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手工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手工业论文范文1
1、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上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施工企业转变为增值税纳税人,其财务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是价外税,施工企业财务入账金额会变小,不再含有营业税,企业提供的应税劳务、机械设备以及物资等,只要取得合规票据即可抵消进项税,从而减少企业施工成本,增加利润。在施工企业账务处理上也有很大的变化,营改增之后,建筑施工企业购进材料,借:固定资产或原材料等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不再是借:固定资产或原材料等;贷:应付账款,不再是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报表中也有所变化,由于减少营业税金及附加中的营业税,从而减少了成本费用,增加了施工企业的利润。
2、对建筑施工企业税负上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产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从表面上看施工企业税负由原3%转为11%,增加了税负,但是从长远来看,施工企业进行合理税务筹划,可以减轻税负,例如新购的材料成本可按17%做进项税额抵扣等。可以说,营改增是否可以减轻施工企业税负,取决于企业税收筹划的能力。对于建筑行业来说,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人工费占据较大比例,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工工资大幅上涨,此费用无法用于增值税的抵扣,施工企业会增加税收负担。另外,根据我国现状,施工企业购取材料的渠道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一线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分包企业资质良莠不齐,经常很难取得正规的专用发票。再者,企业原没有取得专用发票固定资产无法进行进项税抵扣,其费用成本只能由施工企业自己承担。
二、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改增”难点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难度大小,取决于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其最核心的难点是地方政府由于改革引起的收入减少所造成的退缩心理,其次是如何确定征税的类型和税率。
1、地方政府放慢改革步伐。地方政府由于改革引起的收入减少所造成的退缩心理是阻挠税改的因素之一。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规定,建筑施工行业适用11%的税率,营改增试运行期间,需要保持现行财政体制稳定,税款收入仍归原试点地区分别入库,财政减收额度由地方和中央共同分担。但是地方政府受到税收减少的影响,税改退缩心理有翘头趋势,放慢了营改增的改革步伐。
2、建筑施工企业征税类型的确定。增值税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包含消费型、收入型和生产型,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采用何种类型一直是争论地方。如果采取收入型的增值税,不符合简便征管的原则,如果采用生产型的增值税,税率无论是17%还是13%都会加重建筑施工企业的负担,若采用消费性的增值税,对于国家财政难以承受,将是很大的负担。
3、建筑施工企业征收税率的确定。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征收税率的确定是改革当中的难点,是另行规定税率,还是与生产企业统一征收一直没有确定的说法。
三、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建议
所谓税收筹划,既是在合法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节税,是企业通过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采用优惠条款,通过理财、投资以及经营等活动减轻企业税负的合法经济行为。税收筹划具有超前性、综合性、选择性、合法性以及收益性等特点。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与避税有着本质的区别,避税有悖于税法宗旨,而税收筹划合乎税法宗旨。税收筹划是对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为了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企业需要制定多套纳税方案,并在其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进行纳税。站在法律角度,依法纳税是纳税人的义务,但是依法纳税也是纳税人的权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在企业内部树立税收筹划意识,顺应“营改增”的大潮流,采用合法手段获取自己的权益,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
1、最大限度地抵扣进项税额。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税收筹划范围得以扩大,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抵扣进项税额,在此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制定允许应税劳务结算制度。与此同时,需要与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保证其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财务部门应确保增值税抵扣凭证不与现行法律冲突。另外,施工企业财务应当防止资料丢失,妥善保管相关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2、调整施工企业内部之间提供应税劳务的定价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企业内部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当有相关机制予以平息,应税劳务的定价机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甲、乙两家施工单位同属一家施工企业,乙公司承担甲公司货物运输任务,运费按照每吨200元,但是实施“营改增”后,在不考虑税金以及附加的基础上,乙公司税负每吨上涨四元,涨至七元每吨,扣除每吨三元的税负,乙公司税负降低了,如此一来,在不超过税负下降幅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提高运费,设立双方都能够同意的价格运行机制,实现税负科学、合理的转移。
3、建筑施工企业合理划分部门。目前,我国多数施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业务重叠现象,在实施“营改增”后应当合理拆分运行,另外,对于那些建筑施工企业采取兼营行为,应当将其分成若干个子公司,并且依据兼营项目进行逐一核算,将税法赋予的权利进行最大可能利用,使得纳税人的角色得以改变,降低施工企业税负,从而摆脱高税率缴纳税费的现象,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重复缴纳的影响,例如教育费附加、城建税以及印花税等。
4、充分利用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营业税来说,增值税减税政策较多,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面临的税务环境以及企业相关人员对增值税条例的熟知程度,灵活进行税收筹划,例如,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劳务方面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施工企业应当对报价做出适当调整,防止出现执行政策后,税负不降反增的现象出现。另外,对于自身的发展目标,施工企业应当做到与时俱进,进行实时动态调整,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手工业论文范文2
观念的变革
