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与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管理与研究

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1

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管理在以农业为重心的基础上,农业发展道路逐渐走向市场化,虽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但是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更好地掌握农村经济管理,就需要及时的发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改善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主要从分析现状、提出对策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维护农民的自身权益,以更好地开展现代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经济管理;管理现状;研究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从改革开放之后的开始的,不仅极大的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力,也是的农村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最大的效益。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受到国家的重视,因为它是稳定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农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扶持农村发展的经济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问题是,因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的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不能保持可持续性,再加上大多数的农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发展的文化部分相对落后,由于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亟待治理。

一、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需求

1.财务需求。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逐渐趋于复杂化,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逐渐由传统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农业、畜牧业以及加工产业形成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形成的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形式使得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增大,另外,农村经济对外接点的逐渐增多,各方面的财务交流以及资源流动与市场的发展联系逐渐密切。总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财务需求逐渐增大,也要求经济管理水平的逐渐提升,所以,农村经济管理亟待提升自身的复杂化程度和细致化程度。

2.土地管理需求。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农村土地流转现象逐渐平常话,虽然这一举动提升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但是也为土地管理需求和经济管理增加了负担。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土地可以说是一切的根本,土地流转现象的发生必然引起农村经济管理的调整,这种动态化的需求,需要不断的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和经济管理之间的联系,将土地流转与经济管理直接链接,以方便农村土地的规划、承包以及转让情况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映。

3.经济发展需求。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需求与传统的农村静止化、停滞化的发展模式不同,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经济多样化的需求,应该进一步的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领域,以金融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需求,农村已经不再是将农业看做发展的附加物,而是将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融合起来,实现长期化的发展目标。

4.管理人才的需求。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复杂化、动态化、多元化以及长期化要求引进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但是也应该考虑到原有的经济管理人员能否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专业性的经济发展人才并非都能够在农村地区工作,目前,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对不同程度的管理人才的短缺现象正在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二、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

1.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机制。

现代农村经济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随之而来的是能否因地制宜的建立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管理机制。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机制正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的缺陷,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容留传统经济管理方式,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完全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农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矛盾就会日益激化,这也是现阶段农村科学经济管理机制缺乏的表现。

2.专业管理人才的稀缺。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面对当前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下,对于文明执政、执法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管理对于专业人才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化需求,不能够为农民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导致农村经济管理的落后性。

3.缺乏资金支持。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已经亟待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农村产业结构直接影响了企业融资问题,而资金的缺乏导致融资困难,产生的经济效益少之又少,使得农业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困难。因为农村基础建设具有周期长、成效慢的特点,不具备融资吸引力,而分散的农户由于资金的缺乏,使得农业投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农村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土地为重心,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教育事业的投入微博,这也是导致农业投资不能得到良好结果的原因。

三、加强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制。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更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首先就是要进行农村资金的筹集,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进行资金管理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及时的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及时清算资金的总数,加强对资金审计的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最重要的就是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因为腐败最会导致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将集体资金激活,盘活现有资金,利用现有资金将现行农村基础建设、教育建设等专项投资项目扶持起来,农村经济管理的加强需要建立资金的科学管理体制,以推动农村经济取得更好地效益。

2.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

自从改革开放依赖,农村土地实行的就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也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但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的出现,继续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搭建科学化的经济管理平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保证下,努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能够带领农民开展更好地农村基础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道路和技术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需要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经济管理人才,专业的人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的稳定性,从不同的角度为经济管理提供良好的建议。

四、结语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管理形势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从农村基础建设开始,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入手,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的建立也是构建科学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主要部分,能够及时的解决农村经济管理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带领农民不断的稳定经济发展,做好农业工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撑。

作者:胡舒瀚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甄国荣.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34:196.

[2]陈秀娟.浅析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5:177.

[3]刘赛平.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2:39-40.

