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策略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策略范文1

由于国内证券市场过去一直没有买空机制,缺乏进行对冲和套利的股指期货和股票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相关法律对私募基金的缺失,这些都使国内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演化过度到如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的量子基金 (quantum group)困难重重。虽然近期推出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都将拉近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对冲基金的距离,但是目前法律法规对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运作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相当的限制。

一、金融期货和卖空机制的缺失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无从对冲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

海外之所以将此类投资于证券及其衍生工具的私募型基金称之为对冲基金;是因为这些基金在最初都采取了对冲的交易方式规避市场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我们所谓的对冲基金并非都采取对冲手段,但如果完全不能进行对冲交易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很难称得上是对冲基金。建立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却不可以消减系统风险。目前我国股市价格波动幅度大,系统风险约占市场风险的6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部分只占30%,因此,对国内股票的系统风险进行对冲十分必要与迫切。在债券市场上,由于国内还未实行利率市场化,债券的收益率波动较小,还未形成对债券类对冲工具的强烈需求,但是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开放与创新的必然趋势,对这方面工具的需求也将日益暴露出来。由于缺乏金融期货等对冲工具及卖空机制,国内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只能在单边上升市场中获利,而在证券市场的单边下降趋势中无法规避系统风险带来的损失,不能如同海外对冲基金一样,在双边市中同时获利。表1对不同类型对冲基金的波动率进行了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了对冲交易规避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对冲基金,除做空倾向基金和新兴市场基金外,其他的收益波动性都远不及标准普尔指数基金,而它们的sharpe指数却基本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

图1是credit suisse/tremont对冲基金指数公司对全球对冲基金历史收益率的一个统计,图表中同时反映了标准普尔

由图1可以看出全球对冲基金的收益率虽然没有明显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而且在1998年到2002年之间还低于普尔指数,但是从1999年开始却优于道琼斯全球指数,且它的波动性远远小于标准普尔500指数与道琼斯全球指数。

由于不同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策略不同,  目前海外就对冲基金种类愈加细分,有许多种类的对冲基金与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一样不采用对冲手段控制投寸、锁定风险。不同的是,国内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长期以来受制于缺乏可用以对冲风险的卖空机制和金融工具,如股指期货和债券期货等,无论私募基金欲采取何种投资策略,在客观上都不允许其对证券组合的系统风险进行对冲。图2是2001年7月底到2006年12月底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与新华富时a指的比较。

和海外的情况相同,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的波动性也小于大盘指数,但是,由于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缺乏海外对冲基金规避风险的对冲工具,因此其较海外对冲基金经受着更大的波动性,同时,当系统风险到来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损失。

2006年推出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即将问世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填补了国内无对冲机制和对冲金融工具的空白。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可以通过向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以对冲基金资产中的部分股票、共同基金和债券的风险头寸,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使我们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的部分成分股票的系统风险进行对冲成为的可能。由于国债“327”事件,国内的债券期货迟迟未再推出,因此,近期想要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债券的利率风险进行对冲只能通过融资融券。无疑,融资融券和金融期货的陆续推出,通过允许让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部分种类金融资产的风险进行对冲,使国内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逐步向真正的对冲基金演进。

二、不完全的卖空机制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难以发挥对冲基金的高杠杆效用

从组织形式上来划分,我国目前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契约型,主要是指通过契约的形式维系各参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私募基金形式。另一种是合伙型,通过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出资,形成合伙性质的组织形式来运作。再一种是公司型,是通过按《公司法》成立的投资公司来协调各参与人之间关系的私募基金形式。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前,以上三种形式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都难以通过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来放大自身的投资杠杆倍数。契约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只能以个人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个人除开立了住房、汽车、消费和助学贷款外,只允许个人以凭证式国债做质押贷款。对于合伙与公司型的企业法人,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其通过不动产的抵押和动产的质押来发放贷款,如凭证式国债、股权和股票的质押贷款。但是对于经营高风险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法人来说,其很难满足银行的其他要求,因此,合伙与公司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法人要获得银行贷款以进行杠杆投资在现行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2005年,van对冲基金国际顾问公司统计了截至2004年底各种不同类型对冲基金,在投资过程中通过卖空交易使用杠杆放大倍数的程度,调查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海外对冲基金通过卖空机制使用杠杆的倍数一般在两倍以下,但也有30%的对冲基金的杠杆倍数在两倍以上。根据《融资融券试点交易实施细则》,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和融券卖出时,保证金比例都不得低于50%,这一细则将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杠杆倍数控制在两倍以下,限制了基金根据自身投资策略缩放杠杆倍数的自由度。考虑到国内对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仍处于试点起步阶段,随着证券公司控制风险能力的增强,业务发展的成熟,保证金比率有可能逐步下降,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可控杠杆倍数将放大。

三、资本项目的不完全开放使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难以涉足国际金融市场

在我国的资本项目还没有对外完全开放之前,唯一能以境内资本合法投资海外资本市场的也只有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qualified domestic nstitutional investors,qdii),目前获批的机构只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全国社保基金。国内经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机构短期内要想合法涉足海外资本市场几乎不可能。而在美国等一些发达金融市场中,正是由于开放的资本项目,才会产生游走于国际资本市场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坚持在全球金融市场进行价值投资的巴菲特。图3是van对冲基金国际顾问公司对1995年到2004年国际对冲基金种类占比的统计。

