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经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与经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与经济管理

农业与经济管理范文1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产值;农业;发展趋势;国民经济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工业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依旧不能忽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发展,党和国家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发生改变,机械化操作逐渐代替手工操作,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化的改革,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现有农业经济的管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促使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对现有阶段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特别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特征,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步伐,从而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使我国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概述

1.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协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由于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对于各种经济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同样对于农业经济,也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现阶段,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但是有关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这就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体制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1.2淡薄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还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没有改变。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定了具体的规范。然而,随着工业改革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相应的发生减少,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队伍缺乏后备力量。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人甚至认为在工业化大力发展的现阶段,可以忽略农业经济的发展。正是诸如这类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农业管理意识的淡薄。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农业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理念落后,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态度不端正,知识储备不全,导致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

2、关于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状况的探讨

现阶段情况下,由于党和国家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不断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源投入,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了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应的也使得管理体系发生改变。按照这样的形式,在未来,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将会朝着更高一步迈进,其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意识与时代潮流接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往那种落后的管理理念逐渐被淘汰,全新的管理模式代替保守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农业经济,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管理意识不断更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单单注重农业产品的数量转变到注重农业产品的质量,不再以单纯的数量效果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农业管理理念有了明显的改善,缓解了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效益。

2.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经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推动了信息化模式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日常生活中,为了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广泛使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各大农业高校及研究所,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研究。科研人员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加大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使得农业科研信息化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比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加高效。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2.3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

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取得显著的发展。社会改革完成后,农业生产不在是以过去的单户生产为主,广大人民开始联合起来,成立农业经济合作社。农合社的出现,明显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接卸化大生产取代简单的手工操作,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以利于为出发点,促进了农业生产链的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有利于农民的增收,提高农业管理的效益。

农业与经济管理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学科; 建设

1 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1.1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边界扩大

为了与农业经济新的形势相适应,人们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和规划,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引人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

1.1.1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农业领域也当然包括在内,因为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各国之间农业生产的差异,所以各个国家都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非常谨慎,而中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理论和实践方面, 都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这样出现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化现象。

1.1.2 农业经济管理将延伸到食品科学及相关方面。过去的农业是“保障性发展”,如今它已经跨越为“促进性发展”,成功跨越的原因有2点:一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呈现缩小的态势;二是农业中的一些问题正在改变,如农产品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问题,尤其是在农业中出现结构性问题后, 农业的产后环节比原先更加重要, 诸如农产品加工、流通、标准化、质量与安全等问题将越来越重要。

1.1.3 环境保护将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它也是环境时代,由于农业自身是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体,与环境联系密切。事实上,农业在自然保护和生活舒适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功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不仅仅充实了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 也将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

2 农业经济政策研究仍占主导地位

在目前和以后可预料的时期里,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变化不大,然而农业经济的外部环境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比如上述的市场供需变化、加入WTO、知识经济等, 这些情况足以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 在此基础上, 我国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政策研究仍有巨大的潜力。

2.1 农业经营或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研究

立足于当前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国情,加上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各地地理条件差异的实际情况,重视农业经济或者说土地经营制度,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仍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主流, 这方面能否有较大突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政策偏好。

2.2 “ 三农” 问题成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城乡隔离政策的影响,使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背景与国外有所不同,比如说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增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工业化、农民的脱贫、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问题等, “ 三农”问题的应用与政策研究仍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

3 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建设的发展建议

3.1 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特色

当今的农业正面临着全面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有着繁难的问题,三农问题互相交错并且非常复杂,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研究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 才能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 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农户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 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3.2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的团队建设

提高科研水平,深化教学改革以及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学科队伍水平,拥有一支强大而有质的学术团队和人才队伍。因为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学术团队的支撑。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结构的学术团队首先有一个知识相互借鉴、中西融合、前后贯通的问题, 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这个学术团队进行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 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向上发展。

