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档案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档案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档案管理

银行档案管理范文1

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分类情况。辖区13家银行的档案分类均不相同,有的分类比较精细,主要分为文书、会计、人事、信贷、基建、声像、设备、实物等类;有的分类相对简单,主要分为文书、会计、人事三大类。从机构类别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档案分类相对规范,而其他银行档案分类则过于简单。

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辖区13家银行中,仅有2家设有独立的档案机构、3家设有独立的档案鉴定机构,其余各家均把档案管理工作挂靠在办公室或人事部门,也未成立独立的档案机构和独立的档案鉴定机构。13家银行共有档案员99名,其中专职档案员11名,兼职88名。

保管方式及评级情况。目前,辖区4家银行档案采取由市分行集中统一保管的方式,其余各家均实行支行分散保管。8家银行的档案工作先后通过市档案局或上级行的档案评级。

电子档案归档及档案数字化情况。目前,仅2家银行的档案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并对电子文件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了归档;6家银行的档案管理使用了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档案目录实现了数字化,但仅限于查询使用,并没有对档案实物进行扫描归档。

存在问题

基础设施不达标。绝大部分单位没有对档案库房进行系统规划,现有的库房普遍存在面积偏小,防火、防虫、防潮、防盗设施不全,库房、阅档室和办公室不分等问题,部分单位甚至没有专门的档案库房。

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只有4家银行真正实现了档案的大集中管理。大部分银行档案管理仍处于各自为政、支行分散管理的状态,没有独立的档案工作机构和独立的档案销毁鉴定机构,缺乏统一标准、统一制度。这样的管理方式既不利于监督管理,也不利于统一规范,更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整体优势,对档案的安全保障也有一定的难度。

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一是档案类别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全市金融机构档案分类各不相同,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档案是参照上级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而其他银行档案的分类大都参照地方档案局文书档案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类不够准确,也不够精细,难以体现银行档案的特殊性。二是档案保管期限表没有统一标准。针对银行会计、信贷等业务档案的特殊性,缺少统一的保管期限表,给档案保管及销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档案管理不平衡。特别是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重文书档案、轻业务档案”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通过档案局或上级行的档案评级工作,部分银行在文书档案的库房建设、设备配置、电子化管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文书档案管理已接近或达到了档案局的相关要求,但对业务档案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某农村金融机构的文书档案管理已达到市档案局二级标准,配备了密集架、空调等设备,但其业务档案库房简陋,保管条件较差,会计凭证乱堆乱放,管理非常混乱。

电子化进程缓慢。目前,只有两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档案全部实现电子化管理,并对新时期产生的电子档案进行了归档,部分银行的文书档案目录已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但绝大部分银行档案还处于原始的手工登记归档保管状态,对历史档案的扫描及电子化管理进程缓慢,也没有对新时期产生的电子档案进行归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使用效率。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全辖13家银行兼职的档案人员占比达89%,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占比仅为11%。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一般缺乏专业的档案知识,往往一身多任,投入档案工作的精力有限,无法对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也无法对档案进行系统的编研、收集和开发利用,档案管理只能满足于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只停留在你查我调的阶段。兼职档案人员已很难适应新时期银行档案管理要求。

对策建议

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工作机制。各商业银行要将档案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将档案工作同业务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建立与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相适应的银行档案管理体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独立的档案工作机构和档案鉴定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逐步由现在的多头分散管理过渡为大集中统一管理。

加强对业务档案的管理力度。随着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与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银行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更加复杂多样,银行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型业务、新型载体的档案形成情况,及时将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纳入到档案工作的范畴,实现从注重文书档案管理到文书档案和业务档案管理并重的转变,不仅要重视银行传统的文书、会计、人事档案,而且要重视银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内部控制与稽核,风险等各种业务档案的管理,还应加强电子文件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归档工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加大对档案基础设施的投入,做好规划,分步、分批建立符合银行档案保管要求的库房,同时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不断改善现有档案保管条件,满足一定时期内档案数量增长的需要,确保档案实体绝对安全。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方面要加快做好历史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规范、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统一本行系统档案数据库的建设,统一档案信息的存储格式,确保信息技术条件下各类档案能够全面收集、安全保管、有效提供利用。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服务质量。强化科学编研,在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从而挖掘出档案信息资源潜在功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信息服务工作质量,在服务内容上围绕商业银行经营需要,优化档案结构,丰富资料种类,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现状、档案数量等情况,配备相应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并确保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逐渐改变银行大多数档案人员身兼数职、调换频繁的状况。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使档案工作与效益挂钩,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交流、开展档案工作检查评比等,提高档案队伍的凝聚力,促进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和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