图3中全球宏观型对冲基金和新兴市场型对冲基金都是主要将投资定位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对冲基金,且其他类型的对冲基金对海外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也不可小觑。只能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受一国经济、政治和法律法规的影响较大,无法通过分散投资于不同市场规避这些风险。不完全开放的资本市场也是障碍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成为真正的对冲基金的一道门槛。

四、法律法规的空白不能保障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海外对冲基金相同的合法地位

1949年,世界上第一只对冲基金在美国诞生,半个多世纪后,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对冲基金经营最活跃、法律法规最健全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并没有通过专门针对对冲基金的法律,而是利用涉及投资行业的多项法律法规中的豁免条款给予其合法地位与相应监管的,即满足豁免条款的对冲基金可以免于如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及向公众披露基金信息等一系列共同基金必须遵守的条款。这些豁免条款主要包括对投资者的人数、资格及销售渠道的限制。涉及规范与保护对冲基金的美国法律主要有1933年的证券法、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1997年的税收减免法案、1936年制定,1974年修订的商品交易法及各州的蓝天法等。

在国内,有关证券投资的所有法律法规都没有对私募基金给予明确规定,2003年颁布的《基金法》也只是在附则中提到“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机构,  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对象财产委托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  由国务院根据本法的原则另行定。”这虽然给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合法化留足了空间,但是仍然让其游离在合法与不合法的灰色地带。2005年之后,国内出现的与信托投资公司合作推出的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是依照有关法规设计运行的一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客户资金安全的问题。作为资金信托产品,其由信托公司(信用受托、投资监管)、证券公司(专项证券账户监管)、商业银行(专项资金监管)、地方银监局四方进行监管。正常的交易操作程序分为研究决策、下单交易、资金清算、利润分配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分配到不同的法人主体去做,互相制约。虽然效率低一些,但是却可以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由于这种机制很好地解决于信用风险问题,投资者资金安全有保证。实际上,在这种私募基金信托中,信托公司的角色已发生变化,在以往的证券信托计划中,信托公司既做受托人,又做投资者,在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利益输送问题。而现在,信托只承担受托人和信托结构设计工作,把投资者角色让给了专业私募基金经理。信托公司的定位也从以往的操盘者,变身为某种意义上的监管者。这些信托产品基本是按照海外对冲基金模式来设计和操作的,现在只缺沽空交易。将来国内股指期货推出后,就有沽空手段了,这样将成为完整的对冲基金。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策略范文2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已成行业中坚力量

首先,我国资管行业空前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了20年,积极探索、励志图强,各类资管机构蓬勃发展,行业规模,特别是私募基金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5月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管理的资产管理总规模约42.8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1.05%。其中,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7.73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管理的专户业务规模14.93万亿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3.92万亿元,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1570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2707亿元。

近两年来,私募基金增速尤其显著。截至2016年5月1日,已经在协会登记并开展业务的私募证券、私募股权、创投等私募基金管理人8834家,备案私募基金28534只,认缴规模6.07万亿元,实缴规模5.02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资产管理规模超百亿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101家,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今天,我国资管行业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行业结构不断完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竞相发展,公私募产品不断丰富,专业化分工的链条不断完善,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层次投资管理工具体系已经形成,为不同财富水平、风险偏好、期限偏好、收益目标的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服务,特别是跨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的配置服务已经开始起步。

二是市场功能日益显现。公募基金作为门槛最低的大众理财工具,已经成为中小投资者除了银行外第一大投资渠道,是A股市场最主要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引领资管行业标杆。而证券公司与基金子公司的私募资管业务和私募基金,从居民多元化投融资需求出发,从实体经济创新、产业结构的需要出发,在社会财富管理中正在发挥越来越积极有效的作用,正在成为资本形成的重要通道、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

三是公募私募出现趋向“融汇”的迹象。当前,我国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但优质资产却越发匮乏。投资者的本性往往是既希望获得私募基金的绝对收益,又希望享受公募基金分散缓释风险、流动性强、费率低的益处。当证券市场因经济的螺旋式发展而波动上行时,居民理财资金可以通过长期投资公募基金获取市场更好的回报。但是当证券市场进入“心电图”或横盘状态,个人投资者更加倾向选择私募基金投资机会。

美国市场近期大量涌现出对冲型的公募基金、公募化的对冲基金,以及公募与对冲基金并行管理的情况,让个人投资者有更多机会接触对冲基金投资策略,就是这一需求的印证。我国市场数据也显示类似的情况。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规模下降6700万元,但是私募基金却流入了1.92万亿元的大众理财资金。这个改变对我国资管行业的格局和自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行业新要求

第二,大资管时代对我国资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低贸易增长的趋势性下行轨道,由技术创新带领的新一波增长浪潮还未到来。科技革命引发产业革命,进而引领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必须依靠资本的助推。

技术创新是一个演变融合的过程,创新型企业从小微走向大V,从试错纠错走向最终成功,从个体成功走向群体成功,需要长期资本融资输血。受限于信用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特定要求,传统的银行信贷资金已经不适于实体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创新、竞争的大资管时代,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加速资本形成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的攻坚时刻,要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对于全体行业同仁而言,加快建设一个强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资产管理行业,发挥买方优势,将社会财富与实体经济有效配置,为最有创造力、竞争力、生产力的部门提供资本支持,让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经济的价值成长,这既是机遇所在,也是使命所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里,我特别期待公募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创投基金,坚守各自的功能定位,坚持真正将资金转化为资本,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节点的资本需要进行介入,避免只追求价差获利,不考虑价值增值的短期化、投机,避免违背基金本质、信托本质或产生利益冲突的“业务兼营”,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和企业破土而出,形成突破,助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让资本配置资源逐步从行政机制走向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规则和市场价格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肩此重任,各类资产管理机构都必须始终坚守“投资者利益第一”原则,坚持公平和公正的交易准则。投资者是投资收益的最终受益人,更是投资风险的最终承担人。

