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档案管理工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档案管理工作范文1
关键词:传统档案管理;现代档案管理;利与弊
一、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意义
做好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整体工作效率,将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通过对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不断完善,加快建立完整有效的现代档案管理机制,能够提升档案管理事业的整体水平。
1.帮助建立更加标准和规范的档案管理机制。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高效率的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使查(借)阅者能及时且高效率、精准地进行档案查找,这其中增加的时效性与精确性意味着档案价值的整体提升。
2.确保档案搜索的准确性。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录入、归档是档案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加强这些工作的细节管理和操作,可以有效地避免错误信息的出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3.提高档案利用价值。提升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对于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在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录入、归档等基础工作时要注意区分档案内容的程度级别。档案分类按照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异同点,对档案有层次的区分,并组成一定的体系。根据涉及到借阅档案的重要程度,按照审批流程,对于内容重要的、急迫的档案优先处理,优先整理使用,这能有效地增强档案的使用频率,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达到档案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二、传统档案管理与现代电子档案管理的对比研究
传统档案能表述为以图表、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存在,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传统档案管理所储存的主要是纸质资料;电子档案管理的储存介质为计算机光盘、硬盘,电子档案不仅可以在计算机中进行储存,还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料处理与传送,电子档案的表现形式是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图表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档案管理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电子档案管理将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传统档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必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双方利弊的综合探究。
(一)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特性分析
1.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共性。
(1)两者的基本原理共通:以传统档案管理原理为基础,电子档案采用信息化技术将之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与优化,电子档案是传统档案管理发展的成果;
(2)电子档案的存在与传统档案不可分离:传统档案所管理的信息属于社会实践数据,这些数据具有极大的真实性,传统档案资料就是电子档案真实性的重要保证;
(3)子档案的出现使传统档案的信息量得以扩大:电子档案具有大容量优势,不仅可以存储各种各样的档案信息,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在进行资料调用时具有更好的便利性。
2.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上的差异。
(1)管理方式不同:电子档案就其本质特性来说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它能够实现档案一级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在接收到文件后,可以及时的给档案提供一个具有唯一性的档案号,并对档案类型进行标注,而传统档案管理的工作量相对较大,每一步都需要人工完成。
(2)保管方式不同:电子档案进行信息存储的载体往往会老化,其载体的老化容易造成档案信息的失真,进而影响档案的可靠性;传统的档案管理具有信息纸质备份,通常不会出现档案信息丢失情况,也不用承担病毒或网络风险。
(3)归档方式不同:电子档案具有可逆性与可重复性,管理人员进行信息修改不会留下修改痕迹,这种特性的优点在于消除了最初档案归类时出现错误的担忧,还能将错误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正,但是这也使得电子档案内容存在一定的失真性;传统档案管理在进行归档时,通常是依照科学的顺序进行分类摆放,同类档案之间存在相关的联系,管理人员进行归档时还必须根据相应的程序进行,留有操作痕迹,能有效弥补电子档案管理上的不足,更能确保档案的原始与真实性。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利与弊
1.电子档案管理的优点。
(1)电子档案管理的出现,有利于绿色环保事业的开展。电子档案管理实行无纸化办公模式,对纸质文件的使用数量大大降低。这样不仅减少了资金的投入,还有利于环保事业。
(2)电子档案管理提高了传统档案管理的效率。档案归档、档案存储、档案查询等方面的工作时间缩短,使得档案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电子档案采用数据传输方式进行资料的共享与传递,不再具有文件打印、文件张贴需要,档案信息的查询与管理更加具有时效性。
2.电子档案管理的弊端。
(1)电子档案管理的信息载体面临变质与老化危机,如果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资料无法读取现象,因此,电子档案管理模式下,应该做好相关的安全备份工作,保护手段可以采用云技术等。
(2)企事业单位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时,由于其操作程序相对复杂,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因此,必须要配备以高技术人才,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充分保证电子档案可靠性。
(3)电子档案在进行数据共享与传输时,面临复杂的网络风险,例如病毒、黑客攻击等,管理人员需要加强数据信息安全管理,可以采取建立网络防火墙、档案加密的方式对电子档案资料加以防护。
(4)虽然我国的档案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且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法规,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细则仍不够完善,电子档案管理面临一系列的法律制约,相关部门应该退出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办法,为档案管理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结语
相比传统档案管理来说,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提升,表现得最直观的就是效率,电子档案管理方式的出现也有利于环保事业的开展。但是传统档案管理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地方,在现阶段和将来的一段时间里,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两者会相互协调着存在,因为电子档案管理暂时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来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档案管理工作范文2
一、受监资料整理监督机构在接到建设工程注册监督申请后给建设单位发放《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表》,建设单位据此填写此表,并提交土地证、规划证、中标通知书及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资质证、营业执照、人员上岗证、技术成果以及图审报告和整改报告。合格后,监督站成立监督小组,制订监督计划,进入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表和申报材料、监督计划进入监督档案。
