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1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复杂活动,选择科学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其分为两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获得新技术、新方法或新产品的方法。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模仿学习先进创新主体的方法,购买、引进或破译先进创新主体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技术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以实现自主创新为最终目标。

 

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37.7%和35.5%。是世界第二造船大国。但是。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开发设计的主流船型的性能参数与日、韩等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摆脱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重点海洋工程总承包和设计建造能力差距更大,主要船用设备依赖引进国外专利技术制造,许多船用产品国内生产尚属空白。因此。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一直奉行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以实现自主创新为目的,通过模仿创新为自主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基础。《船舶工业中长期规划(2006~2015)》也明确指出。在对外合作方面,造船企业要重点引进消化吸收模块化舾装、高效焊接、切割等船舶建造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境外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业设计公司等: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大对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船舶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自主开发和优化设计新型船舶和船用设备。

 

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十分落后,船型的设计、开发、建造能力十分薄弱,而且只能生产简单的散货船、干货船等常规船舶。为打破这种局面,推动船舶工业产业升级,提高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船舶工业先后从国外引进50多项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和10多种先进的船舶设计技术。特别是在2000年底,我国船舶工业开始引进LING船专用设备技术。并与法国GTT薄膜专利公司签订了许可证协议,与法国大西洋船厂签订了薄膜型LNG船技术引进的非排他性协议,与克瓦纳集团芬兰马萨船厂就MOSS型LING船的技术引进以及球罐半成品的采购等方面签订了非排他性协议,使我国具备了建造LNG船的能力,打破了国外造船厂在LNG船建造方面长达几十年的垄断地位。通过技术模仿创新,迅速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推动了船舶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船型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国。

 

对于一些关键的造船技术和船用产品技术,船舶建造技术发达的国家一直采取封锁的政策。我国船舶工业很难直接从外部引进这些技术。只能依靠自主研发。另外,利用模仿创新获得的技术大都是国外先进造船国家已有的成熟的技术,如果不实施自主创新,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将一直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是我国船舶工业获取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利用模仿创新,我国船舶工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人才队伍,为我国船舶工业向自主创新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在实施模仿创新的同时。我国船舶工业对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技术、具有综合提升力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技术进行重点突破,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例如,船用曲轴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的软肋,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上重集团等造船单位于2002年合资组建了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经过两年多的自主研发,于2004年底我国首条国产船用曲轴问世。从而一举改变了国内造船工业“船等机、机等曲轴”的尴尬局面。

 

二、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船舶工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1 重视模仿创新,忽视自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船舶工业通过技术许可、技术合作、资本引进等各种手段引进了大量国外技术和产品,甚至通过“反向工程”等方式仿制国外技术产品。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事实上。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能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没能很好地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深入的消化,实施二次开发,导致许多技术在多年后仍处于引进水平。

 

由于长期忽视自主技术创新,我国建造的船舶主要集中在散货船、油船、杂货船等常规船型,而且在这些常规船型的开发设计水平上,与先进造船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首次建造的新船型。尤其是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然主要依靠国外设计,大型豪华游船、高速复合型船、大型自卸船等新船型的设计甚至还是空白。例如,同样依靠引进技术建造LNG船的韩国,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已建造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LNG船。而我国目前只能制造出14.7立方米的LNG船,远远落后于韩国等造船技术先进国家掌握的20立方米以上的LNG船建造技术。

 

2 技术创新资源分散度较大,不利于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技术创新是一项对技术创新资源要求相对集中的活动。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是影响技术创新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更是如此。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资源存在分散化、小型化和短周期化的特点。难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合力,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成效较低。具体表现为:

 

(1)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分散在船舶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这些人才资源不仅在地理分布上比较离散,更为主要的是技术创新的合作力度较弱,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2)知识资源严重缺乏共享交流。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做支撑,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发知识和技能,而船舶制造企业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对技术需求的内容和方向的切身体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体系,这些知识资源未能实现有效的共享交流,许多知识隐藏在各个创新主体内部。并随着创新主体的流失而流失。知识资源没能形成有效的转化机制,直接导致技术创新的成效不足。

 

(3)资金投入分散,效率低下。大量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分散在众多的技术创新主体之中,出现了许多低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而重大的技术研发难以进行的局面。

 

