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创新与发展

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1

伴随着石油需求的增长,石油地质勘探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以在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得到了创新与发展,以达到缓解石油行业的石油需求压力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问题展开了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而更好的推动该项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创新;发展

一、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

1.1钻井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钻井技术是关键的技术,其费用在勘探成本中占据较大一部分。在过去,石油地质勘探多采用欠平衡钻井技术,可以获得较快的钻井速度,并且能够减少对地层的破坏和遗漏等问题的发生。在进行枯竭油层开采时,该技术拥有较高应用价值。但该技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大量设备,在防腐和安全上也有一定欠缺。在新时期,三维钻井技术、深井钻井技术和多分支钻井技术则得到了应用,从而实现了钻井技术创新。在这些技术中,多分支钻井技术应用价值较高,能够进一步提高钻井效率。1.2物探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常使用地震勘探技术进行地下地质情况分析,可以通过记录人工制造的地震波完成石油开采地点的准确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结合计算机等技术,具有较高分辨率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数字地震技术也开始在地质勘探中得到了运用[1]。1.3测井技术。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测井技术的创新上。目前,测井技术已经由数据型开始向成像型发展。利用成像型测井技术,石油地质勘探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而在多组成像测井仪的配合下,测量井眼范围得到了扩大,勘探深度也得到了提高。近几年,测井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如随钻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先进技术都得到了运用,从而使测井工作的测量精度和速度得到了有效提高[2]。在这些技术中,随钻测井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和组合随意等特点,快速平台测井技术则具有较高的测井效率和较低的故障发生率,因此引起了地质勘探人员的重视。

二、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

2.1信息化。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其正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目前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完成石油勘探数据的仿真分析和处理。而通过建立相应的勘探模型,则能完成勘探地区分布特点的直观展示,进而使勘探工作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模拟也将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得到进一步运用,从而在为勘探效率和质量提供保障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2.2综合化。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来看,综合化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各种勘探技术都陆续得到了综合利用,以满足石油地质勘探的实际需求。比如在物探技术发展方面,油田勘探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复杂地形的影响,所以还要加强对各种物探技术的综合运用,从而更好的解决勘探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在钻井技术运用方面,则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膨胀管技术和连续按技术进行水层和断裂层钻进,从而在加深钻井深度的同时,减少对钻井环境的破坏,进而使钻井和测井数据的采集和状态监测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通过多维发展,则能使石油勘探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2.3智能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开始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人们开始尝试在地质勘探领域使用无线遥感技术,从而利用全方位感知系统进行油井工作状况的实时监控[3]。而光线感知系统和新型热史技术的运用,则能在高温和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完成环境的检测,并借助系统较强的感应能力进行地质和资源分布情况的准确判断,从而在降低石油地质勘探成本的同时,为勘探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三、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不断创新,开始向着信息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加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则能够更好的完成油气能源的开发和保护,从而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石油地质勘探人员还要加强对技术创新与发展问题的认识,以便更好的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婷.提高八面河油田滩坝砂岩性油藏勘探成效[J].化工管理,2016,05:149.