既讲规模经济,更要讲速度经济。零售业的发展,无论是单店规模,还是连锁规模的扩大,某种意义上将都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取得价格优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单靠规模的扩大取得利润已比较艰难,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个性化、理性化,快速反应、以速度制胜,已成众多先进企业的共识。因此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需要大的变革,那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战略优势除了人、财、物、技术等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以速度表现出来的能力,即拥有在最短时间向市场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树立以零售商为主导的观念,充分发挥零售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传统的经营体制中,制造商在整个流通环节中居于支配地位。但是随着几十年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处于流通终端、直接面向顾客的零售业出现了飞跃性的变革。零售规模的扩大和自身经营的标准化和特色化,对市场需求的熟知和预见,可通过网络传导至供应链成员中,引导制造商的生产和相关供应商的经营,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货品。零售商“桥头堡”、“风向标”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逐渐形成以零售企业为核心的垂直的或多向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从推式经营转向拉式经营。传统的营销是通过销售人员或媒体将企业产品或信息单向地传播给公众,消费者被动的承受着泛化的信息或产品的影响;而在需求拉动型的经营机制下,企业通过和顾客持续不断的沟通,获取顾客的需求变化并制定自己的营销组合。如苹果公司一方面通过热线交流向顾客介绍新产品,另一方面非常注意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并反馈到相关部门,指导产品开发,以更好地满足需求。
从交易伙伴的相互分割、防范对立转向信息、资源共享与合作。在“顾客中心”的经营机制下,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变革就是让经营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保持透明,从而消除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更好地组织商品供应,灵活应付环境的变化,这是改进供应链整体性能的强有力措施。如美国联邦快递通过向客户提供特定的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终端,与本企业的系统相连来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其客户通过网络及时查询自己的货物运送情况。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变革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用,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目前世界上适合零售企业且运作效果较好的主要有: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传统零售企业的供应商都是被动的接受定单后再准备供货,零售企业为防止市场需求的突然变化不得不备有一定的库存,既提高了成本,又降低了效率。近年来欧美国家先进企业实施的VMI成功地避免了这些问题,VMI包括了POS、CAO和CRP等技术,是在EDI、ID代码、条码、条码应用标示符以及连续补货程序支持下,零售商的库存状态是透明的,以便供应商随时跟踪和检查,根据零售商货架上的货物销售情况,随时主动地补货。使零售商库存减少,甚至做到零库存。如美国DH服装公司运行VMI半年使零售商的库存减少了50%,销售额增加了23%,成为其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
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系统
1996年由沃尔玛联合五家供应商成立“RetailScp”工作组,在QR的基础上,开始研究通过密切合作来确定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策略。最终形成了“CPFR”管理系统,这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上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开放,但有安全的通讯系统;在整个供应链上是可扩展的;适用于各个行业,能支持多种需求。重点是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协调一致的伙伴关系。沃尔玛采用该系统后其商品满足率达从过去的53%—79%增加到87%—98%。2001年国际商业组织采用了该系统并加以推广。美国著名调查公司KurtSalmon的调查研究后认为:实施CPFR,新产品开发的前导时间可以减少2/3;连续24小时供货可减少或消除缺货;库存周转率可提高1-2倍;所售商品的30%-50%是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定制的。既为客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减少了整个供应链上的非增值成本。
实施以上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企业信息技术硬件的投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和供应商的关系和沟通也要协调一致。
协同配送
有调查显示:我国连锁零售业平均每个配送中心承担20个店铺,每辆车承担两三个店铺的配送。而日本的连锁配送中心负责70个分店,只需四、五辆车;我国没有一个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各店经营的商品实行100%的统一配送率,多数只有69%-70%,有的甚至在50%左右,可见我国连锁组织的规模与配送中心的规模都太小,且互相之间没有实施协同配送,不利于取得规模效益,降低了效率。
因此要大力倡导零售、制造、批发等企业打破界限,互相调剂、合理使用物流设施,减少单一企业物流配送方面的重复和浪费,提高配送效率。协同配送的模式主要有:以一家企业为主导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的共同配送。企业间可相互联系调剂货物,提高规模效益。多方整合的共同配送。主要由多家零售企业或相关的供应商共同出资建设和管理使用配送中心,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零售店集中分布在同一区域的大中型连锁企业。
针对我国零售企业在仓储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分拣配货电子化、运转配送条码化、以及计算机智能化等方面技术含量较低、效率差的情况,政府应加强行政监督,同时加快条码标准的制定步伐,扩大商品标准化的范围,尤其是要加大、加快二维条码(信息量大、安全防伪、成本低、寿命长)推广速度,和一维条码相结合用于货票标签,可以实现货物运输中条码跟踪和信息传递,加快货运的速度和安全。同时政府应加强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的宣传、推动和引导作用,使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尽快在我国成长。供应链的绿色变革
由于全球范围内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绿色营销日益成为零售业发展的大趋势。绿色消费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政府环保节能法规政策的外部压力,使企业也越来越注意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变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绿色采购:根据美国学者Zsidisin和Siferd在2001年的定义:绿色采购是企业应对自然环境相关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方针,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形成的相应关系,通过优先采购的权利来影响刺激供应商使用清洁的制造过程和环保材料,开展生态设计,减少耗能和毒废物品产生,降低污染排放,帮助创造一个绿色产品市场,这是零售商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绿色运输:指货物运转时各种运输工具采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原料作为动力,如无铅汽油、太阳能、液化气等。另外运输路线的优化选择也能节能减噪。