(4)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及时共享,技术创新活动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低水平地重复进行。由于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信息共享平台。同种技术的创新活动在多个创新主体内部进行的现象时有发生。

 

3 技术准备不充分,技术创新效果不佳。无论是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要提高技术创新的实效。都必须以充分的技术准备为基础。在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之前,都要对要引进或研发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为提高技术引进或研发的效率、效果打好基础。我国船舶工业引进或自主研发了许多新技术。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准备。部分技术引进或研发的周期较长,技术精密度不高,甚至还存在漏洞。

 

4 技术引进时,存在盲目性。我国船舶工业在技术引进时存在针对性不强、盲目引进的情况。技术引进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

 

(1)引入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的技术。部分引进的技术在其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而且对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2)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充分。在引进技术时,对引进技术与已有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足,增加了技术的复杂度。甚至需要付出额外的投入来整合不同的技术。

 

(3)技术引进的目的性不强。技术引进时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引进战略,不能盲目地引进技术。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要引进,而是要引进最需要的核心技术。

 

5 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保护体系,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等原因,专利产权受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现实背景。不仅会影响技术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总体投入,更会影响自主创新的信心,并最终影响船舶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保障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2015年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目标,必须有强大的技术作支撑。一方面。采用模仿创新的方式快速引进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最急需的关键技术,促进我国船舶工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也是我国实现造船强国目标的关键。我国船舶工业必须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效果。

 

1 坚持以引进技术入门,以自主研发为本。自主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船舶工业与国外船舶制造先进国家存在差距的关键所在。我国船舶工业许多技术始终停留在“引进——模仿——再引进”的低级发展过程中,船型的设计开发能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技术等距离国外先进造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由于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我国船舶工业必须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并以自主创新为根本的技术创新道路。必须改变我国船舶工业一直以来重视技术引进,忽视自主研发的局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2 有效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唯一途径。经过多年的模仿创新,我国船舶工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基础、知识经验和人才资源。有效地整合这些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船舶工业摆脱低水平技术创新,实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船舶建造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建立一定的共享平台,加强三方的人才资源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成果共享,并提高三者的科研合作力度,实现创新能力的互补。形成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合力。

 

3 加强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效果,离不开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研发能力的建设、人才资源的培养、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根据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重点应加强研发能力的建设与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的培养,为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建设良好基础。

 

4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技术引进要为推动自主创新服务。我国船舶工业要根据当前的技术状况,分析未来技术需求的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制定技术引进中长期规划,避免盲目引进,切实满足自身需求,达到真正提升技术水平的目的。

 

5 进一步完善专利法律、法规的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为了给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专利法律、法规的建设与执行机制。其中包括: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三是加强专利合同管理,建立专利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积极引导专利人对专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水平。

 

四、结论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究其根本原因是造船相关技术的落后。为实现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我国船舶工业坚持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提升了技术结构层次,增强了综合竞争力。但是,在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又好又快地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创新方法 专利视角 评价

1、引言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最具革命性的力量而被国际主体视为提高本国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先进的技术既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后人在前人的技术积累和启发下经历了从想法到实现的过程后才得以产生。笔者认为这种源于技术积累的启发过程就是创新或者再创新的过程,通过创新酝酿出更加先进的技术。而随着现代技术透明度的提高,专利权已经成为对技术方案保护的最主要的工具,专利信息中所承载的技术内容也将并已经与技术创新过程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即从专利视角对技术创新的方法进行分类剖析,以期为科研创新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借鉴思路。

2、基于专利视角的创新思路

创新会带来技术的进步,产生新的技术方案,基于技术本身的可识别程度或者其他原因,研发者会选择通过申请专利或者以技术秘密的形式持有该新技术。如果以该新技术申请专利,其将以公开的方式为其他的研发者带来技术学习机会,获得技术启示,以此形成“创新―产生专利---启发再创新”的循环效应。而在该循环的是“产生专利”环节,需要经过一个特别的审查程序,即一项技术方案如果要获得专利权,必须能够经得起专利性评价,将专利视角贯彻于整个创新过程就显得十分重要。

