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1
关键词 《百家讲坛》 电视传媒 电视文化
前言
当《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超级女声》等综艺选秀类节目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一个起初并不起眼的文化类栏目却在人们的不经意中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迅速成为了社会、媒体竞相议论和报道的焦点。它就是目前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科教频道的名牌栏目――《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栏目的走红确实是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它“先天不足”。不具备成为一个名牌栏目的主客观条件。其节目内容学术性与文化味较浓;节目形式相对单一;而播出的时间更是无人问津的“睡眠时间”。
因此,2004年下半年。栏目开始实施新的定位策略。由原来的“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转变为“让专家为百姓服务”:由原来的大学讲堂转入演播室录制。《百家讲坛》的“翻身仗”是以阎崇年主讲的系列节目《清朝十二帝疑案》为标志的。从那以后,节目找准了自己的内容定位――传统历史和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在电视上传播传统历史文化和知识,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邀请能说的名家,选择好话题,把话题说透。就这样,《百家讲坛》与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结下了不了之缘。至此,全新的栏目形式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并延续至今。
一、受众定位准确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观众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接受的知识面比较窄。当然,这是受到客观地域、文化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不仅渴望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更希望能够获得这些历史文化和传统知识,能够“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以满足他们学习知识、提高修养的社会化需求,并能为我们当代所用。我国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俨然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的宝藏。
就在这一背景之下,《百家讲坛》(2004年改版后)准确的把握了其栏目的市场定位和目标观众。栏目定位以传授优秀中国历史文化、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大众化,不搞权威化:坚持民俗化,不搞学术化。”栏目将目标受众专门指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锁定了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以及中原地区的广大农村观众、众多老年知识份子、爱学习的中年妇女、大中学生等。
根据《百家讲坛》栏目组调查,中原地区有很多农村人爱看《百家讲坛》。他们知道很多历史故事,但来源都以民间口头传说为主。《百家讲坛》中所讲的与他们知道的不一样,有些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他们渴望知识,但他们已有的知识都比较杂。缺乏系统的梳理。他们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样并不很清楚。而《百家讲坛》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可见,《百家讲坛》栏目找准了受众,摸清了他们的心理,因而能够广受关注、收视率节节攀升。
《百家讲坛》栏目能够在广大中原地区流行,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很多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和事件,很可能就发生在你我所处的地方。让观众备感亲切,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能一下子拉近观众与栏目、与历史、与文化的距离。
二、题材选择得当
1.适应认知结构
电视节目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提高大家的文化修养,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然要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和专业深度。但是,电视不同于报纸,信息转瞬即逝,无法保存下来让观众慢慢思考和细细品味:另一方面。过于高深的内容也会大大限制节目收视群体的范围,使一般文化水平的百姓无法接受。这就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传播效果。因此。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注意选题的可讲性,要选择受众易于接受并且专家也可以深入浅出讲解的知识。这个问题则涉及到了人们的认知结构了。
心理学家认为:受众对于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和信息,会很容易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过程,并与原来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与分析:而相反的,对于那些不具有相应知识经验,也就是不熟悉的信息。在接受过程中则会发生认知障碍,即难以理解或不愿意接受。为适应受众的认知结构,《百家讲坛》栏目选择了适合电视化手段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充分挖掘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其原因就在于历史文化类题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适合讲解。它并不需要观众有深厚的文化储备和积累,就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感性思维。再配上电视这种比较丰富的传播媒介,更易于为一般的受众所接受。并能迅速产生共鸣和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相比之下,自然科学类选题逻辑严密,需要接受者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它适合用数学和公式来表示,而不适合用电视图像来解释。同时,它调动的是观众的理性思维,感性的画面加上理性的思考会使受众容易疲劳,产生接受的障碍。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百家讲坛》开播初始无人问津,而改版之后迅速走红的疑问。
