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1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坚持的四项重要原则

第一,符合初中学生思想、心理实际的原则。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重、易于冲动、敢于冒险、逆反心强、渴望自由。因此我们的评价方法就必须适应初中学生这样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克服和避免空洞乏味的道德说教。比如尽量避免向学生宣读大量禁止性条款,而是向学生介绍一些违反这些禁止性规定而发生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结论,这样可以较好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二,符合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原则。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过程,我们采用的各种教学评价方法也应该分别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要求。各种评价方法取长补短,共同作用,最终服务于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实际,初中学生的思政课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正确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尊重和孝敬父母为主要内容,而不是以政治观念政治态度为主。

第三,坚持正确思想导向的原则。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可以也应该多样化,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必须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否则无论多么新颖的改革探索都只能是南辕北辙,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任何形式的改革探索也达不到改革的目的。

第四,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原则。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每个人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有利于激发每个人善良本性,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羞耻心和道德责任感。道德素质的形成虽然不能完全靠自觉,但离开了道德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舍本逐末,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招致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几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思政课教学评价方法

在各地进行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探索中,出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区别于传统纸笔考试的评价方法。

第一,日常行为观察法。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特别是自以为不为人知、不被人关注时的行为表现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思想道德水平。所谓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依次作为评价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依据。

第二,课堂表现记录法。严格的说这种方法属于观察法的一种,由于课堂表现记录法的考查范围仅限于学生课堂学习中的表现,目的是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对思政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所以单独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加以强调。课堂表现记录法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的机会,观察了解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学习自觉性,有关知识的掌握、运用水平并进行记录和评价。

第三,谈话法。该方法是指教师有针对性的在课内、课外与学生进行谈话,获得有关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素质、学习效果、兴趣爱好、社会经验等方面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谈话应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教师不能刻意强调谈话的评价意图,否则学生可能会隐瞒真实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也应禁止在谈话中使用有损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的语言。谈话应以交心为途径,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适时点拨、合理引导,既掌握了学生思想状况,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第四,情景检验法。教师创设特定的道德情景,观察并记录学生在特定的道德情景中做出了怎样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依据。例如有的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故意让洗手间的水龙头开着,看哪些学生会主动关闭水龙头。需要注意的是,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情景检验,一般只能选择日常生活中有道德意义的生活小事,不宜创设严重违反道德原则的诱惑式陷阱去检验学生。

第五,项目评价法。这是探究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中的运用。教师和学生围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选定若干研究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些项目。教师观察、记录各小组学生计划制定情况、分工协作情况、调查研究情况、资料收集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内容,根据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确定成绩等次。

第六,成长过程记录(成长档案袋)法。与以上方法相比较,成长记录法不是一种独立的评价方法,而是对前述各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保存、整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建立学生成长事迹档案袋,记录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进步表现和成绩。档案袋中除了教师的记录内容外,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记录、家长的记录和其他同学的记录。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成长记录看到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变化轨迹并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三、新的评价方式难以推广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2

关键词:叛逆;问题;健康;自卑;自信;阳光

初中生,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群体,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

不成熟,有着太多的冲动,更有着太多的叛

逆,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

加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

一、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1.依赖思想严重

现在,大多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论什么事情都希望父母帮自己去做,而我们的父母也正因为过于疼爱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去做任何事情,这就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发严重。

2.缺乏自信

拥有阳光的日子是灿烂的,然而很多

初中学生正缺乏这种阳光式的自信。在我们的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因为自己的长相、身高、穿着而引发内心的自卑,特别对于那些父母离异的学生,他们更是觉得抬不起头,长此以往,如果老师不注重启发和教育,学生就很容易形成心理阴影,从而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3.初中生易冲动,意志较为薄弱

