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安全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安全教学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1

食品安全学的研究对象是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预防与控制食品安全的技术和措施。因此,食品安全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确保人们有安全可靠的食品,以保障人身健康。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加入WTO,我国食品的安全性面临着严峻挑战,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无论是食品生产经营者,还是监督管理行政部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

1 食品安全学的课程特点

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在管理层面上属于公共安全问题,在科学层面上属于食品科学问题。因此,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解决,既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需要运用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又是一个管理性问题,需要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和技术。也就是说,食品安全学的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相对来说是比较实践性的,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讲解,才会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学科与实际课程之间的关系,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将实际的工作环境与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下场,做到有效地把握学科的内涵以及课程学习的内容,要针对食品安全学的问题,将这门课程作为载体,与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影响公共食品安全的问题相对应,从而通过理论学习解决实际的问题。这门课程与公共食品息息相关,食品是公众每天都要接触并吸收到身体的重要成分,要控制好食品安全的问题是刻不容缓,更是要每时每刻都要关注的,要积极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其中发现问题,并解决好问题。

2 食品安全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对于食品专业学生而言,由于食品专业基础相对比较差,对食品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显示出不合理,作为学生除了要完成课堂内的学习内容外,更主要地需要课程的阅读训练,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意识。单单只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是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的,学生要积极地在有限的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多加强课外的学习,才有保障学习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2.2 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采取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语法与翻译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3 互动式教学缺乏

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因素,使得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少,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食品安全学习和接受能力。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显示出不够积极地态度[3]。

3 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关注细节

在食品安全学教学中,要抓住细节部分,特别是食品安全学的课程知识内容要有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在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只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这些细节问题,才会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要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克服每个难点,学生在学习食品安全学的同时,可以将食品安全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记忆更牢,使用更活。

3.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学习食品安全学时,才能充分地认识到学习食品安全学的乐趣。食品安全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兴趣时,才会体会到学习食品安全学的动力。而对于食品安全学学习过程中,要从各个层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让食品安全学教学过程充满乐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动画和图片来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将教师设置的任务与同学进行相互协议,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相互的讨论,才会让知识点学习得更加有效[4]。技师学校的学生对食品安全学学习的兴趣本来就不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让学生的心能够回到课堂中去。加强学生学习的热情能够积极地让学生真正地进入食品安全学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扎实地推行乐学模式,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将自己疑点与同学进行探究。学生要积极地加入到课堂中,教师也要采取非常有效地方法让学生喜欢食品安全学教学。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高效学习食品安全学是职业的要求。

3.3 师生角色互换的交互式教学方法

师生角色互换的交互式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对书本中某些章节内容,根据课题需要主动查阅、收集资料或调查研究;同时,在课堂上适时变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鼓励学生上讲台演讲,而教师有针对性辅导点拨,依据学生所讲内容的需要,设置生活中常见并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并分组讨论[5]。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2

关键词:食品安全;化学教学;渗透

一、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的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却不能让人满意,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报道连续不断:火腿在泡制过程中使用敌敌畏,劣质奶粉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婴儿死亡,水产品中存在甲醛,银耳用二氧化硫漂白,亚硝酸钠、苏丹红食品安全问题,瘦肉精中毒、毒大米、蔬菜中农药残留导致的中毒等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今年白酒中的塑化剂

超标等问题又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民以食为天”变成了“民以食为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深切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在我国的中小学生课程中没有开设专门的消费者教育课,只在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中有少量消费知识的内容,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少,同时食品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可见,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

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目前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合成材料》这一节里,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喜欢喝珍珠奶茶,那么在喝珍珠奶茶时,同学们将吃下什么物质,知道吗?然后向学生解释,其实,珍珠奶茶中,既没有奶,也没有茶,更没有珍珠。浓郁的奶香来自于奶精,奶精使奶茶变得香浓源自于奶精中一种名为“植脂末”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中含有砷、铅、铜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可增加患冠心病、肿瘤、哮喘等疾病的几率,幼儿更会变得智力低下。弹性十足的“珍珠”是在木薯淀粉中添加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这些高分子材料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塑料,所以,大家吃“珍珠”就等于在吃塑料。讲到这里,学生已经很想了解塑料到底是什么物质了,然后再引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讲课的效果定会事半功倍。将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寓于化学教学中,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来引导学生理性消费,既培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态度,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