3.3 培育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的新增长点

学科融合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拾遗补缺和填平补齐,更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建立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科的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发展的产物, 它呈现出各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相互补充、学科边缘的拓展、产生横断学科态势的现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从其学科渊源而言, 本身就具有交叉融合的性质, 它是由农学、经济学、管理学复合、交叉、融合而成的一个边缘性学科,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讲,它属于部门经济学和分支管理学。

农业与经济管理范文3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1太和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太

和县是一个较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在157.9万,年增长1%左右,可耕地12万hm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2亿元,年增长3.7%以上。粮食总产103.6万t,年增长0.5%以上。肉类总产量9.96万t以上,年增长2.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8元,年增长8.7%以上。全县拥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家,总面积0.112万hm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3856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必须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紧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及时改革和更新,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国经济体制不相符,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亟待相关单位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适应现代农业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2.2相关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有些农业管理人员固守着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接受和尝试新的管理方式,不与时俱进,在处理一些相关事务过程中,执行力相对低下,使得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对相关管理的重视程度。

3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实现营销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交易方式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化,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化,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销售常态化。

3.2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为适应时代的潮流,应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逐渐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育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反应市场运行情况,促进农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

3.3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的组织,合作社的成立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民市场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更好地进行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等关系到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商誉因素与物质因素影响显著。要打好信誉战,创名优产品,做强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合作社的盈余,除一小部分留作公共积累外,大部分根据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进行分配,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分红相结合,要做到让每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3.4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思维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消除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农业经济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3.5实行农业经济产业化

农业与经济管理范文4

现在,我国农业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将逐步扩大范围,而且,为了能够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作出一定的改善,通过科学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农业的发展运用管理学的方法进行完善,从而使农业的发展更加有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我国在不同的地区农业发展还是存在的差异的,因此,对县域农业经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突破

 

(一)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领域在扩大

 

为了能够与农业经济形势协调,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也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1.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逐渐朝着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农业领域内,由于农产品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农业的发展情况也是不同的,我国是一个农业的大国,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要运用国际化的思维。

 

2.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领域扩展到食品学科

 

现在,县域农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出现了领域缩小的态势,在农业中,农业结构问题比较严重,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质量检查方面得到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

 

3.环境保护与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有机结合

 

现在,人类进入了知识时代,各类学科的融合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运用经济管理学,在对农业进行管理的时候,能够实现对农业的自然保护,从而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环境保护等生态学理论被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从而能够使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加科学,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更加得健全。

 

(二)县域农业经济政策的研究还在深化

 

现在,县域农业经济的形势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县域农业经济容易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因此,这就对县域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加完善的要求,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针还在不断深化。

 

(三)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1.现在,县域传统农业的规模在缩小,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所以,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应该确保能够运用在每个环节中,从而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在流通环节应该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2.人们进入了知识时代,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农业是自然和经济共同的产物,所以,农业经济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农业是关键,现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3.现在,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也实现了全球化的发展,但是,农产品具有特殊性,所以,县域在进行农业贸易的时候,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4.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中,呈现出了土地报酬下降的形势,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成本不会减少,而且会随着积累越来越多,这对农业经济管理产生了一定的问题,现在,人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很多新的管理方法会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这对处于递减规律的农业经济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二、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分析

 

(一)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应该突出特点

 

现在,农业经济面临着压力,随着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经济的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而且,我国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的发展方面,考虑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使农业经济能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县域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运用针对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突出有特点的管理方案,从而能够使农业经济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团队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能力

 

在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相关学科的改革,从而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管理队伍,从而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特色化,这样的团队成员可以由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构成,从而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的合理化管理,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分清主次,按照流程管理,而且,在进行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理论,在实践中对农业经济管理理论进行扩充。

 

三、结语

 

现在,经济实现了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都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这对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农业经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发展国际市场时一定要慎重,现在,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领域在扩大,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逐渐朝着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领域扩展到食品学科,县域农业经济政策的研究还在深化,通过对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应该通过突出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特点,强化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团队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能力,从而实现县域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农业与经济管理范文5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内涵与作用