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区域经济管理;关系;对策

一、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分布现状

(一)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含义。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心力、智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经验、技能、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的人们的总和。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

(二)我国人力资源分布现状。

我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总体质量偏低。

从人力资源分布角度看,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也呈现出了与经济发展格局相一致的状态。我国的大中专毕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布状况是,东部沿海地区分布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各省专业技术人员的区位商,在东部12个省(区)中,区位商大于1的有9个,占到95%;中部9个省(区)有3个,占到33%;西部9个省(区)区位商大于1的有5个,占到56‰但是由于东部地区的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41.2%之多,超过了总人口的1/3,由此可见,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分布状况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布局相联系的。

(三)我国区域经济分布现状。

我国按照地势阶梯的高低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因此我国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这也就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问题――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政策的角度上,我国对落后、边远地区实行了政策上的倾斜,但是,仍无法缩小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发展的差距。追根溯源,经济的发展其实是人力资源的争夺。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我国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分析

(一)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力资源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历史证明,经济结构是否优化不仅仅取决于本区域的自然资源的享赋,更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结构是否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不仅表现为静态上的人力资源结构能与区域经济结构保持协调一致和相对平衡,而且更表现为动态上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经济结构相适应。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也是不时出现的。然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常常是从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开始的,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源和较优的人力资源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约束。

第二,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强调要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求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制订当展战略的前提。协调发展的观点,强调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人类与自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物质与精神协调与和谐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可再生的能动性资源必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可利用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劣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区域市场竞争的加剧激发了微观经济主体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获取优质人力资源的动力,从而引发了区域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的买方市场开始形成,区域市场竞争态势也日趋加剧。为了赢得在区域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区域内各企业开始注重积累优质要素资源包括优质人力资源。

第二,区域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客观上降低了培养人力资源所需生活资料商品的价格供给弹性,降低了优质人力资源的产出成本,为增加优质的人力资源产出提供了条件。 “九五”时期以来经济运行上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这客观上降低了各种生产资料供给价格的波动,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源培养中所需商品价格弹性,这样人力资源的产出特别是优质人力资源的产出成本也有所降低。

三、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对策

通过前面的论述能够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建立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体系,调整第二、三产业人才内部布局。

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农村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之一。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应该抓住经济稳定发展的机遇,及时地合理调整第二、三产业人才内部布局。

(二)注重高校内部人力资源利用。

高等学校不但是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人力资源非常丰富,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实现大学跨越式发展,完成为国家培养大批量人才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大学实现其社会功能必不可少的。区域高层人力资源中,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是多种类型人才的聚集地。如果将这部分人力资源激活,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发挥他们在宏观管理、项目科技攻关、咨询决策、职工在职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三)创立吸引和聚集人才的良好环境。

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也是吸引人才的硬措施。只有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筑起引凤之巢。应大力发展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为人才提供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一个吸引聚集人才的环境,争取在留住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吸引全国各地、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来落户,或者外省、市外国高科技人才与本区域人才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这就要求必须认真学习一切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经验。

四、结语

总之,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知识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人才培养是实现希望的基础,区域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应加紧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得开发力度.积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德才兼备并且掌握和运用科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莹玉:《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配置》,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李广斌:《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3]赵曙明:《转型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颜爱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蒋志青:《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陈宇:《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分析》,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3

近几年来,在公共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改善民生”、“全民共享”等原则的落实,从公共政策角度而言,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尽可能反映整个社会的利益,进而有效避免出现政策落后以及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从公共财政角度而言,建设支出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社会性的支出比例正在逐渐上升,政府财政正在向公共财政方面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财政的全面发展,加强了民生的改善。

二、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

公共经济涉及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民生涉及了国民生活的基础,通过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可以促进改善民生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就对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以下分析。

(一)公共产品的供应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是改善民生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稳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基础生存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但是这些公共产品因为管理与体制等原因,难以得到长期、快速的供应,使得公共产品需求与供应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脱节情况。因为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服务与产品以及社会保障等均具备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尽管部分产品可以由私人经济承担,但是对于我国而言,最有效的供给主体还是政府。只有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一些公共产品,才可以确保人民群众得到相应的公共产品种类与质量,进而达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为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但是,针对目前的状况而言,还需要做大量和民生有关的公共产品供给工作。这里以社会保障工作为例,尽管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和城市相较而言,其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虽然在农村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其发展速度并不快,农民的医疗卫生、养老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要想增强农民以及城市贫困居民的社会保障与福利问题,就需要加强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实现公共产品的全面供应,进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公共经济职能是促进公共事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的首要条件

