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经济管理课程

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范文1

【关键词】施工管理;合同;安全质量;进度;工程造价

引言:

电力工程项目因其工程结构的复杂性和项目管理水平的先进性,直接导致项目工程的耗资巨大,工程的良好运作必须有巨大的资金和良好的管理措施。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电力工程管理上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促进电力工程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不断扩大电力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一、关于劳务合同的管理方法

(一)选择劳动队伍的方法

施工劳动队伍作为工程的直接实施人员,在劳动队伍的选择方面首先考虑企业资质和财务状况等。但随着电力项目工程的发展,劳动队伍和有关企业往往存在劳务分包和各种挂靠现象,因此单单看从业队伍的资质和注册资本往往很难判断劳动队伍的优良性。一般来说,有着更多合作经验的劳务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劳务合同的拟定

劳务合同不仅能够确立双方的责任义务范围、责任关系,同时还是双方利益的最大保障,同时也能确保工程正常运转。对于劳务合同的拟定也有着很多的具体要求,否则往往会导致劳务纠纷的发生。一份合格的劳务合同首先应该在内容上详细,分工明确。合同在劳务结算上也应该有明确的划分,确保工作量计算上的可行性。

(三)劳务合同的执行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原则上应该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施工操作,但往往会由于合同中没有提及的施工项目而发生纠纷。对于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双方进行必要的协商,通过变更合同或签订补充合同来处理相关争议。

二、关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

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核查是工程项目安全进行的有效保障,安全审查工作往往要对施工单位安全责任制、安全保障设施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对于建设单位一般还需要建设安全管理的机构或组织,负责安全监管,进而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二)安全设备设施的配置

安全设备设施是发生安全事故后最有效的营救和自救的设施之一,也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大保障。因此加大对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极为必要。在危险施工场所必须要有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消防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率。对于施工单位的领导者来说,加大安全设施的资金也是极为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才能提高生产量和工作量。只有做好了安全防护工作,才能合适的增加工作量,安全就是效率,因此必须坚定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否则,盲目提高工作量带来的往往是事故频发。

(三)培养安全文化

作为建设单位必须坚持实施安全管理机制,认真开展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方法,严禁违规生产,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事故。安全监管机构也要定期、不定期对施工场地和施工设备进行检查,争取在事故发生前排查出事故隐患,确实落实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文化。

三、施工质量管理

(一)监理在施工单位的管理作用

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管主要工作在于工程监理。承包合同中强调的施工质量就是监理检查的主要标准,并会逐步验收。作为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者,监理必须坚持三检制,确保整个工程项目都在合同规定的指标内。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往往会遇上超出自身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理就需要充分协调施工单位中各层之间的关系,全面调动施工单位的监管力量,以人为本,期以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监控。

(二)施工材料和设备质量的管理

在项目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除了监理的监管工作,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材料的质量。因此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设备质量才能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与施工材料供应商之间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作为施工单位必须密切注意施工材料的质量变化,不要将不达标的材料带进项目工程中,而作为材料供应商必须严格保持提供材料的真实性。通过施工单位和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协商,加大对材料的检查力度,提高质量检测力度。

(三)关于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的管理方法

对于某一个工程项目,首先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组织设计计划,并需要技术主管部门和监理工程师审核,在完成了上述流程之后才能应用于项目的施工中。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会贯穿工程实施的始终,因此,合适的施工程序会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技术主管部门的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自身技术素养,确保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施工程序,同时也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工作体制,做好各程序的交接工作能有序进行。

四、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的快慢会决定项目工程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项目能否按时交付使用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单位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工程的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还会设立专职计划员,针对组织设计计划意见工程实际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做出准确预测。在工程进度管理中,一般需要建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定工程的实际进度,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电力项目工程建设的相关需要,改革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成了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机制在施工配置和人力、物力配置上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依然存在相关问题,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合理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参考文献:

[1]曾仲东. 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管理[J]. 电子制作,2015,18:259.