1.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主要指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传播农业信息,进而对农业新成果实施有效普及,进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包括农业教育与科技实现信息化,而且包括农业生产要素与农业市场实现信息化。

2.作用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农民群众劳动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能够实现各种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首先,能够使农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其次,能够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农业信息交流,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第三,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第四,有利于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是_项系统工程,在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各个环节中,提升信息管理化水平,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二、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存在的问题分析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而且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然而,农业经济发展中,很多问题会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_定阻碍。

1.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

由于农民信息化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实施,因此,农民信息化技术水平,对提升农业管理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很多偏远区域的农民不仅接受科学教育程度较低、利用科技发展农业意识与社会科技发展不同步,而且没有掌握先进设备使用方法,以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2.不能够完善管理农业信息

在我国农村地区,即使创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服务系统,然而由于有很多农村区域不能够有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也不能够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很多农业信息新闻没有权威性,导致信息化服务系统很难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3.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技术的农民群众,而且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实现各种设备安装。然而,由于成本较高的网络应用,对于农民还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农村网络整体覆盖也就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在很多农村区域,当地政府对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应有支持与重视,也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很难得到提升。

4.农村信息化人才匮乏

信息化技术人才,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很多农村区域,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很多非专业编制内人员负责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应用信息素质。同时,大多数农民缺乏应有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不能够正确使用相关先进计算机设备,即使国家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一定资金,农村很多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很难得到真正实现,也就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受到极大影响。这样,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就受到很大制约,很多科技技术不能够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去。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策略分析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所需,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形成了极大阻碍。只有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充分借助信息化科技技术,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国家相关单位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才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由于很多农民缺乏应有的信息化技术,因此,国家与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对农民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其科技信息化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首先,农村当地政府应借助不同媒体,对农业发展实施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义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农业经济实施信息化的好处。其次,农村当地政府应借助专家讲座,不仅要把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传授给农民,而且应对农民进行科技技术相关教育,改善其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其综合素质。

2.有效完善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国家应在农村区域,创建有效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首先,借助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农民能够借助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农业生产各种经营实现科学管理。其次,应有专业工作人员管理信息化平台。专业技术人员对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不仅能够对农民进行科学指导,而且能够提高信息化平台的权威性,有效保证信息及时性与准确性。第三,对农民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农民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后,不仅能够借助信息化平台,了解到农业发展的现状、分享各种生产种植经验信息,而且也能够学习到相关科学种植技术。

3.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予以足够资金保障,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及其质量,也才能够健全各种农业基础设备。当地政府还应全面调查分析农业生产与作业区情况,不仅要配备相应的信息化机械设备,而且还要对农民使用机械设备技能进行培训,才能够使资金投入实现其应有价值。同时,当地政府应对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避免资金挪作他用。

4.培养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

农村区域只有配备相应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强化信息技术队伍建设,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首先,国家与政府应改变人们对农民的传统意识。国家与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农业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而且要提高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位置,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农民的传统认识。其次,国家与政府应借助相关高校,培养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从根本n上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第三,当地政府应借助信息化教育与各种培训,提高农民农业信息化认知水平与计算机水平,并创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队伍。这样,农民农业种植水平以及生产经营水平,都会得到有效提高,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胃也就具有了其应有的意义。

5.国家必须提高信息技术开发程度

国家与政府只有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力度,才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首先,国家与政府对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在制度上应有保障,并实施科学管理与规划,才能够有效保障研发农业信息技术落到实处。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也才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其次,国家与政府应以农民实用、农民利益为目的,实施新技术研发。第三,国家与政府创新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应以坚持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优势为基础,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坚持扬弃原则,不应_味否定。这样,农业经济才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四、结语

