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下经济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下经济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关节镜;交叉韧带;重建;半腱肌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a)-158-02
Arthroscopic reconstruction of cruciate ligament with semitendinosus tendon and gracilis tendon
CUI Bing,YOU Xian,HU Jian-wei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short-term results of reconstruction of PCL、ACL with quadruple-stranded semitendinosus tendon and to discuss the key points of the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Methods: 18 cases of ACL、2 cases of PCL ruptures were reconstrucled arthroscopically with quadruple-stranded semitendinosus tendon. Results: 20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2 to 12 months,without flexion limitation of knee joint,and the flexion of the knee joint >110°. Conclusion: Arthroscopicreconstruction of cuciateligamentwith quadruplw-strandedsemitendinosus tendon can result in limited invasion,strong graft and satisfactory clinical results.
[Key words] Arthroscopy;Posterior cruciate;Reconstruction;Semitendinosus tendon
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被公认为膝关节外科中常规、经典的微创治疗方法,疗效肯定。2005年1月~2008年8月, 丹东市中医院骨科在关节镜下采用4股半腱肌肌腱和微型纽扣钢板重建交叉韧带20例,取得良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30~60岁,平均45岁。12例为交通事故伤,8例为运动损伤;18例为前交叉韧带(ACL)完全断裂,2例为右交叉韧带(PCL)断裂。所有病例均不合并膝关节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所有患者经临床体检和MRI检查确诊。
1.2手术方法
常规膝前外侧入路,插入关节镜顺序检查,明确交叉韧带损伤程度及合并损伤。对半月板破裂行部分切除,对滑膜炎病灶行病灶清除。观察髁间窝情况,如果狭窄则将其扩大成形,清除交叉韧带断裂残端和髁间窝瘢痕组织。移植物的获取及准备:屈膝90°,自胫骨结节内侧15 mm、近侧5 mm开始,向远侧作长约4 cm纵向切口。分离显露出半腱肌肌腱,并向近侧潜行分离至肌腱肌腹交界处,用肌腱剥离器切取肌腱(一般24 cm以上)。将肌腱对切成两段,用不吸收缝线将两段肌腱两端编织缝合,再将两段肌腱对折成4股。测量4股肌腱直径,用大于60 N拉力进行肌腱预牵张,时间5 min以上。骨隧道建立及肌腱的植入固定:①ACL重建:屈膝90°,从膝前内侧入路插入胫骨隧道定位器钻胫骨隧道,隧道内口中心定位于胫骨内侧髁间棘顶点前7 mm,即冠状面上位于内外侧髁间棘中央。胫骨隧道外口位于胫骨结节内侧1.5 cm、胫骨平台下4 cm处。先钻入导针,确定出针部位良好后,沿导针钻胫骨隧道。从胫骨隧道插入股骨隧道定位器,钻股骨隧道。股骨隧道内口定位于髁间窝外侧壁后上方(左膝1点位,右膝11点位),中心距髁间窝后口5 mm。膝关节屈曲90°,钻入导针,再利用空心钻顺导针钻出股骨隧道。②PCL重建:将胫骨定位器置于胫骨后窝,关节线平面下10 mm处,自胫骨结节下缘平面前内侧呈45°角打入导针,沿导针钻直径与移植腱相同的胫骨隧道;置入股骨定位器于股骨髁间窝内侧壁,右膝1∶30~2∶00,左膝10∶00~10∶30,距软骨缘6~9 mm,向股骨内侧髁打入导针,沿导针给钻股骨隧道。测量两隧道内口距离,即肌腱在关节腔内长度(一般为21~24 mm),根据肌腱段长度计算出肌腱在两端骨隧道内的长度。用导针将牵引线及翻转线贯穿两隧道,纵向将微型钢板和相连的聚乙烯带及肌腱拉入股骨隧道,在微型钢板完全拉出股骨隧外口时转为横向,完成韧带股骨端固定。屈膝40°,将韧带胫骨端缝线绑在胫骨隧道外口纽扣上,完成韧带胫骨端固定。镜检重建韧带与髁间窝无撞击后,关闭切口。术后完全伸膝位石膏固定1周,拆石膏后使用支具固定,并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要求术后4周内,恢复膝关节屈伸功能。
2 结果
本组随访2~12个月,平均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发生。均无膝关节不稳、膝前区疼痛、关节间隙磨擦感、伸膝活动受限(屈膝活动度110°~120°,平均115°)。Lachman检查阴性19例,Ⅰ度阳性1例,均为硬性终止点。
3 讨论
ACL、PCL重建有多种手术方法,一般采用自体材料,主要包括骨-髌韧带-骨和半腱肌腱。研究表明,应用自体骨-髌韧带-骨进行重建,有引起髌骨骨折的危险,并可导致髌韧带挛缩,另外存在膝前疼痛发生率高以及韧带固定不可靠等缺点。4股半腱肌理论上相当于正常ACL、PCL强度的3倍,用其重建交叉韧带强度可靠。半腱肌取材方便,取材后对膝关节影响小。相对于自体骨-髌韧带-骨重建,手术操作更简便、创伤更小。
手术要点:①利用半腱肌肌腱,在保证重建韧带长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增加重建韧带的股数或者直径(一般为4股,直径8~10 mm),以确保重建韧带的强度。②通过大于60 N拉力进行预牵张,克服韧带的黏弹性。③胫骨隧道内口和股骨隧道内口的定位要准确,胫骨隧道内口过于偏前或股骨隧道内口过于偏前或偏下,都会影响重建韧带发挥稳定作用。④分别在屈膝40°位和伸膝位拉紧肌腱不同部分进行胫骨端固定,有利防止韧带松弛。
交叉韧带重建术成功的关键是保持移植韧带在膝关节屈伸活动中等长及移植韧带有合适的张力。ACL重建中股骨隧道则尽可能地偏后,后缘保留宽约1 mm骨质即可。髁间窝也必须要予充分的修整成形,若狭窄,膝关节将反复撞击移植韧带,造成韧带断裂。骨隧道出口的边缘应尽量锉圆滑,避免对移植韧带的损伤。在肌腱缝线端打固定结前,反复伸屈膝关节,进行等长检查和撞击试验,避免移植韧带松弛,导致手术失败。
ACL、PCL重建后需要进行严格、系统的康复训练,一般在6周左右可恢复正常的膝关节活动。术后3个月内,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造成重建韧带断裂。
总之,关节镜下采用半腱肌肌腱和微型纽扣钢板重建ACL、PCL较传统方法有较多优点:移植物强度大、植入简单、固定可靠、镜下操作创伤小、并发症少,结合术后正规的康复训练,膝关节功能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Lysholm J,Gillguist J.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Am J Sports Med,1982,10:150-154.
[2]Francis A,Thomas RD,Mcgregor.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s:reconstruction surgery and rehabilitation.A nation-wide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J].Knee,2001,8:13-18.
[3]刘智华,余楠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3,24:10-12.
[4]赵金忠,蒋,沈灏.关节镜下采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后十字韧带[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129-132.