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2

关键词:摩托车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制造产业发展;技术发展;制造产业集群

中国是摩托车生产大国,在世界同行制造产业中无论是摩托车质量还是产量,都已经名列前茅。虽然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且技术上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由于摩托车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且会大量地消耗能源。随着中国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且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城市出台了“禁摩”政策,使得摩托车市场越来越狭窄。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制定行制造产业发挥战略,对推动行制造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1]。但是,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没有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就会导致摩托车行制造产业走向发展的边缘而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这种低水平的制造产业发展非常不利于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是制造产业发展的动力。摩托车制造产业的行制造产业特殊性,就要一方面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探索进入高端市场的途径,以使摩托车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中国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自主生产摩托车。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得中国的经济呈跨越式发展,而且启动开放政策,为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随着中国的摩托车市场扩大,摩托车制造产业应市场需求而成规模化发展,到1993年,摩托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超过了摩托车产量大国日本。1997年,中国的摩托车产量就突破了1000万辆。此时,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呈快持续发展趋势,到2006年,中国的摩托车销售就超过了2000万辆,占有世界摩托车总体销售量的一半以上。中国不仅是摩托车生产大国,而且还是摩托车消费大国。中国所生产的摩托车有很多型号,十多种排量的摩托车,品种已经超过了2000多个。但是,这种规模化的摩托车是生产却存在着隐含。虽然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不断创新,但是,与世界同行制造产业相比,技术水平依然是很低的,而且国产摩托车处于低品质徘徊,且国内摩托车市场处于同质竞争环境,使得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竞争没有处于良性竞争状态,更没有适应政策环境而开辟新的摩托车技术创新渠道,使得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逐渐趋缓。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开始面临压力,无论是摩托车生产量,还是摩托车销售量,都呈下降趋势。2008年当年,中国的摩托车生产量达到2700万辆,占有世界摩托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09年,中国的摩托车产量下降了7.49%,但是依然超过了2500万辆,销售量也有所下降,下降比例为7.2%。中国也是摩托车出口大国,2/3的摩托车国内销售,1/3的摩托车出口。2009年出口的摩托车超过600万辆,比2008年下降了1/3。从摩托车销售方向来看,中国的多数城市已经启动了“禁摩”政策,所以,中国的摩托车有4/5都在农村销售。可见,受到政策的制约,使得摩托车制造产业结构受到一定的影响。“禁摩”政策使得摩托车市场发展前景受到了影响,包括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都有所提升,使得摩托车的利润降低,加之摩托车生产量和销售量的降低,使得摩托行制造产业一度处于低迷状态。2011年,中国国内摩托车市场不景气,但是摩托车出口量有所提升,支撑着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继续发展。从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加之缺少政策上的扶持,使得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缺乏优势发展环境。随着摩托车出口速度的放缓,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陷入低谷。2012年,中国的摩托车出口市场空间相对缩小,且出口价格敏感度较高。随着摩托车生产成本的增加,价格优势不复存在。中国在2011年摩托车出口量有所下降,出口额有所增加。从2012年至2015年,中国国内的摩托车市场需求量持续降低。

2中国摩托车的技术创新研究

2.1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处于科技时代今天,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获得发展,就要实施技术创新以提高制造产业竞争力。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就要将计算机充分地利用起来,用计算机将摩托车设计数值化设计、操作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计仿真虚拟化结构对摩托车设计进行改进,包括摩托车发动机结构、摩托车整车结构等等,都运用计算机虚拟化结构设计,对摩托车的发动机结构和整车结构以优化。对摩托车的创新设计,则需要采用反求工程技术。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才能够推进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摩托车精品,拉近与国外先进技术含量的摩托车的差距[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摩托车的技术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摩托车的性能、外观等等,而是更要注重摩托车的节能环保,确保摩托车具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可靠性。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地利用起来,诸如,运用计算机控制驾驶操纵、可变系统技术、纳米技术、钦合金技术、激光技术、ABS技术、自诊断技术、陶瓷喷涂技术、微电脑集中控制进行技术等等。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与摩托车的功能相融合,使摩托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自控防碰功能、语音驾驶功能,且摩托车要启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使得摩托车智能化设计,不仅是操作系统的智能化,而且还使摩托车驾驶更为安全可靠,使摩托车在现代社会中是实用性更强。

2.2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利用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技术创新

中国的摩托车也要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就要利用新的工艺技术成果,以创新技术解决摩托车制造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摩托车发动机中,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关于到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是发动机中的重要部分。对摩托车曲轴活塞连杆机构的加工质量以高要求,可以使发动机的装配质量提高,发动机的震动会相对减小。中国对摩托车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但是,对曲轴活塞连杆机构设计的关键技术还没有掌握,使得发动机的工作效能受到影响。日本是摩托车大国,在摩托车制造上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并得以广泛应用。中国摩托车齿轮零件设计所采用的图纸资料是从日本引进的,在摩托车的制造工艺上,则更为注重尺寸精度,使产品的质量提高[3]。但是在具体的生产制造中,由于应用技术少有欠缺,使得齿轮的工作性能无法达到高标准要求。只有选用先进的工艺,保证产品的使用质量,才是真正意义地实现摩托车产品的技术创新。

2.3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合作

中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具有一定的技术攻关能力,但是往往局限于理论研究。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要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应用领域中。摩托车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合作,不仅能够为科研机构以及高校提供应用平台,而且还可以吸收和利用与摩托车领域相关的科研成果[4]。摩托车制造产业通过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之间密切合作,实现了智力转化,并完成了科技公关。中国倡导走“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就是要求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相结合,根据中国的行制造产业发展实际设计并制造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将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教理论与摩托车制造产业充分结合,对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济济,具有优良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应用领域中得以利用,不仅实现摩托车制造技术的创新,而且还切实地验证了创新技术成果的有效性。

3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研究

3.1将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全面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方向