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范文2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洪巍(1983-),男,安徽滁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讲师。(江苏 无锡 21412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05-02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项目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苏通大桥项目、杭州湾大桥项目、港珠澳大桥项目、神州飞船项目等。这些著名的建设、科研项目在改善社会生活、推动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见,项目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项目的发展,则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资金以及人才等资源。其中,人才是推动项目发展的核心资源。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全国各大高校在相关院系中开设了项目管理学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等多个专业。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中,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鉴于此,通过分析项目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为提高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现代项目管理学知识的优秀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一、项目管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项目管理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目标、要求或期望,运用各种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所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开展的项目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1]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 Grace指出,“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Paul Grace的话表明,从广义的视角看,在当今的人类活动中,只要是以项目的方式运作的事情,都可以运用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知识给予指导。可见,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项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延伸与发展,项目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意义上的项目不仅包括建设工程项目,还包括软件开发项目、社会公益项目、科学研究项目、国防项目等。虽然不同类型的项目在某些方面或层次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们也具有各自的领域或行业特征,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以及涉及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项目管理需要提炼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特征。此外,在特定的项目中,项目管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例如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由于投资规模大、实施周期长、技术复合度高、建设环境复杂多变,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在特定的自然、社会、政治、法律、市场环境下综合考虑工程的质量、成本、工期、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因此,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其综合性显而易见。

第二,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项目是指人类组织在一定环境条件的约束下,通过有效利用特定资源,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的实践活动。项目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造物”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项目活动所造之物可以是一个实物,如桥梁建设项目所建造出来的桥梁;也可以是虚拟的,如形成的计算机软件程序、新的知识体系等。然而,不论项目的结果是不是实物,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人类活动都是客观存在的,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项目管理是关于人类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知识,包括实践活动的计划、组织、决策、领导、控制等。此外,项目具有创新性特征,除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项目管理更关注实践,并以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为研究对象。可见,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

第三,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项目的种类不断丰富,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加之项目具有一次性、独特性、创新性特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及解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得以拓展,这将进一步促进项目活动的发展。因此,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与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

一般来说,本科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任务。[2]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大学本科生一般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数目较少,在三年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课程数目较多,往往在一个学期内需要完成数门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

第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以基础理论测试为主,高中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则有所不同。在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经验的积累。

第三,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不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的教学更侧重管理理念与方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时,更多的是从相关专业领域出发,重点介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而经济管理专业涵盖面较广,其专业性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较弱,因此该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三、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性日益显现。项目管理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只一味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进度较快,因此难以很好地接受与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学多采用理论加举例的方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3]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培养实际管理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而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讲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现实问题便束手无策,严重偏离现实情况。

第三,缺乏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相关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忽视项目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讲解项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识,而不以具体的行业或领域为背景,泛泛而谈,那么讲授的知识将过于空泛,学生也难以了解实际行业或领域中的具体管理方法。此外,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若忽视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介绍,将不利于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四、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应悬置既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假设,回归课堂教学事实本身,而案例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4]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搜寻与设计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分析、随堂问题。其中,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环节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识;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随堂问题,检验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述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开始,也可以以用随堂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

虽然实践教学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可以转变思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弥补实践教学的欠缺,如运用ERP沙盘模拟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科研项目是项目的一种,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管理经验。

3.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与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相比,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所学习的课程覆盖面较广,知识较“软”,毕业后就业的选择范围较广,因此知识面的拓宽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全面性,适当介绍不同领域与行业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接受能力增加对项目管理理论新发展的介绍。如在项目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大型工程项目复杂性管理理论——综合集成管理理论的介绍,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以某类项目为主,系统介绍该类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五、结束语

项目已成为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内在推动力,项目管理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本文分析了项目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并针对传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然而,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前进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16.

[2]叶超.南京大学本科生教育目标与期望的研究——基于SERU的问卷调查[D].南京:南京大学,2013:15.

[3]卢永琴,熊伟.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范文3

【摘 要】财务管理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持续升温,该课程也逐渐成为很多学校开设的通识课,以满足学生了解相关财务管理知识的需求。该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采用何种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当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尝试以大学生创业活动为突破口,将其作为调整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主线,围绕当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达到逐步提高各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满足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创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教学内容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24-02

作者简介:肖晗,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朱民田,女,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编号:UPRP20140016)、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辽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L14AJL005)和2013年度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基于创业教育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购置资产(投资),融通资本(筹资)和管理营运资金以及如何进行利润分配的学问。它以财经法规制度为准绳,遵循一定理财原则,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诸多方法组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处理和协调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财务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强、迅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与企业内外部联系广泛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目前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财务管理不仅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管类非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尤其是近年来很多院校基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完善学生人文知识结构等角度考虑均开设了财务管理一类的通识课程,由此可以看到财务管理知识已不再只与经管类专业学生相关,其所蕴含的理财知识和管理技能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

