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全流程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档案全流程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档案全流程管理

档案全流程管理范文1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企业档案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做好企业档案的管理,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如何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成为了相关工作者急于探讨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建立与完善档案管理组织与制度体系,打好“依法治档”攻坚战

档案管理组织与制度体系是档案管理法治化的一把大刀,是“依法治档”的根本保障。在组织体系中,特别要打破过去每个部门设立一名兼职档案员的做法,尊重“谁形成谁移交”的原则,把形成档案的所有岗位都列入档案管理组织体系范围,并且把每个部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指定为部门主要兼职档案人员。新型的组织机制,注重档案管理网络功能的发挥与网络结构的包容性,无论部门与人员如何调整都不会削弱网络功能,强调责任到具体“岗位”与“人”,是档案管理体系的组织基础与人力保证。由于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所形成的档案属文书档案的范畴,而建设工程档案则属于科技档案的范畴,应按照档案各自的形成规律和管理标准进行科学管理。结合企业实际编制档案的分类方案,制定各类档案的管理标准。并注重档案信息的管理,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建立数字化全文数据库,实现科学、方便、快捷的档案管理和利用。

在制度体系中,首先要对国家、地区与行业的规范作全面深入的总结与梳理,在尊重国家规范的前提下,从行业的角度,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制订与修订。要突出在信息化背景下“收集是档案第一要务”“简化整理”“注重服务功能”,强调规范的实际可操作性。宏观层面修订《档案管理办法》,微观层面修订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考核等全过程的档案管理规范体系,制订侧重于企业信息化、档案数字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体系,以及档案管理的各类制度体系。对于信息化的新产物――数码照片、视频文件的管理,结合实践,进行科学创新,制订《照片与视频档案管理规范》。制度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不断去探索、发现、改进、优化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记录下来,积累到一定程度集中修订与完善,保障制度的有效发挥,坚决打好“依法治档”的攻坚战。

2.创建信息时代档案流程管理体系,避免制度流于形式与表面

在传统档案管理中,往往制度流于形式,工作衔接上不协调,细节上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存在责任不明、有令不行、执行不力等问题,致使档案收集难、管理难等问题。在日常管理中,很多时候职能部门并不是不愿管或不愿配合,而是缺乏具体的落实与操作细则去指导实践。流程就是执行力,是规范的具体落实,而规范又是流程管理的执法依据,两者相辅相成。流程管理就是将档案管理的目标进行逐个分解,并具体落实在流程上面,各个环节紧密联系,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让处于流程环节中的所有人都懂得,档案的事务分别由谁来做、怎么做以及如何做好的标准就一目了然。档案流程化管理,有利于职责清楚、责任分明,消除了人浮于事、扯皮推诿、执行不力的痼疾,彻底消除原有工作环节之间的摩擦,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与管理品质。房地产的档案现代化管理也是如此的。房地产档案管理要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 要吧电子管理工程建设起来, 把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各种档案考核,档案管理之中去。

3.定期下达《归档任务书》,打破制度的框框,解决档案收集难

收集是档案的第一要务,是传统档案工作中的难点。《归档任务书》是把各门类档案所要收集的资料集中汇编并明细,将责任落实到岗位与人。《归档任务书》打破了规范的条条框框,尤其在业务操作上缺乏灵活性以及其内容与形式在办法、规范中所不能表达的地方,讲究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是对管理规范的重要补充,是流程管理的进一步细化与落实,是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紧围绕“收集是档案工作第一要务”的宗旨,做到“档案收集全覆盖”“责任落实全到位”“归档资料全明细”,每年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成册,并在头年12月份定期下达,可以彻底解决档案收集难的问题。

《归档任务书》主要包括收集范围明细表、归档文件要求、移交时间及移交要求。特别是收集范围用各类明细表的形式,罗列重要档案项目资料的详细清单,让部门人员有针对性地去收集。

4.实现规范化操作,规范档案管理操作流程

(1)要对档案管理的流程有明确的认识,结合企业的内外因素,全面掌握企业的业务进行情况,对企业业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还要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以了解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业务活动烂熟于心,对其面临的问题,问题的对策等等也要下足功夫。

(2)要确定档案的来源,也就是说确定档案在哪些业务过程中形成,这是档案整理归档的依据,要切实重视起来,避免出现问题。

(3)就要按照一系列流程完成企业档案管理的程序,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到细心、认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保证档案具有实用价值。