对于改善民生而言,不是针对小部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而是大部分甚至全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这是一项公共事业,需要达到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进而也就要求政府实现相关的职能。由于市场经济资源在进行配置的时候,主要强调的是效率,而非公平,所以,只有政府在公共事业中发挥相关的作用,加强对公共资源协调配置,才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的情况,才可以进一步在确保社会公平的情况下,增强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人民群众对于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民生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涉及了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还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转换与失灵有着一定的关系。在部分关键公共事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加强市场化发展的现象,比如,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就太过市场化发展,没有将处理卫生服务问题的公平性当成是首要工作,一味注重全体人民群众共同担当健康的责任,尝试着利用市场发展处理医疗卫生问题,这样尽管可以降低政府的负担,但是也致使了医疗费用的不断增涨,导致人民群众在就医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难度,并且因为公共经济管理职能转换不当的原因,经常致使医疗卫生的资源配置与布局得不到合理的分配,出现医疗服务效率相对较低、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公共事业与公共资源分配的时候,市场作用是无法代替政府作用的,凡是涉及到民生方面的公共事业时,一定要加强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促进改善民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政府公共支出的调整、弥补市场调节问题是改善民生的保证

现阶段,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公共产品的供应,均是由政府通过补助的方式实现的,比如,减免税收、津贴补助、优惠贷款等,这些问题都与政府的公共支出有着一定的关系。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而言,相对适合的方式就是,政府可以对公共产品的产出与供应进行间接的管理,不要将自己当成是“划桨者”,而是应当扮演“掌舵者”的角色,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充分利用预算支出形成一定的经济刺激,进而营造一个高效的产品供应市场,加强私人部门的参与,但是这也不表示,针对和民生命脉有着紧密关系的公共产品供应只可以利用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刺激,才可以得到相对高效的配置。反之,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经常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功利性,因此,太过重视市场私人部门对民生公共产品的供应,非常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马太效应”的产品分配问题,进而导致民生情况得不到相应的改善,比如,在对医疗保障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对相关部门的财政投入较少或者相应的管理不当,就会导致医疗机构缺乏相应的公共资金、社会公平性与公正性,进而出现医疗产品分配不当等相关问题。所以,一定要加强政府的财政支出力度,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公共产品的顺利生产与供应,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市场中存在的盲目性与功利性,进而确保公共产品需求的可及性与公平性,进一步确保改善民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保证与改善民生的需求

现阶段存在的一些民生问题虽然也包括了公共产品的供应结构问题,但是其主要问题还是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此时就需要政府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减少非公共产品的支出,将“服务投资性财政”转变成“公共服务性财政”,将支出的重点转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将政府投入重点放置在公共民生方面,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确保在进行改善民生工作的时候,可以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假如存在着一些民生问题,就一定要加强对公共财政体制的思考,确保财政结构更加合理,进而确保公共产品供应的高效,加强民生的改善。假如公共财政体制还不够健全,政府系统的内部也没有对各级财政分割问题进行相应的理顺,那么,各级部门与机构就非常容易出现自利倾向,进而阻碍改善民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确保公共产品的供应具备相应的资金保障,加强公共产品供应的成效已经成为改善民生的必备需求。

(五)加强法制化、规范化的公共经济管理是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

要想有效扩展公共事务的管理范围,加强对日益复杂公共问题的处理,政府一定要不断提高公共经济管理的效率,除了需要采取一些行政手段之外,一定要加强对法律手段的应用,加强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将工作内容纳入到法律当中,还可以加强规范公共经济管理机构的权限与工作过程,使得整个管理工作都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进而在制度上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比如,社会保障就是利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由政府对一些因为伤残、年老或者疾病等原因导致丧失劳动力或者失业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与物资帮助,这样就可以为人民群众的基础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果没有一些针对社会保障与劳动的各项法律法规,大多数企业与管理人员均不会自觉自愿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通过这些明确的社会保障条款,就可以加强社会保障的达成,进而为改善民生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出发,提出加强公共经济管理的措施