2.注重经典。体现时代性
《百家讲坛》栏目在选题时,兼顾经典重温和与时代相结合。体现了对历史传统的文化继承和发展。其策划了很多有关历史题材以及中国古典名著的经典选题,如《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红楼梦》、《聊斋》、《西厢记》等。同时,在讲解这些历史选题时也非常注意与时代性的结合。如:在《老子智慧与现代式离婚》的讲座中,将老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和现代人的离婚现状相结合,把老子的话进行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作为现代人的心灵鸡汤。在《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中,将金庸小说的爱情故事做了现代化的、模式化的归纳,分为几种:英雄美人式(如郭靖和黄蓉)、感动天地式(如杨过和小龙女)等。另外,《百家讲坛》还策划了诸如“身边的礼仪”、“购房的陷阱”、“婚姻家庭与心理健康”等与时下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当代话题节目。
其选题大多都是些观众有所了解但又不太深入的话题。其中既包含了经典。又注重与时代热点、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相联系。能就近说远、借古论今,自然形成了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提高了观看对节目的兴趣和期待。
3.注意延续。体现系列化
《百家讲坛》栏目的选题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就是其系列化。其非常注重节目的前后关联。呈现一种“集中火力,精耕细作”的态势。同一系列的选题由同一个主讲人或几个主讲人同时完成,内容上则是向纵向延伸。如:刘心武将《红楼梦》的讲座分为“揭秘秦可卿”、“贾府婚配之谜”等二十多讲。其中,针对秦可卿一个人物的分析就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专题,探寻其“抱养之谜”、“生存之谜”、“被告发之谜”等。《清十二帝疑 案》则从努尔哈赤一直讲到宣统,将大清王朝的历代皇帝细细数来。
选题的系列化扩容了节目的信息量,增加了同一题材节目的总时长,给更多信息量的输出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演讲人的表演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且。系列化的选题增强了节目的“厚重感”和份量。分散的主题容易使节目陷入单薄的陷阱,很难像系列化的节目那样集中火力就某个专题在观众心目中形成强烈的冲击感和震撼力。因而,《百家讲坛》栏目选题系列化的运作增强了节目的纵深感。使其作为学术、文学类栏目的厚重感和历史性得到体现。
三、表现手法新颖
《百家讲坛》作为一档学术性栏目,其在形式安排上。为了使讲述更生动、更能吸引人,在某些方面创造性的借鉴了电视剧制作的手法。简单地说,就是将讲述变得故事化和戏剧化。爱听故事是人的本性,电视有着天然的“讲故事”的优势,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因为电视是一种叙事性的媒介,能满足人类对故事的渴望。这点在电视剧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百家讲坛》讲述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叙事性的过程。故事化和戏剧化的运用使《百家讲坛》创造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神话”:使那些原来只有专业人士和少数观众关注的学术问题、文化问题、历史疑问。通过栏目的表现方式,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1.把学术研究变成戏剧剧本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实际上我们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我们要和主讲人一起培养编剧的能力,把他们的学术成果变成剧本,让口播类节目故事化、戏剧性。”这些讲座与其说是学术探讨和说教。更类似于讲故事、说评书。在学术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戏剧脚本中的主角、配角。有情节、有冲突。《百家讲坛》真正的把学术成果变成了“剧本”。
2.寺巴系列讲座变成电视剧
通过戏剧剧本所演绎出来的,则必定将是一部生动的电视剧。并且。在学术的指引下,其必然是具有相当份量、具有学术和文化性的史实剧。《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悬念性、单线条和戏剧性是我们总结出来讲座节目和论文不同的地方。作为口播类节目必须要有悬念牵引。”他同时分析《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找到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悬疑永远都是电视剧的基本卖点,我们看电视剧最大的吸引就是命运未卜,悬疑丛生。
为讲好故事,节目打出了“悬念牌”。把每期节目内容编成一个故事,把人物命运和矛盾冲突设置成各种悬念。在每期节目开头时设置一个总悬念,紧接着专家在讲述中又设置层层分悬念,成为每段内容的衔接点和转折点。吊足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也使得观众不愿离开电视荧幕。在节目进行中。专家用自己的学术见解解释、分析一个个疑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节目还把这些历史故事像电视剧一样系列化,一个接着一个讲。在每期节目结束之前提出下一个故事的悬念,将悬念贯穿始终。让人欲罢不能。
这种新颖的讲述手法。满足了人们听故事的愿望,让观众在享受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故事化、戏剧化的讲述,也赋予了《百家讲坛》栏目独特的审美特征,其恰到好处地处理了电视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关系,是其栏目取得高收视率的制胜法宝。
四、结语
《百家讲坛》栏目的成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电视媒体的“神话”:也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了电视文化的功能。《百家讲坛》栏目是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电视文化的一种代表和象征。电视可以化铁成金,也可以积毁销骨。电视不仅是作为一种机器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且能够作为一种文化影响甚至支配着芸芸众生。这就是电视的“神话”及电视文化的功能。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2
