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合同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合同管理范文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获得了比较多的发展空间,但因为市场自身的缺陷,也使得企业自身的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风险。会计监督是确保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会计的事前监督则一直都是会计监督中的盲区,很多企业没有重视其作用的发挥。事实是很多的会计风险都是发生在事前,如果在事前,企业的会计人员没有能够有效的参与,企业的财务风险就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每年都有一大批合同在订立、履行,以及变更或在解除、终止,合同管理的重要作用也愈来愈明显。所以,强调会计的事前监督在企业的合同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会计事前监督对于企业合同管理的必要性探讨
(一)开展会计的事前监督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相关规定
企业开展各种经营活动,都必须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果企业所签订的这些经济合同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很有可能会使得合同的签订无效,或者产生其他的一些不利后果。企业的会计事前监督,能过对企业准备签订的合同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有效评估,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存在的一些合同风险。
(二)会计事前监督可以给企业经济合同的签订提供比较准确的经济信息
经济合同是企业经济风险中主要的来源之一,所以加强对经济合同的科学管理对于企业提升自身的风险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的财务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中应当具备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能力,在企业签订相应的合同之前,首先就是要对签订合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同时依据各种方式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从而降低合同风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签订合同的决策层获得较为准确的信息,进而依据相应的经济信息判断是否需要签订经济合同,或者是对合同进行修改,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标。
(三)开展企业的会计监督,能够较为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合同管理水平
企业的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几个比较重要的管理环节,而事前管理则往往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的会计监督如果在合同管理的事前可以做到位,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风险的产生,从而很好的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对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会计事前监督在企业合同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会计事前监督注重全过程、全合同的参与
企业签订经济合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对于对方企业的财务信息的识别,财务部门则更加专业。凭借财务部门的独立性,可以有效的增加在谈判过程中的话语权,最大限度的保障合同签订的公平性。如果企业的财务部门有足够程度的参与合同的风险管理,那么对于企业的风险规避和风险识别都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在签订合同时,除了组织法律、技术人员外,财务人员也要全过程、全合同参与到合同谈判中。会计的事前监督在企业的合同管理中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进行全过程、全合同的参与,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会计事前监督要重视对于销售订单的动态管理
有些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虽然每月都编制生产经营计划,确保生产与销售的匹配,但在具体操作中,销售、生产和仓储等部门之间由于缺少及时沟通,到时会出现由于企业发不出货而造成客户当月订单执行不完的情况。若在价格下降通道中,客户会提出终止未执行完的订单;而在价格上升通道中,客户势必要求公司在次月继续履行订单,造成企业非常被动,该赚的钱赚不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的经济影响。为此,会计事前监督要重视对于销售订单的动态管理,换句话说,销售订单也应纳入合同管理及会计事前监督的范畴。
(三)会计事前监督应纳入公司制度考核
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为加强合同管理,避免失误,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应制订合同管理制度,会计的事前监督也应纳入合同管理制度范畴,按制度进行规范及有效落实。同时企业也可引入相应的考核机制及问责机制。如一个合同因条款有误或市场变化等因素产生纠纷,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在合同汇签单上应追究相应签字人的责任,做到有奖有罚,让企业有据可依。有力的制度可以使会计事前监督更加注重学习成长,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三、小结
企业的合同管理对于企业有效的规避和识别风险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会计事前监督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可以有效的为企业经济合同的签订提供科学的经济信息,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合同管理的水平。将会计的事前监督有效的应用到合同管理过程中,需要企业领导的支持,使得会计事前监督可以全过程以及全合同的参与。会计事前监督也要重视对于销售订单的动态管理。同时,会计事前监督应纳入公司制度考核,让企业有据可依。会计事前监督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和企业的相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使得会计事前监督能够在企业合同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高莉.浅谈加强会计监督,改善财务管理[J].价值工程.2011年22期
[2]王继东.浅析我国小型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1年14期
[3]王侠.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7期
会计合同管理范文2
一、管理会计系统整合的影响因素
管理会计是环境的产物,从企业环境角度分析,影响管理会计系统,尤其是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因素 上世纪对管理会计影响最直接的技术因素有适时制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的目的是消除不增值作业,减少浪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SIMS)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弹性制造系统(F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各个系统的集合。SIMS对管理会计的冲击表现在,成本结构将发生变化(机器折旧与研发费用增加),以及成本控制方法有所改变(如各责任中心变为作业组,标准成本差异控制成本效果减弱)等方面。本世纪对管理会计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由智力资本所表现的技术因素,如品牌、技术标准,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等。其改变了传统管理会计以大量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传统以节约为中心的管理会计理念被技术创新所取代,管理会计将围绕品牌与技术标准的确立开展理论与方法系统的整合与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手段和功能得到迅速提高;加之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管理会计面临的技术因素正对管理会计系统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环境因素 在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同时,环境、贸易摩擦等问题也迅速成为管理会计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很多方面需要借助于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去加以解决,如环境会计,以往人们偏向于外部的环境会计(属于事后性质的多),而今后更多的要从源头抓起,要强化内部的环境会计问题(环境管理会计)。此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而更多的是规则的竞争,是对规则制定与参与程度的竞争。