银行档案管理范文2

1 当前银行卡犯罪的特点

当前,银行卡犯罪持续高发,呈现出复杂性、流动性、隐蔽性、团伙性等四大主要特点。

1.1 银行卡犯罪表现形式多样,呈现出复杂性。目前,银行卡犯罪既有窃取、买卖银行卡信息犯罪,又有伪造银行卡、盗刷银行卡犯罪;既有非法套现、恶意透支犯罪,又有短信诈骗犯罪,渗透到银行卡产业从申领、使用到发卡、管理的各个环节,涉及罪名也涵盖了伪造金融票证罪,信用卡诈骗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和非法经营罪等多项罪名。

1.2 点多、线长、跨区域流窜作案,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为逃避打击,犯罪分子往往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讯手段和资金支付结算方式等,跨区域流窜作案,使受害人很难及时发现自己被侵害,也给公安机关的打击带来很大困难。不少犯罪分子在甲地盗取银行卡信息,在乙地制作伪卡,在丙地等数地盗提资金,一些犯罪分子甚至在境外遥控指挥境内人员作案,手法多样,手段隐蔽,使人不易察觉。

1.3 犯罪手法狡猾多变,具有隐蔽性。从公安机关已破的银行卡犯罪案件看,既有通过传统的刷卡类交易实施犯罪的,也有通过网络购物、电子机票订购等新兴的无卡类交易进行犯罪的;既有通过偷窥、在ATM机上加装盗码器等手法盗取银行卡信息的,也有在网上设置木马程序等手段窃取银行卡信息的。

1.4 犯罪专业化、团伙化程度高。此类犯罪熟知银行卡设计上的缺陷,并具有一定的电脑专业知识,作案以3至4名成员的小团伙犯罪为主,团伙成员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电脑操作和假卡制作,有专人负责放哨望风,有专人负责ATM机上安装读卡器和针孔摄像头窃取持卡人相关信息,有专人负责在ATM机上取钱或持卡刷卡购物。

2 银行卡犯罪的类型

目前,全国至少有数以万计的人参与银行卡的伪造、盗刷、非法套现等违法犯罪活动,主要围绕着真卡、伪卡和机具展开,这三者环环相套。真卡是指骗取真银行卡、洗钱、恶意透支等,伪卡就是伪造银行卡,机具主要指利用POS机和ATM机窃取卡信息、变现、套现等。目前,利用POS机和ATM机作案约占银行卡犯罪涉案金额的90%。

具体来说,常见的银行卡犯罪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恶意透支犯罪。利用信用卡可以透支的功能进行恶意透支,然后潜逃、隐瞒身份以逃避催收、还款责任。

二是骗领信用卡犯罪。冒用他人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提供虚假的财产状况、收入、职务等资信证明材料,向银行骗领信用卡,实施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活动。

三是伪造信用卡犯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伪造信用卡,进行刷卡透支、消费、套现等信用卡诈骗活动。

四是利用ATM机犯罪。在银行ATM机插卡口上安装读卡器和储存器,同时,在输密码键盘上方挡板安装针孔探头和MP3、MP5小盒子,窃取他人银行卡信息资料,之后,“克隆”银行卡进行盗取。

五是非法套现犯罪。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网上交易、电话支付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有人直接支付现金,或者职业从事信用卡套现中介业务,实施信用卡套现非法经营犯罪活动。

3 银行卡犯罪的防控

针对日益复杂的银行卡风险管理形势,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 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金融机构要全面落实四部委文件要求,严格和规范金融档案管理工作,防范、监测、打击多管齐下,对银行卡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防控。

3.1 银行卡犯罪的预防

3.1.1 切实规范银行卡发卡行为。认真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充分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验证客户身份信息,确保申请人开户资料真实、完整、合规。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根据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对申请首张信用卡的客户,采取亲访亲签制度,不允许采取全程自助发卡方式。申领信用卡必须由本人持身份证原件亲自办理,不允许其他个人代办;个人他人办理借记卡的,必须同时留存人和被人的身份资料;单位员工集体开立的借记卡账户,须员工本人持身份证原件到网点办理激活并当场修改密码后方能正常使用。