各种高端技术渗入到应用领域中,使得操作系统中渗入了职能技术,不仅提高了操作系统的实用性,而且还成为摩托车控制系统未来的设计方向。将高端技术理论与应用科学相结合而研发的科技成果融入到摩托车制造产业,可以促进摩托车制造产业全方位思考新的战略发展措施,以实现全面技术创新,这是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动力。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发展,就要突破低技术水平的竞争,而是要向高端技术挑战,积极地引进新技术,开发出具有高性能的摩托车产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精品。中国的摩托车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出口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是建立在低价格的基础上的,一旦国家市场上出现具有价格优势而品质较高的摩托车产品,中国的摩托车就难以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下去[5]。所以,中国的摩托车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高摩托车产品质量,改变价格优势为质量优势、技术优势。

3.2提高摩托车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与国外的先进摩托车制造产业相比,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在引进先进的设备装备的同时,并没有对国外的技术进行研发。即便是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已经有关科研单位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了研究,也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没有将技术、管理、战略性发展以整合,即摩托车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所指为单一化的技术,而没有实现全过程技术创新[6]。中国因缺乏制造核心技术,即便是从国外引进了技术先进的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却明显落后。使得中国摩托车自动化生产线的建立成为制造产业发展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高技术含量的摩托车对技术的检测都要采用试验检测方法,对各项技术指标实施动检测、构建计算机虚拟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等等。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通过引进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检验和自动化监控,而且要做到全方位远程控制。这就需要新的生产技术,对原有的生产要素要开辟新的使用途径,以提高摩托车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要使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能够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开辟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要将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充分地利用起来,通过高端技术含量提高中国摩托车业的国际竞争力。

3.3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着力于解决科技攻关课题

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积极地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才能够在行业市场中打开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跟踪先进技术信息,着力于探索技术创新途径,以获得新的产出。针对于摩托车制造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科技攻关课题,需要摩托车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合租,共同建立科研项目,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7]。这些科技攻关课题并不是高难度而难以出成果的课题,重在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可以帮助摩托车制造产业解决技术性难题,同时还可以改善高校重视论文成果而轻视应用成果的科研管理弊端,有效地解决了形式化科技研究,使得科研方向明确,且科研成果能够在应用领域得以应用。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因一个个科技攻关课题的解决而呈现出跨越式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禁摩”政策严重阻碍了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获得新的生机,就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地地引进创新技术和高科技成果,并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摩托车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伴随着中国的摩托车消费税有所降低,将为摩托车制造产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使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雷志宁 单位:广西诚益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亮.中国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与制造产业,2013(2):2-5.

[2]王羽.创新发展精诚合作稳步提升和谐共赢———河南力之星三轮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2011年经销商、供应商大会圆满召开[J].摩托车技术,2011(5):28-29.

[3]姜阳.全球价值链下重庆摩托车制造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4]陈辉.广东省摩托车制造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GEMS模型[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2):73-77.

[5]高峰.重庆市摩托车制造产业集群现状、优势及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11(23):167-168.

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3

1 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历史

电影放映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经济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影放映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我国解放初期,电影放映技术借助于外国生产的放映设备进行黑白默片电影播放;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黑白胶片发展成为彩色胶片,并且自主研发了属于我国知识产权的放映机,随着我国科技逐步关注电影放映事业,大大加快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20世纪九十年代,放映技术主要转变为数字化放映技术,在画质逐步提升的前提下,人们对声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国引进国外声读出头、双红光还音组件等先进设备。随着电影放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后环技术、处理器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源模块化开关放映技术、亮度高增益技术和环绕立体声技术等都得到了创新发展,电影技术有了一次全新的革命。进入21世纪后,电影技术再次得到了全新的突破,在原有3D电影基础上改进形成了数字3D电影,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2 当前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成果

电影放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实现了目前最优的电影放映技术,数字3D电影是目前占领电影市场的主流放映模式,目前3D放映主要有三种放映技术,即圆偏振分光技术、光谱滤波分色技术以及交替传送光技术。这三种3D创新型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放映技术。

2.1 圆偏振分光技术

圆偏振分光技术即Reald3D,是一种模拟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设置两台并列的摄像机来模拟人的左眼和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在左右两台并列的放映机中装入影片,并在两台放映机前分别放置两个偏振轴互称90度的偏振镜,两台摄像机模仿眼睛的观察方式进行同时放映,最终将画面投放在金属屏幕上,形成左右像。当观众带上特制的偏光镜时,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最后经由眼睛与脑神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立体画面。圆偏振分光技术在使用中需要偏光镜的同时对屏幕的质地有着较高的要求,圆偏振分光技术的屏幕质地必须是金属材质,所谓金属银幕就是将白色的金属粉末涂抹于银幕的表面,以使银幕反射出各种色光,增加电影的画面感和电影画面亮度。但是金属幕布的造价较高,提高了电影放映的成本。