[5]Muller W.The knee,function and ligament reconstruction[M].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83.236.
[6]崔润河,刘建平.低场MRI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129.
林下经济总结范文2
邝卫华是炎陵出了名的黄桃种植能手,他的黄桃种植不仅为自己创造了富裕生活,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2009 年,他用林权抵押贷款50 万元成立了平乐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黄桃产业走上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合作化经营的道路。目前,合作社有成员280人,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个,黄桃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黄桃面积700 多公顷。
海拔1300多米的龙溪乡仙坪村,几年前还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到千元的贫困村,而现在却是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富裕村,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源自于林下种植高山水果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当地的村民说:“以前谁都不多看一眼的闲置林地,现在可都成了人人想争取的‘香馍馍’,这个‘用武之地’可是我们增收的新渠道。”
十都镇密花村,是一个翠竹环抱的秀美村庄,而青青竹林中,一只只土鸡在自由的觅食,密花土鸡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以这样一幅和谐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该合作社参社农户达96 户,土鸡养殖存栏8000 只,年产土鸡50000 只以上,预计可直接给农民增收224 万元以上,人平均增加收入2240元。
林下经济总结范文3
关键词: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019-02
1 林下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经济模式使林地成为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促进林、种、畜、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下经济产业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主要通过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基本模式,选择适合林下种植以及养殖种类进行合理搭配。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林、农、牧等产业链条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复合高效的独特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改单一的木材生产模式为林禽、林菌、林畜、林间种植等复合经营模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2.1 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茹、双孢菇、鸡腿菇、毛木耳、金针菇、鲍鱼菇等食用菌,其主料为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轮种,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收益高,是荫蔽林地种植的首要模式。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作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
2.2 林禽模式
可林间种植牧草发展奶牛、肉用羊等养殖业,也可在林内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放养羊、鹅、鸡等。林牧模式是一项投人少、产出多、见效快、效益好的致富项目。应注意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气候、土城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2.3 林-草-牧复合经营模式
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卢梅克斯等优质饲草,年收3茬,可出售鲜饲草,也可放养畜禽,这种牧草不仅可以在幼龄林下套种,也可在郁闭的中龄林、近熟林下套种。
2.4 林药模式
在林荫下种植耐荫性的中药材,如白芍、金银花、丹参、柴胡、板兰根等,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每亩年收入可达数千元。
2.5 林粮模式
林粮模式下,农作物种植以绿豆、豌豆等杂粮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饮食对小杂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2.6 林油模式
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2.7 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也可根据生长季节差异选择品种,如利用冬春季节林间光照种植蒜苗、菠菜、圆葱等蔬菜。
3 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条件下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而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可以开拓新的增收渠道。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同时也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途径。
3.1 技术支持问题
我国当前林下经济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关于种植以及养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态系统,关于林下放牧和养殖对林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还基本上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基础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没有针对林下不同经济模式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并提出可操作的具体的技术规范。
3.2 管理科学性问题
目前在实践中,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一般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初级产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产业链条不完整,容易造成生产无序化,缺乏品牌经营渠道的情况。再加上缺乏统一管理,没有科学技术指导,导致掠夺式采集,打破了生态平衡,使植物资源得不到休养生息,部分资源逐渐趋向枯竭。加之在管理上缺乏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分布,例如,林下养殖在区域分布不合理、局部或者总量养殖数量失控,就可能会造成动物疫病防控和生态环境冲击等问题。
4 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对策
4.1 合理规划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当前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同时形成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
