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资债券的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资债券的风险范文1
关键词: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及金融的发展,我国债券发行变革得到推进,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也受到企业的欢迎。债券融资不仅能够使企业筹款成本下降,优化资本配置,还能转移和分散投资风险。债券融资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平台。但这种投资平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要求投资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及管理能力。本文从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入手,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企业债券融资现状
债券融资能够为企业筹资提供良好的途径,有利于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和资本配置,有利于降低企业金融风险。随着金融业及债券融资的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量大幅上升,债券品种及发行方式也大幅增加,债券存量及发行规模等也有极大提升。同时,债券融资市场得到完善和不断变革,且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尽管如此,我国债券融资仍处在发展初期,在规避风险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市场作用尚未能充分发挥。当前,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符合债券发行条件均能发行债券,使债券发行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企业可以以短期债券、集合债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还能够按照债务偿还及融资计划来发行长期、短期及中期等形式的债券。债券发行是可以采用抵押、担保、无担保、经营权、使用权抵押等形式。尽管企业债券融资取得极大成就,但其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现行市场及企业发展需要。尤其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其交易机制及市场紧密度、参与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债券市场运行效率还相对较低。这表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变革,以适应经济及企业融资需求。
二、企业债券投资存在的风险
(一)收益风险
高收益是企业投资债券的主要目的,通常情况下,企业 债券收益明显高于银行存款收益,且相对较为稳定。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多为平台债和产业债,这类债券的融资具有一定公益性,偿债能力存在不足的风险。而此类债券占企业债券存量的90%以上。若从政府融资平台偿还能力上看,该平台的偿还能力非常有限。相关调查显示,将近四成的企业认为企业融资项目收益难以偿还融资债券应付的本息,企业资产报酬率低于债券发行平台的票息率,有些企业的回报率甚至更低。由此可见,企业债券投资的收益也是不稳定的,有时甚至要远低于银行存款利息。作为企业债券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这点。
(二)政策性风险
以前,平台债券融资中,地方政府成为债券发行企业的担保者,对该企业的偿债可以兜底。国务院在2014年下发文件要求地方政府不再行兜底性担保,要逐渐消化和置换掉平台类企业债券,并极快其转型发展,以增强债券融资的市场化功能。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债券存续期间的监管风险和债券发行中介机构的信用风险。企业债券的发行期限通常时间较长,如果出现信息不对等,披露不规范或不及时,就不能有效地保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导致债券偿还风险的增加。这主要是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甚至缺失,进而导致企业债券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导致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加大。此外,债券发行中介机构未能尽职尽责,信用等级不高,存在弄虚作假等现象。这里的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企业信用评级及债券承销商等机构。有调查显示将近两成的债券承销商不定期回访债券企业,对融资项目进展情况、企业偿还能力等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在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由于债券发行企业要向信用评级单位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给信用评级留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极易出现虚假评级及恶性竞争等现象。
三、应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的相应措施
(一)推进企业债券改革,鼓励境外融资
稳定企业债券投资收益就必须不断改革企业债券融资模式,使企业债券融资平台多元化,融资期限多样化。鼓励企业融资走向国际化,并以此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和推进企业发行企业境外债券。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发行审批手续,为企业境外发行债券提供服务。同时,对政府平台企业融资要防范其潜在风险,并构建风险管理及评估的机制,为企业债券投资降低风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强化金融市场分析,防范债券投资风险
企业债券投资者应关注政策对象和经济发展状况,认真分析市场,正确认识风险同收益间的平衡,根据自身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来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利用组合投资等投资的多样化来降低和弱化风险。同时应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投资,做好投资规划,实行短期、长期等不同期限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来分散和规避债券投资风险。
(三)构建信用环境,强化融资监管
企业债券投资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信用方面造成的。因此,应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并以此来强化企业债券融资监管,建立信用服务平台和公示、查询债券发行企业及其相关中介机构的专栏,对相关信息实行透明化管理,及时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及中介机构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对于无信、失信的企业及中介机构应拉入黑名单,并依法惩处其涉事人员的法律责任。企业债券存续期间应完善监管体系,及时规范披露发行债券企业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对筹资的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信息进行定期披露,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专人来接受企业债券投资人对第三方机构、发行债券企业的咨询及相关投诉,并及时会同有关部门查实处理。
总之,企业债券发行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对于企业债券投资者而言,应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并认真分析市场,根据自身能力来承受债券投资风险,并及时采取规避措施来化解和分散投资风险。同时,政府也应不断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债券融资的市场功能发挥,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和诚信体系,以规避债券发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为企业融资及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俊.企业债券投资风险控制技巧[J].中国农村金融,2014,17:65-66.
[2]洪艳蓉.公司的信用与评价以公司债券发行限额的存废为例[J].中外法学,2015,01:113-129.
[3]张明哲.透视民营企业债券违约风险[J].中国邮政,2016,06:36-37.