2.2 光谱滤波分色技术

以光谱滤波分色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放映技术是杜比系统。在实现电影立体效果上,有别于传统的红蓝滤光技术,杜比3D系统放映无需对左右眼实行红蓝着色,而是将滤光轮涂上多层镀膜,直接放在光学镜头前。在电影放映时,观众佩戴一幅同样滤膜的镜片就会得到立体效果,这种技术不需要对银幕有任何处理,原有的普通白色银幕就可以满足播放条件,因此光谱滤波分色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大影院。

2.3 交替传送光技术

交替传送光技术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目前还在使用的XpanD系统是基于交替传送光技术设计而来的。Xpan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电子液晶眼镜、红外信号发射器以及3D同步信号转换器。通常来说,技术人员会在影院前方安置红外信号发射器,以方便接受放映?C发出的信号,并为观众传递信号,观众通过佩戴立体液晶眼镜将会感受到立体的电影影像。交替传送光技术同样对银幕没有特殊要求,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液晶眼镜造价较高,且眼镜自身装置的电池会造成眼镜整体较重,不利于提升观众观影的舒适度。另外眼镜的电池需要工作人员按期进行更换,这也为影院放映管理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交替传送光技术大多应用于规模较小,便于管理的小型放映厅。

3 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趋势

短短几十年内,人们对电影放映技术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下,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实现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电影的转变。我国电影放映技术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进行创新发展,其创新成果越来越能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标准。数字式放映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放映技术,逐渐成为电影界广泛应用的放映技术,数字3D立体放映将是未来几十年电影发展的主流放映模式。随着3D放映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大胆推测未来3D电影中可以创造出不用3D眼镜也可达到3D效果的电影放映技术,也就是说3D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可能创造出裸眼3D效果。裸眼3D的好处在于其摆脱了眼镜带来的不适感,同时又可以享受到3D立体效果。目前的裸眼技术正处于研发中,并多应用于工业商用显示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裸眼3D以及更先进的放映技术将会成为现实,促进电影放映技术有一个全新的突破。

数字式放映技术基于其本身优势能够在视觉上给与观众极大的震撼性,并且在听觉上给观众以巨大的冲击。我国数字放映技术起步晚,应用时间不长,与发达国家先进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提高科学实践创新水平以支持新技术的研究,提高电影放映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发展的角度去寻求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影放映技术,以促进其水平的不断提升。

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4

关键词: 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发展

二十世纪末,人们把传统机械制造业称为“夕阳产业”;因为比较新兴的电子工业、化工技术、生物技术、核能技术、航天技术、信息产业、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其利润薄、投资回报率低;因此,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一般采取两种措施对传统机械制造工业进行改造:一是加大机械制造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提高产品价值;二是把回报率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机械制造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中国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全球性的机械制造加工中心、世界的加工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摩托车产业可谓生逢其时;由于我国所拥有的厐大摩托车消费市场、及人材、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十年来我国摩托车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摩托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1500~2000万辆,摩托车发动机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台以上,奠定了生产能力崛然雄居世界第一的大国地位。其摩托车、发动机产品种类逐年增多,生产能力不断扩张增长,产品的性能、质量水平也日益提高;从而奠定了实力雄厚的我国摩托车工业体系。

加入WTO建立东盟自由区为我国摩托车产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我国摩托车产业其人材、技术、设备、制造生产基础雄厚,具备较大优势;国内已有的摩托车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具有的巨大生产潜在能力,为摩托车制造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协作分工使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统计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其技术人材、劳动力成本仅为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的五到十分之一左右,在贫困地区甚至还要低;并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会予以保持下去;这为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和摩托车产业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机遇。据资料统计,单是我国地处西部的重庆地区就有近一百万人直接与间接“吃两个轮子的饭”,而重庆摩托车板块在国内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经历年而不衰傲然崛起首先得益于西部重庆地区廉价的劳动力、及发达的传统机械制造工业所形成壮大的摩托车配套制造业。可以说我国摩托车产业是国民生产参与国际竞争最具发展前景竞争能力的行业。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摩托车产业实施了积极的“引进、消化、吸收”的政策,强调上规模、上效益;积极实行通过引进外资、合资“以市场换技术”,通过开放市场获取先进技术的战略。通过合资学习技术“以市场换技术”是我国产业政策的初衷,也是我国摩托车制造业界的愿望。但是,外资企业将我国摩托车制造企业既当作合作者又视为潜在的竞争者,他们并不会主动外溢先进技术,培植自己的竞争者。总之,并不是引进了车型、制造设备、及技术资料就等于转让了技术、掌握了这些技术。我国摩托车产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生产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单靠价格战是不够的,必须提升我国摩托车制造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质量,我们才有资格与国外摩托车行业竞争,并在国际市场争雄取胜。今后摩托车产业单纯的价格战将进一步转化为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的竞争。我们认为目前我国摩托车产业面临进一步实施技术创新提高升级的形势,而正是由于我国摩托车工业科技水平存在的较大差距,制约了我国摩托车制造业进一步升级,制约了由摩托车制造大国迈向摩托车制造强国的进程。

