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课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课心得范文1
新课改协调教育要求途径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当代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新课改对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协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新课改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生活化”的个人,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家庭和学校不仅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个生活场所,而且是对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影响者,双方只有积极沟通、协调,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新课改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落实基本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是在现实教育中,在对待学生价值体系的问题上,学校与家庭往往不太一致。在目前全社会价值体系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方向上的错位,必将大大降低教育的整体功能。所以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需要家庭与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3.新课改期望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从操作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面有许多新的方式,这些方式能不能顺利实施,取决于家庭能不能积极配合。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减少或者不留家庭作业,这时家长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家长希望老师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充分安排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这样他们才觉得放心,才觉得老师尽到了应尽的责任,这种理解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协调、沟通来消除。
二、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要各自发挥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学校教育目的明确、计划具体针对性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
2.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会使孩子先入为主,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而且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教育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也各有不足之处,三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仅靠学校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学校教育显得孤立无援。
三、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结成教育网络
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效果问题,我们提出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发挥各自的作用,又形成一股合力。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否则,会出现残缺的、不成系统的教育,遗患无穷。
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避免了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积极和教师沟通配合,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创造必要的环境,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结成教育网,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使其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还应根据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3.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课心得范文2
“金牌效应”不光是受到教练员、学校的强烈青睐,这一观念也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许多家长和初、高中的体育教练员“强强联手”来培养这些体育人才。据调查显示,初、高中的体育专业生,每周6天,每天6小时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每天晚上进行文化课补习。这一现象足可以证明,学校对文化课的不重视,“重技能、轻文化”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家长一味的只听学校教练员的安排,对培养自己孩子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心只想怎么能让孩子在运动场上拿到冠军,拿到最好的运动成绩,以至于考大学时进入好的院校。但他们忽略了现代人才的培养,是综合性培养,现代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培养。没有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奠基,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是不完整的,身体上没有缺陷,但是在心理上肯定会存在某些缺陷。以至于他们进入社会后屡屡碰壁,写文章、做演讲等方面能力一无所知,只会蹦蹦跳跳搞运动。
2.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策略
(一)学生要明确目标、提高学习兴趣
21世纪的人才,是需要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多功能型人才。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要有自己的思想,要知道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与以前那种只会运动技能相比,是多么的小巫见大巫。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要对文化素质教育有个明确的认识,要不断的提高自我文化素质修养,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多参加其他院系的人文讲坛、多参加一些读书沙龙、多聆听大师们的读书心得,多参加一些读书演讲会、多参加一些科研报告会等等。