而在这之中,于丹《论语》之说成为了众矢之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褒贬不一,其中不乏出于某些阴暗心理而投放的“生化核武”。但不论演员演技如何,终归还是混了个脸熟,这不能说是件无益于学术的事。如同“吾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做法已使纯粹的学术处于“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尴尬之地,总要有媒妁之言才能有所婚姻吧,我想于丹最起码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媒婆”。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相对于其他男性学者的刚健狷狂,于丹以端庄温柔俘获了大众的心。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以白话诠释经典,讲述自己从《论语》中获得的为人处事之道,而她在百家讲坛的讲稿,即图书版《于丹〈论语〉心得》[1]也以60万册的惊人首印出版问世,超过了《易中天品三国》[2]的55万册首印量。观众评价于丹讲《论语》,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
《百家讲坛》是个成功的舞台,登上它的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辉煌,从易中天开始,后有纪连海、阎崇年,而现在,则轮到了一位女性――于丹,这个以《论语》系列再次创下《百家讲坛》收视高峰的大学教授。曾经最早接受“百家讲坛”是从金正昆、阎崇年开始,印象很深。后来又推出很多“续貂”之作,不免驳杂。但于丹已悄然用《论语》成功争取为“百家讲坛”的全新商标,而她也已经以“新人”的姿态一夜成名,荣登学术界“当家花旦”。不论其初衷是怎样设计的,整个过程有否享受折扣或VIP服务,可她已经在此次购物中获得很多超值赠品了。至于于丹所讲《论语》的新内容,确是起到了酷似“文化下移”的作用,让识字的不识字的人都知道了有一部古书叫《论语》,有位老者叫孔子。从这一点看来,她又是一个合格的推销员,把自己多年的库存成功出售且供不应求。那些靠推销知识为生的人,通过于丹知道了:原来《论语》还能这么推销。其实,即使是一位学术工作者(简称学者),也不会在讲大道理时有所创新,这其实很正常,除了有些人在滥竽充数地搞什么歪说、斜说、正说、反说、麻辣、水煮。有人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却落得个“学术畸形儿”。但倘若能因地制宜地根据经典的具体情况,在每篇之后皆附上时代的新注脚,也会成为一种全新的诠释经典的模式和理念,使其旧貌换新颜,即使 “换汤不换药”,无疑也是一种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分七大部分: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各章独立成篇,衔接有道,育人于无形。书中的大道理自不必说,耳提面命二十多年,已经疑似审美疲劳。但在书中用来阐述大道理的小故事意义却更为深刻,也给了我更大的启示。合上整本书,留在我脑子里的好像都是一个个故事中生动的片段、画面,一个个活生生的寓言中的人物,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可以这样说,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于丹讲经――用例子说话。
说实话,对于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我不是太感冒,毕竟咱是中国人,更是文学院的中国人,以后要靠这糊口的,所以早在很久以前,公主、王子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年代,就已从理论上掌握了,但要全部科学应用于实践,可能下辈子也做不完美,但是于大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古老而神秘的羊皮卷,便是用例子说话。她在全书中引用的例子很多,不论范围、类型都使我折服,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物理的、化学的……无不为她所用,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学科的框锢,把一个个鲜活且妥帖有深意的寓言、故事甚至于笑话,都伏贴地牵连在了每一条《论语》的灰色理论上,让它们各得其位,使理论与实际完美搭配。照于丹所说,所有真理皆灰色,那么所举例子丰富多彩,加上“百搭”的灰,所构成的图画该多美……孔老先生看见也许也会微笑吧。说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似乎又近了马、恩二老的身了,在中国此二位可是相当吃得开,成为中国各行各业所标榜的金字招牌,有了这把尚方宝剑,于大师便可笑傲江湖了。
若说深刻,既然于大师用例子说话,那咱也用例子来表达。在众多的实例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个和尚们的故事。通常在说理文章中,“和尚”都是个点击率很高的词儿,说家们总是喜欢拿和尚说事,一提和尚就必有玄机,这些佛门高人总是字字珠玑,点拨世人,许是他们沾了佛陀的灵光。这点于大师也没能脱俗,她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老和尚背了一个姑娘过河,等过去了便放下了她,而小和尚甚为不解却不敢询问师傅原由,走了二十多里地后才鼓起勇气问师傅为什么这么做,这难道不是犯戒吗?师傅只淡淡一句:“我背过了河就放下了姑娘,可你背了二十多里地还没放下……”故事戛然而止,留下的空白让我不想填满,只想享受如此停顿,让我一下子觉得我的人生不能匆匆地只顾赶路,路上需要这样一盏暖茶清酒濯去一身浮华与躁动;汲取一瓢清冽的泉水来滋养我们心灵的花园。
在现实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于丹用她时而顿挫有力,时而温婉柔和的话语给了我们一道心灵光芒来照亮你我的人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她并没有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全无矫揉造作的表演来给我们描绘一个戏剧般的画面,只有只言片语,闭上眼睛,心中一片充盈。坦白说,个人一直以来都不想去读于丹的《论语》,这是需要勇气的。感觉就好比喜欢的衣服都穿在别人身上,喜欢的人跟别人结婚了一样,心里有些难过。不是嫉妒,是实在不想看见咱家里的宝贝古董被人拿去当烟灰缸……而真正手不释卷地读完了《于丹〈论语〉心得》,虽然身体疲惫但心里却如沐春风,以前从未对某本正经八百的书读起来会舍不得放下,独此一回。
参考文献: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037―0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学校提出了“让学生拥有幸福童年”,让教师“拥有职业幸福”的办学理念,探索了面向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一、让幸福润泽童年