为了提升我国摩托车制造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质量,引导我国摩托车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我国摩托车制造业进一步升级,使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尽快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面对全球新一轮经济协作和分工,及世界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和新的挑战,如何使我国摩托车产业成本与技术双翼齐飞?分析研究我国摩托车产业的现状我们认为我国摩托车产业必需实施技术创新,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以参与国际竞争。当前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应当十分重视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科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以争得市场份额、拓展生存空间、求得自身发展。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国际竞争中企业之间的较量也是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产品的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的较量。而在核心竞争力中,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正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如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就拥有了占领市场竞争的优势条件,也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和制高点,对于我国摩托车产业来说才有可能实现摩托车强国梦。

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应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设计理论、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创新。当今世界已进入科技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产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例如,利用计算机数值化设计、计算机模拟、仿真虚拟化结构设计与改进,利用计算机对发动机的燃烧控制模拟、虚拟化计算理论完成对摩托车发动机结构优化改进设计;利用多体有限元计算机数值化虚拟化结构设计技术对摩托车整车结构及零部件进行优化开发设计;利用反求工程、逆向工程技术创新设计。实施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新产品的开发,追踪国际先进技术,缩短我国摩托车制造业与国外先进技术产品的差距,并且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水平先进的摩托车精品。随着科技进步,现代摩托车技术对使用性、可靠性、节能、绿色环保、安全保证、方便、骑乘舒适性要求的提高;智能化、高科技水平将不断推动摩托车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应积极主动地利用人类一切科学研究成果,对摩托车设计制造最佳参数的选择、电子计算机驾驶操纵控制技术、纳米、激光、陶瓷喷涂、镁铝、钛合金技术、电喷技术、可变系统技术、ABS技术、车载电话和音响、自诊断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微电脑集中控制进行技术开发创新;将信息化新概念进一步融入摩托车的功能中:而自动控制防碰、语音驾驶、自动驾驶、车况报告等许多功能将得到延伸和开发应用。现代摩托车越来越智能化信息化,例如,最新推出的智能化概念车,可以实现人车的双向交流,操作系统智能化高、简洁、方便、可靠性实用性强,代表了未来车控的发展方向。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设计理论、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全方位多点思维推进摩托车制造业全面技术创新,代表了当代摩托车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摩托车产业不能仅满足于在低档次、低价车上的竞争,应善于敏捷地利用新技术,创造民族品牌精品;改变目前我国摩托车产品出口主要优势在价格低廉而质量水平缺乏档次的状况。争取做到不仅输出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而且还可以输出品牌、技术、专利。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取优势,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再创辉煌。