硅谷的经验显示,只有确保投资者利益永远优先,所有投资者知悉全部风险,并且受到公平对待,他们才能放心地为初创企业和新兴市场提供资金。因此,基金管理人进行投资运作,虽然是基于对概率的计算,但绝不是赌博,要坚持组合投资。

上市公司融资在信息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治理方面需要遵守的部分准则,也应适用于非上市公司融资。

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的职责就是引导基金管理人建立良好的职业操守,锻造卓越的专业能力,并且通过有效机制帮助基金管理人不断积累信誉,赢得投资者信任,形成良性循环。协会已经开始探索建立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信用档案,不断记录诚信,让真正具有信誉的基金管理人涌现出来。 保护投资者权益

正是基于此,我想谈的第三点是,我国资管行业自律管理的出发点必须是保护投资者权益,核心是三个博弈。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有关规定由民政部报国务院批准成立,依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的授权和证监会、民政部正式批准的章程,对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私募基金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自律管理。

《证券投资基金法》关于协会职责规定的第一条就是,教育和组织会员遵守有关证券投资的法律、行政法规,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协会通过明确的行业行为准则,有效的事中事后监测检查,有力的违律违纪行为处分,引导市场回归应有的博弈环境和博弈秩序,推动资产管理机构坚定不移地维护、累积自身信誉,维护投资者利益,夯实投资者和资管机构间的双向信任。

一是市场主体间的博弈。协会今年尝试在私募基金登记备案中引入外部律师和法律意见书制度,这是市场化信用制衡机制的一次尝试,希望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服务机构在相互博弈中相互增信,引导和敦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后坚持合规建设,履行法律责任和对投资者的受托义务。

二是资管机构和投资者间的博弈。面对资产管理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因此确保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和基金合同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是为投资者提供法律保障的重要举措。

三是资本市场买方卖方间的博弈。资产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行使买方定价权和投票权,促进上市公司、指导非上市融资企业不断优化基本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促使优秀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司不断涌现,促成行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激发上市公司和融资企业长期创造持续稳定的价值增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配置资源。 自律管理下一步

最后,我谈谈协会关于加快完善私募基金行业自律管理的各项工作安排。

协会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编办相关通知要求,受权开展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私募基金备案和自律管理工作。两年来,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迅猛增长,但各种问题也不断凸显。部分私募机构滥用协会登记备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误导投资者,不少私募机构不具备实际运营基本条件,从业人员不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和素质,登记备案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有的机构长期“失联”。在经营运作中,不少私募机构存在公开宣传推介基金、非法承诺保本保收益、甚至借私募基金名义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底,协会共收到投诉事项及线索814件,私募基金相关投诉765件,占比高达94%,其中私募证券占34%,私募股权占53%,创投占7%。我们对投诉事项进行分析归因后发现,私募证券投诉主要因为基金管理人信息披露不到位,投资运作不规范,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发生较大波动时无法作出有效判断、采取合理措施,让账面损失成为事实损失。私募股权投诉主要涉及违规募集、延期兑付和非法集资行为,一旦发生问题,投资者往往血本无归。

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发挥行业自律的基础性作用,协会2月5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并根据公告要求对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进行逐一梳理,按规定注销190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下一步,协会将围绕鼓励私募行业信用建设、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开拓行业长期发展空间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私募基金自律管理,积极推进有关改革。

一是将企业信用纳入登记备案工作相关标准,针对企业信用好的协会普通会员和私募基金管理人,对其旗下已设立的多个管理人或新设管理人在法律意见书环节适当予以豁免或简化。

二是针对工商注册环节无法对名称或经营范围进行修改的现状,在申请机构符合其他登记条件并履行相应承诺程序下准予登记,为企业修改工商登记留足时间,回应行业关切。这些承诺包括:1.仅从事创投、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咨询,或2.仅从事二级市场投资管理、投资顾问,或3.仅从事投资于投资工具的FOF。协会正在与部分地区的金融和工商部门协调完善相关工商注册事项。

三是针对有真实展业意愿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强行注销,给予其一定宽限期。

四是问答九,细化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完善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五是推进养老金等长期基金入市,将私募股权基金、创投基金管理人纳入可选投资管理人队伍。

六是积极推进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税制改革方案研究,加快税制改革,将在协会登记机构和产品备案投资者信息与财政部、税务总局进行共享,按照税收中性原则,落实投资者的纳税主体地位,对契约型、公司型基金与合伙型基金的基金层面不重复征税。

七是认真推进《私募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的起草与出台工作,完善证监会与基金业协会对私募股权基金监管的法律法规依据,理顺工商注册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的衔接政策,争取明确合伙企业型基金不是合伙型企业而只是契约,只需在中登公司进行份额登记而不用去进行工商登记。同时,积极推进在协会备案产品在发行和定增重组中不再穿透。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策略范文3

