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书情报档案管理范文1
1.前言
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国外的优秀学者提出,并于70年代传入我国,迅速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涉及到多层面的管理,例如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一体化等方面。随着全球化信息步伐的快速发展,新型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创造了优越的外界背景,信息化为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实现一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契机。
2.图书、情报、档案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2.1三者一体化管理的必然性
知识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标志着新时代的进步,随着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信息用户对使用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信息化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使用用户对繁琐、复杂、单一的信息应用能力较反感,因此追求系统、完整、动态的信息管理系统是竞争的主体力量。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结束了多重单一管理的复杂问题。三者一体化管理模式为用户提供了动态的、便捷的服务信息;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推进,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查收弊端,为用户创造了时间自由、信息量广的搜集平台,可见,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2.2三者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首先,就目前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调查来看,一般将图书、情报和档案分开进行管理,各自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力较弱,三者各自为营,互不干预,自行购买管理设备和信息资源,这种现象造成图书馆信息资源散乱,不易被用户搜索和查找,另一方面,在不必要的经费投入中消耗过高,无法实现经费的最优化使用;其次,图书、情报和档案具有想通的本质意义,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将三者协调结合,共同管理,形成系统、科学、综合化的管理系统,便于对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服务,保证信息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动态地服务用户;最后,三者的一体化式管理可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提出优化的使用结构,避免分散管理所造成的一些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保障基础。
3.高校构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3.1转变传统管理思想,树立一体化观念
实现三者的一体化管理首先需要高校图书馆管理部门能够正确认识到图书、情报和档案统计管理的优势和价值,转变自身的传统管理思想,正确认识到在长期工作中所养成的不良习惯、消极怠工和安于现状的不良现象。积极探索和转变管理思维,在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工作中树立远瞩性、主动性和科学性的观念,认识到三者一体化管理所产生的价值。将图书、情报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制定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性战略目标,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积极引入和贯彻信息全方位开放与资源文献的共享措施,各部门之间应加强交流和沟通,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和方案,落实到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实践工作中。
3.2加快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中,高校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入网络、通信、计算机操作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手段,从而为高校图书、情报和档案的信息管理系统奠定坚持的设备基础,提高三者管理系统的发展进程,这就需要高校积极投入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高校图书、情报和档案信息含量大,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要将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后台支撑,从而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措施。据调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初具规模,但是在设施建设的水平上还存在较多滞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体化管理的发展进程。针对此现象,高校还应不断地为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精力,积极开拓多渠道的发展机会,为图书、情报和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3.3优化文献资源的配置
随着网络数据、信息资源平台的载入,在高校的图书、情报和档案信息中,也大量地引入了电子出版物、网上信息情报与电子档案等资源,这些电子与网络信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限制和空间局限性,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电子与网络图书、情报和档案信息资源,针对传统文献资源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文献信息的配置和使用效能。
3.4培养复合型的管理人才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只要求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但是随着高校图书建设和现代化技术的引进,对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是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体系中的基础保障,扎实的专业能力,敏锐的信息搜集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外语能力是复合型图书工作者的重点要求,此外,对图书、情报和档案的专业管理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也是实现符合型人才的必需技能要求。
总之,高校图书、情报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发展过程,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部门应高瞻远瞩,制定科学、系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有条理、有计划地推进高校图书、情报和档案进程,在借鉴优秀单位的管理模式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开放的一体化管理。(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图书馆馆员)
参考文献:
[1] 陈洁.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教研版),2012,(2):96-97.
[2] 王永辉. 整合图书情报档案资源 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J].吉林农业,2010,(13):46-47.