投资债券的风险范文2
关键词债券投资风险防范
债券投资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各种债券进行的对外投资,它是证券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债券按其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指债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动幅度,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与债券投资相关的所有风险称为总风险,总风险可分为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
1债券投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1.1不可分散风险
不可分散风险,又称为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政策风险、税收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1.1.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债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债券价格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政府对本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通常有一定的规划和政策,以指导市场的发展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政府关于债券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1.1.2税收风险
对于投资免税的政府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税率下调的风险,税率越高,免税的价值就越大,如果税率下调,免税的实际价值就会相应减少,则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对于投资于免税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所购买的债券被有关税收征管当局取消免税优惠,则也可能造成收益的损失。
1.1.3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市场利率的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债券是一种法定的契约,大多数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会吸引一部分资金流向银行储蓄等其他金融资产,减少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下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部分资金流回债券市场,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上涨。同时,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则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其利率风险也相对越大。
1.1.4通货膨胀风险
由于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债券价格也会上涨,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会使他们忽视通货膨胀风险的存在,并产生一种错觉。其实,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也会下降,当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时,就会造成有时候即使我们的投资收益在量上增加了,但在市场上能购买的东西却相对减少。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到超过债券利率水平,则债券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到低于原来投资金额的购买力。
1.2可分散风险
可分散风险又叫系统性风险,是指某些因素对单个债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回收风险、再投资风险、转让风险和可转换风险。
1.2.1信用风险
当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为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公司债券中,公司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支付本金和利息,则债券投资者就会承受较大的亏损,就算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良好,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它存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可能性,若真有这种可能,该公司的还本付息能力就会下降,那么就会发生它不能按约定偿还本息,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
1.2.2回收风险
对于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债券票面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而发行公司提前收回债券,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从而产生了回收性风险。
1.2.3再投资风险
由于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将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0%,短期债券利率8%,为减少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6%,就不容易找到高于6%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再投资风险。
1.2.4转让风险
当投资者急于将手中的债券转让出去,有时候不得不在价格上打点折扣,或是要支付一定的佣金,因这种付出所带来的收益变动就产生了转让风险。
1.2.5可转换风险
若投资者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当其转成了股票后,股息又不是固定的,股价的变动与债券相比,既具有频繁性又具有不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在经过这种转换后,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将会增大一些,可转换风险因此产生。
2债券投资风险的防范
2.1合理估计风险的程度
在进行投资之前,投资者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分析投资对象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1)从宏观方面,必须准确分析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变动情况;了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趋势;关注银行利率的变动以及影响利率的各种因素的变动。
(2)从微观方面,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其次要对影响国债或公司债券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公司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充分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状况、发展前景和经营管理水平、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其中公司的信用等级状况可由专业的债券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完成,其余的各种因素必须依靠投资者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后,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的结果。