基金行业大佬、博时基金总经理肖风在其公募基金从业生涯走过13个年头后,决定要离开了。

7月29日,肖风与媒体举行了一场见面会,邀请函中提到,“鉴于近来媒体对博时基金肖风总经理的动向比较关注,甚至不断有其辞职传闻报道,为交流沟通相关情况,增进媒体对博时运作的了解”。而令许多媒体意外的是,这场看似以辟谣为主题的见面会,却最终证实了外界的传言。

在会上,肖风承认他将离任总经理一职,不过近期他将继续留在博时基金,从7月28日起,在新任总经理到岗前公司总经理职务,今后将继续担任副董事长。

就在前一天,博时基金举行了第五届董事会2011年第一次会议,其间进行了公司经营管理班子的换届选举,肖风申请退居二线,只担任董事、副董事长,不再续任新一届公司总经理。

据业界揣测,与股东不和是肖风离职的主要原因之一。

疑与大股东不和

肖风,广东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1989年后曾先后在深圳康佳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工作,1993年进入深圳市证券监管办公室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证管办副主任。1998年4月起,肖风负责筹建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副董事长、总经理。博时基金是中国内地首批成立的五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2007年底,招商证券以63.2亿元买入博时基金48%的股权,持股达73%,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目前,经过股权转让,招商证券、长城资产持股比例分别为49%、25%,另外还有5家小股东。如今,招商证券总经理杨A任董事长,博时基金董事会的5个非独董席位中,招商证券占据三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知情人士分析:“肖风属于典型的强势硬汉做派,和大股东招商证券有些许的不愉快。而且博时近年来业绩平平,并不具备明显的大基金公司的能力,因此,股东对其并不满意。”

此言让人想到今年年初辞别公募基金的李全。李全和肖风在业内是一对黄金搭档,他也一直是肖风的左膀右臂。然而,去年李全参与了华安基金公司总经理的公开海选。失意后的李全决绝地离开公募基金界,转投新华资产管理公司任总裁。

一军之帅堪为将。公募基金中真正赴一线带兵打仗的就是基金经理,然而,博时基金近年来却屡次痛失爱将。一位位投研经验丰富、业绩扎实的骨干人员陆续出走,或奔赴私募,或转战其他公募公司。

今年4月13日,博时基金公司公告,宣布数量组投资总监、基金裕泽和博时特许价值的基金经理陈亮辞任。不到半个月,博时基金再度发出公告,宣布博时超大盘ETF的基金经理张晓军离任。博时超大盘成立于去年年底,张晓军担任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尚不足半年。在短短的半月之内,陈亮和张晓军辞去了5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博时基金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用人荒。

回忆2006年年底,、归江、高阳、詹凌蔚、刘纯亮等人陆续离开,该公司上演了骨干人员离职潮,这些老将的离去使得博时基金的投资实力大为削弱。曾经带领博时价值增长一举夺冠,成为当年业绩最好的基金。归江成为国泰基金的投资总监后,国泰基金的整体业绩出现了提升。

但肖风否认了与股东不和的说法,他称,招商证券曾一直对他进行挽留,否则去年他提出同时提拔5个副总经理的建议也不会被采纳。

去年8月,肖风曾同时提拔了5位副总经理,加上此前的副总经理王德英,博时基金目前共有6位副总。一次提拔5位副总,这在业界并不多见,此次任命之后,6位副总的数量也明显高于同等水平的基金公司。但这次提拔,遭致业界不少非议。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肖风辞别博时,那么这5位新上任的副总经理中很有可能会诞生肖风的接班人。

大将挂冠而去,小将上阵补缺。据博时基金的公告,2011年5月4日,余洋离任博时精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由共同管理基金的基金经理马乐接任。而马乐是在2011年4月12日刚刚被提为博时精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证券投资管理从业年限仅为5年。

同样,周力于2011年7月15日离任,他管理的博时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以及裕阳证券投资基金都已更换基金经理,博时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由王燕、张勇共同管理,裕阳证券投资基金由王燕单独管理。而王燕是在2011年2月28日开始任裕阳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的,其证券投资管理从业年限仅为7年。一位知情人士说:“眼下,博时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每况愈下。”这样的窘境可能会随着肖风离职愈演愈烈。

博时基金沦陷

近年来,博时基金在业绩和规模增长上始终没有让股东满意的“亮点”,且在肖风离职传闻最盛的2010年,该公司业绩排名几乎在行业中垫底。2010年,该公司旗下偏股型基金出现大幅亏损,亏损总额高达84.91亿元,居全行业亏损第一。如此巨大的反差,使得不少博时基金持有人在该公司2011年一季度于北京召开的投资交流会上言辞激烈地进行问责。

去年,基金市场走出了一波小牛行情,但博时基金整体表现依然暗淡,实现净值翻倍的基金中并无博时的身影。博时基金阵营中,表现最好的为被动投资的指数型基金,实现了88.61%的净值收益率,而主动投资的偏股型基金中,没有一只收益在80%以上。

今年以来,博时基金的业绩表现更是让市场人士大跌眼镜。截至6月2日,博时旗下基金集体沦陷,更有基金的净值跌幅在20%以上,指数型基金的跌幅则直逼30%。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成立于2005年年初的博时主题行业今年以来净值已经缩水了23.62%,去年年底成立的博时超大盘 ETF的净值更是急转直下近30%。

