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管理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经济管理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经济管理专业

能源经济管理专业范文1

焦建玲,女,汉族,1966年8月生,安徽黄山市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所长。曾先后获得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理学学士,天津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兼任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曾获得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合肥工业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合肥工业大学“十佳”巾帼人物等荣誉称号,曾被遴选为合肥工业大学举办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团队负责人培训班学员。担任Applied Energy,Energy Policy,Natural Hazards,中国管理科学等国际国内十几家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二、研究领域

焦建玲教授自2002年起一直从事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

三、研究成果

焦建玲教授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1项,联合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1项,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1项,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发改委委托项目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SCI/S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9篇,以及国内知名期刊,如《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等论文多篇。

四、主要论著

1、基于VECM的汽柴油价格不对称性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2、基于Zipf的汽油价格行为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3、石油价格理论与实证(专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

4、石油储备价值研究:基于供应链视角,管理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油价冲击 货币政策调整与产出波动——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7期。

6、中国石油依赖经济成本的Monte Carlo模拟,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

7、能源经济学(教材,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8、高级能源经济学(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9、石油价格风险管理(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印刷中)。

10、Analysis of the co-move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2007年第27期。EI收录。

11、Energy Structure,Marginal Efficiency and Substitution Rate: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Energy,2007年第32期。SCI收录。

12、Relationships between oil price shocks and stock market: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China,Energy Policy,2008年第36期。SCI/SSCI收录。

13、The structural break and elasticity of coal demand in China:empirical findings from 1980—200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2009年第31期。EI收录。

14、Impact analysis of China’s coal-electricity price linkage mechanism:Results from a game model,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0年第32期。SSCI收录。

15、Impact of oil price shocks on Chinese industries,Energy Sources,Part B:Economics,Planning,and Policy,2012年第4期。SCI收录。

能源经济管理专业范文2

关键词:三次产业 投入产出 直接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北京市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由曾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着集约经济加速转换。从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都会呈现出在不同的经济时段所主导的产业也不同,因此在不同的经济时段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问题。根据我国十二五的规划纲领之一就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总体来说,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适应性的调整,应该朝着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迈进。我认为这个层次的结构调整应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来分析北京市三次产业之间的发展状况,以优化产业结构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1.北京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进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北京市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幅度,1978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08.8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6、77.4和25.8亿元,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总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14%。可以说第二产业在北京市经济增长中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伴随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4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1994年北京市生产总值为1145.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为560.2亿元,占总产值的48.91%,第二产业为517.6亿元,占总产值的45.19%,从1994年开始第三产业在北京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到2010年,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总的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75.11%,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下降到了24%。另外三次产业增加值也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表1中显示了2001年-2010年北京三次产业贡献率(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从表1中可以看到各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增长最显著,次之的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业贡献率也是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趋势也会在未来继续持续下去。但从表(表1)中也可以看到第二、三产业的产业贡献率并不稳定,说明北京市未来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而在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成为解决怎样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问题的关键

2.投入产出系数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作为生产单位或消费单位的产业部门、行业、产品等)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一方面它可以反映出各生产部门的生产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清晰的显示出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结构和比例关系。本文利用2007年北京市42部门投入产出表经过整理合并得出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北京三次产业之间的发展状况,并对北京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2.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参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其中的某一个产品部门,每生产单位本部门产品需要直接消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的方法是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的各个部门的经济数据,用j产品部门的总投入去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xij。其计算公式为:

Aij= (1)

其中(i,j=1,2,…,n),其中Aij表示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需要消耗第i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根据公式(1),可以得到北京市三次产业中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直接的看到北京市三次产业之间各产业生产单位产品时的直接消耗关系。对于第一产业,从表中可以看到,每生产单位的产品需消耗本部门产品为0.3427个单位的产品,需要消耗第二产业生产的0.1838个单位的产品,需要消耗第三产业生产的0.1005个单位的产品。从表2中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最高的产业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不仅仅为三次产业生产消耗提供了更多的产品,同时第三产业在生产本部门产品时消耗本部门生产的产品也要相比其他产业要多。比如,第二产业生产本部门单位产品需要消耗本部门生产产品1.2682个单位,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生产本部门产品时消耗本部门的产品量。这也说明了了三次产业对于第二产业的直接依赖性很大。

