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战略定位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中。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所需要的各种策划和持续不断进行的各种资源的组织和配置活动,就是战略定位。换角度而言,商业银行战略定位就是将银行的发展愿景和目标,通过系统化的规划方法,形成商业银行经营方向的具体指导目标,并通过在商业银行不同层面的沟通和协作,在商业银行各层面形成一个有共识的战略行动纲领。
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管理是由环境分析、战略定位(选择)、战略控制(管理)等三个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现行环境分析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自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大中城市组建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以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艰苦的历程。多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宏观外部环境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性调整、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都为以按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面临着货币政策变化、利率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监管政策调整和完善等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银行体系内部挑战、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制度创新的挑战、宏观政策调整和金融监管进一步严厉的挑战。
(二)内部资源
其劣势体现在: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率高、单一城市制经营、贷款风险集中度高和产品创新水平差等问题。
二、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区域的商业银行,具有地域性特征。因此,作为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所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获得双赢发展。
(一)市场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
城市商业银行一般处于各地的中心城市。城市商业银行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地方特征、特殊的股权设置、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所具有的信息优势等条件,使城市商业银行更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利用与地方经济的交融性,密切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上的一致,才能敏锐捕捉地方经济的脉搏,寻找到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才能进一步在地方经济的极化和扩散中,扩大自身金融资源的支配范围,实现共生共荣。
(二)服务对象定位为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
首先,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为本城市发展服务,为本城市居民服务,受到本城市居民的欢迎,才能得到基本的发展。其次,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激励机制作用下蓬勃发展,其规模、效益在国民经济中愈加重要。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从业人员本土化、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容易对地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可以充分保障放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提供服务的效率。因此中小银行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具有比较优势。
(三)业务方向定位为发展零售业务
从广义上说,零售业务范围包括与个人和家庭生活直接相关的金融服务、小生产经营者和小型企业的自然人提供的各类小额金融服务,从业务类别上说包括传统的零售业务和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发展个人零售业务,既是调整经营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中国社会财富新格局和居民金融新需求的需要,是着眼长远的发展定位。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控制
(一)银行内部管理战略
一是要完善资本补充渠道,优化股权结构,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二是重构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以事业部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要通过全面或在部分业务领域推行事业部制管理方式,如组建公司金融总部、个人金融总部等,推进集约化经营。三是按照确定的战略定位重构经营管理机制。四是以价值链管理的观念推进银行再造,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并购战略
1.横向并购。横向并购首先应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整合,即按照效率原则,撤并或出售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降低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其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可以进行并购,从而壮大规模,实现优势互补。第三,政策性银行之间以及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也可以考虑进行合并,如可考虑将三家政策性银行合并为一家,政策性银行在基本完成其使命之后可改组为商业银行或与商业银行合并。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2
>>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市场关联与比较优势 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选择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和区位优势研究 基于Weaver—Thomas拓展模型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理论思考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量预测模型构建 基于金融视角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体系构建 总部经济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 路径依赖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研究 低碳视角下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公私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胡振华,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
3.武瑞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12(2)
4.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
5.董树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产业特征的分析与思考[J].城市经济,2012(1)
6.贺正楚,吴艳,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估指标的实证遴选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7.黄鲁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特性评价指标与标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7)
8.韩祺,姜江.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5)
9.贺正楚,张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几类产业内涵和特征比较的视角[J].学海,2011(6)
10.王先庆.产业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实践[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11.Michael E.Porter.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5)
12.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3.W.W.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14.赫希曼(A.Hirschman).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5.张良桥,贺正楚,吴艳.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以生物医药为例[J].经济数学,2010(3)
16.徐泽水.不确定群组决策的一致性调整及专家的赋权[J].运筹与管理,2000(9)
17.彭祖赠,孙韫玉.模糊(Fuzzy)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8.樊治平,胡国奋.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的一种目标规划方法[J].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9.Facchinetti G, Ricci R G, Muzzioli S. Note on ranking fuzzy triangular numb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1998(13)
