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档案管理办法

个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档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02

[中图分类号]G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目前,我国现行的干部档案管理制度源于1950年的封闭式管理方式,1991年出台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并对之前的管理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完善。根据这些档案管理办法,干部档案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干部的个人信息(性别、年龄等)、政治身份、工作经历、任职期间受到的奖励和处罚、配偶以及子女情况等,而档案中的这些内容,是考察干部、进行干部职位调动、兑现待遇的重要参考依据。

从近年媒体对官员造假事件的曝光上看,干部档案中的“三龄两历一身份”,即年龄、工龄、党龄、学历、工作经历和干部身份是档案造假发生最为频繁的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三龄两历一身份”在干部选拔中发挥的作用较为重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此类信息的审核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而造假成本却较低。

档案造假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晋升秩序,让真正的优秀人才受到损害,更是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在“三龄两历一身份”的审核认定工作上,必须慎之又慎,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严谨的管理制度来杜绝档案造假。

1 “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认定工作现状来看,“三龄两历一身份”的审核认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被审核人个人信息有误、档案管理制度落后、监督体系不完善等,笔者对这些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探索完善“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认定工作的有效途径。

1.1 被审核人基本信息不准确

在“三龄两历一身份”的认定审核时,时常会发生被审核人的基本信息不准确,如年龄、工龄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被审核人自身对个人档案的重视度不够,在进行相关材料的填写时随意性较大,如在填写出生日期时,一年填写为农历日期,而另一年填写为公历日期,这就导致了信息的前后不一致;又由于履历表格等材料需要书面填写,填写过程中由于不细致、不认真导致字迹模糊,档案审核人员无法辨认清楚;在填写人因故无法自己进行填写时,请同事代为填写,由于人的粗心大意,也会导致档案材料的信息不准确。

二是部分干部为了谋取利益,对其个人档案进行造假。如根据相关政策达到一定的工龄时才可以享受对应的待遇,其就对工龄进行谎报;遇到干部选拔、退休时就根据相关的要求在年龄上进行造假;有的干部为谋得升职,把自己的入党时间提前;有的干部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未取得学位证书,却谎报自己的学历为研究生,以得到更为优渥的待遇。中央巡视组在2014年的巡视工作通报,在已审查的20个地区中竟然有15个地区存在“三龄两历一身份”等档案造假问题。

三是部分老干部不清楚自己的具体信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很多档案材料已经缺失,这给档案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由于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源于1950年的档案封闭式管理,因此部分老干部已记不清自己的党龄和工龄的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很难去进行核实。

1.2 档案管理系统不完善

部分地区的档案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存在漏洞,这一方面使“三龄两历一身份”的信息有误差,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造假的现象发生。档案管理系统包括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以及管理工作的监督等,因此在分析其问题时,要从多个方面展开。

首先,从档案审核制度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审核制度仍沿用着传统的管理办法,而传统的管理办法已无法满足高要求的档案管理工作,由此产生的错位导致了在审核“三龄两历一身份”时无法面面俱到,而封闭式的管理制度也使人们对档案有一种“神秘感”,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档案信息的作用和重要程度。同时,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了档案材料收集工作没有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中央对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进行了大量的编制和人员制度改革下,人员流动性提高,这也加大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量,而档案管理部门本身的人员流动则影响更大。由于个人档案是跟随人的一生,这就要求在每个组织和部门都要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旦出现纰漏,会影响之后所有的审核工作,如,有些人在参加工作之前的原始材料不全,在入党的当年,所在单位没有将其入党申请书等材料放入个人档案;有些高校在学生毕业时,没有将毕业生报到证归档并寄往用人单位,后续出现问题时,学校无法进行弥补。