(二)学校要进行课程改革、配备相应的老师进行教学
目前许多高校都面临着只能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这种局面导致了许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有的几乎是无法满足培养要求。对于综合性院校来讲,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还可以进行院系联合开设课程,但是也有许多综合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课程设置。对于专业性院校来讲也可以通过和院系或者其他院校进行联合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培养。在老师配不上,要严格落实有经验、有能力胜任文化素质教育相关课程的老师担任,或者也可以聘请有名气的、有经验的老一辈专家进行教学,以充分达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家长要树立全面发展培养人才的理念,摒弃专业素质
家庭教育课心得范文3
一、平安校园建设:学校和谐发展的保障
利用会议、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手段广泛宣传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不断拓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提高实效性。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深化落实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拒”活动,教育师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杜绝师生参与赌博和迷信活动。
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加强群众对领导的监督。认真搞好校务公开,严格规范教育收费制度,提高学校领导办事透明度,切实保障家长的知情权。
关注生命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校花大气力强化治安防范工作,做好事故的防范工作,进一步健全门卫制度,落实来人来访登记制度。经常检查学校各重点防范场所的安全检查,经常对消防设备、防盗报警器功能进行检查,做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好学校防抗灾救灾工作,维护学校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同时,学校与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加强联系,大力整治校园周边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优越的校内外环境。
二、绿色校园建设:提供祥和的成长环境
荣获省级绿色学校称号后,我校继续抓好绿色学校建设,坚持做好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持之以恒地将校园绿化工作与学生的环境教育、学生环保行为的培养结合起来,积极开拓环保教育的新思路,使其成为隐形的教室,绿色的课堂。
学校着力打造“生态校园”,美化校园环境。多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巨资栽植了垂柳、海棠花、榆叶梅、龙柏、紫叶李、红叶波、迎春花、盆花等多种花卉苗木。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乔木、灌木、花草配置得当的校园绿化新格局,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提倡班级养花,人人养花。学生不出教室就能感受到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受美的熏陶、情的感染。热爱花草又养成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美好情怀和高尚情操,学校所栽的花草树木无一乱折现象。学校以美化绿化为载体,注重把育人和育树相结合,在路边花丛、校园草坪中点缀着被我们称为“德育之花”的精致小牌子。上面写着保护花草树木的温馨提示语。如:“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绿草茵茵,践之何忍”以及“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等名言警句,使学生时刻处在责任教育和环境育人的氛围之中。
加强环保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政教处强化环境卫生要求,班主任强化卫生值日制度,坚持每日两打扫,要求做到“五无”(地上无纸屑、墙上无污迹、桌上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不乱扔废弃物,不随便吃零食,培养学生树立“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观念。
三、创新校园建设:把能力还给学生
1.建设高效内外课堂
我校在课堂教学上坚持做到“五个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想;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做;三是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说;四是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多看看;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多动动。这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应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到实际中去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每一个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做到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
为抓好落实,坚持“三管齐下”,一是管好备课,按照程序实行集体备课,严禁无教案上课;二是管活课堂,引导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三是管死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
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激励比名次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的思想。把做事就是做人、重品胜于重学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教育内容。在学校教学楼的栏杆上悬挂着的教师和学生自己的话语每天都激励着师生努力奋斗。催人奋进的“学风、教风、校风、校纪、校训”,千人签名的“净化校园从我做起、文明守纪从我做起、刻苦努力从我做起”的横幅彰显着对全校学生的期望。精心编排的中华优秀诗词挂在教学楼的每层楼道墙壁上,构成学校的“文化长廊”,让师生处处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这些做法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新型教育协作机制
