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管理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管理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管理理论范文1

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放弃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管理方式,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不需要政府管理。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今后将在以下领域或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调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治理,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地区差别的解决,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协调,公共产品领域的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优化问题,市场运行中垄断与竞争关系的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总结,逐步探索其规律,形成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针对现实的国民经济发展实践,目前在高等财经类专业院校的教学中,部分院校设有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或开设国民经济管理课程,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宏观经济管理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目前出版和使用的各种《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其理论体系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该理论的发展。

其一,缺乏一些基本理论范畴。事实上,每一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理论范畴。如统计学作为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种资料数据的方法论科学,以总体、总体单位、变量、指标和标志等为其基本范畴是很明显的。而正是这些基本范畴,成为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并支撑起了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其基本理论范畴很不明显,从而使其学科特点不明显,影响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其二,研究对象不明确。任何一门学科,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教科书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研究对象关系到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区别是以其不同的研究对象为根本标志的。因此,研究对象的确定,对一门学科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多数没有对其研究对象加以阐述和界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也正是由于缺乏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使现有的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其内容差别较大。

其三,学科体系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管理内容讲得太多,而管理职能讲得则不够。国民经济管理应是在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有效决策、组织、调控等,实现经济运行的既定目标。由此可以认为,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体系内容的安排应以方法论为主体就像研究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管理学一样,重点放在讲述管理的原理、职能以及方法上面,而不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管理学,而像是宏观经济学,但又不如经济学那样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学科体系、内容安排不合理,集中表现为把管理内容作为学科的主体部分加以阐述。

其四,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多,现代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少。现代经济管理,不论是宏观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经济管理,都有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管理方法集中表现为数量化方法。作为对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理论抽象的国民经济管理学应体现这一要求,即对现代管理方法着重加以阐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在阐述管理方法时,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多,现代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少。显然,这样将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管理实践的需要。

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共同努力。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仅就目前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的设想。

    1.完善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原则。(1)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框架,要符合一般管理理论的要求,即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要按照管理职能来安排b把有关管理内容放在相应的职能中加以阐述。如对经济增长率的确定、经济结构的安排应放在决策职能中加以阐述,而对于经济增长率的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放在调控职能中阐述。(2)突出重点,精简适用。国民经济管理无论从管理的内容,还是管理的方法看,都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做到面面俱到,必然使内容庞杂,甚至会影响理论体系的清晰化。因此,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做到突出重点,精简适用。(3)加强定量分析。国民经济管理的本质在于应用性,而目前应用性的特征之一便是定量分析。因此,国民经济管理理论的阐述,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一些决策模型、调控模型的应用和阐述。(4)充分吸收国外的一些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使其中国化。

2. 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想。按照上述原则,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安排如下:(1)导论,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等;(2)国民经济管理模式,重点介绍国民经济管理的不同模式和体制,分析不同模式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关注主要的经济运行机制,阐述它们的运行特点;(3)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和职能,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揭示国民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职能;(4)国民经济运行规律,主要应阐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性、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国民经济决策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其中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6)国民经济管理实施的组织体系;(7)国民经济运行的预警和调控,包括预警和调控的理论、方法和重点内容;(8)国民经济管理的评价,包括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等。

本文认为,这种理论体系的内容安排^较之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体系,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符合一般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要求,不至于使庞杂的管理内容的阐述,冲淡管理机制和职能的阐述,突出了管理学科的特点,因而也容易使人们把握学科体系的内容,使国民经济管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管理学。

经济学管理理论范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内涵 演变 管理学 经济学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行动承诺,反映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体现公众对企业的期望,狭义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既包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也包含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承担着股东、消费者、社区等在内的社会责任;广义而言,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法律及中观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还涉及对社会应该承担、能够承担的责任─对社会合乎道德的一切行为(杨晓智,2009)。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从古典的企业要依照所有者或股东的期望管理公司,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旧理念发展到 “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等一系列新理念。新理念要求企业的行为既要合乎法人道德―对股东负责,还要对雇员、社区、政府负责,要尽到一个法人公民的社会责任等(黄志坚等,2009)。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复杂性及类型的差异性,客观上加大了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的难度,也决定了学者视角的不同,从不同侧面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本文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的视角探讨其演进的过程。

