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知识

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1

国内外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世界上最早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是威尼斯共和国,15世纪,地处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共和国,商品审查和商品交换比较发达,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为了维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威尼斯共和国在1474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的“扬水灌溉机械”在1594年获得了专利权,保护期20年。

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同样表明,知识产权制度是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形成的。1978年后我国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空前活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开始走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形成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开始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对应,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计算机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都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2001年我国加入WTO,根据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要求,对我国相关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了修改、完善,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对接,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陆续加入了有关国际组织和公约,保护其他公约成员国的合法权益,加强了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在初级阶段就显示了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保护水平的高起点,并在执法方面也是积极主动、严肃公正的,形成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体系。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互动关系

1科技创新的发展促使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可传播性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就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给予相应的协调和保护。由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产生,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等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知识产权制度得以不断的完善,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

科技创新是始于技术设想、终于商业上成功应用的过程。这一创新过程围绕着技术、工艺、设备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展开,通过参与这一过程的诸项函数的多次重新组合,使某项知识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获得市场化的经济利益。

3科技创新拓宽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将专利保护范围几乎扩展到一切领域。

实施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进科技创新

1知识产权检索、检验制度

专利文献数量巨大、内容广博,据统计,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可以时间约60%,节省40%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因此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制度是贯穿于单位的整个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科研项目构思、立项、实施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检索和检验,以防盲目开发,重复研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项目立项前,可通过专利文献系统,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情报,可以开阔设计人员的视野,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密切跟踪国内外专利动态,保持研究的先进性;项目实施时利用专利文献对技术与经济进行预测,了解把握新技术的分布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制定技术竞争对策和科研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更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享社会给予的丰厚回报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研究和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进行新一轮的创新。

2知识产权激励制度

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 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创新主体;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12-02

0引言

现代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财产的范畴已经由传统的有形物发展到有形物与无形财产并存,甚至无形财产逐步表现出其在社会中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前,对于有形财产的保护主要依靠所有权制度。现在,无形的财产的保护主要依赖于知识产权。对于我国而言,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已经大幅度修改了法律,当然包括知识产权法。那么,在追求国富民强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以促进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个体性。它的复杂性就体现在个体性上,这往往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文化、民族精神等因素有关。例如,在我国,有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大,才能保护权利人利益进而刺激人们的创造激情,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有人主张,我国应降低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因为我国现在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为了更好学习与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而不被认为违法,所以,极力呼吁降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不难看出,如何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适当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的探讨,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话题。

1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综述

关于二者的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国与国之间,一个国家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分歧。但是,不可否认,在科技领域同经济领域一样,发达国家往往在科学技术方面也表现非常优秀,可以称之为科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可以称之为科技追赶型国家;落后国家往往可以称之为科技落后国家。

知识产权纠纷大量发生在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发展型国家之间,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在于科技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还在于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所持理念的差异。一般来说,科技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科技发展,人们普遍形成了对于科技创新成果予以尊重和保护的观念。但是,在科技发展型国家,人们对于科技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持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看法的折中方案就是建设一个与本国发展国情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于是,一个普遍的较高保护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一个折中的模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这如同一个成年人与一个未成年人之间的较量,未成年人在不占优势情况下采取了一些非常规做法,成年人认为这样的竞争不符合游戏规则。国家之间彼此观念的分歧会渗透到一个国家内部人们持有的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理念中,例如,我国对于外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所持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态度就会影响对国内科研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这和有些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国内与国外有别的看法相矛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案例可以说明对于国外与给予国内科研成果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确实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个相互影响愈加强烈。

基于此,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讨论在两个层面展开:1)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问题;2)中国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

2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活生生的案例就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纠纷问题。美国属于科技发达国家,它经常指责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没有尽心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反过来说中国已经采取积极措施并继续采取更多措施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而且还讲到有些美国的指责没有根据。特别是美国有些政客夸大其词攻击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当然,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指责除了具有渲染色彩外,对于问题的解决毫无建设性帮助。对于二者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认识还须回到问题本身。

首先,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不过,有些学者反对说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他们认为任何权利都有地域性。当人类社会没有进入大同世界之前,国家的存在就使得法律具有属地属性,在这个层面上讲,上面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一般来说,知识产权是与传统物权相比较而言具有地域性。例如,美国一项专利的权利人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保护,那么,这个专利权人在中国很难获得中国专利法的保护,即在美国获得专利法保护的专利并不一定会在中国获得保护。