青春期是绚烂多彩的,他们的情感也无比丰富。然而,也正因为此,很多的学生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鲜活的例子,颇有一种骇人听闻的感觉。那是2010年的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初三班的一个学生失控了似地喊到:“老师,老师,老师……不好了……”一阵急促的喊声打破了沉静,一个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把另一个学生的手打坏了!一时间,大家忙开了。然而,调查之后,才发现两个学生只是因为一个自己喜欢的偶像起了争端,才引发了这一幕惨状。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擅长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事物评价标准,不能因一时情绪冲动而做出遗

憾的事情,这样不仅害人而且害己。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1.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自信地微笑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深入学生的内心,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弄清学生到底是因为什么变得不想说话,不爱微笑,不喜欢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地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纠正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自立能力,让学生摆脱依赖心理

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帮助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生活态度等对子女的心理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家长就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教育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逐渐的孩子在这些细小的问题上,就变成了一个拥有自立能力的人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增强了学生的抗挫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具有坚韧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重拾内心的美好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初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4.要特别关注那些内心比较自卑、情绪容易冲动、父母离异的学生

我们要定期找学生聊天,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及时给他们的内心“充电”。让他们的内心真正地感受到温暖,这样学生才不会戒备你,才会主动和你交流,你才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更好地辅导他们的心理健康,让学生真正地找到自信,走向阳光。

5.开展心理咨询

包括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的来说,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太阳下笑得最灿烂,就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真正地把学生的青春期变成黄金期。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3

一、当前学校“留守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有的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局限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但很多都流于形式,甚至当过试点校或做过活动观摩课的学校,实际工作不到位。心理咨询室、悄悄话心理信箱等,也形同虚设,很难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 家庭结构状况对“留守中学习”心理的影响

“留守子女”多数是父母在外地打工,只有春节,有的甚至两三年才回家团聚几天。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家庭观念。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或关键期,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尤其是他们在遇到各种困难、冲突和挫折时,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及时化解矛盾时,就更需要父母的关心、疏导、帮助和指导,长此以往,“留守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情绪不稳定,学习态度不端正。大部分“留守中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表现为上课不认真,作业不按时完成或不完成,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这些“留守中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2)行为习惯偏常,抑郁孤独逆反粗暴。“留守中学生”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双亲都在身边的同学相比,容易产生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3)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4)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留守子女大多数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管。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来补偿对孩子感情上的缺失,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二、需要转变观点来解决问题

(1)健康观。转变两条健康理念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①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要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②健康不应只是一种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应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和享有的权利。这两条理念使得健康的观念突破了医学的范畴,这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教育观。随着我国大力推行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有了巨大的转变:现代教育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非常重要,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了铺垫。

三、解决“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探析

1.建立学生档案,“对症下药”辅导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了“留守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学校德育部门建立了档案库,并要求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对“留守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随时与班主任或德育负责人交流,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制定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实践证明,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当然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自身素养的提高,教育工作成效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不可忽视。

3.努力营造温馨家庭心理教育环境

(1)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女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得出去打工,一定要嘱咐孩子,对其严格要求,加强对其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⒋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课程要重“导”淡“教”, 教学生会自助,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2)开展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一个倾吐心声的空间。这可以帮助来访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特别是特殊生中的“留守子女”,给他们一个非常好的取得相互信任的平台。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换。

(3)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学校应认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扎实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应对各年级学生的共同性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讲座,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矫正和预防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教会他们自我心理保健。

(4)学会挫折调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在一生中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留守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有部分学生胆怯、自卑, 他们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较多,很少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品尝不到失败的滋味。他们自信心不强,一但遭遇挫折和失败,内心必定焦虑、自卑、痛苦。因此首先要教育学生作好遭遇挫折的准备;其次要教育学生有不畏挫折的气概;再次要教育学生冷静地对待挫折。