3.1.2 强化对受理市场的风险控管。严把特约商户准入关,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充分利用联网核查身份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等核查方式,核实商户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个人身份,了解商户的经营背景、经营范围、资信等。认真做好特约商户信息登记工作,建立健全对特约商户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控制度,对有受理伪卡、盗录信息、套现、欺诈行为的商户,暂停或终止其银行卡交易。

3.1.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持卡人的防范意识。金融机构要广泛利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银行卡犯罪的防范常识。例如,提醒公众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和身份证,避免被人冒用身份证申领信用卡。对可疑的语音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不要回应。在ATM机上取款或刷卡消费时,要注意观察机器上是否有多余的装置或摄像头;输入密码时应注意遮挡,并保持银行卡时刻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发现机具可疑情况和“吞卡”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警,切勿相信机具上张贴的“故障电话”,不给不法分子任何可乘之机。树立合法使用信用卡意识,切勿参与非法套现活动,珍爱信用记录;配合公安机关侦查取证。

3.2 加强银行卡交易监测和使用管理。钱学森曾经说过:“管理问题归根结底是技术问题。”发卡机构应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研究、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保护持卡人信息安全;建立和完善银行卡交易监测系统,建立持卡人主体交易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持卡人信息的风险防控。对同一持卡人大量办卡、频繁开户销户、短期内资金分散汇入集中转出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反洗钱报送。对有疑似套现、欺诈行为的持卡人,发卡机构可采取临时锁定交易等措施,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确认存在套现、欺诈行为的持卡人,发卡机构应采取止付卡片、追索欠款等措施。发卡机构要将相关银行卡风险信息及时报送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并积极报送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充分利用共享机制进行风险防控。

3.3 依法严厉打击,震慑银行卡犯罪行为

3.3.1 加强银行卡相关法律建设。依据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经验,加强有关金融交易的立法,利用法律明确持卡人及银行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利用信用卡犯罪、违约的概念及范畴,明确违约的责任与处罚等,是保护银行利益、防范个人信用风险的根本保证。以信用卡业务较为发达的美国为例,关于消费信贷和信用卡的相关法律有:《高利贷法》、《贷款实情法》、《公正信用记账法》、《信贷机会均等法》、《公正资信报告法令》、《公正索回债款行为法》等,这些法规对信用卡业务的规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信用卡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区域,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银行卡相关法律法规,为打击银行卡犯罪行为提供法律保障。

3.3.2 保持对银行卡犯罪的高压态势。公安部门应积极受理银行卡犯罪案件,集中精干力量,认真梳理犯罪线索,力争侦破一批大案要案,打掉一批犯罪团伙,摧毁一批伪卡制造窝点,形成对银行卡犯罪分子的有力震慑效果。要加强和完善对银行卡犯罪形势的分析、研究,提高预防、打击犯罪的整体作战能力。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建立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做到及时沟通、信息共享,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形成打击合力。

银行档案管理范文3

1 档案馆隐性知识的含义及分类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由Polanyi于1958年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The Study of Man)中首次提出。[2]之后许多学者从心理学、哲学角度对其产生、获得、传播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一种难以直接物化、难以机械复制的知识。同显性知识相比,主体性、个体性是隐性知识的显著特点。[3]

档案馆为了更好地提供档案社会服务,在开发档案馆的隐性知识的时候应该不仅关注档案馆内人员或团体的隐性知识,而且也要关注馆外档案利用者或利用群体的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笔者认为,档案馆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档案馆馆员工作中隐含的隐性知识、档案馆组织机构中隐含的隐性知识、档案利用者的隐性知识、档案利用群体的隐性知识等四个方面:

(1)档案馆馆员工作中的隐性知识。主要是指档案馆中每个馆员在长期学习实践工作中积累的技能、知识与经验,这些技能、知识与经验是每个馆员的潜在素质,不易传播给其他人。

(2)档案馆组织的隐性知识。是指在每个档案馆在工作过程和对外形象构建中的经验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日常工作中馆员间的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学习,形成本馆特色的工作经验或工作思想;二是档案馆在对外建设中,本馆自身形成的建设经验。