2.2全面确定债券投资成本
确定债券的投资成本也需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开展,债券投资的成本大致有购买成本、交易成本和税收成本三部分。
(1)债券不是免费的,我们要获得债券还须等价交换,它的购买成本在数量上就等于债券的本金,即购买债券的数量与债券发行价格的乘积,若是中途的转让交易就乘以转让价格。对附息债券来说,它的发行价格是发行人根据预期收益率计算出来的,即购买价格=票面金额的现值+利息的现值。对贴息债券,其购买成本的计算方法为:购买价格=票面金额×(1-年贴现率)。
(2)债券在发行一段时间后就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转让,如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还得交付自己的经纪人一笔佣金,不过,投资人通过证券商认购交易所挂牌分销的国债可以免收佣金,其他情况下的佣金收费标准是:每一手债券(10股为一手)在价格每升降0.01元时收取的佣金起价为5元,最高不超过成交金额的2‰。经纪人在为投资人办理一些具体的手续时,又会收取成交手续费、签证手续费和过户手续费。
(3)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税收成本,虽然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是免税的,债券交易也免去了股票交易需要缴纳的印花税,但我们投资公司债券时要交纳占投资收益额20%的个人收益调节税,这笔税款是由证券交易所在每笔交易最终完成后替我们清算资金账户时代为扣除的。
2.3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债券的投资收益包括利息、价差和利息再投资所得的利息收入。这仅仅只是其名义收益,即投资债券的名义收益=面值×持有年数×债券年利率+价差+利息,这里的价差在债券溢价发行的时候应该是负值。但实际上,收益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必须综合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或者说成通货膨胀因素,所以,当我们来计算实际收益时,还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率或价格指数,即实际收益=名义收益/价格指数,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2.4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
所谓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即自己单位或个人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数量,一般而言,我国大部分单位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十分有限,能用于债券投资的仅仅是一些暂时闲置的资金。采取期限短期化既能使债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又能取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由于所投资的债券期限短,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转让,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这种投资方式能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密切注意利率的变化,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但若是进行短期投资,就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反之,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2.5选择多样化的债券投资方式
所谓债券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别投资于不同种类的债券,如国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等。各种债券的收益和风险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将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种债券可能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把所有资金全部用来购买国债,这种投资行为尽管非常安全、风险很低,但由于国债利率相对较低,这样做使得投资者失去投资公司债券所能得到的高收益;如果全部资金用来投资于高收益的低等级公司债券,收益可能会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会遇到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最终连同高收益的承诺也可能变为一场空。而投资种类分散化的做法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目的。二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上,投资者手中经常保持短期、中期、长期的债券,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部分即将到期的债券,当它到期后,又把资金投资到最长期的证券中去。假定某投资者拥有20万元资金,他分别用4万元去购买1年期、2年期、3年期、4年期和5年期的各种债券,这样,他每年都有2万元债券到期,资金收回后再购买5年期债券,循环往复。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方便,能使投资者有计划地使用、调度资金。
总之,债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那么,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对各类风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其加以测算和衡量,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规避风险,力求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益最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C·范霍恩.现代财务管理(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伯恩斯坦,达摩达兰.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投资债券的风险范文3
关键词: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10―0033―04
一、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
近年来,随着债券业务市场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展和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债券业务对银行业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同我国金融领域中的其它部分一样,我国债券业务正向市场化有序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类型日趋多元化,债券种类呈现多样性,信用层次不断丰富。从债券发行人看,范围由2004年的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延伸到目前的铁道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从投资范围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由2004年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和商业银行用于补充资本的次级债扩大到政策性银行债、普通金融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地方政府债等十余个品种。从债券投资者看,目前已有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财务公司和企业等类型的投资者,且户数在2009年末已达9247家,较2004年末上升了132.16%。从市场容量看.整个市场2009年累计发行债券4.9万亿元,年末债券托管额达13万亿元:分别较2004年和2004年末增长106.66%、182.61%。