我校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平台,坚持“家、校、社区立体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新型教育协作机制,为学校工作构建了和谐的人文环境。
一是以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挑选优秀教师,校外辅导员、青少年教育专家为任课教师,讲授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和技巧。我校确定家庭教育目标,除开发孩子智力外,还要注意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如此一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了协调一致。
二是以社区教育协助学校教育。建立德育基地,定时开展活动。我校在城区派出所建立了法制教育基地,聘请派出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学生上法制教育课。与县消防大队结成军民共建单位,组织学生到军营开展义务劳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诸如“洁美家园”社区劳动、政策宣传、文体活动、参观考察、调查慰问等社区实践活动。
四、文化校园建设:让学校发展获得动力
1.做好精神文化建设,实现活动育人
积极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学校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在学校教学楼走廊中,设立图文并茂的“廉政文化”长廊,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句句精辟的名人格言,一个个经典廉政故事,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廉洁的种子撒入青少年纯真的心灵。
加强审美教育,追求仪表礼节的文明。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强调包括衣着、装饰、语言和礼貌等方面要求在内的礼仪教育,并把它纳入日常的检查范围,男生禁止留长发,女生禁止佩带首饰,禁止染发、烫发、涂染指甲;同时大力倡导从俭消费的观念,倡导用语文明的风尚,倡导人格平等、互尊互重的校园人际关系,逐步养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校园内营造悦目的视觉环境和文明的人际环境。
加强亲情感恩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部分学生身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等缺点。学校德育工作将此列入教育的内容。班主任老师密切配合家长,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抓住恰当时机,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亲情感恩教育。政治课、语文课、音乐课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教育学生爱老师、爱亲人,增强学生的家庭感和社会责任感。
2.创新和谐管理文化,实现管理育人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改传统的“校领导――教职工”的单向管理,为“教师――校领导――师生”主体参与、多维互动的双向管理,唤起教师的创造精神和主人翁意识,积极营造相互信任、相互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学校成为人心凝聚的精神家园。重视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关心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美化校容校貌,搞好文化环境布置,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坚持开展“净化、绿化、美化”等环卫工作,开展相关的学科渗透教育,建立规范的卫生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考核办法。以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为导向,发挥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3.打造书香校园,实现人文育人
开展教师读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要读两本教育专著,写出不少于6000字的学习心得,以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学生每月阅读10000字课外读物,一学期背诵优秀诗文20篇。
配置阅览室,图书角、开放式书橱,全力打造“书香校园”。学校每年投资五万多元订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的报刊供学生阅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宣传栏经常展出的“十星级学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实验中学班级量化评比栏”和“实验中学安全知识宣传栏”特别引人注目。在实验中学校园里,温馨的人性化语言遍布每个角落,真正让校园每一处都弥散着书香,师生共同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
4.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把时间、健康还给学生
家庭教育课心得范文4
露老师披着大波浪卷发,穿着嫩绿色外套和修身的牛仔裤,时不时爽朗地大笑,她的眼神充满倾听的诚意,很有亲和力,让人不觉得她已过而立之年。我想,这也许是学生愿意和她倾谈青春期性困惑的原因之一吧。露老师反复强调,她其实是一名高中化学老师,“性教育教师”只是她自封的,中学里没有设专门的性教育课,她所在的学校也不提倡深层的性教育。露 老师忧心忡忡地说:“这让我很尴尬,学校不让讲性,学生其实很想听。孩子们对性的认识,有太多的困惑和误区。”
90后开放,性观念不成熟
露老师从1995年执教鞭就开始做青春期教育。 “其实很多班主任一直以德育的名义做性教育,不太正规。”13年来,她的学生从80后变成了现在的90后。露老师说:“和80后相比,90后的孩子更有反叛、不受教的特点。一些90后的孩子开放,但是性观念不成熟。”
露老师建了 “中学生主流性教育”的QQ群,群公告栏上写着“露老师,广东性学会会员,愿意为中学生做免费性心理咨询。”记者加入了这个QQ群却发现,现有的21名成员中,中学生并不多。露老师说她建群的心态十分矛盾:“这群里没有一个是我的学生,我不愿意让我的学生知道我用QQ。因为很多学生向我表示,QQ交友就是用来玩游戏,甚至是结识异性、谈恋爱的工具。他们要是知道老师也用,会更加觉得用QQ做什么都不过分。”
16岁的婷就是一名QQ交友爱好者。“在这群孩子看来,这样的交往方式,刺激、好玩。”婷婷喜欢到游乐场、迪厅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地方玩,秀自己的新发型、最新潮的衣服。男生向她搭讪,要是觉得合眼缘,婷就把自己的QQ号码给他们。
回到家里,婷就和新结识的男生网上聊天、视频,经过短暂的接触后,男生就约婷出去唱K、蹦迪,去酒吧喝酒。婷婷也忘了自己结交过多少个网友,反正和他们大多数人都发生过关系,有的是在宾馆,有的男生把她带回家,婷婷也趁家人不在时,把男生带回自己家。
露老师问她万一意外怀孕了或是染上疾病,该怎么办。婷十分不在意:“你无聊,男生愿意跟我玩,证明我有魅力嘛!谁还在乎这么多!”