(3)档案利用者的隐性知识。主要是指档案利用者在利用方面上的习惯偏好,获取资源的策略与途径等利用者自身个人获取档案显性知识的模式习惯。

(4)档案利用社会群体的隐性知识。是指档案利用各个群体的利用重点及偏好的内在经验。比如科技人员对科技档案的需求,历史学者对偏记录历史的档案的利用需求等等。

2 隐性知识在档案馆开发与利用的模式

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其实质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和隐性知识的贡献与创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开始和源泉。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造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社会化、外化、整合和内化,这四个阶段可以呈螺旋型不断循环上升。[4]根据野中郁次郎的模型,档案馆的隐性知识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模式进行开发与利用:

(1)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间的转化是个体在社会共同活动中交流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档案馆馆员之间进行业务交流,使对方的隐性知识化为已用。档案馆与档案馆之间进行业务学习与指导,通过馆间的学习与借鉴,并与自身馆情相结合,形成更符合自身档案馆的建设模式。通过档案利用者及利用群体进行反馈信息调查与研究,挖掘档案利用者及利用群体利用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提供讲座或其他社会活动形式,引导档案利用者间的交流利用经验,通过对这种隐性知识的挖掘,档案馆可以提供更有效率的知识服务。

(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将主观知识变成客观知识的过程,并将转化的知识传授给他人。通过档案馆内馆员、档案馆整体的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使之显性化。挖掘档案利用者与利用群体的隐性知识,通过调查表或者其他形式,将其利用需求、利用模式等显性化,便于档案馆为有针对性、高效的提供档案服务提供行动指南。

3 隐性知识在档案馆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开发与利用档案馆中的四类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实施:

(1)完善档案馆隐性知识管理机制。完善信任的心理机制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不同于传统的生产要素,知识交换是建立在人们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自愿合作,隐性知识的交换与共享更是如此。将激励机制引入档案馆的建设中,可以鼓励和刺激馆员、档案馆、档案利用者和档案利用群体参与到知识管理中,并将他们所持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共享与创新。在隐性知识管理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档案馆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渐建立健全本馆的有效激励机制,要努力将激励制度构筑在公开、公正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之上。

(2)积极展开业务交流与指导。重视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组织馆员参加职业培训和进修学习,提高馆员获取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积极开展馆内业务交流,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档案利用者与利用群体的调查与指导。档案馆开展各项服务,利用者都会留下利用资源的相关信息,包括档案类别、资源查找习惯等。通过对这些零散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分析利用者类型,所需资料类型、利用者满意度等,从宏观上可以掌握档案馆的整体运作情况以改进档案馆的服务,从微观上则可以为利用者开展个性化的服务,实现优质的档案服务。

(3)建立虚拟平台,提供便捷的交流空间。建立馆员、档案利用者等的交流平台,实现知识寻求者、知识提供者与知识源之间的交流。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及时的传送与利用达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档案馆系统可构建一个大的交流平台对档案利用者进行馆藏介绍与利用培训,档案馆主页设置专题讨论区或者论坛之类,实现档案利用者及档案利用群体隐性知识的共享等。

(4)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档案利用者与档案提供者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应用的身影无处不在。如:因特网、内部网、数据库管理系统、传播技术、推送技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共享技术等。从内部网的建立到全球知识的共享,从交流平台的构建到利用者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从隐性知识的管理到知识库的建立,隐性知识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加强对档案馆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理论的研究外,也要在重视信息技术在档案馆隐性知识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4 隐性知识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条件支持

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是将分散于档案提供者和档案利用者脑中的知识进行管理,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关键 。它是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更高级管理,强调的是如何设计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之间联系起来,在知识共享基础上进行的大量的知识创新。在开发利用档案馆隐性知识时应该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这个问题,综合考虑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其开发利用还需要其他诸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因此,笔者认为,对档案馆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支持条件主要是:

(1)档案馆隐性知识共享利用的环境建设。营造档案馆的文化氛围,提供馆员隐性知识的学习与交流。档案部门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部门文化,鼓励人们共享知识。各级档案部门要打破或者削弱各层次馆员间等级界限,使管理更为扁平化,创造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快速传播转化、共享和创新的网络式结构,增进馆员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支持。实行政策规定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馆员养成自觉意识和团队精神,使隐性知识开发利用在有序环境中进行。

(2)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技术支持。在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途径中,笔者已提到信息技术的支持。在此再次提及,是因为技术支持作为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途径,也是其更好发挥作用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所以在这里强调技术对隐性知识的支持作用。通过网络可以加强档案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馆际交流与资源共享,档案提供者与利用者隐性知识挖掘与利用;通过内部局域网可以实现档案馆内部的信息交流,促进档案馆员之间的业务协作与知识共享。