受政策、市场和自身特点三方面因素影响,银行投资债券市场的意愿较高。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促使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被严格控制,债券市场进而成为银行配置资产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存款准备金的连续上调也促使银行增大了对流动性资产的配置。上述现象在2008年及之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均曾反复出现。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改善了银行债券投资的市场环境。债券市场参与者量上的迅速增加和类型上的多元化,为银行提供了更多不同投资取向的交易对手,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债券发行量的扩大则有利于银行更自由地调整资产结构,使银行的资产管理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三是银行制度成为投资债券的内在因素。在我国分业经营的管理制度下,银行的资产配置受到严格限定,使债券成为除信贷投放外另一重要资产配置方式。这对小银行业机构尤为明显。此类银行均存在经营规模狭小、营业网点不足、产品创新乏力、营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市场狭小,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利润偏低的市场背景下,处于竞争优质客户乏力,培育小客户成本过高,无力独自研究和推出新产品的不利地位,限制了贷款业务的发展。相对而言,银行间债券投资业务具有经营成本低廉、参与者市场地位平等、交易可控性强、不需营业网点支持、利息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有效规避了小银行的市场竞争短板。并可使其通过对债券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兼顾资产流动性需求。
二、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风险
我国债券业务还处于新兴发展时期,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风险的控制更多依靠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债券发行人和市场参与者严格的准人限制这一行政审批手段。债券风险管理相对于业务发展尤为迟缓,更难以抵御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债券风险。
(一)风险投资策略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近年虽已展开了对债券市场的分析研究,但受专业人才缺乏、内外信息资源不足的影响,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单项业务或局部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足以从全行视角出发为债券投资提供系统性的前瞻指导,未能对债券业务的发展方向、规模、种类、期限配置制定长期规划,致使银行债券业务缺乏市场定位,无法形成明确、持续的具体措施,影响了抵御市场波动的效果。尤其在当前经济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国家各项调控政策连续推出,对银行资产负债的配置提出较大挑战的情况下,银行的风险投资策略仍停留在相机决策的被动境地,凸现了市场、政策研究能力的薄弱。
(二)风险管理制度缺失
在业务规范上,多数银行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能全面覆盖债券业务各风险环节的管理制度,未能针对债券业务特点制定操作性强的自营业务、业务、代持业务具体细则或业务流程;未健全债券投资业务有关的授权管理、授信管理、业务操作程序、计量分析、会计核算、绩效考核、检查监督等管理制度;未建立重大市场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的资金业务相关管理办法中,缺乏对债券投资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压力风险测试的规定,特别是小银行对债券投资总体规模无明确限制,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日常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货币市场业务的各项内部制度。而此类制度的内容亦多为各部门的职责规定,无可用于具体操作的风险量化指标,客观上难以在部门和岗位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投资管理的约束力。在投资决策上,银行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未形成以债券种类、期限、价格和市场利率等因素为基础综合评定的决策机制。上述制度的缺乏使债券业务的操作和风险控制更多体现为决策者的个人偏好,而难以保持持续、稳健的做法。此外,对账制度有欠缺。部分小银行虽在《资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对账管理作出一些规定,但未细化对账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对账责任人,也未按照会计核算管理的基本要求逐日进行账实核对。资金中心与托管机构对账,通过台账与托管机构按面值对账,但无对账单。
(三)风险管理能力不高
一些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还较弱,虽有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债券风险,并开始逐渐引入市场风险计量模型、限额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技术支持,但受人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和工作不专职的影响,在实际监控中未能实现风险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没有建立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亦未在压力测试基础上制定出应急处置方案,制约了风险监控的效果。一些债券业务交易性明显的银行未能建立与自身交易性业务频繁相适应的止损制度,亦未依据业务总量、债券种类、期限等因素提取损失准备金,建立补偿机制。此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稽核审计空白。按照内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涉及任何业务都应纳入监督管理范围。但部分银行稽核部门未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业务制度建设、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内部稽核检查:对反复套作的风险控制不够严格。金融机构通过购买债券进行质押式回购融入资金、再购买债券反复套作放大风险。当市场利率出现较大波动时,利率风险成倍增加,从而引发资金流动性风险。
(四)内部监督机制虚化
一是岗位设置交叉。债券业务岗位设置应按前台交易、风险控制、后台审核与清算的岗位进行业务操作。部分银行未定人定岗,分工不明确,交易人员既负责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业务,又负责
