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1
引言
民族的灵魂是创新,在创新实现发展与跨越。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标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再也不能照搬书本进行教学,进行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亟需进行的问题。学校要将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获缺的必需品,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1]。初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停留在较初级的层次,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的使用知识,对于工作中稍微复杂的软件,学生没有经验,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仅仅用于消遣与娱乐自己的生活。大多数初中生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对其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竞争强烈。我国的人口技术大,就业的困难性大。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全面的技能,会失去很多竞争的机会。而创新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因素,很多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2.1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将学生看做课堂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关注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知识,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知识的讲授,这样容易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2]。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创新时,比如:学生无边际甚至天马行空地想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途径,不管学生想象的对与错,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积极地鼓励与肯定,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你就是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你会设计出一款什么样的软件?它有什么用途?你又会怎样去设计它”?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会在大脑中畅想,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
2.2 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信心技术不需要大量的长篇大论,仅仅通过教师的灌输式的纯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学生想要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实践。在书店里,即使学生能够买到很多计算机软件的教材,但是不能实际的操作,也是枉然。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对软件进行反复的应用,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探索计算机技术的愿望[3]。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之外,还要让学生样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前,为学生制定一个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朝着目标前进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2.3 走出课堂再回归课堂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一星期1―2节,所以,学生授课的时间比较少,并且,学生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休闲性的活动。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学生上课表现懒散,即使教师已经准备好了教学内容,但学生没有专心听讲,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不高,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尝试,对艺术字进行调整、对页面内容进行排版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导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不要对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很多限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成果表示尊重。
2.4 对考核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大对数学校通过计算机试卷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进行考核,将其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死板文字。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行复习,也完全扭曲了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目的。即使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也不能将计算机中所有工具栏中的内容记住,所以,这样的单纯记忆的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4]。因此,学校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教学考核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以及开放化。
例如:要求学生在期末自主设计一个专门的活动宣传海报,或者小组共同制作一本知识本子。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剪辑视频以及音频,要求学生原创,不管学生的水平怎样,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制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初中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新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走出课堂又回归课堂,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最后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亚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5,48(1):44
[2]徐勇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9(8):32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创新能力;国家;社会
0 引言
互联网新兴起的服务,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使得人类社会面临的数据类型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大数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开始显现[1-2]。步入2014年以后,大数据对人类各个生活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刻[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4],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久动力。进入大数据时代,对广大高校学生尤其是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自上世纪以来,计算机成为了支撑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之一。计算机行业中的一系列技术革新,更是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对广大高校中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迎接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本文首先给出了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定义,接着阐述了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最后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创新能力问题剖析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1 创新与创新能力
熊彼特于1911年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又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理论体系。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全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5]。熊彼特还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均依赖于创新,不进行创新资本主义国家就没有出路。后来创新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在文化建设、科技发展、企业管理和制度构建等多个领域,并由此衍生出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广义上的创新。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6]。在大数据时代,对计算机类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方法和创新才能四个方面。创新意识包括冒险精神、自信心、求是态度和渴望创新的精神等。创新基础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随时学习的新知识和社会常识等。创新方法包括综合分析与概括方法、比较方法、演绎方法、反问方法、“用手去想”的方法和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方法等。创新才能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等。
2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1 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对高校工作者而言,如何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7-8]。这是因为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全社会创新能力、乃至整个国家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影响。由计算机时代过渡到当前的大数据时代[9],计算机行业迎来了一系列挑战:计算机、移动设备和终端设备等都面临解决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存储、通信和传输等难题;与大数据相关的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此时人才市场也需要更加专业的大数据存储人才、大数据分析人才和大数据应用人才等。所有这些挑战的解决,均有赖于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由此可见,培养计算机类乃至全体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让创新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有利于培养更加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贯彻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有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2 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已久,通常家长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的优劣,教师则是根据考试成绩来认定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中小学如此,广大高校也如此。这样导致大批高校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严重,以至于进入社会后不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步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在宏观论证与总体推进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创新能力培养活动,进而形成培养创新能力的完整体系,才能提高计算机类乃至全体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为大数据时代国家和社会的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2.3 优化学科设置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它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和处理等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原则的科学。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接受严格的相关科学训练,进而培养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最终能够对成熟理论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成熟技术和方法进行一定的应用。从大数据的处理过程来看,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大数据采集、大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存储及管理、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大数据展现和应用(大数据检索、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安全等)[10]。而且所有大数据的处理都需要以《大数据概论》、《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挖掘》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做铺垫。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要突出对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对现有相关课程强化之外,还需开设相关的大数据课程来弥补空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了解大数据的概念、发展和应用领域,还要研究其在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影响,以此为依据来改善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开展环境,最终全面优化学科设置,提高广大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论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久动力。大数据时代加强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本文首先给出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定义,接着分析大数据时代培养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总结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剖析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激励机制、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学习环境、教师个人创新能力和学生科技素养六个方面出发,对大数据时代如何培养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经历,对当前如何培养高校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个人见解,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
[2]温孚江.农业大数据研究的战略意义与协同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3-6.