(5)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站、校报、墙报、LED、校园网等形式大力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宣传。举办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兴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丰富生活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树立良好班风、教风、学风,形成良好的校风。为学生安全渡过“危险”的青春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阶段作为人生中单纯而又复杂的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发展。因此帮助他们排除那些不良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善于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再加上他们的心理结构也尚未发育健全,所以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干扰,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失误,都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师要努力找到病根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收到显著疗效。我认为可以从“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发现并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或现象,主动提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望:中医用语上指观气色。学校每天有一套套的工作人员、值班人员,既有行政人员又有班主任,还有教师、食堂、门卫及后勤工作人员。他们与学生都有一线的接触,学生的言谈举止自然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学生的“言谈举止”就是“气色”,就是心理健康状况的直接表达。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写在脸上”、体现在行动上、表现在交往上,如果工作人员有责任的观察,一定能捕捉到需要的信息。

2闻:中医用语上指听声音。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很多方面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可以从单个声音和群体声音两个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可以通过“闻”来观察学生心理状态,做出分析了解,达到调查学生心理导向、分析学生心理是否存在相关问题、提供探寻需要解决的信息。

3问:中医用语上指询问症状。询问是最常用的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教师在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迹象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影响心理健康情况的一些因素。问的方式或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切记一条:不能泄露学生心理信息和超越学生心理承受的健康状态。问是最常见的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方式。

4切:中医用语上指摸脉象,这里引申为分析问题因素、归纳问题归因、划定问题切面、指出问题倾向等理论层面。切从理论意义上说,是诊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根据教师对学生的“望闻问”,可以初步发现及分析学生是否存在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障碍,为教师和学校下一步解决或帮助学生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线资料,并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学校主要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室”和“班主任工作日志”来实现的。

二、积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现在的学校和家庭,不是不知道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而是回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后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引发社会安全问题。我们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采取了以下积极措施。

1.观察阶段。通过上面“望闻问切”途径,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但个体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还要进一步调查分析、再做出合理化的结论。只有进一步观察,综合分析一线信息并深入调查探究,才能分析发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由于人们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心理抵触,往往是我们帮助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最大障碍。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我们不光要有爱心,而且要有持久的耐心。

2.“保守治疗”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对“观察阶段”学生的观察,如果发现有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倾向,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保守治疗”方法。“保守治疗”方法就是依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诱因”,首先进行“诱因”规避和“正能量”引导。比如发现某一学生有“上网瘾癖”倾向,首先要进行的是学校教师对其产生“上网”诱因的分析和帮助规避,并利用学习和活动对其进行“正能量”诱因引导,使其对“上网”能正确认识并健康对待。

3.“手术治疗”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帮助工作。到了这个阶段,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我倾向价值观”,由于对社会的“是非辨别”能力差,心理诱因已经严重增强,对别人的正确引导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依靠简单的个体教育和帮助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综合教育整体能力进行教育,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外因,直至心理健康成长。这个阶段是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但由于缺乏有效机制和保障性手段,问题学生的最后帮助都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理想目标。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诚信缺失,诚信教育,对策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8所中学分别分层随机抽取80人,共计400名在校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00人,女生2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收集了有关国内外诚信教育与体育教学方面的资料共15余篇。

1.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7份,回收率为96 %,其中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为97.7%。

1.2.3 数理统计法

将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文字、图表采用word2000系统制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具体分析

2.1.1 关于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2.1.1.1 中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

根据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自身群体诚信意识强的学生有55人,只占14.2%;认为“一般”的占68.7%;认为差的有66人,占17.1%。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2.1.1.2 中学生对自身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调查显示,尽管中学生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认为中学生诚信意识状况“一般”和“差”的学生有85.8%,而有76.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可见,中学生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的心理。

2.1.2 关于初中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

调查显示:“经常”“偶尔”请假的人中女生人数明显多于男生,排除一部分女学生因进入青春期例假的原因,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害羞或是不愿意活动出汗、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等原因,而提供虚假信息作为迟到、见习的理由。

2.1.3 关于体育考核与运动竞赛

在体育测试和校际,区级等小型比赛中,由于组织不严密,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常常出现找人代考替考的现象。

2.1.4 关于体育教师的诚信表率

体育教师的言行具有示范性和后延性的特点,出自教育者的不讲诚信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对学生造成极不良的影响。