2.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具有学科优势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化学课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不仅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能使学生拥有一定的食品安全素养,加强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将食品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而高中化学课程中相关的素材也使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成为可能。我国中学化学课程中含有大量与食品相关的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化学与健康”是“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三个主题之一。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将有关食品安全的素材与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渗透食品安全教育具有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对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径

1.以典型的课例为载体,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好教材,选择恰当的课例就是要将食品安全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所选择的课例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实际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作为学习情境,来渗透食品安全教育。例如,在讲述“食品添加剂”时,让学生了解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功能,介绍食品加工过程中会用到形形的添加剂,本来这是国家许可的,但是部分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在生产中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介绍生活中曝光的主要食品安全事件。生产者:(1)用硫磺熏制生姜、银耳、胡萝卜等降低成本,追求利润。(2)用烧碱、双氧水、甲醛、吊白粉泡制海参、鲍鱼等水产品。(3)黑心豆腐窝点内苍蝇乱飞,到处是污水,有的豆腐中加入了国家禁用的四环素作防腐剂。(4)大量使用增白剂制作馒头,外观虽好看,长期食用极易使人体致畸、致癌。(5)病死的猪肉肉色发紫;凉皮、凉粉等食物大肠杆菌严重超标等。生活中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学生触目惊心,学生明显地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将食品化学知识与教材知识融合起来,就会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借用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社会热点渗透食品安全知识

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热点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大头娃娃、甲醛啤酒、瘦肉精、孔雀石绿浸泡鲜鱼等事件。适当巧妙地把它们引入课堂教学,从事件存在的问题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进行食品安全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显著的作用。例如,我国部分省市发生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致死多人,在讲述“常用消毒剂”的知识时,可介绍SARS事件中使用的高效消毒剂过氧乙酸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在“甲醛”的教学中以此为教学背景,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为什么会有毒?”“我们将会怎么办?”让学生带着诸多疑问,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上查询、讲座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是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外实验也是常用的有效手段,如进行“食盐中碘含量”的检测,“劣质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陈化粮(含黄曲霉毒素)的鉴别等,使学生了解食品与健康的关系,掌握鉴别常见食品的正确方法。在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开展“食话实说”专题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运用化学视角分析生活中出现的毒大米、毒火腿、毒香肠、毒药品、毒酒、毒肉、毒奶粉、毒包装等蕴含的化学知识,在讨论中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通过讨论,做出评价和感想,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有毒食品对身体的危害,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为自己的食物系好“安全带”。有毒食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与少数食品企业利欲熏心不无关系,面对金钱和诚信,他们只重私利,信用缺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关爱生命的人,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开展校本教研,形成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食品安全校本课程

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教研活动,依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食品安全为主要内容,从研究物质的性质出发,使学生了解各类物质可能引发食品安全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减少危害造成损失的方法措施等,与日常中学化学教学充分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食品安全教育课程。如在生活中的化学选修课中,编制“常见食品添加剂及其危害”“常见水源污染及其预防”等专题教育,“路边摊小吃对中学生的影响”介绍路边摊小吃的制作流程、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卫生状况等,让学生关注饮食卫生与饮食习惯,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重点在渗透,关键在方法,教师要不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将生活中“活”的资料与课本中食品化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和渗透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对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养成科学的消费观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丰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12):74-75.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3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出现,严重的影响了人民大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因此在食品专业开设《食品安全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培养具有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使食品安全现状得以改善。在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食品安全学》是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二个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食物中生物、物理和化学性危害;生物毒素;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食物掺假及鉴定;食品包装安全问题;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法律法规等[1]。就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都是青年教师,很多时候教学缺乏经验,上起课来,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笔者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对该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探讨。