2.1、基于专利视角的创新方法评价

从专利三性审查过程看,发明所载的技术方案必须与现有技术存在区别特征,基于该区别特征与现有技术特征的联系和技术关联性,可以将创新的方法分为如下几类。

上表所示各种创新方法,对应着不同的技术成果,其成果进行专利转化的难易程度也都有较大差别。而从专利的角度对具体创新方法的评价,既不能仅仅分析创新过程的难易程度,又不能仅仅考虑该创新方法下创新成果的专利授权前景。为了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笔者根据各种创新方法下创新成果的产生到专利转化过程中所需考虑的因素,笔者将专利视角分解为三个方面的关注点,即法律维度L、经济维度E和技术维度T。对于上述创新方法的评价采用加权求和法。各个维度占据评价结果Z的权重比值为:

法律维度L:经济维度E:技术维度T=30%:40%:30%,即Z=L×30%+E×40%+T×30%。

对于创新方法的法律维度值,主要依据创新方法对应的具体成果的法律风险水平,包括侵权风险、被无效的风险等等来进行打分定值;经济维度值主要依据创新方法的难易程度、科研成本、成果转化成本、市场的可接纳程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打分定值;技术维度值主要依据创新方法带来技术启示的难易程度、解决技术难题的针对性以及相应的创新成果的科技含量、技术广度和深度、技术特征的可替代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打分定值。通过对各个维度的分析,能够得出各类创新方法的整体评价值并发现具体创新方法指引下创新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2.1.1、开拓创新法

该创新方法是基于对全新领域的探索,没有任何间接或者直接的技术启示。其创新结果是产生开拓性发明成果,这种成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进步性,而且这种进步是实质性的、显著的。由于其成果的首创性,因此开拓创新法的L值较高;而E值则因开发成本和创新难度较大而较低,加之,一项全新的技术推广往往存在更大难度,因为需要有新的设备、新的技术人员来作为入市的基础,因此成果转化成本也较大,综上,该方法的E值较低;就T值而言,该创新方法带来的技术启示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相对不足,但其所涉及的技术广度往往是非常大的,甚至有可能引发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的突起,因此普遍认为T值属于中等水平。

2.1.2、组合创新法

该创新方法通过对现有技术方案的研究,根据所需解决的客观技术问题将现有技术进行创造性组合,产生新成果。例如:现为了解决技术问题B,根据组合创新法可将该问题B分解为B1和B2,然后找到现有技术中能够独立实现B1的技术方案b1,找到能够独立实现B2 的技术方案b2,最后再将b1与b2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技术方案,以解决技术问题B。组合创新法涉及对两个或者多个既有技术的组合,创新成果将在极大程度上覆盖既有成果的技术特征,根据专利侵权判定的全面覆盖原则不难发现专利侵权风险是较大的,因此,组合创新法的法律维度值较低;此外,组合创新成果如若投入实践,则应事先取得技术方案b1和b2的技术权利人(技术持有人、专利权人或者独占许可的被许可人)的许可同意,这就加大了成果转化的许可费用成本,另一方面,组合创新难度较小,科研成本小,市场的可接纳程度也相对较高,这会使得E值上升,总体上使得组合创新法的E值处于中等水平;组合创新法对原创性要求低,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简单叠加组合即可,技术广度和深度都不高,因此T值较低。

2.1.3、选择创新法

该创新方法以提高技术的针对性和精确性为目标,根据技术目的从现有技术中进行创造性选择,找出现有技术中没有提到的技术更优解。例如:现有技术记载了制备硫代路甲酸过程中,催化剂羧酸酰胺相对于原料硫醇的比重为2%~13%(mol),并且指出催化剂用量比从2%(mol)起产率开始提高;而在选择创新法思路引导下,研发人员采用了更小的催化剂用量比(0.02%~0.2%(mol)),提高产率11.6%~35.7%,大大超出了预料的产率范围。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选择创新法得到的创新成果更加具有技术针对性,范围更窄,因此侵权风险低,权利稳定,L值较高;选择创新法的研发思路与现有技术联系紧密,研发成本低,E值较高;但由于是对现有技术的进一步限定,使得技术成果的研发潜力进一步限缩,技术含量也相对有限,因此该方法的T值较低。

2.1.4、转化创新法

是指将现有技术用于新的领域,现有产品用于新的目的,实现创新目的。例如:飞机机翼一般用于平衡机体,根据转化创新方法,将飞机机翼的平衡效果延伸至潜艇,实现创新。转化创新法往往涉及到学科交叉问题,从法律层面分析,其新颖性良好,但创造性评估水平较低,因此其L值处于中等水平;转化创新的实质在于将一项技术从传统领域应用到另一领域,其成果的市场认可度较高,研发成本很低,因此E值较高,而技术维度T值中等。