4.2 政策扶持,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要制定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或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动性。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建立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项管理规章等。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强指导,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4.3 实施标准化安全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一批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形成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培育林下经济农产品品牌。通过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积极倡办和扶持各种专业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配合企业联系农户,扩大基地,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4.4 强化科技支撑,提供技术服务
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根据区域性林地特点和生物安全需要,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区域,制定林下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立足以生态为基础,建立林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林地生态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2] 吴建军,严力蛟,李全胜.发展中国家农林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2):221~225.
林下经济总结范文4
关键词:国有;宜阳;林场;经济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41
1 林下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当前现状
林下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和加工、三类型多种模式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1.1.1 林下种植
林农在经济林、用材林林下种植金银花、防风、板蓝根、血参等中药材和香菇、平菇等食用菌,充分挖掘现有林地潜力,增加林农收入。
1.1.2 林下养殖
主要有林―禽、林―畜、林―蜂3种模式,养殖种类有土鸡、猪、獭兔、蜜蜂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1.1.3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橡籽、橡壳、拳菜、韭菜、野生木耳等。但是从总体来看,全县林下经济发展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的发展阶段。
1.2 主要依据
政府引导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各项涉农资金要向林下经济发展倾斜。县林业部门积极宣传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带动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突出特色,积极建设示范基地。建立了林药示范基地,林畜示范基地等一批有影响的林下经济发展基地。花椒林药间作、林下养猪,通过示范带动,加快了林下经济发展步伐。
1.3 存在的问题
规模小、效益低。――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林下经济产品杂乱,各类产业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支持,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流通渠道不畅通,与市场对接不准确。林下经济发展缺乏长远规则,缺乏成熟的经营模式,各种类型林下经济组织尚处在初级阶段,适应市场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产品加工、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格局还没形成。
2 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路
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有林场改革为动力,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前提,以促进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宗旨,紧紧围绕生态强县建设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建立基地,培育龙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使其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林农收入,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2.2 林下种植区
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林木遮荫效果和药材、菌类的喜荫特性,在林间空地上种植耐荫的药用植物和菌类,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共选择林―药、林―菌、林―桑3种种植模式。
2.2.1 林―药模式
刺槐―连翘种植。在朱顶石管护区刺槐疏林地、刺槐幼龄林地,林下间作连翘。选择部分土层深厚的宜林荒地,采取刺槐+连翘+侧柏的种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核桃―防风种植。在朱顶石管护区,选择2010年来种植的核桃幼林,林下间作防风。核桃―金银花模式。在朱顶石管护区种植核桃幼林,林下间作金银花。
2.2.2 林―桑模式
选择部分幼龄林地,林下间作果桑。
2.2.3 林―菌模式
在板桥管护区,选择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小气候环境,在郁闭的林下发展食用菌生产,种植香菇、木耳等食用菌。
2.3 林下养殖区
2.3.1 林―蜂模式
充分利用管护区林下丰富的山花资源,在蜜源充足的地方,林地内箱养蜜蜂。
2.3.2 林―畜模式
在管护区护林点林下经济建设区,利用丰富的栎树资源和其它森林资源,采用圈养方式在林下饲养猪、兔等。
2.3.3 林―禽模式
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杂草多和空间大的特点,在护林点利用森林资源,林下养鸡等。即丰富了周边人民菜蓝子也为林农增加了经济收入。
2.4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区
2.4.1 种子采集模式
在花果山乡、上观乡,利用丰富的栎树资源,采用人工方式采集橡籽、橡壳资源。
2.4.2 林下野菜采集加工模式
主要有林下种子采集加工和野菜采集加工2种模式,国有林场,区域内森林资源丰富,林下产品种类繁多,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由来已久,充分利用栎树资源,采集橡籽、橡壳、和林下野菜,建立龙头企业,以现有花果山山野菜公司为龙头,在花果山乡、上观乡采集林下野菜资源。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在林业局设立相应的职能股室,配备精干力量,开展相关工作。县林业局要将发展林下经济纳入林业建设的指标体系,摆上全年林业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年初落实计划,年中观摩评比、督导检查,年末考核验收。