二是档案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三龄两历一身份”的审核认定工作工作量较大,工龄、学历等材料时间跨度很大,而大多数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力不够支撑如此大的工作量,在进行信息校对时,工作十分繁琐,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在审核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同时“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认定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这也要求管理人员药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而部分档案管理部门经常雇佣兼职人员进行档案审核收集工作,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高和人力资源不足都导致“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工作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是在“三g两历一身份”审核认定时,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近几年,媒体曝光官员的履历造假行为屡见不鲜,中央巡视组在巡视工作中也发现了许多档案造假问题,而“三龄两历一身份”更是成为了档案造假的重灾区,究其原因,除了档案管理制度、重审成本高等原因,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是问题的关键。官员档案造假时,经常发生“团伙作案”的情况。如干部在户口年龄上造假,这就需要求助于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如要对党龄进行造假,便需要组织部门人员的帮助。在轰动一时的“王红英造假案”中,涉及了时任太原市商贸委员会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王秋兰和太原市财贸综合开发中心主任李某某的帮助。在广东查处的梅州市劳动教养管理所原政委钟立档案造假案中,12名责任人员分别受到党纪处分。

2 完善“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认定工作的有效途径

从对“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看,其主要有个人档案意识淡薄、档案造假、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等问题,基于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以给“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认定工作提供参考。

2.1 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完善档案管理体系,有助于确保“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认定工作的客观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在制度方面,要将档案审核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三龄两历一身份”的审核认定关乎着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在信息的审核中,首先,建立责任追查制度,并落实到个人,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其次,对政府出台的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政策,务必在第一时间进行学习和推广,充分领会其精神,与时俱进地对现有的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改进,如在年龄的审核认定上面,要区别不同时期不同政策的适用性。再次,要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等每个部分进行全面的制度管理,要做到每个行为都有章可循,如福建省委组织部2010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管干部档案查借阅工作的通知》,对档案的借阅进行了规定。最后,在审核认定时要建立沟通机制,在“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完成后,可以出具书面的审核意见并递交给被审核人,使其保有知情权,如出现问题则可以即时解决,不拖拉、不积压。

在档案管理人员方面,要注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除了落实到个人的责任制度外,还需要频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以确保其能真正胜任繁杂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随着智慧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走向了数字化,因此,档案管理审核部门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改进,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素养,引进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人才,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三龄两历一身份”的审核、认定以及后续的保管工作,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也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勇于担当,在工作中遵守组织纪律,注重工作细节,在与被审核人进行沟通时也要保持耐心,避免矛盾发生。

2.2 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可以保证“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造假情况的发生。

2.2.1 加大对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

档案造假成本低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是由于O督体系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够,使干部存有侥幸心理,对档案进行造假,因此,一经发现有造假情况,必须严厉惩治,更要追究默许、参与和帮助造假者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

同时,要明确造假和“笔误”的边界,因此,在“三龄两历一身份”审核认定工作中,对信息前后不一致的档案,需要审核人员将档案与原始材料进行仔细对比,对故意造假与填写时出现的失误进行明确区分。

2.2.2 各组织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在“三龄两历一身份”的造假时,常常出现“团伙作案”的情况,这就需要各组织和部门有着良好的沟通制度,在责任认定时要明确各个单位担负的责任,在发生档案疑似造假时,各组织之间要积极配合,对不配合工作和推诿的人员,要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不留监督死角。同时,要尽量减少档案流通的环节,进一步缩减造假的空间。

2.2.3 审核过程透明化、数字化

在进行“三龄两历一身份”的审核认定工作时,要做到足够透明化,在进行干部任前审核时,对干部的档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如2011年福建省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新任省管干部档案报送工作的通知》,对干部任前信息公示做出了相关指示。同时,审核过程要逐渐实现数字化,电子档案是未来的趋势,各部门应努力推进电子化档案的建设,这一方面有助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档案流通,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审核人员的工作环节和工作量,进一步缩减了造假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池红.干部人事档案中“三龄一历”的认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计婷婷.干部档案清理与“三龄二历一身份”的审定[J].档案与建设,2014(11).

[3]明文梅.高校干部档案“三龄两历一身份”认定审核的有效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14(6).