银行档案管理范文4

一、成本构成要素

根据实际情况,企业档案管理成本主要有五大构成要素,分别是人工成本、档案用品成本、档案保管成本、档案整理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人工成本是指在整个档案管理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一般包括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薪酬待遇支出、继续教育、岗前培训费用等。档案整理用品成本是消耗性成本,指在档案整理过程中所必需的基本用品,这些用品需求量大。档案保管成本是指在档案保管维护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一般包括档案库房、档案室、去湿机等,这些属于固定资产投入,以及防虫防霉药品等。档案整理时间成本是指在一个年度的前提下,以档案管理人员个人为单位,整理本企业当年度档案所花费的时间长度,该要素主要取决于档案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全职或兼职程度及档案的自身情况。这项要素无法量化,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档案管理的成本高低,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档案管理的其他成本,一般包括正常办公费用、水电费、物管费等。

二、成本分析

为便于比较,统一样本对象为100盒文书档案,每盒(2cm)平均放置15件文书档案,以1年为期限。

1.自主化模式成本分析(1)人工成本第一,工资成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口头咨询、访问58同城、职友集等三种方式,截至2014年1月,初步估算档案管理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为3029元/月,那么一名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年工资水平为36348元。第二,人员培训。当前,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主要有四种形式:档案局培训:根据调研得知,当前市档案局培训费标准为5天,600元/人,省档案局培训是免费的,但企业每年需要交纳会费约为2000元。高校专家直接培训:企业聘请档案领域专家上门培训的收费标准为一个半天3000元。培训机构组织培训:企业将档案培训委托给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聘请专家、提供场地等服务,这种方式的收费要高于高校专家培训,高出的中介费用主要用于安排场地、提供学习资料等,一般培训1~2个半天的收费标准为2~3万元,那么一个半天的平均收费标准为18750元。由此可以看到:市档案局培训费用是按人数计算的,其他三种培训费用与人数无关。若企业档案培训人数在1~16人的范围内,市档案局培训最节约成本,超过16人时,省档案局培训最节约成本。假设企业配置一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人工总成本(见表1)。(2)档案整理用品成本档案整理用品主要包括文书档案盒、目录夹、锥子、起钉器、回形针、印台、不锈钢订书钉等物品,采用成都市档案行业内统一平均报价,档案整理用品成本估算为1000元。(3)档案保管成本第一,房价费用。企业主要以租用写字楼为办公场所,根据高力国际研究部写字楼数据,2013年成都市写字楼整体租赁数据(见表2)。档案室面积按照标准40m2计算,那么平均租金成本为53640元/年。第二,档案设备成本。档案设备是可以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它在一个年度投入后,可以连续使用多年,以后的几年内不需要再进行投入,所以需要将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平均分配到年度核算中。标准化档案设备一般包括:密集架、除湿机、扫描仪、打(复)印机、电脑、空调、温湿度计、消火栓、订书机、缝纫机、印章、A3裁纸刀等物品,合计报价约为17095元。一般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5年,将档案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均摊,则一年的档案设备成本则为3419元。(4)档案管理的其他成本企业档案管理时间的周期越长,其他费用的支出就越大,初步估计每年的其他费用成本约为3000元。由此,可以计算出企业100盒文书档案管理一年的成本(见表3)。

2.社会化模式成本分析以成都市一家大型档案文件管理中心为对象。该中心采用43×34×28cm的标准箱,按照每箱放置17盒2cm的文书档案盒计算,100盒文书档案需要6个标准箱。由于中心对档案利用价格的计算是按照距离的远近每箱每次进行的,所以企业将档案寄存在文件中心后,若要利用档案,中心会专人专车运送,收费为每箱5元,该公司数据存储中心位于双流航空港物流园区,按照企业位于成都市一环路进行计算,运输费最低收费为70元/次,即运送1~14箱价格均为70元,为方便计算,设定企业一年利用文书档案次数为100次(见表4)。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模式的平均单位档案成本为16.4973元/件/年。