其次,科技发展呈现阶梯型。科技创新活动是人类的智力活动,它往往必须符合人类思维活动规律。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活动是破浪式向前发展,即后浪推前浪阶梯式循序前进。当然,也有偶发因素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大体上讲,没有好的教育体系,优秀人才培养,大量的科研投入以及前人的开拓性工作,很难产生整体性科技不断发展状况。中国作为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有着大量的受教育人才,每年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而且在政策上也强调科技创新立国,加之,积极吸取其他国家文明成果,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不过,积极吸取他国科技文化成果可以通过购买专利或者版权等,也可以通过逆向工程了解技术特征,然后再自己另行研发,还有就是通过不法手段获取技术资料或者产品等,当然,对于处于公共知识范围的科技成果则人人皆可以利用。所以,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不外乎靠自己努力与国外合作。

最后,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科技活动艰难性以及科技成果保护的地域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的纠纷不断上升也就不难理解。WTO下的TRIPS协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在所有成员国家之间达成的对于知识产权最低保护条款。但是,该协议仅仅是在立法层面要求成员国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协议要求最低保护标准,并没有过多触及各个国家的司法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留给各个国家自己解决。一个国家的司法体系必须依靠司法人员来执行法律的规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理念、文化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对司法活动产生影响。在科技追赶型国家中,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模仿阶段转向自主创新阶段,人们的思想也就在这个转型阶段表现出想保护又难以保护的状态。知识产权违法产业链很长,涉及大量的从业人员问题,另外,思想上还多少保留着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要建设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想法,加之,国内智力创新活动处于萌芽时期。上述观念的产生看似非理性,但是却有着阶段性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现实支撑。不过,当一个国家的内部科技发展到了因为这样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而受制约时,那么,依然坚持现有的做法就值得深思。

3中国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

现阶段,中国作为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它不但面临国际间的科技竞争压力,而且,国内的科研活动也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如何鼓励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如何维持公平的科研竞争环境以保证科研活动持久进行都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例如,近些年,音乐制作人持续表现出创作的低迷、原创性作品的日益萎缩、还有汽车工业的创造力缺乏等与音乐市场和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市场有需求但是我们没法满足,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健全的保障创新主体权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有我们缺乏一个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科技创新活动是由有血有肉的自然人来完成,虽然有些科研活动是由组织体来实现,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一个个自然人参与完成,如何激发人们的创造激情是现有制度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得不到维护,他本人不但失去创造动力,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给了那些想投入创新活动的人员一个警示:你的智力创造、时间投入以及物质投资可能打水漂。那么,谁还愿意投身于创新活动?这也就解释了当下我国诸多产业面临的摆脱低级的复制加工模式进入依靠品牌、创意与技术创新的高附加值模式的困难。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反思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对于国家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观念的转变应该先行一步。如果没有制度设计者以及社会大众的观念的转变,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也是举步维艰。目前,尽管社会中存在大量侵犯知识产权人利益的行为难以在司法层面得到立即的解决,但是,社会大众至少要有个是非观念“认为这些行为是非法的,是不道德的。可是,现实的状况令人担忧,到处可见的盗版制品、任意的下载、肆意使用别人的专利技术,假冒他人的商标的情况愈演愈烈。尤为痛心的是消费者以及销售者已经习以为常。社会中弥漫着不尊重他人创新成果的气氛。所以,在根源上解决保护创新主体合法利益的举措势在必行。

总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人类为了激励创新活动而设计新的产权保护模式,它已经经历时间与现实的考验,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我们应该坚决地学会运用此制度为我们创新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

[2]李明德.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8.

[3]冯晓青.当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形势与特点.政法论丛,2007(4).