个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必要性;现状;措施

医疗保险档案中不仅包含日常工作中的上报、下发的各种文书文件,还包含有各类参保人员的各种个人信息,各个定点医疗机构及定点零售药店的各种信息,所以说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全面反映参保人员履行缴费义务、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真实情况。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深化,保障范围的越来越广,加强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更好服务参保人员,己成为医保经办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加强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一)加强医疗保险的档案管理,是深化医疗保险改革的需要

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若无完整准确的个人资料记载,即安全有序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就会陷入困境,甚至会影响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日常工作。

(二)加强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档案管理,是医疗保险保险经办机构业务本身的必然要求

一个参保人从办理参保手续到享受医疗保险的各项待遇,要经过诸多环节。在办理参保手续时,首先要填写个人详细情况表等,作为最原始的资料存入个人档案,其后要不断缴纳医疗保险费、划拨个人帐户、计算利息,每年还要对缴费比例、缴费基数等进行调整。伴随参保人员的合理流动,还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停保、退保手续等,这些详细的个人档案记载,就成了今后参保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三)加强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有利于医保经办机构提高业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实际上是对业务工作进行有序的梳理和有效的归纳。对已完成的业务工作进行回顾整理、总结,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将对正在进行或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推动。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各项统计数据,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与利用是我们做好医疗保险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对医疗保险档案重视不够

由于医疗保险档案数量比较大,工作环节繁琐,对医疗保险档案的管理缺少相应的软硬件投入,人员配备、经费不到位的情况,有的没有专门的档案室,该归档的档案没有归档,档案随意保存、丢失的情况比较严重,部分业务人员也存在概念不清,认识不高的问题,认为当前的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整理档案资料,档案意识淡漠。

(二)缺乏专业医疗保险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造成医疗保险档案的各地管理办法不统一。在社会保障档案的不一样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哪些资料需要整理归档,如何进行整理归档;哪些资料不需要归档,如何销毁;哪些资料需要分类、分级管理;哪些资料需要集中统一管理,如何管理;客观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秩序。主观上也需要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

(三)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跟不上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的节奏

随着医疗保险业务范围的逐步加大,有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实施了档案的计算机化管理,但由于软件、硬件、人员三者没有实现有机结合,有的缺乏相应软件,有的缺乏专业人才,因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大部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仍然延用过去手工操作的陈旧管理模式,效率十分低下,查找资料费时费力,搞数据统计更为艰难,直接影响了工作的进展。

(四)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少,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较少,开展经验交流的机会也不多;虽然一些医疗保险机构有较多高学历的工作人员兼职档案工作者,但档案专业人才很少,未经档案专业培训的兼职档案工作者往往业务水平偏低,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

三、加强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更好服务参保人员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大医疗保险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医疗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每一位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加大对医疗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争取社会对医疗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资金及人力投入,切实解决医疗保险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为建设和完善医疗保险档案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学习档案知识,提高档案意识,树立依法管档的观念,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健全制度,规范程序,理顺医疗保险档案工作管理机制

依据《档案法》、《保密法》等法规政策,构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依法建档。做到既符合工作进程,又符合档案管理要求。平时工作中形成的文书材料、业务报表、台帐、图表、会计帐簿等,要及时立卷归档,遵循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实现医疗保险档案的集中管理。

(三)做好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

医疗保险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具备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为此,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联系,积极组织医保档案员进行培训,开展经验交流。同时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稳定队伍,以保证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努力培养业务精湛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个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3

1、 健全制度

2、 完善管理

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今年,我大部分职工均已转正,这带来了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为与里的实际情况协调,我们参照中心、兄弟以及地方的政策、规定,及时制定出切合我台实际情况的规定、制度。围绕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完善一系列岗位人员职责40条、岗位职责15条、管理制度、规定13条、考核制度、奖惩制度11条、以及《职工请销假及假期待遇的有关规定》、《考勤办法》等。

3、 整理基建档案

4、 迎接总局验收

为确保我台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的顺利完成,在机房有关人员的支持下,

参照城建档案管理办法、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和对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工程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归档和造册,全部文档、资料分工程资料、技术资料两大部分,共计十九卷,107册,1007份。其中:

工程资料共计16卷,71册,776份。包括建台的函件、请示、批复、可研、征地手续资料、工程建设审批手续、相关证书、勘察设计文件、报告;土建招标、装修及道路邀标资料;工程概预算、审计报告、财务决算报告;监理文件;施工资料;锅炉房、消防、空调、凿井等工程技术资料;电力工程资料;工程竣工文件资料;工程汇报等。

技术资料共计3卷,36册,231份。包括天馈线工程技术资料;监测网络技术资料;电气设备资料等。

5、 基础工作

人教科完成了职工工资正常晋级调整工资标准等项工作,今年新招调职工6人,人教科为他们办理了招录手续和调入手续,为他们工资定级,并上报中心得到批复。为今年实习期满的单中专毕业生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以及职称的评定工作。

通过今年7月份的中心人事干部培训班、8月份中心文秘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对人事工作和文秘工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有了深刻地了解,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个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社会保险;档案;创新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迅速增加,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根本点是加强创新。只有通过对新时期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现存的问题分析,将纸介档案与数字档案的转换,才是需要对新时期提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途径策略。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一)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增长迅速。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了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31万人。根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1-2012年)》指出,到2012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2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2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4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年增长。可见,我国社会保险档案与日俱增,当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保险档案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对社会保险档案进一步创新。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改革计划

近几年来,国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面实施了各种改革计划,早在2009年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2010年内开展全国范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制度”。从2010年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可跨省转移接续。2011年11月15日,人保部就《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根据草案,企业缴纳险种从养老、医疗、失业险三项扩至五项,新增工伤和生育险。这些政策改革都为新时期的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

(三)负责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部门分散

我国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管理。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

(四)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乏硬指标考核

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

(五)社会保险的经办效率和范围需要扩大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经办管理效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伴随着生活中网络的普及和对税务、银行等网上业务的接受,热切期待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网际申报模式的实现,而传统性纸质档案管理约束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参保者要求简化手续、便捷服务的利益诉求,因而我们应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问题,再继续讨论介质原始性问题显然已是过去时了。现今解决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是讨论如何确保数据归档前后原始性认证和原始性保证问题。

二、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新的工作,人们还不是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扩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保险档案专职人员难落实。有些社会保险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职培训,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的质量。

(三)社会保险档案存档的条件差

由于场地限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解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始终未能列入社保经办机构的议事日程,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至今未设立固定的场所存放档案,历年累积的社会保险档案只能由经办人员分别保管。由于没有专有的库房,只能存放在潮湿的房间里,致使社会保险档案存在诸多安全因素。这种不规范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查阅起来非常困难,也给日常经办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四)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有的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解决办法

(一)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存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于业务办理需要,会在办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各类保单合同、证件扫描件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纸质材料保存起来不方便,但是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就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灵活运用,如目录数据适宜采用文本录人;全文数据则可以采用图像扫描录入;而一些当前常用的数据可制作成光盘。

(二)根据社保档案类别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档案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查找、储存,可以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应针对不同门类的档案,确定不同的归档整理方法。首先,确定立卷原则。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社保档案不同价值性质分类,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其次,确定归档形式。根据各社保经办单位文件材料形成的类型,确定以“件”或“卷”进行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最后,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存价值确定“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三)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四)在全国统一管理下设分支机构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决策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其成为统一管理全国社保档案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重大决策和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参与制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其次,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包括地区局、地方办事处、数据处理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并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

(五)统一公民社保档案管理号码,可供查询

实行对每个公民发放社会保障号码的制度,让公民个人档案号码与本人身份证号码、劳动保险号码统一起来,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分支机构负责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从发放的号码上就可以反映出从什么时候起、在什么地方发的,便于记录公民的工资收入和保障费的缴纳情况,同时便于投保者本人的查询。

参考文献:

[1]刘秀红.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之我见[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04).

[2]张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兰台世界,2010(08).

[3]锅彩虹.浅议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4).

[4]张予军.对档案工作创新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5(06).

