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范文1
当然,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问卷的调查是以网络形式进行的,调查的题目有限,不能挖掘出所有决策影响因素;此外,因为网络统计只有简单的计数结果,无法对其中的一些因素进行相关分析,说明的问题也就只能是现实存在的状况,无法做更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行为金融 个体股票投资者 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研究对于金融理论的发展、资本市场政策法规的制定、市场监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的股票市场,在政府监管、市场微观结构、股权结构及投资者构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构成主体的个体投资者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丰富、验证行为金融理论,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及其启示
行为金融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有限理性理论、前景理论、价值理论、羊群效应、有限套利理论、投资者认知有限理论等。
这些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股票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受到各种客观的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存在一定偏好。通过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我们总结出投资者行为的偏好及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可以了解自己决策偏好,有意识地对投资策略进行适度调整,尽可能避免因决策错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政府和股票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这些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分析、判断股票投资者的行为,必要时进行有效引导,以维护股票市场的正常秩序,使我国股市稳健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角度
本文以行为金融学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法,以608名有投资经验的社会个体投资者为样本,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入手,对影响他们投资决策的因素的进行调查,从投资者的基本财务状况、外部环境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信息披露情况调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以及投资者本身的认知偏差五个方面对股票投资者的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个体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决策时更倾向于购买蓝筹股、低价大盘股和科技股。而选择购买这几种类型股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市盈率低,并且业绩好。
个体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主要受到外界宏观环境和个体生活的社交环境,以及个体主观因素三方面信息的影响。
外界环境的信息,如国家宏观政治、股市法律法规及政策信息、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行情走热的专家分析,以及个股或专家的小道消息等因素中,国家宏观政治的变更是被45.3%的投资者认为是投资决策的首要影响因素。而且72.4%的人在不同程度上相信经济发展能够支持股市上升。这也说明了宏观经济因素对股民的股市预期颇具参考价值。
由于人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的个体,所以在决策时难免会接收到来自社交圈里他人给的建议或意见,此时有28.9%的股票投资者会听从他人意见、放弃自己的想法,27.6%的股票投资者会综合考虑他人建议进行决策,还有43.4%的人不理会他人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可见,超过一半的股票投资者会在一定程度上会采纳他人意见。
当然,除了外界因素的作用以外,投资者自身的技术知识、认知习惯和个性,也会对股票买卖行为带来影响。个体知识和获取的市场信息是有限的(例如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能读懂并利用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他们就不可能从公司详细的财务状况这方面对股票进行评估),加上自身的对损失的厌恶、害怕后悔,以及把一部分希望寄托于政府行为的偏好,致使股票投资者的决策难免带有主观判断。
(二)建议
根据上述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股票个体投资者提出建议:
1.在进行决策时,投资者应当尽量做到以下几点。准确理解新出台政策意图为基础,把握政策的发展方向,预测变化趋势;同时,广泛搜集信息结合所处的市场背景,分析管理层的监管思路,把握监管焦点,立足管理层的监管立场上换位思考,推测监管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此外,关注国民经济状况,据以判断国家宏观经济工作重点。努力实现自身投资水平的提高。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范文2
基于效用理论之上的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的回避者,投资者根据未来的收益风险状况并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作出投资决定,并且总是作出一致,准确和无偏的理性预期。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不会受到主观心理及行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首先,投资者未必有一致无偏的理性预期。其次,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与投资者既定的盈利亏损状况密切相关,而非仅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风险关系。总之,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行为特征,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方面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范文3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
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范文4