图书情报档案管理范文2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 一体化 构建及相关问题研究
进入新世纪,在计算机网络技术 的支持下,我国社会的各项事业逐步实现了信息化,传统的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系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亟待实现。图书 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指结束图书、情报、档案的分立管理,在市场竞争下实现三者管理的有机结合,将三者的管理工作统一为一个整体。本文拟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 化管理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出发,结合一体化管理面临的冲击和挑战,针对目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探讨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图书是通过各种方式记录或描述将信息和知识表现在物质载体上;情报是一种传递、变换着的知识信息;档案则是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记录下来的一种信息资料。一般而言,图书包含一般性的、最新的知识信息,情报侧重于最新的信息,档案则主要是原始的知识信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就是指将图书、情报、档案各自独立的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图书、情报、档案这三门相关的信息学科,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都属于文献型的信息资源,具有同源性。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渗透、交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各自成体系的发展,互相独立,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需要的是全面系统的理论依据、准确的数据和参考资料,因此,他们要求信息具有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要求多层次、多方位、系统全面地获得所需信息,而图书情报档案独立的发展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也就是说,信息时代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一体化建设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信息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
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国内外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开始对一体化进行研究。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建立“国家情报系统”(NAIIS),该系统“涉及全部学科领域里的文献、图书馆和档案的服务工作”。在我国对于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80年代,到了80年代中期呈现一体化的趋势。1996年上海图书情报新馆成立,这在我国图书情报一体化工作上有着跨世纪里程碑的意义,但就全球趋势来看,我国的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远远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展开,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体化的建设还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目前,这一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国会图书馆(总统图书馆)、澳大利亚的很多图书馆、英国的国家图书馆,以及我国的上海图书馆、天津泰达图书馆等都是图书、情报、档案收藏提供利用的机构。同时,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都包含图书、情报、档案三者整合信息的数据库。由此可见,人们已经感觉到一体化整合的必要和必然,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所难免。
2.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存在问题
就目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存在技术障碍。信息化的发展与之前相比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一体化建设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不够,网络技术与现实需要严重脱节,是一体化建设中的致命问题。各大检索平台不够完善,存在诸多技术缺陷和安全漏洞,这些会导致图书情报档案的信息资源被泄露、篡改等。
(2)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及理论。实践要有正确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图书情报档案在各自领域的发展是相对和谐的,但是在一体化建设中相互之间的融会贯通就成了首要问题,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理论体系来指导。目前3个系统缺乏有效的管理,他们只是在纵向的发展,缺少横向的联系和交流,图书馆系统归属文化部和教育部管理,档案系统主要由国家档案局来指导与协调,而情报系统则由国家科技部管理。在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各种侵权等问题没有合理的法律体系保障。
(3)人员的知识水平不够,对一体化的重视不够。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的信息整合意识淡薄,素质不能适应需求,一体化建设需要的是懂网络知识,具备图书、情报、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会外语、懂管理(数据库、系统工程等)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另外对一体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在一体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直接的经济利益和回报比较小,网络的维护、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都需要强有力的经费作保障。
三、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措施
3.1加快发展促进一体化的信息技术。①在信息时代要实现一体化,必须实现文献的信息资源向网络数字信息的转换,如大型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及档案馆的建设。② 开发数据信息资源的阅读工具,例如一些相关的软件、浏览器、阅读器等。③ 健全网络资料的数据库和检索网站,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Springer全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
3.2加强三者一体化的沟通与交流。在思想上统一对图书情报档案的认识,明确一体化的管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以提升工作效率、加快服罩柿课目的。三者各自的相关政策、法规要相互配合,避免交叉重复以及歧义,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一体化的工作顺利进行,也就是从本质上保障信息资源共享,保证需求者及时有效地得到需要的信息和文献资料。
3.3注重一体化过程中人才的培训。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就要求有着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图书、情报、档案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机制来看,这样的人才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因此,加强人才的培养,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图书情报档案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249-02
在当今高校,档案、图书、情报是高校的三大信息支柱。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其中档案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情报化,图书情报工作基本上已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学校的历史以及图书馆的历史是由档案来记录的,图书馆与档案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档案是学校在长期教学等活动中积淀下来的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是广大师生在学校实践活动中直接凝聚成的共同智慧结晶,但是在多数高校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档案至今仍然游离在学校情报中心之外。为了加强高校信息中心的跨越式管理建设,应该探索出一条构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将各类信息资源集中存贮、管理和利用,便于学校师生查阅和使用,使信息资源发挥出整体效应。
一、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科学意义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含义: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通过将图书、情报、档案各自独立的部门整合为统一管理、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过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也就是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和相互协调,循序渐进地寻找、探索或选择出最佳的功能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打破图书、情报、档案之间的层层壁垒关系,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步式收藏、远程存取等多种方式,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协调与互补,使之达到最优化地匹配与磨合,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系统论机理。系统论里一条著名的法则,就是整体(大系统)的属性和功能大于孤立部分(小系统)的总和。图书、情报、档案系统的属性和功能之和,并不等于图书、情报、档案这三者所组成的信息系统的属性和功能。信息系统的属性和功能必然大于图书、情报、档案三个子系统的属性和功能之和。因为图书、情报、档案融为一体后,减少了重复检索的环节,缩短了信息生产周期。尤其是建立了统一的现代化的图书、情报、档案网络之后,信息数据库可相互检索利用,便于图书、情报、档案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意义。