加强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工具开发与整合,并积极投身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如会计规则、贸易规则等)的制定,将会在提升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人文要素 会计活动既受制于技术性的规定,如记账方法等,更受价值观的支配,其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极为明显。管理会计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从构成文化因素的前提条件看,管理会计系统的整合状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大众文化与社会习俗。就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其目标是要明确产权主体,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如果片面强调产权改革而忽视人文因素的作用,往往会带来不应有的发展阻碍。如上世纪末,理论界普遍认为,产权清晰的企业环境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会计界也围绕产权问题开展各种问题的探讨,并形成了~系列的创新概念,如产权会计、产权财务、财权等。这些成果普遍认为,经济的增长、企业的发展是技术与制度的产物,是以产权清晰为基础的。进而得出一个结果:一个产权不明晰的企业不可能得到发展。而这种认识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其没有注意到文化差异和文化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事实上,我国乡镇企业尽管没有清晰的产权,但仍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主要归因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管理会计系统整合的研究过程中,必须注重会计文化的建设。
作为与技术、环境、文化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系统,必然从传统的范式中转变过来,并在开展整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由此表明,不单纯是管理会计的方法或工具,即便是其基础的管理会计概念等也将发生一种大的整合与转变。
二、管理会计系统整合的动园
任何创新都是基于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获得的,管理会计系统整合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各种理论与方法的融合与创新,进一步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引进与消化推动管理会计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引进了欧美各国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同时在学术界的推动与支持下,几乎大部分的先进管理会计工具在我国企业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应用。但现实表明,企业在应用中也客观存在着食洋不化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来提高其应用效率或效果。当前,应当注意研究、总结这些技术与方法应用中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特点加以整合与提炼。具体思路是:(1)理顺各种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坚持技术的有效性和方法的实用性原则基础上,实现管理会计工具间的互补,以及管理会计功能的提升,提高整合的综合效应;(2)应结合企业特定环境进行管理会计工具的“个性化”改造,特别是针对我国经济转轨环境与文化特征,进行管理会计工具的“本土化”整合。
(二)我国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创新的需要 如何将我国企业已经获得的管理会计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使分散的经验更加合理、系统,进而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方法系统,是现阶段强化管理会计整合的根本目的之一。优化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需要从研究方法上加以整合,寻求突破。管理会计的研究路径大致有两种:
一是由下而上的研究路径。通过对一些管理会计理论上细小问题的研究,提出自己对管理会计问题的看法与认识。这种研究现
象的弱点表现在:(1)都是对一种或者几种管理会计中存在的可能问题的现象性解释;(2)从统计的结果中猜结论找制度和理论解释;(3)没有自己的模式,借用别的学科中的计量模式,或者略对这种模式作些修改,但该模式往往与我国管理会计的实际情况不符;(4)偏离了管理会计的基础,或者缺乏对价值管理问题的深入认识,而使理论的准备显得不足等。上述问题使得这种由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可能由以往的优势转变为劣势,或者成为一个障碍。
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围绕政府或市场的要求而展开研究。这种研究往往需要“情景嵌入”及“情景依赖”,“嵌入”是指各类经济行为都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的限定,这种社会结构决定其形式与结果。即管理会计研究要跳出传统的会计框框或企业框框,与政府行为和市场活动相联系。管理会计的课题是被嵌入于网络结构与社会结构中的,这种嵌入的过程就是一种整合。网络位置与结构位置相结合,等于将管理会计的规则嵌入于公司利益相关者财务网络(相当于关系性嵌入),又嵌入于范围更加广阔的社会结构关系(相当于结构性嵌入)。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现实情况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是深入挖掘我国企业的实践问题,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选择管理会计的研究课题。即,围绕现阶段全球管理科学各前沿领域,在管理会计学科中形成一批“情景嵌入式”的原创性成果,在管理会计具体应用领域形成“情景依赖式”的原创性成果。
三、管理会计系统整合的着眼点:从工具入手
随着企业国际化中产生的管理会计的合理性和现实性问题,传统管理会计工具“无用论”的观点开始出现。作为与环境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实务发展,管理会计的范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必须加快对管理会计系统的整合与创新。传统的管理会计功能,主要包括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而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人们在进行管理会计分析时,改变了原有的功能结构,并以两个视点为分析的轴心来加以整合。即前述的两种系统功能,一是经济计算功能和信号传递功能,二是生产、技术导向和组织结构的功能。可将第一种功能作为纵轴,第二种功能作为横轴。这种功能结构设计,有助于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并且可以对经济、金融国际化发展中企业国际化现象,以及管理会计工具的发展做出理论解释。企业应根据公司规模、现有管理水平和管理文化、提升管理的成本效益函数等因素来权变选择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方式。在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方法上,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对策:
(一)相关工具问的整合 如开展平衡计分卡与EVA、ABC的整合(樱井通晴,2001)。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三个经营系统或者说业绩评价指标,是席卷世界主要国家管理会计的话题。在进行平衡计分卡与EVA、ABC的整合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其功能特征,可以通过组织的长期目标与战略、组织与流程的设计、任务的设定、业绩评价与奖惩、信息提供等若干方面进行功能测评。其次,开展具体的整合,其步骤是:(1)在平衡计分卡中整合EVA;(2)将ABC整合人平衡计分卡;(3)形成平衡计分卡与ABC、EVA整合模式,详见图1;(4)选择适合BSC、ABC、EVA的企业。整合结果表明,EVA最适应的企业有实施经营撤退战略的企业、自有资本占企业融资总额大的企业,采用业绩联动型的报酬激励制度的企业;ABC有助于成本结构的可视化,对于优化企业间接费,变革企业组织结构的企业最适合;平衡计分卡适合于顾客导向的,同时采用业绩联动型的报酬制度的企业。
图1表明,平衡计分卡与战略预算管理(ABB)的整合能够充分地实现公司的使命及战略。传统的预算是一种日常经营预算,主要针对维持企业生存的现有产品、业务和客户的预算。作业预算是基于作业分析而对组织预期作业的数量表达,反映完成战略目标所需要进行的各项工作及相应的各种财务、非财务资源需求,同时反映为提高业绩所做的各种改进。战略的预算管理主要是对促进企业发展的新产品、新服务、新的客户关系进行的预算。其与平衡计分卡加以整合,以新增业务单元为对象来确定资源配置方案,这类业务单元可以是新增产品、新增服务或符合公司既定战略意图的新增投资目标,同时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特别是非财务维度来衡量未来经营目标、所需资源,并结合财务目标导向来确定资源配置方案。另外,利用预算报告系统对战略、经营计划及预算的实行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反馈与控制。