2.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参与生产经营的各个产业部门的某一产业部门,每向整个经济系统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需要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其他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全部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完全消耗系数不仅完整的揭示了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同时也清晰的反映了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关系。完全消耗系数的公式为:

B=(I-A)-I (2)

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I为单位矩阵,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根据公式2可以计算出北京市的完全消耗系数。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第一产业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使用时需要完全消耗0.5454个单位的本部门生产的产品,需要完全消耗第二产业1.0066个单位的产品和需要消耗第三产业0.3177个单位的产品。从表中可以看出三次产业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使用时完全消耗最多的是第二产业提供的最终产品,从而进一步说明了三次产业中第一、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较大。另外从完全消耗系数上看,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要远远大于第一、三两个产业,说明第二产业间接消耗较大,这再次说明了第二产业和其他两个产业之间的联系非常的紧密。

2.3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当某一产业部门向整个经济系统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产品产出时,其他各个产业部门受到该产业部门的影响,而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体现的是一种拉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产业部门每增加使用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而使得某一产业部门收到各产业部门的影响,而产生的需求感应。它反映了该部门要为其他各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产品数量。感应度系数表示的是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的强弱,某一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产业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强,反之,需求感应程度弱。通过影响力系数分析不同部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通过感应度系数分析某个部门被其他部门的推动力,可以很好的确定本地区的重点扶持行业和确立支柱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公式如下:

影响力系数用Yj表示,公式如下:

Yj=bb (3)

感应度系数用Gj表示,公式如下:

Gj=hh (4)

根据公式(3)和公式(4)可以计算出北京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计算结果见表4。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三次产业中,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而第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是大于1的。这说明第二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和其他产业对第二产业部门的依赖程度都非常大。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结论

通过对北京市三次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北京市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其中第二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依赖程度和其他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都很大,因此北京市应该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目前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二、三、一”模式,但是第二产业的比重相比发达国家还是处于较高的比重,第二产业依然在北京市经济增长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继续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关系, 即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 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继续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就要求北京市应该一方面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以逐步改善供给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要把第三产业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增加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

本文得到“ 北京市人才强校计划项目—能源效率评价与创新学术团队” (PHR201007136)专项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刘起运,陈璋,苏汝劼.投入产出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静.河南省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的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研究.2010(4).65~66

作者简介:

能源经济管理专业范文3

关键词: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51-03

一、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思路

河南省作为重要能源和工业大省,应根据本省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以供给侧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主体作用,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形成以企业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体、政府作为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与监督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快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通过对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强制性配额交易市场。具体为:用完善的制度构建交易市场,通过立法构建碳排放的各类要素,赋予利益相关方权利和义务,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科学设置碳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各项要素,充分发挥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

二、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措施

1.科学确定排放总量。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省资源消耗型产业比例偏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碳排放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环境质量堪忧,与国家标准相比有较大差距。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仍将持续增加,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降低碳排放总量,不仅是完成约束性指标的任务,更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提高环境质量,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因此,河南省必须根据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碳排放总量,使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

因此,应根据河南省工业大省与能源大省的特点和产业结构实际,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降低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各项要素成本。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能源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明显,使它们在减排成本和参与动力方面有所不同,各个企业接受相同的碳排放约束,会降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被接受程度及可操作性。