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可以有以下益处:(1)有利于实现资源功享,在高校,图书情报档案各部门普遍存在各成一体,独立管理的现象,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已经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宣传,制约经济与社会效益产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尽管已经有了网络系统,图书情报档案之间横向联系很少,根本实现不了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搭建一个信息中心服务平台,图书馆、情报研究所和档案馆三者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跨越各自部门和实体的局限,相互利用,做到资源合理共享。(2)有利于加速图书情报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进程,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可以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输入、组织、检索、统计、通讯等工作自动化;可以采用光学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实体的贮存、传递缩微化;可以采用声像技术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的利用视听化,利用网络化系统使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服务自动化,还可以避免重复处理、重复数字化、重复开发软件等造成的人、财、物各项浪费。(3)有利于提高信息利用率,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的普遍提高,高校师生对信息的需求愿望比任何时期更为迫切,他们需要及时、迅速、准确的信息,而且要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地获取所需信息。实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可以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互为补充、密切结合,及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极大方便了师生查阅原始的档案资料、比较系统地理论数据、参考资料,以及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广大师生通过网络系统,更便捷地、多角度地获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信息中心的信息资料的网上查询,这样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性、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传输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加,读者渴望从信息部门得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高校要打破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为政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实行一体化的信息管理迫在眉睫。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打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以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高校不可能独居信息网络环境之外生存与发展,为此,高校要搭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促进信息服务的交叉与融合,并完成同国内信息基础设施与国际互联网的对接,使高校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国内乃至国际间信息资源,又能通过网络将自身的发展成果达到资源共享,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真实意图。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信息发展的需要。信息的快速发展促使高校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向一元化方向努力逐渐得已实现。在我国,通过信息化来加快现代化是国家的既定方针。在全球网络化的环境中,国际互联网是人们快速获取信息资源的最佳渠道,信息管理一元化的概念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国际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资源的巨大枢纽,构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是整个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应当改变孤立、封闭的体系,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协调合作,首先保证校园内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然后组织全国和地区的统一网络,并与互联网连接,既便于实现文献交流与信息共享及优势互补,也利于节约网络投资,统一信息管理。
3.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高等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中,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是源于一体的,具有相同的学术发展渊源,学科的内在体系结构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它们的任务都是以研究社会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开发与利用为目的的。在传统课程设计中,它们既经历了一体化,又相对各自独立过,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原本各自为政的课程体系越来越显得与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分化独立的纵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封闭守旧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因此,当前各高校在信息管理学科教学中都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努力,就是把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置于信息管理的一体化模式下进行的,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图书情报和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更能使他们具备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保障
高等学校应根据管理体制、设备条件、标准化要求以及工作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确保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条件,以便大力推进信息一体化管理进程。
1.领导重视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顺利进行的保证。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开展如何,和单位领导的重视有直接关系,如果领导在人力、物力、才力、资金和时间方面给予大量的投入和支持,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步,只看到其服务功能,忽视行政协调、监督指导的只能,那困难可想而知了,所以说,领导重视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顺利进行的保证。
2.计算机、缩微和通讯设备的推广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证。在高校图书情报档案各个部门都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缩微机及通讯等设备,几乎都与互联网相连接,但网络观念和信息数据的传送和交换意识相对薄弱。在今后加大软硬件配置的同时,更应该积极推广计算机、缩微机和通讯设备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建立一个以软硬件配置为基础,以计算机、缩微机和通讯设备技术在信息网络上的应用为核心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为共享信息资源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确保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技术畅通。
3.加强员工素质培养,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人力保证。在高校图书情报档案部门,要培养一支思想解放、知识结构合理、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专业化队伍,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准确、鲜活的信息资源。如果没有一只精良的适应高校发展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就无法将传统的信息管理理论扬弃、传承和发扬下去,更难构建以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框架和服务模式为基础的新型信息管理服务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部门也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渐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操作向现代化计算机管理方向发展,如联机检索、数据处理、信息咨询服务等。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档案馆服务上的应用,是信息资源管理上的一次大飞跃,因此,从事信息工作的专业人员对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要不断的更新、提升和增强,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精通图书、情报、档案业务知识,熟练的检索技术,精湛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和完善自身素质,使自己能够胜任信息一体化管理发展的新需求。
总之,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在高校信息管理中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然而,它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现的模式和步骤也不是单一的,因此,要有步骤、按计划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要重视一体化理论学习与研究,为规范一体化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沂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信息管理的新趋势[J].农业图书馆学刊,2007,(1):88-91.