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统离不开业绩计量、评价。建立以平衡计分卡为主体的业绩评价系统,其中以EVA及其改进指标来嵌入财务业绩考评中,是创新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思路。单一的EVA工具存在若干难题,如:(1)彻底授权问题。EVA管理系统要求将企业经理人当成准所有人,并将投资决策权下放给予企业下层,但这一要求对于多数企业并不现实。(2)战略执行问题。EVA系统认为财务资本驱动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是非财务资本),故EVA管理所谓的战略实际上是一个“黑箱”。(3)信息系统和沟通机制过于单一,公司管理行为被“简单化”、“理性化”了。(4)EVA管理无法有效实施“全员管理”。由于财务责任分解只是针对某种程度而言的,难以分解到员工层次,其对年度EVA增量的贡献往往难以区分,因而无法解决员工的“偷赖”与“搭便车”行为。在公司组织层面和内部经营层面,对照价值驱动因素,建立多维业绩评价系统是必要的,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等管理会计工具与EVA方法的结合,使EVA的价值创造特性得以充分发挥。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功能与经济增加值、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整合,不仅促进了战略预算的全面优化,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这种若干工具的整合是管理会计功能扩展的重要途径。
(二)某种工具内部的整合 如预算管理工具内部的整合。目前有关预算管理改革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改进预算;一是超越预算。有迹象表明,这两种观点将会得到融合(冯巧根,2005),即将传统预算管理多功能合一的设计思路进行重新整合,而将预算管理的计划制定功能与业绩评价功能进行分离。又如,在作业成本法中嵌入时间因素。2004年11月,卡普兰(Kaplan)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发表了“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一文,将作业成本法内部整合推行一个新的。自1988年提出作业成本法后,到1996年已形成管理会计的一大热点,此后有逐渐冷淡的趋势。
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主要有:(1)向职工作调查确定分割的系数,太麻烦且主观性强;(2)对一个作业只算出一个费率,太过简单,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情况。时间驱动法是一项创新,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分析的模型中,嵌入了计算时间的等式,从而能够反映出订单和企业活动的不同特点所导致的处理时间差异,这
大大简化了数据估测过程,能够提供相对于原模型准确率高得多的成本分析信息。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具有公开透明、可扩展、便于实施与更新的特点。该方法利用公司现有数据,将不同订单、流程、供应商和客户的具体特点考虑在内,大大简化了公司作业成本财务核算系统,而且实施成本也大大降低。借助这种创新性的方法,公司管理人员能够快捷又经济地获得有价值的成本和盈利(预测利润)的信息。卡普兰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中,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了以下提高利润的方法:(1)“确定最小订货量”,这项因素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是22%;(2)“要求供应商补偿处理退还货款的费用”这一项,对利润影响为21%;(3)“对新业务进行情境假设式的盈利分析”的影响是20%;(4)“对供应商进行评估”的影响占5%。
(三)通过整合引导创新 近年来,由整合引导出的创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前馈机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前馈是应用事前的信息,传递(沟通)、监督、评价系统控制计划,将接近目标的现实情况在事前通过各种手段加以作用的过程。“前馈”是相对于“反馈”而言的,其作为“控制”的一对基础概念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并随着控制论和系统论理论的普及,使许多学科在相互整合中创新。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因学科层面的不断丰富而形成多样性的内容。将前馈概念应用于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是一项新的课题(丸田,2001)。前馈机制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可以在作业成本、成本企画、预算管理等许多管理会计工具中得到应用。从短期的部分控制,经过短期的整体控制再到长期的整体控制的转变,将作业成本管理的“业绩分析――作业分析――动因分析”融合到管理会计的前馈机制中去,实现一种由反馈向前馈转变的管理会计控制新思路。
前馈机制在成本企画中的应用,即在设计阶段的上流对未来产品的成本管理进行前馈控制,在制造阶段的下游,通过对既有产品成本管理进行反馈的基础上,将成本企画的前馈机制与成本改善的反馈控制作出对应的设置,从而使成本改善也更强调其具有的前馈控制功能。通过以上结合前馈和反馈对成本企画的整合,使传统的成本企画得到了创新与发展。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成本维持(标准成本)的“反馈”,现代管理会计已明显地通过成本企画的路径变迁表现出前馈结构的特征。
会计合同管理范文3
【关键词】 合同能源管理(EPC); 租赁; 建造―经营―转移(BOT)
【中图分类号】 F206;F2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1-0107-05
近年来,雾霾天气、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越发显现出来,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目前,国家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采取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举措。由此可见,对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会计问题有必要进行探讨。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EPC),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合同,由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所必要的设备和服务,并负责合同期内设备的运营维护;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收入,具体支付比例按合同规定有所差异。合同期内,节能设备所有权归属节能服务公司,合同期满后设备所有权无条件转让给用能单位。
一、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会计处理模式的现状
目前,在针对合同能源管理时,会计方面的相关文献主要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处理,认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具有自身特征,与传统节能项目所发生的费用与损益有着本质区别,集中体现为明显的“融资租赁”特征,即具有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融资与融物相统一的特点[1],因此可以作为融资租赁处理;也有观点提出,应将合同能源管理的过程套用经营租赁的准则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因为其项目收益不稳定,与设备相关的所有权和相关风险均未转移给用能单位[2];另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有着明显的建造―经营―转移(BOT)这一过程,这与BOT项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因此可以参照BOT项目进行处理。在实务中,多数节能服务公司将合同能源管理标的资产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之后通过经营租赁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用能单位只按照经营租赁支付租金,在租金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也有一些企业按照BOT项目模式进行会计处理。
本文认为,对于合同能源管理这种创新的业务模式,无论采取租赁方式还是BOT项目方式都有一定道理,一方面,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存续期间拥有节能设备的所有权,而用能单位拥有使用权,并支付节能服务公司一部分节能效益,这符合租赁业务的定义;另一方面,合同能源管理首先是进行建造,在合同期内是提供运营维护服务,最后是将节能设备无偿交给用能单位,这也符合BOT项目的处理思路[4]。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可由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的管理层按照企业节能项目特点来分析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对于涉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合同能源管理一般应按照BOT项目处理。作为一项会计政策,企业确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后,以后类似的项目,都应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不应随意变更会计政策选择,以保证会计处理的一贯性。
那么,在选择这两种会计处理方式时需要注意什么呢?合同能源管理合同是否包含租赁?如果作为租赁方式处理,是应该作为固定资产租赁还是作为无形资产租赁呢?如果包含租赁,究竟应该作为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如果作为BOT项目,BOT项目中涉及的特许经营权应该作为固定资产、金融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处理?