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 科技传媒;中小企业;有效信息;技术创新;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59-02

1 科技传媒的优势和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科技传媒是科技传播与普及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其功能逐渐多元化和专业化,在科技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1.1信息引领作用

从很多企业成功的案例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时刻关注新技术信息的引领,企业才不会迷失方向和有所作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管理经验与科学技术,因而成就了有技术创新有追求的企业。我们科技传媒采访过的类似的追循信息引领而取得成功的中小企业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下属单位农科110指挥中心,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所拥有的资源: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有第一手的关于农产品走势和气象预测等诸多先机,可以有关农业问题给三农企业创新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建议。

1.2信息传达作用

信息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信息。中小企业只有掌握丰富的行业信息,才能保证企业技术上的不断创新。而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有效信息供给不足,尤其缺乏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从科技传媒的角度来讲,这正是其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发挥长项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为它们实际发展中遇到的科研与生产的连接、技术成果的转化等问题起到咨询和帮助作用,实现信息及时传达,帮助中小企业及时掌握市场最新信息,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既定目标。

1.3信息鉴别作用

目前,基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信息已经发展到了高速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碎片化时代,信息量大,泥沙俱下,这就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无效信息。信息鉴别有三个主要相关因素:服务目标的正确认识及其深刻程度;信息识别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已有的知识和判断、推理能力。科技传媒运用自身始科处在科技研发的前和不断积累月的经验,对信息的真伪性、有用性进行辨认与甄别。并与具体的中小企业相联系,分析信息的有用性,这是实现信息价值的前提。科技传媒要帮助中小企业利用适合自己的有效信息,并施之合适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使之找到产生利益的最佳途径。

1.4信息服务作用

科技传媒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科技传播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广泛宣传和服务于社会和企业是科技传媒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研究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企业,最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从本质上讲,科技传媒提供的信息服务,实际上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实现信息增值的一项活动。对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进行收集、评价、选择、组织、存贮,使之有序化,成为方便利用的形式;对企业和信息的需求进行研究,以便向他们提供有效的信息。

2 中小企业的特点和作用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企业为依托,企业的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科技的发展以创新为抓手。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可以说我国已是“中小企业的王国”。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庞大,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开展技术创新不可小觑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是科技信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角,是科技传播的主要对象之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阵地。

2.1 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角

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由于中小企业有着人员少、机制活的优势,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化经营中,思想束缚少于大企业,其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贴近市场、应变能力强的特点。所以它成为新技术推应用的主角理所当然。

以我们科技传媒出版集团采访过的企业为例,如山西运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听公司负责人介绍,运力公司成立之初,立项的产品是生产糠醛。依托公司所在地丰富的玉米秸杆资源生产,但产品上马后问题出现了,虽然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来源丰富,但原材料处理成本过高,这样使得生产成本也水涨船高,导致了产品的销售价格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公司决策层经过深思熟虑,在作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及时进行产品转型。运力公司决定做有提升价值的硝酸盐系列和铬盐系列产品。从此,运力公司不断研发和运用新技术,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长为国内化工行业硝酸盐、铬盐系列高精尖产品基地。这就是中小企业积极决策调整、灵活应对市场、不断追求新信息和应用新技术的一个实例。

2.2中小企业是科技传播的主要对象

对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除了技术的发明与创造,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往往是是重中之重。作为科技应用与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有其特殊性。由于其自身规模、技术力量和科技投入有限,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加依赖于来自外部的技术指导、资金支持、信息输入等诸多方面的帮助。所以,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尤其需要与外界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指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就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科技传媒的作用就被凸现出来,中小企业成为科技传播的主要对象。而反过来讲,因为中小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和其自身较强的灵活性,中小企业也往往更加重视与外界进行合作,并且在处理与专业技术团体、市场等的关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也能能助力科技传媒的广泛传播。

2.3 中小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阵地

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始终扮演着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力量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因此中小企业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阵地。

以我们科技传媒采访过的企业为例,如山西兆元科能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太原高新区,创建于2009年,拥有员工80多名,厂地面积3 000平方米,是一家集生产、销售、推广、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节能高端贸易公司,专业从事LED半导体高端照明产品,包括路灯、显示屏、楼宇亮化、室内照明;酒店、商场、市政照明、广场景观灯照明、隧道照明等节能工程。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兆元的销售额已经达到几千万,而2013年的销售目标是突破一个亿。从2008年到2013年,仅仅不到6年的时间,一个企业成长得如此迅速,在采访公司负责人时得知,2008年初正是我国推广新能源的初期,经过了解、分析、筛选和向科技专家咨询,决策者认为这是个有效信息,是上绿色节能新产品的大好时机。产品上马后赶上了国家出台节能减排的大好政策,国家高度重视低碳环保的新型能源,不仅对此类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而且大力推广。