2)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成熟的技术成果进行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解决摩托车制造中大量的制造加工实用技术型问题,提高我国摩托车加工制造的整体发展水平。例如以摩托车发动机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制造加工为例,曲轴活塞连杆机构是摩托车发动机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和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控制摩托车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加工的精度,提高产品装配质量,以提高可靠性减小震动。在我国发动机使用和工作过程中,其发动机的磨损、变形,振动和噪音有很大部分是由曲轴活塞连杆机构造成的。尽管我国引进了国外制造的车型和发动机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加工设计图纸资料,但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加工的一些核心技术、关键的地方还并未完全掌握,因而影响了发动机的使用工作质量。又如摩托车发动机广泛采用的变速传动件齿轮的制造加工,由于未掌握其关键技术,国外购进的某些相同配套齿轮其精度比国内自制齿轮零件的精度还低,可是在实际的装车试用中啮合传动噪声很小,效果反而较国内制造的好。在对比检测中发现齿轮的基本参数是一致的,两者只是在齿轮齿形的形状等一些细微的关键地方与国内生产的齿轮有所不同。又如我国引进日本制造的某摩托车,在曲轴的一级传动齿轮连接处,按引进日本公司提供的图纸资料加装一内齿圈,其减震效果显著。在我国的一些摩托车制造企业中摩托车齿轮零件设计参数,是引进日本摩托车公司提供的图纸资料,国内的企业也是基本按照产品图纸资料加工的,而在企业选择制造工艺时,为提高产品装配质量,有的地方在理论尺寸精度上还高于日方引进资料规定的加工工艺。但是,生产出的齿轮其工作性能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如何在理论上确定齿形的修形参数来保证产品质量,精度的控制项目、误差范围、齿廓形状的控制、齿形测量;如何利用先进的装配工艺技术分组选配法等提高产品的装配质量。这类实用工程技术型问题也是我们在实施工程技术创新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实施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创新,发展新的生产要素或发展原有生产要素的新用途,可以大规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原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同样可达到适应市场变化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的目的。在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各种先进精良的制造技术例如:CAM.CAQ.CIMS、FMS、GT、AM、CAPP、JIT、MRPⅡ、热处理表面处理技术、激光納米制造技术等现代化先进制造技术较少在生产实际上研究创新发展应用。近年来我国摩托车制造业虽然引进了大量的设备装备,但生产组织、管理、精度、自动化、柔性生产等的技术创新和研究运用都远不如国外先进企业。对于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虽然进口了大量先进机器设备,生产组织信息化管理却相当落后,并缺乏制造核心技术。我国摩托车的零部件生产线,仍然普遍采用大批量自动化生产线,存在着节拍慢、自动化程度低和缺乏柔性对市场信息反应慢等问题。以数控加工中心为基本单元的柔性生产线在我国也仅有个别大型企业应用,并且其管理手段也十分落后。研发高质量的摩托车离不开采用高水平的试验检测方法、手段,如动态检测、动模拟试验、高性能的计算机数值化、计算机模拟、仿真虚拟化结构设计试验。我国摩托车制造企业自动化在线监控检测技术、产品检验技术也缺乏发展新的生产要素或原有生产要素新用途的技术创新。总之,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实施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创新,提高我国摩托车制造产业生产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走有中国特色的摩托车制造业道路。

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5

1产业集群的概念

从区域经济理论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是它的地理根植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2创新的概念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34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思想,并认为:不屈不挠的企业家具有挑战阻力和风险的精神,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内容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创新的前提是适宜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产业集群环境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正如巴顿指出:地理上的集中能给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

3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创新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特别是邻近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信任,以及邻近企业之间劳动分工与协作,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产业创新。

3.1产业集群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科技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所谓挤压效应是指,由于一部分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出现,会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应付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另外,在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亲缘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这一切导致了“集群中飘荡者行业秘密的空气”(马歇尔语),集群中技术溢出效应更强,默晦知识更容易扩散。

3.2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就近寻找交易对象,就近取得原材料、中间品供应,比较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和员工,减少了运输费用等交易成本。这使得它与其他地方相比,进入障碍更低。这样,依附、承载于经济组织、经济活动中的技术创新,就因企业产生、运行的低成本、便利性而有了频繁产生的现实可能性。

3.3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栖息地”

产业集群也使供应商、人才、专业化信息、辅助设施等资源高度密集于一个地方,从而使得于技术创新相关的资源获取成本大大降低,使人们开展技术创新变得容易了、方便了,区域内技术创新总的成本降低了。这也是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卓有成效运行的标志。在技术、产业创新密集的区域,同行多、讨论多、离高校近、人才聚集,并有领先用户,由一些敢于用新产品、愿意用新产品的用户,他们可以很好得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区内供应商、合伙者多,建立新企业的成本低;区内同行竞争激烈,从而有助于激发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

4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4.1技术创新拉动了新的产业集群的产生

由于技术创新的种类与功能不尽相同,不同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与能力就不尽相同,从而使技术创新的速率和强度在不同产业中就不尽相同,进而又使生产率增长的速率和结果不尽相同。重大技术创新导致区域主导产业出现,当主导产业进入成熟期,突破式技术创新逐渐被改良的技术创新所代替,使生产率的提高与成本的减低逐渐趋缓,一旦新的主导产业确立,某些改良技术很快地被大量的转移式技术创新取代,又延缓了新的生产率趋缓的时间,促进社会经济较长时间保持繁荣。此后,将进入下一个周期的技术创新,新的主导产业将出现,新的产业集群代替原有的产业集群,这样产业结构就不断的变动更新了。外在的表现为产业结构与经济过程的短、中、长周期变动,内在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生产得以更新。4.2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哪个企业掌握了新技术,这个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就处于优势地位,这就要求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但是任何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创新资源中都拥有绝对优势,即使同一类型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也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从而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互补融合的物质基础。创新资源的竞争在相当长时期内决定这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能有效地缩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中的缺口,弥补企业自身资源的不足,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5经验探索