二、作为租赁方式处理
(一)合同能源管理是否包含租赁
在判断合同能源管理是作为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处理之前,首先要明确合同能源管理合同是否包含租赁,是否可以按照租赁的方式处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公告(IFRIC)第4号――确定一项协议中是否包含租赁》指出,若协议的履行取决于某特定资产或资产组的使用或协议转移了该资产的使用权,则可将协议认定为租赁或者包含租赁。合同能源管理中节能服务企业提供的节能设备是合同履行的关键,同时,设备的使用权转移给了用能单位,因此,可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包含租赁,可以作为租赁方式处理。
(二)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选择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第三十条规定,纳税人购买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软件,未单独计价的,应并入计算机硬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单独计价的软件,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对于节能服务企业和用能单位来说,虽然节能设备需要依靠节能技术,但由于节能技术是凝结在设备中且无法单独计价的,因此,本文认为节能服务公司应该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在融资租赁的情况下用能单位也应该将标的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
(三)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选择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指出,融资租赁实质上是指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对于节能服务企业,(1)每年获得固定报酬,该报酬的金额与节能效益的多少无关;(2)每年获得基本确定的报酬,即尽管根据节能效益获得报酬,但对于未来取得的节能效益可以准确估计并有极大可能获得;(3)合同规定节能服务企业可以获得一个固定的保底收入,且该保底收入能够弥补节能企业所有投资成本。如果合同收入属于以上三种情形的任意一种,就可以看作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此时,节能服务企业可以作为融资租赁来进行会计处理,用能单位相应地应确认固定资产。对于节能服务企业,(1)获得的报酬金额不确定或不能可靠估计,并与节能效益相关联;(2)合同规定的保底收入不能弥补所有投资成本,此时,表明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并未完全转移给用能单位,节能服务企业应该按照经营租赁来进行相关会计处理,用能单位相应地不应确认固定资产,而应在租金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①
三、作为BOT项目处理
(一)合同能源管理是否可作为BOT项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条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公告(IFRIC)第12号――服务特许权协议》中对BOT项目的界定,BOT项目是指政府通过合同授予某企业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企业承担特定公用基础设施的工程投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允许经营企业向用户定期收取费用,以此来回收工程的投资、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特许经营期结束,经营企业将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的一种投资模式。关于EPC与BOT项目的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中节能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单位未必是政府,所建设的设备也未必是公共基础设施,除此之外,合同能源管理与BOT项目基本一致,因此,合同能源管理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参照BOT项目进行会计处理。对于政府招标的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合同能源管理则必须按照BOT项目处理。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公告(IFRIC)第4号――确定一项协议是否包含租赁》中具体指出,如果项目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公告(IFRIC)第12号范围中的公办民营服务特许权协议,则该项目不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公告(IFRIC)第4号的范围,此时的合同能源管理只能作为BOT项目处理,不能选择租赁方式。
(二)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选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条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公告(IFRIC)第12号――服务特许权协议》中的规定,节能服务企业提供建造或升级服务,通过特许经营权获得收入或者公允的对价可作为金融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的收入权利。如果合同能源管理规定了:(1)每年获得固定报酬,该报酬的金额与节能效益的多少无关;(2)每年获得基本确定的报酬,即尽管根据节能效益获得报酬,但对于未来取得的节能效益可以准确估计;(3)合同规定节能服务企业可以获得一个固定的保底收入。此时,代表节能服务企业处于具有无条件向用能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约权利范围之内,节能服务企业应该将标的资产确认为金融资产。如果节能服务企业获得的报酬与节能效益相挂钩且金额不确定时,代表该权利不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而是依据用能单位使用节能设备获得的节能程度而定,此时,节能服务公司应该将标的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
综上所述,有关EPC项目会计处理方式判断图如图1所示。
四、EPC项目会计处理案例分析应用
案例1:M酒店拟对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技术改造,计划采用同时具备供热、供冷、供热水三种功能的三联供技术。技改工程由N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工程投资1 260万元,为设备购置费用,由N节能服务公司投资。设备寿命为10年,双方合作时间为6年,合作期满后,设备无条件转让给M酒店,并由M酒店进行运营维护。
情形一:如果合同规定合作期间无论节能效益多少,M酒店都需要给N节能服务公司每年支付600万元的费用。