点评:教会孩子们生理健康知识很重要,但还不足够。他们更应该首先学会在异往、男女关系等问题上,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正如露老师所说,当前中学生性教育更应该首先强调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性道德意识。
家长应和老师一起努力
13年前,露老师刚当老师时,中学生恋受遭到家长、学校强烈反对,当时的普遍观念是:谈恋爱会影响学习,谈恋爱的学生是坏学生。以前,一名高一女生的家长发现女儿和同学恋爱,甚至闹上公安局。而现在很多90后孩子的家长没那么紧张了。有些学生甚至觉得上了中学不谈恋爱,会被人取笑,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不是整天埋头苦读,有些还是“爱情专家”。
梁俊就是这样一个让露老师头痛的学生。梁俊上高三那年,已经在学校“出尽了风头”。高三的模拟考,他总是总分第一名。但他调皮、不听讲、反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谈恋爱、换女朋友也都是求一时刺激。梁俊高中三年共有三个女朋友,初恋是一个和他一样成绩优秀的女生,他认为追到一个斯文的好学生,对他来说很有挑战性。交往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和班上的一个女生好上了,弄得前女友伤心得哭天喊地的。他热恋时,同学老师总能在学校的某个角落里,看见他和女朋友在拥吻。“情圣”的外号,很快就戴到了他头上,他也很习惯这样成为大家的焦点。
露老师说:“他能够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上大学,但是他却不能从‘人生大学’中毕业。学校对他出格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这对他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个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对男女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他学习再好也算不上优秀。”
梁俊是家中独子,家人十分重男轻女,而且对他宠爱有加,造就了他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我留意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现在的中学生家长对于孩子恋爱,多数采取默许的态度。特别是男生的家长,大都说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而女生的家长则会比较紧张,有一个女生家长说,孩子恋爱难免和性扯上关系,吃亏的总是女孩,恐吓她又不是办法,只得匆忙给孩子补课,教育孩子不要错信男生,不要轻易和男生外出等。”
点评:很多时候,家长有心做性教育,却不知道如何入手,甚至一些家长得知女儿意外怀孕后,将责任归咎于学校。其实,性教育是贯穿于人生全程的,家长应该和老师一起努力,让性教育和家庭教育、性别教育、德育等等内容相互结合,这样,中学生性教育才能做得更加全面。
让学生主动说出性困惑
同为中学性教育教师,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华独立学校的邱志强老师与露老师有过交流。邱老师的性教育课每个星期进行一次,男女生同教室讲,而露老师的性教育课一年进行一次,初中生男女分开讲,以讲生理卫生知识为主。
邱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初一的男生,13岁,跟14岁的学姐发生了关系,由于是第一次,这个男生不懂采取避孕措施,第二天,他向邱老师求助。老师没有处分或责骂,而是跟他讲解性和爱的共存,以及如何采取性安全措施。“对孩子一味地恐吓,他们只会更加害怕,会隐瞒更多事实。”邱老师说,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学生都愿意坦承自己的性困惑。露老师则表示,她的大部分学生,面对这些性困扰,大多是互相隐瞒,或是上网、看书了解,甚少跟家长坦白,更别说和老师交流了。
露老师在学校开展性教育,曾几经周折。每次讲座大概有200名学生来听,学生们十分踊跃,争先恐后地提问,这让她获得了成就感,但是同事们却对她这个化学老师着手性教育褒贬不一。一个男老师对她说:“想不到你这么开放啊!早知道这样我有什么问题就向你请教了。”
这种种无形的压力,难免让她有点哭笑不得。不过露老师不轻言放弃,她有详尽的性教育计划,要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进行两次性教育。学生们现在关注的除了以往那些、避孕等生理知识之外,还有一些带有社会思考性的问题。一个高三女生的提问让露老师印象深刻: “为什么女人总是社会的弱者,不能比男人强呢?”露老师说,不要轻视学生对性、对性别与社会的认识,做性教育工作,要鼓励他们主动说出来。
家庭教育课心得范文5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台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一次把“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重大主题。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路径[1]。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探索课程建构层面的问题。高校生命教育的持续展开应以课程建设为基本着力点。按照廖哲勋、田慧生对“课程”的界定,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有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功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2]。本文探讨生命教育课程中的“课程”概念是广义的,其内涵包括课程设计原则、目标、结构、内容、评价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伴随近年来生命教育从基础教育领域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大陆高校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而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践则起步较早,无论在课程体系、内容选择和价值取向上,还是在实施范围以及途径选择上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和参考之处。
一、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经验
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死亡教育引入我国台湾。随后,台湾中兴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心理辅导所等均已开设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相关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探究死亡,助益学生澄清生命价值的迷惘,提升挫折承担能力,促进个人以理性及庄严的态度面对死亡[3]。在诸校中,台北护理学院和彰化师大通过一系列生死教育研讨会,对台湾生命教育政策的发生和生命教育相关系所的设立
