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平面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1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设计要点;应用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不再简单局限在居住环境上,对建筑的抗震强度也给予了较多关注。要做好建筑抗震设计,使其趋于科学合理,需要在建筑设计基础环节加以规范,使建筑设计技术规范符合建筑抗震标准。本文从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的关联入手,阐述建筑抗震设计中关于建筑设计的几个要点,希望为相关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之间的关联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参照和基本框架,需要在施工开始前完成。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综合考虑了建筑地质特征、建筑气候环境等众要素,是后续施工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

建筑物要达到最优化的抗震效果,离不开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的密切配合,因为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次成形的特点,在设计完毕后往往无法加以大面积的修改,因此,要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就要在建筑平面结构设计、建筑空间布局设计、建筑构件安排、建筑材料运用等多方面加以统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物抗震性。

二、建筑设计环节抗震设计的重要部位及技术要点

(一)建筑顶部部位

现阶段在建筑实践中,多数建筑都存在顶部过高过重的问题,使得建筑物顶部压力较大,相应地,建筑物的墙体也受到顶部压力影响而形成了较大压力,一定程度上使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及牢固性有所减弱[1]。因此,作为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部位,在建筑设计中要使建筑物顶部与建筑物整体的重心保持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此外,在建筑顶部材料使用上,也要加以充分考虑,优选刚度均匀,重量较轻的材料类型,从而使建筑物抗震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建筑连接点及其构件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普遍关注建筑质量水平,建筑施工与前期相比,在施工规范上更加细化。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工作,在建筑设计中就要对建筑连接点及建筑构件部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现阶段建筑工程实践来看,在建筑物外部设计上通常采用大理石及瓷砖等新材料类型,在建筑物室内设计中主要运用吊顶技术及人工造影技术。因此,在建筑施工中要确保施工材料质量水平,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效果。此外,还要对建筑连接点及构件的牢固性加以实时监管,避免地震引发建筑构件坠落而造成伤亡。

(三)建筑设计限值

结合建筑震害经验教训,我国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建筑设计阶段需考虑的抗震要求限值做出了相关规定:首先,建筑总体高度和建筑层数。在这项内容中,参考建筑结构类型、地震烈度及建筑砌体厚度等对建筑高度和层数进行了限值。对这项规定需严格遵守,以免造成建筑物结构形式的改变。其次,建筑抗震横墙及墙体尺寸。结合建筑楼盖类型、结构形式、地震烈度确定出建筑横墙间距;参考地震烈度,确定出建筑承重窗间墙应具备的最小宽度,承重外墙、非承重外墙、内墙阳角到建筑物门窗洞边最小距离。这些限值要求,都需在建筑设计中遵守执行。

三、建筑设计各方面在抗震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建筑形体设计环节

建筑形体设计涵盖了建筑平面、立面及建筑空间体型设计等方面。在建筑物形体设计中,设计人员要考虑各类建筑外形具备的特点,结合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科学设计建筑物形体类型[2]。结合我国近年发生的大型地震,如汶川地震,可以发现,建筑平面复杂而不对称、局部连续性差或凹凸不规则的,遭受的破坏要更大。相应地,平面规范而又简单的建筑物遭受的破坏程度就小很多。

因此,在建筑形体设计上,要尽量保持建筑平面、立面及建筑空间的规则、简洁;多选择圆形、方形、扇形及矩形等防震效果明显的建筑形体类型,少设计内凹及外凸建筑形体类型,在建筑平面凹进尺寸上,要小于其投影方向整体尺寸的30%;建筑物楼板不要做过多开洞设计,楼板开洞在面积大小上要小于建筑整体楼面面积的30%,并尽量避免楼板错层。建筑物竖向不要做过多的不对称侧翼及长度较长的悬挑。在建筑物形体总体布置上,要使建筑物结构刚度及质量均匀分布,以减少因为建筑形体平面或竖向不规则,导致建筑物结构刚度与质量不相对称,进而引起的扭转反应。

(二)建筑平面设计环节

建筑平面设计反映了建筑物的功能及要求,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对建筑物内墙布置、柱子间距、房间数量及其布置、内部空间大小、楼梯通道及电梯井等设备的位置及布置等,需要在建筑平面图中加以一一明确标注。此外,受建筑物功能要求差异制约,建筑物各楼层间在平面布置上也要有所差异。