绿色包装:采用简化的、可降解、可再生、可再利用的材料和单元式包装,主动协助供应商进行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可延长物品的生命周期,增加物品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处理成本。
绿色流通加工: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零售业承担的流通加工业务量日益增多,实施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的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焚化、掩埋等)零售商品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料,以减少分散处理中的污染。
供应链的组织变革
零售企业内部的组织变革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有两大弊端:一是用专业化和纵向分割的方法,把组织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虽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横向协调性差;二是管理层次多而效率低下。很难适应顾客主导、需求变化无常而又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于是很多零售企业便首先在组织内部进行变革,其主要特征是:
管理层次扁平化。美国学者弗兰克·奥斯特洛夫(Frank.Ostroff)和道格·史密斯(Doug.Smith)在其合著的“TheHorrizontalOrganization”一书中提出“扁平型”组织,主要特征是:尽量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把等级制的多层管理取消或减低到最低程度,以提高工作效率;围绕中心项目形成跨职能的“项目团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施乐公司、摩托罗拉公司、AT&T等大公司对自己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实施扁平型组织后,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员工活性化(Empowerment)。活性化就是使员工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和职权,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后果及企业前程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是员工参与管理的高级形式。
组织结构柔性化。组织结构是协调人们行动的一种工具,它不应成为限制人们活动的框框,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人们的能力,有利于使人们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就是最合适的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经济环境。欧美不少企业采取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并用的方法,形成合力,集中完成重大项目。二者均有存在的价值.需要什么结构就运用什么结构.有人将其称为“面条式组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组织变革
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关键资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资源的特质性与核心能力的互异性,决定不同企业间资源的共享性与核心能力的互补性,于是企业对外结成各种纵向和横向的供应链联盟,实现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主要类型有:
合资式联盟。以资金为纽带,成立组成法人企业,按出资比例决定权利和分成,同时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种联盟较为持久和稳定。如1988年欧洲最大的快递企业TNT进入中国之初与中外运签订15年合资合同,成立天地快件有限公司。DHL(敦豪国际航空快件公司)也与中外运成立合约期长达50年的“中外运—敦豪合资公司”。
契约式联盟。该联盟不需要成员相互持股投资,而是选择功能性协议的联盟方式,在若干领域内进行合作。它更强调成员之间的协调与默契,在经营的灵活性和自等方面比合资联盟更具弹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参与第四方物流
手工业论文范文3
观念的变革
既讲规模经济,更要讲速度经济。零售业的发展,无论是单店规模,还是连锁规模的扩大,某种意义上将都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取得价格优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单靠规模的扩大取得利润已比较艰难,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个性化、理性化,快速反应、以速度制胜,已成众多先进企业的共识。因此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需要大的变革,那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战略优势除了人、财、物、技术等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以速度表现出来的能力,即拥有在最短时间向市场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树立以零售商为主导的观念,充分发挥零售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传统的经营体制中,制造商在整个流通环节中居于支配地位。但是随着几十年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处于流通终端、直接面向顾客的零售业出现了飞跃性的变革。零售规模的扩大和自身经营的标准化和特色化,对市场需求的熟知和预见,可通过网络传导至供应链成员中,引导制造商的生产和相关供应商的经营,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货品。零售商“桥头堡”、“风向标”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逐渐形成以零售企业为核心的垂直的或多向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从推式经营转向拉式经营。传统的营销是通过销售人员或媒体将企业产品或信息单向地传播给公众,消费者被动的承受着泛化的信息或产品的影响;而在需求拉动型的经营机制下,企业通过和顾客持续不断的沟通,获取顾客的需求变化并制定自己的营销组合。如苹果公司一方面通过热线交流向顾客介绍新产品,另一方面非常注意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并反馈到相关部门,指导产品开发,以更好地满足需求。
从交易伙伴的相互分割、防范对立转向信息、资源共享与合作。在“顾客中心”的经营机制下,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变革就是让经营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保持透明,从而消除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更好地组织商品供应,灵活应付环境的变化,这是改进供应链整体性能的强有力措施。如美国联邦快递通过向客户提供特定的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终端,与本企业的系统相连来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其客户通过网络及时查询自己的货物运送情况。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变革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用,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目前世界上适合零售企业且运作效果较好的主要有: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传统零售企业的供应商都是被动的接受定单后再准备供货,零售企业为防止市场需求的突然变化不得不备有一定的库存,既提高了成本,又降低了效率。近年来欧美国家先进企业实施的VMI成功地避免了这些问题,VMI包括了POS、CAO和CRP等技术,是在EDI、ID代码、条码、条码应用标示符以及连续补货程序支持下,零售商的库存状态是透明的,以便供应商随时跟踪和检查,根据零售商货架上的货物销售情况,随时主动地补货。使零售商库存减少,甚至做到零库存。如美国DH服装公司运行VMI半年使零售商的库存减少了50%,销售额增加了23%,成为其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