管理学理论视角

管理学理论的分析基础是人性理论假设,在不同的人性理论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激励理论,进而形成不同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从人性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社会人理论、管理丛林所形成的复杂人理论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认为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金钱,其理论基础是:人是经济人,而社会人理论认为劳动者工作除了金钱外,还有社会需求和归属要求,而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需要,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在这些人性理论的指导下,影响企业管理效益的因素也形成不同的理论,如归因理论、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和谐理论等,不同理论指导下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

事实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随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从认为企业作为社会中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运用各种竞争和市场的手段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和财富,企业除了遵纪守法和照章纳税外,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唯一经营目标,要求企业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是不合理到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人”过程中,可以看到其管理思想是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到复杂人到“以人为本”的发展历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大的跨国公司开始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其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管理和发展而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社会和谐程度,保障社会公正,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管理而言,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一个重要前提,企业正确处理以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非市场战略和市场战略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形象,改善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使企业与政府、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从消费者角度而言,消费者的社会意识正在逐步加强,他们在购买产品时不仅注重产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购买因素,更关心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杨晓智,2009)。

企业管理的实质就是如何解决利益的处置和分配,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实质反映企业归属权观念的变化,即如何回答“企业是谁”的这一问题。企业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一是股东至上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内部利益相关者(如股东、经营者、生产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的利益结合体,企业所有者在分享利润时,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三是企业公民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存在于一个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要求把企业当作社会公民来对待, 企业在通过其核心业务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其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积极参与慈善活动、社会投资,遵守法律,努力创造利润,对社区、合作者、环境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经济学理论视角

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沿革的梳理,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随着社会价值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公众对企业的社会期望是不同的。其内涵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矛盾的激化,以及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和公司给公众的体验之间的落差则是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丰富的根本动因。

正如科斯在论述企业存在的理由时所说的,当企业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时确定了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和边界。企业从成立起就决定必须进行成本利润分析,当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时期,实现利润最大化、保持竞争优势是其发展的唯一选择,因此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唯一目标;当企业规模逐渐壮大时,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工伤、职业病、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等,企业发展而引起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也在加剧,面对利益相关者增多和国际劳工运动、人权运动、消费者运动、环保运动蓬勃发展时,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上述问题,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有义务回报社会和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所作的每个决定、每个行为都必须基于社会责任的视角。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提高,而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一样具备创造企业财富的作用,因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时,会考虑承担社会责任。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认为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企业是一个受市场结构与社会结构共同约束的社会行动主体,它不仅嵌于市场结构,更嵌入社会结构之中。因而,企业是一个社会资本和非社会资本的关系集合体。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创造财富的特殊资本(石军伟,2008)。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其积累和获得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从企业内部来看,富有凝聚力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潜在资源、企业成员之间建立的人际信任的关系网络,正是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基础。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承担外部社会责任会在外部利益相关者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能够获得消费者、股东、政府和社区等的更多关注和支持,这种关系会促进企业销售量的增长、公司市场的扩张和竞争地位的巩固,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企业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并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更好地构建自己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有助于企业更有力地汲取各种稀缺资源,而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政府、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即不断积累自己的外部社会资本(黄志坚等,2009)。

因此,从经济学的成本利润分析角度来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变迁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作用在于通过提供一系列的规则以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制度的变迁是在单个行为主体为谋求在现存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即外在利润)而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所引发的,是权利和利益转移的再分配,即权利的重新界定。制度变迁有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政府以法规命令和人大制定法律等形式引入,由政府推动为主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演进来实现的(林毅夫,2003)。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特定时期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良的期望而形成的一组行为约束或规范、规则,其实质是企业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迁演化过程,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范围也有一个逐步演变和扩展的历史。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就是一种制度的变迁。

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演变一般表现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是以消费者、劳动者、环保主义者等为初级行动团体,推动着社会责任运动不断向前,要求企业对社会问题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受到作为次级行动团体的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政府制定了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强化已有的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新的制度安排最终得以实现(李双龙,2009),因此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形成路径是自上而下的,必须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宪法秩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制度环境决定的,因此国内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就显得很不主动,从而导致许多严重背离企业社会责任的事件发生。

结论

制度就是一国政治和经济等行为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形成根源于一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在我国还存在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制度环境和一系列配套制度的缺乏或不协调等问题,导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供给不足,努力制定规章制度,培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而言任重道远。