图书情报档案管理范文4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图书、情报、档案同根同源,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这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的网络建设已经基本成熟,网络环境为三者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内外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当今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这不但是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图书、情报、档案学科发展的需要。
1.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概念
图书、情报、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说到底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即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不断地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打破图书情报档案之间的层层壁垒,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布式收藏、远程存取等手段,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磨合,为用户提供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经历了合—分—合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到了现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网络环境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可能。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远程登录、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真正意义上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以网络为平台,建立以国家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节点,以省市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网点,以各基层单位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成员,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三大系统之间的文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1]。
2.国内国外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
在世界范围内,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国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相比较而言,国外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要远远早于我国。国外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此方面的研究,而我国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外在此方面积累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都要比我国丰富的多。
2.1 国内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
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进行了理论研究并进行了实践。1978年,中国科学院率先提出了“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概念,并决定在全国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体制,一时间引起全国图书、情报、档案界的广泛关注。1984年,武汉大学成立了图书情报学院。1985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更名为“文献情报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于一身的机构,整个系统实现了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管理。1987年国家组织建立“部级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随即部分企业如武钢、宝钢等相继实行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了文献信息的整体功能[2]。1966年上海情报所、上海图书馆合并成立了上海图书情报新馆,这是我国最早实行图情一体化的大型图书馆,为我国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参考价值。2003年天津泰达图书馆成立,这是我国目前唯一实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现代化图书馆。2009年11月江南大学图书馆与档案馆合署办公,新机构运行两年来,馆藏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资源共建共享取得新进展。
2.2 国外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
国外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化进行研究,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还进行了广泛的实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就实现了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在进行借阅图书、查阅档案等工作时全部使用电脑操作,电脑中心的图书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都被看作是信息管理人员[3]。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政府间国家文献、图书馆、档案馆基础结构规划会议”,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国家情报系统”(NATLB)的计划,其目的是要把一个国家内的情报所、档案馆和图书馆统一协调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人民的信息需要,进而开展国际方面的情报交流[4]。
1994年,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由该州投资2000万美元完成了一项庞大的工程。这项工程把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库三者自动化联网,使全州18个最重要的图书、情报、档案部门联成一个信息网络,信息用户可以在网内查到所有馆藏信息,馆际互借十分快捷,期刊文章、档案、情报资料等文献传递可以通过传真方式来实现[5]。
2002年,加拿大政府宣布合并原来的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成立加拿大图书和档案馆[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并且取得了初步成绩,这为我国进行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参考价值。
3.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有着信息资源宝库之称,三者几乎承载了所有的信息资源。因此要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进行图书、情报、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三者信息资源整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然而,目前情况下,三者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着交叉重复建设的情况,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因此,三者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也是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
3.1 信息资源共享是内在需要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在我国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并且已经进行了初步实践。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呈几何级的速度快速增长着,各级各类信息机构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交叉重复建设的状况,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严重浪费,与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初衷相悖。因此,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在需要。