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系统
1996年由沃尔玛联合五家供应商成立“RetailScp”工作组,在QR的基础上,开始研究通过密切合作来确定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策略。最终形成了“CPFR”管理系统,这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上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开放,但有安全的通讯系统;在整个供应链上是可扩展的;适用于各个行业,能支持多种需求。重点是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协调一致的伙伴关系。沃尔玛采用该系统后其商品满足率达从过去的53%—79%增加到87%—98%。2001年国际商业组织采用了该系统并加以推广。美国著名调查公司KurtSalmon的调查研究后认为:实施CPFR,新产品开发的前导时间可以减少2/3;连续24小时供货可减少或消除缺货;库存周转率可提高1-2倍;所售商品的30%-50%是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定制的。既为客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减少了整个供应链上的非增值成本。
实施以上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企业信息技术硬件的投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和供应商的关系和沟通也要协调一致。
协同配送
有调查显示:我国连锁零售业平均每个配送中心承担20个店铺,每辆车承担两三个店铺的配送。而日本的连锁配送中心负责70个分店,只需四、五辆车;我国没有一个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各店经营的商品实行100%的统一配送率,多数只有69%-70%,有的甚至在50%左右,可见我国连锁组织的规模与配送中心的规模都太小,且互相之间没有实施协同配送,不利于取得规模效益,降低了效率。
因此要大力倡导零售、制造、批发等企业打破界限,互相调剂、合理使用物流设施,减少单一企业物流配送方面的重复和浪费,提高配送效率。协同配送的模式主要有:以一家企业为主导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的共同配送。企业间可相互联系调剂货物,提高规模效益。多方整合的共同配送。主要由多家零售企业或相关的供应商共同出资建设和管理使用配送中心,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零售店集中分布在同一区域的大中型连锁企业。
针对我国零售企业在仓储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分拣配货电子化、运转配送条码化、以及计算机智能化等方面技术含量较低、效率差的情况,政府应加强行政监督,同时加快条码标准的制定步伐,扩大商品标准化的范围,尤其是要加大、加快二维条码(信息量大、安全防伪、成本低、寿命长)推广速度,和一维条码相结合用于货票标签,可以实现货物运输中条码跟踪和信息传递,加快货运的速度和安全。同时政府应加强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的宣传、推动和引导作用,使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尽快在我国成长。供应链的绿色变革
由于全球范围内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绿色营销日益成为零售业发展的大趋势。绿色消费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政府环保节能法规政策的外部压力,使企业也越来越注意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变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绿色采购:根据美国学者Zsidisin和Siferd在2001年的定义:绿色采购是企业应对自然环境相关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方针,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形成的相应关系,通过优先采购的权利来影响刺激供应商使用清洁的制造过程和环保材料,开展生态设计,减少耗能和毒废物品产生,降低污染排放,帮助创造一个绿色产品市场,这是零售商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绿色运输:指货物运转时各种运输工具采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原料作为动力,如无铅汽油、太阳能、液化气等。另外运输路线的优化选择也能节能减噪。
绿色包装:采用简化的、可降解、可再生、可再利用的材料和单元式包装,主动协助供应商进行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可延长物品的生命周期,增加物品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处理成本。
绿色流通加工: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零售业承担的流通加工业务量日益增多,实施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的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焚化、掩埋等)零售商品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料,以减少分散处理中的污染。
供应链的组织变革
零售企业内部的组织变革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有两大弊端:一是用专业化和纵向分割的方法,把组织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虽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横向协调性差;二是管理层次多而效率低下。很难适应顾客主导、需求变化无常而又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于是很多零售企业便首先在组织内部进行变革,其主要特征是:
管理层次扁平化。美国学者弗兰克·奥斯特洛夫(Frank.Ostroff)和道格·史密斯(Doug.Smith)在其合著的“TheHorrizontalOrganization”一书中提出“扁平型”组织,主要特征是:尽量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把等级制的多层管理取消或减低到最低程度,以提高工作效率;围绕中心项目形成跨职能的“项目团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施乐公司、摩托罗拉公司、AT&T等大公司对自己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实施扁平型组织后,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员工活性化(Empowerment)。活性化就是使员工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和职权,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后果及企业前程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是员工参与管理的高级形式。