1 新建本科院校《食品安全学》教学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安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掌握食品安全性维护和防范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除了课堂的知识传授以外,还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工程化思想。就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该门课程的教学还是停留在“全课堂”模式,几乎没有实践教学的内容。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时,还是停留在知识点教授,而不是食品安全系统框架体系的认知。除此之外,该门课实际上是一门涉及学科非常广泛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毒理学、病理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免疫学、流行病学、质量安全体系、法律法规及控制措施等。但很多学校食品专业课程设置里,并没有开设上述大部分的课程,因此加大了上课的难度。尤其青年教师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功底,并且学识广泛,才能基本上驾驭得了这门课。所以,对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食品专业的青年教师来说,更应该深深思考该如何上好《食品安全学》这门课。

2 教学实践的改革

为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手段,多层次,多方面的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1)在教材选择上,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实际,选择教材。我们学校使用的是化学工业出版社、钟耀广主编的《食品安全学》,该书在编排上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部在教学中较好使用的教材。

2)在教学中应多采取案例教学,结合国内外和当下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食品安全原理的诠释,不必限制拘泥于课本上一字不变的概念,这样不仅会教条化,还会打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我们在课堂上说明一些案例,国外的“二恶英”、“疯牛病”、“雪印奶粉”,国内的“苏丹红”、“地沟油”、“阜阳大头奶粉”、“毒淀粉”和“恒天然”等事件时,配以图片并加以时事分析,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昂,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是我们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将适宜的食品安全原理融合到实时的案例中去,逐步塑造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其分析案例的能力,有助于未来在生产实际中,提高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能力水平。

3)多媒体辅助教学。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此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直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使食品安全学教学“活”起来的最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大量原本抽象的讲解可将教材内容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图片或小短片形象展示[2]。同时,也大大缩短教师备课时间,增加了教学内容,时间和教学效率都大大的提高。促进加快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但是完全依赖多媒体也是会造成教学形式单一乏味[3],很难突出重点,所以有必要加入一些板书,用来梳理教学脉络,突出重点。

4)在教学实践中促进自主和合作式学习。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由学生自选与课程相关内容,并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与该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幻灯课件等活动。由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述,并回答其他同学提问,最后由任课老师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

这种让学生走上讲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不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

3 考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采用平时课堂讨论,作业、制作PPT讲稿以及课程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考核,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通过以上课堂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学期结束的考试中,学生表现良好,从知识点的掌握,到检索文献的能力,制作PPT汇报的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4

关键词:食品安全学实验;病原微生物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43-02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民众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更是得到了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更事关国家的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然而,近几年来,国内恶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并引起了民众心理的极度恐慌。目前,针对食品安全这个严峻的问题,国内很多大学都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我校于2004年就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属于全国较早设立此专业的高校之一。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是一门知识综合性以及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广泛,涉及众多的学科知识。我校食品安全学课程经过校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控制。现阶段,国内许多高校在食品安全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从而影响学生今后从事食品安全相关科研工作或行业,因此对食品安全学实验进行改革,继而实行高效施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病原微生物检测与食品安全

食品中的危害因素有物理危害、化学危害和微生物危害等,而事实证明食品安全事件中大多数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会对食品原料、加工及产品造成污染,影响损害消费者的健康。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因食品中细菌大量繁殖而导致食用者感染型中毒或因细菌繁殖产生菌毒素引起的毒素型中毒。因此,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中设立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这部分实验设计与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相符,便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食品安全行业人才的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设定

(一)实验内容设定思路

在食品安全学实验开课之前,我校学生已经上过了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并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无菌操作等)。为避免食品安全学实验中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部分与食品微生物实验等其他课程产生重复交叉、浪费教学资源及时间等问题,我校以学生切实需要为中心,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实践性强的基础实验,并编写出《食品安全学实验指导》校内实验指导教材,通过对典型的检测对象与方法进行动手实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并熟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为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检测科研或工作打好基础,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实验内容设定

针对食品中的危害,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学生的食品安全学实验主要参考《食品安全学实验指导》,分为病原微生物检测和理化检测两个部分,前者占80%的内容。为了与上面的实验设计思路相符,我们选择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部分包括以培养为基础的GB方法、快速检测的试纸片法、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法以及酶联免疫法。具体实验分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沙门氏菌的检验;应用PCR技术检测病原菌;沙门氏菌的ELISA检测;3M大肠杆菌快速检验。