2.1.5、要素变更创新法

该创新过程主要在于对现有技术的某些关键要素进行替代、添加或者省略性变更,实现更佳的创新效果。根据要素变更的方式可以分为要素关系变更法、要素替代法、要素省略法。例如:在要素变更创新法指引下对一项产品发明省去了一个或者多个零、部件或者一项方法发明省去一步或者多步工序后,依然保持原有的全部功能,或者带来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从专利侵权的角度分析,对现有技术的要素进行变更容易侵犯他人专利权,因此L值较低;由于不需要进行系统性技术调整即可完成创新过程,因此其创新成本小,E值较高;一般情况下,要素变更创新后,成果的进步性比较单一,很难出现全面的技术提升,因此其T值较低。

综上,基于专利视角的创新方法评价结果如下表所示:

2.2、基于专利视角的创新方法适用

从表2不难看出各种创新方法在法律、经济、技术等层面的效果是有区别的,企事业等科研单位在选择具体的创新方法时只有结合自身条件进行优劣互补,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弥补在各个专利维度的不足,才能取到良好的创新成果并顺利完成成果转化。笔者认为,在选择和运用创新方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当明确自己的创新目标,这往往与企业的技术或者竞争战略紧密相关。开拓创新法需要较强的经济能力,投资者需要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一项全新的技术产生并在市场上得到推广,同时由于开拓创新法不如选择创新法具有技术针对性,因此需要对其创新目标进行限定,即往往涉及到所谓的“概念设计”。

其次,从法律层面看,创新是为了应用,这就决定了创新成果的专利化需求。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应当用专利法律规范去评估创新成果和创新思路,着重提高开拓创新和转化创新的实用性,减少专利无效风险;提高组合创新、要素变更创新的创造性,降低侵犯他人既有成果权利的可能性。

再次,从技术维度分析,要强化组合创新和转化创新过程中的学科交叉意识,打破传统的技术视野,提高不同领域方法的彼此渗透程度;善于进行技术特征分解,通过不同技术特征的组合实现技术优化效果。应当注重对技术方案的组成要素或基本单元进行拆分、替换、重组,提高要素变更创新效果。

最后,应当系统的看待整个创新过程,不能孤立的作出创新方法选择,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技术目标选择具体方法,提高整个创新工场的通用化、模块化、体系化。

3、展望

关于创新方法的研究,历时已久但仍然具有很多重大课题有待突破。专利作为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许多技术信息。专利视角对于研究创新方法意义重大,尤其是将专利视角进行维度细分,提高对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的评价精度,将成为专利等创新成果的价值评估与创新方法研究的良好契合点。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专利审查指南》.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第176页.

[2]转引自《专利审查指南》.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第181页.

作者简介: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3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

1 创新型国家与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的意义

各国现代化发展有三种典型模式:依靠国内丰富资源的资源型,依靠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与技术的依附型,依靠自主科技创新及其国家竞争力优势的创新型。那些自主创新综合指数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70%以上)、研发投人占GDP比例大(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低(30%以下)、拥有三方(美、欧、日)授权专利数多的国家即“创新型国家”。我国近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制度创新。这首先是因为制度在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作用甚于技术本身。从历史上来看,18世纪以后西欧之所以首先出现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均收入迅速增长的局面,是南于这些国家具有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和保障个人财产安全的法律体系。就科技本身而论,直到15世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显然高于西欧,但西方国家很快后来居上,在经济上大大超过东方国家,原因是西欧在中世纪中后期建立了一种有利于不断创新的社会机制。

其次,科技创新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只有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才能与之相适应。科技创新带来新的产品、新的社会关系扩大了制度规制的调整范围,相应的,调整手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代的高新科技不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基础上的常规技术。而是庞大的技术群。这就意味着迫切需要运用市场经济下的法治手段而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模式来管理科技工作和促进科技进步,通过建立竞争性、透明的和公正的市场游戏规则,促进市场更有效的运行,并借以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的规划进行宏观调控。