组织结构柔性化。组织结构是协调人们行动的一种工具,它不应成为限制人们活动的框框,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人们的能力,有利于使人们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就是最合适的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经济环境。欧美不少企业采取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并用的方法,形成合力,集中完成重大项目。二者均有存在的价值.需要什么结构就运用什么结构.有人将其称为“面条式组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组织变革
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关键资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资源的特质性与核心能力的互异性,决定不同企业间资源的共享性与核心能力的互补性,于是企业对外结成各种纵向和横向的供应链联盟,实现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主要类型有:
合资式联盟。以资金为纽带,成立组成法人企业,按出资比例决定权利和分成,同时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种联盟较为持久和稳定。如1988年欧洲最大的快递企业TNT进入中国之初与中外运签订15年合资合同,成立天地快件有限公司。DHL(敦豪国际航空快件公司)也与中外运成立合约期长达50年的“中外运—敦豪合资公司”。
契约式联盟。该联盟不需要成员相互持股投资,而是选择功能性协议的联盟方式,在若干领域内进行合作。它更强调成员之间的协调与默契,在经营的灵活性和自等方面比合资联盟更具弹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参与第四方物流
手工业论文范文4
一、工业设计手绘分析与归纳
分析是把研究的事或物从整体剖解开来为每个部分、要素加以深入细微的研究行为。是从局部把握事物整体的重要过程。归纳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指把事或物的进行归并、收拢行成整体。归纳后的整体具有新的关于事或物的认识。分析与归纳作为设计活动的思维方式是相互作用。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切设计构思结果都是分析与归纳的总结。认识过程是分析与归纳的统一、分析与归纳互相依赖。通过简化提炼的草图,有助于设计师提高绘图效率,同时这也是手绘的基础。由于产品是由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这样一来对复杂的产品进行分析化繁为简更易理解内部整体关系。为了提高绘图效率,设计师不得不对一些过于复杂的造型予以简化和概括。掌握行之有效的简化方法和学习透视原理一样重要,其核心在于如何发现复杂外表下的基本结构特征。在经过7年严格的手绘学习后,我开始了解,也感觉到画前分析的重要性。也就是把要设计的物体理解清楚如何减少不必要的线条减少绘图的时间。这一切必须在气定神闲冷静的思考下。话虽如此但做起来很难。在绘图中必须使自己保持冷静头脑,放松自己。从最基本的形体入手来概括产品造型的基本特质,然后根据设计需要不断地进行增删和细节修饰,直至将产品的结构特征表达清楚为止。从本质上讲,简化造型不仅仅是将一个复杂的产品概括成简单的结构和造型过程,同时以也是提高绘图效率的方法。许多设计方法中都强调,要想高效地绘制效果图就必须懂得如何拆分和简化物体,一方面它也是最基本的规则之一。分析和简化建模方法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复杂的对象为形状简单易懂。几乎每一个产品可以被分解重构,通过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是如何连接到,什么是它的细节,它可以概括构成了大部分的基本设计。首先制定一个分析计划,内容包括造型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开始第一步,接下来怎么做,以及最终完成效果图等。这个分析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画图流程,正确的分析结果可以大大的提高绘图效率。
二、工业设计手绘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想画出具有合理透视关系的手绘图,基本的透视知识必不可少。就像我们可以自由地从任何一个角度观察事物一样,画透视图的时候,设计师可以选择那些最能说明物体造型或结构关系的视角入手。具有透视关系的效果图和草图能让原本同样大小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不同的比列关系,因为透视图传达的视觉信息会受到观察者的视角、物体的数量和大小以及透视法则的运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习并掌握透视画法会帮助视觉师绘制出更具说服力的产品效果图。物体的投影最能体现画面的立体感,因为投影可以为画面创造一种视觉的深度从而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除了物体本身的造型,投影还与光线入射的方向有直接的关系。投影不但可以强调物体的造型,而且可以清晰的反应产品的结构以及产品与地面、背景之间的关系。投影看似非常复杂,其实对于大多数物体的投影来说,在绘画时我们都可以利用几个基本几何形态的叠加来处理,这点类似于造型的简化方法。立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是效果图中构建阴影的几个最常用最基本形态元素。1.用线要中肯、朴实,忌浮、忌滑。2.用线要活泼、空灵,忌死、忌板。3.用线要有力度、结实,忌轻飘、柔弱。4.用线要有变化,刚柔相济、虚实相间。5.用线要有节奏,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线是设计师的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综合表达,线在设计中应呈现出设计师情感的直白和心灵的倾诉。线的设计表现是设计师个人的设计休养及才气的表露,也是设计手绘水平高低的衡量器。1.用线要连贯、完整;忌断、忌碎。
三、工业设计手绘的时代性
手绘的目的,因为时代的变化,视觉内容也是真实的。计算机绘制手绘草图已经被推为设计的出发点,而只存在于头脑风暴在设计过程的早期过程。如今,电脑技术已经成功并深入的存在于画图过程里,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到了该对这种现象有个了解的时候了。一方面,在当今环境下时间就是金钱。万事最求速度,设计领域里也不例外,多数情况下高效、快速的手绘草图比耗时的电脑渲染图更受青睐。电脑渲染图深入表现细致精准,但是无法灵活变更。另一方面,设计师可以把头脑中的概念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视觉化的草图,不但节省时间,而且随时可以启发设计师产生新的灵感。而电脑效果图,只是在所有设计完成后的一张不可跟改的结果而已罢了。现今有一种手绘趋势,把设计的产品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场所里面进行展示,这样便于顾客和设计师更快的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和产品的功能尺寸。手绘可以创造情景交流平台,让设计的阅读者身临其境体验产品并感受设计师的想法和情感。因此,现今很多设计公司和企业仍然非常看重手绘,这些公司给予了手绘新的定义和生命力。越来也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手绘技法的探索和创新。特别是纸上草图和电脑的结合使用混合技法的使用,把手绘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纸上技法和电脑手绘屏上的技法大致相同,只是媒介不一样。因此,我们以一种普世的态度来看待手绘,这样一来所讲述的技法都具有跨越不同媒介应用的意义。
四、结语
手工业论文范文5
【摘要】在企业被看作是一系列契约联结的今天,经济控制论的理论前提——受托责任观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本文认为其理论基础是资本强权观以及建立在资本强权观基础上的以强调股东的风险承担与控制的公司治理理论,并进一步根据契约观的要求,提出审计的本质是提供增值性信息产品的专业服务的观点。
蔡春教授曾在《审计理论结构》中提出审计的本质是经济控制。该理论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负有对所有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所有者出于防止经营者损害其利益、对经营者的行为加以监控的需要,创立了对经营者进行审计的制度,推导出审计是_种经济控制。在企业被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的今天,这﹁理论的前提——受托责任观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评。笔者根据契约观的要求,提出审计的本质是提供增值性信息产品的专业服务的观点.