2.2 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2.2.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文化市场上的污染无时不在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错误思想极大的腐蚀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原本纯洁的心灵,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很强的投机取巧的心理,各种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2.2.2 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及教养态度、教养态度和方法存在缺陷将会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

2.2.3 学校教育的偏差与失误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在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分数,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教师的教学就有成效,“升学率”成了评价教育教学的唯一标准。这不仅背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教师和学生的投机心理,使教育过程出现大量非诚信现象。

2.2.4 体育教师自身的原因

往往有些体育教师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注意自身言行对学生的成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缺乏诚信意识,师德失范,影响了中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除以上因素以外,中学生自身的一些心理特点和道德自律意识的欠缺,也会影响他们诚信品质的养成。

2.3 初中体育教学进行诚信教育的优势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而 体育是各学科中唯一一门从幼儿园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是学校中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优缺点往往在剧烈的运动中比安静状态更容易表露出来。

3.结论

3.1 中学生普遍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而对自身个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高。

3.2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体育课缺乏诚实的态度,上课迟到请假的现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3.3 在初中体育考核和校际,区级等小型比赛中,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出现一些诚信迷失的现象。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3.4 有些体育教师自身诚信意识不强,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不值得自己信赖。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4.建议

4.1. 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加强诚信教育

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诚信教育,要大力加强诚信方面的宣传,在全校形成诚信光荣可敬,弄虚作假可耻的良好氛围。

4.2 与课外活动紧密相连,加强诚信教育

在课余体育竞赛中,要求学生遵守竞赛规则和体育道德,要公平竞争,公正竞赛,求真务实,要尊重对手,要正确对待他人犯规,布置课外体育作业,教师凭学生的诚信汇报来掌握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

4.3 建立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做到监督护诚

一是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诚信守则,使学生有规可循且使学生的诚信状况有据可查。二是制定学生的诚信状况评估条例,定期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三是制定奖罚分明的制度。四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以便对学生诚信道德形成过程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系统教育。

总之,一个学校是否能卓有成效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关键在教师。体育教师是教育队伍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育体、育心、我们责无旁贷。如何通过体育课教学贯彻德育要求,把强身健体与德育结合起来,把诚信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论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2.

[2]王启明,涂绍生,张自治.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教育;初中学生;初中教师;初中校长;“人生支点”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0-0003-05

收稿日期:2013-07-05

作者简介:喻立森,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宁波,315100)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原理、高等教育。

目前的初中学生最难教,初中教师最难当,初中校长最难做。缘何?因为教育观念莫衷一是、误区太多,初中学生又处于人生中的“多事之秋”,初中教师恰好处在教育系统链条中的“咽喉要塞”,初中校长更是置身于社会批评教育的“风口浪尖”当中。

平心而论,初中教育是人的一生当中至为关键的成长时期。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乃至前途命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几年。根据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初中教育实际就是立起人生未来的一个重要支点。

一、初中学生的鲜明特点在于强化“人生支点”的自我意识

初中学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每代人都要经历这个年龄阶段,每个人必须遭遇这种“从不成熟到渐渐成熟”的痛苦磨练。

从不同方面概括,初中学生肯定具有种种特点,但从“类概念”、“群体性”等大的方面判断,初中学生起码具有以下特点,以及他们对于“人生支点”提出的特殊要求。

1.第二个发育高峰期与“人生支点”的生理基础

生理学的研究业已表明:“人在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如儿童和青少年的各年龄阶段在身长、体重、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等生理发展有不同速度”[1]。“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生理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这就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2]这些显著“巨变”必然给初中学生的心理与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初中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3]

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既带来身心平衡的实际问题,也带来生理发育的难得契机,为建立和启动新的“人生支点”提供了坚实的生理基础。这个“人生支点”的启动,预示着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进入到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度过“困难期”甚至是“危险期”,维系着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水平,乃至后续发展、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的状态、走向与结果。因此,我们不应该惧怕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而应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及早完善,从而为他们决胜未来的“人生支点”建立起结实而强健的生理基础。