3 科技传媒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

所谓科技创新,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以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为基础,在一定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作用下,对于原有科学技术进行改进和发展,产生质变,从而形成科技创新;二是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或相互借鉴,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或逐渐发展新的学科分支甚至新的学科,形成科技创新。概括以上两种模式,可以发现,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基于原有科技信息导入新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科技创新首先需要充分获取有价值科技信息,然后在学习和分析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对原有科学技术加以变化或改进,从而导入新的价值,形成创新。创新后的科技信息再经由科技传播进行共享,并影响进一步的创新,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由此不难看出,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紧密相连。

在这个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进程中,科技传媒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引申来说,科技传播离不开科技传媒这个平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中小企业这块阵地,因此科技传媒与中小企业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关系。具体来说科技传媒,我们集团近十年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传播手段,建立了一套为科技企业服务的“全媒体”运营模式,其中包括纸媒、网络、影视等。在全省聘有各行各业的一流专家约200名,能够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科技传播服务。

4 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两点主要结论:其一,科技传媒对于企业科技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其二,企业是科技传媒发挥作用和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加强科技传媒的桥梁作用,可以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同时有助于向企业输送高精尖人才。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科技传播对于公民、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展的推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正因如此,科技传媒集团要大力提高科技传播能力,直接间接地通过多样化的平台,为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创建高效节能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科技活动; 培养; 体验;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24-002

近年来以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竞赛,推动了高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在高职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发明、创造、创新等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些活动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遵循创新教育的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目的。本文就在辅导高职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

一、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重在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它的任务就是探索未知、未来,而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

创新作为一种思维,怎样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辅导过程中,应把研究引入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尽早地进入研究、发现和创造领域,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可以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训练,使得高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受,而是教师指导下以发现为基础的学习过程。

要让学生在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中,不仅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更能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正是在这种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中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

在辅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时,不仅对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予以鼓励,而且要让每个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从中得到一种满足和能力的证实,进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并能够主动去思考、探索新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层次,从学会变为会学。

二、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离不开学生们不断地涌现新的想法,新的观点,新的思潮,而这些就是创新的基石。

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否定旧理论和提出新观点的过程,而学生的年轻就注定他会有一个开放、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大脑,为他们取得成功提供条件。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我在辅导教学的实践中采取如下几方面来培养和实施。

⑴寻找创新思维的起点。就是寻找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突破口的诸多信息,这些信息会引起学生思考,会推动思考不断深入。辅导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与寻找思维起始点,学生的学习便易获得成功。因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寻找思维起始点的快慢差异上。

⑵适度建立思维接力点。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会筛选、整理、剖析,抓不住有用的信息,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又由于学习研究过程中不会适时设立思维接力点,会造成一知半解,随意凑合,应付了事的情况,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针对学生的上述思维特点,在辅导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在思维之间适度建立接力点,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抓住关键,把握重点。要循序渐进,不断加大思维难度,当问题抽象,学生具体经验少时;当问题涉及面广,学生知识能力存在缺陷时;当问题内部结构复杂,学生综合能力差时,需要增设思维接力点。

⑶增强思维的点面扩展以及之间的联系。对已建立的各思维接力点之间需要连接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联系方法是点与点、面与面之间以及点面扩展的网络化。围绕在同类中寻找不同点,从失败中寻找希望点,将每一个思维接力点都纳入有效的思维控制范围内,形成有序的思维网络,使各接力点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

⑷变换思维的审视角度。在原有的思维方法不能求得问题的解决时,应及时变换思维审视角度。变常规思维为突变思维,直线思维为平面思维,收敛思维为发散思维,一般思维为极端思维,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总之,正面突破不了就来侧面或者后面进行突破。

⑸设计一些开放性课题。新颖的问题往往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找寻诸多的适当答案,使得学生找出以前没想到也不敢想的各种奇妙的好方法,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实践与探究。

3.辅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应注重学生的创新体验。体验,也叫体会。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联合国倡导的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能够记住,做过的方能明白。所以体验到的东西才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体验也被视为以人为本的创新模式的核心。

创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主体性和互动性。仅仅通过阅读教材陈述性知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而创新的体验就是让学生自己来感知世界,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必要和可能。

在学生参加的创新竞赛活动中,几乎每件作品都是合作的产物,很多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已经超越了单纯参加比赛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得到创造的体验。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付困难和危机中增强了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质所在。