要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首先进行信息资源共建,信息资源共建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信息资源的共建,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图书、情报、档案素来有知识宝库之称,作为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情报、档案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
3.2 网络环境是外在需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用户把网络信息作为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第一渠道。因此,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被数字化保存,各种各样的数字化信息载体出现并被推广普及,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诸如计算机、汉王电纸书、MP3、MP4、平板电脑等手持阅读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真正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网络环境是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外在需要。
目前,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了。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改变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网络的触须已经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毋庸置疑地,图书、情报、档案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的极大冲击。图书、情报、档案需要结合网络,把它们所储存的信息进行数字化、网络化,通过改变信息存储和利用的方式,达到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发展自身。
3.3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学科发展是内在要求
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起源上来看,它们学科发展渊源相同。在古代时期,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同为一体、同根同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各自的学科。到了现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各自为政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封闭守旧的局限性必将制约学科发展,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与我国目前提出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初衷相悖,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们应该建立统一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体系。例如我们可以把它们统一划分到信息管理学这一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同时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学科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同时掌握它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培养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需要的专业的、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在学术研究上,鼓励学者深入分析影响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措施,从而能更好地指导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实践。
4.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图书、情报、档案同根同源、同为一体,这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当今社会已经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法律的完善等等,都为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4.1 同源性是基础
从图书、情报、档案三者的发展起源和学科发展历史来看,三者同根同源、同为一体,这为网络环境下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同的事务有共性才有可能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共性是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图书、情报、档案同根同源、同为一体,存在着很多共性,例如图书、情报、档案都是知识信息,工作环节相同,工作程序相似,管理方法相似,信息载体相同等等。因此,图书、情报、档案的同源性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
4.2 计算机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包括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情报、档案部门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工作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例如在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利用等方面都广泛利用计算机,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信息用户也能更快更好的查询收集到所需信息。各机构都建立了各自的数据库,并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这些都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图书、情报、档案领域不可避免的也深受其益。目前,很多计算机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情报、档案领域,为图书、情报、档案在新时代的学科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前,已经掀起了一股研究Web2.0、Web3.0、云计算等在图书、情报、档案领域应用及推广的浪潮,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都促进了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进程,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
4.3 信息政策与法律提供了制度保障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必须有相关的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保驾护航。国家必须制定完善的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为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创高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政策上保证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能够顺利进行。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体系,这为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制度保障。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建设,各地加紧对网络法规及信息公开发、网络安全法等法规的建立健全,地方性信息法规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数量上明显有很大的增幅。这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
5.结语
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每一个转折,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一定能找到一条成熟的道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锋.信息社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实施途径探讨[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22-24.
[2]栾晓红,张慧.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97-99.
[3][6]钟晓玫.网络环境下图书档案情报的合作共建[J].技术与市场,2011(7):452-453.
图书情报档案管理范文5
一、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之所以说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主要表现在二者在管理的对象、目的、流程和技术等方面体现出来。
(一)管理对象的相通性