在建筑平面设计中,较易出现的不利于抗震效果发挥的设计类型有以下几方面:一,建筑平面中的内隔墙、填充墙等墙体、具备刚度及强度的建筑物非承重墙体与建筑物柱子布置不相对称,致使建筑物抗震效果不佳;二,将具备较大刚度的电梯井布置在建筑物平面的测角位置,由于其抗侧力刚度较大,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吸引地震作用力,导致靠近电梯部位的建筑物损毁严重;三,建筑物平面布置上,墙体布置偏重一侧,导致建筑物平面质量偏心,刚度不均,从而使建筑物结构受力不均匀,引起扭转反应,对墙面构成破坏;四,建筑物平面内隔墙设计中出现中断或不对齐现象,致使地震力无法及时传递,引起刚度突变,最后导致建筑结构遭破坏。

基于以上问题,在建筑物平面设计上要使建筑结构的刚度及质量对称并均匀分布,避免扭转反应的发生,并合理布置建筑平面结构的抗侧力构件,将抗震要求充分融入建筑物功能中。

(三)建筑空间设计环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矛盾日益凸显,高层建筑数量增多,高度增加,如在建筑空间设计上不够科学合理,无疑会极大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3]。建筑空间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楼层(高度)结构的刚度及质量设计上。

在建筑空间设计环节,存在的一些设计问题,不利于其抗震效果的发挥,下面简要分析:一,受建筑物功能要求限制,在空间设计上常在地下设置商场,采用大空间及大柱距的设计标准,而在建筑物地面以上部门常设计成公寓及写字楼等,采用低层设柱,墙面为主的设计标准。这种设计方法容易导致建筑物刚度及质量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出现不协调,不均匀的情况,如建筑物楼层间刚度及质量数值差距过大,则会引起突变反应,不利于建筑物有效抗震;二,建筑空间设计中,受建筑物功能制约,极易出现楼层间墙体、柱子不对齐、墙体中断不连续、墙体数量上下不一、剪力墙数量过少或不对称、剪力墙无法通到建筑底层等现象,在地震发生时极易引起建筑倒塌危害。

针对这些问题,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一方面要使建筑结构刚度及质量均匀分布,另一方面在剪力墙的布置上一是要使其竖向贯穿整个建筑物,二是要数量充足并均匀布置,避免地震发生时引起扭转反应。

结语:

总之,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建筑设计的优化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好建筑抗震设计,要在重视建筑设计重要性的基础上,在建筑设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考虑,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小云.浅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4,(13):377+379.

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2

(1)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危害

由于建筑地基土本身所具有的压缩性,造成了建筑地基在自重应力以及附加应力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沉降。通常情况下来讲,建筑地基沉降现象不会对建筑物本身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预留沉降标高的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地基沉降问题做出有效的解决。但是由于建筑地基工程土层厚度变化问题以及建筑荷载差异问题和基础类型差异,会容易使建筑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现象,最终造成建筑物自身倾斜,并引起建筑上部结构应力作用增加,或者是建筑物底层标高逐渐减小,建筑物总高度也随之相应减小,在积蓄到一定量之后,严重威胁到整个建筑的安全使用。

(2)建筑地基沉降量的确定

在长期的荷载作用下,建筑地基的沉降量基础主要经历了初始沉降、固结沉降以及次固结沉降三个阶段,最终相加在一起形成了建筑地基沉降量。其中初始沉降量主要是指由于饱和软土中的孔隙水没有及时排出而发生的沉降,该时期地基土体只发生了形变而并没有发生体变。而固结阶段的沉降是随着荷载作用的逐渐推移,在外部荷载不变的情况下,建筑地基中的孔隙水不断排除过程中发生的沉降。

二建筑地基工程不均匀沉降的预防

(1)前期地质勘查及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前期的地质勘查工作是其建筑地基工程开展的重要科学依据之一,首先应保证的建筑地基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便于在该依据下进行建筑地基工程施工的人员素质培养及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2)提升设计的多样性

在进行建筑地基工程设计时,应注重设计方案的的多样性特征,从而保持地基基础和建筑整体之间的刚度联系。在进行建筑平面形状的选择时,尽量做到规划方案的整齐性,避免出现较为复杂的形状或者是过多的转角,当存在着建筑物长度过大的情况时,应考虑在适当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沉降缝,如果建筑设计形状较为复杂,该位置可以选取在建物设计的转折处。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建筑地基土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应将临近建筑也同样纳入考虑范畴之内,避免其可能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纵横墙合理布置的范式,对存在的不均匀变形现象进行有效的调解,比如建筑在为砖石承重结构时,可以在保持其尽量贯通的情况下确保横隔墙的间距适中,从而有效预防裂缝问题的出现,在整体上提升建筑物的性能。