有较直接且持续性的影响[4]。1997年,南华大学成立国际间第一个生死学研究所。1998年,台湾国科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规划》将生命科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5]。1999年,台湾清华大学等开生死学通识课程,高雄师范大学开设失落与悲伤辅导课程。至此,台湾已有14所医护大学院校开设生死学课程,非医护院校至少有27所已开设生死学相关课程。伴随青少年伤害案件增多和质优女生的频繁自杀,2000年,台湾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次年,启动生命教育年,并倡导以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等为生命教育内容。综合分析,台湾生命教育至少有七种取向:伦理教育、宗教教育、生死教育、健康教育、生涯教育、性别教育和环境教育。研究显示,生命教育课程,不论是采取小团体方案、融入式课程或采取生死教育取向课程、伦理教育取向课程、统整课程、体验课程等模式,都有提升学生生命意义感之效果,也能降低学生之攻击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提供内省机会,助益学生灵性发展。
纵观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践历程,有着以下显著特征:第一,以死亡教育为核心主题。台湾生命教育课程是在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死亡教育课程基础而展开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融入了生命认知的内容,但仍拘泥于此,难脱此臼。第二,以医护院校为起点,逐步拓展至其他学校。医护生的课程体系应有对临终关怀和死亡态度的呈现和关照。台湾最早的死亡教育都开始于医护院校的终极关怀和生死议题,而后伴随青少年自杀问题凸显,拓展为其他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帮助学生理性面对死亡课题。第三,浓郁的宗教情结。台湾生命教育肇始于宗教学者的大力推动,现在活跃在台湾生命教育界的多位学者也都有着坚定的和浓郁的宗教情怀。实际上,人类社会关于生命平等、善良正义、自由幸福等方面的文化诉求与宗教的基本教义、逻辑规则不谋而合。第四,以必修通识课程为主。生命教育关照人类生存发展和个体健康幸福,是每一个体对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把它作为必修的通识课程加以确认,保障课程开设时间和有效实施。第五,注重生命教育实践。台湾地区生命教育不拘泥于理论探索建构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而是先于具体的课程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深度省思。从多次台湾学者在研讨会的学术交流可以看出,他们更多的是具体的个案分析和教学实践。第六,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生命关怀的价值与功能。中华优秀文化儒、道、法、墨、佛等都有对生命、人生、社会、自然的经典论断,是人类认识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知识源泉。台湾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并在课程设计与教育实践中加以借鉴。
二、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和台湾相比较,大陆高校生命教育实践起步较晚,课程建设也相对滞后。从课程设计和实践来看,主要立足于高校的主体自觉和社会责任,仅限于民间性质,国家层面上的课程要求滞后。从课程性质定位来看,独立设课,并以公选课(通识课)形式为主要形式,从课程名称、内容来看,差别较大,需要统合。从课程类型来看,校本课程性质显著,主要立足以学校为本的教育实践,尚没有国家层面上的统一课程和要求。尽管2009年6月海峡两岸生命教育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交流,研讨交流了生命教育课程建设问题,但如果仅限于民间的学术交流,而没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介入与参与,仍难以也不可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实践。
课程体系体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兼具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特征并融为一体。
(1)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生命教育课程是直接面对生命、指向生命、关注生命、启发生命的课程,课程设计需要关照到生命个体,尊重生命个体的发展与需求,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生命教育课程是关乎个体成长的课程,关乎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的认识与学习。主体性要求确定师生的课程意识,在文本课程对话中,反思生活,创造生活,实现生命的生长,需要教师更多地以自己的经验分享与主体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用心灵点化心灵,开启生命智慧,体悟生命价值,实现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发展。因此,大学生命教育应强调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建构生命认知,而后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实践,从而达到内与外、知与行的有机统一。第二,关怀性原则。关怀是生命的本质需要。“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以关怀生命为主题,通过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激发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的价值和生命质量。关怀彰显生命个体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第三,开放性原则。人的生命具有开放性,相对于关照“人”的生命教育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发、动态的。生命教育课程应始终体现对外界、对社会、对他人、对生活的联系,鼓励变化,接纳干扰,允许流动。课程的意义也不是单独呈现的或传输的,而是通过自传性的思考、叙述性调节、修正性诠释和情绪化视角,在师生之间开放的对话与交流。这种互动交流,创生新的教育经验,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第四,综合性原则。综合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融通式。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融通式的广域课程,一般包括生命哲学、生死哲学、死亡哲学等哲学问题,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需要综合汲取各学科养分,才能建构科学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2)课程设计的教育目标。高校生命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存在,理清死亡认知,把握情绪反应,尊重生命差异,统整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透过生死终极问题的思索,省察生命的意义与目标,活出生命的价值。