2.第二个理性觉醒期与“人生支点”的心理结构

根据滕大春先生的研究,卢梭认为12岁以前的儿童处于“理性睡眠期”,从12岁开始“理性”渐渐觉醒。卢梭所说的“理性”不是单纯的“智力”而富有“理智”的意味。“因为进入人类心灵的知识以感觉为门户,所以人类最初的理性,是由感性经验而得的理性。”[4]这种“最初的理性”,是指“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达了,感觉能力也开始发达了,但是理性尚未发达,儿童尚不能形成观念,没有真正的判断和记忆”[5]。这正是人生“混沌初开”、“去愚脱昧”的第一个理性觉醒期的典型特征。伴随着新生一代的年龄增长,“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挫折感……初中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6]。说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出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剧烈冲突。

平衡这种冲突,是青少年第二个理性觉醒期自发提出的客观要求。教育者不能熟视无睹,错过调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机会,尤其对于与“理性”相关的心理成分应该重点培养与扶植,使它们能够走在诸项成分前面,引领和主导心理发展。从而为他们辨识社会潮流的“人生支点”建立起完形和健康的心理结构。

3.第二个教育分流期与“人生支点”的动力机制

人生教育中时刻都面临着筛选与分流,重大的有小学入学、中考与高考,初中则是青少年第二个教育分流期。因为在初中之前,儿童少年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很高,又比较听话,崇拜老师,顺从大人;初中毕业以后,学生开始懂事了,学习比较自觉,富于理想,憧憬美好生活,能够战胜一定困难。唯独初中时期学生比较麻烦,自以为长大了却仍然很幼稚,遇事希望独立自主但常常出现“逆反”情绪,力求学好做好又缺乏意志和毅力。所以,在第二个教育分流期,部分学生往往处于“不利”甚至“不良”状态,加之个体遗传素质、环境因素以及主观状况等众多条件的显著差异及其“交互作用”,更使得处在人生支点上的初中学生动荡不定、忽上忽下,有的可能跌入人生低谷,甚至或暗或明地滑进错误泥潭而不能自拔!

为了防止初中学生在人生支点上“下滑”,教育者必须借助非智力因素中的动力机制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意志,磨砺毅力,培植精神,陶冶品格,激发奋发有为、不倦拼搏的前进动力。

在生产领域,人们习惯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同企业经营和职工劳动积极互作用的内在功能体系”称为动力机制[7];在学校领域,我们也应该开展励志教育,激活内在功能,完善动力机制。尤其在“中部塌陷”的初中教育,更应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托起明天太阳的“人生支点”建立起牢固而有力的动力机制。

初中学生的鲜明特点是一个客观存在和必然事实,否定它于事无补,小视它自欺欺人,唯一的办法是正现它、善待它与引导它,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第二个理性觉醒期、第二个教育分流期的正面因素,尽量抑制与消弭它们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努力强化“人生支点”的自我意识,自觉、积极、主动地去筑牢“中部塌陷”的种种防线,建立起“人生支点”所必备的生理基础、心理结构和动力机制。

二、初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培植“人生支点”的坚实根基

教师的天职在于教书育人,这是大、中、小、幼教师的共性,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历史遗训。当前,这个历史遗训应该与时俱进,因势更新。教书不是仅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教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育人更不只是培育“听话者”,而是要培养受教育者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善于创新的能力。初中学生处在形成“人生支点”之时,初中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所有教师的德、识、才、学而外,还要具有带领“多事之秋”青少年顺利度过“人生关键期”的素质和艺术。