房地产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一定不能忽视管理的重要性,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往往就决定于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将管理贯彻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档案管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不容小觑。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小的纰漏就可能引发大的危机,所以对企业来说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使其为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服务。

5.全面整合档案资源,构建档案信息网络化与共享

服务整合档案资源,实现网络共享,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与方向。它是以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为桥梁,通过电子数据的导入、与企业主要业务系统之间的接口链接开发等手段,实现档案资源的全面整合,通过条目检索与全文检索,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服务。房地产企业档案管理的过程, 需要寻求多个企业的合作, 行业的合作也将为房地产档案管理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各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之中, 可以互相学习, 吸收各自的发展经验和优势,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信息化的现代企业,要配置适合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网络化的档案管理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开发档案管理系统与企业主要业务系统的关联接口,通过创建数字化档案室与档案登记备份,实现传统档案、企业各业务系统,各类电子文件等档案资源的全面整合与网络共享服务,构建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收集、管理、存储、服务等各环节的管理体系。

6.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就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档案管理体系相应的工作,以完善和提高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档案全流程管理范文2

关键词:用电 自动化 共享 无笔化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211-01

客户服务中心直接面向用电客户,是供电企业面向社会、用电客户的窗口,用电营业主管着电量电费的抄、核、收工作,是供电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财力来源点。因此,用电营业的管理水平就直接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建立一个面向公司领导决策层、科室管理层、基层操作层等三个层次的大型用电管理信息网络。实现全公司用电管理科学化、信息代码化、报表统一化、文档规范化,改善和提高全公司用电管理现代化水平已势在必行。

1 用电MIS系统的基本功能及规划设计和特点

1.1 用电MIS系统的规划设计

首先要根据供电企业自身的管理和科技实际,有计划按照分步设计的原则,实现用电管理“一口对外”、“业务一条龙”、“无笔化作业”,使用电管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自动化,以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质量、服务质量及自动化水平,逐步满足供电企业用电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功能及业务需求,分阶段进行。

达到以先进、实用、可靠、高效为系统目标;以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科学合理,高效安全为客户目标;以结构合理,开放灵活,全面共享,稳定可靠为技术目标。但必须坚持“五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和设计、统一开发和运行环境、统一硬件和软件配置、统一使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统一数据采集标准。

我公司已运行用电营业管理信息系统多年,系统目前包括营业管理、计量管理、计费管理、收费管理、市场管理、用检管理、决策管理、系统管理等8个子系统和电话语音查询系统、触摸屏查询系统等2个辅助子系统,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银电联网和卡表预付费收费系统,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客户就近银行缴费和购电。这几个子系统基本上包揽了供电企业主要用电营业业务,实现了用电营业无笔化。

1.2 用电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用电管理信息是反映供电企业经营活动并对企业管理产生影响的用电业务、电费数据、计量装置及其他客户用电资料的统称。它淋漓展现了经济运动的客观性和反映经济变化的真实性,并从中可以反映全供电区域用电量的发展趋势,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规划和山东电力信息化工作规划要求,本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开展用电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信息系统的设计以‘实用、先进、可靠、高效’为原则。

开发用电信息管理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以经济、合理的投资在较短时间和较少消耗的前提下,获得一个强功能、高质量、高效、实用、可靠、易维护的系统,达到数据高度共享和唯一、准确,并能够实现与其它子系统的集成,实现图文数据传输。

1.3 开发用电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应具备的特点

(1)多档归一:系统应为供电企业建立一整套客户用电基础档案,使得用电营业、电能计量、电费管理、用电检查及电力市场管理、客户服务等业务的用户档案实现规范化、唯一化管理,实现数据高度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2)全过程流程管理:系统应提供流程管理、岗位管理功能,使供电企业的业务流程规范化。(3)系统维护参数化:系统管理应提供全面的系统参数设置,使得岗位、业务流程、电费计算参数、考核时限等均可通过参数设置,方便系统维护,增强系统的灵活性。(4)编码标准化:系统应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综合实用性、规范性的原则设计系统编码,保证系统信息的规范化。(5)严格的业务管理:由于用电业务的特殊要求,在业务流程中,系统应提供各级领导、专工审批、审核功能,使管理更加严格化、规范化。(6)多层次辅助决策:应通过各负责人对用电营业的全部信息按专业进行定期的统计汇总,根据网络上保存的历史数据,利用各种数学方法,分析有关经济技术指标的变化趋势,能为中、上层管理提供多层次辅助决策信息。(7)严格的安全设计:应用系统除应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实行安全控制之外,还应通过管理系统的操作员来限定各操作员的使用权限,对数据库采取双重登录、双重加密方式,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 系统的功能及拓展功能