案例分析:在情形一中,合同规定N节能服务公司每年获得与节能效益无关的固定报酬600万元,可以看作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此时,可按照融资租赁方式处理;M酒店相应地应确认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
N节能服务公司租赁资产确认时:
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3 600万
贷:融资租赁资产 1 260万
未实现融资收益 2 340万
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 600万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600万
用能单位M酒店:
计算租赁内含利率:1 260=600×(P/A,i,6)
利用插值法计算得:i=42%
租赁资产确认时:
借:固定资产 1 260万
未确认融资费用 2 340万
贷:长期应付款 3 600万
第一年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时:
借:财务费用 529.2万(1 260×42%)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529.2万
计提租赁资产折旧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210万
贷:累计折旧 210万
支付租金时:
借:长期应付款 600万
贷:银行存款 600万
情形二:如果合同规定合作期间,M酒店每年至少支付N公司210万元,当M酒店某年节能效益高于420万元时,则按照该年节能效益的50%支付给N节能服务公司。收益情况见表2。
案例分析:在情形二中,合同规定N节能服务公司每年可以获得一个固定的保底收入210万元,该保底收入能够弥补N公司所有投资成本,此时可以看作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可按照融资租赁方式处理;M酒店相应地应确认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
N节能服务公司租赁资产确认时:
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2 085万
贷:融资租赁资产 1 260万
未实现融资收益 825万
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 210万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210万
用能单位M酒店:
计算租赁内含利率:1 260=210×(P/F,i,1)+280×(P/F,i,2)+390×(P/F,i,3)+400×(P/F,i,4)+410×(P/F,i,5)+395×(P/F,i,6)
利用插值法计算得:i=14.85%
租赁资产确认时:
借:固定资产 1 260万
未确认融资费用 825万
贷:长期应付款 2 085万
第一年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时:
借:财务费用 187.11万(1 260×14.85%)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87.11万
计提租赁资产折旧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210万
贷:累计折旧 210万
第一年支付租金时:
借:长期应付款 210万
贷:银行存款 210万
情形三:若合同规定合作期间内,M酒店每年至少支付N公司190万元,当M酒店某年节能效益高于380万元时,按照该年节能效益的50%支付给N节能服务公司费用。收益情况见表3。
案例分析:在情形三中,合同规定N节能服务公司每年可以获得一个固定的保底收入190万元,但该保底收入不能够弥补N公司所有投资成本,此时不可以看作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应按照经营租赁方式处理;M酒店相应地在租金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N节能服务公司确认收入时:
借:应收账款 190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 190万
借:银行存款 190万
贷:应收账款 190万
借:主营业务成本 210万
贷:累计折旧 210万
用能单位M酒店:
第一年支付租金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190万
贷:银行存款 190万
案例2:N节能服务公司参与S市政府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项目,拟对锅炉房进行集中供暖技术改造。锅炉房由N公司投资、建设和经营,工程投资成本1 260万元,特许经营期6年。特许经营期满后,该锅炉房将无偿转交给S市政府。
情形一:如果合同规定经营期间,锅炉房收入归N公司所有。每年锅炉房经营收入300万元。
情形二:若改造前后,预计能耗费用很可能将从1 150万元/年降到350万元/年,年节约费用约为800万元。合同规定经营期间,S市政府按照节能效益的50%支付N公司。
情形三:若合同规定经营期间,S市政府按照节能效益的50%支付N公司,并且,如果当年节能效益低于420万元,则该年支付N公司210万元。
情形四:如果合同规定经营期间,S市政府按照节能效益的50%支付N公司,但年节能效益无法合理估计。
案例分析:在案例2中,项目来源于S市政府并且标的资产属于基础设施,因此,在处理时应该按照BOT项目考虑。在情形一、二、三中,代表节能服务企业N公司具有无条件向用能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约权利,应该将标的资产确认为金融资产核算。而在情形四中,N公司获得的报酬与节能收益相挂钩且金额不确定,代表该权利不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而是依据节能程度而定,此时,应该将标的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核算。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业务模式,在节能环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在会计处理上尚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统一的系统处理方法,使得实务中合同能源管理在会计处理方式上不够规范。本文依照我国会计准则和IFRIC相关规定,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处理提出了一些见解。同时,在对合同能源管理核算进行探讨时,有的文献资料将其分为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和能源费用托管型三类,且只对节能效益分享型进行会计处理。本文认为在考虑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时,最为关键的应是考虑与标的资产相关的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或者是否有无偿获得现金的权利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马勇.合同能源管理中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3(6):87-89.
[2] 李全.刍议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财务处理[J].财政研究,2013(11):13-17.