三建筑地基沉降缝的设计原理及控制措施

1建筑地基沉降设计的原理

相关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三相系土在压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空隙以气压缩量变化相对较小,科技直接忽略不计,但是其在外荷作用下,会产生相应的土粒间连接结构变化,在相对移动作用下会发生重新排列,从而使土体空隙中的水分和气体被排出,在此压缩过程中土体体会随着外荷作用逐渐较小,最终产生固结。在这种土的压缩作用下产生的基础沉降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认为是固结沉降,其主要是对于粘性土质而言的。

2建筑地基沉降设计的计算方法

当前建筑地基工程中采用的沉降设计计算方法主要为分层总和法,按照其所选取的压缩曲线坐标的不同,其又可以划分为e∶P曲线法和e∶lo曲线法。一般情况下的建筑地基工程沉降设计中,不仅需要对建筑物基础沉降量及沉降缝进行科学的预估,还与要在此基础上对沉降时间以及沉降量与工程施工进度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预估,并通过二维、三维固结理论解决其过程中存在的宿管排水法加固地基问题。

3建筑地基工程沉降缝的控制措施

(1)建筑平面设计措施

在对建筑地基工程沉降缝进行控制时,首先应从建筑设计入手。对于建筑平面的设计,应在力求简单的原则基础上,确保建筑物之间的高差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其建筑基底应力之间的均匀、圈梁更容易拉通。如此一来,在整体高度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即使发生的沉降作用稍大,也不会对建筑地基产生较为严重的破坏作用。进行沉降缝设置主要是运用沉降缝将建筑物从屋面到基础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沉降单元,从而使建筑物平面简单化,最终达到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目的。所以,对于建筑地基沉降缝的设置位置选择上,可以考虑将其放置在建筑物平面转折处、层高落差处或者是分期建筑的交界处,并确保沉降缝有足够的宽度,使其能发挥出应用的效应。在沿高层建筑或者是裙楼交接出设置沉降缝时,应注意将其基础断开从而使主楼各裙楼之间能够形成互不影响的个体单元,并通过标高设置的方式对主楼单元和裙楼单元各自沉降量进行控制,保持其沉降作用过后的一致性。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措施

首先应在对变形值进行准确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工作,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建筑地基最终沉降量以及偏心距离的计算,建筑地基沉降量应保持在15mm范围以内,偏心距保持在15‰。其次对于并不能满足建筑自身沉降要求的建筑地基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比如预制钢筋混凝土短桩或者深层搅拌桩的形式对其建筑地基进行处理。第三,在进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时,应始终以加强地基基础刚度和强度和根本目的,根据建筑地基自身软弱程度以及上部结构情况,运用条形基础或者是筏形基础等基础形式,减少基础产生的扭曲变形作用。

四结语

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3

【关键词】:工程造价 控制 工程项目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而企业提高收益的最主要的途径理所当然就是要降低工程成本。而要降低工程成本,控制工程造价则是关键。

一、工程造价在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造价人员与设计人员不能紧密相结合,缺乏必要的工作协调,造价人员只管拿图纸算量组价,计算工程造价,反过来,又不与设计人员互通造价控制意见。

2.政府对设计的审查不全面,缺乏监督机制。

3.设计招投标不彻底,设计人员控制造价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

4.勘察、设计、施工各主要环节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在质量、安全、进度和现场管理以及衔接部位缺乏统一调度和协调。

5.现行的设计费与工程成本无关,只取决于工程造价的高低或建筑面积的大小,没有考虑造价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的因素。

二、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1.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正常生产营运年份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或者使用效益,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决定着工程造价合理与否,其制约因素有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

2.建设地区

选择得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建设质量的好坏,还影响到项目建成后运营状况。建设地点的选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经济的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正确选择建设地点有利于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有利于项目建成后正常生产运行,有利于建设项目投资水平和造价控制。

3.技术方案

不仅影响项目的建设投资水平和造价,也影响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因此必须认真选择和确定。

4.设备方案

主要设备的选择应与确定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相适应,应力求经济合理,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要注意进口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

三、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1.工业项目

总平面设计,总平面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有占地面积,功能分区和运输方式的选择。占地面积的大小一方面影响征地费用的高低,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管线布置成本及项目建成运营的运输成本。