系统的所有功能应能够覆盖供电公司用电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过程,并对用电部门的各个业务流程、环节、处理过程、工程施工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将用电管理部门从业扩报装受理-->报装流程管理-->电能计量-->电量电费及数据统计分析、报表打印等业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用电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能力;可以与银行联网,实现电费自动划拨,缩短电费回收周期;采用多媒体电话语音、浏览器(WEB)等新技术,提高全方位的客户服务功能;公司领导和各级领导可通过系统了解全部用电业务运行情况,可得到可靠的分析数据,为领导提供辅决策;提高用电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档案全流程管理范文3

关键词:工程档案管理模式 企业集团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86-02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国内企业集团为提高竞争力,逐步加强对企业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优化各项业务流程,减少机构设置,实现集团管控,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以工程项目建设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集团来讲,加强企业集团工程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创建“百年老店”奠定基础。

1 企业集团体制改革下建立科学的工程档案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 企业集团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对工程档案管理的影响

企业集团在追求高效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机构的新设、撤销、业务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合并重组等多种情况,给工程档案管理带来重大影响,涉及工程档案的归档、移交、权限设置等问题。新设、撤销单位的档案处理问题相对简单,档案归属问题比较单一。而机构合并重组相对复杂,以两个机构(A和B)的合并重组为例,主要产生情况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I图显示一个机构全部并入另一个机构;II图显示两个机构中部分业务重新组建成一个新机构,或一个机构的部分业务并入另一个机构;III图显示两个机构同时并入另一个机构,成为该机构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IV图显示两个机构在发生II图所显示的变化后,并入另一个机构。C机构代表原有机构、新设机构或是经过业务变化后的机构。

通过图1分析,机构合并重组现象虽然复杂,但给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产生的本质影响突出表现在数据迁移、档案权限的变更。

1.2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工程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工作

由于人员缺乏,工作效率亟需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加强工程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在某些企业集团,工程档案的部分前期文件产生于集团总部,作为文书档案进入档案数据库,致使很多工程档案的前期文件数字化问题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工程电子档案失去成套性这一本质特点。为避免对某些文件,如工程档案前期文件重复进行数字化加工,加强各项业务管理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集成、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工作成为完成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1.3 电子档案管理成为时展趋势

2011年11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总统备忘录,要求国家档案和文件管理署(NARA)、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和司法部(DOJ)尽快制定并颁布《档案管理指令》,推动联邦政府进行“以推进电子档案发展为核心”的档案管理改革。2012年8月24日,奥巴马又签署了《电子文件管理方案》,强调美国政府自2019年,必须建立数字档案馆。其中,自2013年,各机关、单位应将现在所有的纸质档案数字化,所有的电子文件纳入电子文件的接收系统;自2017年,联邦政府不再接收任何纸质档案。总之,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看,未来的社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从2017年开始,将实现无纸化办公。可见加强电子档案的管理将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

2 工程档案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工程档案主要包括工程前期文件(招投标文件、设计文件),施工档案、竣工档案(竣工图)、监理档案、运行维修档案等等,建设单位应将工程档案向企业集团档案馆移交的同时移交电子档案。但目前,工程档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档案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如工程前期文件中,存在缺少缺少文件附件,文件丢失;缺乏对工程档案的前端控制,造成档案不完整,存保管分散等情况。

(2)工程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形成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无法按照工程进度实现档案及时归档。

(3)工程前期文件数字化问题难以解决,究其原因在于未加强对工程档案的科学管理,实现各系统间的集成。

3 建立科学的工程档案管理模式的措施

3.1 基本原则

(1)将工程档案管理纳入企业集团管理体系,坚持依法治档。将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指标,增强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明确工程档案管理职责和档案归档范围,确保工程档案的齐全、安全。

(2)电子档案由企业集团数字档案馆统一集中管理。按照信息化要求,建设集团数字档案馆,所有应归档的工程电子档案统一由数字档案馆集中管理,统一部署、规划。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实现档案资源共享,保证集团各单位对工程档案资源方便、快捷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3.2 转变观念,树立思维集团化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企业集团的发展需要档案信息资源的坚强支撑。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应紧紧围绕集团工程建设业务,为集团的发展提供服务。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思维集团化思想。思维集团化要求工程档案工作以企业集团大局为重,以集团各单位为考虑对象,统一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集团自上而下形成一致的工程档案工作标准,促进整个集团工程档案工作的发展。工程档案是企业集团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是工程创优、企业申请资质的重要凭证,是企业创建“百年老店”的基石,因此,工程档案形成后,应由企业集团档案馆统一保管。