1. 特色“团辅”促成长。为了促进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心理成长,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了“开学第一课”和“开笔礼”。消除了一年级新生的对校园的陌生感,又增加了集体归属感;“开笔礼”仪式让每一位孩子受到心灵上的洗礼,激励孩子们珍惜读书机会。“同伴交往” 等团辅活动和“成童礼”让学生在交往中体验友情,关注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成童礼” 让学生明白知礼和感恩,告别童年。针对六年级学生,学校则组织他们参观初中校园,聆听毕业生的经验分享,做好中小衔接。
2. “心语使者”解烦忧。“心语使者”活动给学生提供安全、自由的生长空间,让他们通过选择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进行书信交流,通过设立中介信使,采用匿名交流,让孩子在轻松安全、无戒备的状态下将困惑、烦恼、秘密真实地流露出来,通过具有专业心理辅导资质的“心语使者”在细致的感受中追求共情的书信沟通,逐渐教会孩子更有信心地学习和处理面临问题的办法,让被“问题”困扰的孩子不再感觉到自己是在孤单地去面对,自己永远有忠实的“盟友”。
3. 暮省之中“静”下心。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必然需要一个静下心来思考运化的过程,在反思中进步,昨天、今天、明天的收获才会不同。暮省活动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冥想,在音乐的陪伴下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知和良好状态。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轻柔提示音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舒服的身体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使大脑的各部分得到调整休息,以便更好地继续从事其它脑力活动。之后,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引导学生对当天学习生活加以思考、梳理,用总结日记形式表述出来。
二、让教师因职业而幸福
1. 专业成长中感悟职业幸福。“班主任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学校,班主任充当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完成育人的重任。带着班主任体验沙盘游戏,团体辅导,更是让老师们在一沙一世界中化解了误解,包容彼此。
2. 多彩活动树教师阳光心态。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乐观情绪的建立影响健全人格的养成。结合学校资源优势以及教师特长从实际需求出发,创造条件,积极扶持教职工开展特色社团活动,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让教师在忙碌之余身心得以舒缓,精神得到激昂,从而对学校、对团队、对集体产生一定的喜爱、依恋、归属情感,增强身处其中的荣耀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利用妇女节、劳动节等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团队拓展项目,所有项目都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引发出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大家全身心地投入,让快乐工作与幸福教育完美彰显。
3. “百家讲坛”提升教师品位。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享受智慧人生,学校每月开展教师“百家讲坛”活动。先后邀请专家、老师开展了《防范风险,保护自我》、《相约美丽》、《茶与健康》、《七度课堂解读》等互动式讲座。讲坛内容涉及到法律、传统文化、养生等多方面,富有特色的百家讲坛是内容丰富的精神盛宴,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了老师们的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深受教师喜爱。
三、幸福环境润“心”于无声
1. 楼宇文化彰显幸福追求。“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环境是潜移默化的“春雨”,教育环境是润物无声的“湿地”。良好的校园h境可以让学生充满朝气,教师充满活力。不同楼层文化以文化引领不同年段的孩子前行的方向和目标。墙壁上有孩子们一展身手的“儿童画廊”, 老师们用智慧和灵动创设和完善的一间间富有吸引和诱惑的艺术教室。每堵墙,每个角落,每一细节都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弥漫教育的元素,让身处其中的师生们陶情益智,塑造美好心灵。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4
【关键词】国学热;大众传媒;传播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的国学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随即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兴起了新一轮的“国学热”。现代社会中,作为文化载体的大众传媒广泛普及并高度运转,大大促进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成为“国学热”的有力助推器。研究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有助于推动国学更广范围的普及与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更好地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我国民族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国学复归及其必然性