基于效用理论之上的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的回避者,投资者根据未来的收益风险状况并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作出投资决定,并且总是作出一致,准确和无偏的理性预期。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不会受到主观心理及行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首先,投资者未必有一致无偏的理性预期。其次,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与投资者既定的盈利亏损状况密切相关,而非仅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风险关系。总之,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行为特征,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方面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版权所有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从事前来看,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将继续原有的趋势,则会"售亏持盈";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会反转,则会"售盈持亏",即会表现处置效应倾向。因此,"售盈持亏"现象与股价反转是一致的。
为了检验投资者"售盈持亏"行为是否基于对价格反转或相对价格反转的预期,我们考察投资者卖出股票后10、20、30、60个交易日卖出股票和没有卖出股票的收益状况。
·数据·
表1:投资者交易特征基本统计
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投资者数量(人)9749548161857853
股票数量(股)10518259231050
买进次数2600286261079181118237
卖出次数2378135614473672107997
买进成交数量(股)2200192726272058
卖出成交数量(股)2458200928852400
成交数量(股)
最大值252000099740013406222520000
99%分位点25000200003000023800
90%分位点4900400050004500
中位数100090010001000
平均值2323196627522221
成交金额(元)
最大值99%43691845137396933408457943691885
分位点90%307731218179350757325660
分位点54200446045800057018
中位数983086001000210430
平均值286622244231442
表2:投资者交易活跃程度基本统计
交易次数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平均值51222529
最大值1760752587941
99%分位点440179209222
90%分位点123536066
中位数2291215
25%分位点7345
10%分位点2122
表3:日内相同股票反复交易分类
交易类型频率百分比(%)累计频率累计百分比(%)
都是买进3209053.713209053.71
都是卖出2190136.665399190.36
买进多于卖出16973.845568893.20
买进少于卖出19793.315766796.52
买进等于卖出20803.4859747100.00
表4: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卖盈卖亏比例之比
1998-2000年1998年
小于50万3.40(38.11)3.34(24.72)
50-1000万2.77(11.79)3.32(9.58)
大于1000万1.81(4.84)1.94(5.48)
1999年2000年
小于50万3.00(29.86)3.33(32.62)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范文5
【关键词】金融市场羊群效应风险收益价值投资
一、金融市场概述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作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换句话说,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市场,其构成十分复杂,是由许多不同的市场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金融市场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市场,其参与者众多,人们倾向于认为多数的决定是最合理的,进而引申出羊群效应这种不利于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非理。一般根据金融市场上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类。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中股价波动较大。一方面,股价波动是股票的固有属性,是受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另一方面,股价暴涨将引起股市泡沫,且这种虚幻繁荣有投机性、价格高估、突发性、联动性等特点。
二、金融市场中多数投资者的行为分析
金融市场运作的虚拟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使股票投资具有极大的风险。近年来证券市场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变化,导致市场操作难度加大。在国际化、全流通、专业化、价值化等视野下,投资者必须思考如何运进行股票投资,在买卖股票时需采用什么样的投资理念、方法和策略,以及应该优先买卖什么样的股票。然而,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羊群效应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就像魔咒一样,不断左右着广大投资者的思想。
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我国投资者的理性意识还不健全,跟风等各种非理现象比较突出。研究表明,在市场大幅下挫的时候给投资者带来的抛售压力明显大于在市场上涨时给投资者带来的购买冲动。在市场大幅下挫时,大盘的走低使得大部分投资者担心自己持有的股票价格也会大幅下挫,于是纷纷抛出股票,这种卖方的羊群行为反过来使得许多股票价格同时下降,这样形成了价格下降和抛售羊群行为之间的正反馈。在市场大幅上升时,虽然有一些投资者看好市场,大幅增仓,但是也有些投资者担心价格过高而不愿跟入,此时投资者的行为相对分散,跟风行为低于在熊市中的羊群行为。
三、股票投资中的风险及收益的再认识及价值投资理念的引入
1、风险
所谓风险,一般的理解是指遭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股票投资的风险是指实际获得的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而造成这种可能性的原因是股息的减少和股票价格的非预期变动。
风险一般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部分。系统风险是指总收益变动中由影响所有股票价格的因素造成的那一部分。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变动是系统风险的根源,它们的影响使几乎所有的股票以同样的方式一起运动。非系统风险是指在总风险中对一个公司或一个行业是独一无二的那部分风险。管理能力、消费偏好、罢工之类的因素造成一个公司利润的非系统变动。非系统因素基本独立于那些影响整个股票市场的因素。由于这些因素影响的是一个公司或一个行业,因此只能一个公司一个行业地研究它们。因非系统风险仅涉及某个公司或某个行业的股票,所以,投资者可以通过审慎的投资选择来减少甚至避免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的主要形式有金融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