3.3 建立健全机构,理顺关系

建立“企业集团档案馆――二级单位档案馆(中心)――基层档案部门(兼职档案人员)――全员参与”的工程档案管理模式,各级档案馆的主要职责:

(1)充分发挥企业集团档案馆的示范引领作用。随着企业集团集约化管理建设的深入,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强。在二级单位档案业务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为更有效的加强工程档案管理,践行档案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企业集团档案馆人才技术优势,在其指导下成立工程档案服务中心,定期开展档案培训、业务指导,培养工程档案专业人才。

(2)二级单位建立档案馆(中心)进行档案集约化管理,根据各单位负责的工程项目,制定工程档案的归档范围等相关制度,做好与工程项目参建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加强对工程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负责工程档案的收集保管、查询利用,而非具体的档案整理工作。

(3)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从实际出发,设立基层档案管理部门(兼职档案员)。基层档案管理部门(兼职档案员)应切实履行工程档案管理职责,认真负责工程档案的管理。

(4)通过对工程档案价值的宣传,培养全员的档案意识,确保工程档案的齐全、完整。

3.4 实现工程档案业务专业化、标准化

制定档案分类体系与归档范围,形成制度。如在档案分类体系中,明确不同种类档案间参见号,使档案工作者明确不同档案种类间的关系,不仅适应了工程前期文件作为文书档案归档管理,将复印件归入工程档案中的问题,也便于查找工程档案原件。

成立档案业务标准研究组,对企业集团各单位工程档案业务标准情况进行调研,制定工程档案业务标准,形成制度,为实现企业集团工程档案业务统一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无论实体档案还是电子档案,亟需解决以下问题:

档号的编制最为关键、重要。为实现对工程电子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应按一定规则制定新的档号编制规则,如根据企业集团各单位的排列顺序,为每个单位编制全宗号,以避免造成档号重复现象;随着企业集团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机构设置走向扁平化,因此,应重新审定工程项目档案的归档范围、来源单位及档案最终归属等要素。

3.5 加强工程档案业务流程控制

加强对工程档案管理业务流程控制,将工程档案工作纳入到整个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实现同步部署、同步归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工程档案管理应与工程项目建设同步,根据工程建设的进度收集、整理归档工程档案。制定工程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来源单位,是企业重视档案管理、依法治档的表现,是重大工程档案管理的切入点,是确保重大工程档案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的有效办法,这就要求加强对工程档案的前端控制。例如,一项工程项目酝酿之初,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就应该介入其中,对各阶段应形成的工程文件(特别要注意那些复杂多样、头绪众多的文件)的数量、质量、工程文件的收集、归档等工作的负责人作出明确规定,写入合同,坚持依法治档。

业务流程管理强调将工程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看成是一项复杂的流程,即将收集、整理等档案管理的六大环节看成一个系统。从而运用业务流程管理的原理、方法实现对工程档案的科学管理。如根据工程进度、进度控制方法设计工程档案管理方案。同时,工程档案产生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相关领域,加强对工程档案的管理则有助于推动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全程控制,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参考、资料,达到以工程项目建设业务为中心,利用工程档案来控制业务流程及业务的规范性,满足业务需求,在强化业务管理的同时加强档案管理。

3.6 实现工程档案管理系统与各项业务系统的集成

档案全流程管理范文4

首先,要提高认识,真正把班组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班组创建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班组建设是企业最基本的建设,为此,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班组建设工作摆在日常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和部署,促进班组建设工作整体推进和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职能主管通力协作、各司其职的班组建设工作体系。

二、加强管理,注重创新,努力提高班组建设管理水平

班组建设中,要大胆创新,注重把企业文化、准军事化、精细化、亲情化、民主化管理融入班组日常全流程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突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在班组建设中的地位。

首先,以公司和区队各项标准化考核为依据,突出自身特色,开展好班组创建活动,促进班组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如:突出流程管理。各班组在建设活动中,突出日常闭环式全程流程管理。即从进矿、班前会、入井、进入工作场所、现场交接班、升井、班后汇报及培训到休息到下一次进矿。并对全过程中的各个小流程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且严格执行和督促落实。打造企业文化和准军事化班组。其次,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提素活动。三是以准军事化形式为依托,注入员工上岗前、工作中、收工后安全确认等管理方法,形成人、机、物、工序之间的安全闭合体系。