1.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沙门氏菌的检验。我们前两个实验选取了食品安全事件中频频出现的两种典型致病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沙门氏菌作为检测对象,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细菌的检测方法和步骤。无论是我国的国家标准还是国际通用标准,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都是最主要、最常规,也是最认可的方法。两个实验的选取也让学生进一步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了解常规生理生化检测方法的重要性。

2.应用PCR技术检测病原菌和沙门氏菌的ELISA检测。为了补足常规生理生化检测方法操作繁琐且时间长的缺点,我们选择了目前应用最广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免疫学技术作为病原微生物检测的补充。作为分子生物学中最具有表性的PCR技术和免疫学技术中最经典的ELISA检测技术,这两个实验的设立让学生充分掌握两种技术的原理和操作,并能认识到常规检测方法外还有更为快速的检测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3M大肠杆菌快速检验。国内外学者研制的一些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如3M纸片法)在病原微生物检测时比常规检测及分子免疫学检测要迅速得多,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进行3M纸片法快速检验,从而让学生掌握这门新兴技术,并运用到相关工作之中。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上课与老师互动较少

实验课教学大部分都是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然后进行操作,与老师的互动环节较少,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积极性不高,不爱提问,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比较少,大部分都是老师的直接灌输,不利于悟性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对实验仪器不熟悉

由于科技进步,目前大部分仪器都是集自动化与智能化一体。一般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都会将仪器调至最佳状态,学生对于仪器不能全方位了解,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因而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仪器故障时,无法进行正常的排除,学生没有掌握排除故障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单一

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以往通常只看学生的实验报告结果进行评定,这造成了学生不积极上课、互相抄袭的现象,使得操作更是形同虚设,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学习效果不能达到我们设立该课程的目的。

五、教学方式改革

(一)学生预习实验并参与准备工作

一般在食品安全学实验开始之前,都是研究生将所需要的培养基、仪器等大量东西提前准备妥当,课堂上学生直接操作,这使得学生不能更好地思考,也没有更系统地掌握整个检测环节。因此,我们在对实验进行改革后,会让学生提前预习所授内容,熟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轮流提前参与整个实验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对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理生化条件与其他相关知识面有更好的了解。

(二)学生分组合作教学

在食品安全实验课堂上,我们改变了以往枯燥的模式,进行3-4人分组合作模式进行授课,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实验。在老师授完课之后,每个小组成员能围在一起进行实验方案的讨论,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这不仅改善了仪器不足的问题,更锻炼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成果。在整个课堂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同学们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

(三)研究生辅助教学

一般实验课都是单独由老师进行讲解指导,然而师资的缺乏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指导。本实验室中,从事食品安全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都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致病菌的检测,并长期进行自主实践,对实验操作过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动手操作能也很强。因此,研究生加入辅助教学不仅解决了师资力量缺少的问题,更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本科学生实验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多元化考核方式

改革之后,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操作成绩占40%,实验报告占3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上课与老师的互动、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小组的讨论合作情况,而操作成绩包括平时操作的规范性与结果的正确性。这种改革明显地调动了学生上课时候的气氛与积极性,不仅激发了学生全方面专业素质的发展,更为以后从事相关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小结

近年来,我校通过对食品安全学实验这一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发现在实验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预习、提问,主观能动性与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思维活跃,实验操作与团体合作能力也有提升。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反馈给老师的实验报告来看,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与结果的分析都大大提高,从而使得我校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通过毕业学生信息反馈得知,通过对食品安全学实验的理化检测与微生物检测的学习有效地帮助了他们的工作。

总之,以后的实验教学建设依旧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长期的、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继续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学实验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们能在工作中充分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出更多满足国家食品安全所需的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颖,徐炳政,姚笛,钱丽丽,张丽媛.食品安全学实验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330-331.

[2]宁喜斌,刘代新,张亚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病原微生物检测技能培养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9,(8):1260-1263.

[3]丛健.食品安全学理化实验技能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340-341.