政府在制定管理办法时不应超越经济发展水平,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必须一方面积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企业具体实际情况的规范化、全方位的企业社会信用和道德评价体系,促使企业改变以往的经营方式和责任意识,形成能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经济核算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标化,融入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引导企业经营者把追求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吴健辉,2009)。

参考文献:

1.杨晓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运动与实践―基于历史演进视角的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6)

2.黄志坚,吴健辉,童冬生.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资本关系研究[J].江苏商论,2009(7)

3.石军伟.社会资本与企业行为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致性制度变迁[A].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李双龙.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23)

6.吴健辉,黄志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述评[J].江苏商论,2009(2)

7.李晏墅,周卿.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模型―基于演化轨迹及机理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

8.于光平,杨艺.企业社会责任:国外理论演进及最新文献述评[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5)

经济学管理理论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作为时展的主流,计算机、物联网以及多媒体为核心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促使人类转变以往的日常生活交流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高校实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滞后的现状,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构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经济管理类学生提供实践的教学场所,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实践内容,虚拟模拟结合的实践操作下,使得学校可以节省大量的实践经费,为学生提供更先进科学的实践教学体验,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身经济管理专业的经验提升。

一、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具有跨时间、跨区域的特征,可以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突破以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走出课堂,走入实践虚拟空间,虚拟教学突破时间教学的成本。学生在登陆虚拟网络系统的同时,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随意选择自身的管理角色进行管理模拟实践练习,并根据自身的需求设定合理的实践内容等。

2.提高经济管理实际教学的质量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提高经济管理实际教学的质量。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可以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并在教学中利用虚拟的网络空间构建实践模式,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下,传统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融入了现代进行技术,提升了虚拟化实践平台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深入感受到社会激烈竞争,更好地将实践知识应用到工作中,为社会输送更加高素质的管理类人才,提高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教学的水平,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全面地实现了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端技术、管理人才,提高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模式

1.模拟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模拟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管理的实践教学人才,其在经济管理实践情境的过程当中,为学生创造了管理的主动权,总结管理经验,进行模拟学习的重要建设平台,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实践管理,掌握经济管理操作经验,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2.实践推演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推演,绝大多数的学校开始应用新媒体教学,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知识解释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微信、微客等多种新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课堂直观感受真实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对企业的生产运作及时了解,在虚拟的时间操作中获得经验,促进自身专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三、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未来情势

信息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期,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可以更好地解决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难题,为学生构建模拟实践教学空间,使得学生深入实践教学的内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为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充分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可以使得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掌握实践经验,提高自身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输送具有较高素质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必然催生更多的新媒体技术发展,应用多种新媒体技术进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必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整个时代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重组以及应用,而并不局限于经济管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整个教学工作必然形成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多元化教育模式。

四、结论

针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而言,其运行的效率、竞争的实力等主要决定于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的使用程度,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管理服务,提高工作的效率,继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通提供虚拟实践平台,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应用实践操作能力,丰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运用到经济管理工作中,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提升。

作者:曾筝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经济学管理理论范文4

(一)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足够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实务,具备初步投资和理财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实务类课程和基础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但金融基础课程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将金融实务类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实务类课程中出现听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是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

(二)不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据调查显示,学校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一般每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交易的操作原理和技巧,往往教师只能通过一些案例来讲解。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金融下,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通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学生是难以掌握金融交易的基本技能的。

二、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理论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仅仅开展金融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金融实务课程的学习,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在学生基本掌握货币、国际金融学、保险概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对证券投资分析、外汇交易及金融理财等实务类课程的学习。根据经济管理类的具体专业开设金融实务课程,如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可以增加外汇交易、保险实务等课时;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金融理财、证券投资等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及课时,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在社会金融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金融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金融交易形式逐渐多样化,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出的新产品;二是金融在居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金融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采用传统的金融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心的金融业务。为此,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金融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实验和实践教学,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率,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所以,对于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假期那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现代化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金融交易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虚拟交易,使学生对金融的常见知识有深入地了解。

(三)构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等三个方面下手:在教学方面,适当调整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在科研方面,加大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建立科研平台,以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应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将年度考核体系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师资的力量,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外校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自身的学习,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