其次,创新模式,增强班组建设活力。第一,构建“三位一体”模式,发挥三个作用。就是班组、党小组、工会小组的同体共建,把党小组的“细胞”工程、工会小组的“小家”建设统一纳入到班组建设这个共同体,三个建设一手抓,三个成果一起要,三个作用齐发挥,共同致力于提升班组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第二,育人铸魂,加强班组文化建设。要致力于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理念系统为统领,精细化、准军事化管理为基础,安全文化为重点,环境建设、企业视听觉识别系统为支持的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框架的构建,力求真正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实到班组。如:井下更新更换了与员工工作生活更贴近的宣传标语让员工更为容易产生共鸣。

第三,亲情管理进班组。首先,坚持以人为本、融入亲情。改变过去“三违”重罚代教的方法,让其亲人参与说服教育工作。班组管理融入爱心。对试岗人员及安全不放心人员签定“安保合同”;对错误的操作方式,现场指出、正规示范、热情纠正;之后再跟踪观察、检查,培养正确的操作习惯。其次,厚待兵头。每月对成绩突出的班长在晋级、转正、入党、评选先进等政治待遇上优先考虑。

三、抓学习、强素质、树标杆,提高班队长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提高班组整体战斗力就必须提高兵头将尾---班组长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利用班前会、安全会等时间,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坚持每周不少于两次组织班组长学习政治业务理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管理知识、企业文化手册及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培训。按照规范、实用、科学的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逐步把班组长培养、锤炼成一线的基石。其次,定期对班组长进行岗位技能、安全规程、操作工序等培训。经常组织安全生产业务知识学习、技术练兵和技术比武等活动,注意专业技能与经验教训的传授,不断提高班组长技术业务素质,培养班组长后备人才,壮大一专多能复合型技术骨干队伍。二是强化班组长责任意识。确定班组安全建设目标,让班组长首先牢固树立安全文化理念、安全行为理念;建立了班组“三违”员工档案,将安全预防措施落实到位;确立身边无事故、岗位无“三违”、班组无伤亡的班组安全建设目标。在“安全承诺”上签名、积极参与学习企业安全文化知识学习、宣传和竞赛活动,真正把责任意识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三是注重亲情管理。改变班组长以前的粗放管理方式,班组长要以说服教育、帮扶教育和用真本事服众的教育方式,要对所在班组每名员工的基本情况都要熟悉掌握,及时帮助和解决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真正用法理和亲情来管理班组,促进班组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完善机制,强化考核,确保班组创建工作有效运行

班组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坚持每月、季、年为周期深入开展“星级班组”晋级竞赛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班组安全生产、民主评议、班务公开、安全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多项规章制度和班组长选拔、任免、使用、培养、约束、激励办法,严格落实公司工会的各项表彰机制,规范考核标准、程序,实现班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深化班组民主管理。健全班组民主管理,正常开展活动,形成制度。班组重大问题民主讨论、集体决策。工资、奖金分配公开、透明。班组矛盾得到及时化解,促进班组稳定和谐。

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健全安全质量标准化班组管理制度,从工程质量、材料使用、料场码放,回收利废等环节入手,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质量达标,杜绝了质量事故的发生。

档案全流程管理范文5

1)桥梁档案多以纸质形式存档,随着时间推移,造成梁档案资料使用不便、保管困难;

2)依靠人工巡检,人工记录和纸质文件保存巡检数据,同样存在使用不便和容易丢失;

3)桥梁技术评定多以人工为主,难以按照规范建立自动评定系统;

4)养护管理计划安排与流程管理,没有形成网络办公自动化,缺乏实时性和透明性,不易形成有效的执行、检查与监督机制,造成巡检和检测难以按时、按质、按量进行;

5)桥梁各类数据没有有效规划,造成数据分散和缺失,没有沿时间轴形成桥梁全寿命期的延续数据,导致后期病害致因分析困难;