虽然财务管理课程已经为应对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才需求逐渐步入高校课堂,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仍以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为主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许多理念都是基于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上市公司为背景阐述,分析方法囊括了经济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论及教材,学生普遍反映概念抽象、专业性强,术语较多,不便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学习;同时实践教学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导致学生明知知识的重要性,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基于以上情况,很多教师、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真知灼见。例如,孙艳春、郭磊等人基于案例教学提出改革建议,认为案例教学应提升至财务管理教学的核心地位,并且应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梁明提倡在财务管理教学中运用Excel系统,通过与会计手工实训对接,以此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很多教师以就业导向、业务素质培养目标为依据开发设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在明确能力要求、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构建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如李红梅、张胜群、张爱辉等。本文在总结众多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高校的财务管理知识教育应以大学生创业活动为抓手,配以相应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考核方式的改革等等内容都应围绕创业活动展开,将其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二、以创业活动为主线改革财务管理课程的相关依据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就是牢记学校教材必须与实践经验两者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从而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也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并强调“学会生存”是核心。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之多创下历史新高,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又被连续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形势如此严峻,很多学生必然会选择自主创业作为就业途径,希望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这对于实现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价值、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推动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升级、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此外当下竞争日益激烈,必然要求人们具备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技能,即使不进行自主创业,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管理技能也是必备的生存之道,日常生活中诸多事务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帮助,如按揭买房买车、资金借贷、投资理财、购买保险等等。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身处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每个部门、每个职工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过程产生财务关系。从创业活动的角度来设计财务管理课程,会将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全貌具体而又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的放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财务管理课程的安排围绕学生创业活动展开,这个全新的视角必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课程体系设置的框架,帮助学生树立理财的理念,培养学生财务决策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创业者应具有的合理使用和管理资金的核心能力。将财务管理理论及方法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将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以学生创业活动做为突破口,围绕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总体目标,符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三、以创业为主线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建议

1.将成功的学生创业计划作品作为案例引入课堂,组织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至少能够从三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分别是分析问题、与他人沟通和让他人接受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来说,恰好适应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不是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案例选择的得当与否是第一步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这项工作往往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案例的选择不仅要贴近管理实践和经济生活实际,而且要尽量选择来源于我国工商企业的案例,题材要新颖有趣味,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传统财务管理教学中有很多经典案例,如戴尔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福特汽车公司的资本重组等,这些案例篇幅较长,内容复杂,对于非财会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即使财会专业的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也并不轻松,很多学生连完整阅读的兴趣都没有,更不要说深入其中,因此并不适合在教学中使用。

以学生创业活动为中心改革原有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尝试引入大学生创业计划中的优秀作品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创业与就业紧密相关,与当前市场需求紧密相关,这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创业计划只是模拟的创业活动,但进行策划的整个过程,包括从创业的可行性分析到撰写完整的商业计划书都丝毫不逊色于一个真实的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因此利用这种完全以学生自主创业为背景的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学生自始就参与其中,创业团队自行选择的创业项目,拿出来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方案,必然会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2.以创业活动为主线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在授课内容方面,教师除了讲解财务管理教材本身的内容外,还应当以个人创业为主线对课本知识进行有益的补充,适当增加一些创业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通过重新拟定教学大纲,增加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内容,适当减少理论性过强,或与实践联系不大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因此,基于创业活动来安排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至少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融资计划、财务预测、风险控制、企业社会责任等几方面的内容:

(1)融资计划:主要讲授如何预测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如何安排资金的用途,制定资金的使用计划,如何确定投资者的权利,设计资金的退出方式以及制定债务性资金的偿还计划等。

(2)财务预测:讲解如何根据市场预测以及资金的安排编制未来3~5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掌握未来的收入、利润、资金流动和收益率等重要信息。

(3)风险控制:主要包括决策风险、项目可行性分析、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实施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等内容。