1.学习指导者与“人生支点”的学习观念

20世纪70年代初期,《学会生存》倡导了“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的教育理念。世纪之交,西方普遍认为,“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只有学习者才是世界的主人;但他们全副武装好后发现,要应付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8]。2003年,英国学者在伦敦郊区的5所学校里开展了“学会学习”的实验和实践,“开始只以为,我们的学生要提高竞争能力接受筛选,以面对日后更多的竞争。但是,我们还应该牢牢记住,学生只有具备了以学习为导向的基本素质后,他们才能在日后面对众多难关时成功闯关”[9]。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而且还要习得和养成学习的文化与观念,成为“学习型学生”。于是,教师事先必须“掌握和运用思维与学习技巧”、“课堂上形成‘学习的语言’”、“激发大脑学习”、“开发学生的情绪智力”[10],成为“学习型教师”。然后,“‘学习型教师’帮助‘学习型学生’了解各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者身份。师生都开始明白,对个人的学习方法有更好的了解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11]。

怎样当一名“学习型教师”和“学习型学生”都很重要,只有“学习型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出“学习型学生”;也只有“学习型学生”才会刻苦学习、持续学习,掌握迎战未来的本领。

2.智力开拓者与“人生支点”的智慧品质

毋庸置疑,教师同时是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开拓者。然而,智慧比智力更重要,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12],“犹言才智,智谋”[13]。智慧品质则是建构在智力和智慧之上的指导人们应对复杂环境、战胜艰难困苦的种种谋略、诀窍和艺术的总和。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智慧是一种强度的量,而不是广延的量:这就说明,为什么,在智慧方面,一个人可以满怀信心地以一当千;而一千个愚人抵不上一个聪颖的人”[14]。所以,“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15],“聪明的人就是最好的百科全书”[16]。

智慧源于学习、知识与智力。“智慧就是物理的感受器的结果,智慧就是若干物体所特有的那种容易而迅速地把握各种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的能力。”[17]“举凡知识和运用,意识和生活实践,都统一在忠诚的、纯洁的人生之中,这就构成了人生的智慧、纯洁的智慧。”[18]

初中是最佳的知识学习时期,最佳的智力发展时期,也是最佳的智慧品质培养时期。这就要求初中教师担任好学生的智慧品质培养者的角色,发展其撑起“人生支点”所必备的智慧品质。

3.灵魂工程师与“人生支点”的道德坐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初中教师就是初中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在为他们构建“人生支点”工程中,德育的目的在于建立起支撑人生、把握命运的道德坐标。

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处在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康德认为是从意志的自律到意志的他律的演进,皮亚杰认为是从习俗道德到遵从理性准则的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超我和伊特之间的变革。[19]

道德教育是所有学校的重要责任。1909年,约翰·杜威说,“学校从根本上讲乃是社会设立的一个公共机构,为的是在维护生活和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特定作用……承担了一个道德的责任”[20]。英国教育家约翰·威尔逊甚至主张建立一种“超越文化”思维方式的道德教育,他说,“如果这种方法能被坚持,如果我们完全信任在‘在道德上的教育’,那么道德教育将不再为特定文化、教义、国家、意识形态、政党或其他什么所独有。就像‘科学’、‘历史’、‘数学’等思维方式虽然在不同文化中有效实践的程度可能有大有小,但无论如何并不必然地依赖于这种文化一样”[21]。

初中学生支撑“人生支点”的学习观念、智慧品质、道德坐标要靠教师帮助、引导他们建立。所以说,初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培植“人生支点”中德、智、体诸项素质的坚实根基。

三、初中校长的特殊使命在于扬起“人生支点”的前进风帆

一校之长的崇高职责早就为教育家们所认识,捷克大教育家、近代教育学奠基人夸美纽斯三百多年前曾经指出:“校长应该记住,他是全校的核心和支柱……校长应该像太阳把太空照得四面通明一样,每天都要照亮所有学生的心。”[22]近百年前,我国民主主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23]说明校长责任重大,制约甚至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学生的命运,进而影响到一个区域乃至民族和国家的教育发展。