6)缺少预测与报警机制,造成重修轻养的现状。近年来,各地纷纷建立城市桥梁养护管理系统或信息系统,对解决上述现状和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解决管理问题的基础上,还需提高桥梁结构状态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监测技术、识别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桥梁管理模式已很难满足桥梁养护管理需求。需要建立基于桥梁结构技术、传感技术、病害机理、检测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等技术的城市桥梁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运用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处理功能、评估决策方法和管理学理论,实现对现有桥梁进行档案管理、状况登记、评估分析、状态预测等。建立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全面地收集、存储和处理桥梁的各类数据资源,通过该系统逐步实现管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提高桥梁养护管理水平;能够直观的了解每座桥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若干年内的运营状况;能够整合监测与评估、养护管理与综合信息服务等功能,实现了桥梁养护管理电子化、自动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城市桥梁养护管理涉及纵向管理单位分级多、横向分布面域广、时间跨度长,系统需求分析如下:

2.1系统使用用户

城市桥梁管理涉及到的主要单位有城市桥梁主管(监督)部门、城市桥梁管理单位、具体桥梁养护单位以及日常养护作业单位,系统须实现分层管理与分角色定位管理。

2.2系统功能需求

1)城市桥梁管理单位

城市桥梁管理单位是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是掌握全市桥梁概况信息、技术状况、计划管理等。其功能需求主要有:①统一管理、获取或掌握全市桥梁基本信息;②宏观了解或掌握全市桥梁技术状况(含交通状况);③了解或掌握城市桥梁管理工作概况;④全市桥梁养护计划管理;⑤全市桥梁运营状况管理;⑥养护业务指导与管理;⑦资产运营管理。

2)具体桥梁养护单位

具体桥梁管理单位是具体负责一座或多座城市桥梁养护管理的业务单位,其功能需求主要有:①桥梁基础数据与技术档案归档与管理;②桥梁养护日常办公与管理;③桥梁巡检与养护管理;④桥梁监测与报警管理;⑤桥梁技术状况评定;⑥分析与统计报表;⑦养护设施管理;⑧信息。3)巡检与养护作业单位巡检与养护作业单位具体负责桥梁巡检及养护工作,其功能需求主要有:①桥梁基础数据录入;②电子化日常巡检及巡检数据处理;③巡检人员作业计划安排与管理;④桥梁病害跟踪分析与病害信息查询;⑤编制各类计划、报告并上报;⑥巡检与养护人员作业监督与审查。

2.3系统应用需求

城市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多元数据与综合信息,支持多类、多座桥梁养护管理,根据用户单位的组织结构自行设定桥梁分级管理,分区域管理,形成多级管理与监督机制;通过基础、空间数据与时间、地理信息集成,方便城市桥梁基础数据综合管理与利用;规范化、电子化桥梁巡检与养护工作,定位管理巡检人员;系统不仅是养护部门内部人员的办公平台,还是面向公众的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路况信息、施工信息、交通状况、维修情况等信息。

3系统目标

城市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从桥梁全寿命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涵盖城市各类桥梁数据和信息的系统,实现桥梁检测、监测、评定、养护、维修管理等于一体的适用于城市桥梁多级管理与多个部门协同办公的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城市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贯彻“预防性养护、前瞻性管理”理念,实现“一桥一档”的电子化户籍式管理。建立涵盖桥梁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综合数据系统,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的城市桥梁经常性检测、定期检测功能及预警功能,为桥梁检测和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建立网络化办公平台,提高桥梁养护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同时建立标准化桥梁数据体系,可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换一体化,以适应市、区城市桥梁管理单位以及技术服务单位根据职能权限对桥梁进行综合性分级管理与技术支持服务,实现对城市桥梁养护管理的有效监管,确保城市桥梁安全受控运行。

4系统架构与组成

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应基于多网络技术平台,系统采用B/S架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集成GIS模块,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互联网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B/S架构软件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

(2)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

(3)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升级服务软件,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

(4)开发简单,共享性强。桥梁养护管理系统能够同时管理桥梁巡检养护信息、桥梁资料,并且结合电子化人工巡检系统,为桥梁管理单位提供一个能够远程使用的养护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桥梁巡检管理子系统、桥梁监测管理子系统、桥梁养护管理子系统、桥梁技术评定子系统,协同办公子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六个子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

5子系统功能

5.1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

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建立桥梁数据的采集和编码体系,实现桥梁属性和空间数据的录入、维护、查询、统计等管理工作。它是其他各子系统的支撑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包括桥梁基本信息、桥梁结构信息、桥梁巡检数据、检测数据、桥梁监测数据、桥梁病害信息、桥梁养护管理信息、桥梁维修信息及其变化状况等。实现城市桥梁信息管理功能,为桥梁养护管理、技术评价、信息交互提供完整的数据信息和基础支撑。