在国际上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最好的案例是美国硅谷。1940年之前,硅谷还一直是以农牧业为主,但自从1965年以来,硅谷快速地成为了闻名世界的经典产业集群,一直走在全球高科技的最前沿,成为世界上最老牌的、最先进的、最成功的知识经济基地。“硅谷”两个字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代名词。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人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硅谷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硅谷以其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独特的硅谷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系统。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有很强的互动作用,在产业集群中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的资源共享,使技术的溢出效应更强,隐性知识更容易扩散,从而促进了集群内部的创新,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又使相关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等各个部门相互作用、密切合作,在技术创新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推动技术创新自运行、自发展的机制和驱动力量,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更加显著。

6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互动发展中的问题

6.1技术创新的优势没有被充分利用

产业群中技术开发者之间、技术开发与促进者之间的关联度低。群内企业间关联度不高,技术开发者之间的联系松散,造成了其相互间交易成本高、降低了高新产业群的合作效率;同时技术开发者和促进者之间联系在创新网络和共享关联组织群中缺乏有效的整合,企业缺乏创新的活力和区位优势,不利于产业群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高新区的孵化创新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产学研”的合作机制还不完善。未能利用技术固化推动创新中技术知识的搜寻和扩散,从而促进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的形成。

6.2集群创新能力不高

我国现在存在的产业集群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这种集群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进入壁垒都比较低,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一般处于价值链的末端,以价格竞争为主,集群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6.3产业集群的软环境不健全

集群内的软环境不尽人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组织发育不良,行业协会没有发挥“搭桥牵钱”的作用,不能满足集群内企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群内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由于我国对金融体系实行严格的管制,使得群内没有形成有效风险投资机构。不健全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减弱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联动机制的形成。

7对策建议

产业集群创新行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不仅取决于自身的高效运转,更取决于各个行为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针对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发现的问题,为能有效促动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7.1培养产业群内的创新文化氛围

在产业群内加强各企业的联系,增加一些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机会,(如产业群内的各个企业可以经常到其他的企业进行参观观摩),使各个企业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使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迅速传递到其他的中小企业,这样就使技术创新的效率得到最有效地利用,满足市场的需求。

7.2完善群内的服务体系

主要包括:①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②创业服务中心。为区内处于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③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

7.3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

强化技术创新,推进柔性生产,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鼓励集群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政府应当出台一些政策来鼓励那些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给它们一定的优惠条件,并鼓励企业与周围的高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效的资源,做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延伸和加粗产业的价值链,使企业从产品附加值低的价值链向附加值高的价值链转移,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orterM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London:Macmillan,1990.

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6

[关键词]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033-03

1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1.1中小企业的概念

目前对中小企业较权威的界定标准是根据2003年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其中工业企业中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1.2科技企业的界定

科技企业的界定由于区域发展状况不同,目前也未有统一的概念,本文借用2012年颁布的上海市科技企业界定参考标准(试行),参考标准指的科技企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同时符合以下五项条件中任何三项条件的,可以界定为科技企业:①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检测,或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经营等科技与创新活动;②企业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③企业技术性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销售收入之和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④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⑤企业拥有专利权、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等知识产权,或掌握专有技术。

2区域创新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载体,包括语言、信仰、风俗、习惯、礼仪、法规和制度等非物质文化和以工具、技术、艺术品和其他器物组成的物质文化。区域创新文化(Regional Innovative Culture)是指符合区域创新体系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则、制度体系、精神氛围的总和,是“创新、创业、创富”精神在区域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文化[1]。区域创新文化是区域经济文化的核心内涵。区域创新文化是由企业、政府、媒介三位主体联动创新构建而成。企业是负责培育企业家精神层面的文化构建,它是创新文化的核心主体;政府是负责建设服务型政府层面的文化构建,是区域创新文化的保证主体;媒介负责建设专业化服务机构层面的文化构建,是区域创新文化的基础主体。

3区域创新文化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3.1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区域创新文化的构建和形成(1)中小型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灵活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活跃技术创新思路,在于拥有开放性专业协作意识,全球化竞争意识,因而要求区域创新主体必须具备革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2)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因而需要政府优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主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进行从制度到意识的由内而外的变革,从功能上满足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的需要。

(3)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对原有的技术进行模仿、吸收、转换和创造,这都离不开人才资源的保证,因此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同时也是管理制度层面的突破,只能是对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才能实现创新主体的成功。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为区域文化创新提供了人才储备同时也在管理制度方面给予了有效的尝试,是区域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和先行者。