(4)社会责任:主要介绍如何利用社会责任体系来完善公司价值评价。企业价值,不仅应包括现有和潜在资产的市场价值,更应该包括社会价值。因为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除此之外,调整教材的章节顺序对于根据创业活动的组织过程来改革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项目投资”是财务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涵盖了投、融资决策和项目营运的整个过程。学习“项目投资”需要学生对企业筹资、资金成本、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等很多环节有一定的了解。而实际情况是,现有的财务管理教材往往是在第一章“总论”、第二章“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第三章“筹资管理”后就安排“项目投资”这部分内容,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等知识都是安排在“项目投资”之后,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些知识之前就已经开始学习项目投资了,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对理解项目投资造成影响。因此,应将“流动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预算”提至“项目投资”之前进行讲授。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目投资的全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将前面所学的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流动资金管理方面的知识运用到项目投资的分析过程中。

3.调整现有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突出对能力的测定。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仅仅依靠一份试卷是不能真正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情况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试卷的内容通常分为客观和主观两部分,客观题通常是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主要是对一些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考核,无法反映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主观题以案例分析、论述等题型为主,虽然考核的是应用能力,但是由于试卷篇幅有限,也只能考核部分知识点的应用,尤其无法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做出有效评价;二是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学生获得高分往往不是因为具有出色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主要依靠短期内的记忆。

另外,成绩评定缺乏科学设计,期末总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考勤、课堂表现等成绩构成,而事实上考勤情况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期末卷面成绩比例过高,卷面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出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情况,对于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效果都无法给予有效认定。因此,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无益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为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打破以往“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这就需要在确定最终考试成绩时增加平时形成性成绩的比重,而平时成绩并不应该仅局限于考勤、回答问题等简单的形式。以创业活动作为主线调整财务管理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能力进行考核,综合素质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因此过程性评价比最终试卷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教师可以考虑将学生在创业案例中的讨论和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情况作为评价依据,而且应赋予较大的分值比重。这样一方面可以以学生在搜集、分析资料、推理判断、得到结论的过程中以及在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作为评分标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撰写的商业计划书中是否清晰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比较透彻的分析,是否得到有意义的结论等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当中去。

在教学中引入创业活动的思想,将其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安排的主线,在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创业活动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推动财务管理课程进一步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培养“知识与技能双重型人才”,适应新的形势,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璐.基于创业教育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张爱辉.基于业务素质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综合),2013,(1).

[3]华玉昆.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设置探讨[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6).

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范文4

(一)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核心,而目前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设置核心课程时,普遍没有深入企业调研,缺乏对各农业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及岗位群的深入剖析,不了解实际企业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由此导致专业定位比较模糊,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设置的主观性强,主观地认定应学习哪些知识和掌握哪些技能,课程设置明显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摆脱“学科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晚,一开始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早期的高职教育都是以学科本位为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重要性,注重在校教育与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现在很多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依旧没有摆脱这种模式,课程设置大多沿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三段式结构,强调知识结构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适应性与创造性,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全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就业。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一)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思路

首先,针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岗位(群),分析对应的工作领域(业务范围);其次,由工作领域分析各工作领域包含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第三,通过对行动领域的分级、归纳、整理、排序,得到本专业典型的基本工作任务(基本行动领域);第四,通过对基本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发本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设置。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的规格与质量标准,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构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公共学习领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财经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经济数学。专业基础课学习领域:现代农业基础、经济学基础、公共关系、消费行为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学习领域:农村统计、管理技能训练、农村财务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与策划。实践课程学习领域:商务礼仪与形象设计、市场调查与分析、农业投资项目管理、农产品网络营销、沙盘对抗、顶岗实习。拓展课程学习领域: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农业政策法规、现代推销技术、沟通技巧、逻辑思维与口才训练。

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范文5

【关键词】 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

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讲解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应用,包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该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具有政策性强、可操作性强、公式多等特点,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吃力,兴趣不浓。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

一、传统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教师方面

1.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手段落后。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虽然注重了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教学方法仍旧呆板。传统的教学模式为 “一言堂式”的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以教材为中心,理论知识传授偏多,实践环节很少,案例教学重视不足。同时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感性认识,由于学生没有进入财务管理工作“现场”,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深刻的认识,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教学效果不佳,学用脱节。