合理的功能分区既可以使建筑物的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又可以使总平面布置紧凑、安全,避免大挖大填,减少石方量和节约用地,降低工程造价,不同的运输方式其运输效率及成本不同,从降低工程造价的角度来看,应尽可能这样无轨运输,可以减少占地,节约投资。

2.工作设计

是工程设计的核心,是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的特点、生产性质和功能来确定。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和设备造型。在工业建筑中,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占有很大的比例,设备的造型不仅影响工程造价,而且对生产方法及产品质量也有决定作用。

3.建筑设计部分

要在考虑施工过程的合理组织和施工条件的基础上,决定工程的立体平面设计和结构方案的工作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平面形状、流通空间、层高、建筑物层数、柱网布置、建筑物的体积与面积和建筑结构。

4.住宅建筑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建筑物平面形状和周长系数、层高和净高、单元组成、户型和住户面积建筑结构等。

四、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1.在项目决策阶段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控制效率

在项目决策阶段不但要编制项目的投资估算,而且还要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出最佳方案。在初步设计阶段,继续深化设计方案,要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使项目决策阶段选出最佳方案得到落实和贯彻,施工设计编制设计预算,通过设计预算可以了解工程造价分配的合理性。通过对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预算的分析,可以将投资比例比较大的部分作为投资控制的重点,提高投资控制效率。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前提。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正确,意味着对项目建设作出科学的决断,优先出最佳投资行为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并且在实施最优投资方案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2.使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作更加主动,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也是全过程管理,项目决策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是设定项目投资的一个期望值。项目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是实现投资期望方案的具体表现:项目施工建设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是实现设计项目投资期望值的具体操作。

3.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都是由设计人员牵头完成,很容易造成他们在这期间更注重项目规模,技术先进,建设标准高等,而忽视了经济因素。投资决策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依次分为若干工作阶段,不同阶段决策的深度不同,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也不同,只有提高可行性研究的深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保证投资估算充足,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造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投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

4.工程造价高低,投资多少也影响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工作内容及成果,投资估算是进行投资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决定项目是否可行及主管部门进行审批的参考依据。在决策和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效果最显著,项目决策和设计对投资造价的影响度较大,项目建议书投资估算精度要求控制在30%以内,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精度要求控制在20%以内,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精度要求控制在10%以内,初步设计概算精度一般要求控制在8%。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要求我们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并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机制和奖惩措施,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要有效地控制造价,必须更新观念,将造价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项目的前期阶段上来,尤其设计阶段这个关键,未雨绸缪,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4

关键词:建筑;平面组合;设计要点

1、建筑物使用功能分区要明确

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不同,分区要求也不同。在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一般会借助功能分析图明确使用功能分区。例如,一栋普通的大学教学楼中,往往需要同时组织安排普通教室,不同规格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和卫生间等不同功能的空间。按照一般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它们划分为教学区、办公区和辅助用房三大部分。在教学区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普通教室、有特殊功能的教室甚至是实验室。有特殊功能的教室按照具体项目要求,可以是会产生较大音响的音体教室,有特殊采光要求的美术教室,可以容纳不同专业和班级同时上课的阶梯教室,或是需要特殊设备的多媒体教室、微机房等。这样,就有必要根据诸如减少干扰、利用朝向、集中使用设备及管线等原则再做明细的归类分区。

在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分区时,经常会受到各种技术因素的制约,除了采光、管线布置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建筑结构传力系统的布置。例如,在对教学楼的设计中,经常可以看到将一组不同教学内容的实验室上下对齐,与普通教室分开布置,而不是集中设置在某一层。这主要是因为单个教学实验室的面积要大于普通教室,把它们集中在某一层布置,布置与其上下的普通教室要取得结构布置上的一致性,往往需要作特殊处理。因此,功能分区并非是简单的使用功能归类,还应兼顾其他的可能性。

合理的功能分区是将建筑物诸多部分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分类,根据它们的密切程度进行划分,使之分区明确,方便联系。具体设计时,可根据不同的特征,从主次、内外和联系与分离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主次关系:一般是将主要使用房间布置在朝向较好的位置,靠近主要出入口,并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次要房间可布置在条件较差的位置。内外关系:一般是将对外联系密切的房间布置在交通枢纽附近,位置明显便于直接对外。联系与分隔:在分析功能关系时,常根据房间的使用性质进行功能分区,使其既分隔而互不干扰且又有适当联系。