5.2桥梁巡检管理子系统

桥梁巡检在桥梁养护管理日常工作中占有较大的工作比重,是获取桥梁结构静态数据和动态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桥梁巡检管理子系统包括巡检内容制定、巡检计划制定、巡检流程管理、巡检数据管理,并将上述内容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5.3桥梁监测管理子系统

桥梁监测管理子系统是实现桥梁结构、交通、环境在线监测的自动化系统,也是获取桥梁静态和动态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桥梁监测管理子系统包括各类监测模块、数据分析模块、统计查询模块、结构报奖与预警模块等。

5.4桥梁养护管理子系统

养护管理子系统是建立在桥梁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桥梁管理工作内容、管理计划和流程等工作进行设计和规划,实现桥梁养护管理电子化和信息化,实现养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提高桥梁养护管理水平。该子系统主要包括桥梁养护活动相关工程管理、合同管理、费用管理、桥上事件管理,对养护工程进行任务管理和流程管理,预算管理,养护工作考核、统计分析,辅助决策管理等。

5.5桥梁技术评定子系统

桥梁技术评定子系统根据桥梁巡检信息、监测数据、巡检养护信息和数据分析、结构损伤识别结果,对桥梁结构状态进行评估和技术状况评定,并据此给出养护建议。系统包括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桥梁现状评估、桥梁现状调查、桥梁状况分析、桥梁状况评定、桥梁状况预测、桥梁状况报告、桥梁养护决策等模块,实现桥梁结构状态评估与使用状况评定功能,生成各类分析评估报告,并对结构变化发展进行趋势预测,给出合理化养护建议,实现桥梁预防性养护。

5.6协同办公子系统

协同办公子系统提供桥梁桥梁养护办公及信息传递、桥梁综合信息的对外、综合查询和技术支持及专题分析等功能。系统包括桥梁信息门户、基础信息管理、桥梁检查信息管理、桥梁维修信息管理、综合信息查询、技术状况查询等模块。实现桥梁养护管理信息归档、查询、等管理功能。

6结语

档案全流程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校;设备;信息化;管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s’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methods of th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re discussed.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quipments;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0 引言

高等院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是支持高校顺利开展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项日常工作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高校仪器设备总量迅速增长,不断扩大的设备总量在强有力地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也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使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防止资产流失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仪器设备的管理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1-2]。

1 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国内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这使得高校仪器设备的管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些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的弊端逐渐显现了出来。他们大部分是对脱离了实物的账务进行细化管理,虽然在资产查询、数据统计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却未能从全局上对设备进行管控,设备信息依然处于分割、封闭的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校设备管理滞后和被动的局面[3]。

1.1 设备信息无法实现共用共享[4-6]

首先,设备管理部门内部信息流不通畅。目前,应用于仪器设备管理的软件过于偏重对资产账务的管理,缺少对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招标竞价、合同签订、进口免税、实物验收、使用跟踪和报废处置等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使得设备管理部门内部信息无法共享,不能对仪器设备的生命进程和运行状态实现有效监督。

其次,设备管理部门与设备使用单位的纵向信息流衔接不畅。仪器设备生命进程和运行状态的变动,只能在设备管理部门独立运行和操作,其他单位及个人只能靠人工数据传输了解设备管理信息,信息滞后,十分被动。

第三,学校各职能部门间的横向信息流闭塞。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统一组织和系统规划,使得高校财务、人事、资产等业务联系密切的职能部门无法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相互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交互,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

1.2 仪器设备档案信息不全面[7]

目前高校的管理软件采集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相关信息,依然停留在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商、领用人、经手人等方面,缺少购置发票、设备图片及相关技术参数等信息,同时,设备的购置论证报告、招标竞价资料、合同资料、验收资料和随机资料等也基本使用纸质资料归档,定期送档案馆封存,费时费力且无法随时查阅,这对设备使用单位及教学科研人员在购置及选用设备时起不到参考作用,大大降低了设备档案的利用价值。

1.3 缺乏对仪器设备的动态跟踪管理

对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维保、年检、故障以及事故情况进行跟踪,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这样细致的实物管理,管理部门无法掌握设备真实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无法真实有效的统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机时情况,缺乏对辐射设备和特种设备等特殊设备安全操作的有效监控,同时也无法为新设备的购置论证,旧设备的报废鉴定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2 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仪器设备的管理要经过购置论证、招标竞价、合同签订、进口免税、实物验收、账务报增、使用跟踪以及报废处置步骤,根据各步骤的需求和特点分析,集成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应包含三个部分(图1)。