2、收益
股票投资收益是指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报酬。一般情况下,股票投资的收益主要分为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两大类。货币收益是投资者购买股票后在一定的时期内获得的货币收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投资者购买股票后成为公司的股东,并以股东的身份,按照持股的多少,从公司获得相应的股利,包括股息、现金红利和红股等,在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中,有时还可得到一些其他形式的收入,如配股权证的转让收入等。二是因持有的股票价格上升所形成的资本增值,这正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投资者投资股票的直接目的。非货币收益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投资者购买股票成为股东后,可以参加公司的股东大会,查阅公司的有关数据资料,获取更多的有关企业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在企业重大决策中有一定的表决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投资者的参与感等等。
投资者要提高股票投资的收益率,关键在于选择购买何种股票以及在何时买进或抛出股票。任何股票投资者都希望自己能买到赢利丰厚、风险小的股票,因此,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考虑投资对象的企业属性和市场属性。股份制公司企业属性的好坏,主要是通过公司的财务指标、公司的行业背景及其成长性、发行公司的规模等各方面的因素来进行考察。
3、价值投资
在进行股票投资决策时,进行股票的内在价值分析,可以使投资者更加理性和成熟,避免投资的盲目性以及短期的逐利行为。
股票投资内在价值评价的目标是股票投资人得到稳定可靠的收益,而尽量避免风险。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一支股票的收益性越大越好,而它的风险性是越小越好,对于一些长期持有者来讲,股票的成长性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采用因素法,可以将股票投资价值的因素归结为收益性、成长性、风险性三大方面,而这三大方面又可以作进一步的细分(见图1)。
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股票收益性、成长性和风险性的分值,以定量分析的方式对股票进行综合评判。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A:对会计报表中的数据经计算和无量纲处理后,得出C层数据;
B: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计算出B1、B2和B3的得分值;
f(B)=Σ(C层因子得分×因子贡献率)
C:用层次分析法分别计算出B1、B2、B3的权重W1W2W3,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F(A)=f(B1)W1+f(B2)W2+f(B3)W3
四、实证分析
本文结合宝钢股份股价走势,利用相关模型说明进行风险收益分析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说明:在该实证分析中,我们选取的是宝钢股份在最近一个月的股票收盘价并将其作为研究样本,利用EXCEL的数据分析工具库,通过估计出一个绝大多数投资者所能接受的投资预期回报率。首先计算出股票的波动性,即样本的标准差;其次做出股价运行的模拟模型,基本可以看出预测的股价和实际价格的偏离程度;最后做出股价的正态分布图,观测出价格出现频率最高的区间。
研究目的:通过以上的定量分析,可以获得现实股价和预期价格的偏离程度,衡量出其风险程度,并验证股价走势属于正态分布。以图形的形式使得投资者对股价的走势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看出股价的分布概率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分析中的经典假设——历史会重复,为未来的投资决策做基础。
假设有10%的投资回报率,以最近27天的数据为样本,并认为一年有250个交易日。在表1中,通过Ln(number)函数的使用,对每天的股价比求对数,得出日投资回报率,进而使用STDEV函数求出日标准偏差,最后乘上250个交易日SQRT(250)可获得该股票的年波动率,利用EXCEL软件,可以轻易得出其年波动率为53.91%。
结合对该股票年标准偏差的计算(53.91%),紧接着要对股价运行进行模拟,将时间的步长值定为1,从而设立时间序列。
首先要对我们估计的年收益率进行连续复利调整,以Mu代表预期收益率,代表股价的波动性,那么可以得到调整后的预期回报率为Amu=Mu-^2/2=-4.53%。
其次,利用RAND函数在这27天中进行随机抽样,并通过函数NORMSINV将随机样本转换为正态随机分布。
最后,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本文将股票价格分为两部分,即股票价格=确定价格+不确定价格。这里要说明两点:一是对于股票价格,由于是在原来价格基础上进行模拟,故接下来的价格自然不能再使用原来27天的观测价格,而后一天的股价=目前股价EXP(时间步长值Amu/250+后一天的随机抽样正态分布值SQRT(时间步长值/250));二是对于其中的确定价格,可以由公式:今天的确定价格=昨天价格的确定部分EXP(AMu时间步长值/250)得出。宝钢股份的当前价格为16.45元。
根据表1的天数、股票价格、确定和不确定四栏,可以画出模拟图形,该模型以可视化的方式来展示出股票价格是如何遵循几何布朗运动假设而变化的。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反复按F9来生成多个不同的价格通道,并观察到模拟股票价格通道与实际股票和股指的股价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在表1对股票风险的测定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一个模型,使其能在一个图表中很好的显示股票价格在未来某一时点的对数正态分布。在该模型中首先需要计算出股票的最低以及最高价格,利用EXCEL的分析数据库,股票的最高(低)价格=EXP((Ln(目前股价)+AMu时间期限)+/-4SQRT(时间期限));其次在得出股价的步进值后列出其价格序列,本文将宝钢股份的价格范围划分为200个相等步进值,因此该股票的价格步进值为(最高价-最低价)/200;最后利用NORMDIST函数求出股价的累计概率。
将以上数据进行图表化,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正态分布的趋势以及股价出现概率最大的区间。该模型可以使投资者感受到股价未来价格的分布将如何随各种影响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通过改变标准偏差,可以观察到波动性很低时,分布趋向于对称分布,而波动性很高时,分布的斜率也会加大。同样,时限很短时,分布基本上是对称的,而时限加长时,分布的斜率也会越来越大。
五、结论
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在直接融资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非理性的投资不仅会扭曲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在带来巨大波动的同时还会影响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构建一个理性的投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目前我们最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钟会根:从金融市场中羊群行为谈我国证券市场文化建设[J].金融与经济,2007(9).