(3)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内容选择是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棘手问题。潘正德等认为,生命教育包含天、人、物、我的全人教育内涵,概分为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等四个向度。郑晓江提出了生死哲学,涵盖生命、生活、死亡、临终关怀诸方面。大陆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选择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的源泉,突出人文取向和生命省思,淡化死亡主题和宗教色彩,提升生命的认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适应个体生命发展需求,要求与社会现实保持一致。一般应涵盖生命观、死亡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认识生命:认识生命的有限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终生性,把握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追求有尊严的生活;珍惜生命:生命是美好的存在,生命要学会面对挫折,永不言弃,始终用坚毅的意志走出生命的困境,走进生命的阳光地带;欣赏生命:生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需要生命个体学会爱,学会给予和付出,学会用爱欣赏生命、护佑生命,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让生命在爱的氛围中体验幸福与收获愉悦;升华生命:人是社会性存在,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在职业生活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生命存在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认识死亡,向死而生,思考死亡对生命的重大意义,藉由对死亡的认识,让我们思考存在,珍惜有限的生命存在。临终关怀,让生命在安宁中栖息。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突出大生命的视野,构建整体的生命认知,从知识中心走向生命中心,从理论讲授走向体验感知,从外在规训走向内在自省,以经验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兼顾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关照知识生成和生活实践,体现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在生活中彰显课程,在课程中关照生活。
(4)生命教育的教材体系。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课程设计最终指向教材的生成。总体上看,大陆高校教材体系还没有形成,教材的种类以及内容选择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需要开发优质生命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有效前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或推广中心,开展生命教育专题研究,规划生命教育师资培训方案,承担和组织培训生命教育种子教师,结合国情、地情、校情,开发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编撰具有校本课程性质的、符合大学生生命成长特点的生命教育教材。
(5)生命教育的课程评价。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以经验分享为主,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把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生命认知作为课程评价的着力点,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与知识涵养。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层面包括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读书报告、讨论、作业、心得、活动参与等方面。生命教育的课程评价在于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以师者的生命体验唤起学生的主体自觉,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促进生命个体的自我发展与提高。
(6)生命教育的课程形态。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课程。台湾林思玲教授认为,大学可以单独开授有关生命教育的学程,全校学生都可以用。这相当于当前许多大陆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当然这是独立的课程设置。融合课程表现在学科课程体系中一般来说都有与生命哲学相关的认知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命教育的核心主题有机融渗到相关课程内涵中,在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隐性课程包括校园环境氛围、教师人格魅力等。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影响为巨。生命教育的推动与实施,应重视身教与境教,身教之影响在于向善之心的激发及楷模学习的力量,境教之影响则在于提供孕育向善之行的所在。活动课程主要指以生命教育教学实践为主题的综合活动等。
三、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课程研究旨在为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内涵支持。与台湾相比,大陆生命教育课程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践中,不仅在医护院校实施,而且需要拓展到所有高校。落实生命教育课程,需要结合大陆高等教育实际和高校自身实际,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系统思考,稳步实施。