在改善民生工作中,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具体而言,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政府主要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公共产品,并且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加强民生领域中的公共财政支出,为有关民生的各项工作提供可靠的财政支出,进而努力实现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通过对公共经济管理体制与方式的改革,可以在根本上达到民生的改善。并且也正是因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才需要针对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公共经济管理的调整,进而促进改善民生工作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完善相应的民生改善工作,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加强相关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此时就需要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节与市场监管,进而重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在对政府管理职能进行转变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并且明确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一定要担当起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将公共资源更加倾向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进而加强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民生的改善。

(二)加强公共政策公平性的建设

政府加强对公共事业的协调,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已经成为了改善民生的首要条件,其中公共经济管理就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主要组成内容之一,而在政府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中,最为直接和主要的方式就是建立相应的公共政策。所以,为了确保民生达到预期的改善成果,一定要加强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在加强以及保证公共政策公平性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建立并且完善相关政策决策和监督机制,利用相关制度政策监督保证民生政策的落实。事实上,主要就是尽量使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调研、执行、决策以及监督这四个环节进行有效地区分,进而利用相关政策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

(三)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经济事务管理责权的合理划分

在现行的分税制度下,财政权力太过集中,事务权力太过下放地方,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大部分均是由基层政府担当,因为财政能力有限,基层政府还没有建立正规的融资渠道,导致相关的公共事务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对公共产品的供应质量与稳定性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所以,为了确保民生工作的顺利发展,一定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经济事务管理责权的合理划分,明确中央以及地方的经济调节、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四)重视公共经济管理过程的开放性

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4

【关键词】单病种付费;低成本扩张;经营成本

一、实施按病种付费策略

按病种付费方案的具体实施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适合单病种管理的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费用测算、专家论证,对实行定额收费的单病种疾病患者,一律收相同的费用;另一种是单病种最高限价收费制度,即先同上确定病种费用的最高额度,患者所有费用总和不得超出最高限价,花费没达到最高限价者按实际费用计算。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单病种最高限价收费制度更容易接受,而且目前各医院实际实行的也大多为这一模式。

1.选择单病种付费标准确定方法。从理论上来说,进行病种成本测算,按病种成本确定付费标准是最科学的方法,但就我国目前情况难以很快做到按病种成本核算确定付费标准。所以,比较实际的做法,是以现实实际发生费用作为主要数据基础确定病种付费标准。如果能对高费用病种按实际发生的病种费用去除不必要费用后的数据,确定付费标准,既能对医院进行比较合理的补偿,又能控制医疗费用。

2.选择病种和搜集相应病例费用。选择容易分类和测算的病种先试行,根据确定的单病种种类,搜集相应病种前一年住院病人的出院病历和相应的财务结算帐单资料,待经验成熟后逐步扩大。由于数据搜集和分析需要大样量本,在选定医院的基础上,要尽量扩大选定病种的样本量,以期达到分析结果的稳定性。

3.付费标准的测算。对不合理费用的去除方法是选用一定比例的病历,经医学专家评审,查处不合理要素的金额,并计算出其占病种费用的平均比例,然后按照这个比例从收费中扣除,同时参考区域内的物价指数、药品价格指数,考虑客观存在的上涨因素,在预测的可控区间内,最终确定比较实际、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标准。在研究制定单病种住院医疗费用标准时,应根据不同类别的地区、不同医院等级来研究确定单病种的费用标准。

4.确立单病种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单病种多因素指标利用加权评分法进行月、季、年度综合评价,将多因素指标合成一个新的、没有单位的综合系数,用此系数表示每一病种医疗质量的相对水平,运用百分制定量评分法进行对比分析,以促进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

5.强化病种医疗质量监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监督考核机制,组织专家小组定期抽查医生采取的治疗方案是否经济而且有效,依据住院病历医嘱认真对照核查各项收费是否合理,用药检查是否规范,评价、监督结果应与对医疗单位的奖惩相结合,并与医生的职称晋升和其他各项奖惩制度相结合。

6.健全配套政策措施。财政投入可根据基本医疗服务确定的病种范围实行补助的方式。可据往年资料和财政补助能力计算病种补助比例,补助费用总额根据基本医疗服务中病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确定。对医疗服务质量不合格者,依据评价结果扣除相应费用,甚至给与其它惩罚。