3.2 落实相关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发展林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包括林地使用政策、收益分配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切实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政策问题。
3.3 增加资金投入
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有关发展林下经济的各项资金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林下经济建设项目,获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
3.4 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国内外林下种植养殖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消化吸收,开发创新。保障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产品质量标准。
林下经济总结范文5
摘要:在林下经济发展趋势下,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为林业生产力发展提供优势。因此,在本文中,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趋势
林下经济在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林业发展具有明显效果。因此,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积极发展,需要将市场因素、科技因素作为支撑,促进生态农业模式的协调进步。
一、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生产形态已经转变了传统方式,主要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与森林景观利用。对于林下种植来说,是在林木封闭前,对农作物进行间作,保证复种指数与综合效益的提升。当树木在休眠时期,由于落叶时期不同,可以种植秋种春收作物,促进林地利用效率的稳定提高。采用既定立体组合,将行距固定的作物进行间接种植,保证林木更加繁盛,作物更丰收,一般情况下,林下种植主要为林菌模式、林粮模式、林菜模式、林草模式、林花模式、林药模式、林茶模式以及林果模式。对于林下养殖来说,是利用林下空间实现立体化养殖,特别是禽类、畜类等,一般是按照养殖内容对不同模式进行划分的。对于林下采集加工来说,林下产品的采集与加工是对林下的相关林业产品进行采集,采用加工过程,能够提高产品的自身价值。例如:爱竹笋、山野菜等,这些产品与传统的食用产品相比具有加大优势,在对其加工后,将食品进行包装,并带入到市场中进行销售。对于森林景观利用,是林下发展良好环境优势的主要体现,主要对一些休闲景观的服务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进行开发。该模式在林下经济发展,不仅具有较高价值,经济增长与社会效益也比较大,特别是产业链的不断延长,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1]。
二、 林下经济发展趋势
在林权改革后,农民对山林进行了自主支配,并获得经营权,给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热情。林下经济能够为退耕还林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建设,使农民增加更多收入。目前,在发展形式下,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大多数的经营方式为散户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因此,新形式发展下,需要为其提出有效的实施对策,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符合林下经济发展的现代要求。所以说,为林下经济发展趋势提供相关的实施对策,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
(一) 创新经营模式
林下经济模式的形成能够利用林下自然资源进行种植、养殖,并带动各个领域的加工与服务,所以,不同的模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为了促进经营模式的创新性,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特点和发展优势,对其因地制宜,保证能够利用多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在农林复合模式下,需要根据市场因素作为导向,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与探索,实现运行机制的创新性,这样不仅能将林下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还能推动林下经济的积极发展[2]。
(二) 推动产业化发展
实现规模性发展能够促进产业化的形成。其中,可以将家庭林场、产业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要素,推动示范基地的形成,保证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形成,这样才能在产业化发展趋势下实现集约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还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发展特色,促进产品特色的形成,保证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专业化水平。还需要鼓励规模化基地的形成,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综合方式,保证品牌效应的充分形成。建立多种专业协会,实现基地与农户之间的结合性,使经营者与农户都能积极参与到经营工作中,保证区域经济的形成[3]。
(三) 提供技术支持
促进科研的积极开发,为其提供技术支撑。林下经济是一项技术密集性产业,所以,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促进新成果的转变,这样才能为林下经济提供更高效率。目前,我林下经济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为技术,因此,需要各个政府引导企业与一些学校、单位进行合作,促进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不仅如此,可以积极鼓励一些科技人员参与到林间种植工作中去,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积极引入,在该引导与实践中,促进了技术使用的先进性,为林下经济发展也提供了更大的技术支撑[4]。
(四) 提供政策支持
加强政策支持,促进服务工作的形成。各个政府需要加强服务工作,促进林业组织的积极发展,需要保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还需要加强林权改革配套政策的形成,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将林地的发展地位充分体现。在发展初期,需要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性。同时,需要将社会资本引入到林业发展中去,保证金融配套政策构建的完善性。
总结: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森林资源为主的,将市场要素、科技要素作为主要依托。发挥林下经济资源,促进生产经营的复合发展,能够促进生态农业模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连刚,支玲,王见等.林下经济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3,33(6):562-567.