[3]姜双林.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通识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0):165-166.
[4]张红.论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2):175-176&150.
[5]王蕾,曹希敬.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J].科技和产业,2012,12(6):84-88.
[6]田新蕊,王海英.创新能力实用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1-22.
[7]陈昌贵,曾小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13(1):16-19.
[8]李晓.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2):155-160.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3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信息技术学科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知识性和技术性并重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是最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之一。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具体指出“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学生要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件有创意的作品,就必须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大胆想象。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多层次的教学系统,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不但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随心所欲地自由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独创性作品,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创新能力发散性培养
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而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务多法训练。一务多法训练就是给学生一个任务,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完成。
2.创新能力迁移性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把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学习,应用于实践。而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迁移问题。迁移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迁移,才能使学过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充实和熟练,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的着眼点是正迁移,尽可能避免负迁移。凡是学习都存在迁移,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迁移性。
3.创新能力变通性培养
创新能力的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品质。常表现为思路灵活,随机应变,能将思路转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比较隐蔽的方面去。
创新能力变通性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品质。创新能力变通性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
4.创新能力独创性培养
创新能力的独创性是创新能力的最本质特性。培养创新能力的独创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高境界。学生自由创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方法。信息技术学科中有能为学生创造许多自由创作的空间。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创性的方法是自由创作。在学生学习某项知识技能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由创作的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自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在提高学生兴趣、发展个性、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的学科。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涉及许多潜在的创造性智能,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去发现、调动,实现在信鼠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成章,许洪杰,邹显春,信息技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培养创新能力;方法
在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创新能力日益深入人心。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讲,可操作性强,学生兴趣浓厚,所以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其他学科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在信息技术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有一些感悟,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有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苦思考;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快乐,精力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例如在教学《WINDOWS窗口操作》一课中,认识窗口、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要点,笔者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把Windows的窗口中的各种按钮、工具栏等设计成各个零件部件,然后让学生分两人一组拼成一个Windows窗口,比一比,看哪一组拼得又对又准。
要做好这个拼图,首先得认识这些零部件的名称,了解其功能、操作,因此,在拼图之前,以"我的电脑"为例来探索学习,先让大家打开“我的电脑”,然后把鼠标放在各个按钮上,等一下,看看有什么反应?再用鼠标点一下,又会发生什么情况?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想快速知道其中的奥妙,每组同学都投入到了有趣的拼图游戏中去。在通过观察、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知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处于动态活动中,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培养起了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造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信息技术课上创造性动机的产生是由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调节共同作用产生的,教师应创设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例如在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时候,笔者并不急于授课,而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你心目中未来计算机的样子”。刚开始,同学们回答得小心翼翼,怕其他同学嘲笑、老师批评,不敢大胆地想象,这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地描述自己心目中未来计算机的样子。在同学回答“将来的电脑应该是更有灵感,能说、能听、能想,能做我们想做的一切事情”后,笔者赞扬了这位同学的“作品”,于是,学生们踊跃发言,同时笔者引导他们结合现实进行想象、创新。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把计算机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可以用计算机,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联系实际,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如,元旦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新年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学校宣传部要进行班报评比,让学生制作板报等等。大量的实践表明,学生既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教给学生创作的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方法有好有差,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差的方法事倍功半。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常造成学生事倍功半或制作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如,学生设计网页时,文字和图片的定位,如果没有利用表格对网页进行整体的规划,操作时来回进行修改,以至事倍功半;又如制作板报时,一些学生只是把一些文字和图片拼凑在一起,制作的板报没有主题,没有任何意义。这样学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操作方法,但缺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谈不上创造。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画画、制作通知、表格、板报等都要强调方法和过程,这也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例如,要让学生设计新年贺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整体规划,考虑以下问题:
贺卡要表现什么主题?
为体现主题,需要选用哪些文字?哪些图片?
文字与图片的位置如何?
纸张是纵向使用还是横向使用?