2、建筑物流线的组织要合理

在建筑设计中,流线组织主要是指对于人流和物流的合理组织,其主要原则是保证使用的安全和方便。人流和物流进入建筑物,首先始于建筑物的入口部分,因此建筑物的主要入口门厅和各个次要入口布置应考虑人流和物流的主要来源或有利于它们之间的分流。

例如,某学校的图书馆位于校园的东部,其西侧及北侧均是教学楼,其南侧是行政办公楼。考虑师生使用图书馆的人流来源方向,图书馆的主要进口应设在其西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出入。但为了不使书库日常进出书籍会有车辆货运行为堵塞人流出入口,可以将书库设在图书馆的东北侧,另在相关位置设图书的专用出入口。这样既避免了人流和物流的交叉,又为书库安排了一个避免过量光照的环境,还为在内部布置一个方便联系读者又易于连通书库的借阅台提供了良好基础。

在建筑物内部,各使用部分的分布应尽可能使使用频率较高的房间靠近主要入口或交通核布置。另外,建筑物平面流线组织要明确,即是要各种流线简捷、通畅、不迂回逆行,尽量避免相互交叉。房间的使用顺序和它们的联系与分隔要求,主要通过房间位置的安排及组织一定方式的交通路线来实现。通常联系主要出入口的主要房间的是主要交通路线,人流较少的部分可用次要交通路线。

3、建筑物平面组合与结构布置方式

其一,墙承重结构方式。(根据承重墙所在的位置,划分为纵墙承重和横墙承重两种方案。纵墙承重方案的特点是楼板支承于梁上,梁把荷载传递给纵墙。横墙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房屋刚度和整体性的要求。其优点是房屋的开间相对大一些,使用灵活。横墙承重方案的主要特点是楼板直接支承在横墙上,横墙是主要承重墙。其优点是房屋的横向刚度大,整体性好,但是平面使用灵活性差。)

其二,框架结构方式。走廊式和套间式的平台组合,当房间面积较大、层高较高、荷载较重,或建筑层数较多时、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框架结构。其特点是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与围护作用,这样房间布置灵活,门窗开置的大小、形状都较自由,但钢筋及水泥用量较大,造价相对较高。

其三,空间结构方式。在大厅式平台组合中,面积的体量都很大的厅室,其覆盖和围护问题是结构布置的关键,如剧院的观众厅、体育馆的比赛大厅。由于空间结构支承系统是以各向受力,可以较为充分地发挥材料的性能,因而结构自重小是覆盖大型空间的理想结构形式,可分为桁架、薄壳、网架、悬索、拱等。

4、建筑物的平台组合方式

走廊式组合。走廊式组合形式分为内廊式和外廊式,房间的相互联系和房屋的内外联系主要通过走廊,这种组合能使各个房间不被穿越,较好地满足了单独使用的要求。用走廊连接使用房间,使用房间与交通部分明确分开,各房间相对独立,各有直接的采光和通风。常见的建筑有教学楼、办公楼、医院、旅馆、宿舍等。

套间式组合。这是房间与房间通过一定序列直接穿通的组合方式,既减少了走道,节约了交通面积,平面布局也比较紧凑,房间联系也方便,但各房间使用不灵活,相互干扰较大。这种套间式组合的特点是房间之间的联系最为简捷,通过房间的交通面积和房间的使用面积结合起来,使房间的使用顺序和连结性增强,使用房间无需单独分隔的情形下形成的组合方式。常见的建筑有展览馆、车站、住宅等。

大厅式组合。这种组合是在人流集中,厅内具有较大活动特点并需要较大空间形成的组合方式。围绕这个大厅为中心在其周围布置其它辅助房间,大厅使用人数多,面积大,层高大,与其它辅助房间尺寸相差悬殊。常见的建筑有火车站、剧院、会场、体育馆等。

混合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混合使用以上三种方法,往往根据需要在建筑物的某一个局部采用一种组合方式,而在整体上以另一种组合方式为主,例如托幼建筑、住宅等。

5、结语

建筑物主要分为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建筑物的各个使用部分,需要通过交通联系部分来加以连通。但究竟该如何将这些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取得较好的设计效果是建筑平面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筑物的平面组合方式不只是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的有序排列,组合后的建筑平面还涉及到通风、采光等诸多问题。这都需要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黄忠洲:《建筑平面组合设计方法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1(12)