4.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应重视与实验教学结合

实验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教师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时,应尤其注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在实验中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并且提出一些激发思考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论点相矛盾的观点的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要让每个做实验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他们各自对某种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小组交流,辩论,分工与合作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实验者要学会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期间,定期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制作方便工具、日常生活器件等。真正做到“in life,by life,on life”。

5.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误区和影响因素

目前有相当部分学校在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时,存在认识误区,会影响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和深入。

对研究课题求专求深,盲目追求教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学生的创新本质不是靠知识传递的,而是本来存在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要把他们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其实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用恰当的方法把它引导出来。但是,目前许多人在思想认识上都对创新存在神秘感,认为创新是少数人的专利,因而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对少数学生进行的,成为了学校应赛活动和功利。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连续性活动。创新潜力的挖掘和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持续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是很难造就一个人创新素质的。所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需要长期坚持,确保其连续性。

离开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已有的知识去充斥学生的头脑,忽视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承受者。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使人的创新能力长大后逐渐消失。这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弊端。

对于培养创新素质而言,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和辅导教师只看重结果,看重比赛得奖,而轻视学生的探索过程,完全忽略了科技创新活动的育人功能。

总之,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东西。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更多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通过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倡导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创新之风,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学生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不仅在掌握与人沟通技巧、培养合作精神等方面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探索和创造的精神。也使得创新思维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迎春.创新教育与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析[M]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1).

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交通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58-02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一个国家具有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的体现,在举国上下强调创新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它的宗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不难看出“创新”在交通科技大赛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在取得优秀比赛成绩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不怕吃苦,敢于创新的学生,从中我们也收获了一定的经验。

一、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简介和我校参赛情况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NACTranS)是国内第一个由诸多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拥有优势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全国性、学术型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大赛专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物流等专业,同时涵盖了土木工程(道路与铁建方向)、管理学(交通运输相关)等多个学科领域。从首届比赛开始,以后每一届比赛的规模都超出上一届。2014年5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的第九届比赛中,共有109所高校252件作品报名参赛,经过专家评审,有54所学校的80件作品进入决赛。南通大学交通学院成立于2011年,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分别参加了在北京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大赛。两届大赛学院都在内部初赛的基础上遴选出3件作品提交大会。在首次参加的第八届大赛中,《基于车路协同的安全自动车辆驾驶系统》的参赛作品获二等奖;在第九届大赛中,《基于GPRS和GPS的船舶安全行驶预警与决策模拟系统》的参赛作品获三等奖。

二、依托交通科技大赛搭建交通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平台

1.创新能力的孕育载体与竞争性学习平台。交通科技大赛是多学科立体交叉的复合型赛事,学生们围绕每年大赛所制定的主题,找好切入点,精心选择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课题。这些课题的选取,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提供了学生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机会。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制作,要求学生广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们将所学的内容加以理解,相互联系,实践验证。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资源,开展学习、交流、协作,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为了取得理想地成绩,必须要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勇于创新。所以说,交通科技大赛这一平台,提供了创新能力的孕育载体与竞争性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交通科技大赛的覆盖面广泛。从我院开展交通科技大赛的实际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兴趣非常高,他们都认为这是交通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世界杯”,代表了最高水平和荣誉。来自交通类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队与相关专业老师联系,营造出良好的学术、学习氛围。在参加近两年比赛选拔时,来自交通三个不同专业近百名学生参加,可见竞赛的覆盖面之广,也为选拔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基于交通科技大赛促进交通专业学生创新培养

1.交通科技大赛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从目前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缺陷急需解决。首先是理论知识体系跟不上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其次,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环节,从而学生的工程能力较弱;最后,填鸭式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差。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他们更希望老师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增加直观性的教学演示或该理论直接用于社会生产实际的范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的理论学习更生动,而且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掌握理论。而交通科技大赛的作品制作过程恰恰能够围绕相关课程展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有效的对传统教育缺陷进行弥补。

2.交通科技大赛提升交通专业学生多方面的能力。①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在交通科技大赛中,组委会仅给定比赛的相关主题,而创新性的“新”课题选取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且有较大灵活性供交通类不同专业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学生们需要从无到有,将想法变为现实。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们始终都会处于探索、刻意求新及力求完美的精神状态下去迎接每一个挑战,解决每一个问题,从而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运用更为灵活。此外,设计出的作品还要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考虑,这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②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将平时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提炼升华,通过不断的观察、想象、实操、总结来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从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③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全国交通科技大赛是一个团队合作项目,需要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完成竞赛工作,在作品准备和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取经,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另外,团队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课题任务,最终达到1+1>2的效果。④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在准备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当这些“瓶颈”阻挡了前进脚步时,他往往承受着方案被淘汰、作品被否定的压力。入围决赛后,学生都是在国内相关领域内顶尖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其他院校的师生前进行作品汇报及问题答辩。这些都需要参赛学生调整自己、积极适应、灵活应对。

