各地党政领导认识不统一。相关部门反应强烈,全面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
我们认为,在找到更有效、行政成本更低的办法之前,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实施的企业经营范围登记还有保留的必要,但必须加以改革。这种改革应当是立法层面、制度性的创新,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调整和细枝末节的修补:应当是站在建立完善统一规范大市场的高度统筹考虑,而不是寄望于地方各自为政的变通和突破。在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上,应当旗帜鲜明地确立公示主义原则,摒弃和修正带有许可色彩的各种制度安排。据此。提出如下两策供参考:
一是将企业登记与行业许可彻底“脱钩”,突出经营范围登记的公示作用。在立法上,明确企业经营范围由章程规定。未经依法登记和变更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在登记实践中,明确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项目和必要的用语规范外,登记机关忠实记载章程规定的经营范围。在规则上,明确企业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由企业自行报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经批准方可从事该项业务:许可经营项目申报审批的时间根据企业自愿和有关行业许可的特殊规定,既可以是在企业登记之前,也可以在企业登记之后。在技术上。为了维护交易安全,防止交易对象误认,可以将登记事项由
“经营范围”改为“申报经营范围”;还可以根据企业是否取得特定行业许可的情况,在该项目后加注“(已经许可)”或“(未经许可)”字样;企业经营范围变更的,可以在企业权力机关作出决定后1~6个月内申请经营范围变更登记等等。
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2
物流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系统性强、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培养具备职业化特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已成为大多数高等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目标。
创新型应用人才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并且能够运用创新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但笔者认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定义为: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在学科开设方面,自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到2008年,全国254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54所大学开设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从现行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上看,在物流课程的开设上一般有《物流管理概论》、《仓储管理学》、《运输学》、《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设计技术》、《国际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英语》等理论课程或类似课程,但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重课堂理论教育而轻实践操作能力培训。由于场地、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一些高等院校缺乏物流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生只能从课堂上教师的讲述和通过观看实务视频、到企业参观等形式获取理论知识以外的物流实务知识。从效果上来看,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够达到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
(2)灌输式教育多于启发式教育。教授的知识多而杂,但都是抽象的理论,即使是案例教学也是就案例讲案例,没有尽享扩展性讨论。所以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举一反三,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能够结合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出发,导致培养目标广泛而没有针对性。学生完成四年学业后感到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精,更不用说从事管理工作。而企业需要的是能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人才,尤其是从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管理、国际物流事务的人才。所以现在的毕业生虽然工作容易找到,但大多数都是从搬运岗位干起。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落到实处,对于高校来讲,要利用好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来可为当地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服务当地经济,二来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在就业方面增强优势。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设计
柳州是广西及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全市工业涵盖30多个行业,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产业,制药、化工、造纸、制糖、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并存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企业,如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工集团、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柳州又是大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湘桂、焦柳、黔桂等铁路干线从柳州通过,向南可通过越南直达东盟各国,也可在防城港实现海陆多式联运,并且拥有国家一级口岸,水路可通过柳江深入广西中、北部广大腹地甚至湖南、贵州等地。随着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与日俱增,柳州大型的物流企业现有五菱物流、桂中海迅、瑞泽物
流、中铁物流园等。柳州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柳州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柳州高校来说,针对柳州产业结构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条好的途径。柳州以汽车、机械产业为龙头,这些行业的物流运作涉及到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及废弃物物流。所以柳州高校的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设计应紧扣这一流程,使学生熟悉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和其中具体的物流操作和细节,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管理学科要求以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所以公共课程的设计要包括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管理学原理、会计学、法律等。专业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要有一些工科基础课,使学生了解车间现场的车、磨、刨、铣、钻等工艺,使学生能看懂零部件三视图,在学生进入汽车、机械企业就业时,就能很好地理解生产物流,容易上手,并且在做采购业务时,能看懂零部件设计图,理解规格、精度要求,不会出现纰漏。另外在专业课的设计上,要体现汽车、机械产业链的特点,要有从采购到废弃物处理一系列的课程。实践课程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据,最大程度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如表1所示)。
3 实践课程解读
3.1 金工实习
通过车、磨、刨、铣、钻、焊接等工位的机床操作,以及参观企业的装配线,熟悉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现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物流的含义,做好生产工位的JIT配送。
3.2 物流信息技术认知
包括条码操作能力训练、射频读写器操作、电子标签拣货系统训练、POS机操作、EDI操作、GPS和GIS操作能力训练、WMS仓库管理软件操作、海关报关报检软件操作。
条码操作能力训练:根据EAN编码原则编制条码,通过条码打印机打印条码,将条码贴在相应货架上,利用条码扫描仪扫描条码。
射频读写器操作:粘贴电子标签,利用手持式RFID读写器或固定式RFID读写器采集信息。
电子标签拣货系统训练:学生先在控制计算机加载本批次订单,按下启始按键之确认键,前往其启始通道区进行拣货,拣货完成时,蜂鸣器响起,则再查看下一通道指示器上所显示的信息,直到电子标签LED屏显示拣货完成,方可离开。
EDI操作:熟练进行EDI报文的收发。
GPS和GIS操作能力训练:熟练进行车辆监控(地图定位、绘图、距离测量、地名查询、面积测量)、车辆调度、载货管理、统计查询、网上查询。