博时旗下基金的集体沦陷与看错市场、踏错节拍不无关系。去年年底,博时基金一直“呼吁”风格转换,旗下纷纷加仓大盘蓝筹,然后一季度中小盘个股节节高升,博时基金大肆重仓的大盘蓝筹时运不济,直至红5月结束,金融股、汽车股、地产股等股票的一路下跌杀得博时基金措手不及。

事实上,业绩的下降背后折射出投研能力的欠缺。投研骨干纷纷出走,现任基金经理们整体呈现出年轻化,实战操盘经验不足。据业内人士透露,为博时旗下千亿资金“保驾护航”的研究队伍只有大约40人。而据本刊记者了解,华夏基金的研究人员多达百人,和博时基金规模相当的南方基金的研究人员也有80多人。

公募基金行业之惑

随着肖风的离职,基金业内在位超过10年的总经理只剩“老十家”基金公司中的华夏基金范勇宏及南方基金高良玉,以及同属行业巨头的嘉实基金赵学军和易方达基金叶俊英。

在基金行业内,个人职位的上升空间和股权激励的问题由来已久,在此之前,并没有如此多的基金公司总经理离职。越来越让人看不清方向的行业现状,或是如此多的大佬集中离开行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尽管许多新老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在面对媒体时集体表现出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看好,但依旧无法改变当前的一个事实:公募基金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连续数年下滑,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也逐渐式微。银行等渠道的收费逐渐上升,各家基金公司不断扩大投研等团队的规模,各项成本也在逐渐攀升……

更重要的则是对基金行业发展方向的一种困惑。

监管层降低基金行业的门槛,对行业内各项业务的束缚也在逐渐减少,譬如,基金的审批通道越来越多,对基金公司开展专户等业务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同时试图放开大量渠道促进销售。在这种监管环境下,公募基金逐渐成为一个各种业务都能做,却找不到特色的行业。

有在职的公募基金人员认为,公募基金的光环已经褪去,基金行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与公募基金的冷清和边缘化相比,私募股权基金(PE)投资热度不断上升。在很多基金人士看来,二级市场的收益远远低于一级市场。“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公募基金经理去私募基金,因为他们会炒股票;基金公司高管去PE,因为他们有关系。”

在众禄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韦恩源看来,整个基金行业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遭遇了行业瓶颈,公司规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经营上难以取得突破。未来五年,除了银行信贷和IPO以外,股权投资基金将成为中国第三大融资方式,个人投资者不断增加和保险、银行等机构的进入则为未来PE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和发展空间,他预期未来五年中国PE规模将上升至万亿。“这对基金公司高管来说,相对公募基金,PE更具吸引力。”韦恩源说。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策略范文4

6月1日,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私募基金将可以正式申请开展公募业务。星石正是国内第一家明确提出将开展公募业务的私募基金。

早在2月份《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推出时,星石就做了积极回应。4月中旬,公司已经成立公募业务部。

长期以稳健甚至保守风格闻名于阳光私募圈的星石投资,变得有些激进起来。2007年,明星公募基金经理江晖转型做阳光私募,创立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追求获得绝对投资收益,给投资者带来正向回报为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星石长期保持超低仓位,坚持“宁愿不做,不愿做错”的原则。成立六年来,股市大熊,星石一直保持正收益,年平均收益超过10%。不过,星石也由此得到保守、投资能力有限、不作为等负面评价。

“我们的确比过去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了。”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玲说。去年底,杨玲推出“卖房买股论”,认为股市估值已经到位了,今后将进入一个慢牛长牛时期,投资股市正当其时。

此言一出,争议纷纷。对于星石本身,市场也是半信半疑。毕竟,2012年初星石就有过让业内非议的“看多不做多”的“前科”。

这一回, 星石是真的要变了吗?

顺应大势

5月上旬,杨玲一直在外出差,几乎是以一天一个城市的节奏在全国范围内“巡回路演”,主要是配合公司产品的主要发行渠道—银行、信托等机构的时间安排,去和客户交流,所以行程非常赶。

过去,她并不需要如此辛苦。以前星石每个季度都有投资策略交流会,一般是银行、信托等渠道按照星石的安排,带领客户定期参加星石组织的交流会。

但从今年开始,情况变了。虽然很累,但杨玲却很开心:“说明分工越来越专业化。”

在杨看来,过去阳光私募少,客户也不多,让渠道带领客户来公司参加会议很正常;如今阳光私募供给多了,客户也多了,市场团队、配套后台团队等方面本来就相对弱一些的私募基金公司,把这些工作交给专业化的机构去做,自己专注在投研方面,没什么不好。

这些让杨玲欣喜,因为这说明私募基金生存的环境越变越好。

今年以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和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陆续公布实施,国内阳光私募基金监管体系正式建立起来。

“从行业建立层面来讲,私募迎来了2007年以来的第二个发展期,可以说是处于最好的时期。”杨玲说。

如今,管理规范的私募基金可以加入基金业协会,成为正式的会员,有资格独立发行基金产品,在工商登记上也有自己的类别,名称上可以出现“基金”二字,终于算得上一个独立的金融行业。

杨玲认为,这样的变化,对私募基金公司的业务发展也非常重要。因为身份的不正式,过去阳光私募的客户主要是个人客户,机构客户基本不会选择私募。券商、银行、信托等合作渠道也会有诸多的牵制。今后,这些都将改变。

杨玲称,私募能发公募产品就是金融市场化改革提速的表现。

去年9月份,当时在任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邀请了三位私募基金经理到证监会座谈,其中一位就是星石的灵魂人物、董事长江晖。星石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感悟到私募行业将迎来大的变化的私募基金公司。