四、面向交通科技大赛的创新活动组织实施办法

1.基础培训对创新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创新能力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我们利用课余、周末、假期等时间段,在赛前准备的过程中,将基础知识的培训作为重点内容开展。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提高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则不能一味求“高”求“深”,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上。

2.合理的专业搭配促进团队协调能力。交通科技大赛的整个过程,团队的组织协调很重要。整个参赛作品的完成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浩大工程,它需要交通类不同专业学生发挥各自特长。为此我们将现有三个专业的学生分好组,利用他们不同的专业知识、设计水平和思维方式团结协作,以取得最佳设计效果。实践证明,合理的专业搭配,对竞赛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交通科技大赛的主角是学生,指导老师是“导演”,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咨询。我们在大赛的准备中,都是让学生主动提出思路和实施办法,由学生负责软硬件的调试,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创新创造,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我们参加的两次交通科技大赛都有实物模型:小车、交通指挥机器人和轮船,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每一个模块、每一个传感器、每一根线都是在学生反复测试、论证的基础上完成的。在遇到问题时,首先也是由学生通过讨论、验证,最终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比如说第八届大赛的参赛作品《基于车路协同的安全自动车辆驾驶系统》,在这个实验项目的进行中,模拟公交车与小轿车在一条路径上行驶的时候,无法按照设想的“公交优先”这一原则顺利同行。甚至出现两车相撞的情景。最初学生们认为设置的路下检测装置出了问题,经过更换装置和不断的测试才发现原来是检测算法没有做到系统完善。

4.梯队式培养形成持续性创新环境。交通科技大赛作品在设计思路、创新点、软硬件设计及实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工作量很大,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参赛学生一般以高年级为主。但是高年级学生的流动性很强,他们往往会因为实习、就业、考研等原因不得不离开创新队伍,这样会对整个队伍的延续性带来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学生创新社团开展一些宣讲、作品展示等活动,培养低年级学生对交通科技大赛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为他们开设基础知识的讲座以及必备能力的训练,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为高年级的学生“打下手”。二是“大手拉小手”,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当助教,排课表,利用空余时间指导新队员,把自己参赛的经验与教训和新队员分享,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空间,少走弯路。通过这两种方法,增强了我院参赛的队伍的后备力量。

五、总结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从多维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对于我校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来说,交通科技大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17).

[2]张诗波,骆勇.从交通科技大赛看我校交通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

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教育;课程综合化;课程体系

一、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早期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发散思维和实践两方面训练

近一段时间以来,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即是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所谓“创新性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基本特征是:对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很快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能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观念的高度流畅性和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由思维科学的研究可知,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复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思维品质。

复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各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是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并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

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试图通过对同一问题沿着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它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它包括: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夸张思维和脑风暴。由此可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对事物触类旁通、随机应变,而不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对事物的反应迅速;对事物有不同寻常的见解。正如美国创新思维学家迪泊诺所言:“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求正确,而是求有效”。即发散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直觉思维,它不依据确切的逻辑推理,而与人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并与掌握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知,创新思维不等于复合思维,也不等于发散思维,而是复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者辨证统一的结合体。前者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后者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两者相辅相成,交互发展,有机结合而构成了个体的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前者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后者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动机。