在教学手段上,教学设备简陋,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粉笔”,这种教学手段弱化了上课的效果和老师的热情,枯燥的公式和单调的文字无法吸引学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需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在大学校园里,盛行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因为教师科研成果直接与职称、待遇挂钩,从某种意义上挫伤了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一味地追求科研上的成果,而忽略了教学上的改进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和师德有所缺失。

3.考核教学效果的手段不科学。财务管理是会计职称考试和CPA考试的必考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许多高校都鼓励学生参加这类考试。受这一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考核这门课程时,更多的还是在乎卷面成绩,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违背了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的初衷。导致都是以分数和是否通过考试为标准来评判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二)学生方面

1. 学习知识不够灵活,缺乏融会贯通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把该课程理解为独立的若干单元,人为地割裂章节之间的联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财务管理涉及了许多学科的知识,是理论实践并重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多数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能力。同时,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把财务管理等同为“公式”,认为只要记住了公式,能够解题就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融会贯通能力相对欠缺。

2. 缺乏对财经法规制度的认识。财务管理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要进行管理就必须熟知各类财经法规制度。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只开设了《法律基础》、《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而忽视了财务法律法规的教育,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等在教学计划中却没有,学生基本都是自学,造成财经专业学生不了解会计、财务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局面。

(三)教材方面

1. 教学内容不合理。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很多来自西方国家,由于我国的财务管理环境和理念与西方国家有较大的差别,由此造成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对财务管理缺少感性直观认识,使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同时大量的公式和数据计算影响教学效果。如在资金活动中需要计算K、NPV、PI、IRR等指标,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所以财务管理往往被看作是财经类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

2.学科内容需要协调。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财经类专业很多课程都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投资中时间价值计算,在《管理会计》、《投资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存在。如果教师没有协调好,就会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存在,造成人力时间的浪费。

二、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教学的特点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多媒体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联想思维,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更新

(一)教师方面

1. 完善实践教学和丰富教学手段。

完善实践教学:①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基本上来源于企业管理的实践,并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把教材上分章节学到的理论知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由于学生对资金活动缺乏形象直观的了解,要增加学生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感性认识,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实地参观学习,了解财务管理就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企业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分析时应注意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弥补学生实践知识的不足,从而完整地掌握财务管理的精髓;③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在学生学了财务管理课程之后开设的一种专业性实践教学方式。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根据需要开设了18课时的实验课程,效果非常好。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单项实验和综合试验,综合试验如将财务分析、融资方式的选择、投资决策、股利分配等内容综合在一个案例中,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案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查阅参考资料的能力,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效果好得多。

丰富教学手段: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很多的案例,板书浪费时间,效果肯定很差。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不太适合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而且很容易给人一种枯燥感,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尤其应该把多媒体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引入课堂,因为课件使用简捷,节省板书时间,丰富的图片、录像、动画能在感官上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更好的发挥高科技的优势,为教学增色,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2.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后续培训制度的建立。教师都必须持证上岗,没证的必须经过培训。所以岗前培训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学校应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师制订不同培训规划,以办学习班、学术讲座等形式完成后续培训。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学水平进行检查和考核,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教师去进修,如学校应有目的地选派教师进修、学历深造或参与社会实践,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授课质量的提高。

另外,应该改变现行的教师考核政策。学校始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高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其次才是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学校要改变现行的教师考核政策,适当提高教学在教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同时教师在投入科研活动中,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校对教师的付出应该给予支持、尊重和鼓励,从而保证教师的教育工作充分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之上。职称评定时,要对那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3. 更新考核方式。在全球竞争的态势下,应该更新考试的观念,改革考试方式。考试方式的改革既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的评定。鉴于财务管理课程的特殊性,在考核环节,可采用闭卷考试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法。在考试形式、内容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可增加以公司实例撰写分析调查报告等,可以是单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分组进行,合作完成。期末成绩由试卷成绩、平时课堂表现、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几部分构成,并确定合理的分值比例,突出财务管理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学生方面