后台复核,前后台未能按要求严格分离,存在混岗操作和“一手清”现象。二是风险管控不到位。部分银行未按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资金中心未建立u盾、密码检查登记簿、印章使用登记簿,且印章使用责任不明确,密码更换无记录、不及时,保管不合规。三是短期逐利性较强。频繁的债券买卖在一些银行已成为日常现象。有的银行频繁通过出售、购回的形式让交易对手代持自身债券,借以推高债券利率,实现更高的债券收益率;有的银行频繁进行债券买卖,以获取价差收益。大量的交易使得一些银行1年的债券买人卖出总量高达其年末债券余额的30倍以上。四是债券业务风险管理在很多银行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日常监督中,一些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未督促过高级管理层改进对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亦未拟定出相关风险约束指标;稽核审计等风险管理部门未对债券业务进行过全面检查,也未提出过风险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意见、建议。
三、防控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授权授信办法。包括货币市场业务管理办法、货币市场业务操作规程等业务制度;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市场风险止损办法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市场风险审计制度等。在授权授信制度方面,制定各项业务品种的限额额度和风险敞口额度,明确授权流程和授权业务种类以及可以交易或投资的金融工具等,从制度上规避市场风险的发生。二是完善市场风险的管理流程、架构和信息反馈制度,明确银行内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市场风险的管理部门要定期写出交易类账户市值重估报告和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报告应采用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方式,纵向为向管理层报送,横向为向前台传送反馈,以更有利于市场风险的分析和控制。银行内部稽核部门要定期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职责明确,分工明晰,使市场风险的管理更加具体,落到实处。三是制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中小银行要本着风险管理战略和全行经营战略一致性的原则,考虑自身市场风险承受度、风险识别控制能力、交易规模、复杂程度等因素。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目标。在债券投资中,平衡收益与风险关系,主动采取措施回避市场风险,以减少或避免由于市场风险所引起的市值损失,同时要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市场风险资本占用,避免盲目扩大投资,放大市场风险。四是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完善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程序。根据《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划分银行类账户和交易类账户,构建债券组合管理,使用模型每日对交易类账户债券进行市值重估、在险价值分析、关键年期久期分析和收益率曲线分析等。定期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为市场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强化内控防范操作风险
一是增强审慎经营理念控制投资规模。在日常的债券业务操作中,准确解析货币政策趋向,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同时持有合理数量的债券,确保债券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债券投资业务要确保正常支付结算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资本实力、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各项业务之间的可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设定适当的债券投资业务总量控制目标。要密切关注宏观政策的变动及可能对债券投资市场产生的影响,严格债券滚动投资管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放大倍数,严防因债券投资规模过大而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要根据风险承受能力。明确债券投资选取标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组合,分析投资风险,跟踪监测风险变化,不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合理设立止损点。二是加强业务规范化管理。银行要建立债券投资业务授权管理制度、债券投资风险评价办法、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方面的制度及管理办法,同时按照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其他合规渠道进行债券投资。按规定办理托管手续。三是对重要岗位进行分离。对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等业务要明确专人负责,后台复核人员与前台交易人员必须分离,做到权责清晰、相互监督,防止出现混岗和“一手清”现象,同时要明确专门的部门或风险控制人员负责的风险监控,加强计算机管理,实行分级授权和岗位约束,切实防范投资业务操作风险。四是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债券投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操作人员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督促业务人员依法合规操作;规范会计核算,按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加强日常对账工作,严格按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准确核算债券投资业务,提足风险准备。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效力,使稽核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稽核监督的质量和频率,每年至少对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以及有效性进行一次独立的审计和评价,对违反内控制度的部门和个人严肃处理。五是银行要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风险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债券投资业务培训班、建立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定期分析制度等,帮助债券投资交易员及时了解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掌握市场政策、信息和交易技巧,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防控水平。