2.做好碳排放权配额的初始分配。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主要方式有三种:政府无偿分配、固定价格出售和拍卖等。在碳排放总量限制的前提下,应根据河南省情制定初始分配方式。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成本上升和外部竞争加剧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变对企业影响较大。拍卖排放权会增加企业成本,免费分配方式则可以顺利实现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现存排放收费制度的对接。因此,河南省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宜采用“三步走”策略。第一,根据国家政策,对现有的企业免费分配排放权,对新进入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有偿分配激励政策;第二,对所有排放者分配初始排放权实行固定价格出售方式;第三,公开拍卖初始排放权,这样可以兼顾企业利益与制度衔接。

3.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能力建设。同广东、上海等试点省市相比较,河南省在碳排放的政策法规完善方面还相对滞后,缺乏碳排放交易制度、碳交易试点与交易市场等配套运行的相关政策规范。按照国家发改委统一要求,河南省在2016年应提出拟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企业名单。名单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其2013―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作为确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企业的参考依据。对拟纳入企业的历史碳排放进行核算、报告与核查。围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个环节,深入开展能力建设,针对不同的对象,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对行政管理部门,着重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顶层设计、运行管理、注册登记系统应用与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培训;对参与企业,着重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基础知识、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注册登记系统使用、市场交易、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培训;对第三方核查机构,重点开展数据报告与核查方面的培训;对交易机构,主要进行市场风险防控、交易系统与注册登记系统对接等方面的培训。

4.在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作用。金融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血液与核心,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不能离开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碳金融发展的有力手段。河南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应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服务业要把培养一批深入理解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掌握环境风险控制手段、适合发展碳金融需要的人才放在首位。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第一,要充分利用原有期货、期权交易的设施,利用交易结算系统的整体性与互补性,从事碳排放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产生规模效应;第二,加强银行、保险对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支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投资基金,开发针对绿色、低碳节能和环保、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信贷产品和保险业务;第三,通过银行、保险,证券以及期货等机构投资者协同努力,创新碳证券、碳期货交易等碳金融衍生产品,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蓬勃发展。

5.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律保障,完善的政策与法律制度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的基础。河南省应根据国家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碳排放权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接国家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节点、步骤,制定和出台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细则、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细则、碳排放核查工作规范、监督管理细则等办法和细则,逐步完善全省碳市场建设的政策管理体系。规范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的监测、采集和记录管理,制订并实施监测计划,确保重点排放单位按照国家要求监测、核算和报告碳排放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温室气体排放在线监测。建立节能监察举报、投诉受理制度,向社会公布受理举报、投诉的电话和电子邮箱。

6.提高企业交易积极性。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控制碳排放的一种市场化手段,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积极性。应创造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利条件,为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便利。河南省要加快省内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顺利进行;扎扎实实做好碳排放的监测、核查及认证。加强报纸、电视与网络等媒体宣传,使公众了解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知识,提高公众对碳排放权交易的认知度。

应引导企业建立对未来强制碳减排的预期。这样,对未来强制碳减排的预期越强烈,目前自愿进行碳减放交易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因此,在政策引导的同时,既要加快推进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也要加大力度宣传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特别是宣传国家对建设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政策,增强企业主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动力,使参与碳排放交易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与社会形象。

7.建立健全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把有关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础,大力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使其成为行业品牌。中介机构本身要苦练内功,加强与国内外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合作,深入学习研究国内外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先进理念与经验,积极为国内碳排放项目提供诸如项目开发、交易服务,主动参与到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中来。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政府、企业、机构三方的共同努力,提升河南省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整体实力,为参与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全国大部分省市一样,人才短缺是当前河南省构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瓶颈。在雾霾频发的环境下,控制大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培养具有精通业务和创新能力的碳排放交易人才是当务之急。河南省应着力培养一批视野开阔、专业扎实的碳排放权交易人才,以促进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要聚集证券、期货、保险、能源经济、碳排放核查等专业人才,带动碳排放咨询服务、第三方核查机构专业人才的发展,为河南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赢得加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动权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9.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培养与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在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中尤为迫切,要继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科学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综合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及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室外传媒等新媒体,正面引导舆论,围绕国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活动及相关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国家建立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的主题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大众的认识与参与程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社会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和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社会基础。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益处,了解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小知识,树立起良好的低碳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地关注碳排放,控制碳排放量,培养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习惯,自觉养成低碳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三、结语