[2]叶莉萍:对我国股票市场调控问题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9).
[3]沈小平:我国股市宏观调控观点评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4(7).
[4]汪伟全:股票价格——投资机会与泡沫风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6).
[5]张蕾:股票内在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8).
[6]安东尼·桑德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7]花俊渊:金融市场风险度量方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7).
[8]郭济敏:股票市场泡沫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网络;财务管理;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大量运用,为创设以学习者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从而使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的、强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得到普遍重视。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是整个“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它贯穿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一体化原则
传统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来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这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模式,而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教学加入了新的要素――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介入,对教学内容来说,它是一种表现工具,可以实现更优化的内容表现;对于教师而言,它是一种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具,可代替教师作很多常规的工作;对于学生,它则是一个认知工具,不仅可以帮助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发展认知能力。教学媒体的这三种主要作用,使得教学系统由松散变成紧密,大大提高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频率和强度,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内部信息传递和转化的效率。因此,“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综合考虑这四个基本要素,实现教学要素的一体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育模式之下,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着学生这一要素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以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的获得为最终目标。
(三)能力素质培养原则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认知技能的发展。就《财务管理》课堂而言,尽管其具体的知识可能更新换代很快,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素质,就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快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从而以灵活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的总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设计新颖,会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潜能,令学生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设计不当,则可能成为知识的堆积或方法的罗列,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是教学的组织者、课堂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尝试运用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应通过各种媒体的应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把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针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与需求,结合网络时代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时,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强调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发现新问题,实现学用相长。基于此,我们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基本流程归纳为:网络导学、理论学习、模拟实验、课堂实践等四个基本环节。
(一)网络导学
笔者认为,在课堂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引导,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好各个方面(知识、方法、心理)的准备。可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财务管理》课堂导学信息,其内容可包括:课程学习目标;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联;课程知识框架;课程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课程学习的方法或建议;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课程教学管理信息等等。也可针对本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或热点,在网上组织课前研讨活动,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二)理论学习
《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以企业资金运动为核心,以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报酬为基本观念,以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为主线,以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等理论问题以及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业务方法为主要内容。这些知识内容应用性强,与实际问题情景联系紧密,针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主要特征,这里笔者强调案例教学与专题学习。教师应提供与课堂学习相关的文献或案例,通过网上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评述;并针对重点、难点或热点,结合相关知识,组成专题,提供专题学习资源,设计专题学习活动。
(三)模拟实验
《财务管理》课程实验是以企业财务运作为核心,利用专业实验软件,模拟企业财务预测与决策过程。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逼真的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受到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它让学生(实验者)通过对若干财务政策与方法进行单因素实验或多因素实验,观察实验中的差异现象,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检验某项财务活动的科学性。通过实验加深对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在该环节中,教师从虚拟企业现实的情景中设计实验案例,并提出有关财务管理问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利用专业计算机软件分析、整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表达研究成果。
(四)课程实践
作为一个实践性学科,《财务管理》课程实践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对所学财务管理的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深化理解,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该环节中,教师应针对课程特色,设计与课程学习要求相关的、难度适中而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项目或课题;组织学生组成项目工作小组,完成项目任务,提交作品或报告,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记录活动过程,组织与引导展示、反思、交流与研讨。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广东商学院从2003年起实施教学信息化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一直秉承“研究―计划―实施―评价一反馈”的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备了进行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构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也正是建立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平台上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为此,财务管理教研室的教师集中优势兵力,白行开发了《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财务管理实验教材及软件,并组织学生创建了“学生学习创新网站”等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也为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还成立了研究小组,对《财务管理》课程如何利用网络环境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迁移进行研究,为普通高校通过教育教学信息化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以下以股票投资课堂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教案:对外投资管理
(一)教学内容
第八章对外投资管理
第一节股票投资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企业进行股票投资的内容
2、熟悉股票的种类
3、掌握股票的估价方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股票价值的计算
2、对外投资管理组合策略
(四)教学学时
课堂教学:6学时(其中,实验课2学时)
课后学习:4小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中提供的相关导学的内容,对本章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知识点不同层次的要求作初步了解。
2、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中提供的相关网站查找感兴趣的上市公司,了解公司基本情况及相关财务信息。
3、课堂在线展示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行情及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理论讲授。
4、实验课:综合实验六:企业投资价值分析
5、课后网上讨论:你认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是非理性成长,还是价值回归?以目前的股价,你乐意进行长期投资吗?
6、课后思考
(1)与债券投资相比较,股票投资有何特点?
(2)股票估价的方法有哪些?
(3)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国内外主要的股票价格指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