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5

(1)地基特性。建筑工程地基是承载整个建筑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基强度直接决定了建筑基础结构的形成,如果地基基础结构遭到破坏,势必会对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及使用寿命造成一定的影响,地基失稳以及地基不均匀沉降等现象会直接造成建筑墙体裂缝或者是倾斜,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建筑上层结构的损坏甚至是倒塌。建筑地基的变形主要是由其地基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所决定的,与其负荷大小和地质水文条件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建筑地基土体压缩变形过程中,随着地基土空隙的逐渐减小,其所含的水分和空气在不断的排挤过程中,相对密实程度以及承载力会随之增大。

(2)沉降缝的基本形状及成因。由于建筑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所产生的裂缝主要有竖向裂缝、斜向裂缝以及横向裂缝三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斜向裂缝,主要由于在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作用下,其砌体的内力分布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附加应力作用下,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进一步减小,因此产生升了拉力作用下的裂缝。在该作用下产生的裂缝与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有着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沉降缝的最高点是地基基础沉降量相对较大的地方,最低点则为沉降的交点。造成以上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多种多样,总的来说是由于建筑地基工程的地基土质不同导致其压缩性不同,使得楼房的荷载力不均匀,从而在建筑整体刚度不均且称重体系杂乱无章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相应的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虽然其表现为建筑墙体的开裂,但是其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结构裂缝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2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及沉降量的测定

(1)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危害。由于建筑地基土本身所具有的压缩性,造成了建筑地基在自重应力以及附加应力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沉降。通常情况下来讲,建筑地基沉降现象不会对建筑物本身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预留沉降标高的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地基沉降问题做出有效的解决。但是由于建筑地基工程土层厚度变化问题以及建筑荷载差异问题和基础类型差异,会容易使建筑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现象,最终造成建筑物自身倾斜,并引起建筑上部结构应力作用增加,或者是建筑物底层标高逐渐减小,建筑物总高度也随之相应减小,在积蓄到一定量之后,严重威胁到整个建筑的安全使用。

(2)建筑地基沉降量的确定。在长期的荷载作用下,建筑地基的沉降量基础主要经历了初始沉降、固结沉降以及次固结沉降三个阶段,最终相加在一起形成了建筑地基沉降量。其中初始沉降量主要是指由于饱和软土中的孔隙水没有及时排出而发生的沉降,该时期地基土体只发生了形变而并没有发生体变。而固结阶段的沉降是随着荷载作用的逐渐推移,在外部荷载不变的情况下,建筑地基中的孔隙水不断排除过程中发生的沉降。

3建筑地基工程不均匀沉降的预防

(1)前期地质勘查及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前期的地质勘查工作是其建筑地基工程开展的重要科学依据之一,首先应保证的建筑地基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便于在该依据下进行建筑地基工程施工的人员素质培养及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2)提升设计的多样性。在进行建筑地基工程设计时,应注重设计方案的的多样性特征,从而保持地基基础和建筑整体之间的刚度联系。在进行建筑平面形状的选择时,尽量做到规划方案的整齐性,避免出现较为复杂的形状或者是过多的转角,当存在着建筑物长度过大的情况时,应考虑在适当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沉降缝,如果建筑设计形状较为复杂,该位置可以选取在建物设计的转折处。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建筑地基土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应将临近建筑也同样纳入考虑范畴之内,避免其可能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纵横墙合理布置的范式,对存在的不均匀变形现象进行有效的调解,比如建筑在为砖石承重结构时,可以在保持其尽量贯通的情况下确保横隔墙的间距适中,从而有效预防裂缝问题的出现,在整体上提升建筑物的性能。

4建筑地基沉降缝的设计原理及控制措施

4.1建筑地基沉降设计的原理相关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三相系土在压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空隙以气压缩量变化相对较小,科技直接忽略不计,但是其在外荷作用下,会产生相应的土粒间连接结构变化,在相对移动作用下会发生重新排列,从而使土体空隙中的水分和气体被排出,在此压缩过程中土体体会随着外荷作用逐渐较小,最终产生固结。在这种土的压缩作用下产生的基础沉降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认为是固结沉降,其主要是对于粘性土质而言的。

4.2建筑地基沉降设计的计算方法

当前建筑地基工程中采用的沉降设计计算方法主要为分层总和法,按照其所选取的压缩曲线坐标的不同,其又可以划分为e∶P曲线法和e∶lo曲线法。一般情况下的建筑地基工程沉降设计中,不仅需要对建筑物基础沉降量及沉降缝进行科学的预估,还与要在此基础上对沉降时间以及沉降量与工程施工进度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预估,并通过二维、三维固结理论解决其过程中存在的宿管排水法加固地基问题。