本课题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一般扶持项目。

作者简介:

个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5

《办法》中增设“学生类”档案,突破了一直以来高校档案的界定范围,从而拓宽了高校档案的内涵和范围,意义深远。

1.彰显了“以人为本”和重视民生档案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惠及民生,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并在党的十上被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国家档案局依据所学发展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人的档案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理念。在高校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学生,而不是领导,更不是校长,是学校主体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学生档案最重要,最有价值。增设“学生类”档案是对过去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的彻底否定,它有利于学生对其个人档案的查询和利用,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众所周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的人事档案是处在一种极度封闭的状态,过分强调保密,公民个人根本无权查看自己的档案,在高校中,学生也无权查看自己的档案,对于自己档案中的内容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一些学生档案中的不实之词致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得不到公正对待而贻误发展前途,以致影响一生的情况多有发生,而本人并不知晓其原因。《办法》明确提出并列举了学生档案包括的一些基本内容,并强调学生本人是档案形成的主体。对自己的档案享有知情权。符合现代社会人事档案必须阳光化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彰显了“以人为本”和重视民生档案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

2.有利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的规范。《办法》实施五年来,纵观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用一句话概括,仍呈比较混乱的状态。从表面上看,有的高校学生档案由各院(系)管理,有的是研究生档案由研究生院管理,本科生档案由学生处管理,有的由学校档案部门管理。这种不统一性必然使学生档案管理混乱,但这只是一种表象,而本质问题则是由于管理体制不规范而造成的。因此,《办法》在分析了高校档案管理混乱原因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高校学生档案归档案馆管理,这是既体理了学生档案的本质特征又符合档案工作规律的。实行高校档案馆管理的体制有诸多优势,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才优势。学生档案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需要专人管理,更需要有具备档案专业知识的人去管理。而学校各院(系)、学生处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兼职做档案工作,平时事务性工作就比较多,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学生档案,突击整理学生档案是家常便饭,由于他们一段都不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因此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从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档案利用反馈中提出的诸多问题中可以看到这种管理形式带来的各种负面后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只有高校档案馆的专门档案人员才能真正胜任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二是保管优势。档案馆以外的部门管理学生档案,一般将档案存放于普通的办公用房中,档案丢失、损毁时有发生,而高校档案馆有专门的库房和保管设施,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此外,各部门管理学生档案的做法,导致各部门之间责任互相推诿,造成学生档案质量差、可信度低,降低了学生档案的利用质量,不利于学生本人和社会各方面的查阅和利用。

3.有利于实现高校档案馆藏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的全部档案是我国档案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基本原则。高校档案是国家档案,而高校学生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国家档案,必须由档案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各高校逐步建立了档案馆或档案信息中心,其目的就是实现对高校全部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维护高校档案的完整与完全。《办法》在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中,对学生类档案的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这些材料既包括了学生个人档案中的大部分内容,也包括了教学档案归档范围中的部分内容、即学生的“入学登记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等是比较完整的学生档案材料。校档案馆或档案信息中心以此为标准,可对学生档案形成院、系、班级进行指导,及时归档,保证学生档案信息的完整,并与学校其他档案信息共同构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实现高校档案馆藏资源的集中统一。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途径

高校学生档案要真正做到“档如其人”,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本人在校期间的成长历程,其根本途径就是实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规范化。

1.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学生档案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办法》对“学生类”档案的一些主要和基本的内容做了规定,这是十分必要的,有指导意义,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去收集和保管,各高校的做法不尽相同。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制度层面上做文章,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较强操作性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体系,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全面的归档范围,对产生学生档案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提出基本规范要求,从而确保学生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虽然我国高校的规模、所有制千差万别,但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明确由档案部门牵头,与各院系协同单位协作建立相应的档案工作制度去明确各自的职责。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学生档案的不同模式。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开展系统考核,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