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国学”一词至今在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精准的定义。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唐代韩愈在《窦公墓志铭》中亦有“教诲于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则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借用汤因比的‘历史文明’理论来说,中国国学的诞生,主要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提出的‘应战’之举”[1],“国学”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的产物。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曾为国学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2]这里为国学下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广义上的国学,“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术领域,还包括音乐、书、画、建筑等艺术领域,医卜星象等自然科学领域乃至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媒介,掀起了新一轮国学文化热,至今方兴未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本文中笔者所理解的国学指代的是狭义下的国学,即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艺术。
国学热在大众传媒时代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可得出以下原因:
首先,受众因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与反映者,是媒介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受众的接受程度是传播效果的主要体现。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开始转向对精神文化消费品的需求,人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开放的社会机制与环境为人民群众的多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但也会造成各种价值观交织、思潮激荡,甚至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的社会现象,而国学中的观念与思想特别是儒释道伦理则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依托,帮助人们树立主流价值取向、找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个人坐标,重新构建信仰体系;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世界各国广泛设立了“孔子学院”以了解“中国形象”,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国学热”受到广泛关注。
其次,大众传媒因素(传播者)。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3]。国学是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积累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大众传媒利用传播特权传播国学信息,进行舆论引导与宣传,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此外,传播中国文化应当是一种历史责任,中国应当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作出民族的贡献。[4]大众传媒通过国学形象的塑造,来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了解,树立我国国际形象,增加国际影响力。
最后,传播媒介因素。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5]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高度浓缩与密集促使传播媒介不断融合翻新,这也为国学热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国学形象的主要媒介传播方式
通过对有关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典型事例的搜集与分析,笔者发现国学形象有以下五种主要媒介传播方式:
文化名家通过电视讲坛方式解读古典名家名著。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为例,该栏目自2001年7月开播以来,先后邀请一系列教授、学者解读古典名家名著,他们以当代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内,将传统上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和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广大观众,使历史上藏匿于深宫后院的故事飞入了寻常百姓家。2006年,《百家讲坛》被评为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名列榜眼。《百家讲坛》既收获了优异的收视佳绩,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美誉度。电视让学者有为,学者让电视深刻,《百家讲坛》秉承着“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的宗旨使得大众媒体与高雅文化成功联姻,成为2006年、2007年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
嫁接脱口秀等新形式出现在创新综艺节目中。2011年伊始,湖南卫视推出了中国第一档姓氏文化深度解读节目――《非常靠谱》,该节目邀请于丹、纪连海等十几位观众喜闻乐见的专家、学者组成“摆谱团”,通过“姓名堂”、“最姓我”、“全家福”三大节目板块,以姓氏为包装,展示百家姓中家族的传奇故事、家族绝活与家族杰出人才。较之电视讲坛类型节目,《非常靠谱》邀请明星与名人参与现场互动与点评,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此外,该节目由娱乐主持大哥汪涵担纲主持,增加了看点。《非常靠谱》采用当下更为时尚、新潮的脱口秀互动形式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冷门的姓氏、家族文化,以“百姓主题、群英摆谱”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道高端文化大餐。
另外,湖南卫视以脱口秀形式打造的《百科全说》,将中国经典中医养生知识嫁接于轻松搞笑的综艺节目,使观众在开怀一笑间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天天向上》中的夫子国学也在寓教于乐、雅俗共赏中塑造了国学形象。