1. 加强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增强融会贯通能力。财务管理是一门与国家财政、税收、财务、会计法规等密切相关的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财务管理涉及了多学科的知识,是理论实践并重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的传统认识,加强实践教学,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增强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认识,把财务管理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强化财经法规的学习。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现在高校当中忽略了财经法规的教育。而我们知道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要能经营、懂管理、会理财,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聚财、用财、生财,合理避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应该强化财经法规的学习,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作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财经法规的规定,对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三)教材方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财务管理课程是财经类的一门专业课程。近几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在财务理论与方法上也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在企业投资、融资等方面纳入资金时间价值、资金结构、资金成本等基本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财务管理内容的更新,具体在:1)资本筹集向知识资本筹集延伸;2)无形资产的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经济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内容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和人力资源;3)改变现行的财务成果评价指标,重点评价物质资本的效益性。

2.调整学科内容,消除重复交叉现象。从财务管理教材内容看,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针对财务管理与某些学科存在重复交叉问题,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应该对财务管理的内容做一些调整:财务管理主要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所以应当以资金活动为主线来设置内容,即包括筹资、营运资金管理、投资、分资四部分。将成本管理的内容归入成本会计中;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归入管理会计;将长期投资决策、存货控制归入财务管理,从而突出财务管理课程的特色。

四、结束语

当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周期快,教育应从重点传授和储存知识转向寻求获得知识的办法。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教学则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传统的财务管理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应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静.浅谈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05(5):102-104.

[2] 郑毅. 完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23-27.

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范文6

关键词:经济管理教学;校企合作模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在教育行业比较热门的一个词汇,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笔者将校企合作的概念总结如下:为了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为了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文化,高校与企业之间主动建立起一种密切的相互合作关系,合作过程中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促进高校的研究成果或技术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由此可见,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去企业锻炼,使大学生掌握操作技能,避免进入社会后只会纸上谈兵;校企合作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学校、企业以及学生,还需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否则校企合作将不能顺利开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提出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出台了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政策,导致了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每年向社会输出的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社会需求,这就造成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即使有些毕业生可以找到工作,但是所拿到的薪水却比较低,这一现象说明了大学生的价值在逐渐降低,不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标准。在人才供给大于社会需求的背景下,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不能招聘到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导致大量的工厂停工。这一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经过调查总结发现,虽然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是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知识过剩、实践经验缺乏是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能力与企业的要求不吻合是大学生拿不到高薪水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高校开始创新教学方法,尝试着走校企合作道路,校企合作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二、经济管理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可以使高校充分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毕业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找工作时就不会遇到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也就不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同时,根据企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具备企业比较欣赏的某种能力或素质,在面试时就会比其他高校的学生更具有优势和竞争力。可见,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促进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更贴近企业实际,从传统的注重理论课程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转变。另外,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管理活动,在设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时就可以针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开设诸如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课程,针对企业的管理活动开设各种企业管理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熟悉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整个流程。

(二)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很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太过落后,若干年都不进行更新,导致教学内容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不能及时的接触到最先进的经济管理知识,等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根本派不上用场。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后,高校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动态,根据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当前最先进的、最实用的。另外,校企合作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到企业中参观学习甚至真实地感受如何处理一些经济和管理问题。通过让学生反馈一些实践的心得体会,高校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实践内容,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为了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笔者认为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既包括高校领导、教师,还包括企业方面的人员,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事项,处理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各种事务。比如,高校在设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时,应该征求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意见,他们通过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最了解企业需要具备何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议下设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可以保证所设置的专业以及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另外,企业为了使学校培养出自身所需的人才,可以通过与校企合作委员会沟通,向高校提供一些经验丰富的经济管理人员,定期为学生开展讲座或培训,或者带领学生进行经济管理事务模拟,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认识和熟悉企业,那么在走向社会后就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二)共建实验教学基地以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的理论研究水平要比企业高出很多,而企业的实际经验要比高校丰富很多,要想使二者优势互补,就需要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验教学基地。通过建立实验教学基地,企业可以将一些技术开发研究项目放到高校来做,充分利用高校的先进实验设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企业也可以将高校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减少研究开发费用。同时,通过建立实验教学基地,高校可以为学生创造真实接触企业各项经济管理业务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高校也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真实的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

(三)建立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就必须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因为优秀的人才可以为企业创造很多的价值。但是,当前的问题是企业通常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很多的人力财力才能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急需的人才,企业就必须和学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让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企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同时将企业的文化、制度也提早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快速的适应企业环境并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处理各项事务的方法。另外,高校也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并且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