(1)定位生命教育课程性质。清晰的课程意识有助于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借鉴台湾经验及大陆部分高校实践来看,把生命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是必要的。生命教育是关怀人的教育,是人人都需要学习的教育课程,为生命个体的终身发展做准备,理应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面向每个学生开设这样的必修科目,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生命认知和行为习惯。因此,定位生命教育课程为独立课程,合理界定课程学时,给予正式的课程地位,能够进行统整性、连贯性、持续性的涵育并有效保证课程实施的时间。当然,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不排斥融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在现有的课程中有机融入和巧妙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在综合活动中体现生命的认知与感悟,在校园环境中营造生命化的气息,这些也是生命教育独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益尝试和重要补充。
(2)培训生命教育优秀师资。教师是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优秀的师资是生命教育的灵魂。生命教育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现有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都无法满足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要求,这就急需培养生命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台湾至上而下的生命教育实践,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生命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大陆高校生命教育的师资建设应遵循以下三点。第一,建立三级生命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国家级生命教育骨干教师,或称生命教育导师,可以在全国高教、媒体、文化等系统遴选有学识、重涵养的优秀人才,作为国家级生命教育培训专家库成员,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培养各地生命教育种子教师。第二,建立生命教育师资专业认证制度,以生命教育种子教师为核心,在各地各校组织各科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知识及实践操作的培训与提高,通过在学科专业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以此推动生命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第三,生命教育师资培训还应注重“培育具有生命关怀信念与情操的教师”。教师的生命体验与整全认知,可以点燃和润泽学生生命的自由发展。
(3)创新生命教育教学方法。生命教育课程强调学习者作为主体的全面参与以及课程的体验实践,强调“教师的自觉参与和经验分享”。教师丰富的生命体验、娴熟的教育实践以及热忱的教学投入等都会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不仅是从事专题教育的生命教育师资,而且各学科教师都有义务推动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关爱情怀。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应不同于一般知识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无论是何种课程形态,都应体现出强烈的生命体验与深刻的主体认知,只有这样以生命开启生命、点化生命、润泽生命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这就要求生命教育课程应采取“专题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读书讨论法”、“影视欣赏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彰显主体参与的、开放的、互动的教育教育教学方法,在实际课程实施中根据需要加以选择和应用。
(4)培育生命化的校园氛围。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关怀的氛围。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是指培育有利于生命自我生长的生活环境,包括教师的身教意识以及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活动体验是生命教育的根本方法。体验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通过体验,让大学生学会欣赏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往往有着独立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效果。其实,校园氛围本身就是生命文化的一部分。
(5)重视家庭介入与社区参与。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氛围密切相关。家庭亲子教育实践在广义上属于隐性课程,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家庭在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仍需继续履行教化责任,尤其体现在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呵护、平等与对话。家庭应营造温馨、关怀、民主的氛围,多与孩子沟通,关注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他们以积极的生命体验,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避风港,让孩子在遭受挫折或心灵困惑时能时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关怀,体味到生命存在的幸福与愉悦。高校应通过家长、访谈等形式,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传递生命教育理念,引发家长的生命省思,指导他们做好亲子教育。同时,高校也应鼓励师生走出校门,与社区打成一片,传播生命教育理念,吸收社区参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借助大众传媒唤醒大众的主体自觉和生命意识,有效推动社会生命教育的落实,形成家校社一体化的生命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等.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廖哲勋,田慧生. 课程概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纪洁芳等. 生死教育教学——方法、资源运用、教学活动[M]. 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9(2).
[4] 徐敏雄.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Mannheim知识社会学的分析M].台北:国立编译馆.师大书苑发行,2007.