电视剧、电影翻拍经典著作。近几年来,电视剧、电影行业对传统文化领域的选题呈上升趋势,2005年《汉武大帝》中展示的汉文化带动了一阵“汉学热”,2007年,国人掀起了翻拍四大名著的热潮,《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在新时代的光影技术下再次演绎视觉盛宴,2007年《贞观长歌》再现大唐盛世。在电影方面,以打响2009年贺岁档第一炮的《花木兰》为例,该影片重新打造国学经典中妇孺皆知的典型形象花木兰,用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感人本土传奇唤起国人心中的深厚民族情结。这部古装传奇巨著上映后,在获得过亿的票房佳绩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2010年3月21日,《花木兰》还同《赤壁》、《建国大业》等逾百部中国优秀电影当选《电影看中国》系列产品,作为历史中国的部分展示中国形象。根据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改编的影片《墨攻》、根据梅兰芳先生一生艺术之旅改编的《梅兰芳》、戏说赵云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等传统国学中的经典题材也陆续被搬上银幕。
平面媒体适时出版同类题材相关读物。借助《百家讲坛》的东风,中华书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整理于丹讲稿,适时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庄子〉心得》,2008年于丹和孔健的《论语力》也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于丹热”向人们席卷而来。2007年“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上,《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品三国(下)》高居排行榜前三名。①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代替了艰深难懂的文言文,大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几千年前的经典读物在现代视角的重新解读下有了普适性的意义。
国学形象借助网络、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传播媒介形式出现。2006年,百度开设全球首个国学频道,免费为广大网友提供国学相关信息的特色搜索服务,提供高品质的古代文化典籍在线搜索及阅读功能,千年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新浪网则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交换学习国学心得感悟。
五种国学形象媒介传播方式的特点
各种媒介相互策动,使得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在飞速发展的传媒时代,媒介资源呈现出丰富化的特征,新旧媒介交织,媒介功能日益融合。在国学形象呈现的过程中,既有传统上的平面媒体、地上波广播电视,也有卫星广播电视、电子出版物以及互联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多种媒介传播方式为国学形象的呈现提供了多元渠道。
借助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国学普及呈现“大众化”、“通俗化”。由于年代久远,传统国学形象在大众心中多是抽象的意象,给人以艰涩冰冷的陌生感,而经过现代媒介的全新解读,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平民百姓的距离,例如,《百家讲坛》利用悬念化的图片与文字配合讲解,适时配有震撼人心的背景音乐,强大的视觉冲击迎合了受众的感官需要,使受众置身其中,学者平白易懂的话语将经典大众化、通俗化,“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同时,一般人几乎很少有机会深入大学聆听专家讲座,也不可能经常性阅读专业性书籍,电视讲座及其相关书籍等大众传播方式为大众提供了这样一条走进文化、走进传统经典的便捷途径。
传统文化与时代意义相结合,赋予国学形象新的解读视角与指导意义。任何时代的理论只有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媒体呈现出的国学形象结合当代环境新特点,拥有了实际性的指导意义。在讲述《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于丹指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声音和谐地融入大的集体的声音中去。专家学者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在总结国学理论精粹的基础上,向受众传播新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使得“国学热”出现“暴力化”、“快餐化”、“商业化”的趋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文化与商品开始有机结合,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商品进行生产与消费。在市场化、商品化、利益化的过程中,传播媒介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再生产、包装、销售,国学在大众传媒利益的驱使下,将抓住受众眼球作为唯一目的,将国学内容扭曲化,传播低俗、不健康、不道德的所谓“国学”内容,使国学变得日益“商业化”、“暴力化”。与此同时,在读图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受众往往没有时间与精力处理爆炸式弥漫的信息,更不会耐下心来阅读往往晦涩难懂的深奥知识,大众传播媒介将国学打包,变其“快餐化”、“视觉化”来满足受众对相关文化的需求。中国国学是中华民族通过数千年的积淀、诠释、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真正吸收其精髓,必须真正潜下心来,仔细揣摩研读才可领悟,仅靠“暴力化”、“商业化”的“文化快餐”有时不仅不能得到纯正的国学知识,甚至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这既要求受众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也要求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坚守媒介应有的文化操守,真正为大众提供一片解读文化的净土,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注 释:
①2007年12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考文献:
[1]黄保罗.从欧美视角看体现中国软实力的“大国学”[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4(013).
[2].《国学季刊》发刊宣言[J].国学季刊,1923(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7.
[4]邓青,李敬一.论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发展[J].新闻爱好者,2009(10).