WMS仓库管理软件操作: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在库管理、预警管理、实时仓库监控、结算管理等。
海关报关报检软件操作:进行出口业务报关、转关、清关、报检、财务、查询等。
3.3 供应链综合实验
构建一条汽车供应链,学生分角色扮演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公司,完成销售商下订单、汽车制造商查询整车成品数量、计算需要生产的整车数量,计算各个汽车零部件的需求量、查询库存零部件数量、制定出汽车零部件需求计划、向零部件供应商发送订单、供应商备货、第三方物流接货和入库、按生产计划排序拣货、配送至生产工位、汽车装配、产品检验、第三方物流向销售商发货、销售商客户管理一整套供应链操作业务。
3.4 第三方物流运作综合实验
包括入库流程、在库保管流程和出库流程、整车运输流程。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操作,尽可能真实地模拟汽车产业链中第三方物流的日常运作(如表2所示)。
3.5 物流建模与仿真
适合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可作为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内容。学生对某一当地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调研,利用相应的仿真软件(Vensim、Flexsim)建立模型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设计实验内容及步骤,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CSSCI;文献回顾
中图分类号:F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8-2670(204)06-0060-06
服务贸易发展及合作路径研究”(DYXX[204](02));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东北亚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旅游法》实施后对吉林省休闲竞技发展的影响研究”(DYXX[204](06));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20369)。
[H5"H]作者简介:[H5"SS][JP2]张龙,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盛彬彬,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王春秋,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张鑫,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JP]
①服务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来源于:同样质量的服务具有较便宜的价格或者同样质量的服务具有较低的成本,因此,本文中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是指一国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HJ]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整个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导逐步过渡到以服务业为主导,国际分工也从传统的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延伸,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而服务贸易竞争力①是评判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在回顾国内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观点进行总结与评述,指出当前研究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研究动向,期望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一、文献来源及回顾
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4
>> REITs融资模式在我国廉租房建设中的应用 融资模式在我国廉租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破解我国廉租房建设的融资困境 浅析我国廉租房的“进退维艰” 项目融资中BT模式与BOT模式的比较 我国廉租房建设融资社会化路径的分析 浅析我国廉租房制度问题 浅析我国廉租房保障制度 探讨REITS在城镇廉租房融资中的运用 试论当前我国BT项目融资的主要模式及风险控制 我国廉租房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对我国廉租房制度问题的思考 我国廉租房退出机制的探究 浅析我国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廉租房制度 廉租房融资模式研究 我国廉租房建设融资社会化路径分析 关于项目债券在我国高速公路融资中的适应性浅析 基于SWOT分析的廉租房REITs融资模式研究 关于推行廉租房REITs融资模式的SWOT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房德才.浅析我国廉租房建设融资的方式[J].建材发展导向,2011,10:243.
[3] 万慧,马嬴,焦娜.基于金融创新的廉租房融资途径探究[J].决策与信息(下半月刊),2008,9:38-39.
[4] 姚金海,姚建辉.利用国有资产信托模式解决廉租房建设资金供需矛盾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6,22:49-51.
[5] 王月虹.城镇廉租房融资困境与模式创新[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6:3-4.
[6] 魏伶俐.浅议BT投融资模式的利与弊[J].经济理论研究,2009,10:67-68.
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5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化发展,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日渐暴露出了其弊端。目前,企业的经济管理正逐步向现代化经济管理转型。然而,在这个转型期,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存在着众多阻滞企业发展的问题。
首先,企业的现代经济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体制还不够健全。新形势下,一些企业还依照以往的、过时了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管理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 其次,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缺乏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最突出的,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分析制度还不够完备。财务管理队伍层次不齐,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较为低下。不利于企业的风险控制,不利于企业应对危机。
而恰恰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创新改革企业经济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必要性。
二、金融危机后企业创新改革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综观企业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现状,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后企业创新改革经济管理存在着两点极其突出的必要性。
第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很多大中型企业正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变,想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变,就要求企业必须在经济管理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另一方面,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集约型,技术型,密集型,自主的、开放的企业管理模式。也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才能使企业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稳步发展,更有实力应对金融危机等的冲击。
第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既是一种信息化的经济,又是一种网络化的经济,而且还是智力支持型经济,这就要求企业增加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投入,注重决策支持系统的掌握和运用,企业作业的流程也要彻底更新和重新安排;随着网络经济化经济,要求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反馈和信息传递的速度,以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作为智力支持型经济,则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职业技能;最后,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社会和企业的关系,认真思考如何让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总而言之,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那么,金融危机后,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思路应当如何呢?