一受托责任论的理论基础及其缺陷
(一)受托责任论的理论基础
受托责任论建立在资本强权观基础上。资本强权观和资本至上观,即相信物资资本所有权能够无条件地给其所有者带来某种控制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权力,并能够因此获取分享交易或组织盈余的权力;认定企业是以股东为代表的投资人的企业。在资本相对稀缺并且相对重要的环境中,尤其是在古典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强权观与现实情况还显得比较和谐。但是,一旦我们进入那些以人力资本为关键要素的新型企业,资本强权观就难以自圆其说了,更何况“任何当事人的权利都必须存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而不可能是某种先验的超级权利,否则将违背市场平等交换的基本原则”(杨其静,2002)。在资本强权观前提下,以委托关系为核心的企业治理“就是安排各种手段以便那些公司资金的提供者可以以此保证他们自己能够获得投资收益”,(Shleifer和Vishny,1997)或者说“公司治理的标准定义是指对股东利益的保护”(Tirole,2001)。
(二)受托责任论的主要缺陷
学术界对企业和企业治理理论的最新认识是,企业治理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最优财产所有权配置问题,而是如何对关键的物质或人力资产的使用权进行管理,并且这也正是组织安排的精髓所在(Rajan和Zingales,1997)。所以说,以委托关系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理论强调“风险承担和控制”,忽视了“治理系统的首要作用就是要确保捕获机会的能力与由此产生的报酬之间的一致性”(Zingales,2000),即公司治理应重在“组织租金的创造和分配”(杨其静,2002)。
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地位也相对上升。而传统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片面强调股东利益,忽视了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片面强调股东对风险的承担与控制,忽视了如何进行“组织租金的创造和分配”,因而已越来越不适应实践的发展。受托责任论建立在资本强权观和以委托关系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理论基础上,不尽符合客观现实,造成其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综合起来,对受托责任论的主要批评有:
1.只承认股东的非人力资本产权,不承认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产权;只讲受托人对委托人的服从关系,不讲委托人的义务,不讲相互的平等关系,委托人的利益高于一切。
2.将全体股东视为一个整体,而不考虑股东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无法解释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的问题。
3.不能解释资本家和经营者合一的现象(此时受托责任并不存在,而审计存在)。
4.只强调监督(控制),不注重激励。
5.不能解释审计在认证服务中的独立性问题,即审计者不仅应独立于经营者,也应该独立于委托人。
二会计与审计在企业契约中的作用
(一)契约理论关于企业的基本观点
根据企业契约理论,企业是由股东、经理人员、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工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企业契约之所以与其它市场契约不同,就在于企业契约包括了人力资本的参与(周其仁,1996)。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凭借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而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同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总是握有相关的“自然控制权”(张维迎,1996),根据“经济人”假设,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决策很可能让自己受益,而使其他利益相关者受损。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契约不能完全明确说明,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得到什么以及负怎样的责任,因而,人力资本所有者需要激励与约束。
(二)会计信息在企业契约中的作用
既然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而契约是订约各方合意的结果,所以企业可以看成利益相关者在发生投资行为过程中所进行的合作。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合作若要取得成功,其基本前提就是需要对利益相关者所投入的不同资源和利益相关者所享有的收益进行计量,并将相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吴联生,2003),以维护契约各方利益。这些契约常常包括对各方行为采取基于会计数据的各种限制,因此,人们便提出计算和报告这些数据的要求。另外,“就会计契约而言,其自动实施需要对各缔约主体的贡献和报酬进行清楚地界定与计量,因为会计资料是缔约主体(如经理)发展历程及其声誉的一项重要记录。”(雷光勇,2004)。因此,计量与披露方法的谈判是利益相关者合作投资所需要进行互动的重要内容,并最终将互动的结果以会计规则的方式予以表达(吴联生,2003)。“会计与审计方法的发展与它们被用作收取债务与履行契约的证据,这些对契约的履行的改进都起着重要作用”(瓦茨和齐默尔曼,1983)。可见,会计信息的提供既是签订与履行企业契约的要求,会计信息本身也是企业契约的构成部分。
(三)审计在企业契约中的作用
从现行股份制企业契约安排来看,经营者占有会计信息,有提供会计信息的义务。由于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始终存在,其操纵会计程序的可能性就不可能根除,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法保证,需要独立审计对经营者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其他经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输出审计信息,供信息需求者决策使用。“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认证服务的背景之一,便是信息使用者认为信息提供者与自己存在利益冲突或利益不完全一致,所提供的信息质量无法保证”(陈汉文,2001)。
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不对称是契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交易契约设计的最基本原因。经济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中找到本源(李风圣,1999)。财务审计正是为了解决信息的不对称而进行的活动。财务审计提供的是经过加工的信息产品,财务审计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并将其信息传递给利益相关者,其作用是减少契约签订和履行的交易成本(信息收集成本),因而可以看作是一项增值服务。
(四)审计在非正式合约中的作用