会计合同管理范文4
【关键词】 节能服务商; 合同能源管理; 会计处理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业务模式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交易结构
合同能源管理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整套的节能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在此背景下,一种综合性的、专业的能源服务商(ESCO)应运而生。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节能服务商往往是设备制造商或者主要经销商,通过这种业务模式可以带动核心设备(或部件)的销售,还可以通过搭配技术输出,带来顾问咨询业务的额外收入,通过分享大部分的节能收益来获得除了设备销售与技术型劳务输出外的额外收益,该收益来自用能方节约的能源费用分享。
作为交易对手,用能单位运用合同能源管理能在不增加企业支出的情况下实现节能改造,免费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同时,用能单位还不承担项目资金、技术风险,安享节能收益,获得无风险回报;在双方约定的分享期结束后,还可以获得节能服务商原先安装的节能设备,免费独享设备余值及其带来的节能收益。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节能服务商与用能方双赢的商业模式,在“十一五”期间起步并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服务商已超过2 000家。“十二五”以来,国家重点以市场化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明确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宏观扶持力度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奖励、税收政策相继;企业节能责任进一步落实,继“十一五”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之后,国家又推出“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除受益于产业政策支持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商业化内生动力增强,大型企业开始进入节能服务市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可望成为节能服务产业主流模式,市场逐渐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其会计处理规范化需求也日趋明显。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运营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主要发生在节能服务商与用能单位之间,主要有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与能源费用托管型三种运营模式。
1.节能效益分享型
由节能服务商全部或部分出资并提供服务,双方通过合同约定节能指标及检测和确认节能量(或节能率)的方法,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商与用能方按照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效益,合同结束后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用能方所有,用能方的现金流始终为净流入。
2.节能量保证型
由节能服务商全部或部分出资并提供服务,双方在合同中约定,若节能服务商提供的设备与技术未能达到承诺的节能量,将由节能服务商赔付未来应全部达到的节能量方面的经济损失,或者由用能方向节能服务商支付服务费及其所投入的资金。
3.能源费用托管型
节能服务商按合同规定的标准,为客户管理和改造能源系统,承包能源费用。双方在合同中规定能源服务质量标准及其确认方法,不达标时,节能服务商按合同给予补偿,节能服务商的收益来自能源费用的节约,用能方的经济效益来自较以前能源费用(承包额)的减少。
二、会计处理难点与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上的难点
2007年开始执行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但其中没有1项准则对合同能源管理这种业务模式制定相应的处理规范。自从近年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蓬勃发展起来后,节能服务公司的会计处理开始出现混乱,缺乏横向可比性。
一些公司认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类似于租赁,节能服务商相当于把设备租赁给用能单位,通过类似于收租金的方式获取节能服务收益,因而采用了租赁会计准则,但这种处理方法需通过折现法计算最低付款额并进行摊销,不仅计算复杂,也未考虑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分享金额不确定性特征。另一些公司认为根据节能服务商与用能方签订的节能服务合同,一般要确保节能服务商未来分享的节能服务收益覆盖其投资并略有盈利,在技术可靠的情况下,一旦工程竣工,其应分享的收益就可基本落定,因此他们选择按照建造合同准则来进行会计确认,这种方法显然误将其投资于特定节能服务项目的投资成本理解为收益,既不准确也不合理。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本质及遵行的原则
1.业务的会计本质属性
采用租赁准则或者建造合同准则进行会计处理的节能服务商,其实在更深层次上没有把握住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本质属性与原则。
首先,在投资设备的所有权关系上,节能服务商往往是节能设备的唯一投资人,也是技术提供方,可谓是出钱又出力。通常在双方签订的节能服务合同中约定的节能收益分享期内,设备由用能方占有和使用,但所有权归节能服务商,这就要求由节能服务商入账并计提折旧。
其次,在收入的确认方面,会计上要求节能服务商将所投入的设备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用能方;节能服务商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对该设备实施控制;收入的金额应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节能服务商;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对照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就可以知道,节能服务商事实上在双方约定的每一分享收益结算期末以前,一直保留有对节能设备的所有权及主要设备的继续控制与管理权;同时,合同能源管理合同中往往并没有对节能收益分享期内节能服务商的分享收益进行确定,需等到约定的结算周期末才能通过特定的计量与计算方法计算得出(影响因素包括设备系统节能效率、实际运行时间、用能量等),也就是说,在分享期末以前,节能收益的金额不能可靠的计量,相关成本也可能不被可靠的计量,可见采用建造合同法来进行会计核算存在明显的瑕疵。
2.应遵循的原则
既然现行准则体系中未对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规范,就应该给予对该业务模式的会计本质判断,结合主要的会计原则分析拟定一个可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些会计原则应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配比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根据合同能源管理的每一约定的收益分享结算期确定当期应当确认的收入或者营运成本,而不管本期是否实际收到应分享的收益金;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我们在判断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时,应根据业务的本质进行判断,而不是仅根据表象认定适用租赁会计准则或者建造合同会计准则;配比性原则即要求将每一分享收益结算期应确认的收入与其成本进行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就是要将节能改造过程中初始投入的设备与构造物形成的固定资产与竣工后营运过程中产生的损益区别开来,尽可能提供高度可靠与相关的信息。
三、会计处理过程应用案例
根据对合同能源管理交易结构、商业运营模式及其会计本质与应遵循的会计原则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在收益分享期结束前,节能服务商投资的所有成本应视作其固定资产,后续运营费用视作其损益,每一分享收益结算期末才能确认期营业收入,同时按照分享收益期为限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当期营业成本。收益分享期末,节能服务商将该相关固定资产进入清理,将残值计入营业外收支净额。
例如,A节能服务公司为B用能单位进行工业三废燃烧炉改造(用于生产蒸汽)节能技改服务,技改设备投资3 000万元,人工及专家技术咨询费60万元,全部由A公司投资。根据合同约定,改造完成后实际产能为90吨/小时,每天保底运行10小时,B公司按照每吨蒸汽36元的价格向A公司购买蒸汽,远远低于该公司自行利用燃煤锅炉的蒸汽生产成本,A公司需派专人在B公司进行设备维护与监测,每月工资5 000元。该设备设计使用寿命8年,蒸汽使用费按月计量结算,双方合作时间为5年,期满后该设备免费由B公司所有,并由其自行进行生产维护。
(一)项目建设期的会计处理
由于在分享收益期结束前,A公司享有其投资的设备等所有权,因此应视作A公司自有固定资产管理,分别初始投资的设备款3 000万元与人工及专家咨询费60万元依次纳入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账户核算。
四、小结
采用上述会计处理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把握会计本质与核心基本原则,对新业务模式在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该会计处理方法的好处在于摒弃了运用租赁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也纠正了运用建造合同准则核算对节能服务公司实际节能收入的扭曲。
作为用能单位,该业务模式对其原有模式影响不大,只是原先购买煤炭等燃料动力的费用从燃料供应商那里转移到了节能服务公司,仅仅是付款对象的变化,且金额还有小幅度节约,有利于降低其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 吴迎恺.关于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的探讨[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4).