各类文件是档案管理的主要对象,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自身的各种活动收集进而整理而得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购买、赠送等各种方式获得的文件、书籍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各类文件、书籍是属于知识的范畴。由此可见,文件属于知识,而文件又是档案管理的主要对象,因此,文件也就成为了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共同管理对象。所以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上具有相通性。
(二)管理目的的相通性
档案管理的目的是方便社会的利用,满足用户的需求。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让知识实现价值,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并把知识传递给其他人。从这一点上来看,档案管理的目的和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让人或者社会更好的利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目的具有相通性。
(三)管理流程的相通性
档案管理的流程一般主要为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知识管理的流程是对文件予以收集存储、加工整理、鉴定评价、实现价值等。通过对比二者的管理流程,发现二者极具相似性,都是从文件的接收开始,到文件的利用实现价值结束,因此,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在管理流程想具有相通性。
(四)管理技术的相通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档案进行有效收集、整理等。而知识管理也是如此,知识管理离不开现代技术条件的支撑,比如网络技术、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等,这些都是完成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都需要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才能完成技术管理工作。因此,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在管理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二、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之所以说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管理层面、管理范围、管理特点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管理层面的差异性
档案管理仅是专业类型的活动,或者管理技术的相关办法。而知识管理并非仅仅如此,还包括价值观层面和管理理念层面上的内容,甚至还包括更高层次的管理体系或者管理的方法论等问题。因此,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在管理层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二)管理范围的差异性
档案管理的范围主要是文件、档案等,而知识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就较为广泛,知识管理不仅要管理到文件、档案,还要管理到图书情报、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要求等各方面。因此,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在管理范围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三)管理特点的差异性
档案管理是对文件和档案的管理,更侧重于对文件、档案的规范性、程序化等方面的管理。而知识管理则鼓励运用知识进行较为宽松境遇的管理,二者的侧重点与管理的特点因此也就不同。由此可见,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在管理特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
三、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相辅相成
之所以说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
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有着一定的促进和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拓宽档案管理的管理范围和管理领域。传统的档案管理强调的是文件和档案的管理,忽略了文件、档案对图书情报等的重大作用,因而限制了档案管理的工作范围。知识管理要求把所有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并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因此,在知识管理的带动下,档案管理可以有效的参与到图书情报管理或者知识管理中去,因而扩大了自身的管理范围。
二是知识管理可以提升档案管理的重要价值。传统的档案管理就是通过复印、传真等各种形式的方式对档案进行利用,而知识管理则要求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人性化的运用。因此,在知识管理的带动下,档案管理可以向着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更好的去完成自身的工作使命,提升档案管理的重要使用价值。
(二)档案管理可以促进知识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档案管理可以促进知识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档案管理的沉淀可以丰富知识管理的内容。目前,传统的档案管理中的很多文件都存放时间较为长久,但是这些并不是古董,科学合理的利用反而会成为巨大价值是知识。因此,正是因为有了档案管理,才有了更为合理的保管这些资料,也更可能为知识管理丰富内容。
二是档案管理有助于知识管理的传播和运用。在档案管理的作用下,很多知识得以保留下来。一般来说,知识的传播主要通过书面和语言的方式进行。而档案管理恰恰具备这两个方面的优势。所以也就能为知识管理的进一步传播和运用做好了前提准备工作。
图书情报档案管理范文6
一、问题: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穴一)档案观念依然落后,档案价值未被充分认识
现在,仍有大部分企业员工,甚至不少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档案意识薄弱,档案观念落后。他们对档案的认识仍停留在“档案就是历史记录”,“档案就是保密材料”,“档案只要被保管好、不丢失就行了”,“档案就是写在纸上的书面材料”的层面上,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作为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除了记录历史、收藏秘密外,档案还具有服务于企业现实的重要价值。除了纸质档案之外,电子档案是企业档案的新成员,数字化平台是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新舞台。
(二)企业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档案机构何去何从
当前,许多企业实行组织结构扁平化,精简机构,削减管理层次,从而提高企业运转效率。企业推行组织结构扁平化后,企业档案机构如果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没有独特的价值,就会成为被精简的对象。甚至一些企业干脆撤销了专门的档案机构。档案机构在企业组织体系中的地位下降,制约了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也影响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新形势下,如何明确档案机构在企业中的定位和角色,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实体档案保管”模式难以为继
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信息化的意义和价值,并且不断通过建立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应用系统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企业在各项活动过程越来越多地形成数字化的信息,传统的企业档案“实体保管模式”难以为继。而在很多企业中,由于没有实施管理或管理不当,导致电子文件、档案处于“游离”状况,企业“记忆”面临丢失的危险。
(四)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分散,无法提供系统服务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或企业合并,涌现了许多大型公司或集团公司。这些公司或集团公司的下属机构或分公司,出于方便自己利用的目的不愿向公司或集团公司档案机构移交档案。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分公司,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或者由于驻地分工不愿向总部档案机构移交档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在倡导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但至今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即便一些企业将图书情报机构和档案机构合并,成立信息中心,但也只是停留在机构合并的层次上,并没有真正地将图书、情报、档案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供系统的、综合的、集成的信息服务。
二、思路:以知识管理思想指导企业档案工作改革