二、监督交底一个监督工作方案,一个交底记录。监督工作方案要有针对性,对于特殊工程,可制定详细的监督方案作为补充。另外,编制日期要及时,不应超过受监15日,要由站长或总工审批。监督交底记录应填写交底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议程、会议明确的主要问题、各方反映的问题及要求,还要有各方负责人签字。
三、责任主体质量行为资料监督检查记录由质监员进入工地检查时填写监督手册,监督手册应如实填写工程概况、工程规模、监督组成员名单、监督重点、停检点。质监人员在检查时,就检查中发现各方责任主体存在问题,要如实填写,并填写质量隐患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
对于行政机关要求提前介入的工程,也应及时如实填写,提出处理意见。这样更具真实性,且能反应出质量行为完善的过程。
四、监督巡查记录应有质量行为巡查情况和工程实体质量的检查情况。
质监员在做记录时,往往实体质量写得多,质量行为内容不写或写得少。参建各方质量行为要检查的内容很多,在质量监督手册中已有体现,但在监督巡查记录中仍要有该部分内容。主要管理人员在岗情况及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应如实记录。对实体质量的巡查记录要详细,检查哪个部位,存在的问题要记录清楚,以便反馈参建单位进行整改。监督巡查记录一式四份,各方签字后,发放给各责任主体三份,一份存档。在巡查记录中已经写清,发放责任主体便于整改。对于问题较多或较严重时,下发《整改通知单》或《局部暂停通知单》。
五、质量监督抽检记录建筑工程抽检内容有:主要材料、构配件抽检、现浇混凝土强度、构件尺寸。每年制订抽检计划,最低保证每一季度一次,成立专门的抽检小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熟悉操作规程。所有的工地都要抽检,抽检不流于形式,增大监督抽检的权威性。
六、反馈、整改、停工通知单及不良行为记录我站《抽测通知单》签发的问题主要来源为:①日常监督发现有可疑构件或问题,签发《抽检通知单》;②工程质量大检查中发现问题,需签发《抽检通知单》;③参建单位或社会反映的问题,经核查属实的,需签发《抽检通知单》。《抽检通知单》签发要及时,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应把检测报告复印件附于《抽检通知单》后。
《整改通知单》是在日常监督中发现质量问题要求责任单位整改的通知,整改有时限,责任单位应在时限内完成并回复完成报告书。完成报告应有总监和施工项目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监督员接报告实地回访。这里应注意的问题是有的质监员认为“我发过《整改通知单》就没有我的责任了”,不去认真地责成有关单位整改,无整改完成报告。
工程《局部停工〈暂停〉通知单》是出现严重问题,质监员认为必须停工,向站领导汇报后,质监站加盖公章下发通知单。责任单位对质监机构提出的质量问题整改后,上报《工程质量整改报告》和《工程复工申请报告》,质监机构下达《工程复工通知书》后方可复工。这里通知单和报告环环相扣,问题处理要闭合、对应。
责任主体不良记录是质监机构处理较薄弱的方面,有些质监员不作此项记录。根据建设部建质[2003]第113号《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办法》对责任单位出现113号文规定的情况,应作不良记录,并向站长提交材料由站长审核。填写不良记录后,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汇报,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统计汇总及网上等工作。
七、主要分部、子分部及专项验收监督记录主要是桩基、地基处理、基础、主体、钢结构、玻璃幕墙、建筑节能等比较重要的环节的监督验收记录,各责任主体要报送相应验收记录并加盖法人章或业务专用章作为附件。
这部分资料整理难度在于大部分工程工期较紧,主体工程完成后,就要进行主体验收,以便进入装饰阶段。施工单位不可能等到试块全部到龄期后再验收。所以验收时,因为有些质量控制资料不到期,参建单位有的不能签字盖章。导致验收记录提交滞后,有的参建单位拖拖拉拉不能及时提交,监督员填写监督记录应在提交验收记录后,所以使监督记录填写也滞后。监督员要及时向参建单位催要相关验收记录。
八、质量事故处理监督记录这部分记录也是监督人员较为忽视的,有的监督人员认为只要下发整改或停工通知单问题已处理就行了,写事故处理监督记录太麻烦,于是事故处理部分一片空白。这是不对的。质量事故发生后,应要求责任单位报送《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初步了解事故情况、经过、发生原因的初步分析、损失情况、临时措施。然后进行事故调查,摸清事故情况,填写《质量事故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站领导审核签字。最后,填写《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监督记录》。
九、竣工验收监督记录竣工前7日建设工程项目部向质监站书面提交《工程竣工通知书》,约定时间进行工程验收,其中《竣工验收通知书》还有竣工验收组成员名单、竣工验收方案。监督人员应认真审核竣工资料,对工程实物抽测和观感检查,并对验收过程进行监督,最后填写竣工验收监督记录。在这里应注意的问题是有的参建单位业务素质差,在竣工资料中填写不规范、不认真,监督员应严格按要求填写。
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是单位工程监督工作的总结,是竣工备案的依据之一,是监督档案中最重要的资料。监督报告应在竣工验收合格7个工作日内提交,这是时限要求。
档案管理工作范文3
关键词: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人员 创新观念
历史研究是对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能得到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新时期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而史书,地方志等档案就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它的客观真实性也决定了它的研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档案管理的工作。
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档案是具有很高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如档案管理也是我们国家进行文化、经济建设,宣示的重要凭证。在我国,各个地方官方和民间的档案记录内容十分丰富,这些档案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制度的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档案也记载了从古到今我国的领土疆域,为解放后我国领土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些领土疆域的档案资料也是我们打击试图通过编造谎言侵占我国南海,南沙等地区的有力武器。丰富的水文水利档案资料等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计划和三峡水电站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有效的资料。档案资料也是文学创造的重要灵感源泉,也是文学创作者构件情节的重要凭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全面准确的反映本单位的发展现状和所取得的成果,将这些与单位的决策有机的结合,对于提高管理效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能不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信息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们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也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使得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已经不能更上时代的步伐,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就是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客服的难题。