(三)细化债券投资业务的监管要求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04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城市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08年底前达到本指引要求,处于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需要,市场风险的管理迫在眉睫。此外,银监会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系统要求,但银行在监管部门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从降低成本,简化程序考虑,将风险管理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鉴于近年来银行债券投资资产业务规模的迅速增大。其缓慢提升的管理水平已无法适应风险控制的需要。对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出台细化的监管规定,促进银行提高债券管理水平。一是将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化。在综合考虑市场风险、银行投资情况和成本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从简至繁分阶段建设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逐步细化管理架构和强化技术手段,由各行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投资规模和交易类型建设对应阶段应拥有的风险管理体系。此后,在自身风险管理体系未达到下一阶段之前,银行的债券投资不得超出本阶段设定的范围。二是将债券业务风险管理规定量化。依据银行风险总体情况,以指标形式明确市场风险资本的配置要求,框定投资的比例、结构、范围,限定风险限额、止损限额的最低要求,并确定开展压力测试的间隔期,强化对银行的监管约束。
投资债券的风险范文4
[摘要]巨灾风险债券的契约条款是债券交易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载体。基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应的一般原则,必须在理顺债券运行中多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因为巨灾风险债券的条款设计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也不例外的在于如何平衡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债券的顺利运作。但是,在进行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设计时,必须比较巨灾风险债券在现金流结构、信用结构和期权结构上与一般债券的异同,在债券契约条款设计中应包含一些限制性条款,以便巨灾风险债券的契约条款的科学性。
无论何种融资契约,其合同条款只是表象,也即契约关系的外部载体,契约背后反映的实质上是其所承担的权利义务关系。正因为如此,融资契约条款设计的目的也就是契约双方(或多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平衡。巨灾风险债券的条款设计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也不例外地在于如何平衡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债券的顺利运作,达到双方各自交易的初衷。本文基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应的一般原则,对以履约保证机制为重点的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设计机制问题进行了一些探析。
一、巨灾风险债券的契约条款设计概览
巨灾风险债券(catastrophe bond)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巨灾事故频繁发生且损失幅度剧增的大背景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art(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工具,它由(再)保险公司(或其设立或指定的spv,即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 vehicle)发行,收益取决于该公司或整个行业的巨灾损失状况。与普通债券不同的是,巨灾风险债券本金的返还与否依赖于特定事件的发生:若在期内未发生约定的巨灾事故,发行人按约向投资者还本付息;若发生预先规定的触发事件(triggering event),则发行人向投资者偿付本金或利息的义务将部分乃至全部被免除,债券发行人将运用该笔基金进行理赔。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风险证券化工具,巨灾风险债券的出现不仅增强了保险业的承保能力,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从分散化投资组合中获得较高收益的有效途径,对保险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已成为迄今为止运作的最为成熟和广泛的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我国自2006年起也开始初步筹划相关的地震风险债券的运作。
根据企业契约理论中有关所有制、治理结构的一般论点,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应。企业的融资活动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因而融资契约的设计也理应遵守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据此,又结合当前理论界主流的债务契约设计理论,企业融资契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种能使剩余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的最优契约,以在投资者和股东之间合理地分配现金收益流,或在特定情况下及时地将企业的控制权由企业内部转移到债权人手中,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使投资者愿意提供足够数量的资金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一言以蔽之,融资契约的条款设计要解决两个问题:现金收益流的分配以及保证履约机制的设置。
由于巨灾风险债券的发行主体spv一般由政府或旨在通过巨灾风险债券转移巨灾风险的(再)保险公司发起成立,其功能也被人为局限于充当巨灾风险证券化活动的中介,不以营利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上述,债券最终的现金流流向存在着不确定性。再者,巨灾风险债券在发行前都经过科学理算,原(再)保险公司缴纳的保险费,投资者期初的投资支出及其累计额一般情况下能满足偶然发生的巨灾损失事故。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收益现金流在股东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在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的设计中意义不大,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设计的重点在于对其履约保证机制的探讨。 转贴于
二、从条款设计看巨灾风险债券的履约保证机制
根据债券契约条款设计理论的一般观点,债券契约条款设计所应包含的一些因素包括现金流结构、信用结构与期权结构。以下结合巨灾风险债券的特殊之处,试从这些方面来探讨其契约条款设计较一般的债券的共通与特殊之处。
(一)现金流结构
即资金在何时,以何种数量,向哪方流动的结构,这是融资契约的最基本结构。包括三个方面:
1.期限问题。对一般债券而言,期限越长表明债券本身所包含的违约风险越大,从而要求的回报率就越高。对巨灾风险债券而言这一基本原则也是成立的。特殊之处在于,巨灾风险债券回报率的高低,还特别依赖于巨灾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本金利息的风险程度,即巨灾事故发生概率越高,越有可能触发债券对(再)保险人的支付,投资者对其本息的要求权越有可能丧失。当然,不同种类债券(本金保证型、本金利息均保证型及均不保证型)对本息的规定对于投资者本金的风险程度不同,要求的回报率自然也不同。总之,对pie灾风险债券而言自然因素(巨灾事故发生概率)与债券本身条款的设定对其收益率的影响相对于期限的影响更大,这是巨灾风险债券相对于普通债券的一大区别。
2.利率问题。在利率问题上巨灾风险债券类似于一个浮动利率债券,具体来说,在巨灾事故即将发生或者已发生但尚未进行赔付的情况下,投资者预期债券的触发支付在即,从而存在吞食自己本金和(或)利息的可能性,因而市场对其需求倾向于下降,为平衡供求关系,巨灾风险债券的价格会倾向于上升,利率会倾向于下降。