今年2月以来,关于私募可以做公募业务的规定以及其他为私募正名的法律法规颁布之后,星石决定顺应大势。

绝对回报

星石成为国内声明开展公募业务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在星石的营销策划主管奚韬看来,是个意外。

4月19日,“公募业务部(筹)”作为一个正式的组织架构出现在公司的网站上,这个变化只是出现在二级网页的组织架构上,并没有在公司首页呈现,星石也并不打算昭告天下。

但不到两天,媒体就发现了星石的这个变化,并进行了报道。“说实话,我们做这件事,并不是想拔得什么头筹,我们也压根没在意别的私募是什么态度,我们只是按照我们一贯以来的工作程序做事而已。”奚韬说。

星石自2007年成立以来,组织架构、内部治理基本上就是按照“类公募”的形式进行。很少有私募公司会像星石这样,把收益目标、风控目标明确地告知客户:五年及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复合年化收益率在15%至20%;任意连续六个月及六个月以上的下行风险控制在10%之内。

奚韬并不觉得公司现在与过去相比有什么太多的变化,公司还是专心只做A股证券投资;投资风格、投资理念也并没有任何改变,还是“坚持宏观驱动价值投资理念,根据收益风险配比决策模型,控制投资组合整体风险,通过行业与公司驱动因素研究,把握确定性投资机会”。

杨玲认为,星石现在之所以能积极和主动应对变化的市场,与过去一以贯之地坚持“追求绝对回报”的投资风格分不开。

而支撑星石追求绝对回报的投资方法,正是团队自成立之日起探索独创出的“风险收益配比模型+行业及个股驱动因素分析+风险锁定”。

在资产配置方面,“风险收益配比模型”发挥作用。这个模型每季度会进行一次大修正,每隔两周滚动修正。

通过每个月对宏观经济与政策形势的评估、对全部行业的景气度趋势的评估,得出证券市场未来六个月的潜在收益与潜在风险的对比关系,然后藉此做资产配置决策。当模型显示,当前市场的风险大于收益时,星石就会把仓位控制在10%以下。

这也正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与2011年结构型熊市中,星石能够取得正收益的重要保障。成立至今,产品净值的最大回撤仅为4.51%。

在选择个股方面,则结合每月对行业与公司的各种驱动因素的评估,根据行业与公司驱动因素分析,找到确定性强的行业与公司的投资机会。

对于确定性不强的投资机会,星石往往会放弃,从而保证投资成功率。

“在下行周期中,我们的确严格遵循了‘宁愿不做,也不做错’的投资原则,所以也难免有‘踏空’的时候。”奚韬并不讳言,过去星石的确因为好几次错过时机“踏空”而备受非议。

事实上,尽管星石一直否认,但关于星石的灵魂人物江晖在2011年初的星石投资者见面会上被打的传闻流传甚广,成为一时热点。

原因就是在2010年9月21日到2010年10月20日期间,沪深300涨幅为19.19%,星石所有产品涨幅仅为1.29%。保持超低仓位甚至“空仓十月”晒网的星石,错过了一年中最大的一条鱼,投资者对星石的业绩表示不满。

不过,这些并没有动摇星石严控风险的做法。“我们内部审核是,当风险收益不能兼顾时,风控优先。”奚韬说。

杨玲说,星石不会追求短期效应,正如星石的名称释义“若星之恒,若石之坚”那样,是要做长期事业,因此在严酷的市场压力下,控制风险,活下来是第一位的。

团队风控

星石强烈的风险厌恶偏好,有严格的管理机制与之配套。

规模大了之后,很多公司的做法是多基金经理制,一人管几只产品,风格各有不同,容易导致不同产品之间业绩差异过大。

但星石的做法却是,一旦策略制定后,所有的产品就齐步走。每一只产品都是对其他产品的复制。星石1期和星石22期,投资策略是完全一样的。基金经理则按照总仓位的权重来分配,而非产品。

杨玲介绍,星石实行的是投委会下的基金经理负责制。投委会统一决定仓位高低。投研团队由八个基金经理基金和十二个研究员组成,包括江晖、首席投资官罗敏和另外六个行业高级投资经理。

奚韬表示,星石对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考核,是在控制下行风险的基础上追求绝对收益。先考核风控,再考核收益。不管收益做得多高,如果突破风控指标线,投资经理也会立马被降一级。

当然,如果控制了下行风险控制,达到了五年年化收益目标,则会根据不同投资经理的业绩表现,未来会慢慢调整控制资金量的额度。满三年还会有升迁机会,直到最后成为公司合伙人。

星石每三年就会从员工中选拔一批合伙人。目前,星石已经进行了两次选拔,共有10个合伙人。杨玲认为,越多员工成长为合伙人,对投研的稳定性有越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星石旗下管理着30多只产品,包括22只信托产品、10只私人银行理财产品和TOT,总资产规模在40亿元左右,是目前满足开设公募业务门槛的8家私募机构之一。

吃螃蟹者

其实,在一开始,星石也和其他私募一样,有很多疑虑,担心销售端和后台需要铺很大的摊子,同时投研也需要大量人力的支撑,但后来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对星石其实都不是问题。