首先,必须改变档案管理理念,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开放式管理成为档案管理的主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需求,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开放式管理之路,同时在政府政务公开的顺风车下,延伸到社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公开,共享优质资源,为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便利,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信息资源的公开对于社会民众监督档案管理工作以及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其次,要树立为用户服务的管理新理念。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单一为政府服务的管理理念已经过时,现在需要的是把档案资源当成一种经济资源和资产进行管理。为用户服务的管理理念的含义为:依据法律法规规定,按相关程序可进行公开;如果是有价值的档案资源,要肯定其拥有的商品属性;档案交易时可制定与其他商品交易不一样的规定。
再次,要树立档案追踪理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人们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资料的收集和管理都只是形式。为了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必须树立档案追踪理念。在树立档案追踪理念时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要围绕当前的时事经济,政治等热点问题进行追踪;任何企事业单位形成档案时,都要围绕以单位为中心;任何的档案记录都要突出事情的重点。
三、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首先,必须实现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只有这样,档案的管理工作才能借助与现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档案资源信息化指将档案资源和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等,通过信息加工技术,和网络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有效的整理归类,已经开发利用。实现档案资源的全社会范围内的共享。档案资源信息化主要有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档案基础平台建设。
其次,要实现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和无纸化。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下,纸质档案是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信息的存储依赖于载体,且当档案资源过多时会占用很大的空间。而在现代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对象大部分是以数据化的形式存在的。具有可共享,易控制,动态更新的优点,使得管理和查阅都十分的方便。网络化的管理主要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使得管理十分方便高效,也节省了大力的人力财力。
四、档案管理工作人才素质的提高
档案管理的工作还是由人在进行,因此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对管理人才的政治素质的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熟练的掌握党的方针路线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其次,由于档案管理是一项以服务为主的工作,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要增前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将培训与工作实际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除掌握档案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外,管理人员还必须增加与自己工作相近的专业的知识储备。
随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管理人员也应该与时俱进的学习新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除了拥有过硬的职业素养,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树立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碰到新问题时,将培训所学与实际相结合解决新问题。在竞争中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老一辈的档案管理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不容易接受新的思想,知识结构固化,需要加强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新时期的飞速发展的现状要求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有创新意识,档案管理人员也不能除外。为了实现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增强服务意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善服务水平和方式,为单位决策提供优秀的服务。
综上所述,档案的管理在我国现在化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帮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未来遇到的种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做好档案的管理,除了要认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我们还要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理念,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从而加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这样才能让档案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洪敏.浅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5):116-117
档案管理工作范文4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论述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以及档案安全工作的体会认识。
【关键词】
档案管理工作;体会;认识
档案管理是依照特定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档案进行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健全单位档案的保管制度,促进档案开放与运用,发挥档案的功能。在当今社会,档案的管理对单位或部门职能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对规范单位建设,提高单位工作水平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作者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数年,对档案管理工作有一定体会和见解,并尝试在工作中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将在以下文中进行简要介绍。
一、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上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档案管理可有可无,分量很轻,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是非常不足取的。首先档案管理工作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工作。其次,科学、规范、有效的档案管理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第三,优质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为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单位发展趋势,适时调整管理策略提供决策支持证据。“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发展重要基础,这个基础不牢固,将来我们是要负历史责任的。”这句话点明了档案的重要性,只有从上到下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单位。