2.充实档案内容,提高档案质量。《办法》颁布以来,许多高校在学生档案的内容上,除保证基本的《办法》所列举的内容外,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沿着学生自身成长的轨迹,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丰富档案内容的各种有益尝试,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档如其人”的目标,这样形成的学生档案能够涵盖其全貌,为用人单位全面了解毕业生提供了准确真实全面的信息,同时也为学生本人在日后的成长发展提供了鉴借依据。各高校现阶段对学生档案的不断充实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为表现情况,反映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身体健康情况,反映学生是否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三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倾向和职业倾向。四是技能水平记录情况,记录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水平的鉴定,能力水平考试等。五是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及效果,记录学生在校任职情况及评价,参加大型活动,科技活动效果等,反映学生社会活动及社交情况。六是信用情况,个人信用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品德,是现代社会关心的基本要素。经过不断充实,使学生档案更具个性特征,避免了“程式化”、“公式化”千人一面的档案现状。为了保证充实工作,高校应建立学生档案信息动态跟踪机制,及时收录学生各种全面信息数据,动态地记录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丰富学生档案信息资源。

3.运用现代科技推进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招生、就业都已基本实现信息化和网络管理,学生档案在载体上已形成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高校应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和网络优势,整合各方面信息资源,开发运用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和电子档案库,依托互联网建设学生档案管理与服务网站,为学生和社会提供各种学生档案咨询、查询等服务,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优势。

三、总结

个人档案管理办法范文6

【关键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81-02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保制度不管进行改革,人们对保险事业的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加入社会保险的人员逐年扩大,社保档案数量剧增。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556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了1852万人,预计到2013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5.44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6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5.3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5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过5.2亿。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增长过快,传统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保事业发展的要求。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公民个人社保档案隶属多个管理部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不足,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焕发生机。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是适应我国社会保险形势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每个参保人的根本利益,社会保险部门不但要履行社会保障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起对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职能。一个参保人从办理参保手续之日起,到离退休结束领取保险金,中间还有可能面临失业,人员的合理流动等诸多环节,需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和基金的转入转出手续,如此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若无具有创新的、行之有效的、完整准确的个人资料管理,社会保险部门的工作就会陷入困境,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要善于创新,以利于社保部门提高业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只有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到归档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才能跟上社会形势发展的步伐。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要不断创新

(一)形成制度,依法办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要依法、依规办事。国家应要依据《档案法》,《保密法》等政策法规,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办法,将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要对社会保险档案存储的内容及范围、档案室的配套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等作出较为详实的规定,社保档案管理要有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要求各有关部门形成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存档的成熟的流水程序,做到既利于完成工作,又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部门都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构建一套符合实际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依法建档,以彻底改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上的无序状态,逐步形成全国统一、上下协调一致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系,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能适应社会保险发展的需要,更好的为参保人员服务。

(二)社会保险档案微机化、数字化管理。为适应社会保险发展的需要,各级社会保险部门要解放思想,学习不同地区的先进经验,购置微机设备,招聘专业微机人员,配备专门的微机档案室,实行社会保险档案微机化管理。社会保险档案微机化在一个行政区域要尽力做到工作统一进行,以便为下一步计算机联网及共享社会保险档案数据奠定基础。社会保险改革之初,在办理过程中使用过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例如各类保单合同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等,数量多,占空间大,给保存查阅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现在可以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以此提高社会保险档案保存查阅的工作效率。

(三)搞好人员培训。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决定着工作的成败,社会保险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社保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为此社保部门应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联系,紧密合作,积极组织社保档案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开展经验交流。把社保人员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不断提高社保档案管理队伍的业务技能。

(四)管理统一

社保档案管理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管理办法,全国上下一盘棋,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在中央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处,国家依法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规章制度。社保档案管理处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在全国实行参保个人档案号码与本人身份证号码、劳动保险号码统一,做到参加社会保险人员“一号管理”,专人专号,从发放的劳动保险号码上就可以反映出公民的收入和保障费的缴纳情况,有利于社保信息的查询。

参考文献

[1]尹冬桂;抓档案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强化”“两个落实”[J];湖北档案;1997年02期

[2]闫华;吴桂宏;张美莲;要重视和加强社保档案的管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年03期

[3]郑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思考[期刊论文]-四川档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