2.1 业务流程体系[8]

设备的业务流程管理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日常工作。从图1可以看出,集成仪器设备各业务环节的管理体系应由购置管理系统、账务管理系统和使用管理系统3个部分组成。其中,仪器设备购置管理系统应包含购置可行性论证、招标竞价、合同签订、进口设备免税以及到货实物验收5个模块;账务管理系统应包含报增、报废、报损、校内调剂、校外调拨、资产清查等模块;使用管理系统应包含维修维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仪器设备动态监控平台以及特种、辐射设备安全使用管理等模块。通过该体系,可自动集成有关1台设备的采购、安装、运行、变动、维护保养、报废等全程管理的数据记录,形成包含动态数据在内的完整的设备管理技术档案,既有助于部门工作的合理规范、公开透明和交流传承,亦有助于决策层宏观把握仪器设备存量与增量、全方位了解仪器设备运行参数与使用效益、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2.2 数据管理体系

数据信息的管理是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图1可以看出,与各业务环节相关联的数据管理体系应包含设备信息、专家信息、经费信息和电子档案等。

2.2.1 设备信息

包括仪器卡片基本信息以及历史信息变动记录等数据,它是数据统计、分析、对账、清查等工作的基础,需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时时更新维护。

2.2.2 专家信息

是指在购置论证、到货验收和报废鉴定等需要专家鉴定的环节可邀请的校内外专家人员信息,它应包括人员身份信息、研究方向、鉴定记录及报酬发放情况等记录。加强对专家信息的维护、管理和共享,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专家鉴定环节的前期准备效率,亦可以提升专家鉴定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

2.2.3 经费信息

包括用于部门内部工作的管理成本、分配给使用单位的设备购置及维护经费、索赔及设备处置残值等收入3个部分。加强经费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预算申请审核、经费分配及使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将对设备更新、维护、改造升级等决策行为提供有力支持,使经费使用分配更加科学合理。

2.2.4 电子档案

包括设备的购置发票、设备图片、随机资料、购置论证报告、合同资料、招标竞价资料和验收资料等,它们是仪器设备维修服务、更新改造、报损报废的重要依据,对设备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便于调阅查询和归类整理,并且不容易丢失,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都能得到极大地改善。

2.3 信息交互体系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是高校建设工作的重心之一,它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设备管理工作与高校各职能部门间的业务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比如,设备各级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等工作,与人事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设备经费的划拨和使用情况、设备的财务账与实物账对应情况以及财务报表填报等工作则需与财务部门密切沟通;每年提供给省市及国家各级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报表与资产管理部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设备管理工作与高校财务、人事、资产等部门的工作密不可分,因此在系统中需按不同的需求给予相关部门不同的权限设定,进而建立顺畅而又有序的信息流通渠道。

3 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管理[9-10]

3.1 制订针对系统使用的管理制度

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将围绕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集成到一个信息化系统中,这个系统将是设备管理的核心工具,系统的全面推行将对当前的工作方法带来极大的改变。因此,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它的管理和使用必须形成制度,制度需对系统的使用、备份、维护和保密规则做出详细说明,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并对可能发生的故障提出应急措施等。

3.2 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者既要有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又要具备网络软件操作的能力。目前,高校的行政人员年龄差距较大,接受能力不同,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必须持续广泛展开全方位、多层次、针对性的培训,避免因误操作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要求。

3.3 加大后续的经费投入

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不仅需要巨大的前期建设资金,使用中仍需不断投入管理成本,包括人员培训、软硬件运行维护和升级等,缺少这部分投入,系统功能就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并且会逐渐落后,无法适应不断改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建立一定额度的、持续不断的经费投入机制,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与管理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是用户能够真正依赖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工作的保障。

4 结束语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只有对仪器设备的整个管理周期实行多维、动态、实时的监管,才能解决设备管理中存在的弊病与问题,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将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整合成信息化管理体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宇波,张媛,黄凯,荆明伟,刘雪蕾.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24-226.

[2]高凤新,卢士香.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的信息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72-274.

[3]黄洁.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新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210-211.

[4]焦萃峰.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化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0-13.

[5]舒畅.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壁垒――信息孤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6-17.

[6]尹孝玲,龚琼.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改进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4):24-25.

[7]谭锦才,陶顺.高校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05-208.

[8]凌辉,黄凯,刘雪蕾,张媛.强化流程管理 提高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9):29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