[4]宁喜斌,张晓艳,季爱加.《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1):215-216.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5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普及 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117-02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应该以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相关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知识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具有一定的目的:增加食品安全知识,培养食品安全意识;2.具有计划性;3.尊重教学、科学导入;4.分量适中,目标恰当,要做到既不伤害学科教育又不加学生负担;5.要综合考虑学生、教材、教学形式。下面是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的一些适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食品安全知识

生物研究的就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这些都是食物最直接的来源,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不但利于合理搭配食材,还能让我们学会科学的保存和运输等健康食品保存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能结合具体的教材知识渗透食品安全知识。

例如,对于《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这节课,通过一些社会关注度很高的食品安全事件导入新课,并利用以上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让这节的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在正常的蛋白质与氨基酸教学过程中,对于后面的延伸思考题,可以组织学生分M后在网络或相关资料文献查找,然后再在课堂或者课外进行讨论、交流。

老师利用学生们收集的资料及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大头娃娃”所谓“头大”是因为食用的奶粉蛋白质含量不足,长期食用人体就缺少营养物质一蛋白质,这样机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偏低,引发水肿。同时以这个例子,向同学们讲述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高中生,处于身体发育及接收科学知识的关键时期,应该加强蛋白质的补充:三聚氛胺,是一种白色、无味、粉末状的化学物质,对身体有害,不能提供蛋白质营养。一些奶农为了个人利益,把三聚氛胺添加在奶粉里,可提高奶粉的氮含量,进而躲避检测机构对奶粉蛋白质含量的检测。婴幼儿食用了含有兰聚氯胺的奶粉后,会导致肾结石等疾病。

通过上的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还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物是一门与实际非常相近的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调用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开展食品安全教育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食品安全问题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果说课本上的食品安全知识对学生有离自己很远的感觉,那么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及时进行剖析就会有非常震撼的效果。如奶粉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大头娃娃”事件、“三聚氰胺”“性早熟”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食品安全的警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关心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针对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识,进行购物决策教育。生活中有可能会遭遇食品安全问题,因此,知道一些维权方法也是学生想了解的内容。

比如,对于“基因突变”的内容,学生已经通过课本认识到有许多因素容易引起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由于破坏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因此对于生物个体来说一般是有害的,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那些可能引发突变的因素。

以此为契机,引导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存在哪些因素。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亚硝酸。亚硝酸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许多食物的包装袋上经常出现,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不亚于农药。因为硝酸盐不仅容易诱发糖尿病,对肾脏造成的损害也十分严重。肾脏是过滤血液和废物、排泄水分及盐分的重要器官,如果人们摄取了高浓度的硝酸盐,肾脏的负担加重,容易引起溶血性贫血。除此之外,留存在蔬菜内的硝酸盐在酶和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成亚硝酸盐,进而与人体内的蛋白质类物质结合,生成致癌性极强的硝酸胺类物质。由此引导学生形成对于添加了亚硝酸的食物应该慎重选购、科学食用的意识。

根据高中生生物知识的了解惰况、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我发现高中生较缺乏食品安全常识,自我保护意识极弱,并且存在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食品安全事件中受害者中未成年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十分紧要的。结合日常教学实际及相关实验成果经验来探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教学意义。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全面细致地引导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抵制不良食品的危害,才能使不法商贩无利可图,退出市场,进而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饮食健康、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6

关键词:食品卫生与安全;科普宣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45-02

《食品卫生与安全学》是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一门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大学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共24个课时。课程重点讲述食品安全学基础知识,并增加食品生产加工中降低微生物危害的方法,比如在生产全环节中针对细菌增殖的温度和时间控制,针对病毒传播的交叉污染控制,针对霉菌危害的预防措施及解决方法的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点,以便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学科重点内容,并为第二学期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食品安全体系评价》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课程教学的突出特色是结合当代社会食品安全的社会科普宣传教育需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由于任课教师是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自2010年以来相继承担了福建省食品安全培训和科研基地的科普宣传的社会服务,并作为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主办的《中外食品・食品技术》杂志中“食品安全”章节部分的翻译专家,在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的同时积累了相当的专业授课经验,熟悉和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关切热点和疑点,并及时跟进学科前沿,因此具备在教学过程中将科普宣传的专题演讲内容反馈并有机地结合到本科《食品卫生与安全学》教学的条件和能力,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强化课程教学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社会科普宣传工作