从产品方面说,这次针对公募的产品将是在原有私募产品上延展而来的第二类产品,是目前星石投资私募产品的“放大版”—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将放大波动。投资理念、投资风格、投资策略都和过去没有太多的不同,连股票都是在现在的股票池里挑选。而且也只专注于A股证券市场,适当做些回购业务,其他市场完全不考虑。

从占据资管行业最大成本的人力成本看,由于研究可以共享,星石投资本身就有20人左右投研团队,开展公募业务后,几乎不需要重新招人,只需按照规定中业务隔离的要求,从原有团队中划拨即可,由星石投资目前的首席投资官也是第一批合伙人罗敏领衔,另外还有两位行业基金经理,并没有新增成本。

在销售方面,星石投资计划主要采用外包模式,与银行、第三方销售机构进行合作。由于过去一贯的稳健正收益表现,星石事实上已经成为和银行的私人银行合作最多的私募基金公司,私募产品早已经通过各银行覆盖全国范围。

因此虽然公募产品走的是零售银行渠道,星石也相信自己可以继续与银行进行良好合作。此外,基金清算等后台系统也考虑外包。“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有现成的系统,只等证监会下批文。”杨玲说。

杨玲估算如果能顺利实现后台外包,粗略估计5个亿至10个亿的规模就能够覆盖成本。事实上,杨玲认为以星石现在的能力,管理100亿的资产没有任何问题,但“星石并不把追求规模当第一目标,关键是业绩,是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策略范文5

【关键词】金融改革 证券投资 基金业 基金法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基金已经成为了广大投资者投资理财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我国基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从1997年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到2004年的《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实施,再到2013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基金法,可以看出我国基金业的相关的立法工作也在不断的跟进。从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史来看,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基金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我国的学者对基金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李文娟(2012)立足于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观察到我国现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许多内容缺乏具体的规定,这使基金产生了难以克服的自身制度风险。张涛(2012)从基金犯罪的角度说明我国对基金犯罪的规定与相关法条彼此衔接上存在诸多不足,应直接将基金犯罪的罪状和法定刑予以明确规定。徐翀(2010)就我国有关基金管理人利益冲突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探讨,并分别从关联交易和基金管理费两方面对完善我国的法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结合我国基金业发展的现状和新基金法的内容,研究新基金法对我国基金业的影响。

新基金法的正式实施,对于我国基金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笔者认为新基金法对基金业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私募基金规模将大幅增长,我国直接投融资比例、机构投资者比例将提高。首先,由于新基金法赋予了私募合法地位,并对其实行有别于公募的监管模式,原先处于“灰色”地带的大量私募将在新基金法实施后从“地下”走向“地上”。其次,私募基金相对于公募基金更加强调绝对收益,不像公募基金无论盈亏总能以基金管理费的形式获取收益。它总是在绝对盈利的情况下才从收益中分得一杯羹,而如果亏损的话,由于私募基金管理人本身持有一定的份额或担任无限合伙人,首先承受亏损的是管理人的资金,因此更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私募的合法化解除了人们对私募身份上的顾虑,而私募本身的特点对投资者又极富有吸引力,必将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私募,促进私募的大幅增长。第三,在我国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如果扣除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投资者把资金存放在银行并非最好的投资渠道。拥有合法身份的私募基金将使投资者拥有了更好的选择,私募基金拥有优越的智力资源及更专业、自由的投资决策体系,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回报,在这样的情形下,将会有不少资金从银行流向私募,从而促使私募的规模不断扩大,提高我国直接投融资的比例。第四,个人投资者比例降低,机构投资者比例提高。随着私募基金及公募基金的发展壮大,我国金融市场上个人投资者比例将大幅降低,投资者将更多的依靠机构来进行财富管理。机构投资者比例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市场的非理性波动,促进基金业的健康发展。

2.我国基金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有利于提高我国基金业的国际竞争力。新基金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促进基金业的竞争:一是降低门槛、放松管制促进公募基金的发展;二是将私募引入基金业的竞争平台。首先,新基金法扩大了公募基金的投资范围,除了可以投资于上市交易的股票、债券等还能投资于其他证券及其衍生品,有利于提高公募基金的盈利水平。其次,基金法放松了对基金从业人员证券投资的限制,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这将大大提高基金人才的投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使基金投资的收益最大化。最后,私募的合法化让私募基金能在原先只有公募基金一家独大的基金业夺取一部分利益,私募注重绝对投资收益的特点相比于公募注重产品规模的特点更有利于吸引广大投资者,公募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善自己的投资策略与服务,从而不至于在竞争中落败。公募与私募的竞争,能使我国基金业更加规范化和职业化,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财富管理行业,各机构参与者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有利于我国基金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基金的组织形式将更加丰富,有限合伙型未来有望成为我国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新基金法丰富了基金的组织形式,我国基金可以采取公司型、契约型、合伙型等组织形式。相比于公司型和契约性基金,合伙型基金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将成为私募基金未来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首先,公司型私募基金存在双重纳税的情形,公司层面要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自然人投资者层面要再缴纳投资收益的20%的个人所得税。而根据《合伙企业法》的第六条规定,合伙企业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缴纳个人所得税;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样合伙型基金就避免了公司型基金所出现的重复征税问题,相同情况下投资者自然首选合伙型基金。其次,信托型基金存在双重委托关系,即私募基金与信托公司、投资者与私募基金的委托关系。双重委托关系直接导致信托契约型基金的中介费用过高,降低了投资者的收益率。而在有限合伙制中,只有一层委托关系,且有限合伙企业机构设置简单、权责分明,普通合伙人能相对独立的做出决策将极大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综上所述,合伙型基金有着明显的优势,它具有较低管理成本和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人才,未来有望成为我国私募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李文娟,2012:《试论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法律制度的完善》,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刘靖华,2012:《从阳光私募透视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之路》,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孙姬,2012:《浅析修订》,《时代金融》第9期。