三、金融危机后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思路
综观金融危机后企业经济管理所体现出的共性,在这里,本文认为,金融危机后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思路应当从常规创新与依托高新技术实现综合竞争创新两个层面去考虑。
(一)常规创新
常规创新主要包括了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与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三方面内容。
1.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
企业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改革以理念为先导,这是成功的保障和前提。实际上,企业管理遇到的很多问题和阻力都与守旧观念有关,如果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话,就会使得企业的改革困难重重,落后的观念是落后的管理的主要根源。观念上、理论上的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是企业的生命力、活力所在。企业的创新,范围广泛,既包括制度、技术和产品、管理创新,也包括观念创新。但是以上我们提到的创新都是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的。因此,必须要从转变思想观念方面下功夫,特别是要转变和创新企业领导层的思想观念,只有进行观念创新,企业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从而立于不败的境地。
2.创新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既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难点,又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点。企业内部资源的组合和基本框架是由企业的制度决定的,只有在制度上进行创新,科学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并且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的内部组织基本框架,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活力所在,可以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促使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逐步建立激励体系的有效运行,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力量。
3.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分析制度也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财务分析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重中之重,只有建立完备的财务分析体制,企业的经济活动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以及分析,也只有建立完备的财务分析体制,才能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换,以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以及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另外,只有建立完备的财务分析制度,企业的董事长和财务总监做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心里有数,企业在发展、扩大规模时,才能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保证公司的财物安全,防控企业危险。这样,当市场处于低迷状况的时候,企业不至于要靠运气来考虑未来的命运。建立完备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保持生命和活力的保证。
如前所述,除此之外,重中之重的,企业还需要依托高新技术,实现企业的综合竞争创新。只有如此,企业才能更好地抵御未来的危机。
(二)综合竞争创新
在新形势下,企业不能单靠常规创新,尤为重要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强综合竞争创新。
1.管理竞争创新
创新是现代企业活力之源。管理创新的竞争是现代企业竞争最为本质的内容,可以说,其他的竞争方式都是管理创新竞争的派生内容。
在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经济社会中,管理的集成化将是企业在金融危机后革新经济管理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势。一直以来,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石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然而,随着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分工理论被彻底打破,它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应适应于复杂事物的整体分析。可以说,集成管理这种具有自然科学特征的综合性管理方式围绕了高新技术时代的企业特点,强调了企业对资源、技术、知识、组织、人员等
各种管理要素进行全方位集成式研究,从而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继而实现超速成长,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
2.人力资源竞争创新
通过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危机后企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向的另一重点在于其人力资源管理。而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应当在于知识型员工上。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与个性特征决定了企业在高新技术发展背景下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来对待这些员工。因此,企业在其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上进行创新。
首先,建立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从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趋向上看,企业的工作设计应当注重考虑员工的个人意愿及价值,尽可能地为员工创造一个既安全而又舒适的工作环境,并积极考虑在使工作多样化、完整化的同时,逐步实行弹性工作制。
其次,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高新技术背景下,企业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丰富现有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
最后,为员工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机会,重视员工的个性成长与事业发展。在新形势下,企业除为员工提供一份与贡献相当的报酬外,还需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而使其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充分了解员工的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继而创造开拓发展的最大空间。
综而观之,虽然金融危机已经度过,但是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反思、考虑更努力地寻求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方法,使企业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能够加强。金融危机后,企业应该创新改革经济管理,通过管理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以增强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并依托高新技术加强综合竞争力创新,继而增强自身竞争力,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苗苗.论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
[2]华欣.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2010(7).
[3]李素芳.浅谈弹性分析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4).
[4]吴明.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07(11).
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6
>> 基于仿真综合实训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体系构建 基于ERP电子沙盘实训中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ERP实训平台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 高职学生创业实训体系的构建 基于创业失败案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SIYB创业培训体系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创业教育活动的新成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刍议 基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压花创业课程整体设计探究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探讨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高职校外实训基地的创业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网上创业实训课程的研究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业实训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学生社团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校园社群移动电商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实训研究 高职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基于实践教学体系平台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05-04.
[2] 谷献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2(4):119-121.
[3] 张志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及其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97-99.
[4] 张文强.财经政法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对5所高校财经政法类学生创业能力的调查[J].河南社会科学,2012(4):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