二、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对于档案管理,作者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总结了几点不足之处。第一,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虽然制定了制度,但是在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既定制度执行,从而导致类似档案损毁、缺失、利用价值低等现象的产生,不能够完全地发挥档案应有的价值。第二,信息化水平低下。纸质、光盘、磁带和数据库等多种载体同时存在,没有将其整合为统一的存储模式,引入信息化管理方法的力度小、速度慢,导致检索速度慢、精度低,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发展。第三,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需要继续提高。档案管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要有积极的态度和工作主动性,同时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各项工作要求,这些方面我们还是比较欠缺。
三、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能够适应日益变化的新形势,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我们应该在制度完善、信息化引进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完善各项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根据我国《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定,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沿着档案收集、归档、保管、保密、利用、鉴定的路线,制定更加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以电子存储方式为主,其他媒介为补充的管理方式,明确分类标准,逐步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二)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方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体现。现代化的进程也促使档案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存储模式逐步被光盘、微缩、数据集中存储等新技术所代替,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利用,极大地缩小了档案室的占用空间,增大了信息的存储量,同时具备直观性、易检索、易操作、易备份不易丢失的特性。同时结合我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在院内网络上完成部分档案进行收集、传递和共享,方便使用者进行及时查阅,满足网络办公的发展趋势,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这样能够将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从而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发掘,有利于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档案管理的发展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作为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员要在具备基础业务知识的前提下,努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培养更高的档案信息挖掘能力。要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做到熟练掌握信息化操作,灵活运用信息化工具,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爱岗敬业,坚守原则。
四、档案安全
档案管理工作范文5
1.1档案管理体制建设不健全
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虽然以档案法要求为目标,配备了档案管理的领导机构与工作人员,但制度建设上步伐太慢,档案管理仅仅停留在做好档案收集与记录就算完成任务的程度,在人员的配置、档案管理的具体制度等方面投入力量不足,致使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了一些高校档案资料归档整理不及时,造成档案资料不齐全,查询使用困难的不利局面,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弱化了档案管理工作应有的功能。
1.2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严重困扰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是档案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和专业技术人员偏少。近些年虽然档案人员的学历、职称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档案技术人员还是相当匮乏,与高校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档案队伍中还需要一批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的人才,现有档案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窄、结构不合理,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他们亟需学习培训提高。各个高校虽然每年都派教师出去进修作访问学者,然而对档案人员的培训教育却没有纳入单位的人才培养计划,档案人员得不到进修学习的机会,导致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上,缺乏创新和活力,这些原因明显制约了档案管理的专业性。
1.3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发展的要求相比,部分高校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缺乏,防盗、防火、防渍、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设施不足;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技术设备配置不到位。库房面积较小、设备老化或损坏等现象仍然存在。
2、加强学校档案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力量投入,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进行规范管理,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建设,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加强领导,强化档案意识
首先高校领导必须提高档案意识,给予档案工作高度的重视。《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指出:“高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各高校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因此,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质量的好坏,要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将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事情来抓,提高档案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着力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其次,档案工作是一个专门的学问,涉及部门和范围极为广泛,必须引起广大教职工,特别是管理工作者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只有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才能增强大家的档案意识,使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对档案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人人参与,共同做好档案工作。