[2] 魏吴琴,支玲.我国林下经济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5(5):31-33.
林下经济总结范文6
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整体推进促发展
东海县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存在地域差异,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匀,产业基础强弱不对等,农民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发展林下经济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多种产业模式齐头并进。为此,东海县在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上进行了充分而深入地调研和思考,做到了总体掌控、分区规划、科学布局,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东部的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适宜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和林下养殖业,主要以森林旅游、农家乐及林下养羊、养鸡等为主;中部林地面积小,林地资源少,但当地花木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发展立体栽培花卉苗木为主;西部林地分布零散,地势平坦,适宜林下套种,主要以发展林下药材种植、食用菌生产及各类林农间作为主。各区均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典型示范,规模带动,整体联动聚合力
林下经济发展之初,多由农户或林农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导致大多数农户或林农等待观望。因此,扶持好典型,抓好大户带动就显得尤其重要[1-2]。
在典型带动方面,东海县通过培育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示范带动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温氏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来带动发展林下养鸡业。该集团在东海县林区农村已经拥有养殖基地10余处,带动养殖户5 000余人,为养殖户增收6 000多万元。在规模带动方面,主要是组建农林专业合作组织,改变单、小、散局面,大力推行集群发展,努力扩大品牌影响和经济效益。目前,东海县林农合作组织发展已初具规模,全县各类林业合作组织达50多家。
3扩面融资,破除瓶颈,多元投入保壮大
林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同样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3]。为突破资金瓶颈制约,东海县采取多渠道注水的办法来融资发展。主要是县财政奖励一点,向上面争取一点,集合社会资金解决一点,林权抵押贷款支持一点,保险理赔补偿一点。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东海县财政每年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典型示范户、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县、乡两级政府和各部门通过项目积极向上级对口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吸纳民间融资。近年来,社会各界投入流转山林的资金已达1.2亿元,投入林下经济的资金已达0.6亿元。此外,主动对接银信部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帮助广大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东海县已与江苏银行等3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已有26家资金不足的林下经济发展农户与合作社通过林权抵押的方式贷款800多万元,注入到林下经济发展项目中。全县84%的林农参加了政策性森林保险,其中有2家林下经济的林户在灾后及时得到了理赔金。
4分类引导,规范服务,创新发展增效益
林下经济要发展壮大,必须走规范化、标识化发展之路[4]。为做好规范、引导,东海县对全县林下经济和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针对林畜、林禽、林菌、林苗、林药、森林旅游和林蔬、林粮等多种经营项目和模式,分别进行指导与帮扶,促使其在规范有序的生产中不断壮大。县乡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在林地的集中使用、供水、供电等方面,加大协调和扶持力度,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培训等服务,走科技兴林的道路,是林下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东海县农牧、林业等部门在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搭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开发与服务机制。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
询和技术培训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大技术保障力度。
东海县林下经济发展通过创新生产模式,既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林地资源的主体优势,又给广大农户和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初步形成了一批知名的品牌农副产品,如东海老淮猪肉已经成为有名的地方特产,销向全国。东海林下土鸡享誉在外。同时,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如东海县丰泰果品有限公司通过流转承包李埝林场林地逾400 hm2,3年发放当地零散劳力工资和专业队劳力工资达300余万元。2011年,当地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达2 600多元,林下经济收入占50%。
5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兴林富民助和谐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不一定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一定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始终贯彻在东海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当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优势,东海县一方面从2010年起每年主动减少采伐计划逾8 000 m3;另一方面,加大了林地综合开发、发展林下经济的力度。在自然生态方面,东海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李埝林场国家森林公园、西双湖湿地公园等成为该县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社会生态意识培养方面,林下经济的发展,使广大林农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扩大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了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同时,还改变了农村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下经济的发展真正成为带动东海县林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
6参考文献
[1] 王虎,夏自谦,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2] 江昌志.祁门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