20.徐泽水.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1.Xu Z S.Gu H F.An approach to uncertain multi-attribute decision-making with preference information on alternatives[J].Proceedings of the 9th Bellma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ncertain Systems and Soft Computing,Beijing,China,2002
作者简介:
林宏杰(1980 - ),男,厦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模糊数学方法和决策方法。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3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1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发展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引导性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后,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市场干预行为大量减少。然而,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有时无从下手。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2.1“市场失灵”是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无需政府任何干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市场中活动,不自觉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无需政府的任何干预,完备的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自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严格的假定条件,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具备的,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
2.2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实施引导性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资源型城市纷纷兴起了重工业发展的热潮,逐步形成了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钢材加工等资源型产业。然而发展到目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如资源高度依赖性、产业发展周期性、资本密集性、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因素较多,加上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张导致其产业一直停留在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及初步简单加工上。在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大多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偏慢。2004年包头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8.49%、鞍山市63.3%、大庆市88.15%、鹤岗市62.75%、克拉玛依市87.49%等,都是典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资源型城市。其次是产业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带来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压力很大。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中央近几年一直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道路。然而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巨大,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而不愿意进一步投资,地方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最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过度开发而产生的资源枯竭,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资源型城市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增长,盲目开发矿产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面临资源枯竭而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00座矿山即将闭坑,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3制定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以产业的及时更替为基础,产业的更替需要战略的长期引导。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引导性作用才能顺利更新产业。资源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更是需要政府提前从战略高度规划好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以往不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为了协调发展,即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从地区资源情况出发,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
资源型城市因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与非资源型城市有很大差别,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至少包括现有资源和产业的确定、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预测、产业与发展目标的定位、确定政府引导性战略、调整战略等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
3.1政府应调查分析当地及周边地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和发展中的产业现状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及周边地区资源为加工对象,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准确把握好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资源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除了勘查这些矿产资源,政府还应必须知道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为发展集聚经济,避免重复建设奠定基础。
3.2对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把握本地区优势、3.3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不同,前提条件必须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下一步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只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将会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分析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市场主要以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为方向,预测大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如原材料价格、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能源需求量等。同时,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非常大。因此,政府也该注意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应知道发达国家原材料需求状况、石油价格走势等。
3.4准确定位本地区产业发展及目标
政府应在把握上述资源、环境、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定位本地区产业和发展目标。产业的定位可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定,如“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国际科技合金城”等;也可以从产业的结构和内容来确定,如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确定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应从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来确定,其中不仅包括产值目标,还应强调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能为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直接基础。
3.5实施引导性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战略
定位好产业及发展目标后紧接着就是要确定并实施相应的引导性战略。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政府应该根据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发展战略,这也正符合引导性战略的本质内涵,即根据变化的环境而引导。如一定时期内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随后可能引导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战略等。也可能为了区域内的平衡发展,实施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因此,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应以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实施。