4.3建筑地基工程沉降缝的控制措施

(1)建筑平面设计措施。在对建筑地基工程沉降缝进行控制时,首先应从建筑设计入手。对于建筑平面的设计,应在力求简单的原则基础上,确保建

筑物之间的高差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其建筑基底应力之间的均匀、圈梁更容易拉通。如此一来,在整体高度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即使发生的沉降作用稍大,也不会对建筑地基产生较为严重的破坏作用。进行沉降缝设置主要是运用沉降缝将建筑物从屋面到基础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沉降单元,从而使建筑物平面简单化,最终达到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目的。所以,对于建筑地基沉降缝的设置位置选择上,可以考虑将其放置在建筑物平面转折处、层高落差处或者是分期建筑的交界处,并确保沉降缝有足够的宽度,使其能发挥出应用的效应。在沿高层建筑或者是裙楼交接出设置沉降缝时,应注意将其基础断开从而使主楼各裙楼之间能够形成互不影响的个体单元,并通过标高设置的方式对主楼单元和裙楼单元各自沉降量进行控制,保持其沉降作用过后的一致性。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措施。首先应在对变形值进行准确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工作,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建筑地基最终沉降量以及偏心距离的计算,建筑地基沉降量应保持在15mm范围以内,偏心距保持在15‰。其次对于并不能满足建筑自身沉降要求的建筑地基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比如预制钢筋混凝土短桩或者深层搅拌桩的形式对其建筑地基进行处理。第三,在进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时,应始终以加强地基基础刚度和强度和根本目的,根据建筑地基自身软弱程度以及上部结构情况,运用条形基础或者是筏形基础等基础形式,减少基础产生的扭曲变形作用。

5结语

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6

关键词:民用建筑;建筑设计;经济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1民用建筑设计的特点

1.1民用建筑设计的环境特点

单个民用建筑是民用建筑群体的一部分,民用建筑群体又是市政规划的一部分,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应使单个民用建筑与民用建筑群体、民用建筑群体与市政规划相协调。还应使民用建筑与周边环境、绿化情况相统一,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相协调统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民用建筑地处山区地带,设计师应遵循这种自然规律,使民用建筑的设计结构和形式尽量适应山区特点,创造出错落有致、变化多端的视觉盛宴。另外,光线、朝向、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是影响民用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例如,设计屋顶时,如果民用建筑物处在南方,雨水充沛,那么就应该采用稍倾斜的屋顶形式,这样有助于将雨水迅速排掉,如果处在北方,常年降雨量较少,应采用较平的屋顶形式。

1.2民用建筑设计的经济特点

民用建筑在我国工程建筑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关系着人民的居住质量和居住条件,所以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严格遵循国家的经济指标。在设计民用建筑时,尽量不要使用价格昂贵的进口材料、也不要浪费材料,还应避免过度节约材料而导致民用建筑质量不合格。民用建筑是提高我国老百姓居住水平的基础,要想设计出新颖、经济实用、质量较高的建筑物品,设计人员应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适当使用一些制图技巧。

2民用建筑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2.1自然条件的影响。可以说,民用建筑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诸如气候条件(包括日照、温度等等)以及地形、地质条件和抗震烈度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尤其是我国地域温度跨度大,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所以建筑设计者在设计民用建筑时,要紧密结合各个地方的气候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以保证民用建筑安全性能和使用功能。

2.2使用性能的影响。在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为满足民用建筑在使用性能上的要求,规定建筑设计者在设计民用建筑中综合有关技术知识,进行合理设计与计算,并最终选择合理性设计方案;民用建筑根据结构要求、荷载大小、构件尺寸的同时,还要在构造上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确保构件与构件之间连接可靠,从而保证民用建筑设计规范化顺利进行。

2.3物质技术条件的影响。不同建筑具有不同使用性能,要满足这些使用性能就要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可以说,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是民用建筑由图纸变为建筑实体的根本保证。建筑原材料、结构、设备以及施工企业的资质等是构成民用建筑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民用建筑设计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民用建筑基本建设投资相当大,建筑设计者所设计民用建筑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还要有效降低建造过程中材料、能源和劳动力的消耗,以降低造价,同时也要有利于降低民用建筑建造过程中所产生的项目管理费和人工费,从而保证工程的经济合理。总的来说,民用建筑处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为提高民用建筑设计水平必须考虑各种的因素影响。