2.2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档案管理工作牵涉部门广泛,内容繁多,必须坚持科学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进行规范管理、集中管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装订、归档与借阅等程序进行严格的制度管理,以制度建设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特别是要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上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为高校档案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3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着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持续加强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从新进管理人员的加入到管理人才队伍的专业知识培训,再到引入竞争机制,要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手段,确保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稳定与素质提升,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向高水平发展。
3、结束语
档案管理工作范文6
设置在中心血站服务覆盖不到的县级综合医院内。血站开展采供血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采集、制备、检测、保存、发放符合标准的血液制品,提供临床用血。由于血液的特殊性,赋予了血站不同于一般医疗卫生单位的性质和职责。
一、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具有原始记录性、知识性和信息性等性质。对血站而言,档案是工作查考的主要依据,血站领导和工作人员通过查阅档案,对于总结血站学术和技术进步、推动无偿献血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档案也是科学研究的可靠依据,血站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查阅档案占有丰富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使科学研究少走弯路;档案更是血站文化建设的传承载体、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血站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献血、检测和供血的原始记录应当至少保存十年”,《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血站的有关记录必须具有可追溯性。在具体工作中,血站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个具体步骤都要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同时血站也会产生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和特殊载体档案等,档案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广。近年来,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快速发展,血站档案越来越多,对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输血纠纷事件中,根据“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血站负有举证的责任,能否完整、准确地提供出相关原始记录,对于血站来说至关重要。
二、目前血站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档案标准化工作落后档案工作标准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尽管对于采供血工作国家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但仅在《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对血站的原始记录要求作了简要描述,对于具体的档案整理方法、鉴定原则、保管期限、利用方法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可供参考执行的标准,基本上由各血站自行裁定。因此,现阶段全国各地区血站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参差不齐。
2、专业人才队伍薄弱多数血站没有设置独立的档案管理部门,而是将档案管理的职责放在办公室、人事科、业务科等部门;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也往往是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时,从业人员不是档案专业毕业,上岗前未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档案专业培训,素质参差不齐。此外,各直接产生文件资料的部门也没有指定专人兼管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即使指定专人,也常常出现人员频繁更替、培训不到位等情况,影响了归档质量,也增加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量。
3、科学化管理水平不高多数血站工作用房老旧、狭小,难以满足正常的采供血业务工作,更不用说在工作用房中开辟一块较大面积的场地作为档案库房,面临着档案存放困难的问题。在人员编制方面,多数血站编制紧缺,仅有的几个空编也往往是用于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资金投入方面,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列入到血站行政预算中,档案库房的设施设备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档案业务工作需要。
4、档案信息化建设尚未起步目前血站的档案管理仍处在纸质档案阶段,对于电子文件和其他特殊载体档案尚未引起重视,电子文件散存在各产生部门,各类照片、底片、声像(录像带、录音带)档案也没有得到统一规范的保存。传统纸质文件的数字化工作尚未开展,建立了档案管理系统的少之又少,成功实现档案数据库系统建设的更是屈指可数。
三、改善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的思路与对策
1、建立健全血站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当务之急是把全国血站的档案管理工作统一、规范起来,应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出台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把档案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形成系统、完善的工作模式,使血站档案管理工作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不仅能推动血站档案工作水平,更能保障血液安全。
2、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血站领导应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育,加快人才引进,同时培养好兼职人员队伍,定期召开科室兼职档案员会议,布置档案收集任务,明确归档范围,指导开展立卷组件工作;定期开展档案教育培训,将档案培训列入到每年的继教项目中,提升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素质;同时,应将各科室兼职档案员的工作纳入到单位的年度考核体系中,从制度上对各部门的归档工作加以约束。
3、加大档案管理的硬件投入各级血站首先应切实保证档案库房用地,对于档案库房内的必备设施,如空调、除湿机、密集架、防火、防盗、防虫等设施必须配备到位;同时加强档案库房的管理,安排人员定期巡检,并做好检查记录。应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加以考虑,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应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逐步配备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如条件允许,可配备智能密集架和物流网等先进设施。
4、逐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血站应着手开展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可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建立符合血站档案工作实际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能够实现数据管理、整理编目、利用查询、辅助实体管理、安全保密和系统维护等基本功能。档案管理工作较为成熟的单位可逐步推进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并与单位办公网络相衔接,真正实现文件生命全周期的过程管理,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