产业技术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是政府对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结构选择和技术开发进行的预测、决策、规划、协调、推动、监督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政策、标准化政策、研究开发资助政策以及研发环境塑造政策等方面的政策体系。科学技术只有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政府正是通过包括产业技术政策在内的各项产业政策合理有序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对于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视由来已久,数十年来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倡导作用,但这些措施在促进科技进步方面起到的绩效和刚性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措施缺乏法律基础,缺乏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的法律支撑,也没有通过法律手段制定一整套相互协调的有效运作程序和模式。

因此,将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产业政策一旦上升为法,就不再是政府意志,而是国家意志、全民意志。即使是政府的有关规定或行为与法相抵触,也必须以法律为准,服从法律的要求”。比较而言,产业政策是政府的行政手段。行政权力的扩张性和任意性增添了产业技术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不确定性、不透明性。因而实现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将使产业技术政策的调控更具权威性、稳定性与普遍有效性。不过,实现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并非要把所有的产业技术政策都制定成法律,这不仅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这是因为政策相较于法律也有其灵活性、针对性强等优势所在,因此产业技术政策还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继续发挥作用。

2 创新型国家与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的价值取向

在战略意义上,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关注社会的全面、健康、持续、有效发展。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和统一,应该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战略构架。

2.1 形式法治为主。实质法治为辅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必须以形式法治为主,实质法治为辅。首先,形式法治保证了法律的可操作性,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我国法治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人们的法律至上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应该首先维护法律的“刚性”。其次,我国提倡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明确的法律形式确定科技人员的正当权益予以保护,对科技成果予以奖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预测自己的行为,提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但是,过于强调形式法治难免使法律走入僵化的境地。民主实质法治的出现就是对其弊端的矫正和补救,更加重视结果公正。那些没有纳入法律轨道的产业政策此时便能发挥一定的灵活性的辅助作用。

2.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来说,发展才是第一位的。从国际环境来看,加快科技发展迫在眉睫,否则数字鸿沟将进一步扩大,正因为这种紧迫感决定了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过程中,应该强调效率优先性需要。而从国内来看,强调自主创新就要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保障那些在创新上走在前列企业的利益。

当然,效率和公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发展之后带来一个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等问题将使效率与公平呈现矛盾,导致社会关系紧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贯彻公平原则加以调整。国家鼓励企业之间的创新竞争旨在提高效率,但也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来实现。

2.3 捍卫法律兼及法律全球化趋势

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无形知识财产权成为贸易中心,其法制保护与法律知识运用已成产业技术竞争的必要手段,美国更是以挑战对手知识产权制度欠缺或施行不力为手段对后发国家施以贸易报复加以扼制。世贸一体化带给后发国家更多发展机遇却使其基于国际人权公约的自决权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大受制约。

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需要捍卫国家法律,以确保本国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的产业技术政策环境却又免受西方知识霸权主义倾向的侵扰,从而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取得主动地位。但是,强调独立自主发展并非是要闭关锁国;自主创新也不是闭门造车。这是因为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只有在法律制度上不断借鉴和吸收西方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先进法律文明(理念与制度)成果,才能为本国吸引外资、借鉴和模仿他国先进技术以最终实现自主创新铺平道路。

3 创新型国家与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的制度建构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要透过法律设计,对于创造、创意和创新,创设保护的机制。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产业政策法治化。就是旨在把上述的价

值取向融入相应的制度构建之中。

3.1 宏观法治层面:国家科技进步的配套政策法治化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早已把知识产权政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因此,我国应大力推进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的知识产权战略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体现出国家在宏观层面促进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应具体落实到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和科技立法之中。同时要适应全球科技竞争形势及时修改完善《科技进步法》和《促进成果转化法》,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水平。

其次,完善现有科技立法制度

为实现形式法治的要求,国家有必要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的产业政策纳入法律调整的框架之内。从内容上,既包括国内科技研究开发、科技成果的管理保护和转化、技术市场和技术贸易、科技奖励、科技投入等,也包括《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涉及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等。从形式上,这些科技立法应该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刚性,尽量减少倡导型立法,而应以专门法律法规规定科技投入的具体增长比率,科技拨款的数额,或建立各种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辅法而行。同时应密切注视和跟踪科技发展新态势,及时对法律进行废、改、立,使立法既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又有预见性、前瞻性。国家立法时应该预见新技术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危害,并借助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加以适时调整。