3我国民用建筑设计在经济实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3.1追求“华而不实”的建筑作品

目前,一些建筑设计师比较倾向于设计豪华奢侈的建筑物,而没有考虑为普通老百姓设计经济实用性的建筑物。“崇洋风”如今在我国民用建筑设计中刮的很是厉害,使得“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被抛到九霄云外、无影无踪,更严重的是,宣扬“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师却成为了大家嘲笑的对象。

3.2设计时忽略了经济实用性观念

事实上,我国不乏专业知识扎实、设计水平高超的民用建筑设计师,之所以设计不出经济实用性的作品,是因为他们缺乏经济实用性理念。许多设计师只是片面追求采用更高的设计技术、更美观的造型,确忽略了所设计建筑物的建设费用以及使用价值。比如,一些设计方案只是总平面、平面、立面等部分做的好,虽然外观很美,但是具体建设起来非常困难,导致建筑成本上升,实用性变差。

3.3设计与施工实际不能有效结合

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没有对民用建筑项目做细致深入的研究,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进行设计,由于缺乏可行性研究,导致一些设计方案在具体施工时遇到很多的困难。这种设计与施工实际不能有效结合的做法导致建筑施工不断地返工,从而出现建设成本高出预算很多的现象,完工期限也将被推迟、质量也将受到影响。如果设计师的知识不够丰富,在加上对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将会造成结构设计、材料和设备选用不够科学合理。

4实现民用建筑设计经济实用性的措施

4.1合理设计平面以保证建筑物长宽比例适当民用建筑物的特征是:房间的开间和深度较小、具有不同功能的房间较多,造成了建筑物面积大的结果。所以,设计师应科学设计平面,以最小的面积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率,减少不重要房间和车库等所占用空间,提高经济实用性。另外,民用建筑物的外墙大小也是影响其经济实用性的因素之一。通常来说,在建筑物层数及层高不变的条件下,建筑物外墙的大小受建筑物长度及宽度的影响。利用数学基础知识可知,在矩形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要想使外墙的周长最短,就应该尽量使建筑物的长度和宽度相接近,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建筑物的经济实用性。一般用外墙周长系数来评价建筑物平面设计的合理性,用公式表示为:外墙周长系数=建筑物外墙周长(m)÷建筑物面积(m2)。外墙周长系数越小说明其水平面积越小,建设费用也会越少,建筑物也就越经济实用。

4.2 单元的组成、套型和居住面积要适宜设计人员应对建筑物当地的经济情况、家庭情况、工作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然后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民用建筑物。比如,一个单元可以包含3~5套房间,减少对单一套型的设计,也就是对小套型的设计,增加对大套型的设计,每个套型的面积应该满足当地家庭的需要,从而提高建筑物的经济实用性。

4.3 合理确定层数和层高建筑物里的房间越高,建设费用就越大、使用费用就越高,适当地减少高度,可以减小建筑物之间的日照及安全距离。但是,房间高度由建筑物层数及层高决定,因此,设计人员应科学合理地选择层高、层数,从而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经济实用性。通常来说,层高每降低11cm,费用可减少1.2%,材料使用量可降低9.5%。当前,我国的民用建筑层高一般在2.8~3.1m之间。建筑物的层数越多,居住的人数就越多,人均使用费用也就越低。另外,建筑物层数越多,建筑物里面及外面的用电费用、交通道路费用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如果层数大于8层,就需要安装电梯等设备,增加建筑物面积,另外还需要提供供电、供水等设施,从而增加了建筑物的使用费用。所以,建筑物层数和层高的确定需要设计师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设计师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及特点,设计出更多的方案,然后再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从而最终找出一个比较优化的设计方案,通过调查发现,6层砌块结构是最经济实用的建筑物。

4.4 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

当前,民用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主要有:砌块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装配式大板等,它们各自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设计师应结合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设计方案反复修改,将承重墙、梁、板、柱等结构(构件)合理搭配使用,从而实现民用建筑物设计的经济实用性。为了使建筑物结实牢固,一般都尽可能多的使用材料,导致建筑物自重很大,通常是整个建筑物的65%左右,所以设计师应尽可能使用轻巧实用性的建筑物。民用建筑物使用楼板的数量一般都比较多,其费用大约是建筑总费用的10.5~15.5%,是造成建筑物不够经济实用的因素之一。楼板可以交给楼板厂制造,从而降低自制费用、加快完工期限,设计时应首先考虑使用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另外,还应合理设计隔墙的构造,以减少费用,提高经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