经济学管理理论范文5

关键词:台地园;景观;美学

1 意大利台地园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意大利的造园艺术渐渐复苏,此后人文主义者渴望古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向往西塞罗提倡的乡间住所,这就促使了富豪权贵们纷纷在风景秀丽的丘陵山坡上建造庄园,并且采用连续几层台地的布局方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大利台地园。台地园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水平很高的园林。在世界造园艺术中耸起一座独特的高峰。

意大利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意大利台地园形成的重要原因,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半岛和岛屿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平原和谷底夏季闷热,而在山丘上,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还有来自山林的冷气流,温和的气候加上政治上的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贵族、大主教、商业资本家们在此修建华丽的住宅,在郊外经营别墅作为休闲的场所,意大利造园由此出现了适应山地、丘陵地形的独特的台地布局方式。

2 意大利台地园的特点

意大利台地园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十分强调园林的实用功能。意大利人喜爱户外活动,建造庄园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有一个景色优美、适于安静居住的环境。因此花园被看作是府邸的室外延续部分,是作为户外的起居间来建造的,因而也就由一些几何形体来构成。

意大利造园家们显然更喜欢地形起伏很大的园址,因为这样的地形更有利于创造出动人的效果。他们充分利用地形来规划园林,地形决定了园林中一些重要轴线的安排,也决定了台地的设置、花坛的位置与大小、坡道的形状等。建筑物的位置安排,也要考虑其与台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台地园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将平面与立面结合起来考虑的。一般愈接近城市,坡度愈缓,则台层相应较少,高差也不很大;距离城市愈远,则坡度愈大,也就需要设置更多的台层,其间的高差也较大。

2.1 轴线

台地园的布局一般是轴线对称的几何形。庭园轴线有时只有一条主轴,有时分主、次轴,甚至还有几条轴线或直角相交、或平行、或呈放射状。早期的庭园中,各台层有自己的轴线而无联系各层之间的轴线;至中期则常有贯穿全园的中轴线,并尽力使中轴线富于变化,各种水景,如喷泉、水渠、跌水、水池等,以及雕塑、台阶、挡土墙、壁龛、宝坎等,都是轴线上的主要装饰,有时完全以不同形式的水景组成贯穿全园的轴线。轴线上的不同景点,使轴线具有多层次的变化。

2.2 建筑特点

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园的横轴上。府邸一般设在庄园的最高处,作为控制全园的主体,显得十分雄伟、壮观,给人以崇高、敬畏之感,在教皇的庄园中常常采用这种手法,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力;或设在中间的台层上,这样既可以从府邸中眺望园内景色,出入也较方便,也不占据主导地位,给人以亲近感;或由于庄园所处的地形、方位等原因,府邸设在最底层,接近入口,这种处理方式往往出现在面积较大,而地形又较平缓的庄园中。

除主建筑外,庄园中也有亭、花架、绿廊等,尤其在上面的台层上,往往设置拱廊、凉亭及棚架,既可遮阳,又便于眺望。此外,在较大的庄园中,常有露天剧场和迷园。露天剧场多设在轴线的终点处,或单独形成一个局部,往往以草地为台,植物被修剪整形后做背景及侧幕,一般规模不大,供家人或亲友娱乐之用。此外,园中还有一种建筑叫做娱乐宫,供主人及宾客休息、娱乐用,也有的专为收集、展览艺术品,这种建筑本身往往也十分华丽壮观,成为园中主景。由于采用台地园的结构,各种形式的挡土墙、台阶、栏杆等就应运而生了。这些功能上所需的构筑物,在意大利园林中,同时又是艺术水平很高的美化园林的装饰品,成为庄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花盆、雕像和各种喷泉。这些要素是建筑向花园的延伸和渗透。台阶、平台、挡土墙和栏杆通常用白色石头、高低错.落、描画出平台的节奏,在常年浓绿的环境中,很有装饰性。花盆和雕塑通常用来装饰台阶、栏杆、挡土墙、平台等等,它们使花园更活泼多姿,更有生气。