2011年,福建省食品安全办公室依托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福建省食品安全培训和科研基地,对全省地市级的食品安全主管领导、各县级人大、军区后勤部门、福建省多个厅级单位进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科普议题包括“食品安全的国际趋势与挑战”、“食品安全法的解读”、“食品原材料的安全选择”、“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和应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新版食品安全法和学校等集中餐饮单位的安全控制”等一系列现代中国社会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重大关切、食品安全危机交流等多方面的焦点问题,并在2016年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省内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培训中,同期邀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可的食品加工权威专家、原马里兰大学营养与食品系教授、现任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大使罗扬(Y.Martin LO)博士,以“国际食品安全自主管理系统借鉴”为题对与会人员进行深度培训与交流,受到了与会被培训教师的广泛好评。以上这些科普专题,由于其知识点新、社会反映热烈,非常适合和本科教学授课内容相结合。因此,任课教师在《食品卫生与安全学》教学中穿插了科普宣传中的重点内容,从多角度帮助和加深学生拓展对课程学习的理解,并布置和当代社会发展相关的食品安全新问题,如“雾霾和食品安全”、“塑料包装材料中添加剂的安全性”、“煎炸和烘焙食品的安全隐患及控制”等在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请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和充分思考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措施。在任课教师的引导和解惑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高涨,能够踊跃发掘和解答食品安全敏感问题,极大地促进《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科普书籍的编写工作

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几大问题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非法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忧;食用油脂行业中“反式脂肪”的危害性被逐步认识,“地沟油”的非法生产加工被破获……任课教师为回应消费者对于食用油脂和食品添加剂行业食品安全性的关切,于2011―2013年间参加了三本食品安全科普书籍的编写。其中,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科普书籍《警惕危害健康的“地沟油”――食用油脂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部分章节由北京晚报摘录发表;参编了由北京中国人民总医院赵霖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科普书籍《油脂营养与健康》,此书收到读者热烈反响并成为科普畅销书籍,于2015年第二次印刷出版;参编了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主编的、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科普书籍《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此书先后于2015年获得了中国农业部的“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5年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中国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奖”。在这些科普书籍的编写过程中,任课教师下发调查试卷,请学生们提出在本领域的最关注的问题,并将此类问题在科普书籍中整理回答;另一方面,结合本科教学内容,抓住时代脉搏将相关章节的知识重点有的放矢地发挥总结,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讲解说明,并将编写的科普书籍奖励给学生作为补充读物,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信心和认同。

三、科普文章的翻g

2010年,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创办了《中外食品・食品技术》季刊杂志。杂志中的“食品安全”部分采用世界食品科技联盟IFT专业会员,Food Technology名誉主编、食品安全和分析专家Neil H.Mermelstein撰写的系列文稿,委托任课教师翻译,因此至今为止已有20多篇有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危害管理及交流等各方面的翻译文章发表,如有关微生物污染控制的“病毒的传播”、“无处不在的水”、“针对微小病原体的大项目”;食品分析与检测的“食品掺假物的甄别”、“大数据在食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咖啡的品质检测”、“粒度测量法”、“食品分析迈向新高”、“又到茶歇时候”;国际食品新动态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国际协调”、“现代化的食品安全发酵新概念”、“进口食品的安全性”、“一种加强可追溯性的新方法”;食品营养与安全的“购物点所传递的营养信息”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这些反映世界食品安全现状、焦点及进展的相关知识,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他们多方位地了解世界食品安全的发展前沿和现状。

四、科研实践工作

任课教师在日常科学研究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产学合作项目、丰益(上海)营养与安全基金等多项和食品安全控制与检测相关的项目,主要侧重于食用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与工艺控制、油脂凝胶剂的研究和开发、食用菌农药在加工产品中的残留量检测与控制等;这些研究工作,大多数是由硕士研究生完成,同时,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本科毕业生的研究工作,有机地将科研实践和教学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使他们能够应用食品卫生与安全学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本科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研究的能力,这对课程教W改革是不可缺少的补充。

通过以上和食品安全的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对本科课程《食品卫生与安全学》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科热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本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今后将更深入地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教学质量。

Cours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Safety Combining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FU Hong1,2,Y. Martin LO1,LIN Juan1,2

(1.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16,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nzyme Engineering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1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