二、低成本扩张,综合控制策略

(1)健全医疗成本管理体系,完善医疗成本管理责任制。要把医疗成本降低的目标层层分解,将医院综合指标分解成单项指标,把单项指标分解成具体的小指标,明确各个科室、班组直至个人的医疗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医院、科室、班组三级医疗成本管理组织,明确医疗成本管理责任制。(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要重点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会计知识,又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卫生经济管理人才,必要时可通过引进人才的办法,加快医院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3)完善分配机制,促进增收节支。要以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为依据,建立一系列指标体系作为奖金分配的考核标准,指标中既包括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指标,又包括医疗质量指标。(4)推动规范化、统一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国家应投入专项经费,在全国范围内招标确定专业开发公司,针对医院类别、级别,开发规范化、统一化的医院信息系统,这有助于克服目前各医院孤军奋战、力量分散、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系统设计不统一、信息难以共享的缺点。

三、通过外部监控,加强监测评价

1.经营成本指标重点评价。(1)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率:该指标反映医院的总体管理水平,降低该指标的途径是降低管理费用支出或减少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计算公式: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率=管理费用/支出总额。(2)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医院人员工资、津贴、补助、奖金、劳务费等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支出总额。(3)总成本费用利润率:该指标反映医院在经营过程中,每消耗1元的成本,应获得多大的收益。从总成本费用角度,衡量医院的利润水平。计算公式:总成本费用利润率=期内医院利润/期内总成本费用×100%。

2.经济效益指标重点评价。(1)万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该指标说明医院平均每万元固定资产所产生的价值,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可综合考察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效益的提高程度。计算公式:万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平均占用固定资产净值(万元)。(2)经费自给率:它是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不包括财政专项补助支出)的比率,表示医院经常性的平衡能力。经费自给率大于1说明医院经常性收支能够自给;小于1说明医院离开政府补助将无法生存。计算公式:经费自给率=业务收入/业务支出。(3)总资产收益率:正指标,反映医院资产的利用水平,引导医院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计算公式:总资产收益率=全年业务收入总额/(平均流动资产十平均固定资产)。

3.运营效率指标重点评价。(1)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正指标,该指标是医院职工创造价值的体现。通过本指标的分析,对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非常重要。在职职工人均业务收入数,是衡量医疗服务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公式: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期内业务收入/期内平均在职职工人数。(2)病床使用率。反映了病床的一般负荷情况,说明了医院病床的利用效益。计算公式:病床使用率=期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期内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四、医院管理流程再造

医院管理流程包括行政、党务、人事、财务流程,内涵着计划、组织、控制流程。其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和分析核心管理流程;规定这些流程的关键绩效目标;设计新的管理流程。这就要求重新设计、改造医院组织系统。(1)简化和合并功能部门。要抛弃独立设置部门的做法,合并部门,简化流程,以此来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当医院的某些功能不能独立时,由其它部门或岗位代管。同时对医院必设的岗位,在找不到合适人选时可以空着,一旦发现合适人选,立即补上。(2)实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中最高决策层直接面对一个个的团队,中间层次取消,让管理者、决策者直接面对操作者,直接接受操作者的反馈信息。在进行医院组织设计时,要强调团队设计,要实行组织结构扁平化,而不要有什么事就增加一个管理职能部门,这样无休止的设置下去会严重阻碍组织的结构发展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黎婷.浅析医院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问题[J].中国外资o下半月.2010(10)

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5

关键词: 工科院校 经济管理 实验教学 研究 加强与改进

一、加强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在高等工科院校中,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是经管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是对经管专业理论教学的验证和拓展,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经济管理各环节中的规律,从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经济管理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课堂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高校经管专业的理论教学侧重于对经管基本理论、原理、规律、观点的传授,具有抽象性特征,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而实验教学侧重于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

3.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管专业实验教学强调开放性、互动性,把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层面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不仅可挖掘学生的学生潜能,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经管实验教学中,学生取得一点一滴的成绩和进步都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4.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书本上和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在实验及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强化经管实验教学,丰富经管专业实验教学的形式,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抓好实验教学环节,环环相连,层层相扣,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经管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经管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要组成实验小组。小组成员面对同一个实验任务,需要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实验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信息量;由于众多学生的共同参与,使得在相同的时间、同样的实验条件下,提高了经管专业实验效率。所有这些,都让学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收获,增强了团队精神。