这种从整体到局部,逐步细化的方法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如果把教给学生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经过长期的磨练,潜移默化,学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一种方法和能力。
5.创设环境,扩大学生的创作空间,发挥主体的创作能力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如学习制作网页站点内容时,就提前布置给学生这样一个网页作业:《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这是一个范围很大很宽的题目,对于一般情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有了网络的支持,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有时候,越是难度大的题目,越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题目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便开始着手准备了,他们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相关的素材,或者自己完成,或者自由组合小组完成,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协作学习的能力;他们定好自己的研究课题后,从网上获取材料,并选择有对他们的课题有价值的材料进行加工,精心组织材料,一切都有条不紊。丰富的材料,开阔的视野,使学生有的想,有的写,网页内容不仅充实,而且有深度。学生的作品在网上发表后,可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考意见,那些素未谋面的朋友和他们在网上进行交流,共同修改,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5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最大的需求是对人才的需求,是对具有“创新,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实践转化能力”的人才需求。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指明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信息技术课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融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行为才算落实到位。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有利于我们能更生动地创设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在教学中,便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动手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巧。同时,也初步使学生产生了创造意识。
二、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就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使学生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比如在讲《演示文稿的制作》这一章时,讲完这些内容之后,要学生自己完成对自己家庭成员介绍的一个演示文稿的制作,而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会将自己在本章中所学的所有知识结合到任务当中,大大提高了学生们接受并运用的能力。在八年级的《EXCEL》的制作一章中,比如本节要讲的内容是用公式计算求和。那么讲完操作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们打开自己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让他们自己计算自己的最终成绩之和,将内容应用到任务当中去。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能很快的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明确目标的任务,以此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堂介绍计算机基本发展史的课上,我们把学习任务分成理论、硬件、软件等几块,学生自主结合,通过教材、图书、电视、网络媒体等完成自主性学习,在课堂交流,进而学生思考完成:现在,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在将来,我们还需要计算机为我们做些什么(未来型的计算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从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到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就可讲述新知识的创新及产生的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的学生理想甚至试图自己成为设计下一代计算机,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自己的资料,做成专题网站。
二、改进教法,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的模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支持,使我们能克服原来的障碍限制,在个别化教学中做到积极的对话和交流。
例如我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根据具体课程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
(1)边讲边练。充分利用一些网络教育的工具,使整个教育过程在机房里进行,教师在讲课时可统一控制学生机,需要练习时再释放学生机。这种教育方式可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对话交流。
(2)先上理论后上机操作,利用投影仪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部分的讲授后,引导学生上机作业,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更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大为提高。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了教学效果质与量的高水平。
三、简化考核,巩固创新结果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6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和应用知识水平;技能目标包括独立操作和熟练操作水平;情感性目标包括获得感性认识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素养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发展。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培养高中信息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构建,要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基础性的作用。
本模块有四个主题组成: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其中信息获取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内容比较偏向理论性,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本部分的知识偏重于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信息资源管理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管理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这部分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征来丰富学生的个人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信息技术与社会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较明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说前三个主题的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占主体地位,应尽可能的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的描述,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描述;程序设计是使用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表达算法的过程。本模块教师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l)发展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所造成的,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不断有新的信息技术经过研究、开发、实验与推广,从而成为人们日常应用的新技术,如新的多媒体技术等,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求不断更新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现在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当今社会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综合性
信息技术本身是多种学科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涉及到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心理学等各个学科,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同时信息技术也综合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的理解与表达,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与机械操作结合起来,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统一起来。
3)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其中实践操作有限,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优先。这是因为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信息技术能力直接体现在学生能否使用某些软件。其次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4)创新性
应用信息技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具体体现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设备,采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做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本身提倡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创新工作的不同,首先需要在大量的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要不断的在练习中重复与创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一方面从模仿开始入门,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自己掌握其过程,观察其结果,同时学生应明白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并尝试其他方法,提倡求异思维。
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其教学活动除了一般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之外,还需要遵循其它一些重要理念。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传递和交流,掌握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首先为了更好的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l)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时代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对于现时代的人才来说具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随着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说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和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都在重视并改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把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新能力放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英国和日本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2)信息技术教学需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懂得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设施条件,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索与创新获得成功的体验,设施条件包含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硬、软件条件。高中阶段更加需要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进行操作实践,最好能够建立校园网。
3)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了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传统学科的教学强调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学科间进行拓宽;再者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互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机会;最后师生关系具有开放性,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断创新课程的过程。正是由于有了互联网络,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成了不断开发创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过程。
4)强调学生的自我反馈与调节
现在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具备良好的环境,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每一步操作大都能够观察到实际结果与其设想的结果是否相符。所以自己得到了操作的反馈。这样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也就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尝试与学习各种操作,而不能强调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教师操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模仿,同时教师须明确地指导学生自己获得信息系统反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发生错误时不要匆忙指出,指导他们进行反思,查出错误,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解决。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思路不一定十分开阔,需要学生自我调节,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调节的过程,并且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四、信息技术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条件,完全具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自主学习。
l)提供了最佳创新环境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主体性,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以消除拘谨,同时去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各种尝试,敢于冒险,敢于质疑,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创新。同时互联网技术弥补了教材的空缺,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空间,学生需要素材时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得,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进行减少了障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被教材所束缚,通过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给予学生以不同的信息刺激,可以提高脑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广阔性,进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突出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了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个性得到发展。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表现和发展空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个人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创新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3)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能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多媒体软件及操作技术的学习可以设计艺术化的作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实践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教学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长时间的保持,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4)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信息素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常用技能,依靠信息素养技能,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具备信息素养对个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在需要信息时及时快速的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并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利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构思、分析,可以有效地发展个体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