[2] 徐华新.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相关会计问题研究——基于企业节能效益分享型业务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2(24).
[3] 朱莲美,钟云龙.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2(2).
会计合同管理范文5
关键词:教育系统 财务管理 集中核算 问题 措施
一、会计集中核算涵义
集中核算又称之为一级核算。它是指将企业所有会计工作都集中在会计部门进行核算的一种会计工作组织形式。在这一形式下,企业下属各职能部门,包括生产部门及职能科室只对本部门成本科室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定期地递交会计部门,并据以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及所属的明细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这一核算方式便于减少核算的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企业职能部门机构庞大,生产复杂,则会计部门工作量就会增加,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
二、现行教育系统中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运作方式
(一)预算资金的管理
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各项经费及各种专款由财政局根据预算数分期拨入教育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然后由教育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各单位数额分别计入各单位账户。
(二)第二预算资金的管理
各单位收取的第二预算资金全部上缴财政专户,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每月根据各单位上缴情况和用款申请额度向县财政局申请拨回后分别计入各相关单位账户。
(三)收费管理办法
各学校(单位)收费前必须向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报告,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根据“一费制”的规定和票款分离的原则,审核其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收费项目、收费范围、收费时间后,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提供财政规定使用的专用发票,并通知收费银行,除代收款项外所有事业性收费必须及时上缴县预算外资金专户,严禁坐支坐收。代收款项不得支付其他费用,委托单位付款后不得结有余额。
任何单位不得自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要常年公示收费项目、标准,依据,定期公布收费管理使用情况,按规定及时填写“收费卡”,接受学生、家长的监督。
各单位收取的其他预算外资金(如捐款等),必须及时存入财政专户,不得随意坐支,严禁私设小金库。
三、现行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教育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应该对各单位的资金支出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否则,会计核算中心就失去存在的意义。而实事上教育系统各单位的财务预算的开支标准与实际发生的支出又有很大的出入,给财务人员的核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时,教育系统很难将统一的财务开支制度做到完全适应实际的支出情况,相反,如果对各单位超支的部分不予报销则会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各项发展;但如果核算中心将各单位超支的部分给予报销,就违背了财务制度,也失去了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资金支出进行会计监督的作用,也进一步助长了事业单位的这种不正之风和腐败,导致的结果是影响各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银行结算体系与核算中心的模式还不完全配套
一些教育系统在推广会计集中核算后,涉及的单位面比较广,各单位离的也比较远,也会造成一定的交通不便,各单位的报销基本上实行一周报销制度,如果有单位急需用钱时,借款虽然从可以到核算中心进行办理,但需要从银行划入到借款单位,资金到账的时间就会过长,影响到了单位使用资金的效益。
(三)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教育系统实际会计集中核算后,虽然各单位的会计统一由核算中心来管理,但是各单位的资产物资仍由各单位自行管理。长期的会计核算与物资的分离管理导致各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薄弱问题不断出现,造成大量财产物资的账实不符,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出现更大的现象。
(四)各单位报销时间等待过长,影响工作效率
目前,教育系统在推广会计集中核算后,涉及的单位面比较广,有些单位离的也比较远,也会造成一定的交通不便,各单位的报销基本上实行一周报销制度,等到报销时票据增多,核算中心的工作量大,导致各单位报销时间等待较长,这也是核算中心要需解决的问题。
四、 目前对教育系统中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改进措施
(一)处理好实际开支与财务制度规定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现行财务制度的开支标准与具体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给“中心”会计人员的具体操作带来新问题。统一的财务开支制度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如果对超出标准的开支见单位审核后就一律报销,则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日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对此,“中心”除了积极向教育局、财政局提出改进建议外,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单位支出定额”和“内部审核标准”,从而便于“中心”会计人员在操作上区别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例如差旅费报销,现行执行标准是1996年制定的,其中的住宿费报销标准与现实差距太大,出差人员报销差旅费时,住宿费普遍超标。如果死板地按规定标准执行报销,必然影响核算单位开展业务的积极性。经“中心”向教育局有关部门反映,在厉行节约的同时,制定出了相应的“中心”内部审核报销办法。对于超出财务制度标准但属合理范围内非开支不可的支出,在单位进行详细说明并经单位负责人审批后,也可给予报销。
(二)统一单位领导的认识是集中核算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经费报销的手续在“中心”办理,“中心”在审核中发现原始凭证或支出项目不真实、不合法、不合理或有违反预算使用资金等情况,即使单位负责人签了字也有权拒绝支付。这些单位的领导长期习惯“一支笔”,对于“中心”的拒付易误认为这是在削弱他们的权力,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从而在工作中出现抵触情绪,给“中心”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上级要与各核算单位领导适时沟通,使之在思想上正确认识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学习《会计法》有关知识,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避免滥用权力;明了“中心”有义务、有权力协助核算单位规范财务管理,完善费用报销手续。
(三)会计核算中心加强服务意识是做好核算工作的保证
会计集中核算后,各直属学校(单位)经费收支业务的会计处理要到“中心”来完成,这无疑给单位带来很多不便;加上有些直属学校(单位)或多或少对“中心”存有疑虑,因此,“中心”应特别注意把依法理财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加强服务意识,以优质的服务质量来取得单位的信任和支持。具体来说,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加强与直属学校(单位)的沟通,把会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满足学校财务管理上的需要;主动帮助直属学校(单位)规范管理;加强对报账员的业务培训和辅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美华.教育系统运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探讨.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
[2]胡锦.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6
[3]马剑锋.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及对策分析.事业财会.2004
[4]李可为,温茗畅.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及对策.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5]吴学知.湘潭市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现状与对策思考.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6]王桂凤.浅议教育系统财务集中核算.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
会计合同管理范文6