[5]D.J.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85.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5
关键词 文化语文;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50-0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以“文化语文”为原动力,建构阅读经典课堂、对话交流课堂和感悟体验课堂,并增设选修课程,使学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提高文化创意水平。
一、文化语文的内涵
语文“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在不断探索自然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思想,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诠释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因此,文化语文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交流、体验和分享教材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唤醒和培育学生高尚的价值感。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应将文化自觉与自信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进教材和课堂,通过体验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二、建构特色课堂,丰富文化意蕴,品味文化创意的特性
(一)建构阅读经典课堂,突出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教师课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精选传统经典作品,课堂上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边分析边引领学生挖掘经典著作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建构阅读经典课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使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底,成为他们文化创意思维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建构多媒体课堂,丰富课堂文化内涵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教学主旨。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播放《唐之韵》,将唐诗的经典作品以经典的方式诠释,扩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容量。阅读古典四大名著时,教师播放《百家讲坛》,让学生在评析经典中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魅力。
(三)建构对话交流课堂,增强文化创意的情感性
文化语文是一种与不同文化对话交流的活动,这种对话交流是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它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对话、和谐沟通并相互融合。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在一个语言环境中都敞开心扉,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交换思想,沟通情感,扩展视野,升华境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置一系列的话题,通过这种情感交流与写作,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性思维。
(四)建构感悟体验课堂,感受文化创意的现代性
文化语文为满足学生敏锐的文化需要,必须及时吸取现代文化的精华,迅速反映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如将《文化正午》《第十放映室》《百家讲坛》《记忆·百花》《文明之旅》《人物》《流金岁月》等电视栏目引入文化语文课堂。在《记忆·百花》中展现建国以来的影片,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史,特别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文化创意过程、创意思想及手法。
(三)体会多元文化,感受文化创意的世界性
世界文化的统一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不断演变,在文化语文教学中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对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各具特色的西方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才是科学的文化态度,这才是文化创意的基础。如在讲魏晋南北朝文学时,教师播放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突出同一时期东西方在文化创意上的不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突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也为学生指出其文化创意的独特性。
三、增设选修课程,融贯艺术审美,彰显文化创意的艺术性
增设影视、戏剧、民间文化等选修课程或讲座,通过阅读名著及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和鉴赏名著及其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如将《红高粱》的小说描述和电影创作进行对比,突出张艺谋大胆采用色彩的创意;比较舞台创新版的《牡丹亭》和《桃花扇》,让学生充分领悟现代艺术的综合美,以及创意所带来的画面美。教师在选修课上要积极营造充满美的教学情境,教学中既要以心灵打动心灵,以热情带动热情,以善良唤醒善良,又要处处洋溢文化艺术气息。巧妙设计选修课,既恪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又吸收外国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创意的艺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内涵[C].北京: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2005.
[2]苏彤.创意中国[C].北京: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2005.
[3]董渊.和谐社会语境下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8(18):64-6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hinese” Class
SHA Tong
(Liaoyuan Branch Campu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Liaoyuan Jilin 136200,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use the traditional classics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means to make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modernity and diversity of culture by dialogues and exchanges. Beside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cultural Chinese class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vocational schools, so as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creative thinking.
Key words cultural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ultural creative; Chinese teaching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6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
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弟子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整理出来的教材。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那么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就会提高一些。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是当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这是一个作家写的: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激。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激,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激,感激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我认为: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体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同时要在学会感激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赞美。在感激中学会赞美,是很惬意的事情。因为感激中总存在着激动,激动之余必将会对对方说上几句赞美的话,那样才能使你的心情平稳。才能在感激中心理上得到安慰。赞美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杀伤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适当地赞美对方,会增强彼此间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情感。与此同时,你的价值也会被肯定,使你得到某种成就感。但赞美并不是夸张,表示虚伪的称赞,而是实事求是,真诚的赞美。
感激的同时,还要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表情,是上帝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一个会微笑的人,是自信和友好的人。微笑可以鼓舞对方,可以融化人们之间的陌生和隔阂。同时,这种自信和友好也会感染周围的人,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里。
忘记恩怨,忘记烦恼,忘记忧愁。这是一种豁达的体现。人生无奈,人生需要努力进取,不要为一点小事而烦恼。学会活在当下,学会为人处世开明一些。
学会放下,放下一切让你烦恼的事情,学会放下一切令你不愉快的事情,只要处处以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