3.半社会化模式成本分析采用半社会化模式是企业将档案的部分业务进行外包,档案中介机构完成这部分业务后,由本企业将整理完毕的档案归档保存,进行后期保管维护(见表5)。半社会化模式所采用数据的来源如下:根据实际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得知,企业对员工兼职负责档案事务所发放的工资占工资总值的比例各有不同,采用平均水平值10%进行计算,一名企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年工资标准是36348元,那么兼职档案管理员的一年工资约为3635元。根据目前市场价格来看,档案中介机构上门进行文书档案整理工作所收取的费用为45元/盒,那么100盒文书档案的上门整理费为4500元。档案整理用品成本、租金成本、设备成本和其他成本均采用前文所得数据,在这里不加赘述。企业档案管理半社会化模式的平均单位档案成本为46.1293元/件/年。

三、案例分析

以成都某银行为对象进行成本分析,分析数据采用该银行2013年业务档案统计数据。2013年该银行四个季度共产生业务档案共约6300卷。第一,人工成本。目前,该银行档案室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有2名,一名是正式员工,其一年兼职档案工作的工资约为25000元,一名是劳务派遣人员,其兼职档案工作工资一年约为5000元。在档案培训方面,一般是由总行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对分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也会参加当地档案部门组织的培训,一年档案培训成本约为2000元。人工成本合计为32000元/年。第二,档案整理用品成本。该银行所使用的用品主要为:5cm档案盒、打码器、牛皮纸、印台、印油、起钉器、长尾夹、回形针、铆管等,合计成本13000元。第三,档案保管成本。房价成本:该银行位于成都市南侧三环路某甲级写字楼内,并以接近4亿元买下了写字楼7个楼层作为营业办公场所,场所面积接近4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成本可以折合人民币10000元。写字楼产权使用年限为50年,按照50年计算,一年的房价实际成本为200元/m2。该银行设有一个20m2的档案办公室和一个约200m2的档案库房,按照每平方米200元计算,那么一年的房价成本约为44000元。使用的档案设备主要为:铁皮档案柜、TCL工业除湿机、扫描仪、电脑、空调、温湿度计、铆管财务档案装订机、打印机、消火栓等,合计成本59960元。将档案设备进行5年期折旧均摊,一年的档案设备成本为11992元。则档案保管成本一年合计为55992元。第四,档案管理的其他成本。这部分成本主要包括日常的办公费用,包括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电话费等。数据来源于成都市物价局网站,为方便计算,采用平均电价值为0.91257元/kwh,水费终端价格为4.39元/m3。根据以上数据估算一年支出其他成本约为5000元。第五,档案整理外包成本。该银行将档案整理业务委托给外包公司,外包公司对业务档案的收费标准是按卷计费:日常业务类档案每卷14元,另一类档案每卷36元。2013年共整理约6300卷档案,其中日常业务类档案约占90%,另一类档案约10%,经过计算,该银行支付给外包公司的2013年结算费用约为105773元。最后,得出该银行采用档案管理半社会化模式的2013年总成本为211765元。第六,档案整理外包的实际成本。在外包公司为该银行进行档案整理活动中,外包公司投入的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外包公司进行本次外包共派出2名档案人员,由于外包公司档案人员经验丰富,因此并未产生档案培训费用,通过计算,2013年2名档案人员的工资成本约为41105元。

档案整理外包市场报价为105773元,实际成本为41105元,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到,银行业务量大,员工薪资水平较高,若该银行采用自主化管理模式,根据产生的业务量,至少要设置2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自主化模式与半社会化模式相比较,档案整理用品成本、保管成本和其他成本是一样的,主要比较人工成本,采用自主化模式节省了整理外包成本,但是半社会化模式中人工成本与整理外包成本的总和为137773元,若聘请2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根据银行的平均薪资水平,2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一年的人工成本要接近或大于137773元,并且将部分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节省档案整理时间,另一方面将员工用于企业主营业务中,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银行选择档案管理半社会化模式最为合适。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本次外包比较成功,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较优地完成了档案整理工作,双方实现共赢。

四、结论与建议

1.企业档案管理成本过高的原因缺乏档案管理意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着眼于生产、建设等环节,员工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这也就造成了档案收集不及时、整理不到位、保管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档案的散失、破损,在系统整理档案时,则会费时、费力。写字楼市场火热:近年来写字楼市场发展迅速,导致企业档案库房及档案室租金成本较高。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及主人翁意识:大量浪费档案用品,消耗办公成本,对档案设备缺乏保护意识,缩短了档案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档案管理总成本的增加。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首先,文件重复浪费严重,一方面造成纸张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增加档案整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时间成本;其次,忽视档案保管期限,该销毁的档案不及时销毁,造成档案积累量越来越大,直接增加了保管成本。