1.全校学生的崇拜者与“人生支点”的顶梁柱

有位校长深有感触地说:“一位教师影响所及,仅仅是他们教授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并不受其直接影响。而校长却是全体学生所敬仰和模仿的对像,一个学生难以认识全体教师,但必然会认识校长。校长是全体学生的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校长是德才兼备、众望所归的理想形象……把校长当作自己心目中所向往、所敬仰的权威人物。”[24]这种发自内心深处、提炼了“校长之道”客观规律的至理名言,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校长是全校学生的崇拜者,这种“权威”是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是青少年“人生支点”中的顶梁柱。它可以影响和引导着他们走出人生“最为困惑”的迷惘时期,促使他们一步一地迈向灿烂辉煌的未来。校长“权威”的这种“顶梁柱”作用,还体现在与学生家长的不当教育方法以及社会不良势力对于青少年一代腐蚀的激烈抗争当中。当前,某些学生家长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打骂子女或者溺爱娇纵孩子;某些社会不良势力更是处心积虑、引诱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学坏”,这时,校长一定会勇敢地站出来,有理有据地积极支持学生予以抗争,走向光明人生。

2.“孩子王”的领头人与“人生支点”的引航者

校长既要利用自己的权威影响学生,又要利用特有的“孩子王”领头人身份,指导全校教师教书育人,从而成为青少年一代“人生支点”的引航者。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的任务是“通过教员使学生进步并且丰富地进步”[25]。鉴于初中学生的教育特殊性,初中校长更应以“孩子王”领头人的特殊身份,指导本校教师以爱为重、以德为先,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沂蒙山区兴蒙学校校长胡美山说得好:“后进生是老师教出来的”,“后进生可教”,“好的老师可以让后进生消失”[26]。说明物及两面,悖反兼备,“好的学生”与“不好的学生”都是从学校里走出去,都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诚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27]

时至今日,怎样使“后进生消失”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严峻课题!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开始“厌教”,有些学生开始“厌学”了。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教育上“配错药”现象!初中学校的“后进生”不消失,各级各类学校的“后进生”不消失,未来公民素质何以得到提升?中华民族复兴何日梦想成真?

3.初中教育的思想家与“人生支点”的设计师

校长不是“教育行政官员”,不只是做些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而应是一名教育家。初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非凡复杂性,决定了初中校长不能原封不动地遵照“上级指令”行事,不能机械照搬地依据别人经验或过往陈规办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他甚至认为,校长的教育思想应该形成全校教职员工的统一行动,说:“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人员都全神贯注这些思想。”[28]只有当学校全员在校长提出的这种正确、前沿、明晰、鲜活的教育思想统领与指导下,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才会充满活力,卓有成效。

时下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校长鲜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多数人将自己的脑袋装在别人脖子上,错把“方针政策”、“法律规章”、“上级指示”乃至“他人经验”作为治理学校的“灵丹妙药”。校长不是思想者,不是教育思想家,是酿成“厌教”与“厌学”的根本病因,是导致“教育失败”与“学校危机”的主要祸根!

初中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中轴”,是树起人生支点的“核心”;初中校长是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中的“重要人物”,是树起人生支点的“精神动力”!夫如斯,不可不重视初中教育,不可不善待初中学生,不可不珍视初中校长和教师。

参考文献:

[1][7][13]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5.576.1691.

[2][3][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47.352-353.347.

[4][5]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588.588.

[8][9][10][11][英]Barbara Mac Gilchrist,Margaret Buttress.教与学的变革[M].郑莉,刘大鹏,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1.33.33.38.

[12]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681.

[14][15][16][17][18]贺纯美.中外名言金库[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50.49.50.46.47.

[19][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邬冬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5.

[20][美]戴维斯.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M].陆有铨,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4.

[21][英]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M].蒋一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4.

[22][捷克]夸美纽斯.创造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C]//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39.

[23][25]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06.787.

[24]王铁军,等.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47.

[26]陶继新.治校之道——20名校长的智慧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7][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28]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3)[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695-696.

The Stronghold of Life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YU Li-sen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Ningbo 3151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