农业与经济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97-02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在1998年由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整合而成的。目前,全国共有5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其中绝大部分为农业院校,偏重于农业经济管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呈现出了十分活跃的态势,实践中也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模式。但是与新时展需要相比仍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专业人才缺乏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因而十分有必要对高等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吉林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具有本、硕、博三级学位授予权,该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农林业经济理论与实务方面的专业人才。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被调查对象是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问卷有效率为97.33%,回收问卷后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对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认同感的学生占71%,其中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非常合理的;3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3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合理的。但是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学生仍然占29%,其中22%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7%的学生认为非常不合理。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的设置仍不满意:(1)53.25%的学生认为没有形成独有的教学特色;(2)44.16%的学生认为课程门数太多;(3)37.66%的学生认为各学科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4)19.48%的学生认为不同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和交叉;(5)54.55%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太多,实践机会太少。

2.专业课授课内容及实践性调查。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以及日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专业课授课内容看,认为授课内容陈旧的学生占51.37%,其中认为授课内容很陈旧的学生占5.48%;认为授课内容与实际相符的学生占43.84%。从专业课授课内容与实践结合程度看,认为所学的专业课具有实践性的学生占60%以上,认为专业课的学习对今后的工作会有所帮助的学生占55%以上。

3.教师授课方式及学生参与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较为喜欢的授课方式有互动式、讨论式和问答式,喜欢教师单向传授方式的学生仅占27.40%。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明显看出,有90%以上的学生愿意配合互动式、讨论式和问答式授课,表明学生课堂参与意愿很高,在课堂上希望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4.学生能力培养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希望学校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和逻辑分析能力培养(见图1);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应侧重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见图2)。

图1 理论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

图2 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

5.师资素质满意度调查。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主体。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5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从学历学位结构看,100%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本次调查中,93.15%的学生对专业教师的素质是满意的,其中专业教师的责任感、专业学术背景及个人魅力三个方面最令学生满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萎缩,是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普遍面临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经专业培养的人才大都从事与“三农”有关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的相继改革,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都进入非农行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并无太大差别。近年来,虽然一些高校在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南京农业大学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了本硕连读强化班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就整体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竞争力较弱,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结构属典型的“三层楼”构架,即最底层为公共课,中间层是专业基础课,最上层是专业课。目前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现象。从本次对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可见,学生感到课程涉及面很广,但缺乏深度;课程安排的太多,连续上课的时间太长;课程设置跟不上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的步伐,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不同学科领域结合或交叉的新兴课程开设较少;专业课程设置上以知识传授型的课程为主导,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方式、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课程及实践环节相对较少,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等。

(三)实践基地不足,可持续利用不够

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薄弱环节,其原因一方面与该专业具有农村和农业经济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后,大多数企业和事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有关。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使得教师理论课程工作量较大,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比例过低。基于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可知,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受到实习基地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机会仍然不足,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与实际相结合,制约了其专业素质和原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建议

(一)拓宽专业内涵,确定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大增加了对各种微观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较快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懂经济、会管理、高素质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带头人”,这些都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国际发展趋势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农经专业开始逐步分化,或是向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向发展;或是向应用经济管理方向发展为涉农企业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等,这些发展趋势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定位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专业所在学校自身的定位和优势也不容忽视,要抓住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和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定位。总之,要坚持“注重基础理论、强化能力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意做到四个转变,即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宏观管理向侧重微观管理转变。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增加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构建基础课、专业属性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扩展课四个课程模块。以基础课保障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以专业属性课突出专业培养特点,以专业扩展课拓展学生视野和沟通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以专业技能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建立并运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原创能力

加大实习和实训时间,以校内校外相结合,村社与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建立并实施基地依托式、科研参与式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学生能力分解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按课内实践、课外实习(实训)、综合性生产实习三个层次,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实施“三段式”实践模式。第一种模式即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单科实践,在课堂上突出案例教学,依托课程实践环节,利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引导学生学会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有目的的到农村参观考察,目标在于对某一课程的相应技能的培养;第二种模式即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进行走访、调研,学会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目标在于认识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及其相应能力的培养;第三种模式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实岗锻炼,依托毕业实习,学生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直接参与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启迪学生主动思考,激励学生开拓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奚祥华,于新刚,曹奕菲.21世纪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颜华,郭翔宇.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