总之,经管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 锻炼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与理论教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地位同等重要。

二、工科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经管类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对包括经管类专业在内文科实验教学重视不足,是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少工科院校的领导甚至错误地认为,只有工科、理科才需要做实验;有的领导虽然口头上承认经管类专业也有必要开展实验教学,但在内心里和行动上对经管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头脑中也存在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的观念,因此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工科院校经管专业的实验教学。

2.对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工科院校专业设置往往以工科专业为重点、为“龙头”,再加上不少工科院校的领导对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在实验教学资金分配上,极大地向工科专业倾斜,造成不少工科院校院校对经管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工科院校实验室连起码的实验设备如电脑及基本实验软件都严重缺乏,有的工科院校连基本的实验教学平台都没有。这些严重影响了经管专业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更不要说提高经管专业实验教学水平了。

3.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实验教学缺乏严格、系统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建设制度、实验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考核制度等,实验教学奖励机制严重缺乏。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薄弱。

4.专业实验教师严重缺乏。

由于重视不够、编制紧缺等原因,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实验教师严重缺乏,有的经管专业甚至没有专业实验教师。专业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与完善工科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途径与措施

1.更新观念,切实提高对经管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工科院校的部分领导、教师一定要摒弃“理工科实验教学重要,文科(包括经管)专业实验教学可有可无”的陈旧、错误观念,牢固树立“文、理、工科的实验教学都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正确观念,切实提高对经管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将这种正确观念落实到行动上。

2.建立健全实验教学各项制度。

工科院校要建立完善实验教学各项制度,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实验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以规范经管实验教学活动。特别强调要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3.努力增加对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投入。

针对目前部分工科院校存在对经管类实验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欠账不少的状况,工科院校要切实加大对经管类实验教学投入,以满足经管类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一是要增加对经管类实验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购进新设备,更换陈旧不堪、无法继续使用的老设备;二要增加对经管类实验教学软件设施的投入,防止出现有“枪”无“弹”现象;三要加大对经管类实验教师培训的投入,目前工科院校大部分经管类实验教师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的,他们对实验教学比较生疏,亟待培训提高。

4.科学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建立包括基础实验、重点实验和扩展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教学结构。要根据经管专业的特点、社会对经管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实验项目在学科中的影响、实验学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实验条件,科学设置实验教学内容。首先着力抓好基础实验,然后抓好各学科重点实验为基础,还要开展相应的扩展实验。

5.切实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高素质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工科院校一是要适当放宽经管专业实验教学人才的引进条件,迅速引进一批经管专业实验教师,以解燃眉之急;二是要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激励力度,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实验教师队伍;三是要加大对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训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各项有效措施,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经管专业实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胡守强,张朗山等.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1.

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6

关键词:经济管理;大学生;创业能力在全球的经济竞争方式都发生变化的时候,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专业教育,渐渐地向着复合型教育迈进。现代高等教育院校的新要求,就是培养新型的创业型人才,这不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就业趋势,同时还会影响到高等教育院校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办学的水平。

1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

所谓的创业能力,就是指情商、智商和财商融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其中,情商和智商可以帮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在创业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财商也能够增加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对于工作的动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1 专业的技能

现如今,市场经济的创业环境,要求着每一位创业者都要懂得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要是想创业,一定要认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技能。

1.2 经济管理的能力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创业者,一定要能够聚集拥有各种不同能力的人才,并且做到对人员进行优化,最终开展具有默契的各种活动。另外,身为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还应该具备决策能力。在创业之前,一定要对创业的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这些项目中最终选出一项最适合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的项目。在过程中,要通过现象发现本质,并且分析其原因,最终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

1.3 协调沟通能力

人类是所有经济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最终作用的客体,所以,任何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身为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如果想要创业成功,那么就要正确地处理好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并且要学会和市场经济的各类主题进行简单而有效的沟通,坚持协调发展的观念,团结所有人共同发展。