张菲菲,2012:《修法:基金业发展新契机》,《中国金融家》第8期。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策略范文6

论文关键词:私募基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所谓私募基金,是指以投资意向书(非公开的招募说明书)等形式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由于私募基金的销售和赎回都是通过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私下协商来进行的,因此它又被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募集对象只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信息披露要求较低等。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参加的门槛非常高,投资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投资更具隐蔽性,使得私募基金的操作和运行更有效率,投资收益率也就更高。正因为有了上述优势,私募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纵观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发展史,私募基金的发展是金融深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它对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私募基金信息披露要求低,高财务杠杆投资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和社会震荡性,因此,如何加强对私募基金风险的控制和适度监督,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私募基金在我国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背景。首先,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个人财富普遍增加,人们有进行投资的愿望。但资本要实现保值增值,需要专门的、有能力对它进行理财服务的机构,而现有的基金组织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私募基金的出现完全是急剧增加的代客理财需求所引起的结果,是在真正市场需求推动下自发产生的结果。其次,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培育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以调整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促进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第(三),私募基金在某些方面比公募基金更具有优越性:1.没有公开募集那么多的约束。私募对募集者的资格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无论募集者是法人还是自然人,规模是大还是小,都可以进行私募。2.私募的成本比公开募集要低得多,公开募集要花很高的注册费用、中介机构费用和承销费用,而私募却不需要注册,也不需要严格的评估审计,甚至不需要券商的承销。3.更易于创新,基金条款的灵活性很强。私募基金往往被设计成兼具股票和债券双重特点的混合性证券,这不但体现在其投资回报设计方面,也体现在其回售性、可转换性等方面。4.私募基金能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由于私募基金一般具有更广泛的投资对象和更灵活的投资手段,只要经理人愿意,私募基金更能体现投资人的投资偏好。5.私募基金的目标性更强,可以有针对性地面对特定的投资者,而私募投资者会更专业一些,也更理性一些,这就可以使其发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证券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6.在国外,私募基金一般要求管理人持有基金2%~5%的股份,在基金出现亏损时,管理人的股份要先行弥补亏损。在我国,由于信用制度不发达,比较规范的私募基金这一比例甚至可以高达40%,这就使得管理人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大减少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基金经理市场竞争激烈,有名的私募基金经理人的信用度极高,声誉对于他们更为重要,这使得他们工作十分努力,极少故意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它是完全顺应资本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因而发展很迅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监管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因势利导,以控制风险为前提,积极稳妥地发展私募基金业。

二、私募基金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依然存在,而国家正在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科技和证券市场,这些领域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而且蕴含着巨大的盈利机会。在证券市场,私募基金的市场准入,有助于引导、发展机构投资,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

(一)私募基金的发展对于抑制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有一定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私募基金产权关系明晰,利益约束硬化,从而决定其在证券投资中必须以价值发现为主要标准,以投资组合为操作策略,以稳健经营为投资理念,以遵纪守法为行为准则。私募基金具有强烈的利益约束,从而决定其必须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同时,私募基金要扩募,必须有良好的业绩,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如果由于违规操作被处罚,那么其声誉将受到严重影响,这就决定了私募基金必须稳健经营。

(二)私募基金的发展,可以使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落在实处;可以解决公募基金主体严重缺位问题;可以使我国在与比我们更为熟悉私募基金运作的国外同行竞争中争取主动;可以形成有序竞争,促进证券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促使上市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私募基金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资金的供给,目前社会上有大量闲散资金,如教育基金、扶贫基金、互助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都面临保值增值压力。私募基金的合法面世,将极大的方便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设计出为某些定向客户定制的基金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导致投资品种多样化。基金市场产品种类的增多,有助于增加整个市场的资金供给。

(四)私募基金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效率。证券市场中的投资活动总是投资者对其所占有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结果,信息是证券市场的灵魂。然而,由于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信息产品的生产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总是供应不足。而私募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在无法搭便车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激励进行信息的搜寻与生产,对信息进行不断挖掘,这必然会增加证券市场的信息流量,提高信息的质量,使股价充分反映信息,从而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效率。

三、结束语

时代的车轮在前进。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私募基金行业在这样一个“后危机时代”又将面临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发展和变革——从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市场影响力的提升、投资管理水平的升华,到法律地位的明确、行业自律监管的加强等等,都将出现一系列新的发展变化。当然,在目前阶段,私募基金发展问题的提出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基金未来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基金品种问题,是市场各方利益驱动与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问题。也就是说,对待私募基金应更多的从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和投资基金制度建设的未来与方向去考虑,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私募基金还没有到可以较大规模发展的时候。但无论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条件更加成熟的时候,私募基金必将与开放式基金一起成为我国投资基金市场起飞的双引擎,推动我国刚刚兴起的投资基金市场向纵深与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翼,魏春燕.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与风险投资[J].中国投资,2008,(2):114.

[2] 李勋.论国际金融危机下私募基金的监管[J].行政与法,2009,(9):100-103.

[3] 巴曙松.私募基金合法化的思考[J].大众理财,200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