3.还款方式。在此问题上,巨灾风险债券和一般债券类似:它一般都是在期末一次性支付投资者本息(未发生巨灾事故的情况下)。相对于定期支付本息的情况,一次性还款对发行人的有利之处在于可能最大限度地占用这笔资金。但是,也存在弊端:首先,债券到期需要支付一大笔现金,如果发行人现金短缺或安排不善有可能出现到期无法兑现的风险;其次,从投资者角度看,一次性还款等于是将应收利息再“强迫”投资于这种债券,从而使其本息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因此,本金保证型和本金利息保证型的巨灾风险债券对投资者和发行人来说都有益处。
投资债券的风险范文5
关键字:债券 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
一、引言
债券市场风险主要指利率波动风险,一般情况下,债券价格与收益率之间存在着以下四种关系:(1)债券价格与收益率反方向变化;(2)如果给定收益率的波动幅度,偿还期较长的价格波动幅度更大一些。但价格的相对波动幅度随期限的延长而越来越小;(3)在收益率动幅度给定的条件下,利率较低的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要更大一些;(4)在给定面值以及收益率相同程度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由于收益率下降而引起的价格上升幅度要高于由于收益率上升而引起的价格下跌幅度。
对于风险的处理,花旗集团的前董事长沃尔特·瑞斯敦曾经说过:“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管理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机构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管理金融风险。但是作为控制风险及为风险适当定价的第一步,必须精确地测度风险的各种根源,这就提出了风险管理测度的问题。而度量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风险的相对度量指标和绝对度量指标。相对度量指标主要是测量市场因素的变化和金融资产收益变化之间的关系,例如久期,凸性,DVO1;绝对风险的常用指标通常指债券组合的VAR计算。
二、相对指标的应用
DVO1用于衡量利率风险,即利率水平变化1bp,而导致的单个债券价格的变化程度。虽然简单,但试想要试算组合中每一只的损益,则过于繁缛。
修正久期,指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修正久期用于衡量利率风险。
假设债券的价格为p,到期收益率为若用b表示债券的修正持续期,则有:
由于债券价格是收益率的减函数,所以前面加一负号,从而使修正持续期为正值。债券的修正持续期越大,说明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越大,市场利率的较小波动就有可能引起债券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因此债券的利率风险就越大。反之,b越小,说明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越小,市场利率的较大波动也只能引起债券价格的小幅度波动,因此债券的利率风险就越小。
那么修正持续期的真实涵义是什么呢?将修正持续期的定义公式变形可写成下述的形式:
上式给出了利率的变化与债券价格的变化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例如,当债券的修正持续期为3时,市场利率每上升0.1%,债券价格将下降大约0.3%。当然,这是一个近似结果,当利率变化的区间比较小时,近似结果还是相当好的。
由于修正久期度量的是一种近似线性关系,这种近似线性关系使由修正久期计算得出的债券价格变动幅度存在误差。当债券价格随利率变化的波动性越大,这种误差越大。而凸性则可度量出这种线性近似所产生的误差。所以,如果用凸性调整上述线性近似,则可以更加精确地度量并反映出利率与债券价格之间的变化关系。
凸性,通常与久期配合使用,提高利率风险度量的精度。通过计算账户持仓债券组合的修正久期和凸度,来测试未来利率波动时,组合所承受的损益,是常用的测算方法。
假设债券的价格为p,到期收益率为,债券的凸性c等为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二阶导数再除以债券价格;
债券的凸性是对债券价格曲线的弯曲程度的一种度量。债券的凸性越大,说明债券价格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从而用修正持续期度量债券的利率风险所产生的误差越大。当债券的凸性为零时,债券的价格曲线成为一条直线,此时,用修正持续期度量债券的利率风险就不会有任何误差。
如果将债券的凸性考虑进去,则债券价格随市场利率变化的相对变化率可以用下述更加精确的公式来表示:
上式中,第一项是用修正持续期度量的债券价格随市场利率变化的近似线性变化率,第二项可以看作是线性近似所产生的误差。
以某账户为例,资产持仓组合到期收益率为3.76159,估算凸性为17.06451,修正久期为3.76.倘若未来1周潜在突发风险事件可能爆发,通过假定利率分别上行20bp50bp90bp,来预算损失非常有效:
例如“加息”使得收益率曲线平行式地移动,通过修正久期和凸性能非常便捷地计算出组合损益。
但若组合遇到非平行方式的市场利率曲线的变化,例如短端(短期险)利率上行,中端利率下行,长端利率上行,就得运用关键年利率久期(key--rateduration)。
关键利率久期通俗讲,就是把组合中的个券在不同时点到期的现金流所对应的修正久期,一招关键年限(1y.3y.5y.7y.10y)加总,然后根基预估的收益率曲线在不同期限位置上的变化,测出来不同关键年期限的久期对组合市值的影响。
以上述某账户为例假设下月内中短端(1-5年)至多上行50bp,长端(5-10年)有下行10bp则有,
如下:通过wind提取上表数据,假设中短端上行50bp长端下行10bp,则有亏损-167.727万((0.0395+0.2963+0.795+1.4867)*-50bp)+((0.9664+0.2356)*10bp)*14000)。
上述两种利率风险测试方法不仅能运用于账户运行期间,而且能在产品前端创设阶段帮助受托人把握风险。
假设一个总杠杆在30倍,规模3亿底层出资1000万元的产品,负债端加权成本在年化6.5,采用被动策略的话,资产端的组合收益起码要在。6.6以上,依据最新中债估值AA无担保企业债到期收益率曲线,预估能到6.6以上以上的企业债久期在3.8左右。如若一季度内利率曲线整体上行50bp则计算亏损月570万。依据这个方法,加上持有期收益并扣除优先级应计收益,就能算出来产品剩下的安全垫到底有多少。
久期与凸性是债券风险测量的传统线性指标,也是债券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利用久期对债券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的应用就是进行利率风险的免疫。免疫的目标是让来自投资组合的收益满足负债的支付,而在投资后不必追加额外的资本。简单地,免疫就是使资产和 负债的现金流量相符合。在不特别限制投资选择的情况下,免疫较为容易实现。一般的步骤为:
(1)找到负债的持续期;(2)选择一个组合,该组合修正持续期等于前面负债的持续期;(3)选择每个证券投资的数量,使得组合的现值等于负债的现值,折现率为免疫组合的到期收益率;(4)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或者负债偿还,调整投资负债。
对于凸性来说,债券的凸性对投资者只会带来好处,而没有任何坏处。这从(5)式是容易看出的。不论市场利率在未来如何变化,债券的凸性越大,市场利率变化时债券价格的增值幅度就越大,债券利率风险越小,对债券持有者越有利,从而对投资者带来的好处就越多。因此,对任何投资者而言,凸性越大的债券就越理想。
由于修正久期在利率风险的度量方面优于麦考莱久期,所以实际操作者通常所说的持续期就是指修正久期。久期和修正久期的计算是在一定假设前提进行的,即收益率曲线是平坦的,而且,当市场利率变化时,收益率曲线只会发生平移,因此,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是相等的,从而对未来现金流的贴现采用同一利率。而实际上的收益率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即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因此,在根据修正持续期进行风险度量和风险管理时必须注意上述假设对现实世界的接近程度。此外,持续期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对于可赎回债券,当利率变化时,债券很可能被提前赎回。因此,对于此类债券用持续期度量其风险极有可能产生误导。