4结语
资源型城市政府作为地区矿产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制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与企业制定自己发展战略相似,同样先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区竞争优势,定位产业和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效的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否则战略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引导性效果,对城市经济转型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认真反思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探索更合理的制定思路。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柳晓森.资源型城市不能矿竭城衰[N].人民日报,2005-04-01.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4
关键词:港口经济 环境污染 产业集群
1.引言
青岛是山东省乃至我国重要的出海口岸、开放城市及港口贸易城市;青岛港是中国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港,区位优势明显、经济活跃,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中的龙头城市。青岛位于“环黄海经济圈”的黄金地带,基于区位、经济、土地政策等优势,其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成为山东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枢纽站。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由港航、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而成。
国内外港口发展经验表明,港口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青岛港是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拥有国内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原油码头等,形成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生产格局,港口乘数效应显著[1]。目前,全球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青岛市提出的“低碳绿色港口”战略就是针对如何避免“传统产业陷阱”,达到港口经济与环境双赢。
2.青岛港口经济发展现状及环境影响
2.1青岛港经济发展优势
青岛港包括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截止2010年,青岛港完成吞吐量突破3.5亿吨,集装箱达到1200万标准像;进口铁矿石吞吐量、进口原油吞吐量均居世界港口第一,成为世界第七大港和集装箱世界第九大港。
青岛紧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全面推进港口发展,特别是作为港口发展实力标志的集装箱业务,多年来引领合资合作模式方向,青岛港的效率优势(振超效率、孙波效率)已成为吸引合作伙伴、承揽货源、竞争取胜的金字招牌;与此同时,青岛积极开发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产出,充分体现青岛“临港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三大经济、“石油化工、家电电子、汽车造船、新型材料”四大产业基地特色。依托产业集群,青岛加大力度吸引外商投资,青岛港合资合作实现从“三国六方”到“四国八方”的强强联合,合作层次更高,涉及范围更广,进一步凝聚各方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开辟国际港航业应对危机、科学发展的崭新模式。
此外,青岛依托港口国际物流平台,发展临港产业,延伸港口服务功能,成为集加工工业、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区,在“招商引资――产业集群――产业链整合”和“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发展格局下,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投资强度加强,石化和造船业的聚集程度近年已呈上升趋势,青岛通过引进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的效果正在显现。
2.2港口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青岛临港产业群发展中,大量原油、石化产业集群,工厂、船坞、运油管道等设施建设,引起石油及其产品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固体废弃物,船只弃用,建筑垃圾、工业废气排放等污染。多数污染物经过内陆处理排入海水,而有些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海水或由大气输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近年来,由于原煤产用量有所降低,并加大工业废气的治理力度,使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有所降低。尽管如此,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还是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青岛市受石油泄露问题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严重影响海产品价值和其它海洋活动。城市垃圾、农药、畜牧业和养殖业等残留物入海,造成海水严重富营养化,导致生物突变,近年来浒苔事件频发为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青岛历史遗留下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坏海产品资源也破坏了海岸景观,最终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
3. 港口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管理应对措施
3.1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预防
港口经济发展初期通常采用“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这一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低效率。为了解决工业城市污染排放、资源浪费及废弃物,钢铁石化产业应加快采用干法熄焦技术取代湿法熄焦法,与国家环境要求和行业准则保持一致。延伸产业链,加强优质钢、特种钢的生产,促进钢铁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石化行业应形成石油原材料――精炼化工产业链,采用最先进的制造和精炼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按照清洁技术要求和环保生产,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总量,重点关注石化、建材等高消耗污染产业,建立环境治理指数进行污染治理及预防。
3.2建立循环经济
现行经济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则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废弃物排放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经济运行模式[2]。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受到提倡;集生态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于一体,采用生态法指导一切新经济活动,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发展模式。所有物质和能量在经济周期中得到合理和持续使用,逐步实现循环型工业目标;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成功应用范式,关注组织创新和生态产业链构建,不同企业组成行业协会进行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交换,使上游产品废弃物成为下游产品原材料,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
青岛工业固体废弃物由于技术不完善或资金缺乏等方面致使大量固体废弃物没有达到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3],因此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是节省资源及防止污染的最佳有效途径。在生产过程中,业主通常只使用原材料、间接品、消费品中最具活性部分,遗弃的固体废弃物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可转换成相关部门的原材料、又或者直接投入生产。因此在扩大园区建设数量的同时,要通过企业资源调整、环境整治等措施加快园区运行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的提高,调整产业的区域配置,优化循环产业空间布局,为青岛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设计搭建良好的空间平台。据统计在中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渣等残留物约600万吨,其中废料可回收循环利用金额超过2.2万亿元。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促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增加社会和经济福利,减少废弃物排量,促进社会平稳发展。
3.3开展低碳经济
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已不符合现代经济和环境要求,因此改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现代社会中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要优先发展信息、旅游、金融服务行业,及贸易物流产业。鼓励并支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产业。促使高科技产业如电子信息业成为龙头行业,提高大中型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革,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对高消耗等易污染产业进行严格控制,消除中小企业技术落后、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等问题。