2.控制企业档案管理成本的建议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在企业中宣传档案工作,对办公人员进行档案培训,随时收集,随时建档,减少档案前期整理成本。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强化成本意识:要不断强化成本意识,关注细节,培养节约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并重视成本控制问题,才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节约成本。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程序,节约档案管理成本:档案管理程序要规范、科学,可以大大提高档案处理效率,节省档案整理时间,减少档案管理成本。降低人工成本: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知识和工作技能,以最少的人力资源投入、最快的档案整理速度完成企业档案工作;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档案培训方式,争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有效的培训。

参考文献:

1.王恩汉.档案管理成本分析与利润(效益)计算[J].中国档案,1997(2).

2.方秋生,石华平,廖勇军.企业档案管理成本比较性经济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3(1).

银行档案管理范文5

一、制度管理不健全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某单位在接受上级财务检查时被查出:单位账面银行存款余额为89.88万元,经银行实地对账,银行账面余额只有0.88万元,相差89万元。经查,该单位出纳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挪用资金购买游戏装备,检查人员对出纳和会计账薄核对发现,会计账未及时登记核对长达半年之久,网银U盾全部由出纳一人保管,半年内该出纳分别多次利用网银支付购买游戏装备等,最后家属到处借钱补上了漏洞,但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性影响,同时当事人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除了当事人毫无法制意识外,会计不履职、网银管理职权不清,不落实管理制度都是被忽视了的关键环节,那下面我们就主要从制度建设方面来看一看作为出纳和会计会面对怎样的内险,应该做些什么: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的风险

(1)资金安全管理部门及职责不清晰。导致资金管理管理制度不清晰,无章可循,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整个资金安全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引导发风险。(2)资金安全管理岗位分工不合理。导致岗位设置分工不合理,导致职责不明晰,工作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一人兼任多个不相容岗位的情况。(3)财务印鉴管理不善,不认真落实盘点管理。导致缺乏制度或者不将制度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会造成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行为的发生而导致资金损失。(4)工作交接管理可有可无不重视。导致工作交换程序不清晰,容易造成责任划分不清楚,相互推责的风险。

(二)防范措施

会计的职责:负责经费开支的审核把关,对报销票据的合法性负责,严格按照标准和规定审核原始凭证,所有需在本单位办理结算手续的票据,会计必须首先审核,再按财务审批程序逐级审批;定期分析、反映经费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每半年对经费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写出书面材料向党委汇报,负责起草有关经费请示报告;负责会计凭证、报表、账簿、上级批件、请示、报告等财务档案的整理、装订、归档、保管;办理到期财务档案销毁手续;严格票据使用规定,负责票据的请领、分发、登记以及票据存根的核对、回收、保管工作;保管好会计印章。出纳人员职责:负责到银行取款、送款和库存现金的清点保管,负责银行现金支票、转账支票、汇款单、汇票等传票的签发、接收、保管,对所管资金的安全负责;负责出纳账的记载、结账、核对、保管及银行存款的清理、核对。取得的原始凭证要合法有效,手续要齐全,记账要及时,入账要规范,做到日清月结,银行存款和现金与实际要一致,按月与会计和银行核对账目,清点库存现金,月末编制库存现金清点表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熟悉现行财务标准制度,严格执行《武警消防部队资金安全管理规定》,签发支票必须注明签发日期、用途、金额(金额不详的注明限额)等内容,不得预先填写支票密码,不得签发空白支票,借用支票在5日内收回并及时结清账目;不得用白条或单据顶替库存现金,严禁私自外借公款和挪用现金;提取现金时,必须填写“提取现金审批单”,经会计审核签字,经批准后,方可从银行提取现金;办理货币资金收付业务,手续必须齐全,收款要开给收据,付款要有凭证,报销和收款时,要在相应的原始凭证上加盖“现金收、付讫”或“银行收、付讫”戳章,由于工作不细而收取的假钞,责任自负;负责办理、核对和清理各类预借款。