3.2区域创新文化建设推动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

(1)区域创新文化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将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影响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了积极主动迎合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应转变的市场趋势,需要在其内部组织结构、产品功能和生产工艺上进行创新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保持竞争力。

(2)影响中小型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的质量。区域创新文化能使区域内组织、个体形成共同的价值信仰,有利于知识的交流、沟通、协作,从而对创新的发生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小型企业通过提升创新文化的引领和净化作用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积极营造一种创新文化的发展氛围,引导人们追求更加高尚的生活方式,使人在道德上、知识上和审美情趣上获得全面发展。也即创新文化是“以人为本”式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

(3)区域创新文化影响地方政府的优化。这是因为政府是区域创新文化主体之一,是区域文化的参与者和维护者,区域创新文化的发展是需要政府通过优化区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为依托。政府的行为方式不仅要受到既有体制机制的制约,也要受到区域创新文化的影响。区域创新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完善政府制度的缺陷,这就有利于区域内的政治主体在文化观念上增强对相关制度的认同。

4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

4.1较高的投入导致创新资金的不足

创新需要技术和人才的支撑,一项技术产品通常是技术创新人员不断研发,反复试验,并获得相关认证才得以实现,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是长期的。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资金主要来源是自筹资金,只有一小部分是中央或地方给予的创新基金支持和银行贷款。国际上一般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左右的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方有竞争力。江西有很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将其销售收入的3%~4%用于技术创新,这个比例比大企业要高,但由于其本身规模小,产品少,销售收入低,尤其是处于创业期或发展初期的企业,银行对于其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认为其资信差、抵押难等因素,出于降低信贷风险、节约贷款成本的考虑,不愿向其提供贷款,这就使得江西省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多的依靠自身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外部供给资金严重不足。

4.2创新效率高,但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

江西省中小型科技企业管理简便,经营灵活,决策迅速,避免了长时间决策所导致的时滞性,这样有助于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创新效率。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技术产品要获得市场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减缓了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对此,企业应完善营销网络,与地方知名经销商、商合作,加快市场化进程。

4.3科技含量高,但技术创新人员供给不足

在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上,这类产品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引导着该领域的创新前沿,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科技人员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素质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并具有率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开拓进取的胆识和魄力,他们是企业迅速崛起的重要保障。对于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不确定因素太多,风险太大,资金不足导致其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结果许多科技人才不愿加入到这些中小型科技企业中去。即使处于成熟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往往因市场规模、市场开拓能力、社会福利保障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人员也不愿致身于创新活动中去。

4.4持续的技术研发,但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合作

由于技术具有一定外溢性,因此技术产品上市后,市场竞争者会加以研究,了解所采用的技术及其先进程度,以加大研发力度,从而提高自身产品技术含量。因此,技术产品是需要不断地研发以保持先进性,否则会被市场所淘汰。中小型科技企业最初由于资金不足,实力有限,往往不能完全自主创新,一般通过引进技术模仿创新,在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后才逐步开始实现自主创新,因此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模式不断升级,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5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文化协同发展对策5.1加大创新制度建设

江西省政府应积极推动支持区域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使区域创新行为由自发转向自觉。首先,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强化合作创新的文化。重点建设一套以公共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科技政策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推广服务平台为基础,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其次,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完善江西省创新网络。积极构造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以科研院所、大学为创新的重要源头,政府进行支持与调控,中介机构提供社会服务支撑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网络体系。第三,构建企业的集群机制,完善企业创新的横向创新合作。要鼓励和引导科技企业集群,形成不同规模的企业间、基于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间、基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基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内外企业间的横向合作机制。

5.2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江西省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职责边界不清晰。江西省政府要全面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对企业发展环境和行业不正之风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省直有关单位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要纳入省网上审批系统办理;对省直各有关单位存在审批超时、增设环节、事后补录、体外循环及未开展电子监察等情况进行检查;对省政府规章和省政府及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加大精简力度,实行规范管理,优化流程、缩短时限、降低收费、提高效率。

5.3健全金融投资功能

积极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投融资功能,鼓励科技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持股。政府搭建投资网络,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实现中小型科技企业体系内资金和项目的共享。加大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积极创新面向科技创业企业的金融产品,缓解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5.4加强创新队伍建设

江西省政府制定和完善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对创业导师的认定和规范工作,建立完善的“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的孵化体系。中小型科技企业建立完善的创新培训体系,开展对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创业者三个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水平和能力,提升创新绩效。建设科技企业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资质认定;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头的合作,对接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其他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与技术转移、创业服务、市场拓展和投融资等服务机构合作的互利共赢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志文.区域创新文化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

[2]孙晓峰,张鹏顺.区域创新文化与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