在现实中,非正式的合约是大量互利交易得以进行的主要形式。与正式的合同不同,非正式合约通常是非常不完备的,甚至没有文字表述,只有双方当事人心理明白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因而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张维迎,2002)。经验研究表明,即使在象美国这样法律制度最健全的国家,大部分的交易活动也是通过非正式的合约安排进行的,商业纠纷的解决常常并不借助法律的裁决(Macaulay,1985;Macneil,1985)。在法律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非正式的合约则更为普遍。类似地,国际间的许多交易也不借助于法律上可执行的合同。
非正式合约是通过信誉机制自执行的。这里,信誉可以理解为为了获得交易的长远利益而自觉遵守合约的承诺。信誉机制发生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当事人的不诚实行为能被及时观察到。所以一个高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对信誉机制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形形的中介组织(如信用评估公司)通过监督和记录市场中的交易行为,为现代社会的信誉机制提供了信息基础。几乎所有的中介组织的基本工作都是收集、加工和传输信息。这当中,社会审计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三、对审计本质的新认识
(一)审计的本质是提供增值性信息产品的专业服务
通过以上对审计在契约中的作用的分析,我们看到,财务报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一种职业服务。从服务的结果来看,财务报表审计提高了被审计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由于会计信息可以被视为是一种信息产品,因此,财务报表审计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注册会计师所生产提供的一种信息产品,它附加在会计信息之上,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传统的审计仍然是减少资本成本、提高流动性和促进资本市场诚信的有效手段。在新的环境下,为了保持审计的价值并为新服务的拓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审计必须进行纵向发展:增加向客户所提供的价值。另外,在非正式合约的履行中,审计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输,为现代社会的信誉机制提供了信息基础。
基于此,笔者认为,审计的本质是提供增值性信息产品的专业服务。从对整个社会的成本收益的衡量,审计必须增加向客户所提供的价值,否则审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分析和解释,从审计中获取附加的价值,提供给客户。凭借进行审计时对客户经营业务数据的检查以及对客户行业的了解,注册会计师掌握有关客户的实力、弱点、机会和威胁等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客户具有很高的价值。注册会计师应当把这些信息加以系统地组织,并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产品”提供给客户。“审计的产品决不能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审计报告了,而应当是客户定制化的一整套信息产品”(陈汉文,2002)。这一点对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功能的定位同时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不赞成经济控制论的原因
首先,正如前边已指出的那样,经济控制论建立在资本强权观基础上,认为企业是物资资本所有者的企业,物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经营者负有受托经济责任,为保证物资所有者的利益,需要审计对其加以控制。如果按照契约观契约各方平等的观点,我们就不应过分强调股东的利益而贬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况且,委托人方面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存在,比如,根据签定的协议,委托人必须支付给经营者数额较大的管理回报,此时,“恃强凌弱”的委托人可能并不履行对经营者的承诺;另外,也存在股东和经营者合谋,损害债权人利益的现象,如恶意逃债的现象;也存在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因此,仅仅保护股东(或一部分股东)的利益,而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适度保护,不仅不符合社会利益,也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所以,审计的恰当定位应是审计者站在中立的立场,对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鉴证,以维护契约各方利益,而不只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控。
其次,如果只存在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那么对经营者就只需控制,不需激励。实际上,在人们认识到“不是消极货币即纯粹的财务资本的存在,才使个人、经理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有碗饭吃,而是积极货币的握有者——企业的人力资本——保证了企业的非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和扩张”(周其仁,1996)的今天,过分强调经营者对所有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及对经营者的控制,无疑会打击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何况,“企业家才能的发挥,甚至在事后都难以监督和计量”(周其仁,1996),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控制与监督的效果令人怀疑。事实上,因为经营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其监督的困难,目前已非常重视对经营者的激励,并允许经营者分享企业剩余,这也意味着实质上已承认了人力资本的地位。注册会计师凭借进行审计时对经营业务数据的检查,对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并以审查过后的会计数据作为企业剩余分配的的基础。
第三,相对于企业内部人而言,注册会计师终究是个外部人,由于现代审计抽样的局限(这也是由现代审计的成本决定的),其得到的只是一部分信息。何况,在企业管理层蓄意舞弊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是一个可怜的受骗者;在大股东与经营者合谋,制造虚假信息,欺骗与掠夺小股东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是一个可怜的被利用者。如果非要将审计视为一种经济控制的话,这个控制系统的信息是相当不完全的,而且是一个经常出问题的经济控制(审计失败)。既然控制并不有效,何不退后一步,就将审计定位于对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鉴证,改善信息质量或内涵的独立专业服务呢?