2. 水景设置

意大利花园里,水起着更多的作用,它是独立的造园要素,这里的水主要是动态的。奔流的水给花园带来了动感、光影和清冷冷的声音,它们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感,像园林的血脉,再现了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式,有出自岩隙的清泉,有急湍奔突的溪流,有直泻而下、飞珠溅玉的瀑布,还有链式瀑和台阶瀑。链式瀑级差小,台阶瀑级差大,也叫水台阶,这些水最后注入水池,池里常常养鱼,供人垂钓。最富有活泼生趣的,把水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各种各样的喷泉。它们或者跟华丽的亭、廊之类的建筑物结合,或者跟雕像结合,或者跟大石盘结合,它们可以是看不见的小喷嘴,藏在水池边上,树根下、草丛里、石板缝之间,这些比较自然,它们数量很多、处处喷涌、微沫随风轻飘、滋润得满园清凉。而最有巴洛克特色的“机关水嬉”则是一些恶作剧的喷嘴,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游人无意中踏到机关,水就会从四面八方射来。

2.4 植物搭配

意大利台地园中的植物常见的有松、柏、月桂、夹竹桃、橡树和悬铃木,还有黄杨。黄杨和柏树很耐修剪,常常被修剪成各种几何形状、花瓶、飞禽走兽等等,也常常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在草地斜坡上组成字母或者花坛里组成装饰图案,园内小径的两侧也常常有经过修剪的绿篱。这种修剪树木的艺术,叫做“绿色雕刻”。

经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修剪树木的传统始终不衰,一般的,用冬青属或柏树剪成方正整齐的高绿墙或低矮的绿篱。花坛是由剪成各种几何形状的黄杨组成的图案,都是对称的,四季常青,以不同深浅的绿色为基调,尽量避免一切色彩鲜艳的花卉。巴洛克时期,绿墙也很有变化,不只是简单的、平直的,有些修剪成波浪形或其它曲线形状,点缀一些绿球,有的用绿篱组成迷阵。

树形高耸独特的丝杉,又称意大利柏,是意大利园林的代表树种,往往种植在大道两旁形成林荫夹道;有时作为建筑、喷泉的背景,或组成框景,都有很好的效果。由于意大利花园几乎只种常绿树,花卉极少,所以四季变化不大,这既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缺点,避免了寒冬的萧瑟,却也失去了金秋的明媚。

意大利台地园的美学理论

意大利图案式花园中,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往往是动态的,这种动态大致有2类,一类是最常见的,好像投石落水,水中的波从中心向四周扩散、渐远渐弱,以致消失,这石子就是别墅的主建筑物。花园的构图和各种造园要素离主建筑越远,几何性越弱,变得越柔和越向自然接近。另一类却相反,花园和它的建筑物好像从自然中产生出来的。第1类主要由平台、栏杆、石阶、雕饰、花坛、树木、林荫路等构成,第2类主要是陡坡上的流水。

庄园的设计者多为建筑师,善于用建筑设计方法来布置花园,这些建筑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全局观念,使组成庄园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中轴对称、均衡稳定、主次分明、变化统一、比例协调、尺度适宜的庄园构图,反映着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由于透视学的进步,设计师也运用视觉原理来创造出理想的艺术效果。

4 结语

几何式的布局和建筑、流水、常绿树大要素的精心处理,都在于要使天然美和人工美在园林中平衡。使园林成为建筑跟自然之间的中介物。这样的园林,有些情趣介于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的自然风致园之间。

参考文献:

黄东兵.园林规划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苏雪痕.植物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唐学山,李 雄,曹礼昆.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经济学管理理论范文6

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从学校直接走上讲台,其优点是经济理论扎实,但也存在若干弊端,比如:教学中偏重理论,案例较少;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对经济学前沿问题关注较少等。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数学推导感到头疼。因此,学习“宏观经济学”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宏观经济学”授课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理解困难

独立学院的师资大部分来自于母校,其余的来自于学校招聘的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其授课的共同特点是以讲授经济理论为主,并且在经济理论的讲授中又以数学模型的假设、推导及经济图形的解释为主,较少介绍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社会现实联系较少,没有用经济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这门课没有用,更不会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经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

(二)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缺乏兴趣

独立学院自身缺乏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老教师,年轻教师迫于经济压力,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基本没有时间去关注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也基本没有时间参与省部级的课题研究,因此,在课堂讲授中自己的见解较少,讲授内容空洞。另外,“宏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宏观经济政策比较“高、大、上”,任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基本采用的都是满堂灌的形式,故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商科类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以文科生为主,因此,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而“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大量的经济模型需要数学推导,大量的经济图形需要数学解释(例如“最大值、最小值、边际量、最优组合”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反应慢,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会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的注意要点