1.4 创新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创业者生产了新的产品、采用了最新的战略思想、发现了新的市场,还是制定了良好的计划、创建了新的企业,在这些过程当中,都存在着一些创新活动,因此,创业者必须有创新的思想和能力。

2 关于经济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法

对于经济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科,还要把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发挥宏观、中观以及微观方面的作用。

2.1 宏观方面

大学生创业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关于培养创业能力,更是离不开创业环境的改善及创新。

首先要对创业政策进行改革,国家政府要在资金、政策及服务等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进行全方面的支持,例如,要简化注册登记的程序及费用;优惠金融的贷款;采用税收优惠的政策,并且要建立多种方法的金融支持等等。

其次,加大创业政策执行和监督的力度。一项好的政策和制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是分不开的,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在2013年里,有大部分省市级高校的学生,虽然成功申报了“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但是政府一直没有落实给予的资金,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所以,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督。

最后,加大高校对于改革的力度,通过实践教学,开设一些适用于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而且一定要把创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率也加入到考核指标中,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2.2 中观方面

现在有许多的大学生在创业前期都遇到资金紧张及经验少、压力大的问题,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要转变过去关于学习论、成绩论、就业论的观念,要充分理解大学生创业,而且要做到支持大学生创业,不能够全盘否定,要学会怎样去理解和帮助创业失败者,从根本意义上去理解大学生创业,学校只有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够营造出一份良好的创业氛围。

2.2.1 一定要加大创业型导师的培养力度

首先要重视起创业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引导教师去多参加一些校外的关于创业的活动,以此来加强事业单位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创业人才培养的力量,不但要从数量上,还要从质量上去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于创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2.2.2 制订一套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不同的大学生,必须有一套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采用弹性学制,以此来鼓励学生创业,并且要允许学生在学校进行创业,而且学习的年限也要延长。在教学的形式上也要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相应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复合创业内容的课程。在考试的方式上,必须摆脱传统的方式,用商业计划书和设计原型系统等新的方式来进行考试。

2.2.3 加快基地建设和创业项目的孵化

通过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桥梁,创建实习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场所,把创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能,同创新创业的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但能够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来丰富其管理经验,还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最终实现创业成果的孵化。

2.3 微观方面

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效学府中的一个微观个体,只不过教师是学生创业中的一个推动者,而学生则是创业的实施者。班主任和辅导员一直从事的是学生的党建工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之下,他们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因此,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发和思路的引导等方面,一直都是和教师的教导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两者都必须发挥各自的先锋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新观念,利用好已经拥有的资源,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虽然在创业方面有着自己身的优势,但是创业是需要创业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大,如果想要创业成功,那么,大学生在打好充分的知识基础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创业素质的培养,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做有心人,善于采纳好的观点,并且要经过对市场的调查,不断地完善其想法。

3 创业能力培养实践

3.1 开展“1+2+N”的指导模式

这其中:“1”所指的是要有1名负责创业实训、项目指导孵化、学科竞赛等活动的专职人员;“2”所指的是一定要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建设实习基地这两方面的工作引起重视,对于学生创业,要实行不但有校内的导师,还要有校外的导师这种双向指导的模式;“N”指的是针对于创业期间要结合不同阶段导师的指导工作,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业的能力与意识。

3.2 加强“学科竞赛”的创新平台

现如今,学科竞赛已经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可以很明显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就非常有利于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一些学校自从创建以来,一直都是学科竞赛作为抓手,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所加强,建立专家库和专家组,划分出专业导师的具体实践领域,同时,还要拉进那些拥有创业激情和想法的学生

3.3 构建实训实验的强有力载体

首先要加强渗透教学的改革,这也就是说,在教学的改革当中,其重点必须是由原来的理论课教学,慢慢转向理论和实践并存。

其次是要加强凸显专业的特色,设置相关专业,而且要加大对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之间的扶持力度。

最后是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仿真模拟实验、互联网和校园网、实习实训、数据库资源以及校外实习基地这五大功能平台,全面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4 结语

高等院校要围绕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的特征。合理安排专业课和实践课,通过学科竞赛、实验实训以及校企合作等形式,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情况的重视,丰富创业的方法,加强“创业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峰.地方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2]金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调查研究[J].现代商业,2013.

[3]费伟.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研究和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