第四,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由股东挑选经营者、以其个人财富为经营者提供担保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高于平均水平的风险(股本不可抽回且只有剩余索取权),而且,物资资本容易遭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虐待”,因此,股东有权力监督经营者的活动。对经营者的约束,应该通过权力约束(公司内部纵向授权制)、制度(财务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约束、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营者市场)约束、法律约束(法律惩罚)并培育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来实现。若要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首先应着眼于完善这一系列的企业内外部契约(制度也可视为一种契约),而不应该单单将监督与控制的重任放在审计者的肩上。所以,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审计的监督与控制作用,无疑是舍本逐末,也不必要地加大了审计的责任。笔者认为,在这一系列的企业内外部契约体系中,注册会计师扮演一个信息鉴证者的角色就足够了。
第五,按照不过分强调“风险承担和控制”,而应更注重“组织租金的创造和分配”的观点,审计首先应该服务于“组织租金的创造”,而这正是现代审计的定位——通过评价、鉴证与建议,提供增值。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借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认证服务特别委员会(specialCommitteeonAssuranceServices,SCAS)的定义来作为一种辅证。SCAS认为,注册会计师认证服务是“向决策制定者提供的,能改善信息质量或内涵的独立专业服务的总称”。SCAS的定义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决策制定者是信息的使用者,认证服务旨在通过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2)认证服务的目的是改善信息的质量或内涵。SCAS的定义意味着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使用认证服务。这里隐含着这样的假设:理性的决策是基于信息而进行的,较好的信息将产生较优的决策。信息的质量即包括信息的可靠性,也包括信息的相关性;信息的内涵是信息表述的方式或利用信息的决策模型。
手工业论文范文6
我国军工企业属国有性质企业,主要生产领域涉及特殊军工产品及军民两用型产品,并始终肩负着满足国防和战争需要的特殊使命。较其他基础行业相比,其具有如下行业特征,也正是由于其行业特性的束缚,它的应收账款存在管理困难:
(一)政治性
军工企业最大特点就是要担负国家军事建设的主要重任,因而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工企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以它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符合国家战略目标与现实利益,基于上述考虑,军工企业有时甚至会选择以损失经济利益为代价,那么,政治性的行业特点就决定了它的应收账款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保密性
由于某些特殊军品和技术的研发与生产涉及国家安全,因此军工企业往往处于高度保密状态,所以,军工企业的保密性决定了它的研制与生产必须由特定军工企业来完成,使得其市场开放程度受限。基于特定的市场空间及行业内部企业间的较多购销产品或技术的行为,军工企业会产生烦琐的三角债务关系。
(三)买方垄断性
军方是军品的最终用户,军工企业买方垄断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其经济运行适用特殊的商品规律,所以,一味地效仿市场经营机制所形成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更为严重。
(四)高风险性
军工产业在流动资金、研发技术及人才引进方面属于高风险产业,另外,其产品与服务需求的非均衡性及不同军工产品系列的特异性,同样使得军工产业选择生产范围存在较强的刚性。这样一来,订购的产品与服务的锁定性需求也决定了军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存在后续管理风险。
二、军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军工企业具有行业特殊性,所以其应收账款管理困境也较其他行业略有不同:
(一)需方原因产生应收账款的管理困境
(1)支付习惯不同。军队间的订货不同于正常企业生产,其订货基本是采用先交货后结算的方式,又因军需物品的特殊性及重要地位,军方对其采购更为慎重,所涉及决策级别更加繁杂,导致决策周期较长而产生了应收账款。这样不仅加大了军工企业的人力、物力消耗,也加大了其流动资金等方面的风险隐患。
(2)受控于支付权限
军工企业的资金调配多需国家相关部门审核批复,上报及审批时间过长易形成应收账款,这主要是基于宏观调控的因素而决定,所以,军工企业应收账款的清偿不取决于企业本身。
(二)供方原因产生应收账款的管理困境
军工企业供需方关系的特殊性决定,其应收账款管理往往不存在恶意拖欠问题,也较少需要对需方客户征信问题进行调查,但其应收账款管理却存在其他行业所不具有的管理难点:
其一,军需产品及服务的专用性决定其清偿力度减弱。军工企业针对军方需求量身定做专项方案,相应的,其在研发与生产期间便失去了所有投入项目总资源的机会成本,并增加了对军方的依赖程度而处于收款中的弱势地位。另外,军工行业具有高度保密性,其设计方案不能像产品一样进行后期抵押、拍卖等,也同样减弱了应收账款的清偿力度。
其二,军工企业制约因素较多增加了应收账款的管理困难。军工企业受国家政策及军方需求的制约因素较多。在方案设计阶段,一旦政策变动或军方需求方针变更,均会造成设计与生产的暂停或终止,这样一来,就会形成前期投入的应收款项回收困难。
另外,军工企业的军转民限制因素也较多,某些涉密技术是绝不可能因其民用市场前景的诱人而被批应用于民品的生产领域,如若经适当的技术转化并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实现了军转民生产,其历时时限也较长,况且随着经济增长及人们物资需求的转变,重新投入市场的军转民产品,其经济效益也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因此,而形成的资金投入是需要军工企业自行消化的,进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军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优化举措
军工企业使用应收账款赊销策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产品及服务的销售量,但后期款项的拖欠却反而制约了它的持续发展,这也是很多军工企业陷入被拖垮的窘境之一。因此,军工企业要积极完善应收账款管理,才能适当的规避赊销过程中存在的经营及财务风险。
(一)加强应收账款内控管理
基于其国有企业的特性,一些军工企业不注重企业的内控管理,针对应收账款这一问题,军工企业要特别强化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完善应收账款管理的内控机制,并做到在决策前控制好前期投入,在方案实施中注意负责部门间的联动管理及加强事后控制的考核与责任机制落实,将应收账款管理贯穿于整个方案的执行过程中,以强化供需方相互间的重视程度而增强风险调控能力。
(二)坚持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
一方面,军工企业要在尊重合同的基础上,应根据设计或生产进度按比例核算收入与成本,并注重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合理适用;另一方面,企业也应注意应收账款本身的机会成本与时间价值,在签订专项合同时将上述因素囊括其中加以考虑,以增加应收账款的货币时效性。
(三)引进承兑汇票或应收账款保理理念
随着军工企业市场化的进一步升级,军工企业也可以在合同签订时注明双方可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等方式进行支付结算,这样一来,既减少了应收账款收回的风险,也能扭转被动等待付款的局面。
另外,军工企业也可以考虑与银行进行互动,引入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将常规性、不涉密的项目进行银行保理,既可以解决资金的瓶颈问题,实现应收账款风险转移,也可以借此提高收账能力及缩短收账时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