3.2 中观法治层面:地方产业技术布局的配套政策法治化

首先,国家对于地方技术布局应通过制定纲要性的法律加以保障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许多领域政府不能再进行干预和“补贴”,对一些行业进行重点扶植的产业政策也将受到限制,但在政府投入资金用于提高中长期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开发以及在对本国经济落后地区进行产业技术扶持等方面却不受限制,通过国家制定的地方产业技术布局基本法,对于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以提高中长期竞争力为主,而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可以给与一定的技术扶持,以法律形式将中央协调地方利益的方式和方法予以明确界定。

其次,制定具体的法律配套措施促进各地区技术的扩散和共同发展

国家强调效率优先,将技术布局倾斜至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地向东部地区扩散,东部地区凭借其现有的技术基础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大批的优秀人才,其经济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应该兼顾公平,发展东部的同时不能忽略中西方等欠发达地区。东西部协调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便有赖于地方产业技术政策法治化的调整。

3.3 微观法治层面:企业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法治化

首先,国家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创新主体地位,制定法律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这些都需要不断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法治化。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4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一直是近年来现代经济社会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的,弗里曼(Freeman)在此基础上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索洛(So-low)将技术进步从生产函数中分离出来,构建了“技术决定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丹尼森(Denison)考察了美国的经济,创新性地提出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罗默(Romer)的知识驱动模型重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源泉,认为是由内生技术进步带来的;库兹涅茨(Kuznets)将知识引入到经济增长中来,认为知识存量的增长得益于技术创新。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阐述二者的关系。刘和东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揭示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郭新力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贡献度;范柏乃等人利用广义差分法进行回归,揭示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十分明确的单向因果关系;朱学新等人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中国科技投入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洪名勇构建计量模型,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理论整合为一个分析框架,从新的视角研究我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地区经济增长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一)初步建立技术创新指标体系要分析技术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必须正确判断技术创新的能力。由于技术创新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式,而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方面的复杂活动,因此,技术创新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能够表示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构成,它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侧面。本文采用计量模型确定技术创新的能力,并用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的实证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分别为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个部分。技术创新投入是指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投入的各种要素,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它制约着技术创新产出,直接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技术创新投入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两个方面,下设5个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结果,它反映技术创新活动取得的技术成果,主要包括科技成果、知识产出和产品产出三个方面,下设5个评价指标。技术创新的客观环境对技术创新起到很大的作用,长期影响着技术创新的能力。有利的创新环境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环境可以从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教育环境三方面考虑,下设5个评价指标。这三部分虽然在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中具有独立的功能,但是互相之间又存在着统一的逻辑关系。基于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本文把技术创新投入子系统、技术创新产出子系统和技术创新环境子系统作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建立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详见表1。

(二)指标数据的收据与处理本文选取2001-2012年的年度数据来评价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表1中各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各大科技网站。尽管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是正向指标,但各指标间的量纲仍存在着差异。为排除不同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将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剔除了单位不一致因素,数量级相同并且所有处理后的数据均值为0、方差为1,且服从正态分布。本文利用SPSS软件,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结果见表2。

三、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分析本部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原始数据的多个指标变量转化为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既减少了指标选择的工作量,又可以消除评估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选择主成分时应保证特征根的累积贡献率足够大,最大程度解释分析对象,确保综合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说明提取主成分的可能性很大,满足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条件。将处理好的标准化数据作为分析依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9.267%,表明这两个主成分基本上包含了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因此,选取fl和f2为主成分,代表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中的15个指标。对上述提取两个主成分建立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计算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本部分是将代表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X与代表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Y建立回归分析模型,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一步探讨技术创新综合得分与评价体系内各项指标的关系,分析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指标的贡献程度,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出相应的建议。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GDP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为了剔除人口规模变化造成的影响,本文选用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状况,用Y表示。2001-2012年我国人均GDP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见表5。根据表4和表5,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同发展趋势。绘制散点图并进行相关性检验,表明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SPSS软件对X和Y进行线性回归的结果如表6所示。因此,经济增长水平对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的回归方程为:Y=1.020X-28.651将回归方程和技术创新能力计算公式联立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5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xx.07-xx.09:完成论文开题。

xx.09-xx.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xx.11-xx.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xx.01-xx.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xx.03-xx.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xx.04-xx.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xx/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xx/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xx/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xx/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xx/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xx/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xx/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xx/4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6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