成本管理: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项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决策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其中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通信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通信企业是我国企业类型中的一种,主要指以通信相关产业为主的企业,其中包括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华为。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密集,通信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方式,这也意味着我国的通信企业拥有庞大的市场以及巨大的利润空间。而通信企业能否做到真正的盈利,还要进行有效的企业成本管理,控制成本方案,合理优化。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通信企业在会计成本管理方面仍然做得不够好,甚至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工作计划。笔者特地从企业、会计人员和监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通信企业的角度来说,长期依赖上级对下级的垂直性命令,以完成任务目标为主,粗放式经营。管理者不重视成本核算,认为增加会计从业人员会使企业的利润缩小,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管理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企业管理者更是盲目地追求利润空间,不懂得如何合理规划成本方案,甚至随意认命缺乏会计专业知识的员工进行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这也就使得该企业的成本核算精准度上严重缺失。尤其是在通信这种“烧钱”行业,成本核算及管理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事实证明,拥有良好的成本核算及管理的通信企业,往往能够“花小钱赚大钱”,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从会计从业人员的角度来说,素质普遍较低是我国目前会计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会计人员又是通信企业会计工作的核心,这也容易导致通信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特别是这种跟“钱”打交道的工作,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专业知识丰富与否、以及是否具有会计行业相关证书,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通信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未来发展的规划。
从会计监管的角度来说,成本核算及管理是关系到企业的核心利益,尤其在采购方面,容易滋生企业内部腐败,一旦在成本核算上出现问题,又找不到相关责任人,易发现相互推卸责任的不良现象。
二、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在通信企业的重要性
通信企业不同于其他传统行业,它不仅容易“烧钱”,而且在高科技行业尤其是IT行业的冲击下,通信企业在线上的活动逐渐增多,甚至超过线下的经营活动,例如近些年发展迅猛的小米公司。这也就使得通信企业在会计成本管理方面需要“大有作为”。笔者从三个方面说明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在通信企业的重要性。
(一)控制成本,量入为出
成本是通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最需要考量的因素,而成本管理便是在成本核算的前提下,控制成本,优化成本方案,减少不必要支出,为通讯企业在进行一系列经营活动的时候,保驾护航,量入为出,避免通讯企业出现严重坏账的情况。
在这一点上,老牌通讯企业华为应该说做得比较好,笔者通过对比近十年我国通讯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部分通讯企业的资金投入与效益的相关程度,发现随着年份的增加,通讯企业的资金投入增长迅速,但是投入与收益之间,并不是完全呈正比关系。而发展比较好的通讯企业,也不是当年资金投入最多的,反而是资金投入相对平稳的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拥有良好的口碑,华为企业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为企业的战略布局提供必要的数据
成本管理不仅体现在成本控制这方面,还可以对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就是所谓的成本分析,它的作用并不亚于控制成本,因为它往往可以为企业的战略布局提供必要的分析数据。尤其是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获取企业成本管理的数据,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售后服务成本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因此,成本分析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经营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帮助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常常用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之中,那么通信企业的经营活动自然是属于经济活动。所以,笔者认为通信企业在经营过程里,同样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加强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便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式之一,减少会计核算的失误,提高会计管理的水平,使企业从中获益。而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误入歧途、走上歪门邪道。
三、发挥会计成本管理在通信企业中的作用
既然会计成本管理对通信企业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地发挥这种作用呢?笔者通过整理大量资料,结合具体案例,通过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发挥其在通信企业中的作用。
(一)审时度势,从整体的层面全面分析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
切实提高通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通信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不要一昧追求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利润,而是要根据通信行业及其产品的发展趋势,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具体表现在售前的服务、产品的包装以及售后服务等因素。
另外,作为“烧钱”大户的通信企业,还要严格依照成本目标管理与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具体表现在新产品的研发、产品销售、库存管理以及生产技术等。在这里,笔者认为通信企业想做到会计成本的高效核算及管理,便需要在生产经营方式上进行创新,鼓励创新,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深刻分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成本的影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通信行业抢占先机。
(二)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讲,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管理方式,重视决策成本,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模式
特别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通信企业为了做大做强,往往忽视成本管理中心这个重要战略决策。笔者通过对其他行业的调查,对比发现,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它的成本管理中心基本上已经完成了由内部向外部的转变,也就是企业不应该仅仅是把目光放在企业内部的“小圈子”,而是应该重视市场需求的改变,及时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决策中的失误,才能使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三)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效率
二十一世纪以来,整体的科技水平得到空前地提高,尤其是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行业。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科技的发展对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带来的好处。具体表现在多式多样的项目和成本管理软件。而相对的是,我国大部分中小型通信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处在原始的阶段,不仅耗时费力,而且效益得不到保证,还容易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错误。所以,在如何发挥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在通信企业的作用时,通信企业要更加重视对相关管理软件的应用和开发,提高管理效率,使成本管理更具有实用性与易用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严重落后的手工企业会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