综上,面对2017年构建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大势,河南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工业大省,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河南省应根据自己工业大省与能源大省的实际,结合国家建立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政策要求,科学确定排放总量,做好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作用,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提高企业交易积极性,建立健全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积极培养碳排放权交易专业人才,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鼓励先进产能,促进结构优化,开展重点排放企业监测、报告与核查工作,培育碳排放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积极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制度,尤其要对碳排放信息统计监测与考核制度、碳汇制度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使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行动统一,顺利与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衔接,使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各省市前列,并起引领与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瑞.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6,(7).

[2] 刘昱洋.河南碳金融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3).

[3] 刚.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通知[Z].2013.

能源经济管理专业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浙江家电 国际竞争力

一、低碳经济的诞生和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诞生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威胁。人们不得不正视环境保护问题,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于是世界各国达成了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革命”的共识。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工业时代的来临给英国带来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资源的稀缺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令英国政府产生了对未来发展的担忧。2003年英国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此项文件为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于是发展低碳经济在英国拉开了帷幕。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

英国发展低碳经济时通过了一系列法规和计划,在此次新的能源经济革命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也为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借鉴。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巴厘岛路线图”制定完成,发展全球低碳经济的规划更进一步。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了以低碳经济为世界环境日主题。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商讨了《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在2015年末,“巴黎全球气候协议”达成,这是人类历上第一份覆盖全球近两百个国家的减排协议,欧美等国家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革命”。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浙江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浙江家业的发展简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家电消费成为了一种典型的品质消费,家用电器成为了消费热点,企业纷纷投向了家电业,家电市场兴起。区域总、直营专卖店及家电连锁的出现都象征着家电销售渠道的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家电业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浙江家电业蓬勃发展。浙江作为我国家电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一大批家电企业不断增长。奥克斯、方太、帅康等知名品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区域品牌转型成为全国品牌。浙江家电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着力于发展国外市场,省内一大批家电配件企业也成为了出口大户,在余姚和慈溪该类企业尤为繁多。慈溪作为上海、宁波、杭州三大浙江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拥有数千家家电配件生产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的家电兵团,其庞大的产业链催化了浙江小家电产业的飞速成长。截至2009年,该家电兵团就已创造了高达300亿的产值,但仍缺乏强势的家电驰名品牌[1]。浙江饮水机、电热水壶、电风扇等多种家用电器的出口在国内也位居前列[2]。据海关统计,2015年浙江省的电器出口额就达到了174.8亿人民币,较2014年增长了0.2%。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家电业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技术的提高和管理模式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浙江家电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浙江家电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规模已经不容小视。2014年,全省家电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130.7亿元,是2000年的8倍。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107.2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2.6%。浙江省家电业制造的主要家用电器有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冷柜、电风扇、空调器、电饭锅、饮水机等。其中洗衣机销售产量居全国首位,冷柜、饮水机等一些主要家电产品量占全国比重居先。

1.浙江家电业发展情况。经初步测算,2010~2014年,电饭锅与空调器的产量增涨幅度较大,2014年产量均为2010年产量的1~2倍。吸尘器产量有较小幅度的增长,反之,洗衣机、电冰箱、冷柜、电风扇的产量不增反降,但洗衣机的产量仍居全国首位,说明浙江家电在全国仍具有生产优势。

2009~2014年出货值占销售收入额度的比重分别为38.67%、37.60%、35.35%、38.15%、37.54%、35.84%。由此可见,浙江省家电的出口比重较大,且发展较为平稳。