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青岛市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规划建设一个国家级低碳产业园区,与国内外大企业联手,开发与国际低碳经济标准接轨的产品和技术,抢占制高点。2011年,青岛市深化国际合作,联手打造一系列国际低碳经济实验区,目前中美、中欧、中日低碳经济试验区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助推青岛吸收借鉴国际先进低碳理念,引进前沿低碳技术,推动低碳产业链条集聚,形成一套完整的低碳生态科技产业链,创新体制机制保障低碳式发展。
3.4加强环境法律制度
首先,加强当地立法。由于经济外部性,单个企业不可能承担它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全部成本,而政府干预能降低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状况。环境管理系统有法律赋予的权威和强制性,能确保排污企业按期执行。其次,要提高环境环境税收制度。对于无法确认排放量的部分小企业,依据污染引发的损害程度对污染者征收税金,弥补环境污染造成的外部非经济性。第三,开展排放物权交易制度。对于大排放量,拥有资本、技术、人力资本、信息等优势的大型企业,可实施排放量交易制度。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产权清晰定义、环境监测制度,丰富排放物权交易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并逐步在全市开展应用。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将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趋势,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环境管理制度,保证不同收费标准能刺激企业主动降低污染,体现“污染者付费,社会收益”原则。
4.结论
从国内外沿海地区成功发展经验来看,约有75%的大城市和70%的工业资本聚集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之内。从全球角度来讲,重化工产业具有明显的临港特征,重工业区域通常集中在海岸线一带的深水码头附近。被许多港口城市列为重点发展对象的临港重工业(石化、造船、汽车产业)近几年在青集聚程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能最大限度的节约运费和增强产品竞争力,但是这种布局也会引起港口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青岛通过引进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效果显现的同时,要密切注意环境管理问题。第一要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废弃物排放;二要建立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已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三是开展低碳经济,优先考虑旅游、金融服务、电子信息产业等低消耗产业;四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运用经济手段加强排污收费制度等作用效果,确保企业污染支付价格能承担其污染行为引发的社会成本。
参考文献:
[1]孙海燕,夏艳玲.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探讨――以青岛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02):1-2
[2]程梅珍,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1):86-90
[3]青岛市环保局.“拥湾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下的可持续发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5
关键词:智慧城市;理论思考;战略对策
1智慧型城市
智慧型城市主要就是指一个城市充分的应用智能技术的发展战略,同时也将其称为智能城市。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城市就是针对城市发展和各项运行的关键点与核心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手段来进行分析以及整合,从而对城市的安全监测、资源环境以及商业活动等需要进行及时的效应。智慧城市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智慧式的城市管理运行,为市民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从而优化城市的生活系统。
2智慧城市的理论思考与学术探究
2.1智慧城市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转换器
城市的新经济在信息时代主要是以信息为前导、知识为基础、高新技术为支柱以及网络作为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其带动了城市传统产业的升级,培植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广泛的覆盖于城市经济文化生活当中。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新内容、新要素以及新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与结构。智慧城市具备健康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特征,生活上也更加的舒适安全,而城市管理上也逐渐的实现了信息化以及科技智能化。智慧城市主要是强调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为先导、资本为后盾以及以人为本作为主要的发展要素,其覆盖了智慧移动性、智慧生活、智慧治理以及智慧经济等内容。要素体系、发展体系以及内容体系是智慧城市逻辑建设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与数字化城市或者是智能化城市相比较,其更加的重视人力资本、社会关系以及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再局限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而是从城市的整体效益以及综合发展的角度来对待信息化技术手段,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只是将智能化以及数字化技术作为其建设的手段,为期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
2.2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城市的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信息化是必然产生的,其是城镇化以及工业化两者协调发展的直接成果,其中城镇化是其主要的依托与载体。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与研究发现,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的替代效应、衍生效应以及增强效益,信息化能够直接作用于城镇化,这种作用不仅能影响到城市结构以及演化和转变的速度,同时还能够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市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革新。也就是说,信息化能够促进城市发展革命以及变革,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城市功能的智能化以及信息化。(2)城镇集聚功能以及扩散功能的并存,相互交织。(3)城市当中的主导要素流成为了信息流。(4)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当中,信息基础设施成为了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5)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城市环境的主题。当前,智慧城市实际上是城市信息化深入发展以及功能不断优化升级的结果。
2.3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针对智慧城市对城市治理的作用,众多学者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都认为起能够实现城市管理规划的智能化,同时还能起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实现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资源的合理分配。美国学者AndreaCaragliu认为智慧城市的智力模式属于一种美好参与式的治理,其主要是对城市交通、资本、通信等方面设施来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国内的相关学者也发表了与之相关的理论观点。其中我国相关学者胡小明认为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属于城市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问题,其着重强调了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以及长远效益。而王辉等则指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建立一个由新技术以及新工具支持的一个新的城市生态系统,其涵盖了城市的市民、政府以及各个商业组织。
3加快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与对策
3.1处理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集成共享的关系
重硬件轻软件、实用快上的问题长期存在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当中,尽管当前大部分的城市都建设了地理信息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但是这些系统之前都未实现信息共享,出现了信息孤岛现象。各个部门之间在运行和办公当中由于信息传递的不通畅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智慧城市中,信息技术设施以及集成共享是其基础前提。因此,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要强化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从网络、业务以及终端等层次来有序的推荐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电网三者的统合,构建一个安全、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此外,城市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传统条块分割、部门分支以及独立建设的局面,对城市农村、水利、教育以及交通和市政等各个部门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实现标准化,连点成面,建立一个面向各个行业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从而促进数据信息的共享,实现城市社会、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3.2重视技术标准建设和完善法律规范