宏观经济理论来源于现实生活。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GDP、经济增长与衰退、通货膨胀与失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利率、汇率变动等等宏观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每家企业的经济决策都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理性判断。因此,如果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对经济政策进行分析,那么,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发现,只要设计恰当,准备充分,在“宏观经济学”授课中加入实践环节是可行的。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与地区和行业相结合

独立学院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诞生的,并且独立学院的招生对象主要是省内生源,学生毕业后也主要是服务于本省。因此,在设计“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时,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或本行业的具体情况。例如,在讲授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时,笔者就让学生统计并比较兰州市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当中GDP的地位、甘肃省在全国31个省份中GDP的地位、人均GDP如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率及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序等等。分析本省本地区GDP当中消费、投资、净出口的比重,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及变化。

(二)与经济热点、时事相结合

经济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每年的经济热点都不同。“宏观经济学”教学要结合经济热点和时事来介绍经济理论,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和模型的理解。例如,2011年中期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因此在讲授通货膨胀与失业这一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查找2010—2013年的CPI指数,衡量一下2011年中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当时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所提的对策与当时经济学家所提的对策进行比较,并让他们互相点评。今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政府对经济进行“点穴式”微调,因此,对经济增长问题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重点。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内外经济热点和时事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指导方案

“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一般在大二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这个时候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课,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思维和分析方式,在分析问题时往往感到无从入手。因此,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操作方案就非常必要了。所以,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可操作的实践环节指导方案,指导学生如何查找并筛选想要的资料、如何在可行的范围进行调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等。例如,在设计《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这一章的实践环节时,笔者给学生的题目是:2008年11月国务院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同时,我们对如何研究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指导方案:第一部分概述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的背景分析,主要描述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等;第二部分描述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具体内容,侧重阐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十项措施具体是什么;第三部分分析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际效果,例如“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至今五年多了,该计划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贡献,有哪些弊端”等等。这个题目较大,学生可以选择十项措施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具体分析。应该注意的是,给出指导方案是为了给学生的实践操作指明方向,提供参考,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按照这个步骤分析问题。如果仅仅给学生一个实践题目,没有指导方案,没有实践步骤,学生往往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结果就是实践方法各种各样,抓不住实践内容的重点,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四)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部分。课堂实践教学指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讲座、辩论演讲等。课外实践教学指在课堂以外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综合实践教学是把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组织形式包括课题研究、创业策划和毕业论文等。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专题讨论是比较适合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对经济现象进行专题讨论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宏观经济学”每章的内容,为每一个章节设计一个或多个相关经济专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可以按宿舍分),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然后给出1-2周的时间让学生收集资料或者进行调研,并形成研究报告(或列出主要观点和论据)。接着,在本章讲授结束后抽出1-2个课时让每个小组对自己的问题进行陈述。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并制作PPT,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同时,可以设置两名评论员对每个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并打分。为了防止某些组员“搭便车”,可以采用组内学生匿名互评的方式确保所掌握情况的真实性。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各个小组在实践环节中的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专题进行更专业更深入的分析陈述。课后要求学生将修改过的专题研究报告作为平时作业交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控制时间、把握节奏,力争使整个活动紧张而充实。除了专题讨论之外,也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的理解。比如通过播放《大国崛起》美国篇,让学生贴切感受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一方面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大批人员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农场主把牛奶白白的倒进河里等经济现象,使学生更直接的理解短期经济波动的特征,理解什么是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并感受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的魔力,以及国家如何干预经济等。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每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各个学校应该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实践环节组织形式。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的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教学环节让教师从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学生从被动、消极地听课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听课,而且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研究,既发散了思维,又扩展了知识,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也活泼生动。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模型的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更深的问题时,会在课下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尝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样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专题讨论时,分组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的理解未必相同,每个人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各异,一个小组6-8位同学,在讨论问题时必然会有争论,说服其他同学同意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就是锻炼自我能力的过程。同时,研究问题时要进行分工,每个同学都要负责一部分,最后进行总结,因此,最终成果也一定是大家合作的产物。这样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结语