2.浙江家电国内市场竞争力情况。2014年浙江家电业的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双强。杭州金鱼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制造业企业500强,还进入浙江省百强企业,浙江省制造业百强企业双百强。由此可见,我省家电业在国内市场已拥有了一定的地位,朝着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更进一步,这为我省家电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电熨斗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70%,饮水机出口占全国出口的54.7%,其他主要家电出口也占全国家电出口的30%左右,近年来,我省在“企业国际化,产品走出去”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着,在国内市场,浙江省有着明显的出口优势。

3.浙江家电国外市场竞争力情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反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占有率与竞争力成正比。国际市场占有率计算公式如下:

MSij=Xij/Xwj

公式中,MS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市场总额;Xwj表示世界j类产品的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UN Comtrade数据库,《浙江年鉴2011~2014年》及中国商情网数据测算得到。

通过图1呈现的浙江省家电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浙江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较高,且稳步增长。在这五年内,浙江家电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11年的2.23%上升为2015年的2.80%,市场占有率提高了0.57个百分点,说明浙江家电的出口在走上坡路。

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

4.浙江家电主要出口主要地区(国家)结构分析。从图2来看,美国、欧盟、拉丁美洲是浙江出口的前三大市场。2015年,浙江省对这三大市场的家电出口额分别为36.7亿元、29.9亿元和14.3亿元,三大市场合计占同期浙江省家电出口总值的46.3%。同期,浙江家电对东盟的出口额为12.2亿元,对沙特的出口额为9亿元[3]。其中除对美国外的家电出口均为增长,这说明了浙江家电业的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了发达地区,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有所提高。

5.国际竞争优势分析。⑴资源优势。浙江资源充沛,为家电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要素。以慈溪、余姚为代表的家电业发展较好,零配件的生产规模较大,家电零配件基本做到自给,大大降低了浙江家电业的原材料和配件采购成本[4]。且浙江省处于沿海,港口众多,在产品运输方面拥有着巨大的优势。浙江省经济发达,拥有充足的工业资本,且设有多所高校,其中不乏浙江大学等多名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这些都为浙江家电业的发展创造了优势。

⑵价格优势。由于国内资源丰富,浙江家电的基本生产要素很少依赖进口,商品的原材料成本较低,形成了相对于国外电器明显的价格优势。

⑶产品发展日益高端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浙江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顺应现代的数字化潮流,推出信息家电,令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浙江家电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体系认为:某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大因素:需求状况、要素条件、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作用、机会。本文以此对在低碳视角下浙江家电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低碳经济改变家电消费导向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一需求条件易受低碳经济影响。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如今已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及倡导。人们越来越注重节能减排,“低碳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从而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方向也转向了低碳商品。消费需求的变化意味着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即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产业竞争力考虑降低碳排放因素,一国的某一产业在实现降低碳排放的前提下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更容易被消费者和市场所接受[5]。在这一需求下,浙江家电业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生产节能、安全、环保的家电产品为目标。能耗高的家电会导致碳排放的增加,浙江家电在这一导向下向绿色制造转型。

(二)低碳经济对浙江家电的价格优势造成压力

低碳经济影响产业资源与要素条件。资源与要素条件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前者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一国先天拥有的、不需太大代价就能得到,如: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候、融资等。后者是需要政府、企业、人的长期持续地投资才能创造的要素,如通讯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高级和熟练的劳动力、专业技术知识等[6]。

浙江家电一向拥有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这是其在国际上的一大竞争力,也是其开辟国外市场的重要砝码。低碳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低碳技术创造了清洁能源,降低了产业高碳排放对气候造成的伤害,减轻了环境负担,但也提高了企业的能源成本。企业需贯彻低碳制造这一原则,无论是生产还是产品的使用上都要达到碳标准。这一基本要素的改变使企业的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削弱了企业生存的优势。在高级要素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家电业的运行提供了低碳规制。实行低碳规制,在一定意义上带来能源消耗成本的降低,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摒弃落后生产力,提高低碳技术成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低碳经济影响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一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本身要素的密集度发生变化。产业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促进资源要素和优化配置的能力,一国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提供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优势[7]。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格局下,外在竞争压力增强,企业需改变自身的战略和结构来应对。这会刺激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产业的选择。