(三)印鉴管理

(1)在银行的预留印鉴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财务印鉴章须指定专人保管。(2)指定财务印鉴章管理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严禁一人同时保管同一账户的银行支票和预留印鉴,或同时保管同一账户的两枚以上(含两枚)银行预留印鉴;个人名章为银行预留印鉴之一的人员发生工作变动时,应在工作变动内及时办理银行预留印鉴更换手续。银行预留印鉴的更换必须按审批权限审批同意;未经审批的经济业务,不得加盖印鉴;印鉴保管人临时交接印鉴时,需填写印鉴交接记录,印鉴交接时需有监交人在场进行监交,并编制<交接单>,由交接双方与监交人签字确认;财务印鉴章管理人员应建立<印鉴章使用台账>对印鉴账的使用进行登记。

(四)工作交接管理

当后勤财务人员变动时应及时安排新老岗位人员进行交接,移交工作要点如下:现金、有价证券要与账簿进行核对,如发生账实不符,移交人员应及时查明原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合同、单据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完整无误,如有遗漏,短缺,移交人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在移交清册中注明,由移交人负责;银行存款账户余额应做到对账单、银行日记账核对相符,有未达账款的,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印章移交时,移交人应带领接交人到各银行办理印章更换及与相关人员进行工作衔接,帮助接交人熟悉银行环境及人员;各种债权债务账户余额应与往来单位和个人核对清楚;工作交接过程中,移交人员有责任解答接替人员对有关交接事项提出的质疑,且不得以任何形式借故推延不移交;移交后,如发现原经办业务有违法违规等问题,责任由原移交人承担;临时性移交双方应在《工作移交清册》或《移交清单》签字确认。会计出纳人员移交工作均应编制《工作移交清册》或《移交清单》,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一份,存档一份备查。

二、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防控措施

(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不重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可有可无。导致与资金管理活动相关档案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资料遗失、档案不全、信息外泄等风险。

(二)防控措施

银行档案管理范文6

SSH是多个框架(struts+spring+hibernate)的集成,一种Web应用程序开源集成框架,用于构建灵活、易于扩展的多层Web应用程序。集成SSH框架的系统从职责上分为四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和域模块层(实体层)。Struts作为系统的整体基础架构,负责MVC的分离,在Struts框架的模型部分,控制业务跳转,利用Hibernate框架对持久层提供支持。Spring一方面作为一个轻量级的IoC容器,负责查找、定位、创建和管理对象及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能使Struts和Hibernate更好地工作。

此银行业务资料管理系统主要采用B/S结构,前台使用jsp,后台使用java,采用JDK1.8编译器,JRE8.0下运用MyEclipse开发工具,采用tomcat服务器,以SQL Server 2012为后台数据库。

银行业务资料管理的特点要求系统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独立性,能够真实、完整的保存电子档案信息,严谨规范得进行档案管理,同时可以进行丰富的数据查询。

一、设计目标

银行业务资料管理系统主要解决潜在客户在信贷资料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需求,该系统的建设目标如下:

1.实物档案电子化,满足不同信贷档案及其不同类型和关键字的存储和调阅。

2.实现联机调阅,同时满足对打印、导出、编辑、批注等功能的权限控制。

3.建立起档案备份机制,按照档案的流转状态,对等待归档、已归档的档案加以区分,并对下架档案转移备份区,建立多级备份机制,提供足够的仓储空间来满足业务增长的需求,并可以实现异地差异化备份,如:上海和深圳两个仓储中心的档案互备。

4.实现电子档案仓储管理,解决目前纸质档案调阅过程中造成的损坏和丢失问题。

5.系统内outlook邮件提醒,每个待处理任务都会有对应的outlook邮件。

6.与行内域用户同步。

二、设计内容

本系统通过对扫描仪对银行信贷资料备份,并按照银行业务需要进行管理,根据用户需求及研发需要,本系统应含有以下功能:

1.我的工作:待办任务指所有待处理的工作列表,包括借阅流程等。

2.影像处理:包括创建扫描任务、影像扫描、影像质检、影像补录过程。

3.档案结清:能够标示档案实际结清日期,并能够对已结清档案进行移库。

4.档案检索:包括档案基本查询。

5.档案借阅:包括借阅申请、借阅审批、当前借阅、历史借阅等。

6.授权管理:包括授权、授权撤回。

7.业务审批:包括业务申请、业务审核、申请记录。

8.系统管理:包括机构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系统日志、资源管理、字典管理、公告管理、基础数据定义。其中机构管理包括删除部门和管理部门,用户管理包括管理用户和删除用户,角色管理包括删除角色和管理角色,权限管理包括保存资源分配,基础数据定义包括文档类型组定义、文档类型定义和扫描队列定义。

三、功能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