对于传统的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细枝末节的改进,已经于事无补,只有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任何改革实践都需要一种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在知识经济时代,指导企业档案工作改革的理论应该是知识管理思想。
知识管理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企业内外各种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全面的收集、科学的加工和充分的运用;并且通过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它是利用企业的集体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知识资源管理、知识技术管理、知识员工管理等方面。知识资源管理侧重于企业知识的识别、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检索和提供利用,为整个知识管理提供资源平台。知识技术管理侧重于现代信息技术,如数据仓库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等的应用,为整个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知识员工管理,侧重于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向企业贡献个人的隐性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为整个知识管理提供人员保障。其中知识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知识管理一般从知识资源管理起步。
⒈ 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知识资源,档案管理是知识资源管理重要的内容
根据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穴OECD?雪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知识包括四大类:“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know-why);“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know-how);“知道是谁”的人际知识(know-who)。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也即是记录于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知道怎样做”和“知道是谁”的知识,是存储于人们大脑的经历、经验、技巧、诀窍、灵感等尚未公开的秘密知识,或者是只可意会难于表达的知识。例如,我国一些企业进口零部件,并利用外国企业同样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方法来组装产品,产品质量却明显不如外国企业的原装产品,这就说明我国企业工人没有掌握外国企业工人的隐性知识(操作技巧、诀窍等)。
企业的文件、档案作为企业活动的记录,凝结了企业员工在从事各项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体会、经验和教训,是企业最主要的显性知识。正如IBM Lotus公司在其企业知识管理软件产品白皮书中所说的:“文档是知识的容器,是已经物化的显性知识,其中蕴涵了大量本企业的知识财产。适时地、不受地域和组织形式的限制获得基于文档内容的知识,正是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 美国Delphi咨询集团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组织所获取的知识中,大约46%是以文本和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的。
企业的显性知识实际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文件、档案,二是从企业外部收集而来的图书、情报。图书、情报是公开的,可以为所有企业利用,而文件、档案是本企业自身产生的,是企业所特有的,其他企业无法获取。因而文件、档案构成企业具有竞争价值的核心显性知识。企业的隐性知识存在于员工个人的大脑之中,只有固化为文件、档案形式的显性知识,才能被有效地管理。可见,某种意义上,企业档案是企业最重要的知识资源。
既然企业文件、档案是企业最重要的知识资源,那么,企业档案管理实质上是一种重要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活动,企业档案管理应该成为整个企业知识资源管理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⒉ 档案管理应以知识资源管理为发展方向,知识资源管理应以档案管理为核心内容
一方面,档案管理是知识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使得档案管理以知识资源管理为发展方向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知识管理是21世纪的企业管理模式,作为企业重要管理工作之一的档案管理,以知识资源管理为发展方向是其必然的选择。
知识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易到难、有步骤地开展。当前,许多企业的档案管理已经具有良好基础,特别是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档案数字化建设。因此,知识资源管理可以从档案管理入手来逐步开展。企业档案是企业最重要的知识资源,档案管理是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知识资源管理也应以档案管理为核心内容。
综上所述,企业档案工作改革的方向就是实行知识资源管理。
三、对策:构建知识资源管理平台
实行知识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一个“知识资源管理平台”。
(一)知识资源管理平台的功能
“知识资源管理平台”是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它是企业整个信息流、知识流的载体和媒介,是企业知识资源的收集装置、加工仪器、存储场所、传递通道、服务系统。借助于这个平台,使企业任何部门和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最简便的方式,最迅速地利用到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充分实现企业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知识资源管理平台的结构
“知识资源管理平台”由“知识资源库”、“知识资源整合系统”、“知识资源服务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⒈知识资源库。“知识资源库”是集中存储企业各种信息、知识的数据库。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
―――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主要是企业各部门形成的各种文件、档案;
―――企业外部的显性知识,主要是企业各部门购买、收集而来的各种图书、情报、资料;
―――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主要是企业员工个人的工作经验、技巧、诀窍等,以及企业的精神文化,这些隐性知识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制度和技术,固化为文件、档案形式的显性知识,才能进入“知识资源库”,被有效管理。
⒉知识资源整合系统。“知识资源整合系统”的功能是:
―――及时、全面收集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知识;
―――对其进行科学加工处理,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数据,使之有序化、系统化;
―――将加工整理后的企业知识资源存入知识资源库。
⒊知识资源服务系统。“知识资源服务系统”的功能是:为企业各部门利用“知识资源库”中各种的信息、知识,提供一个便捷的数据出口、检索途径和服务窗口,同时也接受知识资源服务的反馈信息。
(三)管理机构
⒈机构设置。“知识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运行与维护,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根据企业类型、规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机构设置:一是企业档案馆(室);二是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机构,如档案信息中心、情报信息中心或信息中心等;三是设置新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可取名为“知识资源管理中心”。该机构可以在企业原有的档案机构基础上改建而成。在建设之初,根据企业原档案机构在企业组织体系的位置,“知识资源管理中心”既可成为企业下设的单独的二级机构,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也可以挂靠总经理办公室下,以充分利用办公室作为一个综合性、协调性部门的优势。在知识资源管理实施一段时间之后,“知识资源管理中心”以独立为二级机构为宜。
⒉ 基本职能。该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能是:
―――知识资源整体规划,即根据企业对信息、知识的利用需求,对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进行整体规划;
―――知识资源建设,即全面收集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知识,对其进行加工、组织、整合,以规范的形式存入企业知识资源库。
―――知识服务,即基于知识资源库,通过知识资源服务系统,提供增值信息、知识服务。
(四)构建知识资源管理平台的条件
更新观念。构建知识资源管理平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是全新的。因此,要成功地构建企业知识资源管理平台,就必须更新现有的企业管理理念,应使企业管理层到一般员工都要树立知识管理、知识资源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