(四)低碳经济影响政府对产业的政策

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做到行政、法律、济手段并重。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应对全球经济低碳化发展,如征收碳税,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等引导低碳产业的建设,并采用法律手段来规制产业活动。经济上,政府设立低碳产业基金,建立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等支持产业低碳化。

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产业带来挑战的同时又带来了机遇。低碳经济促进了很多新兴产业的诞生,如风能产业、核能产业、海水氢能源产业等。这种新兴产业从根本上减轻了自然环境的“碳压力”,大大地缓解了人类活动、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

四、对策和建议

据分析可知,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浙江家电业在国际竞争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有些方面仍需加强。以下是本文针对该产业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低碳能源要素发展

家电产业跟随时展的步伐逐渐成熟,中国家电业发展了30多年,传统家电业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信息发达国家家电企业重点研究家电信息化,积极投入消费电子领域,亚洲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家电工厂的理想转移基地[8]。我国作为世界家电主要制造基地之一,为保持长远家电业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我国的家电业是以“模仿”起步的,技术专利和商标注册数量远不如发达国家,甚至对于国外技术拥有一定的依赖性。在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家电业由原来的国内市场竞争演变为国际市场竞争[9]。浙江若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应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低碳经济时代,产业低碳能源要素为各大产业的重点研发目标。在开发低碳清洁能源产品的过程中,低碳技术已然不可或缺,这就需要依靠科技领域的创新来实现了。

(二)培养低碳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虽极力控制,但我国的碳排放量在世界仍居首位。鉴于资源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状况无法轻易改变。浙江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市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依赖以煤、石油为主的“高碳”能源,在碳竞争这一层面,我省缺乏优势。要做到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的出路,然而这些都需要低碳技术的支撑。首先我们知道,技术的载体是人。就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是可培养的重点目标。低碳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10]。低碳领域的科研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都是浙江家电业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部门应将低碳教育引入高校,大学应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培养低碳技术人才,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三)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主张绿色科技

如今绿色家电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趋势,在国际市场上,绿色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家电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11]。

一家新加坡的热电水器企业德尔乐施采用紫铜作为其加热器的材料,消除了生活用水的二次污染;海信在空调的制造上采用离子健康技术,除去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威博推出与海尔防电墙技术结盟产品。这些绿色智能产品都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浙江的德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行业首款全直流变频吸油烟机上市,是2013年浙江家电业一项自主创新的典例。杭州“万胜”牌WK60YV高效节能压缩机被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立项为“国家火炬项目”。绿色科技已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流,企业加大对其的研发投入有利于创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

(四)政府完善鼓励低碳家电生产的政策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进行低碳家电产品仍需政府进行引导。生产绿色家电产品及低碳技术的研发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面临的压力加剧。部分企业在面对这些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情况时,缺乏生产绿色产品的动力。政府完善鼓励低碳家电生产政策,对家电企业研发节能创新技术,生产绿色产品进行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政府也需对消费者进行引导,令消费者加强环保意识,消费转向绿色家电。

参考文献

[1]温卫娟.行业物流管理[Z].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0.

[2]徐.浙江家电出口贸易问题探讨[J].价格月刊,2011(06):26.

[3]去年浙江省家电出口微增.中商情报网.

[4]魏玉祺.浙江家电业的品牌之痛[J].F代家电,2004(06):57-58.

[5]刘景卿.低碳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D].宁波大学,2014:12.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1.

[7]何铖.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2:11.

[8]姜淑.家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9.

[9]刘红燕,曹艺.21世纪中国家电业国际化发展战略[J].经济师,2004(5):44.

[10]王亚杰,张永泽,谢苗峰.发挥高校独特优势支撑引领国家低碳发展战略[J].北京教育,201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