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当然之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绝大多数学生升入大学后一方面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幻想;另一方面面对突如而来的大量课余时间又不知道如何支配,以至于对大学生活感到无所侍从,更有甚者开始沉迷于小说、网络等不能自拔。因此对新入学大学生进行早期的指导教育显的致关重要。此阶段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学院应通过各种教育形式,组织各种形式竞赛等,一方面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对知识再次发现;一方面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就是对现有知识和相互渗透的学科知识以及新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再者是培养学生准备创造事物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实践性,通过实践可以将想象转化为“产品”,从而检验创造性想象的正确性。同时,从培养实践能力的视角,又可以发现它对创新思维、创新想象以及创造力的激发训练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现阶段的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系统性的可迁移的知识”,而且还要使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和实践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制定完善的独立学院科技创新体系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办学机制,各种相关制度尚未完善,特别是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相关制度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而导致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议独立学院应根据学院的规模、专业设置情况等,每学年定期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健全各种竞赛的奖励制度。有实验室的学院还应该平时将学院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严格管理制度,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学院应该成立专门的题目审批小组,严格审批各种创新基金的申请,组织专业教师对申请题目进行审核,答辩,并定期对申请的题目进行检查,监督课题进行的进度,对不符和要求的题目进行淘汰,严格杜绝有名无实,浪费基金的现象发生。课题结束后对本学年的工作加以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反过来再对科技创新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逐年建立健全完善的独立学院科技创新体系。

我院根据自己学院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科技创新管理条理:首先学院设立科技创新项目评审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审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书,组织项目筛选、培训和答辩,同时还要负责对科技项目基金的管理。其次,确定申请立项与审批程序。所申请项目必须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在技术上具有独创性先进性的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新发明或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等。评审小组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对学生申请项目公开组织答辩和筛选。最后就是对审批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器件和资金管理制度。本条理至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知识面,健全知识结构,进行通才教育

课程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教育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的优化,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国外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加强基础理论课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课程改革的理念理应与国际接轨,即要以人为本,进行通才教育,避免纯科学主义和专门职业化的教育。在课程体系的组织时,既要克服我国高校过去专业知识的职业化的倾向,又要避免高深学问的专门化带来的唯理性和无懈可击等单纯强调逻辑思维的作用的影响。适当加强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形象和直觉思维方面得到训练,弥补我国高校理工科教育中始终存在的偏重于原理学习、演绎的收敛性思维训练的缺陷。

现代科技发展对人才模式的需求,基本可以归纳为:基础理论研究型、科技开发型和工程技术应用型。根据我校的“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培养全面素质,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我院课程优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后效性,强化工科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和实践性,同时注意结合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加速更新课程,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完善选修课学分制度,激励学生涉猎课外知识,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性人才。

在实施过程中,借学制改革调整之机,根据我院课程体系原本较注重理科基础知识教育的特点,将重点放在内容更新和课程综合化以及加强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综合化,它是实施通才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实施创新教育改变教育观念的基础,即高等教育的课程应是一个内容广泛并融成一体的基础知识体系,是以“导向性”观点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教学,是以理、智能力训练为取向的普通教育。

四、建立完善的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作为独立学院,我院首先是建立了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科技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占地面积14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80余万元,可同时容纳50人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设计;实验室设备先进,配备了高性能的测试仪器及开发仪器,极大的满足学生创新设计的需要;实验室全年对选定学生免费开放。

其次,我院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保证大面积成才,强化优秀生的培养,促进拔尖生脱影而出的分层次培养方式。二是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影而出的良好环境,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对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协作精神和综合设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三是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参赛选手。

再次,设立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电子电工技术的发展,以实践教学为主,分层次设置,分阶段进行,通过一系列知识模块的综合运用达到培养电子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具体阶段分为:电子技术实践技能的训练;电子测量原理及应用的训练;电子设计应用软件的训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训练;在系统可编程技术的训练;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训练。

最后,建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人才选拔及培养机制。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人才选拔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提前对学生做一定的宣传与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竞赛的意识,端正对获奖的认识,鼓励学生参赛。受条件限制时还可以利用学生自己的条件,如微机、场地等。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上的资源,尽可能的使用新器件,新软件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积极扩大知识面。我院有专门负责竞赛教师对报名参赛学生进行测试选拔,利用暑假时间对选中的学生集中培训,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器件选择,焊接电路,到测量调试,由简单电路到复杂电路,循序渐进。实验室每天对学生自由开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自从我院创新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申请项目参加2006年5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计划大赛获校级二等奖;我院与05、06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分别获山东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成功参与奖一项,这在其他独立院校来说都是很少有的。

总之,现阶段的独立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就是应在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综合和优化,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为创建一流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J]. 中国教育学刊,2000,(1).

[2]郑金洲. 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 中国教育学刊,2000,(1).

[3]王伟廉. 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 上海高教研究,1997,(4).

[4]岳晓东. 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教育研究,1999,(10).

[5]张志勇. 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 教育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