当前,国际国内都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雏形,大部分都侧重一方面的发展。实际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兼容性技术风险以及信息安全风险。只有处理好了技术标准以及法律法规关系之后才能够全方位、高起点的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建设智慧城市当中,要坚持统一的标准以及完善的法规先行的原则,这样才能够确保智慧城市安全高效的运行。需要结合国情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以信息化的实际应用为导向来推进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基础、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管理以及应用标准等应用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也需要与行业和其余积极配合,发挥其作用,加快相关规范以及标准的制定。企业也许就要加强与国际的合作,政府需积极的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建设当中去,提升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此外,政府不仅需要加强智慧城市的规范与标准建设,同时还要加快信息化法制的建设,制定信息技术设施、电子政务、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其复杂性,在建设中需要统一规划,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同时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加大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作者:叶淑飞 单位:杭州绿城桂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范向峰.赵苏英.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3).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一、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活跃市场、解决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进行创新探索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地位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还存在如下不足:
1.经营战略的开发存在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了经营战略开发的地位,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里无明确经营目标,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
2.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缺乏创新。规模的先天限制,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在市场上占有大的份额,而不能成为整个市场的主宰,许多中小企业营销观念淡薄,未对客户进行管理,经营模式僵化,未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营销战略,根据市场成长的不同阶段,制定市场营销的基本目标,战略重点及其运用条件。
3.投资能力较弱,经营管理缺乏科学性。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资产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政策的“歧视"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干预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经营目标短期化,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等。
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长远规划和目标。企业经营过程中没有长远规划,目标经常变动。这就使得工作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2.缺乏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中小企业的很多决策都是企业主一个人说了算,但一个人的精力、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这种过于集中的家长式管理往往是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直接原因。
3.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或者即使制定了规章制度,也不能严格的贯彻执行。许多中小企业内部有一部分职工是企业主的亲戚朋友,有时碍于情面,也不好意思严格按制度行事。
4.财务管理混乱。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或是会计出纳一人兼任,或是丈夫抓生产经营而妻子管财务,这就很容易出现漏洞。
5.管理手段落后。忽视现代化管理的设施、手段等基础条件。一些中小企业主也不注意用现代化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一方面是舍不得在这方面投资,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
三、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经营管理基础薄弱,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二是企业领导的战略眼光和领导力不足;三是企业自身素质问题,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设备、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政府扶持以及以及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缺乏,导致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异常恶劣,中小企业诚信出现空前缺失;四是经营环境变化与经营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性。
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
1.实施企业战略提高竞争力。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现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合资企业在我国不仅数量多,而且竞争实力不凡,因此,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是中小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制定企业战略决策应利用本土优势和经营管理经验,扬长避短,提高竞争能力。
2.加强市场开发选择营销战略。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开展市场调查,进行市场开发,走专业化道路,在市场营销战略选择上下工夫。实施寻隙营销战略,避实就虚,看准大企业未注意到的细分市场,在市场的空白点中成功经营,而获得竞争优势。实施营销服务创新战略,应用新知识、新观念全面提高营销技能,运用网络营销、重复营销、定制营销、绿色营销等,加强营销的针对性。实施占领市场的特色营销战略,运用地理区域特色、文化特色、技术特色、目标市场特色等,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民族文化的特色使许多企业在玩具、民间布艺等产品在出口上赢得了国际竞争力。
实施避强的营销战略。一是联盟战略,几个中小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采取联合营销战略,避免两败俱伤或被大企业吃掉。二是依附式战略,以一家大企业为龙头,为他们提供零部件或某一工序的加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三是转移战略,进行地域转移、消费群转移或产品转移。
3.实施科学管理。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首先,对新产品试制、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和人力资源进行投资。第二,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第三,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做法,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
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成本管理。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与经济核算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从降低成本的目标出发,需要考虑从哪里购入材料所付出的成本最低,资金投向那里效益最佳,采用什么手段管理最佳,用什么结算方式回收资金最快最好最安全,这些都需要企业经营者用清醒的头脑进行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任务要服务于企业战略。首先,要以最经济的方式,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框架内,筹措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第二,以最合理的标准运用资金。第三,以最快的方式收回资金,第四,以最佳的比例分配资金,实施财务监督。
参考文献:
[1]郭勇,魏中奇.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当前困境[J].企业管理,2002,(1).
[2]陈佳贵,黄群慧.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经济管理,2002,(2)
[3]王筝,王光甫.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