久期和凸性是一种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虽然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如这种技术不适用于具有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但它对于利率敏感度缺口等风险管理方法而言,能更为准确地衡量利率变化对债券价格的影响。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久期和凸性的技术也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目前,久期和凸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债券市场的风险管理。当然,在应用久期和凸性等方法进行利率风险的度量和防范时,必须注意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否则是要产生误导的。
三、绝对指标的运用
通过计算不同置信率下不同资产类别的VaR值,公募基金风控部门根据风控条例标准(例如,VaR值超过净值5%即预警)提交预警到投研决策会进而控制公募基金风险。对于证券投资类集合资金信托,目前鲜有听说用VaR做风险度量的,但使用VAR也不是不可行的(用于管理型项目)。
在实际运用中,交易员通过比较VaR值和安全垫的差额(置信度95%),来判定受托账户风险高低。因为VaR值比较直观,当在95%置信度下,债券资产的VAR值超过安全线,即表示,在未来20天内,可能有一天会跌破止损线,亦或者可以表示未来一天有95%概率不会破止损。
虽然VaR简单明了,但使用VaR对资产组合管理通常要借助第三方技术力量,譬如中债登记公司和Wind软件。同时,不同单位的VaR采用的计算模型也不一样,中债登采用历史模拟法模型来计算VaR值,Wind使用的参数法来估算VaR值。另外针对不同类型资产要分别计算VaR值,对于投资市场分散的产品,测算VaR过于繁缛,没有相对指标那么易用,精准性可靠性又需要打折扣。
综上,通过使用利率敏感性分析以及VaR值测算的综合运用,可讲标准化的债券投资信托账户市场风险提前估量到位。对于债券投资信托账户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笔者将再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姜旭朝、陈晓莉:《内债指标体系及中国内债风险状况分析》,《财政研究》,2000年第7期。
[2]孟生旺:《债券利率风险度量方法及其风险防范》,《现代财经》,2000年第5期。
投资债券的风险范文6
【关键词】高收益债券 系统性风险 信用 利率
一、我国高收益债券的现状
目前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高收益债券还没有推出,本文认为,在GDP增速为8%的环境下,这些无担保的非上市民企以10%左右的成本发债是较为合适的,而目前,AA-和A+债的到期收益率在8%~9.5%左右,一旦同等评级的高收益债以10%左右的到期收益率发行,那么这些在传统信用评级体系下,被视为更可靠的债券的价格就会上涨。尤其是在缺乏非评级公司的有效信用分析的市场中,利用传统评级方法定价会更明显地激发上述挤压效应。
在存量规模方面:我国高收益债券的发行主体较为单一,以地方性城投债为主,包括少量产业债,没有真正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在期限结构方面:2011年前发行的高收益债券期限结构中,以6至7年期为主,占比达到87%,较长期限和较短期限的债券少有发行,2012年我国目前即将发行的创业板私募债——乐视网企业债债则为3年期,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收益债券在期限上将会有所创新。
在信用利差方面:比较银行间固定利率AA-级产业债和城投债的利差,分析我国高收益债信用利差。总体上各券种各期限高收益债信用利差2009年5月份以来不断上扬,并且2011年以来呈加速态势。AA-级的信用利差上升的更快,目前已经超过400bp。目前,我国的债券评级在AA-的信用利差已经超过4.28%,根据国际惯例,目前我国的债券评级在AA-级以下的债券在收益率方面已经完全具有高收益债券的特征。达到我们所定义高收益债券的标准。对于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认为,我国低等级债券信用利差的逐步扩大是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化的体现。
在流动性方面:债券的流动性是指债券变现的难易程度,流动性反映了市场的供需情况,也体现了机构的参与程度,在我国交易所交易的债券的流动性不如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债券,高收益债券存在一定的承销风险。
二、高收益债券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增速的波动会给宏观经济体系内各个行业及各行业的微观经济主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发达国家的案例显示,宏观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出现不利变化通常是导致信用风险爆发的主要原因。
(2)利率风险,受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国家宏观经济、金融货币政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调控货币的供给,包括制定指导利率,来调控通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存款准备金水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操作整个经济的货币政策。债券的投资价值在其存续期内可能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从而使债券投资者持有的债券价值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其他资本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因为在我们的资本市场中,还有像股市,期货,现货等资本市场,而在一定时间内,社会投资资本是一定的,当社会资本亲睐其他市场时,势必引起债市资金的流出,从来拉高收益率,譬如说股市,长期来说,股票市场与债市是成负相关的。但在我国,这种相关性至今还表现的不是很明显。
(4)再投资风险,再投资风险是指债券持有者在持有期间收到的利息收入、到期收到的本息、出售时得到的资本收益率,用于再投资所能实现的报酬,可能会低于当初购买该债券时的收益率。再投资风险反应了利率下降对固定收益证券利息收入再投资收益的影响,这与利率上升所带来的价格风险互为消长。
(5)流动性风险,由于债券具体上市交易流通的审批事宜需要在债券发行结束后方能进行,公司债券发行结束后上市需向银行间或交易所提交申请。但无法保证债券上市交易的申请一定能够获得同意,亦无法保证债券会在债券二级市场有活跃的交易,从而使公司债券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差的债券使投资者在短期内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卖出,从而遭受损失或者丧失新的投资机会。但流动性风险不能单纯的归结为系统性风险,也有可能是由于债券本身的影响,譬如,发现量,信用,担保情况,可否质押等。
三、关于我国高收益债券的建议
第一,应该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垃圾债发行主体财务状况的稳定性更低,所以,需要及时、滚动、动态的信息披露,以便利投资人评估企业的偿债前景,正确进行风险定价。我国现阶段的高收益城投债就存在财务报告披露时间滞后以及不披露等情况,与投资级债券的主体往往表现稳定、违约风险较低不同,投机级债券主体发展前景不确定、违约风险高。从控制风险的角度,需要投资人能够很好地评估企业未来的偿债前景,而这需要有足够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来保证。对于我国当前来说,尤其需要加强信息的定期、动态、滚动披露,强化对虚假、延迟信息披露的诉讼等惩戒威慑。
第二,需要做好合格投资人的分类管理。考虑我国非金融性公司债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违约,垃圾债很可能也会自然地被投资人特别是个体投资者认为不会有实质的违约风险。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高收益债券的合格投资者在发展初期应仅限于合格机构投资者,但同时应该增加投资者渠道,包括让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参与高收益债券投资等,待条件成熟时,让有一定资金规模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成为合格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