家庭教育课心得范文6
二、工作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本着“先做人后成才”的宗旨,把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未来合格公民作为基础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努力达到“三做、四爱、四遵守”的德育要求。(“三做”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四爱”即爱校,爱家,爱祖国,爱人民。“四遵守”即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民道德,遵守国家法律。)
三、工作重点 为确保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该年度的德育工作重点概括为“一中心、两教育、三治理”。“一中心”即培养师生公民道德意识为中心。公民道德意识包括环境保护意识、公共设施爱护意识、公共秩序遵守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文明交际意识等。“两教育”即坚持开展“福民小学生形象”教育,坚持开展十个“一百佳”的评比教育。“三治理”即坚持在教学楼、综合楼内开展治理“追、跑、喊、叫、挤”的活动;坚持在校内外开展治理“乱丢、乱吐、乱涂、乱画、乱刻、乱踩、乱攀”的活动;坚持开展治理“不文明语言、不规范行为”的活动。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建立德育网络。通过10个一百佳的评比形成班级特色,突出班级的特色。
四、具体工作与措施 1、 充分调动教育创新中心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团结创新、高效、尽职、尽心、尽情做好学校教育工作,做到职责分明、团结合作、再上台阶。 2、 确立“民族精神代代传”为教育主题,围绕爱国篇、责任篇的内容有序地开展系列活动。 本学期我校进行“民族精神代代传”为主题教育含两部分内容:(1)爱国篇。 ① 夸夸我们的老师(第2周,周三)。 ② 多姿多彩迎国庆(第5周)。 ③ 国情知识竞赛。 ④ 国歌、队歌、校歌竞赛。
(2) 责任篇。 开展“做文明生、创规范班”活动。 1、“语言美、行为美、形象美”:进行进校门与师生、同学问好,着装、路队训练。2、“爱校园、爱班级”:整治乱丢、乱扔、乱涂、乱画现象。3、“课间纪律,我遵守”:整治课间追逐打闹、高声喧哗现象。 3、坚持德育课题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养成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目标细化,内容具体化、序列化,开展“做文明生、创规范班”活动,进行严格的行为训练,如进校门和师生打招呼,放学路队、课间纪律、治理乱丢、乱扔现象等。 4、建立教育网页、发挥家校互联,师生互动、资源共赏的作用。 5、成立礼仪小导游培训班与小记者班结合起来,融礼仪和报道于一体。 6、创建潘天寿小学的特色: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紧密结合学校的特色¬¬——潘天寿艺术学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并把廉政教育结合特色化教育,制定切实的科研课题,创建自己的德育特色。 7、 加强师德教育,坚持“倾之以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之以信,导之以行,见之以范”的德育工作方法。 8、 充分利用广播站、板报校刊、宣传栏,发挥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 9、 严格大队部、值日老师、值日生的督促、检查,认真做好日常行为规范的班级评比工作,坚持做到每天一公布,每周一评比,每月一总结,营造竞争氛围,实施班级值日评比方法。10、 坚持课堂渗透与主题队会相结合,挖掘思品课及其他学科的德育内涵,提高课堂教育质量,让主题队会课活泼、丰富、高效。高、中、低年级各准备一节思品课,主题班(队)会公开课。 11、坚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尝试养成教育心理剖析研究。12、教育中心两周一例会,一月一小结。 13、围绕“廉政文化进校园”开展一系列活动: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主题中队会等等。
五、重视家校联系,发挥教育合力 积极推进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主动跟社区做好沟通工作,开展各类校外教育活动。建立“五老”队伍,充分发挥老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劳模在教育中的辅导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做好“百名教师访千家”的家访工作,保质保量用好学生成长手册,发挥家校路路通的作用,要求班主任做到每年对班内学生的家访率达到不少于三分之一,三年家访学生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六、改革评价制度,品尝成功喜悦 继续实施“我能行,我真棒——特色学生评比方案”,丰富内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张扬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在活动中,我们将更注重过程、注重活动、注重评比活动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教育作用。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袋、班级“成长的足迹”公布、学校学生才艺展示月三方面来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